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3、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背景、内涵及路径

4、大数据革命从落地开始

5、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6、米勒视野中的传播媒介和文学

7、南箭东金 生花之笔

8、知识产权保护与美国的技术霸权

9、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10、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11、观赏植物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2、苏联化外部危机为本国契机的启示

13、反思“五四”:中西古今关系再平衡

14、关于司法腐败的法社会学思考等

15、中国服装自主品牌CEO·上海讲坛

16、社会主义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

17、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跃迁:2019年北京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综述

18、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路径:一个框架性讨论

19、网络语言对人类共同体的建构

20、伪满成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农业掠夺开发

21、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22、小学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3、2019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

24、加速崩溃?用马克思来重新思考加速主义政治学

25、“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笔谈

26、再论虚拟财产刑事保护的不当性

27、国外沙漠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28、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报告 责任竞争力案例专辑[二]

29、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粟类植物的驯化起源研究

30、巧用“乡土材料”,优化区角活动

31、第2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精要

32、2015中国商业最具创意人物100

33、云南教育2010大事记

34、袁隆平的世界(节选)

35、从齿轮世纪到微笑时代

36、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特点、问题及趋势

37、2009寻找前进方向

38、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

39、基于CAPP系统的浮空器囊体工艺设计

40、全球化下的中国银行业:未来五年改革与创新

41、共谋中国银行业科学发展与转型

42、绿色技能开发:国际组织的理念、政策和行动

43、公共部门中员工绩效提升与管理模式的转变

44、中国非政府教育组织现状及前景展望

45、信息化:银行再造的基石

46、立法量化评估方法的规范适用研究

47、概率论在统计学科发展中的角色研究

48、商标篇 2018年度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展示

49、100个CFO的8年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是实习生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当前,高校主导的实习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应该实现从高校主导到多元共建的现代转向,以适应高素质师资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实习模式;高校主导;多元共建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30)

作者简介:蔡 华(1967 ̄),男,湖南常德人,硕士,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是实习生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实习生能否入职,也决定其入职后的发展方向。根据组织管理方式不同,可将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分为高校主导和多元共建两种类型。高校主导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简洁方便,但不利于指导者与实习生良好师徒关系的构建,与当前高质量师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而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作为一种改进模式,正在被广泛采用,其固有的活力使教育实习成效显著。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师资质量提升的前提下,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由高校主导到多元共建的现代转向显得很有必要,对提高教育实习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高校主导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弊端渐显

高校主导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单方面负责组织、管理教育实习的所有工作,并通过付酬或互惠的方式获得中小学的实习场地和指导实习模式。在早期,为了满足急剧膨胀的师资需求,世界各国大多以这种模式为主组织教育实习,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师资,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当前,已完成普及任务的世界各国正处在寻求高质量教育的时代,有关教育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其中,教师职前教育领域里进行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在逐步展开。在改革过程中,人们发现高校主导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高素质师资职前培养的要求,其弊端日益显现。

(一)高校和中小学的工作目标难以整合。在高校主导的实习管理模式中,大学全权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作为实习的管理机构向中小学提出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的请求,并以付酬或互惠的方式获取支持和配合。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基本不参与,即使参与,也仅行使“放行权”。在实习中,大学的工作目标指向实习生职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提高,而中小学则不会改变其一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主”的工作目标。虽然,高校和中小学校在实习前均强调,为教育的未来着想,共同为实习生创设良好的实习条件和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规定中小学校有接待教育实习的任务,中小学也没有规定教师必须承担指导实习的工作。老师们对教育实习持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导致实习指导缺乏实效。一般情况下,指导老师乐于把实习生当成自己的小助手,帮助做一些简单、琐碎的工作,很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训练。其目标指向仅是帮助指导老师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在这种实习环境中,实习生面临着满腔激情与种种限制的矛盾,许多教育教学设均无法实施。在这种实习模式下,中小学和高校的工作目标始终难以整合,困扰着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指导。

(二)中小学校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激发。在高校主导的管理模式中,高校全权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仅限于“同意在该校组织实习”,有的甚至不知情,作为实习承办方的中小学校处于被动配合状态,工作积极性难以激发。原因有二:其一,对中小学来说,教育实习不属于期初规划任务,不属于年终考评内容,也不属于上级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任务,完全是本职工作之外的额外工作。因此,教育实习的各项工作只能是“良心活儿”。其二,教育实习的管理者是高校,承办者是中小学校,但高校和中中小学校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高校无法对在中小学开展的教育实习指导进行管理和评估,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干多干少没有标准,干好干坏也没有评说。其工作积极性无法调动也在情理之中。

(三)“双导师指导”的实习实效性欠佳。在高校主导模式中,高校一般采取“双导师”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即由高校指派的教师和中小学指派的教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指导。高校指派的实际上是“带队”老师,他们主要履行组织、管理和联络的职能,极少对实习生进行教学或班队工作指导。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则是在高校“带队”老师和中小学领导的组织管理下开展指导工作,处于一种“被安排”的地位,而且他们的本职岗位工作量丝毫没有因为指导教育实习而有所减轻,工作目标和内容仍然是原岗位所赋予。如果因为放手让实习生全面参与实践而导致班风下滑,成绩退步,则会在期末得到“差评”。因此,中小学教师不太主动,少数老师甚至对指导工作敷衍了事,把实习生晾在一边。

(四)“委托管理”使教育实习易流于形式。在高校主导的管理模式中,由于经费和师资因素,高校强调“委托管理”。所谓“委托管理”是指由一位“带队”教师带领几十个学生到一个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亲自深入到每堂课、每个班,只能以委托的方式,请中小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指导。这种“委托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成效不大。首先,中小学教师没有把指导实习纳入其工作范畴,积极性不太高。其次,高校对实习的管理注重资料的收集,而忽略实效的评鉴。由高校制订的教育实践工作实施方案、各项管理细则、各类实习生应填写表格、结束时的鉴定、总结、汇报展示都做很详实,实习生和指导老师填完所有表格,收集上交后,实习就可以“完美”结束了,至于实习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提升却无人过问,个别学生甚至不参加实习,只完成各项表格的填写就过关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主导下的“委托管理”使教育实习容易演化成一种形式。

(五)缺乏反思使教育实习内容单一。一般来说,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训练实习生作为一名新教师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是训练实习生作为一名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当前,高校主导模式下的教育实习特别注重对第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强调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检验和应用。在这种实习中,内容局限于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对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均无暇顾及,对基于反思的教师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的训练更不用提。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职前、职后都应关注的重点。由于反思的缺乏,使本来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变得单一平淡。

二、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

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是指由高校、中小学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成一个共同体(或工作小组),由共同体(或工作小组)协调多方关系,以中小学为基地管理、组织教育实习的模式。当前,英、美等国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大多采用此模式组织管理教育实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模式就开始由高校主导向多元共建转变。近30年的实践表明,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在现代教师职前教育中显示出了更多的优势。首先,管理主体的工作目标一致。在多元共建模式下,参与教育实习管理的主体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大学教师,二是中小学教师,三是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由这些部门的人员组成一个从事教育实习组织、管理工作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都只有一个工作目标,即尽可能地为实习生提供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实习环境。工作目标一致,管理顺畅,教育实习的实效性得到增强。第二,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来自三方的工作人员均不再承担或很少承担原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精力集中于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价,其主要内容也指向教育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因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教育实习的实效性大大增强。第三,更有利于指导者与学习者师徒关系的形成。由于共同体的目标一致,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提供给学生的环境和指导也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加上实习生初次参与实践的新奇感和迫切掌握实践技能的主动性,师徒关系很容易结成。在良好的师徒关系中,实习生较容易通过反复的模仿、反思,习得潜藏于教育环境和指导教师身上的默会知识,使专业能力得到发展。第四,学生获取专业实践知识的效率明显提高。根据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知识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文本、图表和符号表达,并能够被大规模传递的显性知识,另一类是依附于个体,无法言传,并在日常工作情境中表现出来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获得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与显性知识不同,不可以被大规模传递,师徒相传、口耳相授是最有效的传递方式。[1]而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利于良好师徒关系的形成。在同时习得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情况下,实习生专业实践知识学习的效率会明显提高。第五,学生自我专业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在长时间的教育实习中,对教育教学行为模式进行模仿和反思是主要任务,而且以“伴随指导”为主(伴随指导是指辅导教师在实习生开展实习时,手把手地提供师徒式的指导)。在辅导教师伴随指导下,实习生不仅习得了作为教师应有的专业实践能力,还习得了专业自我提高的能力。

多元共建模式下的教育实习强化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注重专业能力提升的实效性,弥补了传统教师职前教育的弱项,凸显出了多元共建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在高素质师资培养中的优势。

三、从高校主导到多元共建: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实践中已经显示出较强的优势。在英国,由高校、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共同组成“伙伴关系指导小组”担负组织管理职能,并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育实习;在美国,由来自高校、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负责组织管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工作以中小学为基地;在德国,由直属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研修班负责组织管理教育实习的日常工作,研修班附设在中小学,仍然以中小学为基地组织教育实习。近30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模式组织合理、富有实效,为基础教育培养了无数高素质的新师资。从当前形势来看,选择多元共建的管理模式组织教育实习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英美等发达国家之所以都选择多元共建的管理模式组织教育实习,在于它符合管理科学和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以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符合现代管理的基本法则。首先,管理主体构成合理,目标一致。多元共建模式下的实习管理主体主要来自高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小学,理论、实践和管理方面均有兼顾,成员构成合理,并且所有成员的工作目标高度一致,组织管理效率高。其次,指导教师责、权、利高度统一。责、权、利统一才可能强化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如,在德国,专职指导老师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选拔、任命,以公务员的身份开展工作,责、权、利高度统一,其工作责任心是高校主导模式下的指导教师无法比拟的。第三,评价全面、注重实效。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注重对实习生进行评价,也注重对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并且评价的标准比较严格。比如,德国的教育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接受全国的统一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教师任职资格。以公务员身份负责实习指导任务的老师每年均接受本职岗位的质量考核。其本职岗位就是对实习生实施有效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英国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还是德国的研修班,因其科学合理的管理,教育实习富有实效,为本国培养了素质较高的新师资,促进了该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1]根据该理论,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一种是存在于认识活动中,无法用言语表达,却起着决定作用的默会知识。波兰尼及后来的研究者们认为:默会知识不仅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而且还具有“情境性”、“文化性”和“层次性”等特性。[2]这说明默会知识不仅不能用符号进行逻辑说明,无法加以反思和批判,而且还总是与特定的情境和文化联系在一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过归纳总结而成的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讲学、著书进行大规模的传播,但更多的潜藏于教师生活际遇和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默会知识,却不易被感知,更不易传递。教育实习就是要求实习生在与指导老师朝夕相处中,习得这种默会知识,而习得默会知识的关键是实习者和指导者均具有强烈的意愿,即指导者尽可能地将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默会知识外化,实习者尽可能将指导老师无法言传的默会知识悟透,这样才会达成默会知识的有效学习。

多元共建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有一个目标相同、经验丰富的指导团队,有一群为了通过严格考核而努力追求专业发展的实习生队伍,有一套注重实效的考评管理方法。这些条件有利于良好师徒关系和融洽团队的形成,有利于默会知识从指导教师身上向实习生有效转化,有利于高素质师资的培养。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元共建的实习管理模式符合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因此,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践探索,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由高校主导向多元共建的现代转向是高素质师资培养的必需,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2] 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责任编辑:陈 伟)

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from College ̄oriented to Multiple Construction

CAI Hua

(Changsha Norm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00,China)

Key words: mod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college ̄oriented;multiple construction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研究

商品混凝土是指由水泥、集料、水和根据需要掺入的外加剂、矿物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掺和料,在搅拌站经计量、拌制后,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的混凝土拌和物。商品混凝土生产集中、规模大,便于管理,能实现建设工程结构设计的各种要求,具备质量稳定、技术先进、提高工效等特点,受到工程界的认可。但商品混凝土在施工中也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目前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出现泌水离析、塌落度损失、外观不良、裂缝、强度达不到要求等。因此,关于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供需双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与争议,商品混凝土质量的现场控制与验收,则或为发展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采购、使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商品混凝土的特点

1.1坚固性。坚固性是指混凝土的强度指标,混凝土的质量目前是以抗压强度指标为主要依据的。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水泥强度等级、水灰比、骨料种类和级配、施工条件等。

1.2和易性。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确保混凝土拌和物成分均匀,在成型过程中满足振动密实的混凝土性能,常用坍落度和流动稠度来衡量这一特性。不同类型的构件对和易性的要求是不同的,施工验收规范中已有了详细的规定,但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来确定。

1.3耐久性。混凝土耐久性是指它抵抗外来和内部被侵蚀、破坏的能力。如果施工地区处于严寒地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多雪,那么,混凝土受大气的侵蚀会很严重,所以,施工验收规范对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都作了规定。

1.4经济性。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省工、省料才是最经济的。水泥是混凝土中价值最高的材料,节约水泥用量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必须采用合理的措施使其达到综合性的经济指标。

2商品混凝土生产的质量问题分析

2.1现场向混凝土中加水

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市政交通十分拥挤,易出现车辆堵塞问题。从混凝土搅拌站运至施工现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损失较大。特别是夏季高温时节,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则更大。

当商品混凝土超过一定的运输时间后,由于现场施工管理不严,经常造成施工现场人员误认为混凝土坍落度达不到施工要求,而出现既没有经过双方技术人员认可与签证,也没有在加水后进行二次搅拌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拌和物的质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增大,游离水和层间水增多,增加了混凝土硬化浆体的孔隙率,削弱了混凝土中水泥和骨料界面黏结力,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

2.2现场验收制度不严格

混凝土搅拌站在生产运输的过程中,如果不按国家规范操作可能出现各种质量问题,如有时采用的砂石料质量较差,石子出现过多的超径,造成堵塞混凝土泵;有时搅拌时间不足,造成混凝土拌和物搅拌不均匀;有时因为搅拌车的搅拌筒老化,造成混凝土离析;有时运送或在工地等待时间过长,造成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施工要求等。对于这些在商品混凝土未形成构件之前产生的问题,在施工现场往往没有进行严格的交接验收或妥善的处理,或者没有按有关规定和制度处理这些问题。这些质量问题都给混凝土的质量留下了隐患,也给日后的质量检查和质量事故的处理带来困难。

2.3现场混凝土养护欠佳

有些工程现场甚至在夏季高温情况下,也不坚持在14天内每天洒水养护,以致造成混凝土早期脱水,强度降低。在一些工地甚至重要工程的现场,没有设置混凝土试块养护室,试块的取样、制作不符合标准。所做的混凝土试块,即不是标准养护的试块,也不是和构件同条件养护的试块,以致试块缺乏代表性,这也是一些工程现场试块强度和构件强度较低的一个原因。综上所述,产生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商品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较晚,许多地区至今尚未起步,就全国范围来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供应与施工验收的技术规范,各商品混凝土生产工厂也缺乏系统、完整的企业标准。要促进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解决商品混凝土质量在供需双方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在技术管理上进行立法,即由国家有关部门制订商品混凝土的生产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在国家制订出规范之前,商品混凝土生产质量好的企业,要在学习国外生产商品混凝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本企业的实践,制定自己的切实可行的企业标准。

3商品混凝土质量细节控制分析

3.1原材料控制

(1)水泥

水泥有多种品种、标号应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的要求和实际使用部位的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水泥品种和标号。高强混凝土应优先选择高标号水泥进行试配。实践经验证明,一般以水泥强度等级为混凝土强度等级的1.5~2.0倍为宜。

(2)砂

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碱活性和有害物质含量。其重点是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这两项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用于拌制混凝土的细度模数应在3.7~1.6之间。结构用砂含泥量一般不应超过3%,有害物用质(云母、有机物、硫酸盐等)含量不应超过2%。

(3)石子

粗骨料石子,应重点检查其产地、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及最大粒径。严禁混有煅烧过的石灰石块或白云石块。商品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必须根据工程特点、部位、输送方式及施工技术要求确定,否则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4)水

凡是不能饮用的水,应在水质化验和抗腐蚀试验合格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污水、工业废水、PH值小于4的酸性水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水重1%的水,不能用于拌制混凝土。对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用水,更应着重控制。

(5)外加剂

首先,应检查外加剂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资料和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性能试验报告。其次,在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试配并进行试验检验,以复验混凝土外加剂与工程所有水泥是否相适应,以及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有关设计要求指示。另外,应注意混凝土外加剂使用说明的有效日期、防止过期失效的外加剂用于工程。同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得随意添加,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3.2配合比及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的工程特点,确定了各种原材料之后,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情况下,进行现场原材料取样,并填写见证取样单。关交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搅拌站一般均配有电脑计量装置,但必须定期由专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保证各种材料计量准确。

3.3运输过程控制

商品混凝土一般采用专用混凝土罐车运送,根据运输路线、时间、路况、季节、天气、混凝土输送方式等因素要调整好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及和易性,对此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及监理工程师要加强检查力度,杜绝司机或混凝土工人私自加水现象的发生。

3.4浇筑过程质量控制

混凝土浇筑前,监理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应检查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是否合理、水电供应是否保证、各工种人员的配备情况;振捣器的类型、规格、数量是否满足混凝土的振捣要求;构件模具及数量是否合适;浇筑期间的气候、气温,夏季、雨季、冬期施工,覆盖材料是否准备好。

4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

4.1合理选择

施工承包方在选择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时,要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供应商,并考虑地理位置和交通道路是否合适。商品搅拌站工程技术人员在计算普通混凝土配合比时,坍落度应按规范取值。施工现场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要加强联系和沟通,计算好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的速度。选择合理的运输车和运输路线,保证商品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后的质量。

4.2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

在使用商品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对商品混凝土拌和物逐车进行坍落度试验,现场监理人员应对坍落度检验过程作见证,严禁使用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要保证商品混凝土出厂运输过程中和卸料时不产生离析,不能混入其他任何成分和附加水分,不能随意加水。为了预防现场出现泵送管道堵塞,运送混凝土的车因交通堵塞不能按时到达施工现场等意外情况,应制订相应的应急措施。

4.3及时养护

在初期养护时,混凝土由于受高温、大风的影响,极易产生塑性裂缝,混凝土中会出现大量不规则的网状裂缝。对这类问题,应采取加强养护、及时抢救的措施,如果已经出现网状裂缝,则应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复振并加强表面抹压,之后再进行妥善养护。

4.4规范、完善出厂检验形式及内容

商品混凝土出厂企业应设置专人对混凝土的坍落度、拌和物的性能和强度等进行出厂检验,出厂检查内容和结果应反映在出厂合格证上。出厂合格证应根据使用部位单独装订成册,内容必须完整,应包括工程名称,使用部位,使用数量,混凝土标记,砂、石、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等材料的出厂、试验报告,配合比单,开盘鉴定报告,混凝土挤压和抗渗试验报告等。

4.5认真开展交货检验工作

商品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时,施工单位应在建设或监理单位的监督下,会同混凝土生产厂家对进场的每一车商品混凝土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施工、建设或监理单位和混凝土生产单位应及时记录。交货验收内容包括:确认混凝土类别、数量;检查混凝土的拌和时间,记录搅拌车的进场时间和卸料时间;混凝土的坍落度;施工单位应在建设或监理单位和混凝土生产单位的见证下,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取样送检,见证取样记录由三方共同会签。

5结束语

近年来,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商品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优质的商品混凝土、强有力的施工和管理技术,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耀军.探析商品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J].建筑知识,2013(6).

[2]黄绪泉.王小萍.商品混凝土道路质量控制和问题分析[J].路基工程2008(11).

[3]曹治国.商品混凝土生产及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J].硅谷2009(15).

[4]江波.陈太林.浅谈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检测[J].山西建筑2008(3).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电力企业是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改善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中心工作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创建崭新的文化品牌,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构建全面发展的电力营销新体制势在必行。文章从客户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务的措施和意义三个大方面入手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的电力领域的服务创新策略。

关键词:电力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策略

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电力营销领域的体制改革突飞猛进,不断地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壁垒和垄断局面,在政府宏观指导和市场自主调节的双重作用下逐步形成了开放有序、不断成长的电力营销市场。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居民对电力的需要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用上电”,而是要“用好电”如何获得客户、赢得机遇、占据市场?关键在于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质量。以质量谋服务,以服务促发展;通过客户满意,谋求自身发展;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客户满意是值得每位电力工作者尤其是客服中心工作人员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 研究电力市场现状与不足

1.1 电力企业整体发展缓慢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电力营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致力于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认真借鉴国外电力市场的营销策略,增强了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力企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社会的用电需求和标准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变化着。并且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速度。此外,计划经济体制控制下的电力资源价格机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和改进。落后的基础建设、守旧的电力体制、不被重视的企业品牌等一系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象仍然明显存在。比如,可靠的电网建设异常缓慢,缺乏专业的电网建设规划,电网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等等。

1.2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体制改革缓慢

虽然从整体上看整个电力营销领域在改革体制,发展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远进步。但由于单一守旧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负面影响未能在电力领域得到彻底消除。良好的电力企业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规划,尤其是在客户服务方面,尽管一些企业针对客户提高了服务质量但并未从基本上形成行之有效的服务机制。

1.3 电力企业客户服务意识淡薄

电力企业在大众传统的观念中是生产电力资源,出售电力资源的国民基础性产业,客服服务和客户需求未曾认真地被纳入电力营销的环节中去。电力营销是不愁客户的买卖,客户的需要并不值得重视。传统模式下电力企业的职责是提高发电效率,扩大发电生产规模,提升发电量,获取更大的发电效益。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经营模式守旧落后,无法与市场需要和客户需求相匹配;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力企业客户服务缺乏整体规划、简单粗糙、服务落后达不到客户的最高要求;客服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服务态度恶劣,缺乏相关职业培训等等都是电力营销企业在客户服务环节意识淡薄的表现。

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守旧闭塞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理念。固执守旧将被市场所淘汰。目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西方销售模式的传入,用电客户的用电需求、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市场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的宏观指导也更好地发挥了作用。因此电力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改变营销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

意识。

2 探讨改进电力客户服务的积极措施和手段

首先我们以佛山供电局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为具体案例进行简单分析。佛山供电局包括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共计5个辖区。佛山市在建立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之初共有101个营业点,48个供电所和205万户用电客户。其中佛山供电局本部占用38万,南海供电局占用70万户,顺德供电局占用60万户,三水供电局有20万户,高明供电局占有17万户。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客户群,佛山供电系统是怎样在全国电力系统中脱颖而出的呢?其关键在于客户服务管理上,建立了以用电客户为中心、以用电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新型运营模式和标准化的营销服务支撑体系。该系统蕴含了佛山供电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打造电力营销现代化、打造供电数字化的创新理念,为佛山供电局营销管理创新和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发挥了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借鉴佛山供电局客服管理经验,切实改进电力营销领域的客户服务管理水平呢?

2.1 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作为新形势下电力营销领域客户服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转换服务理念,增强品牌意识,提升服务态度,树立客户至上的意识和一切为客户服务的决心。面对不同的客户,我们应当心怀感恩之心,积极为客户排忧解难,定期与客户沟通交流。要深信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没有错,即便客户有错那也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达不到客户需求、我们的服务不能让客户满足。此外企业要进行对客服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客服人员的实际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于客户的本领,在企业上下营造以优质服务打造优质品牌的氛围。

2.2 提高为客户服的水平

有了为客户服务的理念还要做出为客户服务的行动。客户服务中心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谨慎细致的客户服务流程和标准。对客户服务项目、客户服务时间、客户服务效率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各环节要紧密相扣、层层切合并要认认真真贯彻实施,的的确确服务于客户。

积极鼓励支持客户主动走进客服中心,耐心为客户解释服务过程,依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信息和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服务以及单独的目标性服务,巩固电力企业与广大客户群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和信赖感、依靠感。客服人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强与客户群体间的密切联系,积极处理好企业与客户的依存关系。

2.3 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客户服务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晚,发展的速度慢,没有现成的套路和模式供我们选择使用。我们必须借鉴西方电力企业营销客服管理策略结合现有的基本经验进行全新的探索和创新,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机制体制。必须要保证通过企业自我完善、电力客户评估、社会舆论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管解决当前客户服务制度不能有效为客户服务的问题。完善的客户服务制度要以服务性文化为基本理念支撑,服务性文化也必须是要为客户服务制度所准备的。各个窗口的开放要以客户为中心,其他窗口要做出全力辅助形成一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浪费少、各个部门嗅觉一致的客户服务机制体制。

目前全国各地在电力使用上仍存在着一些体系问题,比如说一些地区客户缴费难、业务扩充报装难、客户工程服务不规范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电力企业有责任改善企业的营销方式通过与网上银行、电子转账等技术相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代收电费点和自营收费网点的设置也是值得考虑的有效措施。另外,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电力举报热线电话、媒体关注曝光、社会舆论评价等彻底杜绝不规范的服务现象,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

传统的电力企业机制体制是以安全生产、提高发电量为中心的。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是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生产电、大量生产电,至于如何处理电的流向、客户如何使用电力资源以及客服后期跟踪服务并不关注、重视。因此电力行业有必要引入电力行业价格竞争机制,消除电力垄断,对现有的不合理成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3 洞悉提升客户服务对电力营销行业的意义

(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体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电力营销领域倡导提升客户服务水准、创新企业思维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电力行业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

这有利于电力行业更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和突破,促进新型发展策略的形成和企业品牌的树立,最终为电力行业充分开发利用市场资源、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赢得先机和主動权。

(2)世界政治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全球化沟通加强了全世界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行业与行业间的紧密联系。客户服务文化与理念已经是多极化和一体化之下的必然趋势。电力行业提升客户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通过发展客户服务管理战略,融合企业环境,创新客户服务增长点对推动电力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促进电力企业机制的改革创新有显著意义。

4 结语

电力资源是民生之本、民生之基,电力企业是民生企业。完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高品质的供电服务事关人民百姓最直接、最现实、最关注的民生利益问题。为广大的电力客户提供及时高效、迅速便捷、安心放心、知足满意的服务既是我们电力领域客服人员的应有职责,也是人民群众和电力用户应该享受到的权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从而使服务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婧.新形势下电力客户服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电子世界,2012,(6).

[2] 曲新风,张玉艳.电力企业打造服务文化品牌的探索[J].改革与探讨,2007.

[3] 向媛,段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电力客户服务[J].科技创业家,2012,(12).

[4] 孙厚娥.高效的客户服务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5] 唐向前.论完善电力客户服务是电力企业发展根本动力[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0,(1).

[6] 任芝玲,杜娟.新形势下电力客户服务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

作者简介:刘刚(1974—),男,供职于黄冈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研究方向:电力营销。

(责任编辑:周 琼)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1 PPP模式的含义

PPP模式是一种融资方式,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 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或合营制。该模式由英国政府1982年提出, 为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或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与私人组织之间的一种合作方式。

PPP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公共目的, 旨在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及效率问题;二是伙伴关系, 各参与主体基于平等协商的原则展开合作并建立相应的法律关系;三是利益共享, 各参与主体共享公共投资项目的利润, 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且避免投资方无法享受回报;四是风险分担, 各参与主体实行权责统一, 既共享利益, 又共同分担法律、政策、财务、投资等风险。

1.2 PPP模式国内应用现状

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7期季报》, 全国入库项目:共计13 554个, 覆盖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及新疆兵团和19个行业领域, 累计投资额16.3万亿元。截至2017年6月末, 全国PPP项目库属于农业项目的共有143个, 占所有入库项目总数的1%, 与其他行业差距较大, 显示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鞍山农业领域应用PPP模式的必要性

2.1 国家对农业领域应用PPP模式的支持

2017年中央在七大方面提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支持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 拓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 对一些有利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项目鼓励采用PPP的模式, 通过融资、融智和融制, 加快建设和投入运营。鼓励利用PPP模式来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大力支持在部分地区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把“田园综合体”设想逐步变为现实。要重点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六大领域农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强调拓宽金融支持渠道, 发挥PPP基金的引导作用以及保险资金对农业PPP项目的融资支持作用。

8月发改委、农业部确定农业领域首批20个PPP试点项目出炉。围绕共同确定的农业领域PPP重点领域, 优先选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信息进村入户等六大类项目培训。

随着农业领域相关配套措施不断出台, 国家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的深化和中央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 农业PPP项目必将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

2.2 鞍山地方政府完善PPP模式的新规出台

2016年6月鞍山市政府出台并印发《鞍山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 (以下简称《办法》) , 进一步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优化项目实施条件, 提速PPP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鞍山市领导认为,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即PPP模式) 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大重要成果, 通过推广、运用PPP模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领域, 在改善民生中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也是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之举。《办法》不仅明确了项目适用范围、社会资本主体资格、合作项目范围、项目模式, 还明确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领导小组的职责、成员组成及其职责分工。截至目前, 鞍山PPP项目库共有76个项目, 总投资623.3亿元。

2.3 鞍山农业领域自身发展的需求

鞍山全市涉农区域包括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及市内六个区, 共82个涉农乡镇, 865个村。农村总户数54.69万户, 总人口182.38万人, 农村劳动力105.87万人。全市总土地面积9 255km2,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2万hm2。

目前鞍山农业结构比较丰富。除了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外还发展了杂粮、青饲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还大力发展了设施蔬菜;养殖业逐年发展, 全市规模养殖场新增17家, 2016年实际肉产量36.7万吨;其他的诸如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花卉产业、观赏鱼产业等也在逐年发展。

产业结构也有了新的态势, 各类产品的加工品种和能力都有新变化, 目前鞍山市有粮食加工、饲料加工、肉禽屠宰、食品饮料、纺织、印染、家具、草及其他制品的加工制作企业181家;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开展旅游品牌创建有了很好的发展, 现在鞍山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0个, 其中国家级品牌2个, 省级示范点8家。

鞍山人口中约一半的人群居住于农村, 解决好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对于发展鞍山经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鞍山农业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 未来十年预计鞍山农业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产业的良好快速发展, 不仅需要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 更需要解决资金有效利用的问题, 而上述两大问题的解决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完成, 需要通过模式创新联合公共与私人资源来完成, 因此运用PPP模式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鞍山农业领域运用PPP模式无论是在国家的大环境的形势下还是自身发展的阶段中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 鞍山农业领域如何推广和运用PPP模式

3.1 尽快研究出台农业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政策指南

应指明农业应用PPP模式的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 为社会资本关注农业提供指引。同时, 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协调发改、财政、土地、税务、金融等部门, 针对农业应用PPP模式的薄弱环节出台政策, 尤其考虑到农业领域使用者付费项目少、要素资源少且分布零散、产出效率等, 导致农业PPP项目收益率低于其它领域, 从而对社会资本吸引不足。

3.2 建设农业应用PPP模式公共服务平台

为PPP项目提供政策解读、沟通交流、教育培训、项目申报信息化保障等服务, 推动PPP模式运用推广工作。围绕农业应用PPP模式, 建立集政策、教育、交流、投融资、案例展示等功能于一体, 为社会资本和各级政府提供深度的公共服务。

3.3 推动PPP下基层

一是面向基层积极推介PPP项目, 尤其是“进园区、进社区、进楼宇、进公司”, 促进广大社会资本认识和接受农业PPP项目。二是做好PPP项目执行过程的项目宣传工作, 使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够正确认识项目, 避免因为错误认知导致的项目执行风险。三是加大对基层政府的培训力度, 促使基层政府各涉农相关部门认识PPP模式, 积极参与到农业PPP项目的工作中。

3.4 组织开展农业PPP项目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

更新理念认识, 分析制约因素, 开展各方面技术数据设计和评估, 为推动农业PPP项目落地实施做好技术储备。

3.5 依托专业力量做好技术支撑文件研究编制

农业PPP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技术要求更高, 更复杂, 特别是资金筹措方案、财政补贴方式和标准测算、物有所值原则评估、风险分担机制设计等, 需要财政、财务、法律、农业等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估论证。用成功的规范性指引定性评估, 借助一定的数量化模型工具开展定量评估。把技术支撑文件作为公共产品, 由政府组织专业力量研究编制, 为各方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 规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3.6 培养具备PPP知识的专家队伍

从事PPP咨询服务, 对农业发展情况不熟悉;或农业项目专家对PPP模式尚不熟悉, 难以承担编制高质量项目实施方案的任务。因此引导中介机构开展农业PPP项目的探索性设计, 培养具备PPP知识的专家队伍很有必要。

3.7 积极开展农业PPP项目试点工作

由于鞍山农业项目实施PPP模式没有成熟的实例, 因此选项试点尤为重要。以不同项目类型的投融资模式的尝试, 要根据实际项目的需求确定资金的筹措方案, 计算好各方的投资方式和比例, 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 逐步摸索和积累正反二方面经验, 以正确促进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以不同项目类型的管理方法的尝试, 一是搭建政策体系, 一个切实有效的管理方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持。二是发挥管理机构优势, 在项目试行时确保项目的正常发展。三是要做好涵盖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方法设计, 特别要在融资方案审查、物有所值评价、绩效指标设计等农业PPP项目关键环节的重要方面的设计, 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管理经验。

3.8 借鉴国内外运用PPP模式典型成功实例的经验

自20世纪90年代, 国际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把PPP模式应用于各个领域, 诸如波兰波兹南市政垃圾热处理厂项目、法国佩皮尼昂至西班牙菲格拉斯跨国铁路等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其经验是:

1.创新项目融资结构, 制定合理报酬支付方式。优秀的融资结构可以有效的缓解项目的资金压力, 切合实际的融资结构可以成功解决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应在PPP项目中明文规定支付的方式和方法, 合理的支付机制应当是与社会资本协商制定的结果, 并且这种机制可以达到激励和约束社会资本的作用。

2.政府主动承担风险。政府主动承担项目中的较大风险不仅有利于风险在项目的合理分担, 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而且使得项目对于社会资本有更大的吸引力, 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3.制定统一、高效、执行性强的招标程序, 明确界定公私双方的权责。这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对各方都大有裨益。国内农业PPP项目已经在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业信息化、农业产业园、农村环境治理等领域应用。

摘要:PPP是一种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最早应用在市政公共设施和服务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融资模式进入了其他领域。近年来,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的一些项目开始引用PPP模式。本文通过对PPP模式的理论和发展的论述及对鞍山农业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鞍山农业领域如何应用PPP模式, 以促进鞍山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PPP模式,鞍山,农业领域,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小政.鞍山出台新规完善PPP模式[N].辽宁日报, 2016-06-08.[1]林小政.鞍山出台新规完善PPP模式[N].辽宁日报, 2016-06-08.

[2] 党立斌, 李敏.探索在农业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J].中国财政, 2016-06.[2]党立斌, 李敏.探索在农业领域推广运用PPP模式[J].中国财政, 2016-06.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全球开展水资源价值研究的背景之下,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价值研究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并对水资源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水资源价值;研究背景;研究历史与现状;内涵

Summariz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Water Value

LU Ya-zhuo, WANG Lin, LI Liang-xian, TANG Li-jie

(Department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WHR, Beijing 100044,China)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water value and emphasized the recent advance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water value in the world. Then she h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signification of water value.

Key words:water value;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the history and recent advance; signification

1 引 言

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1997年,联合国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的制约21 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

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但是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 4。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出现在2010─2020 年间,乐观估计2020 年缺水将达到300 多亿m3。其次,在水质方面,近年来我国地表水质虽有所改善,但是形势仍不容乐观。据2005 年监测数据,全年I、II类水河长只占33.8% ,III类水河长占27.1%,IV类水河长占11.8%,V类及劣V类水河长仍占27.3%。同时,地下水污染状况也令人担忧。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并存的局面,严重威胁着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条件。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其中运用经济手段又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1]。多年来,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水资源无价值、供水低价格导致资源需求过度膨胀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加重了水资源的危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中的多种社会、经济矛盾。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措施,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研究水资源价值体系意义重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内外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2 国外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Nordhaus & Tobin提出用“经济福利准则”修改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引发了对环境资源进行计量的关注,并出现了多种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质量影响的方案。进入80年代之后,各国政府、研究机构和环境学家、经济学家针对许多已有的自然资源估价方法提出了一些不足及改进,并尝试地提出了新的核算理念或评价方法,取得了广泛的进展。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即是在自然资源价值研究的大背景下逐步展开的,它是自然资源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外,早期探讨水资源价值是在20 世纪70年代,认为水的价值是在给定时间和给定地点来购买单位体积水的社会愿意和能够支付的最大值,或者采用机会成本的方法,即在既定时间、地点和水流条件下,当另外某人取走用水时,水资源所有者可以接受的每单位水的最小费用。杨格和格雷1972年考察了几项实验,认为水的价值不可能超过最经济水源的边际成本[2]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水资源危机加剧,许多学者提出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供需矛盾,指出价格是节约用水的重要参数。1984年Fakhraei研究了在随机供水情况下价格稳定性和水量配给规律,他认为定额分配水资源经济效益未曾从随机供水角度加以分析,他给出了两种形式的定额量,并推出可获取最大利润的长期价格。它所需参数较少,只需要知道需求分布状况即可[3]。1987 年Moncur 研究了城市用水定价和干旱对策,其内容是:火努鲁鲁供水当局对若干家庭用水户进行了观察,估算了需水量与价格、收入、家庭人口、雨量等的关系及限制用水方案,短期的需水弹性表明,边际价格上升不到40%,即可减少用水量10%[4]。1988 年Moncur 对水资源价格在干旱条件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水价有足够的弹性时,通过征收干旱附加税调节用户用水,可避免限量供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干旱附加税可促进采取节水措施,如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则效果更加明显[5]

到了20世纪90 年代,采用经济杠杆管理水资源的研究日益活跃。Murdock 分析研究了用水预测中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特性的作用,指出人口统计和社会经济变量如住户年龄、种族、家庭成员的组成对用水量有很大的影响。他将需水量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拓宽了水资源价值研究中所涉及的范围[6]。美国在这一时期对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得克萨斯州格朗德河下游河谷水市场与水权转让的实践为水资源价值的实现开辟了新空间──水市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供水利用效率,进行水资源重新分析,大城市购买农民的水权以增加用水,这是水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水市场机制应予以肯定[7]。1995年在瑞典召开城市地区水综合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水资源和废水定价被列为重要的一项议题。

21世纪初期,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在理论完善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研究人员也由单一的经济学家向水利、环境、生物、化学、社会等多领域工作者共同参与转变。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在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政策研究、水资源负价值研究以及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与实践。2001年Dinar回顾了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水价改革政策性经济体制,阐述了这些国家进行的主要改革的影响,记录了政策性经济的成功或失败[8]。2002年,针对印度Tamil Nadu邦水危机,Bhatia等人计算了水在各个产业部门中的经济价值,利用优化模型和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不同的水分配政策的影响,采取了更加灵活的弹性配水政策,促使水自动从低价值使用向高价值使用转移。英国Colin Green详细论述了水资源在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价值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在水资源管理中必须做出既能满足现状条件又能为将来提供增长途径的抉择,特别指出中国的水资源管理要比其他国家难得多,但是中国作为举足轻重的大国不得不做得比其他国家更成功[9]。在纳米比亚,Glenn-Marie Lange等人对已有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广泛地讨论,根据数据资料情况采用残值法对纳米比亚南部3个农场商业区的农业用水进行了初步尝试性的经济评价,并为水务部门制定水资源政策提供了适当建议。他们认为残值法应用简单,适于评价水作为主要中间投入的农业用水。该研究代表了一个重要阶段:将经济原则引入了水资源的管理与定价中[10]。2004年,全球水伙伴呼吁水利规划与决策需纳入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中,实行水资源可持续综合管理。2005年,世界银行成立课题组,对墨西哥水资源短缺的东北部Río Bravo流域的3个地区利用残值法分别计算了国民经济分行业用的水经济价值,全面分析了行业间以及区域间的用水效率差异,为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了直观的指导依据,并深入研究了与用水相关的制度或政策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影响[11]

3 国内水资源价值研究进展

我国的水费改革与水资源费征收对我国的水资源价值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启示,近年来,学术界对水资源价值的探讨不断深入,并逐渐发展进入了广泛的应用阶段。

3.1 起始研究

水资源价值研究的背景之一是进入20 世纪70 年代后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之二是对自然资源的重新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并维持自然资源本身的再生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5 年起我国学术界就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这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价值研究已经开始。但对于天然水资源有偿使用的涉及还不多。1987年,李金昌翻译了雷佩托的《关于自然资源与折旧问题》及L.洛伦兹的《自然资源核算与分析》等研究报告,同时相继发表了《资源核算应列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有关论文[12],对我国的水资源核算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88 年我国开始了“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初步尝试,水资源价值研究在资源核算的带动下得到迅速发展。

3.2 理论研究

资源价值理论研究起始于两个课题, 一是李金昌主持的“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课题,二是中国人民大学胡昌暖主持的“资源价格研究”课题。李金昌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和人类劳动投入产生的价值,并设想在财富论、效用论和地租论“三论”基础上确定自然资源价值观和自然资源价值论[13]。胡昌暖从马克思的地租论出发探讨了资源价格的实质,认为资源价格是地租的资金化,分析了资源价格形成的机制、形式及资源价格实现的条件[14]。而王彦则认为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地租论中的土地价格公式,因为不同资源的各项特性不同,提出将自然资源划分为耗竭性和可变流动性两种,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15]

颜振元在研究了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后提出,水资源的价格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不确定性[16-17]。黄贤金提出了自然资源二元价值论,即认为自然资源物质无价值,自然资源资本具有虚幻的社会价值,对其估算不能就资源论资源[18]。张志乐认为地租理论是天然水资源价格计算的基础,并提出了水资源费或者间接水价的基本计算方法[19-20]。姜文来出版国内外首部以水资源价值为论题的专著《水资源价值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水资源价值的来源,阐述了与水资源价值相关的多方面理论[21]。沈大军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水价制定与实施的各种理论方法,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专著《水价理论与实践》[22],并应用所建立的CGE 模型对邯郸市进行了实例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一个开拓性工作。

3.3 应用研究

虽然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价值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价值应用研究日益活跃。

1993年温善章等运用影子价格法研究了黄河部分河段水资源价值,结论是黄河各河段水资源影子价格存在明显的差异[23]。199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利用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研究水资源定价模型,并选择北京(长期缺水区代表)与上海(丰水区代表)两个典型地区,分别进行了水资源价格测算并提出了水资源价格政策。姜文来采用供求定价法研究了北京市水资源的价格[24]。1996年张晋光等研究了太原市水资源价格的构成, 提出了太原市水价改革构想[25]

2000年,贾绍凤等人研究了水价提升对华北地区水资源需求所产生的影响[26]。2001年孙光生等运用平均成本定价法研究了西安市自来水公司满足供水成本的水价和到位的综合水价[27]。2002年孙凤华对北京市合理供水水价体系建设提出了设想[28]。2003年,毛春梅以水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从黄河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以利用水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测算了黄河水资源的理论价值,为制定黄河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9]。2003年,罗定贵从水资源价值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出发,根据“不相容原理”,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弥补经典数学的不足,对抚州市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水资源价值的评价[30]。2005年,曹剑峰等人认为水资源价值系统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灰色系统”,因此可用灰色理论评价水资源的价值。他们研究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方法和确定水资源价值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层次分析方法,以郑州市为例进行了水资源价值计算,验证了灰色理论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适用性[31]

4 水资源价值的内涵

综观国内外对自然资源价值和天然水资源价值的研究,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虽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就水资源价值的内涵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即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

4.1 稀缺性

稀缺性是水资源价值的基础。水资源之所以有价值,首先是因为其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稀缺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水资源稀缺性的提高,人们不仅认识到了已开发水资源的价值,也认识到了天然水资源的价值,以及水资源赋存环境的重要价值。因此,水资源价值的首要体现是稀缺性,水资源价值的大小也是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水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4.2 水资源产权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商品和劳务买卖的核心是产权的转让,资源配置和产权密切相关。从水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水资源产权主要是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4种权利。我国《水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开发利用水资源即是使用权的转让, 需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国家对水资源所有权的体现,水资源费也正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有权及其所包含的其它权利的转让。

4.3 劳动价值

稀缺性和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交易和配置的必要条件。但国家机器对天然水资源的保卫和保护,以及开发前的调查等过程中,不能否认其包含在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即劳动和资金的投入。这是天然水资源价值和已开发水资源价值的根本区别。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对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国土资源的军事保卫和法律保护投入,二是对其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摸底,主要是水文监测、水利规划等各种前期的投入。由此可认为水资源价值中包含着劳动价值。

对于不同的水资源来讲,特别是对于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水资源,它们的价值所包含的内容会有所不同[32]。对于不同的水资源价值,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全面核算水资源价值。

参考文献:

[1] 曲格平.重视我国水资源价值研究推动我国水资源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

[2]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5.

[3] Fakhraei SH.Naraganan reprise Rigidity and Quantity Rationing Rules Under Stochastic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J].Res,1984,20(6).

[4] Moncur ,J ET.,Urban water pricing drought management,Water resource Res.,1987, 23(3).

[5] Moncur,J ET.,Drought episodes management:The role price,Water resource,Bull, 1988,24(2).

[6] Murdock.S.H.,Role of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projecti - ons of water use,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1,117(2).

[7] Schoolmaster,F.A.,Water marketing and water rights transfers in the lower Ria Grande Valley Texas,Prof.Geogra2 pher,1991,43(3).

[8] Robert C.Johansson.Pricing irrigation water:a review of theory and practice[J]. Water Policy,2002(4):173-199.

[9] Colin Green著,夏军译.水资源经济学手册:原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0]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for Water Resources[M].2006.

[11] J.Goicoechea.Economic value of water in the R?O BRAVO basin (Mexico)[M].2005.

[12] 姜文来,王华东.我国水资源价值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2-5.

[13] 李金昌.资源核算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4] 胡昌暖,王 彦,黎玖高.资源价格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15] 王 彦.论自然资源价格确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2).

[16] 颜振元.试论水资源的劳动消耗[J].水利经济,1988,(4).

[17] 颜振元.关于浮动水价计算方法的探讨[J].水利经济,1993,1(3).

[18] 黄贤金.自然资源二元价值论及其稀缺价格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4(4).

[19] 张志乐.初论天然水资源价格[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6,2(3).

[20] 张志乐.水资源费或间接水价的数量分析方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1997,3(1).

[21]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2] 沈大军,梁瑞驹,王浩,等.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3] 温善章,石春先.河流可供水资源影子价格研究[J].人民黄河,1993,(7).

[24] 姜文来,王华东.北京市水资源价格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1994,10(5).

[25] 张晋光,李翠玲.太原城市水资源价格改革探讨[J].中国物价,1996,(12).

[26] 贾绍凤.提高水价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J].水利科学进展, 2000,11(1).

[27]孙光生.西安市水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定价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5).

[28]孙凤华.关于建立北京市合理供水水价体系的建设[J].北京水利,2002,(2).

[29]毛春梅,袁汝华.黄河流域水资源价值的计算与分析[J].中国人口、 环境与资源,2003,13(3):25-29.

[30]罗定贵.模糊数学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J].地下水,2003,25(3):181-182.

[31]曹剑峰,钦丽娟,平建华,等.灰色理论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5,27(7):20-22.

[32]陈家琦,王 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2、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3、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背景、内涵及路径4、大数据革...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