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81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和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国际社会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借鉴美国经济、教育、环境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暫,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2]贾雪睿.中美交际风格比较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2篇

2、中西文化差异视觉下英语课堂不确定性规避现象分析

3、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4、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5、中美文化差异下的影视表现差异

6、郝思佳与王熙凤的平行比较

7、从《绝望的主妇》看中美婚姻观和家庭观的不同

8、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

9、从《对话》栏目看中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异同

10、从中美文化差异看《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

11、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差异研究

12、从直观教学中体悟质性研究方法

13、中美身势语之文化差异分析

14、中美在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15、从谭恩美作品解析中美文化的冲突、交际与重构

16、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策略研究的综述

17、《三体》原著和英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观

18、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19、中国文学外译中“直译”表现形式的差异性及时代因素

20、跨文化旅游态度和行为研究:技术、方法和启示

21、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2、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分析《刮痧》中的中西方文化冲突

23、赛珍珠《同胞》的社会性别解读

24、中国人觉得美国没文化?

25、浅谈《喜福会》中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26、企业员工中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7、从文化维度探析海外企业的文化差异

28、文化差异对我国跨境电商营销的影响与策略①

29、从会话打断角度分析中美两国面子需求的差异

30、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差异

31、浅析当代中美儿童电影的文化差异

32、文化距离对中国图书版权出口影响实证研究

33、他者视域下国家话语的媒介叙事与传播

34、从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看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35、双重形象,异域文化融合的象征

36、浅谈美籍华人女作家谭恩美的民族情结

37、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美身体语言对比研究

38、从中美广告中看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39、从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来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

40、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网络征婚广告的文化差异

41、浅析中美家庭女性教育的成长环境

42、《红高梁家族》中的戴凤莲与《飘》中的郝思嘉形象比较研究

43、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美日文化冲突分析

44、从婚礼仪式看中美文化差异

45、从人力资源角度解决跨国公司的文化冲突

46、以“称赞”为例谈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47、文化和自由意志:基于结构方程的中美差异研究

48、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49、商务活动中的中捷跨文化交际冲突及应对策略探究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3篇

1 文化接受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理论体系和临床诊断体系, 涌现出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医学专著。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西周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内经》, 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 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随后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温热论》、《本草纲目》等专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被传教士传入, 西方医学也开始传入中国。鸦片战争以后, 西洋医学更是畅通无阻地、大规模地输入中国, 大量西医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在西洋医学潮流的冲击下, 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 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西方医学的传入, 传统的中国医学也受到影响, 有人开始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 严重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如今西医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就医渠道, 西医治疗手段和其医学文化在中国也已被广泛接受。

但自汉代以来, 中医药在中国周边国家以及西域地区就有广泛的影响。两汉时期,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开辟东西交通, 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1557年, 西班牙传教士归国时携走了大批中国医术, 对欧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世纪法国苏里埃默汗把中医针灸由中国传到了法国, 并由法国传至欧洲。针灸现也成为欧美国家最主要的中医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受中医和中医治疗, 并且研究和开发它们。但是中药在西方国家还不被看作是药物, 中药的配置和使用都被紧紧控制, 因为中药的特殊性使其无法按照西药的要求进行药物申报, 因此中药的疗效无法让西方人彻底信服。

正是因为有文化的差异, 导致了西医东进和中医西进在接受程度上的差异, 西医东进在一开始就受到欢迎并广泛运用, 而中医西进却显得步履艰难。为什么会有这种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呢?西医是指现代医学, 也就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 特别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医学科学。西医的检查、诊断和治疗都会解释得非常清楚, 什么症状如何治疗以及副作用都可以向病人解释。但中医文化是一种以阴阳五行为骨架, 以中庸思想为内容, 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文化, 不了解中国文化, 不了解中医文化, 就很难理解中医的望闻问切, 什么是经络?什么是阴阳?什么是肺腑?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医文化, 针灸反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对中医的解释, 对中医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 让西方人不再觉得中医是个很玄的东西。中医, 经得起5000年的历史检验, 它不是封建迷信, 它也是科学。

2 文化差异

人类文明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整体,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道路, 就好像阴和阳的对立, 相反相成。中国民族传统思维往往着眼于整体, 偏重综合, 强于直觉体验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思维, 而西方的传统思维却与我们相反。中国中医研究院李致重认为, 西医研究的是构成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中医研究的对象居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之上, 介于人与自然、社会之间。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方法不同, 中西医理论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医是从一个整体来考核药物的作用, 如果把中医按照西医的方法来分解, 使其元素化, 就失去了中药的药物作用了。

西医治标, 中医治本。中医是由内而外的, 像刮痧这种以释放体内毒素为手段的治疗方法, 在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西方人看来, 刮痧、针灸、蜂刺、拔火罐等是谬误, 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对中医学术语的翻译也会导致文化差异的存在。例如中医的“气”。气, 元气, 无形的能或天地南北的磁力。阴气, 阳气。节气。[4]这个“气”不是ai r, 也不是en erg y或vi ta l energy或atmosphere, 只能是qi了。现在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 qi已经不再生疏, 如何在翻译中缩小这种文化差异对医学文化的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文化融合

20世纪80年代, 西方人逐渐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和西药的毒副作用, 例如某些风湿疾病, 西医无法彻底根治, 于是出现了回归自然, 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 而中医在天然药物方面独占鳌头。同样, 中医在遇到蛀牙, 或破腹产这类问题时, 中医也需要借助西医的手术来解决。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长补短, 中西医学在生物、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全面互补合作, 对增进人民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医针对的是“病”, 突出的是“治”;中医立足于“健”, 突出的是“调”, 西医治疗, 中医调养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结合方法。[1]无论是筷子, 还是刀叉, 目的都是一样的。无论是中医, 还是西医, 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服务。社会在不断进步, 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紧密, 中西医学文化虽然体系不同, 但面对的客观对象相同, 两种医学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 在社会的发展中, 共存共荣, 共同促进, 相互学习, 逐步从互补走向融合。

4 结语

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各有千秋, 应该平等对待, 相互补充, 而不是相互取代。我们要不断总结中西医文化的交叉点和创新点, 探索中西医学不同文化内涵的兼容性和互补性, 取长补短。本文通过文化接受、文化差异和文化融合对中西医文化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比较, 希望能为读者在对中西医学文化方面带来些新的思考。由于作者只选择了比较突出的现象来进行研究, 因此在研究课题的涵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中西医学文化无论是在地域, 历史背景, 还是在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思维方式, 生产劳动, 价值观上都存在着差异,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 东西方文化体系的碰撞造就了中西医学文化的交流与汇通。中医越来越为西方国家瞩目, 西医在中国也已成为主要的就医渠道, 传统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共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医学文化,文化接受,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 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 2006.

[2] 高燕.明代中医外科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外科学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中医医史文献, 2007.

[3] 李庆业.中医崛起之路[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4] 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 朱东晨.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 张大钊.中医文化对谈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两国都有许多的谚语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这些谚语与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 在对中阿谚语进行比较的同时, 我们也能够更加生动, 具体的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谚语多是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虽然在使用时会受到国家以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但是这些经验以及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往往是相同的。因此, 在汉语和阿拉伯谚语中存在着许多表达手法不同, 但是却有着相同旨意的谚语。比如:“求学, 从摇篮到坟墓” (活到老, 学到老) , “蝎子向毒蛇挑衅” (太岁头上动土) , “风口的羽毛” (墙头草, 随风倒) , “谁教我一个字母, 我就是他的奴隶”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 “鹅生来会浮水”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 等等。

在以上的五个例子中, 这些中阿谚语所要表达的喻义是相同的, 但是在选择喻体方面又是有所不同, 各自体现了特殊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是如何在谚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呢,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方面对这一内容做一初步的探讨。

第一, 自然环境。每个民族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 因此一个民族的谚语都会不可避免的联系到本民族的自然环境, 山川物产等方面的特色。地域不同, 各地的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 反应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就非常多, 比如:“春雨贵似油, 多下农民愁”, “下秧太冷怕烂秧, 小秧出水怕青霜”, “九尽杨花开, 农活一齐来”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作业中所掌握的自然规律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 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而阿拉伯国家则大不相同, 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阿拉伯民族主要是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而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因此阿拉伯国家的谚语大多是和沙漠与游牧生活有关的。比如:“骑在骆驼的尾巴上” (比喻知足常乐) , “谁肯奔波, 就能找到牧场” (比喻功夫不负有心人) , “你们吃了我的椰枣却违抗我的命令” (比喻恩将仇报) 等。还有些谚语会联系到本地的自然景观, 比如在汉语谚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 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还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 “黄山归来不看岳”等都反映了地域对语言的影响。而在阿拉伯谚语中同样有这类谚语, 像“运椰枣到巴士拉”, 因为巴士拉本身就盛产椰枣, 所以用来比喻多此一举, 还有“把巴士拉当作巴格达”, 比喻张冠李戴等。

第二, 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的风俗习惯也使得谚语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句阿拉伯谚语叫死羊不怕剥皮疼, 虽然其与汉语中的“死猪不怕开水烫”是一个意思, 但在阿拉伯人的风俗中, 认为猪脏而慵懒, 是不洁之物, 很少用到“猪”这个词, 同样中国人形容人笨常说“笨的像猪一样”, 但是阿拉伯人却说“笨的像驴一样”, 因此如果不了解其风俗习惯而生搬硬套的翻译很可能伤害到穆斯林兄弟的感情。更有些谚语牵扯到了本国特殊的风俗习惯, 如果对其文化风俗不了解, 是很难理解这些谚语的, 比如中国的“雨打清明前, 春雨定频繁”和“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如果对中国文化中“清明节”和“腊八节”的风俗不了解的话, 是很难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同样阿拉伯谚语中也有一句谚语是“如果有水的话, 没人用沙做小净”, 如果对阿拉伯人礼拜前需要做小净的风俗不了解, 也是很难理解这句谚语的。

第三, 宗教信仰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谚语都与其宗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中国有许多谚语都与佛教以及道教思想有关, 像“跑得了和尚, 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诚”,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等等都能体现出道教以及佛教思想对中国谚语的影响。而阿拉伯国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因此其谚语也多与伊斯兰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 许多谚语都是与真主安拉相关, 如“一切全仗真主”, “谋事在人, 而成事在于真主”, “满足于真主的恩赐, 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真主比双亲还要仁慈”等都体现了浓厚的伊斯兰思想。

第四, 受到不同典籍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各个民族都会产生一些寓言、神话、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等经典的著作。而许多谚语也是从中孕育而生的。如中国《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诗经》中的“既景乃岗, 相其阴阳”以及《三国演义》中的“说曹操, 曹操就到”等等。而阿拉伯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古兰经》和《圣训》, 他们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行为与思想的指南, 阿拉伯许多谚语习语都来源于此, 如“与艰难相伴随的事却是容易的 (九十四:6) ”, “行善者, 只有善报 (五十五:60) ”, “知识应牢记心中, 不应只在书本上”, “谎言是病, 诚实是药”等等。这些谚语都体现出了两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受到不同文学典故的影响。

总而言之, 汉阿谚语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 因为文化本身就错综复杂、包罗万象, 所以很难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只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对汉阿谚语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探讨。通过比较, 我们能够看出汉阿谚语中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 只有正确的理解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 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及运用这些谚语。

摘要: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方面对汉阿谚语进行比较, 使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关键词:汉语谚语,阿拉伯语谚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周静琪.汉语谚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6.

[2] 杨言洪, 纳忠.阿拉伯语汉语成语谚语词典[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5.

[3] 周烈, 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外语教研与教学出版社, 1998.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5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电视广告作为商品营销手段的同时,还担当传播文化的角色。中美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模式的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影响着李宁和耐克电视广告的制作。

[关键词]李宁;耐克;电视广告;文化;影响

[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

1 引言

广告呈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作为商业活动的同时,又是复杂的交际活动。广告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1948年,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委员会为广告做了定义,1963年等年份又做了几次修改,形成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广告定义:“广告是由可确认的广告主,以任何方式付款,对其观念、商品或服务所作的非人员性的陈述和推广。”该定义最重要是指出广告要有可以确认的广告主。另外,还强调广告是付费和“非人员性的”。

文化是当今社科领域运用最广也最难以准确下定义的学术名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给文化下定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掌握的其他能力和相成的习惯。”跨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给文化下了定义:“我们思想中集体的,能够把一类人与另一类人区别开来的思考程序。”他将重点放在了“集体的思考程序”。尽管对文化的解释不同,但共同点是强调文化的社会群体性、超个人性。

广告与文化有必然的联系,它反映人们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消费者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其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该影响根深于消费者心中。广告销售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在传播一种特定的文化。当今的许多广告都将文化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亮点。本文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看其对电视广告制作的影响。

2 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

在竞争劲烈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能否在消费群体中产生知名度,获取信任度及利润。

作为民族体育用品品牌,李宁在过去十几年不断积累和完善的结晶凝聚在“一切皆有可能”这口号中。从最早的“中国新一代的希望”到“把精彩留给自己”到“我运动我存在”、“运动之美世界共享”、“出色,源自本色”到现在的“一切皆有可能”,该品牌逐步积淀出独有的内涵。这一内涵在它的电视广告中得到很好的诠释,电视广告为李宁体育用品获得消费者认可提供一个视觉上直接的方式。

耐克是美国知名运动品牌,在全球享有盛名,其在商业上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它的广告。它将品牌忠诚度演变成一种信仰,其独树一帜的广告语也令人难以忘怀。简单的“Justdoit”从最初的“想做就做”演变成当下符合青少年勇于实现自我的“放胆做”,耐克广告运用独特的手法将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2.1 李宁广告:One team,one belief

Oneteam,onebelief,是李宁2008年推出以“相信”为主题的广告。“一个团队,一个信念”的思想接近北京奥运会口号“Oneworld,one-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既有借鉴又颇具创新。众多知名运动员及奥运冠军参与了广告拍摄,广告以人物口头叙述为主,配合舒缓的背景音乐,展现运动员平时训练的场景。

镜头一: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王励勤:“如果我觉得排名比比赛更重要”,接着郭跃和张怡宁:“如果我擦拭金牌多于球拍。”

镜头二:西班牙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

镜头三: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

镜头四:中国国家体操队杨威:“如果雅典的挫折让我们低头。”

镜头五:克罗地亚网球选手IvanLjubcic:“如果我甘心于雅典的铜牌。”

镜头六:埃塞俄比亚马拉松选手Tolossa:“如果冠军头衔让我明年在北京放慢脚步。”

镜头七: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如果我抱怨新人越来越多,请将我逐出运动场。”

所有运动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屏幕上黑底红字地出现:08运动场上见。

2.2 耐克广告:恐惧斗室

“恐惧斗室”是2004年耐克耗资1亿美元推出的篮球鞋广告。2004年11月下旬在央视体育频道播出后,连续遭到国内许多观众及相关部门的强烈谴责,原因在于广告有涉及损坏中国人形象的信息,最后该广告在国内禁播。

2004年12月1日,耐克公司发表媒体声明,称“恐惧斗室”宣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耐克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耐克一贯严格遵循中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无意伤害任何中国消费者的情感。

李小龙的电影《死亡游戏》是该广告的创意来源,描述美国NBA球星詹姆斯穿着耐克鞋,进入五层高的建筑,在名为“夸张失实”、“诱惑”、“嫉妒”、“自鸣得意”和“自我怀疑”五种恐惧斗室中,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镜头一:詹姆斯走到一楼大厅,空中飘落一位身穿长袍、须发花白的武林高手。两人随后开始搏斗,詹姆斯一个杂耍动作摆脱对方,从背后将篮球扔出,经柱子反弹击倒老者后,跃起上篮得分。

镜头二:二层飘着美元和身穿中国服饰的妇女,女子暖昧地向他展开双臂。随着詹姆斯击碎篮板,妇女形象破灭。

镜头三:三楼有五位练习双节棍的人向他发起挑战,詹姆斯不屑一顾,拿起篮球一个远投让其目瞪口呆。

镜头四:篮板旁出现两条中国龙,双龙化身为吞云吐雾的妖怪。詹姆斯几个动作晃过障碍,投篮得分。

镜头五:五楼等待詹姆斯的是他最大的敌人——自我怀疑,他与化身为“自我怀疑”的漫画版詹姆斯进行对决。他将一个球射穿对方,反身上篮得分,赢得最后的胜利。

3 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3.1 价值取向不同

霍夫斯泰德提出科学界定文化差异的“文化尺度”。他认为文化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融于群体的程度。个人主义社会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人们应当自己照顾自己和直系家庭,人际间联系松散;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人融于群体之中,人们期望他们的内群体或集体来照顾他们,作为这种照顾的交换条件,他们对内群体拥有绝对的忠诚,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差异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中国文化特征是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而美国文化特征是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该差异在李宁和耐克的电视广告中很容易就体现出来。

以“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为例,广告名就体现出团队对运动员的至关重要,如广告词

“如果我只相信自己而不是队友”,“如果我们还沉醉于雅典夺冠的荣耀,请将我逐出运动场”。广告强调团队精神是赢得胜利的坚实力量。而在“恐惧斗室”中,詹姆斯孤立无援地战胜了五种恐惧,个人英雄形象大放异彩。耐克公司称“恐惧斗室”广告宣扬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借此鼓励年轻人直面恐惧,勇往直前。

3.2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遵循图形式的思维方式。在图形性逻辑中,一个现象是通过它与另一个现象的关系来加以理解的,其重点是通过“众”去理解“一”。在“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出现不同场景和人物,使用不同语言,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阿根廷国家男子篮球队。及克罗地亚网球运动员等,通过不同场景,运动员做出不同承诺,其宗旨都为了表达作为团队要有同一个信念,做到不断进步,否则就被逐出运动场。正如李宁这个品牌,如不与时俱进,必被逐出竞争激烈的市场。

与图形性逻辑不同,美国人用线性思维来理解广告。根据基础原则决定现象的直线思维,广告的表达只是对主题简单直接的演绎。只要主题正确健康,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都在为构建这个主题服务。因此,“恐惧斗室”在美国人看来,只是单纯的广告,无意表达不尊重中国文化。广告中功夫老者、幻灭的“飞天”女子、击碎的“双龙”并非中国人的化身,詹姆斯战胜这些“恐惧”更不代表美国文化击败中国文化。

在美国广告制作人看来,这纯粹是一则商业广告。该广告加上中国元素,一是创新,二是体现多元文化。该广告想在中国市场上推销产品。这样更容易被中国青少年接受,而该广告遭到禁播,恰是中国图形性思维影响下中国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所致。可见,文化差异带来巨大冲突。

3.3 表达手法不同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的区别还有一点是男性化与女性化,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男性化意味着独断性、竞争性强,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外向等;女性化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内向、谦逊、隐忍、克制等。

由此,我们得出中美文化是女性化与男性化的差异。中国具有女性化的社会特征,注重人际关系,含蓄、谦逊,而美国是男性化的社会,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这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美广告的表现手法。

李宁的广告都用温馨美丽的场景,动人或振奋的话语打动观众。李宁的“Inner shine”用一个优雅女性练习瑜伽的场景,配合舒缓的音乐来表现“内在的美,与年龄无关”的主题;“一个团队,一个信念”中,各国运动员对08奥运会所做出的承诺,体现中国广告在言语上注重人际关系,含蓄与谦逊,同时中国广告都是直接向观众传达信息。

相比之下,美国广告运用夸张,新颖独特的手法体现广告。“恐惧斗室”的“嫉妒”斗室中,练习双截棍的人使用挑衅的话语:“你很牛吗?再牛也没我牛,有种放马过来”,体现对手对詹姆斯的蔑视,最终詹姆斯打败他们,衬托他的个人英雄形象。同时,广告根据不同场景配合不同元素的音乐,融合动漫,给人耳目一新的震撼。耐克广告不乏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感悟这句精炼的“Just do it”的含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广告与文化密不可分,广告是文化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告设计和表达。本文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来阐述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理当承认,本文列举的中美文化差异并非绝对对立,如集体主义所体现的合作精神在美国这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也得到体现。本文仅从某一社会结构呈现的群体特征来看待文化差异对广告制作的影响,难免有不全之处。

在经济全球化带动各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浪潮下,广告逐渐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工具。了解中外文化差异,也能够给我国涉外广告的设计提供宝贵借鉴。

[责编 雷艳]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6篇

我知道,一个传统的中国婚礼的准备是很复杂的。西方的婚礼是相对简单但很浪漫。他们更注重庄重、神圣的。教堂,婚礼的誓言,结婚戒指是更重要的。婚礼的高潮,新娘的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然后夫妻交换戒指并接受祝福他们的亲戚。 To the Chinese people , wedding must grand and lively, usually they would invite a lot relatives and friends. So the wedding location always choose the hotel which is convenient of traffic and capacious of space.

对中国人来说,婚礼必须隆重热闹,他们通常会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所以婚礼的地点总是选择酒店是交通和广阔的空间,方便。

The westerners prefer church or other places which are quiet . The wedding is in perfect order but not so lively as Chinese

西方人喜欢教堂或其他地方,安静。婚礼是在完美的秩序却不像中国那样活泼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fea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gaudy . We always think that more people come to the wedding , the greater the face . So perhaps the guests care little about the food ,but enjoy the process of ceremony.

传统的中国婚礼宴会更注重华丽。我们总是认为更多的人来参加婚礼,大脸。所以也许客人很少关心食品,但享受仪式过程。

The westerners wedding are more simple but romantic . They usually invite some of their relatives and best friends. The feast always is a outdoors party.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

论中美校园文化差异范文第1篇[关 键 词] 中美文化;差异;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作为西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