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

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例子,医院里面大部分手术都属于普外科手术,在医院里面发生感染的案例中普外科手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成分。进行普外科手术后一旦发生感染现象,这不仅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和对手术后康复带来隐患,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我们常见的家属跟医生发生冲突的矛盾源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医疗技术相比过去有了极大的提高,普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虽然不高,一旦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自身带来了很大痛苦,对患者的康复就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患者自身的信心也会严重受挫。本文主要是针对普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率的调查做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对如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一、选取资料和试验方法 1.1资料选取

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进行的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从中抽取250例进行调查,男性151例,女性99例,年龄都在25-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8岁;这250患者的手术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腹部手术138例,乳腺手术46例,腹股沟部手术39例,甲状腺手术27例;同时在这一组患者当中有部分人伴随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情分别占有24例和19例。 1.2试验方法

对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的方法属于回顾性的探究方式,对所选取的2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逐一的进行翻阅和重点记录,比如年龄、病情的所属种类、何时进行的手术、手术切口的长度尺寸、手术后切口的缝合度、以及术后的营养情况等等。 1.3对切口感染程度的诊断标准

根据相关的资料查阅后可以根据医院的感染诊断标准对感染切口进行一个标准的初步制定。当发生下列情况中的一种基本可以断定为切口感染:切口处有发热、红肿或者有脓脓的分泌物;自然开裂的伤口处或者医生打开过的切口处有脓脓分泌物,并且还伴有高烧现象;切口深处引流出一些脓脓的液体;切口位置局部有疼痛的感觉当再次探查切口处有脓肿的现象;当探查出切口处的分泌物化验呈现阳性根据临床诊断的标准可以判定为切口感染。

二、调查结果

对选取的250例患者当中有18名患者有切口感染的想象,感染率为7.2%;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手术切口的长度,术后缝合度以及术后营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生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基本是出于腹部的位置,有些患者是急性的阑尾炎,有些是急性肠梗阻。

三、调查结果讨论

3.1 手术结束之后的切口处理

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被切开的皮肤组织大部分时间是暴露在空气当中的,这个暴露的过程通过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术的器械的消毒情况可能带有病菌在患者的切口处容易造成污染。另外在手术当中由于医生的操作可能会对患者的切开的皮肤组织造成拉扯、钳夹,这些误伤都会切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而当进行血液供应的时候误伤最容易造成切口处的感染,采用电动刀具手术切割的坏死的组织液也会对切口增加受感染的几率。所以在手术结束之后应该快速的采取相关措施对切口进行保护处理,彻底的消毒,包扎以防止手术切开造成感染。另外切口处缝合的技术也关系到术后恢复的情况,缝合的太紧会对切口局部皮肤组织造成缺氧而导致坏死现象,进一步提高了感染的机会;如果缝合的太松也可能会造成皮下的血肿使得细菌的清理不够彻底,所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格外谨慎。 3.2 手术之后对切口进行护理

对切口消毒处理后包扎完成之后需要对切口处进行护理,护理对患者术后的回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情况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需要对已包扎的敷料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换,当然要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情况,有些切口渗出严重的患者需要短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敷料更换。在手术之后对伤口包扎之前应该对伤口处检查有没有红肿的现象发生,根据临床资料很多时候出现红肿的现象是因为医生在缝合患者切口的时候造成的。当出现红肿的现象时可以使用75%的酒精粘在纱布上然后敷在切口处,处理有脂肪液化的切口应该早点把缝合的线拆开;对于渗出比较严重的伤口,在更换敷料的时候不仅仅要对切口清理干净保持干燥,而且还有必要采用吸管进行吸引,保持不断的干燥,为保证术后的健康愈合提供了保障。 3.3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也可以减少术切口的感染率

在进行普外科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切口处进行保护处理,以防止伤口受到细菌的感染造成愈合困难,在医院里通常采用的是常规的一些抗生素对患者的切口处进行处理,考虑到普外科手术中手术的部位基本在腹部,这个部位是比较容易感染的,感染率也是最高的,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表明感染这些细菌的病源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采用3代头孢菌素药物对手术后伤口进行处理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3.4 患者自身因素对切口的感染

在被调查的250例患者中有很多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的,关于自身的因素对切口造成的感染在这群老年患者群体中显得格外重要。根据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逐渐的下降,新陈代谢速度减慢,部分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这些都会对患者的切口处造成一定的感染。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受疾病困扰多年,他们自身对康复的信心已经大为减弱,营养状况也越来越差,比如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就会使血浆中的渗透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变得极其缓慢。有些时候对于肥胖症的患者来说,体内脂肪的堆积会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后果表现经常会出现糖类代谢的异常,异常的糖类代谢会使得切口处的愈合速度减慢。一旦这个时候肥胖患者的体内血糖没有达到正常人所需要的标准,这种方法就不能对他们使用,而应制定相关的符合他们的质量措施,防止他们伤口的愈合速度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普外科手术是医院进行手术最多的一个类别,也是感染发生的高频率手术类别,根据临床史可以看出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病痛数不胜数,对整个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医药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普外科手术的过程中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还是比较高的,综合对本院250例患者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外界因素和患者自身的因素,在今后的普外科手术的时候可以借鉴临床经验,帮助患者减少手术伤口感染的几率,鉴于感染的因素诸多而且比较复杂,在整个手术过程当中医生应该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监测手术进展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另外由于造成普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医院需要针对患者本身的条件制定属于患者自己的治疗方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这对普外科治疗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

2 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

3 讨论

3.1 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原有的代谢紊乱,加之高血压促进组织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最终必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其次是营养不良,患者原本营养缺乏,加之术后禁食,手术创伤带来的不能或不愿吃饭,导致患者营养季度缺乏,相反手术中,手术后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更加需要营养,最终原本营养状态更加恶化,免疫力大大下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再者肥胖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肥胖者全身各处脂肪层厚,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抗细菌能力差,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切口处使得切口很难愈合,再加上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术后血供应差,营养供应差,切口不易愈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肥胖者发生切口感染,总之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7.3%。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手术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调整血糖的正常范围。

3.2 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急诊手术存在易感染因素,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急诊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过程中队体内的感染灶进行切开或穿刺,使正常组织受到污染,胃肠穿孔、出血、梗阻的病人细菌极易通过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污染周围组织而造成感染。择期手术病情多较平稳,且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3 III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与切口细菌污染有关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II类(清洁―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可采取下列防治手段: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消毒药彻底,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医护人员有效地刷手,手术时少说话。

3.4 高龄患者较易发生切口感染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较差,代谢组织修复慢,因此,术前进行评估及充分的准备,注意维持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纠正喷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管理,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量。

3.5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机率大,原因有 第一空气中的细菌,切口附近皮肤上,体内的细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第二,长时间的切口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组织的抵御力下降,第三钳夹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第四机体消耗增加失血、蛋白质丢失等越来越严重,抵抗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此要求手术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使手术尽可能快速、有序地进行。

3.6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切口愈合缓慢易感染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入,主要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吸烟对微循环产生慢性破坏作用,导致切口感染,愈合缓慢。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6.32%切口感染率为5.6%,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患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不能及时完全排除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之术后咳嗽,切口反复驰张,影响愈合,为此,病人应该在手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术后不能使用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郑向群,韩宪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006-4007.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2年3月10日2012年9月7日我院大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共监测28例。

1.2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生一起每天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并做好记录。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2、结果:六个月共监测大外科28份病历,其中妇产科:21份、外科:7份。全院未发现感染病历。

3、讨论: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的监测,能及时将切口感染反馈给每位主治医师,以了解自己手术质量的水平,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感染率。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普通外科近年来手术病例856例, 女性255例, 男性601例;年龄在4~75岁之间, 中位年龄为39.5岁。根据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由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感染监控协调小组拟订。对于术后患者分别在3、5、7d时的切口进行检测, 并且对患者实施高危险因素调查。

1.2 方法

采用回归性调查的方法, 将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 按照1∶2比例, 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愈合良好1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计算切口感染发生率。分析病例资料, 进行对照研究。筛查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其因素包括:性别, 年龄, 有无糖尿病史, 肥胖, 切口分类, 侵入性操作 (胃肠减压、导尿) , 有无引流, 切口长度, 术前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对照研究方法, χ2检验, SPSS 10.0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本院普通外科手术病例856例, 平均术前住院5d, 经细菌学调查, 切VI感染65例, 感染发生率为7.6%。 (1) 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共监测l0个危险因素, 当中发现年龄、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手术切口分类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关联。 (2) 多因素分析结果:将单因素分析显著的6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筛选出5个显著的变量, 结果见表1。

3 讨论

(1) 切口类型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4.20%。普通外科手术中应当规范手术的程序, 尽量降低手术的切口长度, 适时使用抗生素, 加强无菌性操作, 减少手术区污染的几率。 (2) 肥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近年来正常患者感染发生率为4.52%,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5.59%。2组的对比感染率有着显著地差异, 肥胖患者发生感染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也就越来越强。 (3) 年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9.36%, 年龄在60岁以下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7%。低年龄租的患者感染率相对稳定并且很低, 60岁以后的感染率越来越高, 感染率的升高与年龄的增大成正比例关系, 由此而见, 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方面, 年龄因素具有显著地意义 (P<0.05) 。 (4) 手术时间的长短:研究结果表明, 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 切口的感染率达到了16.3%。因为手术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 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也比较长, 切口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机会大大增加, 切口感染的机会就很大。 (5) 糖尿病因素: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几率增加, 主要是由于糖尿病能够促进肉芽形成, 并使纤维母细胞降低, 影响了切口愈合。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分别为12.5%和2.1%。如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将会使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

4 结语

总之在普通外科手术中, 是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 比较常用的就是合理的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措施、提高手术的无菌操作程度, 通过完善的术前检查从而降低切口长度、降低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

摘要:利用成组的病例, 采取对照研究方法, 通过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及单因素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普通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多种因素, 最后总结出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相关处理

参考文献

[1] 赵湜, 毛红.糖尿病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4) .

[2] 王红梅, 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7, 6 (1) .

[3] 严继承, 沈延澄, 王选锭, 等.浙江省普通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 4.

[4] 刘承训, 董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6.

[5] 刘秀新, 许大勇, 黄显利.碘伏原液对196例急性阑尾炎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1.

[6] 张洪凤.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4年期间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患者155例, 其中男95例, 女60例, 年龄7~72岁。

1.2 III类手术切口确定标准

参照《外科学》。

1.3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2 方法

(1) 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 对患者的体温单、病程记录单、辅助检查等进行统一调查表的逐项登记, 分析其有无切口感染的发生。

(2) 从年龄、营养状况、切口开放时间、切口处理情况、医务人员的缝合等多种因素调查列表。

3 结果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和感染的分布, 见表1。

4 讨论

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比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总和还高, 切口感染既有生物性感染也有非生物性感染, 而造成手术感染的因素较多, 主要有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中泰、受暑期医务人员的造作水平及处理方式、术后管理等。

(1) 结果分析

儿童患者于高龄患者易发生。儿童自身免疫功能不全,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避免侵入性操作, 术后做好全面治疗。

(2) 较瘦患者易感染, 与自身营养不良, 切口再生能力较低有关, 所以术前及术后要加强支持治疗。肥胖病人易感染的原因多是脂肪液化且吸收能力差, 影响切口的愈合, 所以多于术后第3天可以用红外线照射, 促进局部的吸收。

(3) III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越长, 其发生感染的机率越高, 所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能力,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4) 单一性用生理盐水冲洗刀口, 虽然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但是却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向组织间隙扩散的范围, 相对增加了感染的机率。增加稀释碘伏液冲洗, 虽伴菌扩散, 可局部抗菌, 残留液体既可杀菌, 同时对切口刺激性不强, 相对减小了切口感染的机率。

此外, 术前、术后给与病人支持治疗, 可以提高和改善病人的围手术期身体条件, 降低刀口感染机率;术前、术中、术后合理的联合使用抗生素, 杀灭刀口周围及体内致病菌, 减少致病菌的繁殖数量, 也可以降低刀口感染率;切口内充分止血, 清理失活组织, 可以防止切口内残腔积液;缝合刀口不能过于草率, 要对合整齐, 针距得当, 若张力过大或脂肪层过厚, 可行垂直褥式缝合。

另外术前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结核病等病症的患者, 医务人员对其手术前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预防, 术后还要加强管理, 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总之, 引起外科刀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 对于每个患者又不完全相同, 我们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对待, 做到预知, 个性化处理, 才能保证患者早日痊愈, 达到降低刀口感染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 降低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方法 对我院15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普外科III类手术的切口感染率在7%左右, 危险因素较多, 有住院天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个人营养状况、围手术期处理、抗生素使用等等。结论 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后是可以降低的。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III类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 14 (7) :5776

[2] 潘承恩.围手术期处理.见:吴石德, 吴肇汶, 主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3.

[3] 刘党胜, 苗慧霞.浅谈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J].医学信息, 临床集锦, No.2, 2011:532

[4] 顾红波.58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9) :3995.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范文第1篇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 感染 康复临床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就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