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的暴政范文
多数的暴政范文(精选3篇)
多数的暴政 第1篇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 1805 年7 月29 日—1859 年4 月16 日) , 托克维尔于19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血色黄昏中, 深入考察了“自由平等”、“尊重权力”、“尊崇法制”、“主权分享”、“均势制衡”等原则对美国政治制度与民情的影响。托克维尔在西方被尊为社会改革先知, 他的学说对民主思潮有着深远的影响。1823 年, 托克维尔由默兹的高级中学毕业后去巴黎学习法律, 1827 年出任凡尔赛初审法院法官。1830 年七月革命后, 因在效忠奥尔良王朝的问题上与拥护已被推翻的波旁复辟王朝的家庭有意见分歧, 以及为避免七月革命余波的冲击, 而与好友古斯达夫德·博蒙商定, 借法国酝酿改革监狱制度之机, 向司法部请假, 要求去美国考察颇受到欧洲各国重视的新监狱制度。
经过一番周折和亲友的斡旋, 他们的请求被获准。其实, 这只是表面的目的,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到这个国家去考察民主制度的实际运用。他们在1831 年4 月2 日乘船离开法国, 5 月9 日到达美国。在美国考察9 个月零几天, 于1832 年2 月22 日离美回国。
不久以后, 博蒙因拒绝为一件政治丑案辩护而被撤职, 托克维尔在气愤之余, 也挂冠而去。1833 年, 他与博蒙写出《关于美国的监狱制度及其在法国的运用》的报告。这个报告后来被译成英、德等几国文字。1835 年, 托克维尔成名之作《论美国的民主》上卷问世。1840 年,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出版。
二、多数人的暴政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第七章开篇就说“民主政府的本质, 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绝对统治, 这种统治之所以是绝对的, 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反抗不了多数。”此即为多数人的暴政。我认为这个想法和观点很新颖, 作者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多数对与民主制度的负面影响。能意识到这一点的哪怕到今天也是极少数。在我以前的观念中, 总是觉得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一定是公平合理的, 并无不妥之处。从未想到原来多数也能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在第二部分第七章中托克维尔提到“多数道义的影响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的才智大, 所以立法的人数比选举还重要。这是在人的智能上应用平等理论。二是多数的道义影响, 还来源于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的原则。”在“多数的暴政”小节题目下, 他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认为‘人民的多数在管理国家方面有权决定一切。’这句格言, 是渎神和令人讨厌的;但我又相信, 一切权力的根源却存在于多数的意志之中。我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历史上对“多数的暴政”的误读很多都发生在此处。事实上, 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切”, 不是反对“人民的多数在管理国家方面有权决定”, 而是反对“有权决定一切”。他并非针对民主的多数决定原则, 而是针对“无限权威”的概念。托克维尔的“多数的暴政”主要是指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以多数的名义滥用权力, 在他看来这乃是“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危险。”
简而言之, 在民主的时代里, 教义式观念的来源不再是宗教和传统, 而是公众舆论。在对公众舆论的盲目信仰之下, 公众不仅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 甚至丧失思想的习惯。这是真正可怕的暴政, 民主披着平等的外衣却夺走了人的自由。身体上的自由也是精神上的自由。而托克维尔更看中的恰恰是人类的自由。自由并不是简单的如同黑人被奴役或是得到法制上的自由, 自由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只有在精神上不被奴役在欲望上不被主宰才可称之为真正的自由。人是不可以也不能拥有无限自由的。自由必是建立在法治与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托克维尔提倡我们在民主的进程中始终遵循自由的原则, 在上帝赋予的有限范围内行使自由, 那个范围虽是有限的, 但人在其中却仍旧是强大的和不可战胜的。
三、如何解决多数人的暴政
在《论美国的民主》上卷第八章“美国怎样削弱多数的暴政”中, 托克维尔提出三种途径:不存在行政集权、法学家精神以及视陪审团为政治机构。“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里, 中央政府至今只管理少数值得它特别注意的事务, 它不参与管理社会的次要事务。它甚至没有这样的想法。多数虽然越来越专制, 但没有给中央政府增加特权, 而一直把一切大权留给自己。因此, 专制在一个点上可能是大大加强了, 但未扩及到面上”。托克维尔发现美国人赋予法学家的权威和任其对政府施加的影响, 是美国今天防止民主偏离正轨的坚强壁垒。法学家, 从利益和出身上来说, 属于人民, 而从习惯和爱好上来说, 又属于贵族。法学家是人民和贵族之间的天然锁链, 是把人民和贵族套在一起的环子。至于陪审团既可能是贵族性质的, 又可能是民主性质的, 这要随陪审员所在的阶级而定。但是, 只要它不把这项工作的实际领导权交给统治者, 而使其掌握在被统治者或一部分被统治者手里, 它始终可以保持共和性质。他主张和强调公民积极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去阻止任何权利垄断公共事务。同时他又提出美国社会广泛存在的陪审团制度和法学家精神可以有效地约束人民的激情对抗民主的急躁, 削弱多数的暴政。托克维尔正是寄希望于这些方式能够渗透进民众社会, 真正在法制之外的民情中影响社会改变社会。
在托克维尔的眼中, 民主的前提始终是自由。美国是首先成为了一个自由的国度, 才在自由原则下确立民主的制度民主的社会。而追求自由的道路从来都是坎坷的。
摘要: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第七章开篇就说“民主政府的本质, 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绝对统治, 这种统治之所以是绝对的, 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下, 谁也反抗不了多数。”此即为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是指片面地强调民主, 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的为幌子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民主”不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 不是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 这只是片面的“民主”, “民主”应该是提倡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也保障少数人的权益, 否则就是“多数人的暴政”、就是“以多数人的名义镇压”。允许少数人不同的意见是一种美德。
关键词:民主,自由,托克维尔,多数的暴政
参考文献
[1]﹝英﹞伯里, 著.思想自由史[M].商务印书馆, 2012.
[2]﹝美﹞伍德, 著.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M].商务印书馆, 2011.
[3]﹝法﹞托克维尔, 著.托克维尔回忆录[M].商务印书馆, 2010.
[4]汲喆.论公民宗教[J].社会学研究, 2011 (01) .
[5]陈家琪.将事件糅进思想——读托克维尔的《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J].书城, 2009 (11) .
[6]崇明.托克维尔的焦虑[J].读书, 2009 (09) .
[7]倪玉珍.托克维尔理解民主的独特视角:作为一种“社会状况”的民主[J].社会学研究, 2008 (03) .
[8]崇明.民主与社会改革:托克维尔论社会问题[J].社会学研究, 2008 (02) .
沉默的大多数作文 第2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家帮助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说:“给予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快乐得多。”--古今中外的伟人对帮助所做出的诠释,是多么精湛和深刻啊!帮助是春天的雨,当你干渴时,为你滋润心田;帮助是夏日的风,当你酷热时,为你送来清凉;帮助是秋之菊,当你孤独时,为你默默开放;帮助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为你送来温暖。
人既是独立个体的单一,也是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群体,是永远离不开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接受父母、师长、朋友和他人的帮助,同时更要学会去回报、帮助别人!因为,我们的生命之歌因帮助而动听,我们的生命之河,因帮助而不干涸,我们的生命之光,因帮助而永不熄灭,我们的生命之诗,因帮助而流光溢彩。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间屋子就有了生气;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有了金秋的希望;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个人给另一个人送了一束花,这两个人就有了诗情画意;一个健康人给病人送了一把花,这个病人就有了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缕温馨,添一分生存下来的理由,多一些坚韧与执着,也就提高了自己生存的质量。用自己的心为他人做圃,给他人织一地绿茵、染一片色彩,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喝彩。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这善良之花必将散发出爱心的芬芳;能为别人付出劳动是伟大的,这伟大的劳动一定能结出善念的硕果。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次受伤后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挽扶是一朵花--为别人就是帮助,为别人就是爱心,为别人就是善念,为别人就是奉献……
我们只相信行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看看“5.12”大地震之后80后、90后们的表现吧,看看那些任劳任怨的志愿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钱的孩子。这是理性的一代人啊。
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
我敢说:我的沉默对得起我的良心。
而且沉默往往代表着行动,不是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吗,不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沉默往往伴随着力量的积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
有谁能够忘记,新年那场大雪中那些自发铲雪的`人们!
有谁能够忘记,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那片默默护送的红色海洋!
有谁能够忘记,当刺耳的汽笛拉响一个民族的沉默时,那些无声无息站出来的人们,是他们排成献血的长龙,是他们在网上谱写朴素的诗歌,是他们捧起温暖的烛光默默祈福!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少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赚取吆喝的,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一直不理解李银河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为《沉默的大多数》。似乎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
的确,说有说的好处,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
电视上美国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时总是会说一句:“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案件证词。”
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谣言。
“人肉搜索”:多数人的暴政 第3篇
李建同志:
您好!正如您信中所说:“人肉搜索”由于海量网友的参与,在搜寻和提供信息、线索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威力,它的“智能性”也远非机器技术等手段可以比拟。 “人肉搜索”就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对社会生活进行有力的道德规范、舆论监督;另一方面极易侵犯个人的隐私权,甚至还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的蔓延。
“人肉搜索”为许多中国网友所热衷。从天涯“虐猫女”,到“最牛房产局长”周久耕、“微笑局长”杨达才,再到网络炫富“郭美美”,以及“华南虎照片”、“死亡博客”等事件,“人肉搜索”越来越显示出互联网的威力和杀伤力。如今,婚姻不忠、虐待动物、家庭暴力,甚至发表文章都会遭到“人肉搜索”,只要你足够“火”。
英国《泰晤士报》如此评价:“‘人肉搜索’对于这个数字化时代而言,就是一个独特的中国现象。”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中国的‘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组织都黯然失色。”
的确,“人肉搜索”最先由中国人发明。在国内,网民能够通过网络较为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人肉搜索”能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外也有“人肉搜索”事件发生,但没有中国这么严重,因为国外管理非常严格。
在互联网四通八达的美国,“人肉搜索”事件却并不常见。美国非常注重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保护,先后制定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法案》、《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网络侵权事件加以惩罚。据报道,2009年8月18日,美国密苏里州妇女伊莉莎白-斯瑞雪为报复情敌,使出了“人肉搜索”的招数,将情敌17岁女儿的个人隐私资料贴到网上,并暗示她寻找一夜情,这名妇女被检察官控以“网络欺凌”罪,并遭到重罪起诉。
在日本,如果网络上出现了犯罪者或其他受害人的私人信息,网络管理公司就会进行一些管理,言辞过于激烈就会被删除。
“人肉搜索”在韩国也曾热闹过一时,首尔地铁“狗屎女”事件和“演员崔真实因传言自杀”事件一同推动了韩国网络实名制的确立, 让“人肉搜索”逐渐平静下来。在韩国,在网络上暴露他人的住址等信息是违法行为。即使“人肉搜索”的对象侵害了别人的利益,甚至已经是“众矢之的”,也应该寻求法律途径加以解决,网友自行解决是不允许的。
欧盟更加注重通过立法保护个人资料,先后通过《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因特网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等相关法规,在成员国内建立起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统一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以前,很多人以为网络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所以畅所欲言。但是,随着各种社交网站的发展,具有照相功能的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各种可以免费上传照片网站的发展,使得隐私成为网络中最薄弱的环节。但即使获取个人信息再容易,正常的言论自由和社会评价也应建立在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上。牺牲个体权利获取“正义”的社会是无序和可怕的,无异于饮鸩止渴。有网友就说,“人肉搜索”这个词让人后背凉飕飕,其字面意思之恐怖程度和其现实实践中的杀伤力如出一辙。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肉搜索”今天是他,明天就是你,这种“多数人的暴政”如果得以风行整个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这样的“待遇”。
(摘自《红旗文稿》 本文作者:若英)
多数的暴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