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综述了钢渣在水泥行业中应用研究的现状,并针对钢渣难磨、钢渣中的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容易造成水泥和混凝土安定性不良及钢渣改性等影响,对提高钢渣消纳利用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给同行解决该类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渣;水泥;混合材;混凝土;熟料

0 引言

钢渣是炼钢工业的废渣,其排放量为粗钢产量的15%~20%,大量排放的废弃钢渣会造成资源浪费、占用土地及污染环境等问题[1,2]。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渣排放量会越来越大,消纳处理钢渣速度相比排放速度慢,导致其储量不断增大。2017年我国每年钢渣排放量约8 000万t,2018年中国钢产量约11亿t,钢渣产量约1.7亿t,但其利用率却只有22%,不足30%[3,4]。在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如何有效、快速地处理及利用这些钢渣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为了寻找行之有效的综合利用方法,国内许多研究人员就钢渣的综合利用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钢渣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钢渣已经变成一种资源,在多个行业得到推广应用,一系列钢渣产品标准的发布,为钢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水泥行业中,钢渣可用作混合材生产水泥,也可作为混凝土的掺合料,还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煅烧水泥熟料等。本文论述了钢渣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钢渣在水泥生产中用作混合材

因钢渣中含有一定的活性组分如C3S、C2S、C3A及铁铝酸盐等矿物,钢渣可作为水泥混合材进行综合利用[5]。钢渣经超细粉磨可得到比表面积大于400 m2/kg的超细粉,在水化过程中,物料的晶体结构及颗粒表面状况发生变化,表面增大,有利于发挥胶凝性,可作为水泥混合材用于生产水泥[6]。用钢渣作混合材生产的水泥具有耐磨、抗蚀、低水化热、微膨胀及长期强度等优点,常用于特殊工程中,如道路工程、地下工程、防水工程和大体积工程等[7]。

钢渣作为水泥混合材会影响水泥净浆的凝结时间、沸煮安定性和压蒸安定性、膨胀度、水泥强度[8]。研究发现,掺入少量钢渣对水泥性能影响不大,当掺入量为30%时,水泥早期强度明显降低;当钢渣掺入量一定时,随着钢渣比表面积的增大,其强度也在提高,但会增加需水量[9]。

钢渣和粉煤灰复合掺加有利于水泥强度发展,钢渣最佳掺量为20%,其中复合掺加20%的钢渣、10%的粉煤灰时,28 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达到了8.3 MPa、48.9 MPa;钢渣能显著降低水化热,可用于制备中热、低热水泥。一定掺量混合材料能有效降低浆体孔隙率,改善孔径分布,提高浆体致密度[10]。钢渣和其他混合材复合掺入时,可以获得一些不错的性能,单掺15%的钢渣的水泥达到了52.5强度等级水泥标准;复合掺加20%的钢渣、10%的粉煤灰时,达到42.5强度等级水泥标准;掺加25%的钢渣、25%的粉煤灰时,接近42.5强度等级水泥标准;钢渣水泥浆体线膨胀率很小,无收缩,体积稳定性良好[11]。

陈书弟等人采用钢渣细度分级和混合材结构优化两种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细度分级后3 d和28 d的活性均比45μm筛上粗粉高6%左右,而通过混合材搭配,用部分粉煤灰替代钢渣,水泥抗压强度可提高1 MPa以上,至少可减少1%的熟料掺量[12]。石洪志等人掺入适量的不锈钢钢渣,可以配制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复合水泥;掺量为32%时,可以生产32.5复合水泥;掺量为25%时,可以生产42.5复合水泥[13]。

综上所述,钢渣作为水泥混合材,使用更多的是采用复合掺加的模式,鲜有作为单一的混合材使用,在保證水泥质量的前提下,若将钢渣作为单一混合材使用,可大量提升钢渣的综合利用量。

2 钢渣在混凝土生产中的应用

众多研究和应用结果表明,用钢渣粉和钢渣为细集料配置的混凝土能够满足施工要求,是消纳钢渣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钢渣特有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引起的不安定性和活性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混凝土中的大量利用[14]。

钢渣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存在一定的水硬胶凝性,有利于提高胶结充填体强度[15]。钢渣粉作为掺合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但随着细钢渣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能下降,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6]。掺25%的钢渣细骨料和100%的钢渣粗骨料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较普通碎石混凝土提高20%~30%[17]。

在对钢渣混凝土抗拉强度的研究中发现,钢渣替代掺合料替代率在30%附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最显著,30%~50%的替代率可以得到较高的抗拉强度[14,18]。目前,利用钢渣作为骨料制备的混凝土在排水结构物、钢渣桩地基处理等简单构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可观,甚至可以100%替代普通碎石骨料[17]。

安定性问题是阻碍钢渣在混凝土中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钢渣混凝土安定性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需进一步研究。钢渣细度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如何改进钢渣的磨细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国内学者已对钢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钢渣混凝土构件和结构相关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得较少,此方面可能会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3 钢渣在水泥熟料煅烧中的应用

国内的许多研究者研究了钢渣可以作为原料用于水泥熟料的煅烧。主要作为原料(替代部分生料)、原渣直接窑尾外加煅烧成水泥熟料,掺钢渣煅烧水泥熟料,有利于水泥熟料的煅烧,能降低烧成温度,减少CO2的排放,提高产量和质量。

刘二南等人[19]将转炉钢渣作为铁质校正原料应用于水泥熟料烧成,并与硫酸渣作为铁质原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钢渣后对生料易烧性的改善效果比硫酸渣好,当钢渣掺量为5%时,生料的易烧性最好。采用钢渣会轻微降低熟料28 d的抗压强度,钢渣对熟料28 d的抗折强度影响不大,且熟料的安定性合格。李明绪等人用钢渣代替铁矿石作铁质原料煅烧熟料,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钢渣配制的生料与铁矿石配制的生料相比,CaCO3在相同温度下的分解更完全,钢渣具有“晶种”的作用,有利于熟料煅烧,煅烧的熟料强度更高,并可降低煤耗[20]。

张笛等人[21]提出了一种钢渣分相熟料烧成技术,并进行了工业化试验,钢渣掺量稳定在8%,该技术介绍了烧成工艺突破钢渣易磨性、安定性的瓶颈,为水泥工业消纳钢渣提供了技术途径。吴春丽[22]分析并研究钢渣粒径和掺量对水泥熟料烧成及性能的影响,结果指出:大颗粒钢渣(500~600μm)不影响水泥生料的易烧性及水泥矿物的形成,与不掺加钢渣煅烧的熟料对比,呈现较好的熟料岩相特征;钢渣粒径和掺量对熟料的强度有显著影响,但适当的掺量和粒径不会降低熟料的强度。

李晃的研究表明,粗颗粒钢渣的掺入能替代部分水泥生料,降低CO2的排放,同时碳酸钙的分解温度下降,有利于降低煅烧过程中的能耗和气体排放。当钢渣的掺量低于20%时,钢渣熟料易磨性较好。钢渣的掺入会引起水化速率和放热量下降,早期强度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后期强度显著增加,增长率较快。在生产应用中,以10%粗颗粒钢渣替代部分水泥生料能够烧制出游离氧化钙较低、强度较高、矿物分布均匀、结构致密的优质硅酸盐水泥熟料[23]。

综上所述,钢渣在水泥熟料煅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阶段,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或者试验还较少,如何将实验研究的结论在工业生产中进行应用与推广试验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

4 结论

本文综述了钢渣在水泥行业中应用研究的一些现状,从这些现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何突破钢渣难磨的技术,如何解决钢渣中的游离氧化钙和氧化镁引起水泥及混凝土安定性不良,以及如何改善鋼渣的性能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提高钢渣消纳利用量的主要技术原因。此外,应用钢渣的利润空间低也是影响钢渣在水泥行业应用的另一主要原因,如何提升企业综合利用钢渣后的利润空间是钢渣推广利用的一大瓶颈,是否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推进钢渣综合利用量是今后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方向。

有众多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实验室或试验阶段,但是如何将这些研究应用到生产实际,这些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生产实际,本文认为这些问题是研究工作的重点,此外如何快速搭建起企业生产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产、研”桥梁是实现科研结果落地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杨华明,张广业.钢渣资源化的现状与前景[J].矿产综合应用,1999(3):35-36.

[2]Sanjayan J G,Sioulas B.Strength of slag-cement concrete cured in place and in otherconditions[J].ACI MATER J.2000,97(5):603-611.

[3]罗安顺.钢渣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四川水泥,2017(1):337-338.

[4]宋笑,赵林林.浅谈钢渣在混凝土和砂浆中的应用情况及体积稳定性不良问题[J].商品混凝土,2019(12):25-28.

[5]张玉柱,雷云波,李俊国,等.钢渣矿相组成及其显微形貌分析[J].冶金分析,2011,31(9):11-17.

[6]刘思.武钢冶金渣利用新途径[J].中国废钢铁,2011(1):42-44.

[7]张德成,谢英,丁铸,等.钢渣矿渣水泥的发展与现状[J].山东建材,1998(2):14-17.

[8]张爱全.钢渣性能及其在水泥中的应用研究[J].水泥技术,2016(5):35-39.

[9]董涛.钢渣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2.

[10]冯春花,窦妍,李东旭.钢渣作为混合材在复合水泥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3(1):74-79.

[11]钱强.攀西钢渣作为水泥混合材的应用[J].中国水泥,2018(12):79-82.

[12]陈书弟,段亚军,向丛阳,等.低活性钢渣作水泥混合材的改进方法研究[J].建材世界,2019,40(6):10-12,18.

[13]石洪志,王如意,陈荣欢,等.不锈钢钢渣用作水泥混合材及其安全性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10,13(6):802-806.

[14]HISHAM Q,FAISAL S,IBRAHIM A.Use of low Ca O unprocessed steel slag in concrete as fine aggregat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9,23:1118-1125.

[15]张国庆,张钦礼,周碧辉,等.煤矸石充填骨料替代品可行性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5):1223-1229.

[16]孙琳,王松亮,李丹丹.钢渣作为细骨料制备配重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8(9):35-36.

[17]官少龙,毛志刚,吴安耀,等.以钢渣为骨料的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及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19(7):1-3,22.

[18]MASLEHUDDIN M,ALFARABI M,SHAMEEM M,et al.Comparison of properties of steel slag and crushed limestone aggregate concretes[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3,17:105-112.

[19]刘二南,吴少鹏,谢君,等.钢渣作为熟料烧成铁质校正原料的应用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8,42(2):226-230.

[20]李明绪,申士富,匡世勇,等.钢渣配料煅烧水泥熟料的研究[J].国外金属矿选矿,2002(8):37-38.

[21]张笛,杨义,黄小青,等.钢渣分相熟料研究与应用进展[J].新世纪水泥导报,2019(5):22-26.

[22]吴春丽.钢渣粒径和掺量对水泥熟料烧成及性能的影响[D].北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

[23]李晃.窑尾钢渣直接外加法生产水泥熟料研究[D].北京: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5.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引入现实生活的情景,辅助物理力学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力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工作上,都离不开力学的运用。 但是,高中物理力学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借助更直观更显而易懂的事物来让学生明白教师所授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的情景,融入物理力学的知识,使抽象化、复杂化的物理力学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认知物理力学、学习物理力学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塑造生活化情景的素材。

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他坐在一颗苹果树下,恰好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为此,他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苹果总是垂直落地,而不是向上运动。 以此,他就开始了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地球有一个向心力,它总是作用于物体,使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而这个拉力总和的方向必须指向地球中心。 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诞生的起源。 再比如生活里其它的例子:一个质量很大的石头,为什么人工搬运要用很大的力气,而用铁锹就能很轻松的把它撬起来;还有上下楼梯时,为什么下楼梯比上楼梯轻松? 以上问题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上举例此类情景时, 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参与问题的思考。 如果教师再进一步向学生提问“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它们相似”的问题学生马上就会进入各种深思。 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情境的引入,使物理力学的概念更简单明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力学,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力学概念的记忆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2培养学生对力学的问题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设置生活化情景的教学的确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学概念。 但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力学的问题意识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分析力的分解时,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一定要往低处流? 过山车盘旋的形状是根据什么来设计的? 又比如,物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自有落体运动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让他两只手分别拿一张纸和一支笔, 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做自有落体运动,看它们哪个落地更快。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由落体的神奇之处,感知物理力学的问题意识,再这之后,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力学问题意识的教学效果。

另外, 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是提高物理力学生活化教学实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物理教师在讲解力的机械运动时,可以提出诸如“机械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此类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思考和解答问题。 然后再由教师将机械运动的形式列举出来, 图文并茂地给学生讲解各种机械运动的样式,解答他们此前思考问题时的疑惑。 此后,物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让学生感知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教师这一系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形象生动地引入机械运动的知识, 而且还能及时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知识点遇到的不解和困惑, 进而能针对性的对学生不理解之处进行辅导和重点讲解,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

3物理力学实验生活化

物理教学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力和理解力。 物理教学实验不仅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效果,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电场、磁场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叙述奥斯特、安培是如何发现电磁现象的起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电场、 磁场的兴趣。 再由教师来提出诸如“如何判断磁感线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的方向” 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实验中解答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很可能会发现某些外界因素会影响磁场的方向,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现象延伸教学知识,进一步分析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另外,为了巩固课堂上的物理力学知识, 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物理力学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优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物理力学的运用。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做一个简易弹簧秤, 了解胡克定律的工作原理。 学生也可以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 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和进步。

生活化教学促进了物理力学教学的效率, 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 而且改善了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生活化教学对促进物理力学教学实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合现实生活的情境,辅助物理力学教学,使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情景中获取力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高中物理教学也随之趋向生活化。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要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深入课堂教学中,使其教学内容丰富化、灵活化,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力学作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是高中物理学课程的基础,力学生活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物理教学的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容易、更简单地理解物理这门复杂的课程,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验交流为主的教学学法。通过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学习达成本节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通过体验摩擦力存在、归纳摩擦力定义、探究摩擦力大小、应用拓展摩擦力解决实际问题四个环节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动手操作、激趣引导,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每组利用自带的卡纸折叠出一大一小双层三角形,教师示范后让学生操作,观察“纸老虎上山”的游戏过程,体验并思考是什么力使小三角在大三角爬上来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用游戏设疑,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合作探究 建构新知

(1)活动体验、自主探究,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举例说明摩擦力的存在,并分组进行活动探究,通过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为下一步摩擦力的定义及其方向做好铺垫。

(2)交流合作、分组汇报,归纳摩擦力的定义:

经历了自主探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分组汇报: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物理语言得出滑动摩擦力定义、产生条件及方向。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

(3)设计实验、分组合作,探究摩擦力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第一步:让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根据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摩擦力的三要素: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按照科学探究的思维程序进行探究。引导学生猜想,选出几个因素进行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法、设计方案、实验原理和记录表格。

第二步是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每组从所给的长木板、大木块、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中选择要用的器材验证猜想。由于学生已运用过控制变量法,所以本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讨论自行设计实验、选择器材。

第三步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评估。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组内交流评估,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实验过程出现的操作问题,实验汇报结束后,师生进行评价和点评。全班共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过程、结论进行交流与评估。使学生明确要注意匀速拉动木块,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等。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3。

(4)联系实际、扩展应用,了解摩擦力的应用

我准备指导学生自读课本26页科学世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方法。对总结和举例充分的组提出表扬并加分。

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接下来通过ppt图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摩擦力增大摩擦减小摩擦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热爱科学的意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4。

(三)拓展延伸:认识静摩擦力的存在,播放视屏“筷子提米” 教师利用如下题目通过抢答环节调动各组参与兴趣。

(A)、用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B)、用1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静止,摩擦力是多少? (C)、用15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运动起来以后用20牛顿的水平推力推桌子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是多少? 本环节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训练:如果我们周围没有摩擦力,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

五、课堂小结并质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要继续思考探究?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测量摩擦力。

预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用匀速拉动木板的方法测量摩擦力,优于先前的实验。通过学生小结和质疑,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及敢于创新、乐于思考精神。

板书如下: 第3节 滑动摩擦力

1、发生条件:接触,发生相对运动

2、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增大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六、课下作业

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4 (通过

1、

2、3题检测目标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结合生活内容进行物理核心概念学习

物理核心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描述, 主要表达的是事物的共同属性以及所具备的本质特征, 并进行高度总结。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密切相关, 作为高中学生, 由于生活经验不足, 人生经历有限, 加之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够成熟, 就难以正确地理解抽象事物。所以,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要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 注重结合生活内容, 并积极地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以对物理力学的核心概念形成感性的认识。

比如, 《速度与加速度》的学习中, 就要对速度的概念和加速度的概念正确理解。在学习中, 可以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 还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车辆快速行驶的视频, 以对速度和加速度持有感性的认识。将自己所搜索的资料与教师的微视频相结合学习, 就可以认识到速度是对物理移动的快慢的表达, 车辆跑得快, 就是速度大, 车辆跑得慢, 就是速度小。加速度就是变化的速度, 即速度变化得慢, 就是加速度小, 速度变化得快, 就是加速度大。当对速度和加速度有概念层面的认识之后, 就要对相关的单位进行学习, 学习计算公式。

二、对物理试验要认真对待

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试验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也是对核心概念加以验证的重要手段。力学核心概念就是通过试验获得的, 因此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对概念正确理解。通过物理试验, 还可以认识到物理学对物理概念探索的过程, 有助于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在力学试验中, 就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描述落实到试验操作中, 自主验证概念的正确性, 就可以对核心概念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同时, 还可以对概念形成的思维深入理解, 物理力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比如, 对电磁学的学习中, 就需要对相关的概念深入理解。在物理模拟实验中, 我们可以一边操作, 一边思考安培的研究过程, 对电流所产生的磁效应进行研究。在具体的操作中, 要将磁效应找到, 就可以沿着通电导线寻找, 但是按照这种方法并无法发现磁效应。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要向物理教师请教, 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讲述奥斯特是如何发现磁效应的。此时, 学生可以观察教师的操作, 即将磁针与导线平行的位置放置, 此时, 学生就可以观察到磁针出现反应了。

为了对磁效应充分理解, 可以上网查阅一些与磁效应相关的生活内容, 就可以知道, 磁效应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没有磁效应, 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很多不便利。比如, 移动电话、计算机和电话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航天飞机、火车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用具, 这些都离不开电磁体的应用。结合物理试验, 将生活中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 就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我们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由此深化了对力学核心概念的认识。

三、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予以有效控制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不仅要接受概念实施, 还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力学知识中, 核心概念是重要的内容, 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通过物理概念的形成、发展、完善以及具体的应用进行了解, 就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过程。在对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学习中, 通过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予以有效控制, 就可以将原有知识结构导入其中, 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

比如, 学习电磁感应定律的时候, 要结合电磁感应现象, 还要引入安培定律, 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 使得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 对新的知识深入理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学习中, 力学核心概念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但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导致力学知识的学习中, 由于概念没有准确定位, 使得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物理解题中就会影响解题效率。作为高中学生, 在对力学知识的学习中, 就要认识到力学核心概念关乎到物理实验的顺利展开, 也是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关键。在学习中, 要积极与教师交流, 以更好地对核心概念正确理解、准确运用。

摘要:物理知识中, 力学是重要的内容。注重力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学好力学的关键。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要学好物理力学, 由于没有对核心概念准确掌握, 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力学知识, 也很难在物理解题中合理应用。所以, 物理学习中要对力学核心概念解析予以高度重视。本论文针对物理学习中力学核心概念解析展开研究。

关键词:物理学习,力学,核心概念,解析

参考文献

[1] 陆晓艳.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践[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2] 郑曼瑶, 张军朋.“学习进阶”的研究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 2014 (12) :26.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手段的局限性

现在我们依然使用的地层压力预测手段因为发现了地层的非规则高压以及不够压实的情况日益增多, 与相同高度的正常压力地层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孔洞。因为这样, 无论任何可以反映孔隙度改变的量测手段均可被用作检测非正常压力。然而很明显, 这些方法, 均把压实效应和欠压实度当做非正常压力的存在因素。现有的预测孔隙压力方法因为没有囊括另外其他非正常压力因子, 应用于存在压实力不够以外的非正常压力产生机制的地区, 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现在我们使用的地层压力预测手段已是上个世纪的手段, 虽然这个手段对之前采用快速钻井方法解决地层压力预测这个问题奉献巨大, 然而伴随钻井技术日新月异, 它的局限性慢慢地受到大家的关注, 主要不足之处可从下列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 不符合客观条件, 例如非黏土固化沉积岩地层, 对于十分复杂的地层层面也无法获得真实的不间断的孔隙压力横截面;

(2) 除去压实力不均衡之外的非常规压力机制对客观情况的吻合度不够。以前的方法只涉及了由欠压实导致的非正常压力。大量研究表明, 非正常压力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最用的结果, 例如欠压实、水热增压等等现象。

(3) 关于沉积地层不是连续地层这种情况, 应该设立几条趋势线, 甚至某些时候在某几个地层层面都无法设立趋势线, 这就为设立趋势线增添了不小难度;

(4) 干扰检测指标的精确度因素多种多样, 检测指标的波动不全是因为地层压力的改变;

(5) 认真来讲, 黏土固化沉积岩的常规压实趋势线近似直线这个结论并不令人信服, 尤其是在半对数坐标系内,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随压实度的增大, 声速增加的速率将变慢。当积累到一定深度后, 声速将与深度不在呈现线性关系, 大致上不在变动, 然而并不沿之前常规趋势线没有限度地伸展。

2基于岩石力学理论的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2.1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选择

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测定方法, 声速矿场地球物理受到的影响不大, 而密度矿场地球物理、电阻率矿场地球物理等方法受到井眼、地质条件等方面制约。如果可依据的材料完全具备, 可以使用声波时差方法测定地层孔隙压力, 此方法具有显著的特点并利于推广。在常规压实过程中, 随着不断向下, 黏土固化沉积岩增大了它的垂直有效应力, 缩减了孔隙度, 对于钻探区域后续详探井和开发井确定需要更加合理的井身结构及钻井液密度,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快速钻井的需要, 同时还兼具安全可靠的优点。

2.2基于岩石力学理论的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岩石有效应力西格玛与一些其他关系紧密, 而这些参数的计算又能依据声波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来进行, 从此即可依据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间接地计算得到有效应力。

为了研究有效应力与横纵波时差之比及埋藏深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进行如下实验:采用以储层条件下储层物性研究需要而研制的岩石超生波测试子系统, 测试单轴加载、三轴加载和控制岩石样品孔隙内压、温度等条件下岩样的横纵波时差。

3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误差分析

利用此模型对某地区浅层宋深6井以及其它井地层压力预测, 对测定数据采取误差分析, 依据数学模拟的数据与现地实测地层压力相比, 相对误差一般在800 以内, 完全满足工程要求。

4结语

(1) 目前预测地层压力通常采用的手段省去了压实力不足之外的不正常压力形成体系, 所以对于非黏土固化沉积岩地层以及沉积不统一的区域来讲并不适合, 此外如果所在地地层异常庞杂时不可能得到不间断的地层孔隙压力横断面。

(2) 本文通过采用声波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分析地层压力测定原理, 可利用的有关研究论文及研究的资料非常丰富, 利用广泛采用。

(3) 这个办法的根基是有效应力, 可以满足间断的和非间断积聚层的压力测定需求, 特征是准确度较高和安全性很好。

(4) 准确整定这个数学模型参数需要采集实地测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回归, 其参数回归的准确性受到已有开发可依据的材料的影响, 局限性比较大, 需要进一步推广完善。

摘要:在钻井工程项目中, 预测地层压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预测地层压力可以给工程项目提供更多符合实际情况的参考可依据的材料, 从而方便项目的进行。但目前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还不完善, 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约束性, 容易造成估算方法和实际有偏差, 因此有必要结合欠压实以外的异常压力形成的原因, 根据矿场地球物理可依据的材料数据, 以岩石力学理论为基础, 建立地层压力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精度高和可靠性好的特点, 完全满足工程要求。便于现场应用。

关键词: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声波时差

参考文献

[1] 王越之.地层压力研究方法的新进展[J].中国海上油气 (地质) , 1998, 12 (3) :210~212.

[2] 金业权, 王越之, 李自俊.地震可依据的材料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应基于欠压实形成原因[J].石油钻探技术, 2000, 28 (3) :7~9.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把握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法

弹性力学中抽象概念、公式较多, 在课堂讲解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基本概念和公式, 通过提炼概念的“关键点”来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并通过工程结构实例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并灵活主动运用所学概念处理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物理模型的工程背景、物理背景和数学背景之间的相互关联, 学会从宏观把握课程知识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提高学生的力学素养, 同时增强利用已有的数学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应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1 避免机械记忆公式, 促进学生思维拓展

弹性力学中除了一系列基本方程外, 还有大量的导出方程。这些公式大多为形式复杂的偏微分方程, 而且概念较为抽象, 容易使学生“陷入”机械记忆的困境。因此, 教学环节中, 对公式的介绍应讲究方法。首先, 对教材中的公式要把握住重点, 分门别类, 加以区别。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方程如:平衡微分方程、几何方程、物理方程、边界条件等, 重点强调并要求学生记忆。而对一些导出公式, 如两类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等, 则可以要求学生在透析问题本身特点的基础上由基本方程推导而得到。其次, 对于那些重要的公式, 教学中应重点介绍, 并从以下两方面要求学生。一方面要理解公式本身所体现的物理意义, 了解公式所描述的是哪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最后, 即使对那些必须记忆的公式, 也应引入适当的数学手段或运用灵活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考虑到学生对线性代数比较熟悉, 对基本方程如平衡方程、边界条件等, 可考虑引入方程的矩阵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之。

1.2 通过相关联内容对比讲解, 突出课程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弹性力学之前, 通常都学习过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即有区别, 又有一定的联系。授课过程中, 将这些课程间的相关内容对比介绍,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对比分析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假设可使学生了解弹性力学课程除了可以解决杆、梁、轴等简单形体中的力学问题以外还能解决任意复杂几何形状的变形体中的力学问题, 其工程应用范围更为广泛。除此之外, 两门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材力主要采用“假想截面法”建立方程, 而弹力则采用“微小单元”法建立方程。通过这个比较, 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为何弹性力学中会引入连续性假设, 而且其基本方程大都为偏微分方程;同时,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高等数学的方法在解决复杂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从而跳出学习材力时带来的思维上的束缚。

这种对比讲解不仅体现在相关课程之间即使是本门课程本身的相关内容之间也可以采用纵向比较分析。例如, 介绍完相容方程后, 可以将其5种不同形式归纳在一起进行对比介绍。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又便于公式记忆。

2 启发式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课程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除了要按教学大纲教授知识点, 完成教学任务,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1 力学名人趣事介绍,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长时间面对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及繁杂的推导过程, 的确容易让人昏昏欲睡, 然而如果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介绍一些公式背后的故事, 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力学发展史中, 曾涌现出大量诸如牛顿、柯西、虎克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科学家, 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往往令人为之振奋, 思潮澎湃。因此, 笔者在平时备课时, 非常注重相关素材的搜集。这样, 在课堂上教学时, 就可以把这些科学名人的生平趣事、对力学发展的贡献甚至是他们的画像或照片等都融入相关公式的讲解中。如本人在介绍虎克定律时, 除了讲解公式本身, 还补充介绍了虎克曾经在英国皇家学会担任实验室主任时的轶闻趣事, 详细介绍了他因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凡的动手能力, 而被誉为皇家学会的“双手”和“双眼”的故事。果然, 在讲述过程中, 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调动起来,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后面内容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 引入疑难问题, 启发主动思维

弹性力学是一门与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 其中很多原理和公式甚至直接来源于一些工程问题。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合理设置情景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圣维南原理时, 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深埋在地下的下水道当水流过时地面上的人却感觉不到?为什么钳子剪铁丝时, 铁丝两端并不发生变形?同学们通过对这些形象的问题的思考, 也有助于他们对原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3 利用多种外部资源, 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 还应合理利用一些硬件设施和外部条件来辅助教学。弹性力学中公式推导较多, 因此, 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PPT, 对一些重要的推导过程应加以板书, 这样可使学生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和消化。在PPT课件制作上, 也要讲究以图例说明为主, 文字描述为辅, 可以多收集一些工程实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这样可以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一些原本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具体, 学生接受起来可以事半功倍。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 建立课程专用的公共电子邮箱或相关的讨论群, 为师生之间课后交流和讨论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每个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拿到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 又能在课后实现F、Q式教学。

4 结语

弹性力学是航空类院校大部分专业的重要课程, 也是学生学习弹塑性力学、有限元法、发动机结构强度等课程的先修基础课程。提高弹性力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从各方面入手, 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逐步实现。

摘要:弹性力学课程在众多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针对弹性力学课程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弹性力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弹性力学,教学实践,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芝纶.弹性力学简明教程 (第三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崔婷.提高工程力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昆明大学学报, 2006, 17 (4) :78~79.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

物理力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文章综述了钢渣在水泥行业中应用研究的现状,并针对钢渣难磨、钢渣中的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容易造成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