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维吾尔族舞蹈的背景文化:新疆是驰名中外的“歌舞之乡”,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歌舞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三大类。在众多舞蹈央视中,以赛乃姆,多朗舞,萨满舞最有代表性。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特征,昂头,挺胸,立腰构成了挺拔的体态,无论是舞姿造型还是动态动作都突出了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头,颈,肩,腰,肘,腕,胯,膝,脚各个部位的动作来产生丰富多和优美造型,擅长用眼神传达情意,用移颈,翻腕,打指来装饰点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膝盖连续性的微颤和变化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动律使舞蹈动作柔美,自然,还有快速多变的旋转,这些特征课概括为“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颠,上身撒的开,脚步不离散,晃身带摇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付点”。
节奏特点: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踢”,动作的后替补等都是在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本学期教学内容:维吾尔族舞蹈基本舞步及赛乃姆风格组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族舞蹈的背景文化,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节奏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维族舞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维族舞蹈的基本风格,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3、情感态度:通过维族舞蹈的学习,培养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教学难点:维族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一、学习维族舞蹈的手位、脚位 基本手位:
一位:提裙位,按掌翘指 二位:双山膀位,立腕 三位:双手托掌 四位:顺风旗位 五位:双手托按掌位 六位:双手交叉胸前翘腕 七位:山膀按掌位,翘指
托帽位:托帽就是用你的手去托住帽子,右手臂弯曲向上,手掌对着上面,左手臂手掌向上,左手指尖在耳朵的略上方弯曲,仰头眼睛看右手,在正面看两个手臂与身体是一个平面。
基本脚位:维吾尔族舞蹈脚位有:正步,丁字步,八字步,踏步,点步,弓箭步等。这些脚位与古典舞脚位基本一致,但风格不一。
二、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体态和动作韵律
1、维族舞的体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
2、维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的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擅长运用头,眼和手腕)
3、摇身动律;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步法:
1、 横垫步:一个脚在前先是脚的外缘着地,然后遍及全脚,在后面的一个脚脚尖着地,配合前脚做左右移动,要稳,不能颤。
2、 进退步:前两步紧,后一步缓,以左脚为例,重心都在右脚,左脚向前走的时候,脚后跟着地,向后的时候做脚脚尖着地,相应的作为中心的右脚随着左脚的移动,稍微的滑动。
3、 三步一抬:前两步紧和进退步一样手位,以身体为中心,双手前后伸直,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抬头,走三步,抬一步,当抬步的时候身体要压住,不能有上窜的感觉,感觉是在一个平面做动作。
4、 托帽式后点步:右后点步位,身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8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托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
二、组合性训练
1、动律训练:
1、手位脚位,绕腕组合
2、摇身点颤,自由步组合
3、动律综合性训练组合
2、垫步组合:垫步综合型组合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祭火神
蒙古人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火神的习俗。他们认为火是生命的起源、家族的希望、纯洁的化身,而且传说这天是成吉思汗夫妻拜火日,所以蒙古人这天要拜火祭灶。拜火祭灶以前,家家户户必须进行环境大扫除。二十三那天每家煮数个羊胸叉,熟后取出并简单剔去肉,把几个羊胸叉骨叠在一起,用羊毛捻线缠绕,里面放入芨芨草、柏叶、佛香、红纸、圆饼、红枣等食物再用哈达包裹,黄昏时用其祭灶。再用羊肉汤、大米、糜米和红枣、奶酪等焖制成“祭灶饭”蒙语称为嘎林布达。祭灶时男主人或长辈高举盘中的羊胸叉骨,唱祭灶词,赞美火神并祈祷保佑,其他家庭成员在其身后频频磕头拜火;然后焚烧羊胸叉骨,每人轮流手捧盛有肉汤和酒等制作的“哈利木”并舀三勺敬献火神。最后结束祭灶拜火仪式。然后进行萨察礼,用羊肉、哈利木、美酒、奶食的德吉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龛。而且这一天要把祭灶拜火的美食相互赠送品尝,并认为谁家的祭灶饭味道最美,说明来年他家将兴旺发达。
除夕
是蒙古民族传统年节性系列节日之一。年三十要煮全羊或羊背子。太阳落山时,先要祭祀祖先供奉神佛,屋外要在选定的方向敬献各种食物德吉,屋内祭神龛,点酥油灯,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天黑时,门外要挂酥油灯,全家人团聚吃羊背子。之后大家包蒙古包子。午夜,吃团圆饭。蒙古族的年夜饭由两部分组成,即黄昏时吃羊背子,午夜吃蒙古包子。年夜饭后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佛晓时分,要全家出动点天灯,烧旺火举行拜天仪式。在旺火旁摆放盛满食物的供桌,桌前铺一块新毡子,全家人以长幼为序面向南方磕头拜天,行萨察礼,放鞭炮,绕火净身。拜天仪式之后,要行拜年礼。长者首先进屋坐在正位,晚辈们依次进屋磕头请安,献哈达,互换鼻烟壶;长辈要高声祝福,并给压岁钱。拜年结束,全家人围坐一起喝新年早茶。新年茶有严格的程序和礼仪,首先把新年茶的德吉献给神佛,然后敬给老人。喝新年茶时还要给长辈敬酒,长辈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家庭拜年礼结束后,便骑上快马成帮结伙地走浩特串苏木,开始了邻里亲朋之间的拜年活动。
马奶节
马奶节是以马之乳汁祭祀苍天大地的日子,是蒙古族崇马之俗的一种表现。马是蒙古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喜马、好马、爱马、敬马是蒙古族人的天性。马奶节,又是蒙古族崇尚白色的一种象征,马奶是众畜之乳,被认为是最圣洁的白色乳汁。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祝福风调雨顺,水草肥美,五畜兴旺,奶食丰收。主人首先选定吉日,提前公布于众,并向邻近牧民发出邀请。马奶节前两三天,主人要请驯马能手把马群集中起来,套抓小马驹栓在牵绳上,并禁食马奶。之后,挤马奶制奶酒。
马奶节的仪式是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由九位骑士从牵绳处骑马到蒙古包前,主人要用银碗给骑士敬鲜奶,骑士品尝后按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再回到牵绳旁。这里已经备好摆放羊背子,奶食品等供桌和装满马奶的木桶,骑士用套马杆抬起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要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客人骑马随从绕场三周,结束仪式。马奶节上,还要给种公马和头驹系哈达进行迷拉礼。
马奶营养极为丰富。马奶制作的齐格(马奶酒)不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对胃肠心肺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所以,蒙古人从古至今非常喜欢饮用马奶和马奶酒。
打鬃节
打鬃节一般在每年春季举行。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进行首次剪鬃。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这一天,骑手们将马群围拢在蒙古包周围的草地上,牧民们集中在马群附近,邀请德高望重、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主人向掌剪人敬酒、献哈达并郑重地递交鬃剪。这时,骑手们身着轻装马靴,骑着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找到目标后,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牵至剪鬃人前。首席剪鬃人致剪鬃祝词,并向被剪鬃的首匹马驹行迷拉礼后开始剪鬃。要把第一剪剪下的马鬃送至吉雅其神龛前供祭。然后一匹一匹地打马鬃,一直到把所有的马驹鬃全部打完为止。
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不仅要有强壮的力气,而且要讲究方法,施展技艺。所以,蒙古人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祭敖包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
六、
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上一般挂有写着经文的五色布条或纸旗。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是把自己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认为供养自己的牛、马、羊等牲畜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火祭,是在敖包前烧一堆旺火,祭祀的人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献上祭品。蒙古人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所以火堆烧的越旺越好。
玉祭,玉是昂贵的供品,过去蒙古人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娱乐风俗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即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包括多种文化娱乐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时举行。现在的那达慕,往往在夏秋之季举行。
赛马
是马背民族古老的传统,它是一项非常普及的群众性活动。牧民们在平时或节庆聚会上都有即兴赛马习俗,特别是在敖包盛会和那达慕大会上都有激烈的赛马活动。赛马,一般分为奔马赛和走马赛两种,鄂尔多斯地区还有赛公马的习俗。
奔马赛,也称“速度赛马”,是长距离的速度比赛,是一种毅力性赛马。传统的奔马赛,为了减轻负荷不备马鞍,骑手多为少年儿童。参加奔马赛的骏马一般少则数十,多则逾百。奔马赛,不计时,不论马的年龄,没有固定的场地跑道,一般不分组,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赛程一般在20至50公里之间。
走马赛,是技巧性很强的竞赛,比试马走的侧步平稳和速度。参赛的骑手多为有经验的男性长者或中年人。参赛的走马要备上精美的鞍辔,把骏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参赛的走马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行进要求是左右两侧的马腿轮流迈步,以稳健为尚,既快又稳,姿势和谐优美,以最先到达者为胜。比赛既要有马的技能,也要有骑手的驾驭水平。鄂尔多斯地区走马很多,在那达慕中走马赛不可缺少。
当参赛马匹出发时,祝颂人按传统习俗捧起吉祥的哈达端着银碗,祭洒鲜奶进行祝颂。当头马冲过终点时,祝颂人将彩带披在头马身上,行迷拉礼,咏诵《骏马赞》。蒙古族赛马重在参与,因此对末尾的马和骑手要进行赞颂和奖励。
摔跤
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白绸子或各色绸子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摔跤手足蹬马靴,腰缠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式摔跤有其特点,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必须是
八、十
六、三十
二、六十四等双数,每轮不能出现奇数。摔跤不受时间限制,直到取胜为止。
比赛前要推选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待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摔跤技巧很多,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规则是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拉倒对手,不准触及眼睛和耳朵;不准拽头发;不准踢肚子和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射箭
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
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族擅长的武功之一。射箭比赛开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咏诵《弓箭赞》。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靶位距跑道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以中箭多少决定胜负。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依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此外,还有一种靶的靶心是活动的,箭中靶心会自动掉下来。
布鲁
在蒙语中意为“投掷”。布鲁为木质,其形如短柄镰刀,长约尺许,握手处为圆形,头部内弯,其身与头呈扁圆形,头部处用铅包或箍以铜环、铁环等装饰。投掷布鲁时,挥手向外掷出。布鲁在古代是蒙古族的狩猎工具,近代成为人们锻炼身体、练习技巧的娱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列为那达慕会上的比赛项目。
蒙古象棋
相传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从波斯传入蒙古地区的一种象棋,蒙古族称之为“沙特拉”。棋盘纵横八格,共为64个方格,有32个棋子。对弈双方各掌握16个棋子,按规定布局,按规矩走棋。双方各执一个“诺颜”(王)、一个“哈屯”(后)、2个马、2个骆驼、2个车、8个子。蒙古象棋主要用白或紫檀木、红松、沉香等木料或牛角、骆骨、宝石雕刻而成,也有用银、铜、铅、青铜等铸成。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在雕刻工艺上体现了蒙古族独具匠心和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官长先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沙嘎
指羊踝骨,俗称 “羊拐”,是牛羊鹿等四肢奔跑动物的后腿踝关节连接胫骨与跖骨的一块小骨头。羊踝骨四面分别代表五畜,习惯把宽凹面叫山羊,宽凸面叫绵羊,窄凹面叫马,窄凸面叫骆驼或牛。
蒙古族小孩三四岁时,就让其用“沙嘎”辨认五畜。再大一点儿,就可以做羊拐的游戏了。
玩“沙嘎”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游戏,通常有“赶羊”、“挤奶”、“装驼”等玩法。
鹿棋
也叫“猎棋”,蒙古语称为“宝根吉日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蒙古族传统游戏。鹿棋的棋盘由五条经线、五条纬线、六条斜线相互交叉,成为正方形。正方形两侧各有一座山,一座是平顶山,呈三角形;另一座是尖顶山,呈小正方形,与平顶山隔盘相望。全盘共为35个点。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姓名:罗超
经济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0-1班
1065123107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及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又是蒙古族民族的性格的集中体现。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日益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容
意义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 “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 “崇信重义精神” 和“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开拓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如东胡系统的鲜卑人,总结历史经验,认为
1 以战争手段获取经济补偿,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史载:拓跋鲜卑“迁于定襄之盛乐。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乌桓首领引者注)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1]。统治者不再将权利空间局限于草原,开始将入主定居民族地区,与定居民族上层联合,直接控制和占有农耕社会物资作为政权建设的目标。
(二)英雄乐观精神
英雄主义也是草原文化一以贯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浓缩,是草原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特征之一。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汉文史学家称蒙古人“俗以贪生为耻,以捐生为把都(华言好汉也)”[2],“最敬者笃实不欺,最喜者胆力出众”,在战斗中舍命营救他人者“惟欲称雄虏中,为名高,不为厚利也”[3]。“英雄”在蒙古民族中已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在古代汉文典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突厥人“重兵死,耻病终,大抵与匈奴同俗”[4]。是说匈奴人、突厥人对于战死者十分敬重。乌桓人也有同样的习俗,史称“俗贵兵死”[5]。但文献中没有对“重兵死”、“贵兵死”习俗的内在原因做出解释。实际上,草原人敬仰是的在危难之际视死如归者英雄。在古代草原民族中,英雄被视为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体,是公共道德的化身。所以英雄在草原社会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拥戴。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 2 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例如在语言上,有学者统计“中期蒙古语中借用的中期突厥语以及畏兀儿语(中期畏兀儿语)的词汇总量,不下一千个”[6]。语言的融汇本身就是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每一个词汇的传递和接纳,都与该词汇所表达的生产技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各语族共用词汇在蒙古语中的大量积淀,说明与之相关的多民族文化要素也自然融汇于蒙古族文化之中,这很好体现了蒙古人的开放心态,对与其他文化不排斥。还有成吉思汗所提出的“一切宗教信仰自由”的法规、忽必烈创造能够“译写一切文字”的拼音文字(八思巴文)的构想、合赞汗组织编写世界历史的行为,都是采用的开放包容原则,这不是自由开放的很好体现么?一位学者认为:“忽必烈平大理国中表现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智慧,看似属于他个人,然其建树的顽强生命力直接与现代社会相连接,能够超越民族,能够超越国界,能够超越信仰,能够超越时间,实属对人类智慧宝库的一种非凡 3 贡献”[7]。毫无疑问,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都是吸收其他民族经验、其他文化精华而实施的,这也是开放自由另一方面的表现。
(四)崇信重义精神
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虽有风雪,也不失约;虽遇大雨,也不误期。”(8)成吉思汗的这句话时刻教育着其子孙后代:为人要诚信。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
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如东汉时期的“乌丸辽西率众王蹋顿、右北平率众王污卢维,乃相慕以迁善,款塞内附。始有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9)]柔然“社仑远遁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凶势益振。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10)],等等,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行国体制”[(11)]。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显然与游牧生
4 产生活是相适应的。这也是蒙古人务实实用的集中体现。
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源泉。蒙古族自由乐观的民族性格,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追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民族心理,营造和谐普惠的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曲解、不贬低任一民族,让我们学会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和风俗习惯,正视民族平等和民族心理素质的特殊性,进而关心、关注和支持民族工作,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 《魏书》卷一,帝纪第一。序纪。
(2) [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第253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 [明]岷峨山人:《译语》。见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第23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 《北史》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突厥铁勒传。 (5)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乌桓鲜卑传。 (6) 匈奴 卡拉著,陈弘法译:《畏兀儿蒙古文学交流》,《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1期,第2021页
5 (7) 杜玉亭:《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人类智慧》。载《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第21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 《成吉思汗箴言》箴言三十九
(9) 《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10) 《魏书》卷一〇三,列传第九十一。蠕蠕、匈奴宇文莫槐、徒何段就六眷、高车传。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系部名称:沈阳师范 实践地点:呼伦贝尔草原 实践时间:2012年1月22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远在中国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样沉浸在浓烈的喜悦气氛中。
在历史上,春节本来不是蒙族传统的节庆,但是由于后来蒙古人居住地的汉人越来越多,人民的风俗也随之起了变化,使得春节变成蒙汉人民共同庆祝的欢乐时光!
不过同样是庆祝春节,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与汉人杂居的蒙古人却有很不相同的庆祝方式。
装束色彩缤纷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他们在盛大的节日中,穿上色彩缤纷的盛装,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请最好的朋友和亲友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边痛饮浓香的马奶酒,一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一边品尝肥嫩的手抓肉。
春节是草原人民相互聚会交流的大好时机,由于很多蒙古人还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们之间在平时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借着春节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许能够在赛马大会上,或者摔跤大会上相遇。 无论比赛成绩如何,经过激烈的场上龙争虎斗后,在私下会面的时候,他们会彼此互赠哈达,互敬鼻烟壶,以表达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亲戚朋友共同庆祝新春的时刻,彼此或许会感到陌生,因为一些亲戚之间距离遥远,可能十年都没见过一次面,等到见面了,经过风霜雪雨的脸已经变得难以相认了!
我就曾经见过一对亲兄弟在同一个蒙古包中饮酒,但是彼此之间竟然没有认出对方,直到一个老人点破“机关”后,两兄弟才喜极流涕! 城市庆祝方式
生长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们有的已经忘记自己的母语,完全汉化;有的还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而适应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对于春节有着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还有从汉人那里学来的另一套。一般他们还保留些许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烧烤羊肉串、边喝酒边唱歌、拉马头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庆祝节庆方式。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基本和汉人一样庆祝方式,例如亲戚相聚会、朋友聚餐、邀请上司到家中促进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饺子、小孩子做新衣等节目。
对于汉化的蒙古人来讲,在除夕晚上的那顿团圆饭,和新旧岁交替之际午夜零时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
团圆饭其实是以吃饺子为主,在旧岁的零时之前,全家人会聚集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包饺子。除夕夜的饺子十分讲究,首先是大家的饺子都要一样大,这表示全家人平等,谁也不欺负谁!
其次是饺子馅的选料上,绝对不可以马虎,除夕的饺子馅选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例如你不可以选择牛肉馅,因为谁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劳碌”;也不可以选胡罗卜,因为没有人想自己越来越胡涂;当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够多。
吉祥的饺子馅包括“飞龙”肉馅、马肉馅、香菜馅、韭菜馅、羊肉馅等等。
这些都能够从中找出吉祥的迹象,如龙腾虎跃、万马奔腾、吃香喝辣、长长久久、三羊开泰。
喜庆“爆炸”声
除夕的这顿饺子一定要在午夜钟声敲满12次的时刻端上桌子,象征送旧迎新,圆圆满满!
与此同时,外面的爆竹和烟花也随这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而爆响起来。这个时刻,满天都是彩色火焰,满耳都是喜庆“爆炸”声,同时满心洋溢着新春喜悦。
穿新衣是小孩子们除了红包外最关心的一件事,虽然城市中的蒙古族孩子已经被那些价钱贵得离谱的名牌所吸引,但是仍然有一些蒙古族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是蒙古人的后代,会让他们在新年的时候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传统服装,用情之深,用心之苦,从衣服的精美图案和细致做工足以体现。
其实无论对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者城市中的蒙古人,新年都是他们都特别重视的佳节。 每逢新春时节,那些身着鲜艳服饰的草原儿女,都会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城市中,逛街、看新鲜事物、购买各种年货,同时也要备足明年春天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
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很少懂得使用母语,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用自己听不懂的语言和陌生的矮壮汉子亲切交谈的时候,他们迷惑不解,为什么父母每年都要来这里找人讲话呢?
其实,这里是专门为这些草原来的“黑脸客”预备的,而城里的居民却很少来这里买东西。
过年的确不一样了,那些应该相见的人们总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相遇相见,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声音,讲自己愿意讲的话,分享各自不同的快乐故事。
这样可以为新年增加喜庆的气氛,还可以为明年的再会搭上一级台阶。 每逢春节,草原上的蒙古族过年的习俗也独具特色。
除夕:吃“手把肉”除旧岁
除夕是草原蒙古族最忙碌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们要支起大锅,煮好一整只羊,为除夕年夜饭做准备。
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除夕晚上吃年夜饭时,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把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户主用刀在羊头的额部划一个“十”字后,全家人开始享受丰盛的晚餐。
喝酒,是蒙古族过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饭,按常规要多吃多喝。民间还流行年夜饭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说法,象征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里的灯必须点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尽情娱乐,一夜不睡,直到天明。
初一:祭天之后拜年
大年初一黎明时分,蒙古族牧民要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到头天用雪堆成的敖包前举行祭天仪式。
人们点燃敖包前的一堆篝火,将供品撒进燃烧的火堆中,以其火焰献祭。在长辈带领下,一家老小自左向右绕包走一圈,边走边叩首,将手中的美酒、奶食撒向雪堆的敖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草原上,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祭天、祝寿、拜年等,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除夕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结束。
“初一早晨祭天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传统仪式。如今受条件限制,城市里的蒙古族人已很少举行祭天仪式,但草原上的牧民保留着这个传统。”斯琴告诉记者,各地蒙古族的祭天仪式各有特色,他家举行的是察哈尔蒙古族的祭天仪式。
行毕祭天礼,天蒙蒙亮。斯琴一家人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手捧哈达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辈祝福晚辈。
家庭拜年结束后,牧民们就结伴而行,到邻居家串门拜年。
“五畜”还要过大年 除夕之夜,每家要清点自家牲畜,将喂足草料的牲畜赶进打扫干净的圈舍后,围着畜群点燃松柏,开始了每年一度的“五畜过年”仪式。蒙古族牧民称马、牛、山羊、绵羊、骆驼为“五畜”,除夕之夜、初一早晨给“五畜”过年是蒙古民族习俗。除夕夜必须点清牲畜头数,一头都不能缺,也不能让别人家的牲畜在自家过夜。
初一早晨“祭天”的时候,蒙古人点燃了以“五畜”命名的五个“卓拉”(用黄油燃烧的佛灯),然后打开羊圈,将羊群赶向草场。这时,家人在羊圈旁点燃鞭炮,长者把鲜奶和黄油抹在领头羊头部,保佑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初一早晨不能对牲畜大声吼叫,更不能打牲畜,晚上畜群归来时,主人手端鲜奶,念着祝福语迎接。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概况
文化产业的法制化建设, 旨在能够很好地调节文化产业经营或管理等行为, 因此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政策保障。传统的过度集中并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已经被逐步取缔, 但受到传统体制的惯性影响, 我国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依然在很大程度上留于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当中[2]。加之政府的主导性过强, 使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法制化建设具有了一些突出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手段滞后、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够深入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产业的错误引导等等。其优势和劣势同时存在。
(一) 优势
首先,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有十余年经验, 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并非是依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推动, 而是更多地在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3]。而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 对于文化产业更好地抵御经济市场的多元化冲击以实现健康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保障性作用。其次, 相比于其他地区, 内蒙古的经济水平并不发达, 文化事业也尚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 政府若能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则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直逼经济建设步伐, 以此来借文化产业跳板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建设。毕竟对于人们来说, 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更多地考虑到精神领域的需求, 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 也就成为一种良性互动。
第三, 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需要将文化全面纳入到宏观经济发展范围当中。尽管如此, 文化产业依然不能等同于经济。虽然最为一项产业, 但文化产业本身就具有着特定的人文内涵,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着政府意识形态的引导。因此有必要依赖于政府的主导来发展文化产业。与此同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民族文化要想以更强劲的姿态抵御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 也必然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
(二) 劣势
政府主导下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固然具有着相应的优势, 但现行的文化产业法律制度建设又存在着一些弊端。通过总结, 本文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行政审批制度的层次过高、政府的垄断地位过强, 抑制了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作用的切实发挥;第二, 当前的文化产品审核过于苛刻, 不仅给政府制造了过多的负担, 同时还大大影响着文化产品的生成效益;第三, 对文化产品的管理过于主观, 剥夺了消费者的文化取舍自由权利;第四, 很多文化产业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陷入了盲目的营利性误区, 使很多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变成了腐败寄生的温床, 导致文化泛起“泡沫”, 有失文化内涵;第五, 混淆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由此导致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部分身负公益性职能的文化单位不得不在政府的轻投入状况下选择营利[4];第六, 以行政手段严格干预文化管理, 缺乏必要的间接政策调控, 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第七, 职能定位模糊, 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失位。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律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能够看出,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期都是经由政府引导, 其具有着积极的优势, 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亦在不断深化,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需要越来越多地依靠法律法规。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相关的立法建设虽然在不断完善, 但仍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一) 立法的确定性
文化产业的基本法律应当有别于一般的文化立法。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立法的目的层面。文化的相关立法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即公共文化事务法、文化管理法和文化行为法。公共文化事务法的立法是为了更好地界定出政府在公共文化事业领域当中的责任, 并凭借政府的职能定位为公共文化事务提供积极的保障;文化管理法主要是为了确保一切文化行政行为的规范性, 使政府的文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并更清晰地划分出其职能范围内的权责;文化行为法主要是为了厘清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此来为社会的竞争公平性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而纵观当前的相关立法, 基本都将重心放在了文化管理方面, 明显缺乏公共文化事务相关与文化行为规范方面的法律内容。与此同时, 对于公民文化相关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立法也相对薄弱。
(二) 立法的系统性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特定产业, 其具有着相当广泛的覆盖面, 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则更是具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文化产业本身, 使其特殊性更为突出。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所拥有的产业链具有着多关联的特性,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更好地整合各相关领域的法律, 共同构筑更坚实的法律壁垒, 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三) 立法的国际性
早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就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 所面临的挑战也是空前严峻。时至今日, 国际经济发展呈现出新格局, 国际形势决定了我国现行关于内蒙古文化产业政策与基本法规等等亟待调整, 唯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国际化发展的客观形势。只有切实保证相关立法能够契合国际中多元文化的相关规定等, 才能使我国本土化的文化产业保护水平更进一步。
(四) 立法的共享性
当前的时代, 已经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 在文化产业当中, 知识产权问题的热度越来越高。在发达国家,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强, 尽管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流, 但依然要充分重视对文化的保护。因此, 文化产业相关立法必须要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并保证使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共享。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载体, 也只有文化不断传播才能凝聚成文化产业。因此对文化的保护并非是固步自封, 在立法中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三、关于加强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律保护的思考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 内蒙古文化产业具有着相应的优势, 加强对其的法律保护实为必须之举。而现行的内蒙古文化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等等固然取得了喜人的进展, 但客观地讲, 依然逊色于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纵横发展。法律建设进程的缓慢势必会对内蒙古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重要领域当中的法律保护力度, 完善立法建设, 已势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
当前, 内蒙古文化产业已经覆盖了文化市场、图书馆、体育市场、蒙语、旅游等等行业, 并且在这些行业领域当中的法律条例都已相对完善。但相比之下, 文化产业当中的诸多其他行业如媒体、娱乐、出版、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的专门条例则依然空白。内蒙古具有着极具优势的民族文化资源, 能够为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比如文化创意产业, 但却因相关领域法律的空白而导致该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整个文化产业领域当中, 具有着诸多的行业, 而不同的行业又都具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 因此就文化产业相关法律的建设来看, 只能遵循统一的原则, 却并不能统一法律规范。当前的《内蒙古文化产业促进条例》也仅能够作为一个参考, 对所有相关行业的立法起到积极的方向指导作用。对此, 只有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来制定能够符合自身行业实际情况的法规, 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具有着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 还应当对既有的文化产业相关立法进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切实保证立法的可行性, 以此来打造坚实的法律网, 保护好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四、结论
内蒙古是我国多民族聚集的重点地区, 由于其民族众多, 文化形式多样, 在文化碰撞中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文化形式。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精神意识的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保护的认知逐渐凸显。就此, 我国对内蒙古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借由立法角度考量, 提出内蒙古文化产业保护法制化进程。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 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留存与发展日渐得以保障, 然而就本文研究发现, 其文化产业立法中还尚存需注意事项, 此类事项是保护法制化进程中因需而成的急待解决之问题, 故此, 本文借由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概况, 以现存注意问题为探讨核心, 提出了关于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律保护的思考, 希望就此促进文化产业法制化发展进程, 实现依法治国政策下的文化产业保护科学化、实效化。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各类新兴产业开始大规模崛起, 文化产业便是其中之一。我国关于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及促进作用,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被提出, 文化产业因此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并在此历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我国是个法制化国家, 依法治国始终作为最基本国策, 也就顺势成为了各产业发展的保护屏障。文化产业亦是如此, 应文化发展的现代化需求, 加强法律保护势在必行。内蒙古作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 凭借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沉淀出了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绿色文化、草原文化与马背文化等等均被内蒙古地区给予了新的诠释, 对内蒙古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足以见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而内蒙古文化产业要想更加科学地发展, 则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 乌兰图雅.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 2014 (03) :72-75.
[2] 张生, 平平, 丁彩霞.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26-30+56.
[3] 乌兰图雅.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3 (08) :66-67.
蒙古族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