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堂举例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课堂举例范文(精选11篇)

课堂举例 第1篇

在一线英语课堂中,特别是在语言知识点和语法教学过程时,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就是举例。毋庸置疑,举例作为备受广大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有着其独特、鲜明的优势,如直接、便捷、有效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举例都能起到激活课堂的作用。药材好,药才好。英语教学也一样,语言输入决定语言输出。举例是教师帮助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像厨师一样,通过对特定的“食材”“蒸、煎、炖、炒”加工处理,以到位学生精心烹制出一道道符合其口味的英语美味佳肴的目的。

笔者现在结合自身执教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案例探讨英语课堂中举例。

二、举例在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

就词汇教学而言,教师不能指望学生刚接触某一词语就掌握其音形和用法,应该通过适当的举例为学生创设更多接触课文目标词语的机会,因为“目标词汇在学生熟悉的语境中有规律地循环出现,有利于学生结合某一话题学习、巩固和使用词汇”语言学习靠的是大量的语言输入,靠的是大量的言语例子的反复刺激和积累,语言教育是“举一反三”是辅,“举三反一”是主。

就语法教学而言,语法规则一旦与鲜活的例句脱离,就犹如一丛丛没有篱笆支撑的丝瓜藤,给学生错乱无序的感觉,更加加重学生学习语法的难度,打击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所以,举例在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现阶段课堂举例存在的弊端

笔者在自身执教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或多或少地在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中采用了举例这一有效的教学办法,但是,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举例教学时共同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

1.过分依赖字典、工具书上的例句。笔者在多次听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讲解同一单词、短语甚至语法时使用的例句一模一样。而这并不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而是这一模一样的例句或c出自《牛津英语高阶英汉字典》或出自学校征订的教辅资料。具体造成了如下消极影响:

a.缺乏时代特色。笔者曾多次听到教师在讲析burst into tears时举例,she burst into tears when she heard Leifeng’s death,这个例句可能在五六十年代的心理很容易引起共鸣,但是当学生主体时90后甚至是00后时,这个例句除了涵盖了所学知识点之外,并不能刺激学生运用所学短语,其实,H教师大可用当时热门话题“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逝世”,借助图片、PPT的形式,鼓励学生活用所学基础知识。

b.枯燥乏味,味如嚼蜡。字典、工具书上的例句旨在面向所有的读者,因而它经典但是并不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借助这样的例句会直接影响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兴趣,造成学生知识惰性的问题。如教师举例That building is named after a famous architect(那幢楼是以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命名的)。这就造成中上成绩的学生对这样的课堂举例司空见惯只能使劲往肚里咽,中下成绩的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根本提不起兴趣,增加了学生进行语言输入的难度。

2.课前并未对例句精雕细琢。俗话说的好“玉不琢不成器”。但是某些教师由于课前并未做到精雕细琢,导致例不对“理”,甚至出现错误,就会误人子弟。例如有位教师就“the last”举例时,创设了非常鲜活的情境,大意就是两位水火不相容的人互相对对方说:“即便世人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死光了,我也绝不会嫁给你的。”教师随即用英文表达“You are the last men(women)I want to marry with”。旨在让学生结合语境揣测出“the last”的生僻含义“最不想要的”的意思。该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过度自信,导致未能符合语言输入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准确性。

四、课堂举例的艺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恰当、新颖富有趣味性的举例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在外语和第二语言习得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自身起着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

1.创设性地结合新鲜话题。就词汇教学而言,笔者在执教牛津译林版高中英语第三模块第一单元Advertisements的Project部分,针对appeal to,a huge number of,all over the world举例时,结合当时网络上呼声最高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为学生提供这样的例句:Fast and Furious appeals to a huge number of fans all over the world,从而与学生的兴趣共鸣,激发了学生运用思维与兴趣,不少学生在课后句子练习中就灵活巧妙的结合了所学词汇。有学生写道“our English teacher appeals to a huge number of students all over our class”。就语法教学而言,笔者认为,借助例句,抽象的语法规则变得直观,具体便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笔者在执教名词性从句时,就采用的是大众流行的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孙楠退赛这一热点新闻,创造性地示范四大类从句,分别如下:1. That Sun Nan quitted the competition made them surprised. 2. What surprised them was that Sun Nan quitted the competition. 3. They felt surprised that Sun Nan quitted the competition. 4. They felt surprised at Sun Nan's declaration(宣布)that he would quit the competition.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枯燥语法的积极性,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2.创造性地结合情境。著名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了情景语境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和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

a.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堂好的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出发,为学习应尽量创设真实的语境,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只有具有真实语境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心理真实度。学生参与有心理真实度的活动,可以使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意义地使用语言,这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解决知识惰性的问题。

笔者就have a chance to do sth时举例,采用以下例句:I am so happy to have a chance to be your English teacher。随后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同桌表露真情,学生们开心握着同桌的手说道I am so happy to have the chance to be your deskmate,还有不少同学调皮地把happy换成sad等,笔者启发学生将have改成give,be blessed with等,于是学生又有了如下的句子: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have breakfast with you;I hope to be blessed with a chance to come across Zhoujielun。

另外,笔者就what do you mean by...举例时,为学生还原了家长与子女之间闹矛盾的家庭画面,长辈钟爱这样的表达:你不学习,只知道看电视是什么意思;你这样看着我是什么意思;你这孩子,你不说话是什么意思;你这孩子,说你几句就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是什么意思。随后带领学生尝试用英文表达出what do you mean by watching Tv all the time instead of studying?What do you mean by glaring at me?What do you mean by saying nothing? What do you mean by locking yourself at your room?

这样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就使得例句原汁原味反映学生生活面貌,既活泼又明显的个性特征。

b.创设性地结合教师自身生活经验。学生对教师充满着敬佩崇拜同时因为青春期好奇对教师的生活有着很多的问号。教师在举例时,适当巧妙地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既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保持良好的亲和力,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记住用法。笔者在执教译林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三单元Looking good,feeling good中的reading针对used to,be ashamed of,work out等举例时,就和学生分享了自己高中时期肥胖以及努力减肥的经历,采用了如下例句:I used to be ashamed of my weight. I worked out every day to lose weight.进而鼓励学生锻炼身体,保持良好身形。

c.创造性地结合名著、电影。笔者against举例时,引用《红楼梦》里经典的美妙美伦的画面:薛宝琴身着大红色斗篷站在雪中,大观园的人对这样的画面叹为观止,贾母甚至要求惜春将其画在画中。于是笔者举例“Xue Baoqing looks more gorgeous against the white snow。“或者举例精品店的橱窗里那些闪闪发光的decorations用黑色的布做映衬。

另外,笔者在执教情态动词must时,也创造性地结合电影镜头和电影台词牧师在婚礼上对新郎说: you must be the happiest bridegroom in the world. You must love and care about her. You must not cheat, lie or steal. If you must cheat, please cheat on death, because she can not live a single day without you...这样灵活处理must的不同用法含义,使得学生很容易就在情境中掌握了must。

3.寓德于教。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教育是成人之本,教师不仅要有学科意识,更应该在学科教学中传播正能量。

在学习in order to时,笔者举例what do your parents sacrifice in order to give you the best education?旨在帮助学生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并心存感激。在比方如之前的例子be named after的讲解时,可使用这样的例句,what do you want to be named after you?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对他们积极暗示要时刻想着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根据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理论,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促进语言习得的发生,才能确保语言输入的准确性,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所以英语课堂中,教师举例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英语课堂举例存在的问题要更加重视,英语课堂举例的艺术要更加升华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葛文山.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营养学习力[J].2013:1-7.

[2]杨良雄.英语课堂举例的问题与对策[J].2013:23.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举例 第2篇

新即能弥补课本的时滞性,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例如有一次讲《质量》这节课,恰好遇到该班学生刚上完体育课,1500米长跑使学生一个个有气无力,无精打采。我见到这种情况,一上讲台就先出了这样了个谜语“一千零十个兄弟(打二个字)”学生一听猜谜语,立刻活跃起来,困意顿消。随后我又引导:“要想猜出这一谜语,请大家认真学习本节课,谜底就在这节课当中。”到了课堂中间,一些学生又有倦意,恰好又讲到质量单位,我就不失时机地抖出谜底——质量的单位“千克”。学生情绪再一次高涨起来。正是这个生动、新颖、有针对性的谜语,激活了这堂课。

近举例应多举学生平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事例。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自然科学之中,增强亲近感、现实感。例如讲光的反射定律时,许多同学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因果关系总弄不清,认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也不错。为此,课堂上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同学的相貌很像他的父亲,但如果讲成**同学父亲的相貌很像**同学行不行?”结果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就因势利导说明了“先有老子、后有儿子”,“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的道理。以后在讲热平衡方程Q吸=Q放时,就再也没有学生马马虎虎写成Q放=Q吸了。

趣趣味是吸引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的动力。列举有趣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讲解《蒸发》内容前,我用水彩笔在投影胶片上画了一只烈日下的黄狗,张大嘴伸出鲜红的长舌头。当用投影仪放出这一彩色图像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思考着同一问题:在炎热的夏日里,狗为什么要张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请认真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可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动机,潜移默化地从“苦学”过渡到“乐学”,从“难学”过渡到“易学”。

妙就是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处,疑难、转折或朦胧处,起架桥铺路,有效点拨的作用。例如讲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学生易忽视“质量未知”而误认为“冷水升高的温度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为此举一实例:在0℃的池塘水中,滴一滴100℃的开水与池水混合,池水温度能升高50℃吗?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又如为了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布置了这样一个练习:甲、乙、丙三人叉水中的鱼,甲对准鱼的上方,乙对准鱼的下方,丙正对着鱼叉过去,谁最有可能叉中?学生中有的答甲、有的答丙。为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幽默地说:如果鱼学过光的折射,她会不动,并笑咱们是个“马大哈”。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们轻轻松松地理解和消化了光折射规律。

变在课堂教学中要“教活”,变则灵。变才会使课堂45分钟不枯燥、不乏味,愈变愈新,愈变愈活,深入其理,曲尽其然。在习题教学中,运用变式手段,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一题多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单调陈旧而保守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做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后,我利用课本上的电路图编了这样一组题:前图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5A”字样,电源电压为8V。试分析:①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应注意什么?②为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变阻器的滑片该向哪边移动?③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压表和电流表上的读数各是多少?④小灯泡正常发光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多大?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有多大?⑤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多少?小灯泡在10秒钟内消耗多少电能?以上5个小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其知识层次也不一样,既没有超出大纲范围,又没有违背课本中习题的原意,但却全方位地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扩大了题目的覆盖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运用变式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举例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举例,技巧,有效

举例是指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课堂举例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常见现象,是教师用来解析复杂理论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数学科,知识复杂、抽象,不易理解,课堂举例尤为重要.

一、常见的数学课堂举例

1.知识点举例.数学是以数学符 号为主要 词汇,以数学法则、定理公式、概念等语法规则构成的一种科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科学性是数学的原则,准确性是数学的灵魂.通过数学知识点举例,可以将复杂的、抽象的概念或规则用简单的、直观具体的例子说明解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怎样求中位数?方法:首先要先进行数据的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与偶数两种来求(排序时,相同的数字不能省略).如果总数个数是奇数的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总数个数是偶数的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 数.举例:12、3、4、5、6中位数是4.22、3、4、5、6、7中位数是(4+5)/2=4.5.

2.应用性举例.数学应用十分广 泛,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课堂中,教师结合数学的应用性举例,效果很好.例如,学习了“垂径定理”后,让学生试着解决实际问题.老奶奶不小心打破了一个圆形镜子.请你帮她解决:如何才能制作一个一样大小的镜子?学生分析题意后,发现了此题的实质:要制作一个一样大小的镜子,首先要确定原来圆的圆心,得出半径.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而且学生获得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课堂举例的注意事项

1.课堂举例要符合教学需要.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的难点和疑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抽象的概念,深奥的性质、定理,不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必要 的举例,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但不要忽视内容的深浅及问题的难易,而列举不必要的例子.仅靠举例教学,教学过程只是“填鸭式”灌输,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课堂举例要符合学生实际.举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出发,选用的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力,起到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的作用.例如,讲“0”的意义不仅是表示“没有”时,列举某冰箱保鲜层的温度是0℃,你能说这个冰箱没有温度吗?这个例子很接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0”的意义不仅是表示“没有”.所以,课堂举例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课堂举例要适时得当.得当适时 的课堂举 例,可帮助学生开阔学习思路,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增强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能对数学教学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4.课堂举例要生动具体.教师在课 堂教学中,列举的例子要新颖、形象,具有启发性、典型性,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对课堂教学起着一种“调味”的作用.

三、数学课堂举例四技巧

1.“近”.所举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让他们具有亲近感,产生共鸣.例如,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列举从1楼到10楼是坐电梯好呢?还是走楼梯好呢?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有利于学生联系熟悉的生活经验,把新的知识进行同化,从而使学习产生迁移,提高其学习效率.

2.“新”.人们总是对新的事物产生好奇,课堂举例也要与时俱进,把一些新鲜事物引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七年级上册“4.1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列举四十五届世界锦标赛的吉祥物“南南”和“宁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新奇与价值.

3.“趣”.列举一些有趣的事例,从而激发 学生的兴趣,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讲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时,列举张村有个100万,李村9个穷光蛋,问他们平均有几何?这样,不但说明极端值对平均数有影响,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变”.在课堂教学中,变式举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大家都懂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学习该知识点时,可变式举例:南宁市人民公园里的九曲桥,为什么不建成直的呢?建成曲的,目的是把 通过湖的路程变长,让观光的游客更长一些时间领略公园的风景.这样,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课堂举例 第4篇

——课堂习作的重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现在的习作课一般安排为两个课时,我们都知道重点在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大体上安排三项内容:

第一,创设一个让学生能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情境,点燃孩子们的表达欲望,激活他们关于这个话题相关的习作素材储备。

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达欲望,更准确应该叫“表达动机”。什么是表达动机?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想说话、写文章时内在的动力。动机一般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一定的外部环境的拉动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动机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心的需要,第二个是环境的拉动。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大体在以下情况下会引发说话、写文章的欲望。第一种情况:陈述思想的需要。比如叙述自己的想法,诉说一件事情,表示一种观点或看法。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就愿意说话,愿意用笔去表达,第二种情况,如果需要他表示意愿,提出希望和要求,请求对方做点什么事情。第三是如果需要表示加强接触,为了和对方建立联系,保持关系、联络感情;第四是当孩子内心有了感受,有了一种心情或者对周围的事和人有了一定的看法,也就是说需要评价的时候,他也会产生言语表达的愿望。如表示感谢,表示歉意,表示埋怨,表示不满,或者是表示欢迎、欢送等;第五是承诺义务、答应请求。比如表示承担一件什么事情,承担什么责任,或者是保证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愿意给别人提供什么帮助,什么方便等等。第六是宣告一项结论,比如传达通知,发布命令,宣布答辩的结论。以上说的这六种,都是拉动一个人表达动机的外部原因。之所以介绍这些,主要是帮助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这几个方面去创设能够拉动孩子们表达动机的情境。

第二,通过适当的暗示,把以上已经激活的关于这一话题的写作储备,通过聚焦、放大、梳理,以形成思路,拟定腹稿。

我们说,在作前打好心里的草稿(腹稿),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地说,一个人从话题开始到腹稿形成,大体要经历这样一个激活、扩展的过程。比如有话题(即激活点)是红、那么,这个激活点在记忆的支持下,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联想,它可能会想到红色的救火车,通红的大火,红苹果、红太阳以及红花,红颜色等等。我们说,他所能想到的都是由“红”而引起的。我们之所以说这些,目的是让老师们知道,一个孩子他在作文时,他所能够想起来的,实际是靠话题去激活、去点燃的相似的联想。所以,必须认真思考,我们给出的话题是不是能够点燃孩子们写作储备。大量的心理试验证明:话题必定得到储备的支持。这也就是说,你出的题目一定要与孩子以往的生活经验相似。只有把题目出在孩子的心坎上,他们才可能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如果你出的题目跟他的生活不搭界,再精彩也不会引发孩子的写作欲望,也不会激活孩子们头脑中的写作储备;第二是要通过暗示,让学生及时地将已经激活的储备变成写作思路。比如我们要学生写一篇《记一次有趣的参观活动》。题目出现后,孩子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许许多多的参观活动:参观博物馆、参观展览馆,参观风景点等等,在这些参观活动中,凡是他们经历的形成记忆的东西,都可能在他们的脑海中再现。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他们选取他们自认为最有趣的一次参观活动作为关注点,把这此次活动是怎样开头的、怎样的过程、怎样结尾的……逐一想清楚,让头脑中的文章的模型从模糊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觉得有话可说了,而且是不吐不快了。

第三,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迅速地将“心里话”变成草稿;老师要在学生中巡回,发现优秀典型以及共性的问题,并且对个别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上的话是两层意思,一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让他们迅速地动笔。我们许多同志都有这样的经验,围绕着必谈的话题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写作的人常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迅速地把心里所想到记录下来。如果没有记录,原本想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往往会很快遗忘。因此,一旦学生进入了这种状态,我们必须要求他们不要发出其他响声,迅速地动笔起草,哪怕有不会写的字,先空下来,待会儿再来解决。我们要告诉给孩子:下笔起草时,先不管句子是不是通顺,是不是连贯,完全可以想到那儿写到那儿。因为创作的灵感往往会转瞬即逝。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与学生构思所用的“心里话”的特性有关。我们知道,孩子们在构思的时候,他所使用的是“心里话”,这在语言学上叫内部言语,心里话他是在人的头脑中的针对自我的一种语言。通常包括情感、图象、事件、关系等等。这种语言常常是不连贯的,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发生转移。正是因为内部言语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把心里已经激活的写作素材,迅速地凝固起来。在过去的教学当中,有很多老师因为不明白这种言语的特征常会做干扰孩子思考和表达的傻事。一次,一位老师让孩子去写一篇题为《一张照片》的作文。让每一个孩子自带一张照片,并且要求孩子们看着照片,说说它的来历、一个孩子在这节课上说得真好。她不但说了这张照片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清楚地表达了当时的照片上每一个人的表现与心情。可就在这个时候,老师作出了一个规定:“待一会儿,大家动笔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此言一出,刚才那位说的非常好的孩子顿时把笔杆放在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这是哪一年来?”她想了好大一阵子,把刚才说得非常精彩的东西全都忘了。所以,我们老师在孩子进入表达的愤绯状态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时机。这有点像厨师炒菜,炒不熟不行,这样不能吃,炒老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不好吃。

谈谈英语课堂举例的艺术性 第5篇

一、举例要科学

举例要科学是指举例要恰当、准确、严密,要尊重客观事实,具备科学依据,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举例要科学,这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从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密切关系来看,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举例不科学,“例”不对“理”,甚至出现错误,就会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艺术性。怎样做到举例的科学性呢?

1.例句要准确、科学、严谨 。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时,一方面要翻阅各类参考书,精选有价值的例句;另一方面要参照各大词典,这样才能保证例句的典型性、权威性。此外,平时选例句要有针对性地借鉴一些高考题,让学生明确该知识是怎样进行考查的,加深印象。如:在讲look forward to 这个短语时,教师习惯于强调to这个介词,这个短语后面应加动词的分词形式,不妨举例:The day I looked forward to ____ (come) at last. 学生看到短语look forward to马上就会填下coming,其实这个句子中I looked forward to是一个定语从句,省略了关系词which/that, 所以应填came.

2. 例句要有针对性。老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到学生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或语法时易犯的错误;在设计例句时应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例句。有些是在书面表达中常犯的错误,有些是在选择填空中常出现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常见的和学生易犯的错误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及时的改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3. 举例要有情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堂好的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出发,为学习创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举例时应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 使学生在新颖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如在讲解 not a bit 和not a little时,可以举以下的例句:John often makes fun of others. He is not a bit good. He is not a little bad.看到这样的例句后,学生马上清楚了两者的区别。

二、举例要生动

举例要生动是指选择的例子角度新颖,形象具体,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生动有趣的例子,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它可以消除紧张,淡化焦虑,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从生动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来看,生动性是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因此,教育学的举例要想达到艺术的境地,就要不断地在生动性和趣味性上下功夫。怎样实现举例的生动性呢?

1.例句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解英语知识点以及语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无一点幽默感,课堂气氛将有可能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学的会很被动。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做一个有心人,在设计例句时注意其趣味性,课堂气氛将得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由此提高。如在讲解be responsible for 这个短语时,不妨讲个笑话,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吻了一个三岁的女孩,女孩对男孩说,你要对我负责啊。男孩说道,放心,我会对你负责的,咱们又不是一两岁的小孩子了。学生们在欢笑之余,又深深地记住了这个短语: I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you.

2.例句要贴近生活。人们往往有这样的心理,比起原处的人和事,我们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给学生举例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一些与他们生活毫无关系的例句。这样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如果给出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例句,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如: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 shouldn’t waste food, especially when we are eating in the dining hall.(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应该浪费食物,尤其当我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

3.例句要体现时代特色。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例句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备课时应选择新鲜话题,找到与学生的切合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新欲望,富于时代气息反映当代正在使用的语言,易引起共鸣。报刊、杂志、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词汇,对此,教师应及时了解,以期在讲授知识时能将其贯穿于例句之中。如: Liu Xiang is the famous athlete who won the 28th Athens Olympic Games men's 110m hurdles champion .(刘翔是一位著名的运动员,他获得了第28届奥运会男子110栏冠军。)

三、举例要有教育性

教育性是指通过举例使学生自己深受教育,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从例子中“学会教育”,掌握知识点。实例本身应包含巨大的教育力量,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 教育性和艺术性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性是艺术性的灵魂,艺术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没有教育性,艺术性也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和归宿。举例是否具有教育性是衡量其是否具有艺术性的重要标志。怎样做到举例的教育性呢?

1. 例句要体现思想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寓德于教。适合的例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提高个人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如(1) It’s good manners to give seats to the old in the bus.(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好的举止。)( 2) You can’t reach your aim without hard work.(要想实现目标只有靠勤奋。)

2.例句要体现知识性。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通过例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培养其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如:(1) Did you watch the Spring Festival Eve Gala Evening? It was really brilliant and I was made to laugh all the time. (你看了春节联欢晚会了吗?真实太精彩了,我从头笑到尾。)(2) Spiders are not insects, for they have eight legs and an insect never has more than six.(蜘蛛不是昆虫,因为它们有八条腿,而昆虫从来都不会有超过六条腿的。)

四、举例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教师对选取的原始材料要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抓住關键的和本质的东西,去掉次要的和非本质的东西;其次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举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如果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过去所讲的例子,没有新意,没有创造,千篇一律,这无疑是教学艺术的末路。因此,教师要不断进取,善于捕捉教育的各种信息,为教学的内容不断添加新的养料。怎样实现举例的创造性呢?

1.举例应注意温故性。所举的例句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既要体现旧知识,又要装点新单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温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教授新词时,教师本人或要求学生尝试用已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解释新词,一来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词,增加词汇的记忆效果,二来还可通过词与词之间的比较,强化学生对已学过的词的记忆,对新词的用法、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更透彻。如在学习prohibit sb from doing sth 时,可以联系到forbid sb from doing sth ; 在学习except时,教师可以引申出besides,except for, but, except that等等。

2.举例应注意多样性。教师在给出例句时常常使用翻译法,就某一个知识点或语法现象翻译句子。有的老师唯恐基础薄弱的学生不明白例句的意思,每一个例句必翻译,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而且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可以发动学生自己造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可以尝试用填空题或改错题的形式给出例句。如:(1)It’s kind____ you to help me. ( of )It’s hard ____ me to finish my homework on time. (for ) (填空)(2)The film had begun for half an hour when I got there. (改错)(been on )

3.举例时多引用格言、谚语 和习语。英语中的格言、谚语和习语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格言、谚语和习语的运用可以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适时、恰当的引入这些谚语,无疑会使教学增添趣味、锦上添花,学生在幽默、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如讲到lead to时,很多同学都喜欢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等。再如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Practice makesperfect(熟能生巧)等等。

浅论思想政治课堂举例的价值理性 第6篇

一、体现一个“近”字

这里的“近”, 具有两层含义。其一, 指距离上的, 近在师生间发生的人和事;其二, 指时间上, 即新近出现的人和事。择取这样的例子, 其优点在于使课堂教学更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因熟知其人其事而便于操作, 学生因熟悉其人其事而便于理解。相比之下, 若列举那些远而生的人和事, 因超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范围, 既要老师费时去介绍, 又要学生费神去把握,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当然, 这里的“近”与“远”也具有相对性, 不可作机械理解, 教师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辩证地对待。

二、再现一个“凡”字

即善于从凡人小事中阐明大道理, 透视大道理。课堂教学, 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 举领袖伟人、英雄豪杰, 固然能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 但学生往往或因其高大完美, 或因其时势造就, 以致或感到高不可攀, 或叹息生不逢时, 结果收效不大。若教师举例在兼顾英雄伟人的同时, 把焦距也对准凡人小事, 从中给以提炼、概括和升华, 则更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奇效。

三、突出一个“我”字

即在课堂举例中, 只要条件允许, 就尽可能多从“我”这里举例子。这个“我”, 既包括我自身, 又包括我的亲戚、朋友、同事、老乡等与我相关的人和事。举这样的例子, (1) 能增加学生的信任度。因为所举事例的主人公就是站在眼前给自己施教的老师或与老师直接关系的人, 发生在教师身上或身边的事, 学生既可熟悉, 又便于把握, 信任感自然而生。 (2)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对老师以及与老师直接相关的人总觉得有一种神秘感,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想了解老师的过去和现在, 想知道老师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钟情于什么。 (3) 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举例中讲“我”, 实际上就是敞开心扉与学生谈心里话的“我”,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得到老师信任的满足感。

四、追求一个“新”字

即注重用新的科研成果, 新的科学发现, 新的时政观点说明问题, 这样的例子一方面因其具有权威性, 说服力极强;另一方面, 因其多属新的社会热点, 具有新鲜感, 因而有利于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讲课过程中, 可以结合教材观点选择一些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 既可以对学生加强时事政治教育, 为政治课增添时代活力, 又能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

五、强调一个“准”字

即善于用准确的数字、事实、结论说明问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 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 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 确有此事。所以, 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 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 否则就有悖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这样的例子因其所举数字准确, 简单明了, 既便于学生把握理解, 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省工省时, 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六、讲究一个“实”字

即要求所举事例客观真实。这里的“实”, 与前面强调的“准”具有相同的一面, 即所举事例都应有根据, 真实可信, 但相比之下, “准”字过多地强调的是科学的真, 数量的准。而“实”字, 既具有“准”的一般要求, 又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 它更多地侧重于事例内容来自客观, 符合实际。举例讲究这一点, 也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七、做到一个“全”字

即看问题要全面、辩证, 不能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否则, 就不符合客观实际, 当学生作独立思考或接触到实际时, 就会因课堂上接受的理论与现实大相径庭, 而对原来的信仰产生严重危机。譬如讲社会现状, 教师既要看到社会现实中的某些丑恶现象, 认识到问题严重一面, 以警世人;又要看到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真、善、美的一面, 以教育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弘扬正气, 这样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讲, 学生方能受到真正的思想教育, 也才能真正发挥政治课这一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

摘要:在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举例的优劣往往同教学效果成正相关。适当的举例可以更好的诠释教材观点, 充实教学内容, 发挥学科功能。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选取一些时效性强, 富有趣味, 贴近生活的例子是每位教师上课前应做的功课。思想政治课举例应关键要突出七个字, 即坚持“近”、“凡”、“我”、“新”、“准”、“实”、“全”这“七字方针”。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举例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一、体现一个“近”字

这里的“近”, 具有两层含义。其一, 指距离上的, 近在师生间发生的人和事;其二, 指时间上, 即新近出现的人和事。择取这样的例子, 其优点在于使课堂教学更能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因熟知其人其事而便于操作, 学生因熟悉其人其事而便于理解。相比之下, 若列举那些远而生的人和事, 因超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范围, 既要老师费时去介绍, 又要学生费神去把握,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当然, 这里的“近”与“远”也具有相对性, 不可作机械理解, 教师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辩证地对待。例如我在讲解“市场的自发性会带来盲目性, 造成社会生产的浪费和破坏”, 这一知识点时, 针对我校许多学生来自农村, 例举了前几年在涟水农村大面积种植红辣椒和近年红辣椒滞销大跌价, 造成大批农户亏本, 甚至债台高筑的许多事实, 加深了学生对市场的消极性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再现一个“凡”字

即善于从凡人小事中阐明大道理, 透视大道理。课堂教学, 对学生实施正面教育, 举领袖伟人、英雄豪杰, 固然能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 但学生往往或因其高大完美, 或因其时势造就, 以致或感到高不可攀, 或叹息生不逢时, 结果收效不大。若教师举例在兼顾英雄伟人的同时, 把焦距也对准凡人小事, 从中给以提炼、概括和升华, 则更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奇效。因为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凡人小事, 代表着一般, 再现着生活, 有血有肉, 能见度强, 使学生有榜样, 趋有蹊径, 学生自卑之情感顿消, 赶超之信心倍增。如我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 列举了我校捐资者郑兆财先生的壮举, 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能真正明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讲究一个“实”字

即要求所举事例客观真实。这里的“实”, 与前面强调的“准”具有相同的一面, 即所举事例都应有根据, 真实可信, 但相比之下, “准”字过多地强调的是科学的真, 数量的准。而“实”字, 既具有“准”的一般要求, 又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 它更多地侧重于事例内容来自客观, 符合实际。举例讲究这一点, 也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说它是综合主要体现在所列举的事例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紧密相联, 在例举一些历史素材和经济数据时, 教师首先要对所讲解内容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数据、年份、阶段要仔细检查, 看是否有误, 如果数据本身不真实, 自然会影响到整个事件的真实性。

四、做到一个“全”字

即看问题要全面、辩证, 不能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否则, 就不符合客观实际, 当学生作独立思考或接触到实际时, 就会因课堂上接受的理论与现实大相径庭, 而对原来的信仰产生严重危机。譬如讲社会现状, 教师既要看到社会现实中的某些丑恶现象, 认识到问题严重一面, 以警世人;又要看到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真、善、美的一面, 以教育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弘扬正气, 这样客观地、全面地、辩证地讲, 学生方能受到真正的思想教育, 也才能真正发挥政治课这一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

总之,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来说明教学内容, 又要围绕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教材观点的理解课外的例子。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政治教师, 前面的路还很长, 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我会不断探索, 力争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课堂举例 第8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现状分析,对策

“名著导读”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优秀作品 , 与经典对话, 携手大师同行, 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 培养优秀品质,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朱永新教授说:“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 是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师生要一起做踏踏实实的阅读者, 研读名著, 欣赏名著。师生、生生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

初中“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性情操,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 教师“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受中考考试大纲和中考题型的束缚。将名著的相关内容分门别类, 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 但实际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抑制了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名著导读”教学近六七年才进入语文课本, 教师尚未找到固定的教学模式, 也很少有优秀经验借鉴。通过调查, 很多学校都是新学年前的寒假和暑假布置学生读下一学期的名著, 写读后感, 大考前背要点, 而在平时教学中很难给名著时间。

这样的名著导读教学, 最终导致名著文本被搁置, 学生只记住用来应付考试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应对的典型情节, 对读名著缺少耐心和兴趣, 甚至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而且形成投机取巧的学风。

(二) 初中生“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动机和兴趣。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 我校初三学生中考前能将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全部读完的不超过30%, 还有5%的学生未读过任何名著。究其原因, 学生认为很多名著离生活的年代太遥远,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 学生很难对这些书籍感兴趣 , 更不要提领会其中的精髓了。对于学生来说, 漫画、言情小说、时尚杂志更受他们青睐。

2.学生阅读名著急功近利。相对于名著来说, 学生更喜欢看感官直接的改编电影, 确实很多学校也将改编电影作为名著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快餐式”阅读泛滥的今天, 声像技术以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给学生带来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 学生怎么愿意下工夫读难懂的原著呢? 这种急功近利的变相阅读, 无法引起学生对名著的深刻思考, 名著阅读边缘化将日益严重。

3.名著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一些学生由于各科应试考试的压力, 闲暇时间里安排给名著阅读的时间不多, 往往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投入时间和精力, 时间难以持久、稳定。年级越高, 用于阅读的时间就相应减少, 到了初三, 中考压力极大, 主动或被动的无法安排阅读是假。究其原因, 就是从初一开始没有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 同时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的激励措施。

4.名著阅读, 读而不思, 读而不写。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 阅读资料俯首皆是, 而真正的精读思考却少之又少。受此影响, 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难以平静心态读书, 深度阅读文本。阅读中引发的思考应该及时批注、圈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名著阅读, 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 更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理解和感悟, 乃至有自己的思想。

二、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应对策略及方法举例

(一) 教师要树立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的理念。

教师首先要明确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 他已经突破孤立的存在, 是融会了读者及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的读者的阅读中, 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 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 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题的审美经验, 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受主体的积极介入, 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关照和感受中, 受接受主题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 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改变, 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 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教师要让学生在名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 就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紧扣文本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 发挥文本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功能, 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文本, 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 读出独特的体验, 积极思考, 完成个性化阅读。

(二) 教师要率先垂范, 吃透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指挥的智力财富之源, 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 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 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1.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 研读文本。据调查, 有些名著教师自己都没有读过, 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所谓权威的对文本的解读, 要认真品读、个性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就要率先垂范写读后感, 做学生的榜样。

2.教师要博览群书 , 丰厚底蕴。教师要广读有关参考书籍, 及时更新文学观念, 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养成对参考资料研读和思考的能力,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最后建立文学解读体系。

3.教师要转变观念,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名著导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像一张白纸, 等着师生书写全新的篇章, 又好似一个全新的舞台, 等师生上演全新的剧目。教师要开动脑筋, 研发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期打造有效的“名著导读”课堂。

(三)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创建“书香校园”。

1.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要切实利用图书馆, 让学生每周保证至少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到图书馆阅读。另外, 还要将传统纸质文学作品同电子作品有效结合, 方便学生的阅读。还要完善学生阅读的桌椅等硬件条件, 让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美妙天堂。

2.充分利用走廊、连廊等空间。可以在这些地点挂名人图画和简介, 建成经典人物长廊, 让书香溢满整个校园。也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 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建立图书角和名著学习园地等。

3.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广播可以成为名著阅读的宣传阵地, 可以开设“经典小说联播”、“名人点评”、“名著推荐”等节目, 让校园书声琅琅, 点亮学生的心灵。

(四) 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1.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目标。读书未始, 目标先行。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大纲从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能力层次进行了设定, 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 目标应该有层次。例如:七年级上学期以摘抄为主的知识卡片, 以诵读和复述故事为主, 初步对阅读名著感兴趣, 下学期要学会理清故事线索, 复述小说故事内容, 初步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 并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2.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名著导读, 不可能教师一篇篇教给学生, 这不科学, 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名著导读教学,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 充分做好引导, 授之以渔, 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赏析文本。

七年级上册就在“名著导读”前的“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一是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二是略读与精度相结合。三是做点读书笔记。四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以加深理解, 拓宽视野。”

宁夏的尤屹峰老师提出了运用“十读法”对学生进行扎实系统的阅读训练:一读, 即快速感知性读, 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 即理解领悟性读, 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读, 即筛选研究性读, 让学生自习筛选研究课文中精彩段落的精妙之处;四读, 即质疑批判性读, 让学生客观指出课文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五读, 即审美品读性读, 让学生对作品作纵深的挖掘和剖析, 作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领略课文的美好境界;六度, 即积累记忆性读, 让学生积累记忆古今中外重要的文化知识, 获得真正的语文本领;七读, 即借鉴迁移性读, 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视野, 获得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实现语文学习的跨越式发展;八读, 即致用提高性读,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 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九读, 即创新再生性读, 使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十读, 即精神建构性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 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 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 达到阅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很多大师对阅读也有许多独到的心得, 语文老师应该采用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方式。

左贞柏老师的名著赏析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整本书的章节用章回体“回目”样式, 令人耳目一新, 便于学生掌握。第一章:恶神父教室逞私威小保尔食堂做工作;第二章:平静小城骤起风云智勇少年安度险关;第三章:柯察金钓鱼逢雅女纨绔子寻衅遇强手……

此种做法, 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五)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 深化名著阅读。

1.利用课前演讲讲述名著主要情节。我采用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水浒传》。提前将重要情节分给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学生按顺序每天一位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的效果出乎我的想象, 学生用精美的课件协助生动的演讲, 并抒发阅读感受, 无形中形成有效的竞争意识。利用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 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名著的把握。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小巧而效果好的课上活动。

2.开展朗诵比赛。一些名著, 如《繁星》《春水》等非常适合朗读。通过开展名著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营造良好的学习名著的氛围。

3.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手抄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并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间小组合作, 确定主题, 分工合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合作能力。

4.读书笔记展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教会学生从人物评价理解、作品结构特点探究、分析名著语言等方面评价。先在班级张贴展评, 之后可装订成册供同学交流学习。

5.开展名著“课本剧”表演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选取名著中感兴趣的片段写成剧本, 在老师指导下排演成小品、相声或朗诵。在排演、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名著中人物、情节等的理解, 遇到不同意见, 相持不下时, 就引导学生查资料, 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 获得审美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廖湖生.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尝试与反思[J].中学语文, 2008 (15) .

[3]王剑平.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32) .

[4]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站”[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02) .

[5]王君.以经典为纲, 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 2008 (2) .

[6]张翠英.浅谈阅读名著[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0 (01) .

课堂举例 第9篇

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所有理论学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恰当和有启发性的举例能够有助于开阔思路,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 举例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举例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与和谐相处教育,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心理学教学中, 举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更要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 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时, 通过举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其中;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时, 通过举例告诉学生对事物认识要有辩证的观点;讲道德感时, 通过举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讲个性时, 通过举例把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寓于其中。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 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 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 在讲解感觉知觉的概念时, 要让学生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时, 针对喜欢体育的学生, 可以列举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事例, 学生要学会一套新的广播体操, 就得逐个学会这套体操中的每一个单个动作, 这是对整个体操中的一个动作的感觉, 而当能连在一起完成一整套动作时, 这就是对这一套体操动作的知觉;而对喜欢音乐的学生, 则可以列举学习一首新歌的事例, 学生要学会一首新歌, 就必须先一句一句地学会, 这是对整首歌每一部分的感觉, 当每句都学会后, 能唱出整首歌时就是形成了对整首歌的知觉。

三、典型性

列举事例应选择那些典型的, 因为典型的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对事例的认识和理解,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掌握教学内容, 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讲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 可以选择三个事例来分别说明。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之所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 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他在这种行为中体验到了一种道德上的满足, 他的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国际主义情感———道德感的一种;在分析和讲解理智感时, 可以举出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 因为他接触和认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 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 并从中得到满足, 在日心说的激励下, 始终坚持真理, 最终被当作异教徒烧死了, 这就是强烈的理智感及其作用的表现;而在分析美感时, 可以选用一些艺术作品 (如维纳斯雕像) 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 这就是美感。

四、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 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 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 从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为将来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学中突然发生的事件打下基础。如, 在讲解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时, 其中讲到, 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往往借助于恶作剧来表达对女孩子的特有兴趣,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我就要求他们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 这样遗忘也更慢。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 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举例解释概念时, 运用的事例应该是有趣的, 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并且敏捷, 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知识, 掌握所学内容。如, 在讲到条件反射的概念时, 我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 通过讲解这个典故, 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 是无条件反射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而形成的。

六、适度性

就是说, 举例要把握好“度”。虽然事例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由难转为易、由枯燥转为有趣。但是, 这并不是说事例越多越好, 而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事例太多, 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主次, 反而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说, 在心理学教学中, 既要运用事例来帮助教学, 又不能过多举例, 而应该把握住一个度。

总之, 课堂教学中举例看起来简单, 实则不易。教师需要处处留心, 事事留意, 日积月累,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摘要: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 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 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 存在一定的难度。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但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举例, 教师需要处处留心, 事事留意, 日积月累,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六年级少先队“翻转课堂”备课举例 第10篇

我的中国梦

二、活动目的

1. 观看视频、实践寻访,引导队员学习“追梦人”,明白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2. 通过示交流,引导队员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个人奋斗目标,激发队员为实现中国梦,勤练本领、树立壮志,矢志奋发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见表1)

四、课前学习(见表2)

五、课堂互动

PPT屏幕背景:屏幕上出现一本厚重的大书,书名为《我的中国梦》。寓意这是由队员们书写的“两个一百年”时的精彩人生。

1. “中国梦”我知道

小主持人上场,屏幕书页缓缓翻动,出现“中国梦 我知道”字样。

(1)观看视频: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2)观看视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相信,今天这一代少年儿童一定能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星星火炬的照耀下,在党的阳光沐浴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3)观看后,引出问题: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什么关系?

2.“中国梦”我来追

围绕问题,分小队汇报课外寻访或搜集典型人物活动的成果,分享“追梦人”的启示:

(1)每个队员说出3位把个人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的先进典型。他们可以是当地的模范人物、创业先锋、科研专家、运动员、优秀大学生村官,也可以是网上搜索到的“追梦人”。

(2)讲述让人印象深刻的先进人物是如何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的故事。

(3)交流感悟:“中国梦”与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梦”的关系。

3.“我的梦”我来说

(1)第一章:彩笔描绘明天

热爱绘画的队员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内容:

① 祖国未来更美丽;

② 城市未来更美好;

③ 我们未来更幸福。

(2)第二章:文字描绘明天

伟大祖国未来的多彩面貌,仅靠小画家的彩笔是描绘不尽的,请看第二章:文字描绘明天。(屏幕书页翻至第二章)

配乐朗诵:《2049年的我们》。(屏幕显示全文文字)

(3)第三章:闪光灯闪烁明天

(小摄影师上场)

简介摄影艺术。(屏幕书页翻至第三章,展示该队员摄影作品《明天的我》)

提问:你们认识照片中的人吗?

请未来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军人、营养师、建筑师、书法家、舞蹈家上台发言。

(4)第四章:琴弦奏响明天

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闪亮的,请欣赏中队音乐小社团的队员表演赞颂美好生活的欢歌。(屏幕书页翻至第四章)

(5)第五章:明天会更好

在远大理想的激励下,在我们共同的行动下,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屏幕书页翻至第五章)

音诗画表演:《我心飞翔》。

4.“中国梦”我来写

大屏幕上的书页上还留有不少空白待我们去书写,经过队员们商议,畅想2049,决定用实际行动来为中国梦书写传奇。

5. 单元小结

回顾总结:从小立志,进一步坚定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发的信念。

六、拓展建议

1. 在中队园地布置“梦想树”,把大家的梦想都张贴在“梦想树”上,相互督促,并付诸行动。

举例的妙用 第11篇

直示性举例是最常见的举例方法。教师分析课文时, 直接举例能把证明自己观点的实际事例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理解教师所讲内容。这种方法在分析小说人物时常用。例如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心态是“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她的许多言行都表现了这一点。见贾母时,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 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 而后宝玉问时黛玉的回答却说“不曾读, 只上了一年学, 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黛玉反过来问贾府姐妹曾读何书时, 贾母的回答“读的是什么书, 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造成的。贾府的小姐们都不说读过什么书, 自己又怎么能说读过什么书呢?这使得黛玉改变了原来的答话而采取另一种回答方式。这一例使学生立刻感到黛主确实是时时处处都非常留意。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每年高考试题对这一考点几乎都有所涉及, 有时是直接考查, 有时是间接考查, 其中“借代”是需要高中生重点掌握的八种修辞之一。什么是借代?它和借喻有何不同?我们讲述了各自的特点及它们的区别后, 发现不少学生仍然是混淆不清。此时就有再举例说明的必要了。于是我便向班上唯一的那位穿西装同学提问:“西装, 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吗?”不等那位同学站起来, 全班同学的眼神“刷”地朝我射来, 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今天怎么也称他西装’?这时, 趁同学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我身上的时候, 我接着说:“其实, 刚才我向侯建敏同学 (穿西装的同学) 提问的那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经此一点, 同学们恍然大悟, 一个个纷纷叫嚷:“西装, 西装就是借代。”借着同学们高涨的兴致, 以此例来进一步讲解借代的特点以及它和借喻的区别。虽然这位同学“西装”的叫法在班上传开了, 但同时, 同学们也因此忘不了何为借代, 以及它和借喻的区别了。

此外, 在讲“近义词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等高考考点时都要用到示例性举例法。

辨误性举例是正误掺杂, 带有迷惑性。采取这种举例方式的目的不是为证明什么, 而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正确与否。有位教师在讲《食物的来源》时说:食物, 大家都清楚。比方说今天早上我来上课之前就吃了许多食物:一杯牛奶、两个馒头、几片肉和咸菜, 一片治嗓子发炎的药、一杯开水, 最后还吃了一个苹果。老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水和药不是食物”。“为什么?”“因为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不少药不能供应能量, 所以不是。”你看, 这位老师悄悄地就考察了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

逆向性举例要求与所讲内容形成对照, 从相反的角度打开思路, 既培养了逆向思维, 又理解了所讲内容, 一石二鸟。比如学习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要想透彻理解诗歌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对该诗的背景有个基本了解。有位教师拿李白的《上三峡》作比较: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这样一来, 两两对照鲜明:上三峡逆水行舟速度缓慢, 下江陵顺流而下轻舟如飞。上三峡三朝三暮;下江陵一日千里。这一快一慢乃是作者境遇不同所致, 也是心情不同的反映。被流放上三峡满心愁苦路途艰难;遇赦免下江陵喜出望外一路顺风。一愁一喜, 以反衬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虚拟举例方式是语文教学所特有的。为了说明某一观点,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教师假设一些情况以与课文形成比较, 从而更显示出课文的正确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在分析《项链》的精确构思时就两次采用了这种举例方法:第一次是, 如果将“项链原来是赝品、最多值500法郎”这一情节安排在项链丢失之后, 或者删去, 效果会怎么样呢?丢失500法郎的项链再花500法郎买一挂赔偿就完事了, 或者直接赔偿500法郎亦未尝不可。损物赔偿, 欠债还钱, 理所当然。500法郎对于路瓦栽夫妇来说也是小事一桩, 没有什么悲不悲。这样, 小说就平淡无奇了。这样比较, 原著的独具匠心、妙不可言才更加显现出来, 故事的悲剧性和深刻性就更加突出了。第二次是, 小说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 戛然而止, 玛蒂尔德品尝了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 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 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 总觉言犹未尽。对文章的结尾, 有的同学不满意, 尝试着做了几种不同的续写, 你认为下面列出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续写较好。若认为这几种都不好, 请说明理由:

A.玛蒂尔德悔恨不已, 慨叹年华已逝, 从此一蹶不振;B.玛蒂尔德喜出望外, 偿还了三万六千法郎, 开始了新的追求, 新的生活。C.玛蒂尔德百感交集, 喜怒无常, 她的精神崩溃了。D.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 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 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未得结果。

学生很容易看出还是文中的结尾好, 因为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 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举例的方法很多很灵活, 但不管哪种举例都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力, 这是举例的目的所在。因此, 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如举例要适时、必要、新鲜、健康。违背了这些, 举例就谈不上艺术了。

摘要:教学是复杂的过程, 要想使这一过程简单化, 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 恰到好处地举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语文课堂举例要讲艺术性。讲艺术性就要讲求灵活性和创造性。举例的方法很多, 可分直示性举例、辨误性举例、逆向性举例和虚拟性举例。

课堂举例范文

课堂举例范文(精选11篇)课堂举例 第1篇在一线英语课堂中,特别是在语言知识点和语法教学过程时,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法之一就是举例。毋庸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