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精选6篇)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1篇
共享蓝天 快乐成长
——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汇报
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始建于1956 年,是一所六年制学校,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47平方米。教学班24个,学生1566人,教师 76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6人,小教高级41 人,中教高级2人。
学校把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作为办学方向,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提高,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心,以培养“学研型”教师队伍为途径,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常规管理为基础,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狠抓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区教育局《目标管理责任书》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中华经典诵读学校、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家长学校、甘肃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学校、甘肃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甘肃省优秀体验教育实验基地、白银市五星级学校、白银市示范学校、白银市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白银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白银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白银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白银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白银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白银市安全文明单位、白银区家长优秀学校、白银区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周边有三个市场),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留守、流动儿童逐年增多。现有留守儿童82人,流动儿童398人。情感缺失,家教缺位,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成了困扰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成为问题孩子,学校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视为“爱心活动,阳光工程”。健全的机制,定期的活动,心里的疏导,细致入微的关爱,儿童之家的成立,犹如涓涓暖流,滋润着这些特殊孩子的心田。走进白银区第二小学,你会欣喜地发现:留守、流动儿童同别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也一步步走向规范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白银电视台“新闻视点”、“记者调查”两个栏目先后播报了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情况,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白银区关工委还将我们的做法以简报形式在全区各校宣传、推广。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认可和称赞。2008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甘肃省留守儿童示范学校”。今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5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报道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事迹;5月30日新华网甘肃新闻也做了报道;5月31日甘肃新闻、6月3日甘肃卫视《今日聚焦》相继播报了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事迹。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我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一些成功做法总结如下,恳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领导重视,机制健全
我校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和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工作原则,建立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等。建立健全了对此项工作的考核办法,注重对工作过程的跟踪和评价,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主管、少先大队辅导员主抓、各班主任落实、其它部门协助的领导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切实把学校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使每一个留守、流动儿童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二、明细情况,建立档案
每学年,我校都安排专人负责,深入到各街道、社区甚至学生家中,对新增学生中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等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并登记造册,做到“三知”,即:知道留守、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和信息卡。
三、营造氛围,潜移默化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墙壁说话,用画面育人。通过“留守心声”、“同在蓝天下”、“友爱、互助、进步”等主题板报,学习园地、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等方式引导全校师生“平等,友爱、互助、进步”;激励留守、流动儿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长大成才回报社会。
四、细心呵护,快乐成长
我校每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本班留守、流动儿童的代理妈妈。她们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交流谈心,随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快乐成长。班里特殊的留守、流动儿童由班主任老师结对帮扶,对这些孩子缺位的家庭教育和缺失的亲情体验进行弥补。截至目前,我校开展 “同在蓝天下”、“手拉手”结对帮扶等系列活动,省、市、区领导以及学校教师和留守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达34对。我校贾秀琴老师班里留守、流动的孩子比较多。贾老师重引导,重心育,重呵护。谁病了,谁缺少了学习用具,谁有了不开心的事,她都了如指掌,并想方设法为这些孩子排忧解难。她还自己掏钱为班里的留守儿童过生日,买生日蛋糕。家长们感激她,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贾妈妈”。李翠英老师多次为班上家境特殊的留守儿童买毛衫、学习用具等。原毕业班高婧同学,父母双方都在北京打工,多年不回,由奶奶监护。这孩子虽然吃穿无忧,但父母经常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情感孤寂,常常因想爸爸妈妈而暗自落泪,学习也一度下滑。高佑莲老师得知这种情况后,急在眼前,爱在心头。在班级活动、学习等方面对高婧同学实行“优先”政策,即优先参与、优先辅导,优先鼓励。并多次上门家访,与高婧的奶奶促膝谈心,交流探讨培养高婧的好办法,并通过电话恳请高婧的父母多来电话,抽时间回家看看。通过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高婧同学脸上的笑容多了,心情愉快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学。如今,高婧偶尔还会抽空来看望高老师。她对同学说:“父母外出也有许多的无奈,我不再抱怨。高老师就像我的亲妈妈一样。我一定好好努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关爱。”当然,在我校,像这样的老师还很多,她们把无私的关爱都给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了亲人般的关爱,家庭般的温暖。
五、传递爱心,共育新苗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省、市、区妇联多次对我校刘英杰等10名特殊留守儿童捐资捐物。我校还积极联系所在街道、社区,动员班主任老师发动全校学生和各位家长一起参与到此项关爱行动中来。学校少先大队部通过“我的童年,感谢有你”、“共享蓝天,健康成长”等主题活动,倡议全校学生、家长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一起来关爱这个特殊的群体。我校24位代理妈妈率先垂范,为班上的留守、流动儿童买书包,赠书本,并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交流谈心„„老师们的爱心行动感动着班上所有的孩子。同学们也纷纷将爱传递,与班上的留守、流动儿童作朋友。心声在书信里流露,真情在贺卡中表达,祝福在歌声中流淌„„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间教室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和甜蜜的味道。
我校四一班的董博同学家境窘迫:他和父亲居住在不足10个平米的出租屋内。父亲残疾,母亲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年幼的董博性格孤僻,过早地担起了家务。班主任老师待生如子,三四年如一日,给董博垫付校服等费用,帮他洗洗涮涮。班上的同学们也纷纷伸出热情的小手,捐钱捐物,主动与董博交朋友,一起学习、玩耍。好多家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也都慷慨解囊:羽绒服、围巾、保暖内衣„„他们将“友爱”、“互助”用行动诠释给每个留守、流动孩子,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08年五月,公园路街道积极与我校携手,为留守、流动儿童捐资捐物,构建了和谐的教育环境。
六、典型引路,树立志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为此,学校开展了“向马鹏飞哥哥学习”的系列活动:学习宣传马鹏飞的事迹;开展“向马鹏飞哥哥学习”的主题班队会;写学习感受,红领巾广播站宣读优秀的感受习作;评选学校“孝老爱亲好少年”等,引导全校学生,尤其是留守、流动儿童学习马鹏飞孝老爱亲、坚强乐观、自学自理、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美好品质,树立远大志向。
七、建立“之家”,注重心育
2008年7月,学校在资金、用房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腾出房间,粉刷装修,购置设备,开通亲情电话„„为这个特殊群体筹建了温馨的 “留守儿童之家”,并严格执行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和开放制度。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两节课后,这些特殊的孩子总会在辅导老师的组织下,轮流在这里阅览、下棋、看影片、和亲人视频交流、上网查阅资料,做游戏;每周星期天上午,全校的留守儿童都会分组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打篮球、乒乓球,进行跳绳比赛或与辅导老师促膝谈心等;每天课间,同学们都能走进留守儿童之家向辅导老师倾诉烦恼或分享快乐„„每每这时,别的同学总是很羡慕,甚至还有同学这样说:“看他们多好啊!我怎么就不是留守儿童呢!”留守孩子也不无感慨地说:“感谢学校为我们创建了这个温馨的港湾,辅导老师的细心周到让我们真的感到了家的温暖。”
这个“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又是“心灵小屋”,有专人负责,并配备了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我们在关注这个群体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呵护他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随时可以来这里心理咨询。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行为习惯相对较差,缺乏自信,自卑心理严重,为切实保证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我校一至六年级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方位关注这个群体的孩子健康成长。
经过不懈地探索与努力,我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孩子们的心情愉快了,待人接物礼貌了,成绩提高了,行为习惯也好了。李文瑶等多名同学还荣获“白银区优秀少先队员”、“校园之星”等荣誉称号。今年“
六、一”,我校还授予全校82名留守儿童“阳光少年”称号并在全校师生面前隆重地为他们颁了奖,旨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自学自理、自尊自强、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
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爱的工程。这爱,需要老师,需要家长,需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共同参与;这爱,需要宽容,需要引导,需要援助„„在这项工程中,我校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倾注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积极探索,严慈相济,让每一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让每个留守、流动儿童的人生都洒满阳光。
2009-07-02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2篇
浦城县临江中心小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即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就在全镇范围内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现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对班级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临江中心小学在校学生1139人,其中外来就读的138人,留守儿童有395人(其中双亲在外有202人、单亲在外有193人、特困有34人),户在人不在的适龄儿童在外就读的也有324人。在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确定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加强了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机制,发挥学校阵地的作用。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以齐贵明副校长为组长的“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学校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了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中心学校做到了每学期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座谈会(家长会)。
5、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层层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他们削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
2、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深厚良好育人氛围。
(三)明确职责,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1、加强了对贫困留守的资助工作。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纳入到“两免一补”、“济难救助”中来,确保他们完成国家规定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3、建立健全保障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包制度和机制。
4、有的“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学习偏差。学校号召班里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共同成长拉手对子,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的好伙伴”。再就是每一位教师负责帮扶几名“留守儿童”,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引导“留守儿童”形成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得到了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纪律、性格都有了改观,都有了进步。
5、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学校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不断探索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虽然我们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我校留守儿童较多,且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之内仍会存在继续增多的趋势,所以我校考虑建立寄宿制学校,建成学生宿舍,以便于学校对分散寄宿在校外或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集中管理;
2、在落实学校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中,由于受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的影响,学校方面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之处,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加以改进。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3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儿童伤害呈上升趋势, 已经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4]。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外出务工, 对孩子的有效监护不足, 这些儿童更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留守和流动儿童的伤害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伤害的干预和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有效被试为三~九年级学生共4 579名。选取外出务工人口较为集中的河南省和陕西省, 兼顾地方经济水平和地区代表性抽取河南省2个县和陕西省1个县共4所中学和13所小学, 其中留守儿童1 423名, 农村普通儿童2 303名 (指与父母同吃同住的农村儿童) ;流动儿童来自北京的顺义区和昌平区, 共抽取3所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853名。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且回家的间隔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学龄儿童, 流动儿童指在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龄儿童。
1.2 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 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的背景资料、家庭和社区环境、学校环境、伤害情况和伤害的处理情况等项目。由经过培训的主试指导学生填写调查问卷, 主试宣读指导语后, 学生按要求填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主试将调查内容逐项宣读后由学生自己选择。
1.3 统计分析
所有问卷统一录入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汇总,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和年级儿童伤害的发生情况
调查的4 579名儿童中, 在过去1 a期间发生伤害的为1 485人, 总伤害发生率为32.4%。男生和女生伤害的发生率分别为38.4%和2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91, P<0.01) 。不同年级中男生伤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儿童之间的比较发现, 伤害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45, P<0.01) 。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中各年级学生的伤害发生率, 不同年级男生 (χ2=53.53, P<0.01) 和女生 (χ2=87.61, P<0.01) 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不同类型儿童伤害的发生情况
流动儿童伤害发生率最高, 达40.9% (349/853) ;留守儿童次之, 为33.5% (477/1 423) ;普通农村儿童遭受伤害的发生率最低, 为28.6% (659/2 303) 。不同类型儿童之间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09, P<0.01) 。
2.3 不同种类伤害的发生情况
儿童常见的前3位伤害种类是跌落伤 (14.4%) 、烧烫伤 (6.4%) 和动物伤害 (4.2%) , 男、女生各种类型伤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82, P<0.01) , 各种伤害的发生率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4 不同类型儿童各种伤害发生率
跌落伤、烧烫伤和动物伤害发生率最高的都是流动儿童, 3类儿童中各种伤害的发生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59.35, P<0.01) 。见表3。
注: () 内数字为发生率/%。
2.5 留守和流动儿童伤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可能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以是否发生伤害为因变量, 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所选变量和赋值情况见表4。
首先以是否发生伤害为因变量, 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α进入=0.05, α排除=0.10) , 得到性别、年级、儿童类型、健康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学校环境、社区治安状况和社区卫生状况等8个影响因素可能与伤害发生有关系。见表5。
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一层采用向前选择法建立回归方程 (α进入=0.05, α排除=0.10) , 第二层采用直接进入法单独进入儿童类型这个变量。如表6所示, 第一层进入回归的变量包括性别、年级、健康状况、学校环境满意度和社区治安状况5个变量, 在控制了第一层变量的影响之后, 第二层的儿童类型仍然进入方程, 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 讨论
对三~九年级4 579名儿童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发现, 儿童总伤害发生率为32.4%, 最常见的3种伤害是跌落伤、烧烫伤和动物伤害。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 在各个年级中均表现出这个规律。男生普遍好动, 活动的频率和范围较大, 比女生更喜欢户外活动, 更喜欢参与竞争性游戏, 也更容易进入比较危险的情景中, 因此相对女生来说更易发生伤害。以往研究也多次证实了这个结论[5,6]。年级间的比较发现,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身体素质不断增强, 自制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增强, 伤害率随之下降。对男生和女生来说, 高年级儿童伤害发生率均低于低年级。
Schor[7]认为, 个体特质与社会、心理及个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而起作用。在儿童个体特质方面, 除了性别和年龄特征之外, 基本健康状况也是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之一。以往研究发现, 身体素质较差的孩子对危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较差, 身体抵抗力弱, 更容易在危险环境中遭受到伤害。本研究也证实, 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是影响儿童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在环境方面, 儿童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危险因素往往是导致伤害的直接原因。这就提醒家长和教师, 预防儿童伤害需要从2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孩子本身的身体素质, 教育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主动远离危险源, 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尽量减少孩子接触危险环境的机会。
不同类型儿童伤害发生率的比较发现, 留守儿童的伤害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 且2者均显著高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农村儿童。回归分析中在控制了其他个体和环境因素后, 儿童类型对伤害的发生仍然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可见父母外出务工伴随而来的各种变化,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危险因素。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 孩子在家中得不到必要的监护和照料, 使得他们更容易发生伤害[8]。这些孩子要照料自己的生活, 承担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 使他们发生伤害的机会大大增加。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到打工的城市, 虽然这些孩子在父母身边, 但父母的照顾仍然很不够。调查中发现, 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工作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很难抽出时间照顾孩子;居住地往往是城乡结合部, 社区卫生和治安情况较差, 交通秩序混乱;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硬件条件较差, 校舍和操场往往存在安全隐患;相比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 接触到的危险因素更多更复杂。以往研究也曾发现, 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儿童相对生活在农村的儿童更容易遭受意外伤害[5]。人口流动对儿童生活状态的影响是系统的, 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促进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动和留守儿童伤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除个体特质和环境因素之外, 流动或者留守的生活状态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危险因素。学校和家长应该针对这些儿童的特点, 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菲.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EB/OL][2009-05-26].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5/26/content-11440077.htm.
[2]苏婷.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国家12个部门联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专题调研.中国教育报, 2006-10-20 (1) .
[3]李小青, 邹泓, 王瑞敏, 等.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 2008, 31 (4) :909-913.
[4]祝益民.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师杂志, 2005, 7 (12) :1724-1726.
[5]于建乐, 李佩贤, 孙大勇, 等.潍坊市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3, 24 (4) :353-354.
[6]SCHNITZER PG.Prevention of unintentional childhood injuries.Am Fam Physician, 2006, 74 (11) :1864-1869.
[7]SCHOR EL.Unintentional injuries, patterns within families.Am J Dis Child, 1987, 141 (2) :1280-1284.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4篇
江东门小学现有在校生116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95%以上。省领导一行来到孩子们中间,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小合唱等节目,并给获得省“四好”、区“三好”荣誉的学生颁发奖状,向困难家庭的孩子赠送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许津荣代表省委、省政府感谢江东门小学的老师们多年来为流动儿童教育付出的努力,并鼓励孩子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争当新时代的小主人。
在南苑街道兴达社区的少儿书画室,孩子们向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展示自己最拿手的书画作品;在社区的盲童电影院,张京霞和正在“看”动画电影的残疾儿童亲切交谈,并向孩子的父母了解他们的入学情况,鼓励孩子们要自立自强。
走访结束后,许津荣一行来到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召开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5篇
各村、社区、居委会、镇直各单位、各中小学、镇机关各部门:
为切实做好顺安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切实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结合实际,特制定顺安镇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和资助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社会援助渠道,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优化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对象与主要目标
(一)工作对象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实施工作的对象为全镇父母均外出务工的O一1 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
(二)主要目标
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 0 0 70;
2.农村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 0 0%;
3.农村留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 5%;
4.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 0 0%给予法律援助;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分工。镇成立关爱留守流动”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尚森;副组长:闻风、张文水;成员:缪振辉、赵奎祥、朱普根、徐文清、方金山、毛志义、叶冬梅、崔应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崔应兰同志负责日期常工作。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负责基层的具体事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镇妇联负责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姓名及其关系、父母务工情况等。
(三)开展真情关爱活动,“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机制
留守儿童较多的村要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要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教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利用节假日、农
忙时节,组织召开返乡家长会,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
庭教育网站,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
(五)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集中整治农村中小学校周边环境。公安、工商、文化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关闭中小学校园2 OO米以内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坚决打击利欲熏心、屡教不改和触犯法律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的经营者。
2、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镇开通热线电话,听取留守儿童倾诉、投诉和建议。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托现有的司法和妇联法律援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3、加强“五老“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好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特殊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监督工作。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六)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
1、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帮扶活动。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在农村,由村支部负责组织乡村学校的教师、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担当“代理家长”、义务辅导员;邀请“五老“当好校外义务辅导员,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和成长教育的“大手牵小手”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开展“心手相连“结对帮扶活动;做好关爱和服务工作,使每一名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都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帮助留守儿及其家庭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2、搭建留守儿童活动和交流的新平台。镇建立“留守儿童活动室",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活动的场所。
3、实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既要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又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要引导农村劳动力打工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减轻城市膨胀压力,做到务工增收与子女教育两不误。’.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职责分工。政府妇联机构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督查评估工作,切实推动工程的有效实施。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第6篇
——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材料
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小学建校于1951年,坐落于古城西宁湟水河畔。学校占地面积9547.7m2,建筑面积5464.98m2,现有学生1011人,其中流动儿童375人、留守儿童17人,占学校总人数的39%。近年来,学校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按照省、市、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努力构建具有鲜明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工作体系,使“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构建和谐温馨校园”的工作主题深入人心。
一、仔细摸清情况,确立工作重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特殊的地理位臵,学校留守、流动儿童逐年增多。学校每年对留守流动儿童在开学初都进行仔细统计,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台账,重点分析留守流动儿童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情感缺失,家教缺位,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成了困扰留守、流动儿童成长最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而他们由于正处于长身体、长思想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关爱的不足,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行为偏极、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安全隐患严重。为了
关心留守流动儿童”的普查活动,摸清了留守流动儿童的底数,为留守流动儿童建立了专门档案,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档案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学校公开教师电话并开“通家校通短信平台”,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希望家长多多关心留守在家的子女,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帮助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铺架留守流动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艰辛,消除情感隔阂,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四、践行真情关爱,保障“三个优先”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计划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