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精选14篇)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第1篇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1、口腔科绩效管理坚持以工作量核算为目标,以成本、效益、质量控制为手段,进一步强化科室成本、效益意识,并坚持多劳多得,在科室核算基础上上不封顶的原则。
2、医生核算工作量=医生个人毛收入—医生个人消耗
医生月任务工作量=日工作量*实际上班天数
完成医生月任务工作量者:核算奖金=医生月任务工作量*5%+3000*17%+(25000-3000-医生月任务工作量)*25%+(医生核算工作量-25000)*30%
未完成医生月任务工作量者:核算奖金=医生核算工作量*5%-(医生月任务工作量-医生核算工作量)*5%
(未完成任务差额每1000扣50元)
工作量奖金=夜班补助+挂号费提成+出入院病人次提成医生奖金=核算奖金+工作量奖金
平均奖=医生核算奖金总额/医生人数
3、管理教学人员按照医院补助原则,将医院补助奖金直接发给个人。
4、下乡人员按照医院补助原则,将医院补助个人奖金直接发给个人。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工作人员着装符合职业要求,服务热情,文明用语。
二、各诊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诊疗室台面整洁、用物放置有序、使用方便,并随时保持整洁。
三、口腔专科所有药物、材料等保证质量,存放规范,标识清楚。
四、牙科综合治疗台及诊疗台每日用含氟制剂擦拭,各诊疗室应有消毒登记本并做好记录。
五、各类牙科器械(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牙周治疗手术器械等)须达到灭菌标准。
六、遵守技术操作常规和无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在进行口腔治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面罩(或护目镜),各项检查和手术所需用物和器械均要严格消毒。
七、凡是进入组织、血液的牙科器械(手机、牙钻、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牙周治疗手术器械等)必须达到灭菌标准,并做到“一人一盘一灭菌”。
民营口腔医院绩效管控的实践 第3篇
关键词:口腔医院,绩效管控
绩效管控是一门涉及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职业生涯规划、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培训体系的复杂学科。随着民营口腔医院的飞速发展、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实现管理学意义上的绩效管理是推动民营口腔医院发展和满足广大患者对优质口腔医疗服务需求的必然。
1 民营口腔医院绩效管控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1.1 绩效管控机制及专业团队
由于民营口腔医院的绩效管控机制是在借鉴其他单位绩效管控机制基础上对当中内容进行删减和更改而形成使用。但医院条件、规模、技术水平、发展战略、市场情况等并不相同, 每一家口腔机构只有创立专属于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绩效管控体系, 才能够最大化团队绩效水平。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口腔医院, 多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鲜有专职绩效管理人员, 操作中常因缺乏专业人士对执行实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使得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
1.2辅助绩效管控的基础条件
推行绩效管控首先需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较为成熟的运营管理制度, 其次通过可持续运作的口腔医师职业生涯规划, 完善的奖惩机制, 内部培训体系, 完善绩效管控机制。除此之外领导者能下定决心去转变, 而且愿意承担因此可能带来的短期风险及变动。
2 民营口腔医院绩效管控应具备的软性基础条件
2.1 组织架构的设计
对于具备一定规模的口腔医院, 首先要明确最高负责人, 在日常管理中, 各司其职明确服务管理责任, 这样做有利于所有员工的执行力上升。其次薪酬福利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绩效指标、绩效推动、绩效考评都需要明确专人负责绩效考评。此外还应明确落实制度执行责任人, 制度贵在执行, 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定期进行各责任人培训, 只有在参加学习以后进行深入交流才能真正将技术培训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因此责任人应在每一次学习之后, 依据医院的技术水平, 周密制定培训学习计划[1]。
2.2 岗位职能的编撰及职业规划
岗位职能书不只是悬挂在墙上进行宣传, 而需进行细致的规划和管理。岗位职责的编撰中需要医院高层负责人决定做或者不做, 中层管理者在高层决定做或不做时负责考虑怎么做, 而基层口腔医师只需要考虑一个字“做”, 也是执行力的核心三步曲。
调查发现多数民营口腔医院是利用职称的方式进行人员定位, 但这易引起员工流失。因为职称的变更晋升需要经过一个较长过程, 在过程当中, 做为民营口腔医院一名普通的口腔医师, 很难看到短线、中线及长线的职业规划。因此制定所有口腔医师短线、中线、长线的职业生涯规划,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团队的愿景需求, 人员的流失率才会相应降低。
2.3 培训体系
临床口腔医师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代表着一所口腔医院的综合实力平均水平, 而培训是口腔医院整体水平最好的方法。培训中除了关注与口腔技术层面的培训, 还需注重心态、与患者沟通技巧、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体系大致上按入职时间可以分为职前培训、在岗培训、脱岗培训, 按培训方式可以分为内训、外训, 按职位可以分为普通员工培训、管理者培训、负责人培训等等。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是培训机构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和主要需求进行系统性、延续性的培训。
3 民营口腔医院绩效管控的核心内容
3.1 绩效管控推行
在绩效管控设立阶段, 应当对医院进行充分的分析调研, 与医院负责人确定绩效管控的编撰及实施方案, 然后制定相应的推广执行流程, 并在实施当中及时进行纠偏和完善。推广前期阶段集中进行绩效管控的目的、利益、价值等方面内容培训, 调整好团队人员的心态, 对绩效管控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分析, 与团队人员进行沟通、互换意见。推广首月, 需要以周为单位由专人对于试行结果进行反馈并选择性的与关键人员沟通;推广首季度, 以月为单位协助进行绩效评核措施, 并拟定二期修订方案, 推广首季度不对已推广方案进行二次修订, 从第二季度开始跨过试行阶段, 推出二次修订方案作为最终确认版, 推行首年不再做核心内容的修订, 但以每月/每季度为单位对绩效管控效果进行评核并在首年逐步进行细节修订, 依据机构成熟度, 在每年年末进行绩效管控方案的首年修订, 公布第二年绩效管控方案[2]。
3.2 核心要点
绩效管控细节项目的设立, 应当按照不同人员的职位、入职时间、职务三个方面进行区分, 从职务和职位进行分类, 比较易于所有员工接受和理解操作, 并且对于后期修订提供依托, 促进绩效管控逐步加深和细化。考核项目有量化和非可量化项目。前者主要有:技术指标、营业指标、成本指标等可以具体量化的项目, 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考评即可得出明确的结果;后者包括服务指标、心态指标、团队协作指标、执行力指标等不能够完全具体量化的项目, 需要设立相关的可量化指标进行参照, 如服务指标需设立评价体制, 对服务客户的数量、满意度、诊疗项目的操作细节等进行辅助评价。
多维度的绩效管控能够激励医院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可以拓宽人力资源管理, 使医院管理者、员工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制定绩效计划-实行绩效考核-反馈与改进程序链, 促进口腔医院实现科学化的绩效管理道路和医院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辉, 李旭霞, 张忠提, 等.口腔专科医院临床科室绩效考核实践研究.现代医院管理, 2012, 4 (2) :36-38.
口腔科门诊医疗废物的管理 第4篇
具体做法
成立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小组:根据上述有关法令、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定我科成立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本人任组员。本人主要负责具体工作:①制定本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措施等。②建立医疗废物运送交接登记本。③负责上级及医院对科室的检查工作,并针对不足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1]。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每个科室的管理小组根据自身科室情况进行相关制度和规定的制定,要求每个科室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执行,组长和组员需要履行好自身的相关义务,对科室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定期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学习,促进科室人员在此方面的进步,加强指导和管理工作,确保人人了解、人人遵守。
理顺工作流程,明确具体职责:口腔科的具体处理流程包括废物产生、分类、收集以及运输,在产生、分类以及收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处理,盛放废物的包装带颜色和生活垃圾盛放包装袋的颜色必须严格区分,分别采用黄色和黑色盛放,同时要在包装带外面黏贴警示标志,以防混淆。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利器械收集盒中或者方形纸盒内套黄色包装袋外套黄色包装袋(主要是因为口腔科探针、镊子等一次性器械比较长,盛放起来比较便利)。防止医疗废物的包装袋达到总体容积的3/4时即停止使用,由相关人员进行封存,确保密封彻底之后在包装袋上黏贴标签,写上具体科室、日期以及类别,每天有专人进行交接并登记,将医疗废物进行集中放置,然后运送人员集中回收到医疗废物暂时存放点存放保管。
监督与检查:口腔科门诊主要的医疗废物种类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而且每天量比较大,基本上每天感染性废物7~8包。本人严格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做好医疗废物分类,坚决不能把生活垃圾混入医疗垃圾内,指导卫生员做好封口、登记工作,并根据医院检查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确实把各种措施落在实处。
效 果
通过这4年多的实践,口腔科门诊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较以前有很大改观,基本做到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无混淆,专人管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在上级及医院的各项检查中获得好评。
讨 论
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关键: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科室成立管理小组,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组织、实施,因此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实施。
全科人员的共同参与是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基础:医疗废物管理不是一个人能够做好的,而是要靠全科人员的共同参与。通过对全科人员的培训,要求每个人都能明白医疗废物处理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有效的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概率,同时避免医疗废物重新流入社会造成污染,减少医疗废物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充分了解各层人员在此项工作中的具体职责,积极主动的加入此项工作中来,形成全体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做好分类收集是医疗废物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医疗废物在广泛定义上指的是医院除了生活废品以外所要丟弃、不可再次利用的废弃物,它不但包括非生物性的,同时也指一些生物性的。临床上将医疗废物划分为感染性、损伤性、化学性、病理性以及药物性五类,如果不能将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进行区分,很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流入社会,不但增加了医疗废物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也给社会间接造成了危害,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契机,因此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进行分类收集。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严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在医疗服务行业中,护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是接触医疗废物最多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禁止手持尖锐器械来回走动或是徒手传递,杜绝将用过的针头重新插回针帽,将利器盒放置于便于使用的位置。由于进行医疗废物收集的人员都是弱势群体[2],因此更需要对这类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技能培训,并提供相关的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损伤。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刻在就近科室进行紧急处理,以免延误处理时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近年来,由于我科室领导对于医疗废物的相关管理和处理工作的重视,大大提升了科室人员对于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加上科室人员的积极配合,确保了相关制度和规定的顺利实施,已经基本杜绝了医疗废物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确保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的避免医疗废物对正常医疗卫生工作和人员安全造成妨碍和损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口腔科感染管理制度 第5篇
一、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消毒安全。
二、布局、流程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及污染区。
三、保持口腔诊疗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对污染及可能污染的诊疗物品及时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每周对诊疗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前、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手消毒;操作前必须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必须戴护目镜;如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五、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六、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冲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七、器械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如使用化学灭菌剂,应定时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
八、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九、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十、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十一、用后的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置,用黄色医疗垃圾专用袋分装,封闭运送。
十二、各诊室每日应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并登记。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并记录。
十三、浸泡换药碗的含氯消毒液应每日更换监测并记录;浸泡器械的戊二醛应每周监测记录,浸泡器械的容器应使用1盘(无菌盘)、2盘(消毒盘)。
十四、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有防护措施。
口腔科门诊个人防护工作制度
一、各类人员都要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二、医务人员须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应当采取防护措施,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三、诊室应配备充足安全的防护用品,供工作人员使用,洁污不得混放。
四、小心处理锐器,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回套针帽等危险动作,防止锐器刺伤。
五、操作前后均应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6篇
一、严格执行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二、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三、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拨牙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四、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五、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六、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七、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八、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
九、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十、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及时封闭运送。
十一、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布局合理,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工作的基本需要。
十二、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后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十三、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或灭菌日期、有效期。
十四、牙科手机和耐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或采用环氧乙烷、等离子体等灭菌方法进行灭菌。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干净。
十五、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裸露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十六、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监测: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测,2%戊二醛较稳定的消毒剂应当使用前进行监测。其微生物污染监测,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院感-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第7篇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
2、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配戴防护眼镜、面罩。
3、每治疗一个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更换手套。
二、环境管理
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定期通风。紫外线每天消毒60分钟,定期进行空气细菌培养。
2、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三、消毒隔离制度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黏膜、穿破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手机、车针、扩大针、牙钳、解剖刀、挺子、骨凿、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根管器械、银汞充填器等)、敷料等必须达到灭菌。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混汞机、印模托盘等,使用前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4、拍牙科全景片时,夹片器应一人一用。
5、棉球、敷料等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h,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6、牙科专用药液要注意保护,防止污染,用后盖好瓶盖。麻醉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7、严格执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规范,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先清洗、酶洗、注油、干燥,然后再灭菌。
8、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第8篇
医院绩效是指按照一定的绩效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套涵盖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体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应用会计方法,系统记录和测算医疗机构在服务提供中所发生的成本,计算、分析与评价不同类医疗卫生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资源的配置,以提高服务效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也会促进科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关注医疗业务管理的同时,重视成本的节约和控制。
全成本核算作为医院内部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成本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能准确地反映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科室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如人员工资、房屋折旧等,这类成本对于科室是不可控制的;变动成本按科室的实际消耗或领用数量列支,如卫生材料费、办公用品等零星支出,这类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同方向增减。可见,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变动成本,减少资料浪费及人均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B口腔医院绩效考核与科室成本核算情况
B口腔医院是国家211重点口腔医学院校,前身为国立B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齿科诊疗室,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全面发展的大型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机构。目前B院绩效考核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考虑不同科室的业务内容、技术水平、风险程度等因素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每季度和每年对医疗、教学、科研和文明服务四项内容进行考核评分确定奖励金额,综合以上各项因素最终确定科室当月绩效。
合理的绩效考核离不开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B口腔医院对成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成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包括两办、财务处、人事处、后勤综合协调处、医务处、护理部、医学装备处、病案管理科、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财务处设置成本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成本核算工作。B院医疗成本主要包括卫生材料费、人员费、洗衣费、电话费和科室更新费等,其中可控变动成本卫生材料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文章将通过对三年数据的收集和测算,统计出卫生材料支出水平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帮助科室加强成本节约意识,完善科室的内部控制。
三、B口腔医院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
为反映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作用,文章以B口腔医院A科室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科室成本及绩效数据为例,将每月卫生材料支出增加或缩减10%及20%,测算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选取的A科室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个职能为一体的专科门诊科室,2015年全年平均在岗职工人数74人,月门诊人次约7162人次。经过多次统计、计算,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可以反映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原有卫生材料支出水平下,增减10%及20%对绩效的影响程度。三年来A科室每月卫生材料支出范围从最低32063.70元到最高733594.30元,变化幅度较大。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1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2.77%;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2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5.55%;2014年2月门诊收入2144970元,卫生材料成本为32063.7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小,分别为0.28%和0.56%;2014年4月门诊收入2671295元,卫生材料成本为528960.8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大,分别为4.58%和9.18%。由此表可以看出,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临床科室适当节约卫生材料支出,可以一定幅度地提高科室的绩效水平;科室应尽量减少不同月份卫生材料支出幅度过大的变化,根据不同月份的收入水平,合理控制卫生材料耗用,以实现当月绩效的最大化。
四、加强绩效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应当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分期核算、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一致性和重要性等原则,财务处及归口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对间接成本(医辅成本、管理成本、公用成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按事先确定好的分摊率逐级分摊到临床科室,其中一级分摊中行政后勤类科室无法归集的公用成本的费用可按人员比例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分摊,二级分摊中医辅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占用面积比重或组合分摊等向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三级分摊中医技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向门诊、住院临床科室成本分摊。
(二)加强医院电子信息建设
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各项指标的测算、分析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就要求计算机程序能够准确地采集核算科室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应具有特别的设定,使核算人员对于特定的事项能够灵活调整,减少核算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职工绩效成本核算的意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卫生材料成本与科室收入密切相关,但若单纯地增加或减少卫生材料支出而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很难实现。节约成本不是一味减少成本,核算科室要做到在不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化内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耗材的使用和周转效率,细化数据,科学管理。作为医院,应从大局着眼,向全院宣传贯彻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内容,使科室认识到科室成本与绩效考核密切挂钩,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到每个科室、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促使职工更好地节约成本,形成成本意识和绩效效率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宏青,万鑫淼.公立医院成本与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2(4).
[2]卢永华.探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J].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2015(22).
[3]张晋.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财经界,2013(18).
[4]孙家良.绩效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7(11).
[5]高红鹰.医院绩效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4).
[6]刘多元,杨郁华.医院科室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的融合探讨[J].会计师,2015(10).
[7]涂丽芝.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工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口腔科器械的消毒与管理体会 第9篇
【关键词】口腔科;器械;设备;交叉感染;预防;器械消毒;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59-01
口腔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环境。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操作多在口腔内进行的,诊断过程中口腔医疗设备和器械会接触到唾液和血液。传染病患者的唾液和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艾滋病病毒、已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和细菌。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口腔科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繁,污染严重,消毒灭菌较难,是血液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1],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场所。只有做好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才能降低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下面对口腔科设备和器械固定消毒灭菌措施进行了分析,概括如下。
1.常用设备和器械
口腔科常用的器械和设备主要有综合治疗台、手机、水气枪、金刚砂车针、排银器、硅像胶印模材、贺力氏藻酸盐印模材、托盘、吸唾器等,他们在医院交叉感染的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
2. 硬件设施的改善
随着各种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医院高度重视口腔科消毒灭菌工作,对口腔科门诊加大了设备投入。如添置了洁牙机、移动喷砂机、高速手机、低速手机、空压机干燥系统、手机高压快速灭菌器、超声波震荡清洗机、全自动清洗及烘干机、高压气枪水枪清洗系统等硬件设施。
3.交叉感染的途径和预防
3.1设备和器械污染:手机:是口腔临床治疗最常用的设备之一,引起交叉感染主要的途径有3种,医师操作过程中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龈沟液、牙菌斑及碎屑等等造成的污染;牙钻切割牙体时带有病原体的气雾和飞沫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手机高速涡轮的表面和内腔结构复杂,停止转动的时候瞬间形成的负压会导致患者口腔中的污染源回吸到手机内部的死角里,并经过接头进入综合治疗台的水,气管道造成污染,病原体会在管道内繁殖,在次使用,会造成病原体进入下一位患者口腔内造成交叉感染。
水气枪:主要是用于清洗口腔和干燥表面。经过对细菌的化验,虽然多为正常菌群,致病菌为数不多,但当患者同时患有血液病、糖尿病等疾病,机体抵挡力低下时可经过这个途径传染并造成交叉感染。
口腔综合治疗台:在口腔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唾液、血液、及气雾、飞沫等都可以污染综合治疗台及周围物体表面造成交叉感染。
3.2.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口腔科使用的医疗器械大多非常精密,很多器械存在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深入的管道,由于器械设备价格昂贵,使用频率较高,很难做到一人一件,必须在短时间内消毒清洗,因此,其消毒一直是棘手问题。口腔医疗设备与器械是由口腔医护人操作的,故对其导致交叉感染的控制,应首先注重人为因素,强化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建立控制交叉感染的规范操作规程、设备器械的消毒灭菌规范和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措施。
4: 医护人员加强学习,健全制度
口腔医护人员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条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器械设备和新药物的不断引进,在口腔科医疗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医护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增加[2]。要求从事口腔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知识及自我防护知识等专业技能培训;在工作中强调双向防护,加强隔离措施,严格诊室环境消毒,规范口腔诊疗器材消毒、清洗、灭菌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5: 器械的消毒
5.1.进入患者口腔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我科口腔器械使用后严格按照"去污染--酶洗液浸泡--消毒--粗洗--精洗--烘干--保养--打包--高压灭菌"的程序进行。
5.2.牙钻、车针、扩大针、成形片夹及一些内科器械,比较精细,形状特殊,使用率高,均采用高温高压灭菌。
5.3.机头,如高速涡轮机、机扩马达等贵重器械周转率高,清洗消毒程序较复杂,本科室严格按照机头清洗、管腔干燥、注油封装等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操作,然后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6.诊室消毒
每日早、中、晚各诊室对流通风半小时以上,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工作台、开关、手柄、灯把等用一次性避污膜,痰盂、地面每日用500-1000mg/ml的含氯消毒液拖擦1-2次,遇有血液、唾液污染时随时消毒。治疗室、处置室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1小时。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物品抽样监测及压力锅生物监测。
5.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口腔门诊产生的医疗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处理不当可以引起空气、水源的污染,极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给社会人群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医疗垃圾必须遵循分类收集、专区存放、密闭运送、集中处理的原则,严格对医用垃圾处置的各环节进行监督管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目的是为了加强口腔科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方法了解口腔科各种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管理,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结果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人员、物品、环境的管理,做好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减少贮存时间,以防造成二次污染,做好医疗废物运送交班登记,按标准预防执行。保证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獻
[1] 刘天佳.口腔疾病的微生物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口腔科回访制度 第10篇
一、预约流程:
1.预约后发送预约短信。
2.预约后给患者拨打电话确定患者短信是否收到。3.预约后做好相应登记。二.回访时间
(一).确定就诊时间患者回访
1、来院前一天下午回访,以提醒就诊为主要目的。
2、如当天未到诊的及时回访,举例,如预约到今天1点,和门诊前台核对后,如没有到诊,应及时回访。
(二)未定时间的回访
未确定就诊时间的患者:第一次第二天回访,第二次4天后回访,第三次为7天,依次类推
备注:以上回访微信要与患者随时保持联系
三、回访方式
首先电话回访,其次短信回访,如没有电话进行微信回访。
四、回访人员
1.咨询员自己的客户自己回访。
2.如不在班,提前告知其他咨询员帮助做回访。
五、回访登记:
1.预约系统做好详细登记。2.回访表做好详细登记。
四、回访话术
1.开头语先生(女士)您好我是西诺口腔的**医生,您与**天预约的今天**时间的号位已经到就诊时间,提醒您到院就诊。
2.如遇到当天有事来不了的患者应怎样回答(您好,请问您是由于什么原因无法就诊呢?那帮您改约到明天上午还是下午?……….3.如遇到不确定时间的患者怎么回答(先生(女士)您平时是周六日休息还是自由安排时间呢?…..咱们这里营业时间可以告知患
执行日期:
口腔科工作制度 第11篇
1、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治疗室。
2、对所有用于口腔内或接触患部的器械(包括牙钻、机头、托盘等)均严格消毒。
3、进行各项口腔治疗手术前,应用肥皂、流水洗手或用0.1%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浸泡1-2 分钟,必要时加戴无菌手套或指套。手术时必须戴无菌手套。
4、进行各项治疗操作时,必须思想集中,严肃认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5、治疗室内的各项物品,均应有固定的放置地点,专人保管,逐日检查,随时补充,及 时更换。
6、门诊所有设备、器械,须经常检查、加油、保养,并定期清点,防止损坏或遗失。
7、经常保持室内整洁,每日治疗室通风30分钟以上,紫外线空气消毒。
8、清洁工作应在治疗前、后进行,治疗中不得进 行,清洁地面时应先拖后扫。
9、注射麻醉剂前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并按常规要求作过敏实验。
10、治疗室内应备有常规急救药品,并专人负责,每日检查。
11、下班前应检查各诊室及技术室,并切断水、电总开关,防止发生意外。
口腔科工作制度 第12篇
1、 负责履行口腔科的各项管理工作
2、 完成病人的咨询、诊断及治疗工作
3、 负责口腔科固定器械及各类耗材的申购及登记工作
口腔科医疗器械消毒流程及管理 第13篇
1 口腔消毒供应室的合理布局
口腔消毒供应室的合理布局应由污物间、清洁间、包装间、无菌器械存放间组成, 并保持通风、干燥, 各区之间相互明确分隔。器械物品禁止逆流及交叉穿梭。在工作期间, 工作人员尽量避免走动, 若由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及无菌区必须更换衣服、手套和鞋。器械传递处理按以下顺序进行:污染器械入口 、分检、手工清洗、加酶超声清洗、自动清洗、注油养护、封袋、灭菌、干燥存放、物品发放并且备案。
2 口腔器械的消毒
2.1 器械消毒的重要性
口腔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 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 口腔科各种器械被微生物污染的机会多, 如何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管理工作是一个艰巨任务。也是杜绝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器械种类繁多, 使用频繁, 污染严重, 消毒灭菌比较困难, 被人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感染病毒 (HCV) 等血液传播性疾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因此, 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显得尤为重要。
2.2 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
对于牙科手机、拔牙器械、刮匙、车针等器械, 在每次使用后进行回收分理处理步骤如下。
2.2.1 牙科手机使用最为频繁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口腔器械, 手机及组件在使用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若灭菌不彻底, 其交叉感染的传播危险性极高。用过手机后须用清水气枪冲洗内管腔并用1:200加酶清洗液浸泡10min, 然后进行超声清洗5min, 流水冲洗干净后用养护液进行保养。传至清洁区由纸塑封包装再行高压蒸汽灭菌。
2.2.2 牙科其它诊疗器械如车针、根扩、棉花针、洁牙机头等器械一经使用立即1:500含氯制剂进行浸泡, 时间为10min, 再用超声酶清洗5min, 流水冲洗后气枪干燥, 传至清洁区并用纸塑封单独包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2.3 口腔治疗盘内盛有口镜、镊子、探针, 一人一用一消毒。我院在2005年逐步改进要求患者使用一次性口腔治疗盘, 并做到了一患一口杯一吸管一器械盒, 使用后的一次性器械均应统一回收毁型, 统一销毁并做档案登记。
3 口腔医疗器械的管理
3.1 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
口腔器械种类多, 交接难度大, 管理困难, 若消毒不规范、管理不严格, 疏忽任何一个环节都要造成想像不到的后果[2]。因此口腔科的医护人员都要认真负责, 要有责任感, 尽量避免责任事故的发生。
3.2 规范化管理
3.2.1制定医务人员培训制度:
要求从事口腔科的医护人员根据口腔医疗服务特点, 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实行监督。所有上岗人员需要进行培训待岗前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3.2 制定严格的器械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器械的丢失和损坏, 必须加强管理, 严格实行科室护士负责制, 设专人消毒管理工作, 从器械发放、回收及交接的各个细小环节开始参与管理, 落实岗位责任制, 做到心中有数。
3.3.3 强化法律意识:
针对医护人员法律、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 必须加强医护人员各个方面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提高法律法规知识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医护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 保障了职业安全。
4 小结
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质量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 是关系医院声誉及病人健康的大事。口腔诊疗器械集中式消毒为高质量的诊疗器械提供了可靠保证。通过严格的规范化管理强化了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我科人员素质和环境设备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为科室和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洪臣, 储冰峰.口腔应重视交叉感染与交叉感染的防护[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5, 3 (1) :1-3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第14篇
关键词:口腔科 消毒隔离 医院感染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59-02
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诊疗技术、设备、材料广泛用于临床,且口腔设备构造复杂,器械种类繁多,给清洗和消毒带来一定难度,所以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是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由于口腔诊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中牙科器械与患者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等接触频繁,许多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都可通过此途径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切断其经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传播途径,做好门诊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1 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因素
1.1 环境污染。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患者咳嗽喷出的飞沫,口腔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修复义齿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环境污染,据调查统计,口腔诊室的空气合格率仅为61.4%[1]。
1.2 口腔医疗器械污染。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涡轮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机及其附件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在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将患者的唾液、血液吸进机头,而造成口腔诊疗中的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手污染。在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最好的手段是洗手,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经口腔专科导致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1.4 消毒灭菌不规范。口腔科医疗器械构造复杂,种类繁多,消毒难度大,若消毒剂选择不当、消毒液浓度不合适、消毒时间达不到要求,都成为口腔科的医院内感染因素。
1.5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因口腔科的特殊性,医患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感染机会增加。
2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2.1 诊室环境的消毒及防护。每天诊疗前、下班后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综合治疗台面及其配套设施一次,湿式清扫地面,有明显污染的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随时拖净地面,每周诊室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每月对物体表面进行抽样菌检的测。
2.2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口腔科门诊属高危诊区,进入患者口腔内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要求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每月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效果进行检测,灭菌设备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确保消毒、灭菌的合格,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应按去污→清洗→干燥→包装→灭菌的程序进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消毒较难,因此在每个患者使用后需将手机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和水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用于口腔内操作的高速手机部件和低速手機部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3 认真落实洗手制度。美国疾病预防中心(CDC)根据多年的研究实践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来CDC对医务人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手卫生条例对控制和预防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起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科室制定了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医护人员每次诊疗前后必须严格“六步法”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所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关键的一环。
2.4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及洗手要求。为了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口腔科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服戴防护镜,做到安全诊疗,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诊治患者前后或直接接触可能被血液、唾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后必须洗手。手套为保护患者不受手上携带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了一道安全的屏障,但是,即使带上手套,污染仍有可能发生。如化学液体、含石油的乳液可能导致手套老化或渗漏,另现有的手套仍存在质量差异,约有2.9%的手套存在针尖状微孔,据统计20分钟内一个微孔可通过19000个细菌。因此手套应与洗手相辅使用而不是代替洗手,脱手套后严格洗手十分必要。如果同一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手套最好每小时更换一次。
2.5 规范消毒灭菌各项操作程序。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使用中的各类消毒液、无菌容器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
2.6 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使用的物品一人一用一弃,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收集,如锐利污物放入锐器做好与污物盒,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内,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做好污物管理员的交接、登记、签名,防止一次性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3 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
3.1 加强人员的培训。定期对科室全体人员医院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以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为主要内容,并且每季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只有认真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
3.2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的不断完善是保证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前提,我院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并根据口腔科医院感染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使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院感办每月对口腔科的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的监测,如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手表的细菌培养结果、紫外线消毒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科室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做好整改措施,从而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在口腔诊疗工作中,被患者的血液、牙体切割组织污染的口腔诊疗器械是造成血源性疾病传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HBV的传播在口腔科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室有效杜绝交叉感染,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整改与规范,门诊口腔科人员对消毒隔离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提高了防护意识,主动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消毒隔离工作走上规范化,护理三级质控检查,各项消毒工作指标均达到要求,院感办对本科医护人员的手、物表、灭菌器械、空气监测合格率达100%,消毒隔离工作。
参考文献
口腔科绩效管理制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