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1篇

1 基本技能

流行病学的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熟练的掌握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调查与应急处理方法。而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治不同的是, 流行病医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一个个体, 而是整个发病地区的疾病过程 (表1) 。

因此, 就需要流行病学的医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以下各方面的技能知识。

1.1 目的

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确诊与抢救, 能够使患者早日的康复, 同时防止患者死亡, 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 以减少和控制新病例的出现, 通过调查研究, 将病因确实搞清, 从而进行防治工作。

1.2 方法

1.2.1 调查设计

流行病学的现场调查与设计为处理过程中的第一步, 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制定计划则需以: (1) 先进的题目; (2) 科学的设计; (3) 正确的样本; (4) 可比的对照; (5) 精密与精确的实验; (6) 显著的资料; (7) 完整的记录; (8) 重复的结论为原则[4], 有效科学的得到最大最全的效果收益。

1.2.2 现场工作

主要指的是现场调查与现场干预, 即通过调查与干预, 能够及时的查清病因, 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从而减少或者消除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进行的是描述与分析以及实验流行病的调查研究[5]。弄清其特征, 是聚集性还是单发性, 是输入性还是输出性, 是否为房间环境的密闭性, 而在时间上是爆发性还是散发性, 是继发性还是一过性, 是青壮年的多发性, 还是各年龄人群均较易感性, 进而提出其病因的假设。

1.2.3 检验实验

对病因进行必须把现场工作同实验室相结合, 首先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做相关的检测分析。因为病因不清, 所以检测内容大多不是常规的检查, 因此, 则必须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紧密配合, 明确检验的主要目的与采集标本的所属种类与数量, 以及采集方法和检验流程, 为结果分析与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1.2.4 统计分析

需要良好的设计与逻辑思路, 同时需掌握统计学的分析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 特别要熟练的掌握频繁使用的“率”, 并对其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2 应急处理

通过领导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以及相应的卫生宣传, 完善疫情报告与隔离检疫制度, 为抢救治疗与卫生防护创造有利条件,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 制定出全面的防治条例与检查检验流程, 为药物疫苗的早研制、早应用提供必要充分条件。

3 讨论

(1) 流行病医生对于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需迅速以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涉及了多学科 (包括临床与预防以及病原等) 或者多方面 (包括预防控制与抢救治疗以及调查研究等) , 就一定要掌握好较全面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历史材料与国际上最新的信息以及现场流行病学的实用技术, 同时还必须熟练的掌握与临床以及病原微生物和统计学实验设计等有关的技能或相关法律法规[6]。

(2) 需具备高尚的医德品质, 并维护好人际关系, 同时还应有相应的组织能力与政策的执行能力。因为所要面对的不仅仅为一次突发性事件, 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由于调查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法律与伦理。因此在工作中不但要做一个好参谋, 更要向群众加强宣传。而工作则需要同行们的合作协助, 还需要单位各部门配合服务甚至媒体的关注。所以, 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 更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 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流行病学医生需要对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胸有成竹, 并且沉着应战, 既要求业务技术的精益求精, 还要求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崇高的医德品质。

摘要:目的 探讨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方法 通过学习国务院公布的《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条例》, 对流行病学的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过领导组织进行调查研究, 以及相应的卫生宣传, 完善疫情报告与隔离检疫制度, 为抢救治疗与卫生防护创造有利条件,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 制定出全面的防治条例与检查检验流程, 为药物疫苗的早研制、早应用提供必要充分条件。结论 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流行病学医生需要对调查与应急处理的原则胸有成竹, 并且沉着应战, 既要求业务技术的精益求精, 还要求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崇高的医德品质。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流行病学,应急处理

参考文献

[1] 周萌雯, 郝森.突发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A].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论文汇编[C].2007:180~183.

[2] 应桂英, 栾荣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病例定义值得注意的问题[A].第六次全国流行病学大会暨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流行病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59~62.

[3] 李克莉, 冯子健, 倪大新, 等.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现与报告及时性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3) :4.DOI:10.3760/c ma.j.i ss n.0254-6450.2009.03.016.265~268.

[4] 霍永韬.现场流行病学思维模式研究[J].职业与健康, 2011, 27 (5) :封2, 封3.

[5] 王华, 魏晓青, 徐天昊,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学科研机制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9) :841~842.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2篇

两年多前温州破获的当时全国最大的“寄血验子”案,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回归公众视野一一近期,该案进入审判环节,组织、参与“寄血验子”人员被诉涉嫌非法行医罪。颇具戏剧性的是,今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一纸复函,让该案不得不重新衡量“罪与非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复函中,要求有关方面“叫停”浙江省高院就非法行医罪越权制定的司法解释性质文件。而温州“寄血验子”案,正是依据这份文件,对300多名涉案人员进行立案调查,并陆续将数十人诉上法庭。

记者了解到,这一动作背后,是多位律师、学者两年多的“接力”呼吁。直到今年1月,知名法学家李步云的一封信,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出手督促地方“叫停”违法文件。

这一案件,也暴露出地方两院存在越权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擅自扩大法律适用范围的乱象。有业内人士指出,亟须将地方两院的规范性文件纳入人大备案审查范围,防止地方权力“任性”。

“寄血验子”案牵出地方法院违法文件

媒体报道显示,2015年末,温州市永嘉警方侦破一起寄血鉴定胎儿性别案件,该案涉案人员达300余人,涉案金额超2亿元,是当时全国破获的最大一起“寄血验子”案,一度轰动全国。

第二年3E,该案代理律师曹铮发现,永嘉县公安局以“非法行医罪”对参与运输血液至境外鉴定的人员采取刑事拘留,其后检察院也以“非法行医罪”对其提起公诉,法律依据是浙江省高院制定的《关于部分罪名定罪量刑情节及数额标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曹铮详细对比了刑法、两高司法解释,以及该份《意见》就非法行医罪作出的规定。他发现,浙江省高院的《意见》扩大了非法行医罪的适用范围。《意见》称: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达3人次以上且导致1人次以上引产,或因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达到5人次以上的,应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刑事责任。

这让曹铮感到诧异:根据立法法,最高法、最高检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也就是说,省级法院无权作出司法解释或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

“刑法、两高司法解释中没有规定的,地方法院不能随意作出司法解释对某种行为定罪处罚。”曹铮认为,以此作为法律依据“毋庸置疑是错的”,但当时在庭审辩护中他的观点并未被采纳。由此,曹铮同浙江省高院制定的这份文件“杠上了”。

2016年以来,曹铮先后给中央、省市多个部门写信,力陈该案法律适用不准确、浙江省高院制定的《意见》将行政违法直接上升为刑事犯罪,恳请相关部门予以纠正。

“每周一封信,写了55封。”曹铮告诉记者,遗憾的是,唯一的回应,是今年初浙江省高院收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转办的信件后给他回的电话。“一位女同志回复说,‘你们寄给人大的信我们收到了,经我们研究,我们这两条意见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我问她,‘符合哪条法律规定?’她没回答,很快挂断了。”

知名法学家“接力”上书终于奏效

一再反映情况未果,让当过检察官和几十年律师、曾为陈满案伸冤平反的曹铮,感到“一点办法也没有”。

围绕法律适用问题,曹铮专门找知名法学家李步云商榷,还邀请法学界“泰斗”高铭暄等5位刑法学教授研讨。“一份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个案,而是一批案件。”

曹铮的观点,得到李步云、高铭暄等学者的赞同。

其后,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倡导法治和人权的法学界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接力”呼吁一一他于今年1月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建议,剑指地方法院越权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问题。

在信件的后面,李步云专门附上高铭暄等5位专家学者出具的《法律意见书》等资料。

让营铮欣慰的是,这封信终于奏了效。

就在上个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室给李步云回复称已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了沟通,并征求了有关方面意见。据反馈情况,浙江省高院表示《意见》属于应当清理的带有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将商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停止执行相关条款,共同研究妥善处理正在审理的案件及生效案件,并将于近期通知辖区法院停止执行《意见》第九十二条有关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行为以非法行医罪处罚的决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室在复函中还表示,将商有关方面督促浙江省高院做好相关工作。

“以前不知道人大有备案审查室这个单位。”曹铮坦言。在感到鼓舞之余,他也表达了忧虑一一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裁判文书,他发现,自2012年11月9日浙江省高院制定《意见》将“非医学需要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定性为非法行医罪以来,已公开的裁判文书中,浙江有34个市县法院已判决143起案件,而实际数据可能还不止于此。

据介绍,这143起案件均是案犯实施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行为,有的未导致堕胎后果的也当此罪判决。而从法律依据援引来看,143起案件中,有5个判决书中直接引用了浙江省高院的《意见》。“如果这份意见不被纠错,可能还会有更多人因此入罪。”曹铮感慨道。

记者也了解到,就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复函李步云之前,浙江省高院已发布通知,要求省内各级法院停止执行《意见》第九十二条有关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行为以非法行医罪处罚的决定。

不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叫停”地方法院违法文件还只是第一步。在曹铮看来,接下来,对诸多案件重新甄别将是一项更为繁重的任务。

有地方两院仍在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

“行政违法行为与刑事违法行为,两者性质完全不同。”收到复函后,李步云也向记者谈道,“这一处理结果意义十分重大。”

这也是年过85岁的李步云第一次给全国人大写审查建议书。

在他看来,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立法工作不仅要民主、科学,而且必须依法立法,这具有重要意义和觋实性、针对性。十九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依法立法”,就是因为当前有些地方还没有做到依法立法,依旧存在越权立法、违反立法程序立法的突出问题。

“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门在立法中遵守宪法法律设定的程序和实际权力的授权界限。”李步云告诉记者,以浙江温州“寄血验子”案为例,司法解释制定权是法律赋予最高法最高检的专属权力,浙江省高院的行为不仅“越权”,而且“违法”。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督促纠正,对我国的法制统一、保障人权、准确定罪具有重要意义,对解决其他类似问题也具有指导意义。

记者了解到,2012年1月,最高法最高检曾联合发文,强调地方法院检察院一律不得制定在本辖区普遍适用的、涉及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等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也不得在法律文书中援引,并要求各地清理越权制定的司法解释性质文件。

但现实情况是,“两高”一边组织清理、地方两院另一边仍在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浙江省高院的上述《意见》,就是在此次清理结束后半年制定发布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地方两院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越权行为较为隐蔽,从文件名称上看,很多地方不再用“规定”“办法”等,而是用“会议纪要”“讨论纪要”“工作参考”等,这些文件下级法院通常也要遵照执行。据介绍,由于此类文件对于法官的约束性更加直接,导致其在司法裁判中的有效性有时甚至高于法律法规。

地方两院规范性文件应纳入人大备案审查范围

如何破解地方两院越权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乱象?

多位法学专家、人大系统内人士指出:应当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要求,将地方两院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范围,通过备案审查,防止和减少“违法文件”。

李步云表示,解决地方不依法立法的问题,通过备案审查程序是最佳方式。“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很好地履行了职责,通过督促有关部门对违法文件进行纠正,这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大进步。”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谈道,人大对于一府两院具有监督职责,只有将地方两院的规范性文件纳入人大备案审查范围,才能更好地将此纳入人大监督范围,“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直接影响到公民法人的权利义务,不纳入备案审查、人大无法行使监督权,就很有可能存在隐患”。

记者注意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此已明确释放信号,要求“实现备案审查全覆盖”。

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2017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中提出:要落实“规范性文件在哪里,备案审查就跟到哪里”,“只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属于人大监督对象,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应当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实现备案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省級人大将地方两院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并且对“规范性文件”的定义也各有不同。

业内人士呼吁:全国人大层面应尽快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备案审查的监督范围,督促地方人大将地方两院涉及审判、检察业务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全面落实“有件必备”。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突发公共卫生问题也在不断的产生,给社会安定与公众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刻不容缓。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急管理对策。

关键词: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许多应对措施还不完善,因此,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公众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对一个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大检阅。

一、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

2003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5年4月17日,以《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文件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007年11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表明中国致力于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综合协调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现实的努力成果看,首先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非典。在非典爆发之时,国家采取多方措施,安抚百姓,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统一指挥,整合卫生资源,对病人进行治疗,与国外进行技术交流,对非典进行研究控制。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终于战胜了这场来之汹汹,令人闻之惊畏的特大传染病疫情。其次,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汶川到处一片惨状,人员死伤无数,国家迅速反应,快速决策,制定救援方案。大灾之后有大疫,所以,为杜绝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汶川灾区防疫工作从源头做起,对水源进行监测,对环境进行消、杀、灭处理,防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汶川并没有发生疫情。这些都是国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国在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出很大的成就,应急管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诸如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因传染病等卫生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并且近年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是频频发生,2008—2010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1218起,中毒35 672例,死亡518例,病死率为1.45%[1]。其中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由于其严重后果,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所以了解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从应急管理体系看,纵向单灾种管理模式是中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实行的,这种模式存在很多缺点,一是部门分割,环节脱离,缺乏统一指挥,资源无法共享。突发事件发生时临时搭建指挥机构,缺乏制度性和效用性,不够正规严谨,无法保证有效指挥。二是资源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紧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有些服务设施只需建立一个就可以供多个部门共同使用,可是,在许多部门,“同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严重低下。三是部门分工过于明确,对各种灾害的研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分头进行,这样各管各的,不能对灾害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由于缺乏统一管理,造成有关部门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整体优势就无法形成,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不能及时、有效。

(二)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机制,是避免和减少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基础。但是,从中国城市监测预警机制上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中国由于资金、政策与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各地、各市疾病监测预防部门建设参差不齐,除了一些大型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如非典型肺炎、肺结核、艾滋病等部门已经建设好以外,其他一些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积累,如人群的健康状况、人群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情况等数据库部门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规范的建设标准。第二,网络建设不够到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也不完善,很多种类的信息都没收集,网络覆盖面也并没有全部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虽然中国目前对一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知晓率相当高,但对甲乙丙三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的平均知晓率只有45.9%,对于一些患者、症状人数突然增加需要上报的正确认知率平均只有64%[2],从而降低了信息识别能力,容易导致错报、漏报、迟报,所以,一些信息的常规收集对于完善监测网络做出早期预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是非常重要的。

(三)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

尽管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支出绝对值在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低下。一方面,国家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卫生机构为了自身发展,开展的病后医疗服务大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相应的会忽略预防、保健、康复等公共卫生服务。因此“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就不可能很好地落实到位,面对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侵袭,就只能是手段匮乏,资源短缺或直接措手不及。另外,由于受投入短缺的影响,医疗卫生系统没有充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如应急设备、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种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医疗救援效果。

(四)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从应急队伍建设上看,一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医疗救治队伍。在中国,应急处置的必要设施在很多的医疗机构都是不具备的,应急意识和防护知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也是严重缺乏,这些都导致了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不能有效地实施。二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这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预防和控制,只有当事件发生时我们才采取措施去救援,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很大的伤亡和损失。三是培训和演练力度不够。提高卫生专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及普及预案的途径和有力保障是培训和演练。据哈尔滨市卫生局近三年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虽然每个单位均组织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培训,但是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有参加培训,参加过各种培训的有83人(141人次),培训率为69.7%,但是参加过突发事件的相关培训的只有17人(18人次),培训率为14.3%,只有1人参加过两次突发事件培训[3]。突发事件相关培训的时间多集中在SARS暴发时期,过后有弱化的趋势,并没有形成常规而纳入日常工作当中。

三、中国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决策能力。一是建立统一的指挥监测、预警、应急体系。我们应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应急处理指挥机构,专门负责对其辖区范围紧急事件的预测及重大事件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以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现场控制,建立先进的装备设施。健全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救治、控制体系,准确透明的信息接收体系。制定预防、控制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和应急处理预案,保证信息灵敏、通畅,能及时的接收有关信息。三是建立高效的疫情信息网络系统和准确透明的信息发布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掌握疫情信息,并确保突发事件发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四是建立有效运行的检测、预防、监督体系,储备充足的物资保障体系,刚性保障的法律体系,科学先进的评估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预防,在事件还处在孕育期时就将其消灭。并对有关工作进行监督执法,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以此来提高中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造成重大损失,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

(二)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

建立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主要是指网络直报信息监测,包括常规疫情监测(包括零病例报告监测),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相关症候群监测(含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社会人群的法定传染病主动监测(含病例或疑似病例监测),群众和各类新闻媒体投诉举报监测,污染性健康危害、中毒事件监测,监测人群的社会、经济、人口、地理、气象学基本情况。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制定监测计划,设立监测点与建立监测网络,组织培训,统一监测方法,实施监测与监测质量控制,定期检查与督导,总结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主要是指公众所面临的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及其所可能持续的时间情况,疾病威胁和健康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病因或可能原因,社会环境和公众对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因素的协同效应及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疾病威胁和健康危害可控制程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资源、适应程度,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资料收集与分类汇总处理,选择分析与预测的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病种,选择正确的分析预测方法,对预测预警与论证评估进行正确的分析,总结并上报预测预警,进行预测预警的报告。

(三)加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投入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中国的科研技术投入,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各方面的发展不足,所以对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方面的投入也较少。这导致对一些疾病缺乏研究,当突发传染病发生时,由于对疾病的研究少,不能做出正确的治疗措施,才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是迫在眉睫。二是加强对人才建设投入,人乃是国之根本,中国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医又懂防,才能让中国在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构投入,包括预防机构,医疗机构,应急机构,法律机构,将这些机构建设得更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依靠团体,将这些机构团体的能力建设得更加庞大有力量,那么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就更有能力面对和应付。四是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毫无意料的,当它突然发生时,要想快速控制,我们只有靠公共设施,因为它方便、快速、简单。所以加大对公共设施这一块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应急队伍。专业应急队伍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心力量,专业应急队伍应该由各专业人员组成。专业队伍负责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清晰地防治;有了一支常备不懈、配套齐全、装备优良、反应灵敏、技术过硬、机动敏捷的现代化卫生应急快速反应队伍,即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就可以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制定并执行有关的策略和步骤;监督有关方针和步骤的正确实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全面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和咨询,一次性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损失。2012年卫生部通知提出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卫生应急队伍、不明原因疾病卫生应急队伍、重大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队伍、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队伍;已组建的国家级救灾防病医疗与卫生防疫应急队伍和反恐怖医学救援队也要及时更新、完善。卫生部按照分类组队、常备不懈、技术精湛、设备齐全、平急结合、机动灵活的原则,为形成医疗和公共卫生处置之间同步协调运行的卫生应急支援体系,指派和委托相应单位组建起由医疗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卫生应急队伍,覆盖相关专业,达到快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褚发军,冉陆,马莉,林羡华.2008—2010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2,(4).

[2] 刘清伟,吴群红,郝艳华,等.黑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98-100.

[3] 焦明磊,吴群红,郝艳华,等.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系统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7):54-5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4篇

2、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阅读疗法开展的应用研究

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 政府数据开放应用研究

5、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医院社会信任资本构建有效路径分析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电气信息类专业英语的线上教学思考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管理人员能力分析及培训建议

8、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防机制建设初探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的应用路径探究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影响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探讨

13、基层社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提升研究

14、基于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用户信息焦虑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美国大学图书馆教学服务的思考与启示

16、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话语权争夺的焦点与对策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中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

19、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20、新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动力学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分析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微博影响力分析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路径探索

24、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档案管理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互联网+”慈善的实践探索

26、新冠疫情防控对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2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图书馆服务思考与实践

28、我国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9、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财税政策研究

30、图书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题资源构建分析

31、高校基层党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基层疾病防控体系和防控能力调查研究

33、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反思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价值体系

3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探究

3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公众应对行为生成机制研究

36、浅析地方媒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探索实践

37、甘肃省提升城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3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老年人风险感知与行为决策研究评述

39、试论医院感染管理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微博宣传与舆论引导

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翻转式线上教学的思考

42、社会治理视域下保险嵌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路径研究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舆情盲点探测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应急物资储备及配送研究

45、中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运转及其比较研究

46、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院信息化探索

4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48、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预防及应对

4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院的新闻宣传工作研究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着防控和教学两大主要任务。如何做好卫生事件防控管理工作、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已成为各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高校防控和教学两大基本目标,研究在防控的不同阶段,结合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构建、实施和运行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突发公共事件防控应急管理体系,为高校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高校防控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内部控制

一  研究背景

2019年末爆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数以万计的人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此次事件来势汹汹,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其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密度大,更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同时,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基地,如何安全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成为高校一大难题。为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针对此次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校应急管理模式。

二  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暴露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1]。

高校人员密集,学生流动性大,外籍学生多,人员组成复杂,加快了突发公共事件在高校的传播速度,同时加剧了高校防控和应急管理的难度。同时,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在特殊时期,基础的医疗设施建设水平较之师生的需求远远不够,并且医疗设施大多简陋。此外,医务人员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显得不够熟练。总而言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卫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高校缺乏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

在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不仅要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预防工作、还要做好时候妥善处理和总结评价工作,只有做到这样,高校才能真正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应急处理机构。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普遍缺乏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常设机构。

(三)高校自上而下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重视不够。

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具有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大部分高校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不能根據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应急管理。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对学生的应急防范意识工作做得不到位,学生对学校少有排练的安全演练也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焦虑和恐慌,从而加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难度。

(四)高校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

以往高校在处理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更多的是对舆论进行严格的把控,以达到“安抚人心”的效果。但至今已是大数据时代,师生能从互联网上获取到或虚或实的信息甚至加剧恐慌。高校为此需要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真实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抚慰师生,才能更好的进行应急管理。

(五)高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存在难点。

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大多数高校实行线上教学,教师线上授课学生线上听课,较之以往的面对面教学,线上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师生一时不能转变适应,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线上教学依赖教学APP,师生刚开始使用时因不够熟练或多或少了影响教学进度和听课效果。复学后,大部分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小班化教学、错时上下课、暂停部分实习实训等疫情防控措施,对学校原有教学工作安排产生了较大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对师生的教学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总之,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做好线上教育教学、复学后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是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的重大任务。

三  突发公共事件下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突发公共事件时期,高校需要发挥出应急管理机制的重大作用。高校需要以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管理模式的制定、优化、调整为切入点,全面细化应急管理预案,理顺应急管理的各项流程,确保应急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2]。由于应急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较多,为协调好各项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高校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时,需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构成,如设置校党委领导部门、校级指挥部门、院系执行部门;校党委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各院系主任为实施成员。各部门人员之间环环相扣,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反馈上级,形成多部门联动,从而及时处理应急工作不达标的情况。同时要做好信息的交互工作,对高校内人员流动、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情况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和沟通排查,使得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下文我们将从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出发,针对各个不同时期提出构建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此我们想将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和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高发期、后期。前期指的是未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时期,该时期的对策措施特点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高发期顾名思义就是风险最大、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该时期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学校已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转而实行线上教学。后期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已经进入常态化,但并未过去,该时期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该时期的对策措施主要是用于防范、防止突发公共事件再次高发。

图1.应急管理体系及运行

(一)防控工作

前期

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预防机制、加强高校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演练、加强高校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力。只有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应急管理能力人才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建立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机制、增加师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演练和教育、不断提高应急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能力,只有前期工作做得越多越好,高校在面对突发性卫生安全事件时才能更加从容不迫、稳打稳赢。

高发期

1.构建标准化隔离区[3]。在属地疾控相关机构的指导下构建标准隔离区,选择具有独立隔离环境的宿舍或者教室,将有发烧、咳嗽的疑似症状的人员进行隔离,情况较为严重的,可将隔离人员转至当地附属医院的发热门诊检查。

2.创建突发紧急预案。当校内出现确诊病例时,应立即报给属地疾控的相关机构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并根据相关部门要求和建议实行全校停课等封闭式管理,积极配合疾控机构进行消毒,并对全校师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解除情况进行调查和宣传。

3.加强信息反馈,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应建立师生健康监测系统,收集全体师生的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码、体温等相关信息,实时掌握师生健康状态,为复学做准备。

后期

1.建立防控组织指挥体系和领导小组。在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校党委、高校附属医院、校医院、学生处、保卫处、后勤处、各院系等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工作。

2.做好应急物资和人员准备。各高校根据实际工作用量,充分准备好防控所必需的消毒物品、洗涤用品、口罩、红外线测量仪等应急物资。同时组建医疗保障组,由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校医和后勤人员组成,要做好人员调度,加强值班,及时回复师生的咨询,及时接诊。

3.做好学校常态化防控[4]。加强师生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重视对发热、咳嗽等相关可疑症状的监测和识别;切断潜在传染源,在食堂、图书馆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一人一桌”、严格控制出入通道、桌椅减半等,降低人员的集中度;加大对校园公共区域卫生水平的监管,图书馆、教室、电梯、浴室和食堂等场所应常消毒、常通风,保持干净卫生。

4.设置隔离观察室。 对出现异常咳嗽发热的可疑症状人员,应第一时间进行隔离观察,对其同宿舍、同教室、同办公室人员也应进行隔离观察。

5.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通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疏导师生对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消极悲观情绪与恐惧心理,宣传相关积极事件,提高师生的信心。

(二)教学工作

前期(略)

高发期

1.遵循“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的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依托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如超星学习通、云班课、腾讯课堂等,通过“视频教学+PPT+课程群讨论答疑+线上作业”等形式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

2.各学院要提前了解各任课教师开设线上课程的能力和给学生上课的硬件条件,并做好预案。

3.教务处、研究生部、信息办等单位需要共同组建一个能够保障在线教学正常运行的团队,做好教学运行前期准备与培训工作,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手册,及时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在线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保质保量的开展。

后期

1.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相衔接,找准和攻克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难点,不同学科的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等,认真制定复学后的教学计划,真正做到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衔接,从而减轻学生在过渡期的不适感。

2.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应以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为契机,认真总结防控前期线上教学经验成果,积极主动探索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两种模式的各自优势都得以更大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加大对网上优秀课程资源的投入,逐步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常态化。

3.抓实抓细师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要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调动辅导员、学业导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要充分利用校内信息发布平台,如校园广播、校园报等,加大心理教育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三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一旦发现特殊情况,辅导员和学业导师要主动询问和关心;四要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排查。

四  结束语

本文通过梳理高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下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各项业务内容,结合内外环境变化评估风险,确定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构建出适用于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应急管理体系。同时通过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确保我国高校防控工作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祎擎.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99-103.

[2]王茜,张秀娟.疫情下高校教育应急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3):1-2.

[3]侯艳洪.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考[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20,15(06):706-708.

[4]包训艳.“后疫情”时期高校如何打好防疫与教学“组合拳”[J].文教资料,2020(22):177-178.

基金项目:

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新冠疫情下高校应急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内控视角”(20C120)

作者简介:

周艳婷(2000-),女,汉族,广西南宁,本科生,学生,研究方向:会计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6篇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0.05.03

摘 要 目的:为医院药学人员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暴露防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医务人员防护相关指南的推荐,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特点和防控管理的要求,基于暴露防护的基本原则,对医院药学人员工作岗位实际存在的感染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构建COVID-19疫情下医院药学人员暴露防护对策。结果:经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感染暴露风险评估,医院药学工作岗位大部分属于低风险暴露岗位,仅个别岗位属于中、高风险暴露岗位。应根据不同药学岗位暴露风险级别,视工作需要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应强化人员的感染防护培训,做好工作环境和设施的清洁消毒。结论:COVID-19疫情期間,医院药学人员应践行标准预防原则,基于医院药学的工作岗位特点和暴露风险,按照药学部门确定的暴露风险级别和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个人防护,避免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从而保障顺利、安全地开展药学服务。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药学人员;暴露防护

Exposur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YAN Yingying1,2,YUAN Xiaoning3,YANG Yiheng1,2,YANG Li1,2,LIU Fang1,2,ZHAI Suodi1,2,ZHAO Rongsheng1,2(1.Dept. of Pharmac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2.Beijing Pharmacy Center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Improvement, Beijing 100191, China;3.Dept. of Hospit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osur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infection in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commendations of related medical staff protection guidelin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 19),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xposure protection, actual exposure risk of infections fo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were evaluat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exposure protection were constructed under the epidemic condition of COVID-19.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prevention principle and the risk evaluation of infection exposure, most of the pharmaceutical posts in the hospital belonged to low-risk exposure posts, and only a few posts belonged to medium-and high-risk exposure posts.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should be provided according to the exposure risk level of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posts and work demand. At the same time, infection protection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in pharmacy should be cleaned and disinfected. CONCLUSIONS: Standard preven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followed by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during epidemic perio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osure risks of pharmacy post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s of the hospital, personal protection for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exposure risk level determined by the pharmaceutical department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regulations to avoid over-protection or inadequate protec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and saf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care.

KEYWORDS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Hospital pharmaceutical staff; Exposure protection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暴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其他地区,截至2020年2月28日,已在我国造成78 959例患者感染,2 791例患者死亡[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2]。目前,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SARS-CoV-2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且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为5.2 d,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2-5]。

医务人员是COVID-19感染的高危人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对连续收治确诊的13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医务人员感染确诊比例高达29%[6]。近期,国家和各省市分别发布了多项指导文件,要求科学、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职业暴露风险[7-8]。医院药学部门作为保障药品供应、提供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部门,应做好暴露防护工作。但现有文件主要针对临床工作,对于医院药学人员暴露防护的指导尚不甚明确,有待结合医院药学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内容进一步细化,并加强可操作性。鉴于此,本文基于暴露防护的基本原则,对医院药学工作岗位实际存在的感染暴露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暴露防护的可行性建议,为疫情期间医院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医院药学人员暴露防护对策构建方法

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可分为标准预防(Standard precautions)和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Transmission-based precautions)两个层级,是医务人员暴露防护的重要措施[9-10]。其中,标准预防已被纳入我国医院感染相关的多部法规中[10-11]。标准预防原则是“医务人员的防护基础,适用于不同工作区域和岗位的全体医务人员”。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的第二层级,应根据疫情的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暴露的隔离防护措施[8-9]。

结合COVID-19疫情特点和防控管理的要求,遵循标准预防的理念与原则,在对医院药学工作岗位的实际特点、相关工作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所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要求,评估医院药学人员不同岗位的暴露风险分层,明确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及个人防护措施,构建COVID-19疫情下医院药学人员暴露防护对策。

2 医院药学人员工作岗位的暴露风险分层

在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的基础上[12-13],根据医院药学人员的职责、任务及药学服务的内容与模式,结合我国医院药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药学人员工作岗位大体可分为调剂岗位、临床药学岗位、实验室检测岗位、药品制剂与检验岗位、静脉用药集中配置岗位、药品供应与管理岗位、病区药品配送与物流岗位等[14]。

COVID-19的防控主要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展开,目前已采取以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控措施[7]。根据《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务人员防护指南》的相关推荐,医务人员暴露风险按照接触患者程度和职业暴露情况分为“高、中、低”三级: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或手术等为高风险,直接接触患者为中风险,间接接触患者为低风险[15]。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结合上述指南相关推荐,参考对应或类似临床医疗操作[8],对医院药学工作内容及特点进行暴露风险评估,基本原则如下[16]:

(1)高风险。发热或隔离病区的药学工作,包括调剂与临床药学工作等,因可能存在与确诊或疑似患者的接触,以及与患者标本处理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或体液暴露的接触操作等,应按照发热或隔离病区相关要求进行防护。药学实验室工作,如对确诊和疑似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和基因检测等,也属于高风险,应具备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以上条件,否则不建议对确诊和疑似患者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和药物基因检测。

(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的药学服务,如药学服务中的查体、患者体液(含血液)接触与转运,及非确诊或疑似患者血药浓度测定和基因检测等。

(3)低风险。间接接触患者的药学服务,如处方调剂、用药咨询、药学门诊、药学监护、病区送药、静脉配置药物、药品管理等工作。

按制订的评价标准,医院药学工作岗位大部分属于低风险,仅个别岗位属于中、高风险。具体岗位暴露风险分层及相关管理要点详见表1。

3 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医院药学人员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卫生健康部门管理要求和相关标准[17-18],常见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口罩[包括普通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手套(包括一次性手套、长袖加厚橡胶手套)、鞋靴类(工作鞋、胶靴、防水靴套、一次性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护面屏、隔离衣、医用防护服、防水围裙等[16-17]。手卫生是标准预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手卫生设施应由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或药学工作所在区域提供,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洗手液(肥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19]。可根据不同药学岗位的高、中、低暴露风险,选备个人防护用品,常用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建议详见表2。

表2 不同药学岗位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建议

4 医院药学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

COVID-19院内感染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除大型综合医院的急诊、发热门诊、呼吸科和传染病科医务人员防护较严以外,其他大部分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5]。感染防护培训是院内感染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所有医院药学人员应着重加强感染防护培训。针对此次疫情,应参照所在医疗机构相关要求,重点对COVID-19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临床特征、药物治疗、个人防护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措施、暴露后的现场紧急处理、工作环境和设施的清洁消毒等)、应急预案等内容进行药学全员培训,并基于考核等方式确保所有医院药學人员均掌握了感染防护相关内容。在后文中,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阐述医院药学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

4.1 手卫生

手卫生是标准预防的基础措施,指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的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9]。疫情期间,基于COVID-19的主要传播途径,医院药学人员应严格采取手卫生措施。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体液风险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尤其是在戴手套、穿个人防护装备前,以及脱去个人防护装备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应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手卫生措施。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要洗手[19]。另外,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也应做好手卫生。

4.2 个人防护措施

药学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原则上应参考临床相同或类似工作同级别防护标准,并按照所在科室或区域进行属地化管理。对应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工作岗位的高、中、低暴露风险,不同岗位的个人防护措施应分别对应三级、二级、一级生物安全防护[3,16]。三级生物安全防护:防护服、隔离衣、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面屏、呼吸头罩、双层手套、防水靴套、鞋套、手卫生;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服并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护目镜/面屏、手套、手卫生;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服或加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工作帽、手卫生[15-16]。穿脱个人防护措施时,应严格按照穿脱流程进行。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交叉感染。以三级生物安全防护为例的穿脱流程详见图1。

4.3 暴露后的现场紧急处理

医院药学工作人员应具备暴露后现场紧急处理的能力。暴露可分为个人防护用品暴露和皮肤、黏膜暴露等,职业暴露后现场处理非常重要,良好的处理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危险性[20]。个人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口罩在污染或潮湿时应随时更换,并不应重复使用[21]。丢弃的个人防护用品应作为医疗废物,严格按照所在医疗机构感控部门要求进行个人和环境处理[16]。

医院藥学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若皮肤被污染,应立即清除污染物,再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75%医用酒精、0.5%碘伏或过氧化氢等皮肤消毒剂擦拭消毒;若黏膜被污染,应使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消毒[22]。如发生此种情况,应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联系,根据暴露源情况及暴露类别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4.4 工作环境、设施及处方的清洁和消毒

疫情期间,基于SARS-CoV-2的主要传播途径,药房环境(包括空气、地面、物体表面)和相应工作设施应严格管理,保持清洁,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如药房物体表面、墙面、地面被确诊或疑似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污染,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进行消毒。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沾取 5 000~10 0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消毒水平的消毒湿巾/干巾)小心移除;大量污染物应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将其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将其完全覆盖后用足量的5 000~10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消毒水平的消毒干巾)浇在吸水材料上,作用 30 min以上,再小心清除干净[12]。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理的污染物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12]。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联系,明确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在处方的消毒管理中,发热药房和隔离病区药房应尽量使用电子处方,或采用信息手段(如传真、网络等)传递处方,最大限度减少纸质处方的传递。纸质处方应定期集中汇总,经甲醛熏蒸消毒或环氧乙烷灭菌后,装入密封容器内保存。医疗机构或药学部门应设置专门区域存放消毒后的处方[16]。COVID-19疫情下工作环境和设施的清洁、消毒要点详见表3。

表3 COVID-19疫情下工作环境和设施的清洁和消毒要点

5 结语

疫情期间,医院药学人员在药学工作中应践行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基于医院药学的工作岗位特点和暴露风险,按照药学部门确定的暴露风险级别和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个人防护,避免过度防护或防护不足,从而保障顺利、安全地开展药学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 1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布[EB/OL].(2020-02-22)[2020-02-22].http://2019ncov.chinacdc.cn/2019-nCoV/.

[ 2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EB/OL].(2020-02-08)[2020-02-13].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d4b895337e19445f8d728fcaf1e3e13a.shtml.

[ 3 ]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检测的生物安全防护指南:试行第一版[EB/OL].(2020-01-31)[2020-02-13]. https://csps.cma.org.cn/art/2020/1/31/art_1822_32236.html.

[ 4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EB/OL].(2020-02-18)[2020-02-2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19/content_5480948.htm.

[ 5 ]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EB/OL]. (2020- 02-28)[2020-02-28].https://doi.org/10.16505/j.2095- 0136.2020.0015.

[ 6 ] WANG D,HU B,HU C,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38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 in Wuhan,China[EB/OL].[2020-02- 28].http://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0. 1001/jama.2020.1585.

[ 7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EB/OL].(2020-02-06)[2020-02-13].http:// www.gov.cn/zhuanti/2020-02/07/content_5475813.htm.

[ 8 ] CDC. Standard precautions for all patient care[EB/OL].(2016-01-26)[2020-02-13].http://www.cdc.gov/infectioncontrol/basics/standard-precautions.html.

[ 9 ] 朱元元,冯卫忠,李健,等.标准预防措施与传染病隔离常规的特点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5160-5162.

[10] 李六亿.标准预防的介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4):241.

[11] 李六亿.标准预防: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基本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8):1121-1125.

[12] 幸小弘,彭孝武,严立.综合医院设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1):116-117.

[13]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04)[2020-02- 13].http://www.nhc.gov.cn/yzygj/s3594/202002/70d1096- 4d54e4fe9a2539c58356906f9.shtml.

[14] 甄建存,王育琴,李玉珍.医院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0.

[15]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务人员防护指南[S]. 2020-02-03.

[16] 赵荣生,杨毅恒,杨丽,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院药学工作指导与防控策略专家共识[J].中国药学杂志,2020,55(4):268-277.

[17]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期间医用防护用品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 (2016-02-03)[2020-02-1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4/content_5474521.htm.

[18]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EB/OL]. (2016-01-26)[2020-02-13].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1/e71c5de925a64eafbe1ce790debab5c6.shtml.

[19] 國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EB/OL].(2019-11-26)[2020-02-13].http://www.nhc.gov.cn/fzs/s7852d/201912/70857a48398847258ed474ccd563caec/files/2cbd30e67c52445098c8db23eed0af0b.pdf.

[20] 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21] 何俊美,魏秋华,任哲,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口罩的选择与使用[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37(2):1-5.

[22] 周红,胡晓红,黄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的感染防控策略[EB/OL]. (2020-02-11) [2020-02-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3.R. 20200210.2219.006.html.

(收稿日期:2020-02-21 修回日期:2020-02-28)

(编辑:林 静)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

依法处理公共卫生事件论文范文第1篇1 基本技能流行病学的工作者不但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熟练的掌握对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