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精选14篇)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1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分)
【小题1】给划线句子断句。(1分)
【小题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1分)
驽马( ) 镂( )
【小题3】“蚓无爪牙之利”却能做到“六跪而二螯”的蟹做不到的`事,为什么?(1分)
【小题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分)
答案
【小题1】故不积蛙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小题1】驽马:劣马,跑得不快的马。镂:雕刻。
【小题1】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小题1】学习要注意积累,坚持不懈。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只要意思正确,表述合理即可。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2篇
《孟子》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A.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必先苦其心志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陈涉世家》)D.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D.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小题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明确作者观点,但,“死于安乐”似乎未加论述,你能举历史人物的例子来论证么?(2分)
【小题4】孟子认为“忧患”使人生存发展,韩愈《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但是身处逆境的.“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结果是“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或“骈死于槽枥之间”。两者的观点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小题1】A(2分)
【小题1】C (2分)
【小题1】例证要点:历史人物;安乐表现;萎靡死亡之结果。(2分)
【小题1】两者的论述的内容中都涉及逆境,孟子着眼于谈论获得成功的主观因素,因而要求不畏艰险,主动发展;韩愈则侧重议论人才成功的外在力量,即伯乐的作用。两者角度不同,因而观点各异。(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小题1】A中二者都是“使动用法,使乱”。
【小题1】A中“说”通“悦”;B中“忍”通“韧”;D中“厝”通“措”。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指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 吸收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培植人文精神,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病就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习惯于先带领学生朗读原文, 然后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 再在“翻译”的基础上讲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策略, 费时久而收效微, 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畏之如虎, 避之唯恐不及。所以, 教师要掌握文言文的教学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 指导自学,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自己疏通字句, 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让学生养成自学文言文的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如苏州中学的毛伟老师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 就先给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翻译、讨论, 然后请学生翻译几句难句、易译错的句子和重要句子,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群臣吏民,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迸者。”因为这是一篇相对浅显的文言文, 如是难度略大的文言文, 可以采用让学生读后当堂口译的办法, 有位老师要求学生口头翻译必须出声, 而且自己能听见自己的声音, 为的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之中, 促进学生完成从“读”到“译”的过程, 也为了及时暴露问题, 以利于老师的及时指导。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古代的半文言小说, 如《三国演义》等, 一些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的文言书籍, 如《论语》、《世说新语》等。
2. 倡导质疑, 引导学生读懂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点拨, 疏通文章大意, 解决学生在字词句上遗留的问题,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前面提到的毛伟老师在让学生翻译完重要句子后, 让学生质疑, 并请学生回答“忌不自信”的句式结构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固定句式“孰与”的解释, 顺带提醒学生关注易遗漏之词、需注意之词“孰、诚、蔽”的意思。教师还可针对文本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如大多数老师在讲解《屈原列传》的时候, 往往习惯从文章的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切入,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把屈原和贾谊合为一传的主要原因, 再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屈原创作《离骚》的主要原因和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 最后结合司马迁对楚怀王的批评, 一步步引领学生思考问题, 读懂文章。
3. 鉴赏文章特色, 允许多元解读。
这实际上是前两步的延伸。师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文体学、修辞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的特点, 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如毛伟老师让学生在通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后找一个能贯穿全文的字, 并组词, 学生的答案如下:善善思、善谏、善纳, 观观美、观蔽、观政, 谏畏谏、进谏、求谏、无谏, 蔽受蔽、析蔽、谏蔽、除蔽, 进而引领学生总结出文章在写作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三叠式复沓结构”, 再引用两句评论“自容貌之微, 推及朝廷大事”“一千古臣谄君蔽, 兴亡关头, 以闺房小语破之, 快哉”, 启发学生得出文章采用“以小见大和类比”手法的结论, 并让学生进一步练习借鉴文中邹忌的讽谏方式。另有一位老师教《陈情表》时, 在结合文章内容和时代背景分析完李密辞不应征的原因后, 根据本文文体的特点 (表以陈情) , 让学生思考“陈情”的“情”在文章中有几重内涵 (三重:情况、情感、情理) , 李密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来“陈述”的?通过对李密《陈情表》艺术特色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 引导学生自行积累整理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解答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23
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还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步骤和技巧:读材料;带着问题找文章原话;理解问题要求。
一、读材料
这里所说的“读材料”是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略地阅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全面了解全文的概况后,需要对文章中的要点进行记录,对重要的结论及关键性的人名、地名进行标注。
阅读理解题目的文字叙述是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记忆力的。其中考查的文章多数内容广泛,题材复杂多样。教育工作者按题目的难易程度,给阅读理解题目进行划分,一般分为两种: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就是对文章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理解。深层理解就是根据文章中的客观事实,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判断后而形成的逻辑推理、概括。
平时对于阅读理解的训练都是为高考提前做准备的练习,所以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速读,在速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题材。如果在没有阅读全文的前提下就进行答题,将直接影响作答的正确率。最好是将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对于文章能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感知。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将文章每段的主旨进行总结。平时在做练习时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标段,归纳其中心思想。这对于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对策。
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采用顺读法,先读短文后再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则是采用相反顺序的倒读法,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两种阅读方法相比较,倒读法的优势更明显,在阅读时目的明确,更容易帮助学生集中思考,抓住文章与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而避免走弯路,节省了阅读时间。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二、找原话
带着问题,再返回文章本身,寻找答案,找到文章中的原话叙述。学生可以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进行标记,再进行重点理解和分析。找寻文中原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第一遍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进而分析句子的组成结构,确定句子中词语的词性。同时,可以有效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在文章中直接找寻到正确答案。
如果题目没有要求必须用文中的原话进行作答时,也可以直接使用文章中提取出来的信息。利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回答,是最有保障的答题方法。如果题目规定学生必须自己总结回答,那么学生就需要在理解原话的基础上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文中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找寻到编写出正确答案。
三、看要求
需要学生再次审视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要求,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标记下来。这些地方将会成为学生的得分关键点,不少学生正是没有找到这些关键点,才出现失分情况。
1.认准关键词句。首先要找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其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进行研究,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学生需要在阅读文章时,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即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这样的有效信息,是为后续的作答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基础保障。
2.排除生词的障碍。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不免出现部分生词的困扰。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在遇到生词时进行上下文的联系,大胆地进行词义的推测和猜测,进而判断出大致的生词含义及在文章中的潜在意义,再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尽可能地编写出正确答案。
3.善于利用原文。原文中有明确答案的,需要学生善于结合原文材料,果断作答。遇到不重要的生词,直接忽略;遇到重要的生词,可以依据固有的经验进行猜测,分析词性来进行作答。原文永远是正确答案的来源根本,任何答案的作答都需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率。
解题时要有一定的顺序,不可以毫无章法。可以采用顺读法或倒读法,绝对不可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文中找寻答案。这样的方法,不仅不利于找寻正确答案,还会极大地拖慢学生做题的速度,严重阻碍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层阅读和理解。反倒是倒读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更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判断,有效保障作答的正确率。
语文阅读理解是一项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题目,其本质并不难。学生之所以觉得这类题目是考试中的拦路虎,多半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只要找寻到正确的解题方法,此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第5篇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因谒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
(3)其人已心怪之()
(4)果蔬皆不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拜访(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2.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6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芳:______________
(4)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山间之朝暮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辍耕之垄上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D、渔人甚异之
4、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等景物。
5、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欧阳公记①成,远近争传凡商贾②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③,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亨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环绕(2)情趣(3)花(4)植物开花结果。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2、给它取名字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称呼来命名的。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
3、C
4、琅琊(山) 酿泉
5、描写山间的朝暮变化、四季不同景色。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7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 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 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因乘舆在外 因:趁着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 ) (3分)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5分)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4.A(答:回复、回应)
5.C(①说杨震不慕名利②说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④说杨震以学问选才)
6.C(杨震是在太尉任上开罪国舅耿宝的。)
7. (1)“假如朝廷想让三府征聘人才,按规矩应该有尚书的公文。”于是拒绝他没有答应,耿宝恨恨地离开了。(5分。采分点为“如’’故’’敕’’遂各1分,大意1分)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8篇
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
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 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
23、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分)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
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
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
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
25.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2分)
27.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3.(2分)半野园的概况(1分)文章写作缘由(1分) 24.(3分)C 25.(2分)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 26.(2分)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 27.(4分)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参考译文:半野园,是离世的相国陈说岩先生的别墅。陈相国已经离世,到现在十几年了,半野园已经荒废成为别的用途。但是园中鲜花草木的荟萃聚集,就足够用来消磨时光;栏杆门栏的曲折迂回,就足够用来抵御夏天闷热的雨水而生成清凉的微风;亭台楼阁的高大迥异,就足够用来牵引出西山的凉爽空气,就象相国在的时候一样。
庚戌年的春天,我的朋友杭君一家许多人来到京师,暂时住在半野园里。我数次到杭君家做客,环顾(多次)来认识半野园的大概情况。而在这个时候,杭君的同乡中有一个陈君,也暂时住在这里。不久之后,陈君就要到粤西去任官职,但是不能忘怀这个园子,就命令擅长画画的.人为这个园子做图,并且通过杭君邀请我写文章来记录下这个园子。
天下的山水,大多汇粹聚积在东南边,但是京师的车马喧嚣,做客游玩的人常常萦绕着郁闷的情感,不能无视对故土的思念。陈君的家在杭州,西湖之美景天下第一。放弃它们而来到京城,他应该是不屑于这个园子的;但是徘徊留连它到了不忍心离开,那么陈君对于为官之道,他一定有不同于一般官吏的为自己着想的想法。虽然是这样,为官的人应当清贫,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也应当满足了;偶尔到了富贵的家园中,看见了亭台楼阁、栏杆门栏、鲜花草木的美丽,心中高兴并且十分羡慕。有一天得志的时候,想要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就到了剥削百姓民生而不闻不问(的地步),这和那些闯进票号拦路抢劫的人幽深么区别呢?如果这样,陈君他羡慕相国的家业却不羡慕相国为国家做的贡献,也是可以的啦!
★ 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 成大事者需有勇气
★ 阅读《大风》训练题目及答案
★ 文言文太守之乐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 《站成一棵树》阅读答案
★ 干大事也要拘小节美文摘抄
★ 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圣诞节与老妇人篇
★ 垂柳阅读题目和答案
★ 洗澡阅读题目和答案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9篇
颍滨遗老姓苏氏,名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释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于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为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寝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暗,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柄,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失耳,何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九举进士,释褐 释:脱下
B.只乞寝臣新命 寝:停止
C. 微仲直而暗 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柄 柄:权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 善假于物也
B. 上以辙为之属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 复以臣故,改翰林承旨 秦亦不以城予赵
D. 何足以语达人哉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4分)
译文:
(2)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译文:
11. 第Ⅰ卷文言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节选自《荀子》)
8.C(“暗”是“糊涂、昏昧、不明事理”的意思。)
9.A(A项都是介词,相当于“对”。B项,前者动词,“担任,做”的意思;后者介词,“替”的意思。C项,都是介词,前者“因为”;后者“把”。D项,前者疑问副词,“怎么”;后者代词,“什么”。)
10.(1)苏辙趁着皇帝的询问,尽力去论说政事的得失。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认为一定会被罢官。(“因”“见”各1分,大意2分)
(2)整理好书稿并收藏起来,回过头来对孩子们说:“今天世上没有这样的人了,后代有这方面专长的人,一定会从我的书里获取他需要的东西。”(“缮”“顾”各1分,大意2分。)
11.①主动上奏请求留京侍奉父亲。(2分)②父亲去世,守孝期满才出任官职。(1分)③主动向皇帝推荐水平高于自己的兄长苏轼。(2分)
12.参考答案:(4分)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10篇
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②绾(wǎ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
2.翻译: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范镇字景仁,成都华阳人。薛奎做蜀地的太守,一见面就很赏识他,留在自己的府中,使他和学生们们讲论学问。范镇自己更为谦逊退让,常到薛奎的府门就快步急走,过了一年,人们不知道他是太守的宾客。等到薛奎回到京城时,用车带他一起进京。有人问薛奎进蜀得到了什么,回答说:“得到一个不平常的人,将会以学问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
4、薛奎识范镇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
高中文言文训练题目及答案解析 第11篇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辅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通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奈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备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足,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动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蛘肥滋味之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来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王充宇仲任,回稽上虞人也,其先自①魏郡无城徙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④,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注]①先:祖先。②孤:指小的时候死了父亲。③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④书肆:书店。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1)支:____(2)徙:____(3)辄: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游洛阳书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两则选文,试比较两文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两则选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联系你的学习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肢体;(2)迁徙;(3)就。
2.(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常游/洛阳书肆
3.(1)我就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人家的想法。
(2)就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言论。
4.示例:
相同:(1)都写到了主人公生活贫困。
(2)也都写了主人公勤奋好学。
不同:(1)甲文侧重写学习态度,乙文还写到了学习方法。
(2)甲文用了对比手法,乙文没用。
5.“略”。提示:围绕主观的勤奋可以克服客观条件的不足作答。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12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树林阴翳 翳:
(2) 太守谓谁 谓: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3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2分)
15.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2.(1)翳:遮盖 (2)谓:为,是
13.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14.与民同乐。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13篇
伤 仲 永(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 权 劝 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词。(2分)
泯然( )众人矣 卿今者才略( )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但当涉猎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 即书诗四句 孤常读书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蒙辞以军中多务
3.翻译句子:(4分)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分)
翻译: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伤仲永》运用 表现手法;而《孙权劝学》用 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两篇文章同样说明了 。(10个字内)(4分)
1.消失 才能谋略 2.A
3. (他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士别三日(读书人、有志向的.人分别三天、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第14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节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1.解释下列字:
(1)去_______
(2)故_______
(3)趋 _______
(4)状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入穴失子,意甚仓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距离
(2)特意
(3)快速跑
(4)样子
2.(1)它钻进狼窝一看,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惊慌。
(2)它又离开这棵树奔跑向另一棵树下,(它)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二柄》高中文言文阅读及题目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