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的8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均为该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治疗期间全部出现低血糖症状。男45例,女35例;年龄介于43~78岁,平均年龄(51.75±5.49)岁;病程介于4个月~8.5年,平均病程(9.80±3.54)年。其中,51例行胰岛素治疗,29例口服降糖药物。70例患者在治疗中,接受了玻璃体切割手术。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查看是否发生低血糖症状。
在发生低血糖后,仔细查看诱发因素,并对各类因素加以记录。统计各类诱发因素所占比重。
1.2.2 护理方法针对低血糖诱发因素,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健康教育:向糖尿病眼病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低血糖并发症的诱发因素与危害,提高他们对于低血糖的认知与应对能力。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合理饮食、正常作息、适量运动对控制低血糖的重要意义,尤其重视指导患者的饮食,帮助其建立规律饮食的习惯。如按时就餐、少食多餐、控制食物中的糖分摄入量。告知患者饥饿的危害,提醒其尽量避免饥饿,严格禁止实施饥饿法治疗。(2)血糖监护:每日为患者测定三餐后血糖变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确保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如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空腹血糖应该控制为8 mmol/L左右。及时将患者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情况告知医师,辅助医师即时调整各类药物剂量,以免在停用激素类药物后,诱发低血糖。动态监测患者的进食与用药情况,通过督促其合理进食与遵医嘱用药,预防血糖的异常变化。(3)低血糖干预:加强对于患者的巡护力度,通过询问与观察,及时掌握低血糖的发病征兆,如面色苍白、出汗、心悸、紧张等。根据患者血糖监测结果,总结一日内血糖波动情况较大的时段,在该时段给予患者重点监护。若患者已发生低血糖,轻者给予饼干、糖水、面点等食物以缓解症状,重者静滴葡萄糖注射液或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医护沟通:医师与护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以便于根据患者血糖变化,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行眼部手术后,医师提醒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血糖变化,以预防低血糖并发症。在患者出现低血糖征兆或症状后,护士及时告知医师,提高医师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糖尿病与眼病相关医护人员定期交流,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对低血糖的认识,以及应对低血糖的能力。
1.3 临床评价标准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比较平均值差异。根据患者的眼病症状变化与低血糖改善情况,评价护理效果。显效:眼病症状明显改善,低血糖现象消失。有效:眼病症状有所减轻,低血糖现象改善。无效:眼病与低血糖均未见明显改善。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低血糖诱发因素
该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发生低血糖,诱发因素见表1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自行饥饿治疗、不能规律进食、停用激素药物后未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是主要的发病原因。
2.2 护理干预效果
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80例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4.75±0.38)mmol/L,相比于干预前的(3.25±0.33)mmol/L,明显回升,统计结果显示,t=26.657,P<0.05,具体改善效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日益加深。因此,医师应努力掌握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诱发原因,并给予患者积极有效地治疗。就糖尿病患者的眼部病变而言,它是糖尿病病情出现以后,影响到患者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进而诱发的眼部微血管病变[4] 。有报告称,糖尿病眼病经过对症治疗可以得到控制,但是,治疗期间,患者易发低血糖并发症,病情严重时会对脑组织产生危害,甚至引发死亡[5] 。
该院此次选择80例糖尿病眼病并发低血糖症状的患者,重点分析了低血糖的诱发因素。结果发现,自行饥饿治疗、不能规律进食、停用激素药物后未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医师未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眼科医师未能正确认识低血糖、眼病手术诱发均是其诱发因素,其中前三项是主要的诱发因素[6] 。此结果与临床报道大致相似,说明了低血糖诱发因素的多样性。还有研究者指出空腹状态下的运动量过大也可引发低血糖[7] ,该次未发现此类患者。
出于减轻低血糖对80例患者危害的目的,在该次研究中,护理人员结合其诱发因素,为患者实施了针对性干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血糖监护、低血糖干预、医护沟通4个方面。总结护理效果,数据显示,经针对性的干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平均达到(4.75±0.38)mmol/L,相较于干预前有明显的回升迹象。而且,经过护理,患者的低血糖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7.50%。这说明护理对应对低血糖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糖尿病眼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于此问题的重视,通过分析诱发原因,给予其针对性的治疗、护理,使患者血糖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以减轻低血糖对患者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80例糖尿病眼病患者开展研究,分析其低血糖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干预的措施与效果。结果 自行饥饿治疗、不能规律进食、停用激素药物后未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是诱发低血糖的主要因素,占比分别为27.50%、22.50%、18.75%。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后,空腹血糖平均值为(4.75±0.38)mmol/L,显著高于护理前的(3.25±0.33)mmol/L,P<0.05。80例患者低血糖控制总有效率为97.50%。结论在为糖尿病眼病患者施治时,密切观察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并根据高危诱发原因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是控制低血糖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糖尿病眼病,低血糖,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金霞,曾婷.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08-109.
[2] 洪波.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和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23-224.
[3] 王金霞,曾婷.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108-109.
[4] 林小红,吕丽雪,叶雪萍,等.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18-20.
[5] 张喜艳,胡秋珍,张静.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眼病患者低血糖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126.
[6] 程琼.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95-96.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良好的控制血糖,同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糖尿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住院治疗是短暂的,出院后的自我护理则更为重要。然而一些患者由于缺乏糖尿病的知识,或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得不全面,以及对注射胰岛素存在恐惧心理,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因此,我院采用了多种形式,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学习糖尿病知识,掌握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及胰岛素注射的操作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对住院、门诊及社区的80例糖尿病病人进行自我护理缺陷指导,其中住院27例,门诊42例,社区11例;年龄32-72岁,其中干部48例;工人26例,家属6例;文化程度大中专以上32例,初中以上28例,小学20 例。
2 方法
通过问卷方式,对社区糖尿病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将存在自我护理缺陷的患者分为知识缺乏、情感障碍及操作困难三类,每类又按掌握知识的层次分为轻、中、重三组,针对不同程度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
2.1 由专职人员对糖尿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形式包括观看录像、个别指导、集体讲座、提问、讨论、阅读资料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 ①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②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糖尿病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③血压、血脂、体重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 ④药物种类、名称、作用、用法、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⑤低血糖的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知识。
2.2 相关技能演示 采取小组形式或个体化形式示范讲解,小组
以5--6人为宜。内容包括: ①胰岛素注射器及胰岛素笔的操作方法、携带保管等注意事项; ②快速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③对足部怎样系统的进行检查及护理。力求让每一个人都动手操作,直到掌握。
2.3 解除病人的情感障碍 对病人要针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对策
进行心理干预,病人患病初期,常否认自己患糖尿病,这时可先不与病人讨论病情,不进入病人角色,等待时机,但要告知病人家属如何照顾病人。继而病人出现恐惧,害怕糖尿病不可根治,从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病人表现为沮丧、气愤,觉得生活对他不公,有些病人出现抑郁,这时我们采取倾听的方法,让病人发泄心中的郁闷,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消除病人的顾虑和悲观失望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用善意关爱的语言给予病人关心与支持,帮助病人制定可行的治疗计划,定期与病人联系了解情况,同时教育家庭成员给病人关心与帮助。尽可能的学习糖尿病知识,经过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接受现实。
3 结果
80例病人均不同程度的掌握了糖尿病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讨论
糖尿病患者只有需要胰岛素治疗和出现并发症时才住院治疗,其他时间都需要自我护理,但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不足影响了依从行为。糖尿病治疗的长期性,使患者很难长期坚持,更担心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干扰了病人的情绪;不能正确掌握胰岛素注射的相关知识,则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患病后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家庭的态度及经济状况都会造成病人在自我护理上的缺陷。
4.1 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自我护理指导,患者获得了健康知识、健康责任和健康行為,转变了不良生活方式,提高了自我护理的能力,包括监测血糖、尿糖,胰岛素注射和足部护理等自我保健知识,学会了日常饮食结构的调整、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剂量的调整。
4.2 通过对糖尿病人实行心理干预,纠正了病人对糖尿病的态度,稳定了病人的情绪和行为,改善了机体的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4.3 糖尿病的自我护理是防止和延缓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保证,自我护理指导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糖尿病知识,改正不良习惯,保持乐观的情绪,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能够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德霞.应用临床路径对首次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实用护理杂志,2004;(7):55 -56
[2] 崔丽娟.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17
[3] 许樟荣.糖尿病教育(-).中国临床医生,1999 ;27:102
[4] 裴显俊,张秀英.糖尿病的自我护理和健康指导.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随访的1358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8例和700例,观察组患者均接受过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分别应用糖尿病自我护理效能量表(DESE)和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效能各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预防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健康教育;生存质量;自我护理;临床疗效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生性内分泌性疾病,其中多数患者为2型糖尿病,患病后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会逐渐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1]。目前随着中国人饮食结构的调整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人口剧增,预计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突破1.3亿,但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健康意识水平较低,对糖尿病的保健、预防知识了解甚少,这成为糖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等在内的慢性疾病的隐患,2009年调查[2],我国每年有1/3的糖尿病患者因缺乏相关知识处于焦虑、消极、被动状态,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本研究介绍我院对辖区内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与未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随
访的1358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58例和700例,观察组男306例,女352例,年龄38~74岁,平均(56.7±4.4)岁;对照组男346例,女354例,年龄40~75岁,平均(57.6±3.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参考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3],无严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能生活自理,无语言沟通及精神障碍,能定期门诊复诊,排除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者;妊娠期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均未接受系统性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均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下:(1)教育形式:邀请内分泌科专家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责任员到各村(居)委进行健康讲座;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责任员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每季度至少一次的跟踪随访和动态监测,随访过程中针对患者自身健康状况和饮食、生活行为,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宣教;糖尿病患者就诊过程中,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症状体征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定期开展糖尿病及相关健康宣教讲座。(2)教育内容: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糖尿病致病因素、药物知识、临床表现、并发症预防、血糖波动范围、血糖监测的意义等。向患者讲解末梢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及使用方法[4],向糖尿病患者发放图文并茂的操作流程和相关资料,让患者现场演示操作流程,练习后对患者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患者自己评价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纠正[5]。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也是维持血糖正常的关键措施之一,饮食疗法不是单纯的限制饮食,是合理饮食,满足正常的生理代谢需要,同时保持血糖稳定[6],向患者宣传控制饮食的正确方法,患者无明显并发症,肉、蛋、奶、大米、白面均可食用,如果患者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脂血症,应该限制脂肪的摄入,同时计算饮食的热量[7],患者合并肾病,饮食需要以优质蛋白为主,糖类选择以淀粉类为主,避免大量麦芽糖、葡萄糖、蔗糖等食物,早中晚餐热量分配遵循1/5、2/5、2/5的原则[8],餐间可适当增加点心类食物,糖尿病患者可适当食用水果,安排在早晨和中午,因为白天活动量大、代谢旺盛,患者不会因食用较多的含糖量食物而出现剧烈的血糖波动。体育锻炼和适量运动能加快患者血液循环,加速脂肪利用,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强患者体质和免疫抵抗力,体育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方法[9],在运动疗法中需要患者掌握运动方式,根据病情选择运动方法,主要进行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强度适中的运动,增强机体摄取血糖的能力,同时改善患者循环、神经、胃肠系统的生理功能[10],每次活动应控制在30min以内,运动以不疲劳为度,避免产生胸闷、出汗、头晕、心悸等低血糖现象,在注射胰岛素和饭前禁止进行运动锻炼。健康教育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包括FBG、2hPG、HbAlC。分别应用糖尿病自我护理效能量表(DESE)和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间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血糖监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糖监测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效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效能各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DSQL各因子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教育能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美国糖尿病学会将健康教育纳入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框架之内,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取得初步成果[11],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及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血糖控制也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积极意义。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样,如糖尿病肾病、周围血管病变、眼病等发病率明显高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12]。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力度,全面有效控制糖尿病,需要依赖患者自身管理和控制,规范合理应用降糖药物,避免患者因血糖升高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能引起器官功能衰竭,通过健康教育能增强护士钻研专科业务和角色的意识,树立健康的护士形象,改善护患关系。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预防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海燕,徐军,杨华,等.健康教育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3633-3638.
[2] Skinner TC,John M,Hampson SE.Social support and personalmodels of diabetes as predictors of self-care and well-being: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J].J Pediatr Psychol,2012,25(4):257-26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5.
[4] 温会堂,白薇,徐晓云,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强化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A):3291-3293.
[5] Hurley AC,Shea CA.Self-efficacy:strategy for enhancing diabetes self—care[J].Diabetes Educ,2012,18(2):146-150.
[6] 段文燕,刘二江.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31):4225-4226.
[7] 袁丽,熊真真.我国糖尿病患者教育与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7(4):70-72.
[8] 潘长玉.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1998,2001及2003年中国区结果介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25(12):174-178.
[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5(增刊2):1-56.
[10] 李杰,唐佳萍,吴海娅,等.文化程度和个体化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9,14(1):183-185.
[11] 唐炜立,周智广.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6(1):45-46.
[12] 曾秀华.糖尿病患者知识教育前后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12,13(2):81-82.
(收稿日期:2014-04-15)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糖尿病难以治愈,且容易带来多种慢性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护理,让患者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因素;心理护理
随着人们劳动强度显著下降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加,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有关文献报道: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和住院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病人对疾病产生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舒适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效果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60例糖尿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指标。结果:2组在血糖控制达标程度、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结论:舒适护理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臨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莉玲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所隶属体系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不同把所有患者均分成两组,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2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也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恢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护理;措施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和终身性疾病,在病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当中很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饮食结构转变的背景之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大都会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如悲观、焦虑、恐惧等[1]。心理护理则是结合患者的护理需求,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控消极心理与消极行为,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积极配合度。本次研究对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把此次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所隶属体系医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综合临床检查确诊符合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本次研究开始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而且符合伦理委员会的许可。按照护理方法差异把全部患者均分成两组,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60~90岁,平均年龄70.2±3.1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9.5年;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为60~88岁,平均年龄70.5±2.9岁,病程3~20年,平均病程10.1年。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包括:第一,饮食护理。指导老年糖尿病患者调控饮食结构,限制糖分的摄入量,并认真评估患者的病情,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计算每日能够摄入的蛋白质以及热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运动护理。鼓励老年患者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身体耐受性设置运动计划,控制运动量,选取的运动形式尽可能以有氧运动为主。第三,药物护理。要求患者严格遵循医嘱应用降糖药,保证用药量和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注意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以及用药类型。第四,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必须立即查找原因并进行干预。
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包括:
第一,在患者入院后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并将其贯穿护理工作全过程。入院之后给患者细致介绍病房环境以及周围的设施,开展全面的健康教育,并发放与老年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手册,同时利用口头教育方法为患者耐心细致的说明糖尿病形成原因、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糖尿病并发症、降糖药物使用必要性、饮食和运动价值、病情自我监测与管理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第二,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深入到患者内心当中,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分析和评估患者出现消极负面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治疗护理配合度。对于存在焦虑抑郁以及恐惧心理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着重讲授糖尿病的可控性,让他们认识到控制效果不仅和药物应用存在着密切关系,还和患者的自我管理与积极配合相关,从而得到患者的积极响应。对于悲观和失望的患者,需要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从患者角度出发给予他们帮助。在这一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沟通,激励他们和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让患者可以充分感知家庭的关爱和温暖,让他们得到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2]。
观察指标和效果评定:用焦虑评分量表和抑郁评分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利用统一护理综合效果调查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评估,同时注意记录好患者的住院时长。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對照组,组间差异也具备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糖尿病需要把血糖控制和治疗工作贯穿终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要控制饮食,也会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也让不少患者出现了焦虑恐惧和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影响患者的配合度,也为血糖控制效果带来了消极影响[3]。这就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治疗过程当中不同的心理状态表现实施心理疏导,并为患者补充与该病症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要引导家属参与到心理护理工作当中,给患者提供更大的心理支持。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恢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瑞红.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8):74-75.
[2] 戴金姣.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60例的疗效探讨[J].医学信息,2018 ,(12):35-36.
[3] 黎姣.心理护理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1(3):309-310.
糖尿病眼病患者护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