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名言摘抄
礼记的名言摘抄(精选7篇)
礼记的名言摘抄 第1篇
关于礼记的名言摘抄
1、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礼记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礼记
3、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礼记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
5、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礼记
6、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
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
8、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礼记
9、神必藉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 礼记
1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
11、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礼记
12、仁者义之本也 礼记
13、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礼记
14、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礼记
15、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
16、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礼记
17、至诚无息 礼记
18、其德薄者其志轻。 礼记
19、择不食之地而葬 礼记
20、至诚如神。 礼记
21、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 礼记
22、其旨远,其辞文 礼记
23、正已而不求于人。 礼记
礼记的名言摘抄 第2篇
1、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
2、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3、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4、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仁者义之本也。
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8、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9、观其舞,知其德。
1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1、至诚无息。至诚无息。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14、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15、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16、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礼记
1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8、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礼记
1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20、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21、仁者莫大于爱人。
22、量入以为出
23、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
24、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5、至诚如神。至诚如神。
26、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8、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29、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
30、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31、心广体胖。心广体胖。
32、口惠而实不至。口惠而实不至。
3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34、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35、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3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37、择不食之地而葬。礼记
38、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39、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40、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41、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4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
43、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44、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45、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
46、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49、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50、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
51、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52、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5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5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
5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出自:《礼记中庸》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
56、其旨远,其辞文
5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8、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5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60、君子诚之为贵。
61、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62、其德薄者其志轻。
63、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64、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65、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66、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6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8、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
6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
70、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71、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7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7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74、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75、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76、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77、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7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79、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礼记
80、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必慎其独也。
8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82、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83、古之建国,教学为先。礼记
84、择师不可不慎也。礼记
85、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坊记》)
86、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8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88、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8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1、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92、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9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94、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95、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9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97、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9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99、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100、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101、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102、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103、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104、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05、故学然后知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06、《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7、《礼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108、《礼记》择师不可不慎也。
109、《礼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君学。
110、《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1、《礼记》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112、《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13、《礼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4、《礼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115、《礼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16、《礼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17、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礼记》
11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119、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
120、至诚无息。《礼记中庸》
121、玉不琢,不成器。《礼记》
122、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123、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124、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125、择不食之地而葬。《礼记》
126、其德薄者其志轻。《礼记》
12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28、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礼记》
129、风俗弊坏,由于无教。《礼记》
130、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中庸》
131、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礼记中庸》
132、古者为政,爱人为大。《礼记》
13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礼记大学》
13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礼记》
1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3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137、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儒行》
138、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139、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礼记》的尊老养老思想探微 第3篇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礼记王制》里就有对不同年龄老人的奉养:“五十养于乡, 六十养于国, 七十养于学, 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 一坐再至九十使人受。”[1]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对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奉养, 《礼记》以国家制度和家庭生活的形式, 对尊老养老以规范和引导, 予当代社会在尊老养老方面以启示和借鉴。
一、国家制度上的尊老养老
首先, 统治者的率先垂范。《礼记》在尊老养老的国家制定上, 首先是统治者注重身先示范, 以自己实际行动来践行尊老养老的“礼制”。统治者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无不以统治者的躬亲示范息息相关, 躬亲则政兴。刘邦入关时:“存问父老, 置酒。”[2]和关中父老以酒盟约。文帝时, 进一步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养老的具体措施和标准:“令县道, 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 肉二十斤, 酒五斗。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二匹、絮三斤两千石遣独吏循行, 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而拟上, 不用此令, [3]不仅规定具体的赏赐粟帛数目, 而且强调了实施程序和适用范围, 以制度化的养老诏令, 为“文景之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礼记》统治者以礼的规范和秩序为行为准绳的尊老养老思想, 无不是率先垂范的典范。《祭义》:“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如朝, 如有大故而入, 君必与之揖攘, 而后及爵者。”七十者入朝时, 国君需先和他作揖, 然后才和其他人作揖。国君无不在礼制的规范下, 率先垂范尊老养老的礼制, 孝行天下。
其次, 以孝为理念, 以礼为规范的尊老养老。中国古代儒家传统观念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 养老:即“善事父母”, 《尔雅》云:“善事父母曰孝”, 《说文解字》劳部云:“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者, 从子, 子承老也。”[4]二是尊敬父母, 《论语为政》云:“今之孝者, 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5]《孟子万章上》云:“孝子之至, 莫大于尊亲。”[6]《礼记》也提出了这方面的内容, 《祭统》:孝者, 畜也。顺于道, 不逆于伦, 是之为畜。可见赡养父母是孝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如《祭仪》: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 其次弗辱, 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曾子曰:“夫子可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 先意承志, 论父母于道, 参直养者也, 安能为孝乎?”
认为孝有三等, 大孝能使双亲受到社会的尊重, 其次孝子为人处世不让父母蒙受耻辱, 最下等的只能养活父母而已。可见, 尊老养老是孝的最高层次要求。
尊老养老教育是儒家教育的主要内容, 儒家把养老作为立本修身的基本要求, 教导人们要竭力养老, 尽心侍亲, 在尊老养老的过程中, 用一整套礼制来规范着尊老养老教育的实施, 使其作为一种社会规范, 加以推而广之, 使全社会形成良好尊老养老的社会风气, 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礼记》规范尊老养老的礼制, 有“乡饮酒礼”等各种礼制, 乡饮酒礼是正齿位、序人伦、敬老尊贤、平息事端、敦睦下的一种重要方式, 《乡饮酒礼》指出:孔子认为的尊老养老, 并不是挨家挨户、天天见面加以教导, 而是集合民众, 通过参加乡饮酒礼这种礼仪形式, 对大家尽心教育。[7]《论语乡党》曰:“乡人饮酒, 杖者出斯出矣。”《乡饮酒礼》:
乡饮酒之礼, 六十者坐, 五十者立侍, 以听政役, 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 七十者四豆, 八十者五豆, 九十者六豆, 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老养老, 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 出尊老养老, 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乡饮酒的礼仪, 六十岁的坐下, 五十岁的站立陪侍, 来听差役, 这是用以表明对年长者的尊重。通过乡饮酒, 人民知道了该尊重年长者, 该奉养年老者, 然后才能回家孝顺父母。尊重兄长, 人民进家能够孝弟, 除外能够尊长养老, 然后就能形成风教, 形成了风教, 然后国家才能够安定, 正如《礼记冠义》孔子曰:“吾观于乡而后知王道之易, 易也。”观看了饮酒礼仪, 就知道了儒家的孝悌在民众中极易推行了。
再次, 适度优待措施。给予老年人适度的物质保障和政策制度上的优待, 有助于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终”。《礼记》主要采取了一下几项具体的措施, 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终”。
赐高年几杖、粟米等物。由周代倡导并实施的赐高年几杖, 这一尊老传统一直延续到后代。《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每年八月, 县级政府调查户籍, 登记高龄老人, 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授以几杖, 并配以糜粥、并有祭祀“老人星”的活动, 所授之杖, 乃当朝皇帝所赐, 故称王杖。而赐高年几杖之类, 《曲礼上》也有记载大夫七十岁时, 把职务上交而退休, 假如国君不许, 谢任辞去, 就一定要赐他凭几和拐杖。对于七十岁以上之人授予王杖, 其主要目的是使王行尊老养老之风于乡里, 纯洁风俗, 教导乡民, 因为他们是乡民尊敬效法的榜样。
刑法优免。在《周礼秋官司寇》中, 已有对七岁一下儿童, 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及智力低下者, 给予刑法减免的主张。《礼记》提倡这一敬老传统, 并把它以礼制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明确规定八十岁老人虽有罪而不加任何刑法, 《礼记》在尊老养老制度上, 通过统治者大力提倡并率先垂范, 并实行以礼为规范的尊老养老教育, 通过适度优待措施, , 健全物质保障制定等多种措施, 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老养老的社会风风尚, 继而达到天下大治。
二、家庭中的尊老养老
老年人在社会分布而言, 十有八九于家而居, 因此, 家庭中的尊老养老就显得及其重要, 赡养不仅要使他们衣食无忧, 而且要精心照料他们的晚年生活, 对他们有更多的精神慰藉, 《礼记》家庭中的尊老养老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居家致其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每个家庭都安全正常的生活, 社会就会安定, 一个家庭的和睦离不开为人子者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意识。《礼记》对父母的感恩和尊敬意识, 是对父母应彬彬有礼, 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是为人子者应注意的方面。《曲礼上》:
为人子者, 居不主奥, 坐不中席, 行不中道, 立不中门, 食饗不为檕, 祭祀不为户, 听于无声, 视于无形, 不登高, 不临深, 不苟訾, 不苟笑。夫为人子者, 出必告, 反必面, 所游必有常, 所习必有业, 恒言不称老。孝子不服音, 不登危, 父母存, 不许友以死, 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 坐行立于家, 皆有一定的礼制规范, 为人子者, 出门必告父母, 回到家中必面见父母, 免得让父母担心, 自己游乐的地方是自己经常去的地方, 说话时不在对方面前自称“老”, 孝顺的儿子不在暗中做事等, 兼以自己的身体力行, 孝敬父母。
其次, 养家致其乐。子女在家, 不仅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供养老人, 还要承欢膝下, 使他们舒心快乐。人到晚年身体逐渐衰弱, 从事生产等活动的能力下降, 因此, 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费用大部分要靠家庭成员的供给, 仕者以俸赡养。至于黎民百姓, 农业生产是他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生活普遍困窘, 但都应以养老为要务, 竭其全力用自己辛勤的劳作创造赡养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礼记祭统》:
孝者, 畜也。顺于道, 不逆于伦, 是之谓畜, 是故孝子有事亲也, 有三道焉:生则养, 没则丧, 丧则祭, 养则观其顺也。
所谓孝, 从音训上说就是畜的意思, 对父母的敬爱至情, 蓄积于心, 就是孝, 顺从道义, 不悖伦常, 这就叫畜, 因此孝子侍奉双亲有三个阶段要求, 父母在世时要供养, 这是最基本的阶段要求。认为最基本的孝就是尽心供养父母, 解决老人的衣食温饱问题, 是对一个孝子的基本要求, 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 还需要在生活上使老人精神愉快。《礼记》在孝敬父母时, 做到使老人精神愉快, 主要是在符合礼制规范下尽为人子之孝, 不做出格之事。
再次, 病则致其忧。人到老年, 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各种疾病可能随之而来, 因此, 对父母尊长尽心照料, 护理也就成为孝行之一。在老人生病的时候, 子女应该多加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生活, 尽心尽力为父母调理身体, 遵从父母命令, 而不心怀气忿, 父母有过失要尽心劝解, 而不生厌倦, 侍奉父母即使劳苦也不埋怨, 正如《坊记》的“从命不忿, 微谏不倦, 老而不怨, 可谓孝矣。”
三、结论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先秦典籍中屡屡提到, 开明的君主都能够善养老者, 而善养老者者, 其统治就会出现一个稳定发展繁荣的局面。《礼记》在尊老养老制度上、尊老养老教育上, 统治者的率先垂范等方面, 予当代社会在尊老养老方面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国家尚无足够的财力把全体老人赡养起来, 因此, 在对老人进行物质就给的同时, 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途径, 有意识的培养人们尊老养老的意识, 提倡全社会形成尊老养老的良好风尚, 《礼记》提倡统治者的率先垂范作用和提倡以孝为理念和以礼为规范的尊老养老, 依靠社会舆论, 榜样感化和思想教化等手段, 使尊老养老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由于经济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 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根本应付不了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的社会问题, 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传统养老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选择。《礼记》在居家致其敬, 养家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三个方面, 以现代家庭养老有益的借鉴, 使老人精神愉快, 能安享晚年。
尊老养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标志之一, 在现代社会, 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人寿命的延长, 国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吸取《礼记》在其尊老养老制度上、尊老养老教育上, 统治者的率先垂范等方面的经验, 予当代社会在尊老养老方面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2][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王肃的礼记学及其后世影响 第4篇
[关键词] 王肃;礼记学;后世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6)02—0045—10
Abstract:As the scholar centering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after Lu Zhi and Zheng Xua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ang Su stands unique among other scholars with his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Rites and On Taking Sages' Discourses as evidence. Wang Su's opinion is slightly different from Zheng Xuan's. His treatise on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and its spread and inheritance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scholars of the study. Especially, he disagreed with Zheng Xuan on understanding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Rites. Meanwhile, later scholars from the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modern times either confirm or disapprove Wang Su's study, which not only illustr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time of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but also presents that, apart from Zheng Xuan's 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 there are other opinions with great academic significance, which deserves the scholars' concerns and researches in the later times.
Key words:Wang Su;study of The Book of Rites;influence on the later scholarship
一王肃礼记学的资料及传承
处在汉末三国时代,主要活动于曹魏时期的王肃,与礼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就其著述而言,如在《礼记》方面,继东汉卢植、郑玄分别有注《礼记》二十卷之后,王肃则有注《礼记》三十卷。
陆徳明《经典释文·序录》。张一弓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5页下栏。此外,郑玄有三《礼》音各一卷,王肃也有三《礼》音各一卷,而《七录》只说王肃撰有《礼记音》。
同上,第16页上栏。
根据《三国志·魏书》卷十三《王肃传》的记载,一方面王肃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王朗为曹魏初期的重臣,其本人则自魏文帝曹丕至于高贵乡公曹髦时期,历任各种官职,是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另一方面,王肃又有家学渊源,其父即为经学家,曾经“著《易》、《春秋》、《孝经》、《周官》传,奏议论记,咸传于世”;王肃本人在十八岁时“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又在经学方面,最初是“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后来则“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并多有其他著述,“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而且生前传学,至于“门生縗绖者以百数”
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414、419页。,也就是说亲近而为师服丧服的学生弟子很多,足见其当时的学术影响。
就王肃对郑玄学术的态度来说,在《孔子家语序》中,王肃自有言说而略见其详。他说:“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欵情,而谓其苟驳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
《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95册,第页。由此可知,正因为当时郑玄学术的影响之大,王肃从一开始也多有学习,只是随着研习深入,王肃发现郑学中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能不发。无独有偶,与王肃的“不好郑学”及其官学地位成对比的,则是郑玄学派的传人依然以私学传承,并且与王肃相辩驳,有史为证:“时乐安孙叔然,受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徵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叔然驳而释之。”
礼记中的名言 第5篇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正已而不求于人。
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7、仁者莫大于爱人。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2、择不食之地而葬 。
1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4、其德薄者其志轻。
15、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1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7、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8、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19、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0、仁者义之本也
2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22、择师不可不慎也。
2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君学 。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5、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2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28、学然后知不足。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0、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3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33、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
3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5、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7、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8、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9、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0、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4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42、量入以为出。
4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5、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4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
4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8、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49、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记》中的名言名句 第6篇
2、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3、仁者莫大于爱人。《礼记》
4、“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6、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8、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9、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10、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1、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2、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礼记》
13、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5、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16、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礼记》
17、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礼记·中庸》中的名言名句 第7篇
2、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出自:《礼记中庸》 虽属极幽隐、细微之处,实际上没比这更明显、具体的了。见(xiàn):同“现”。隐:不显露。微:显现。《礼记中庸》
3、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4、至诚如神。《礼记中庸》
5、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礼记中庸》
礼记的名言摘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