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缺陷
儿童注意力缺陷(精选11篇)
儿童注意力缺陷 第1篇
长期以来, ADHD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过去在我国, 儿童精神科医师很少, 儿科主要关心的是躯体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ADHD的问题才逐渐开始关注。但目前全社会对这种疾病的危害和认识水平还远远不够, 患儿得到及时和正确诊治者不到20%。其主要原因, 一是父母缺少儿童精神卫生知识, 不知道ADHD是一种精神障碍;二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 和患者及家属自身对精神障碍的病耻感[2]。
ADHD不但影响儿童时期学习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使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健全的人格, 而且对儿童成年后的成材、就业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据统计, 由于治疗不及时, 有40%~50%的多动症儿童成年后留有多动症状, 甚至还有10%的多动症儿童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异常[3]。因此, 正确认识ADHD是非常必要的。
1 ADHD的病因
ADH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确定,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 已发现ADHD患儿大脑前额叶代谢率降低而皮层下某些区域代谢异常活跃。还有大脑形态、电活动、神经递质等生物学改变均证实了ADHD儿童有大脑物质上的变化[4]。此外, 研究人员还发现ADHD与心理社会因素、高血铅、人工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存在某些关联, 但尚无定论。
2 ADHD的基本特征
注意缺陷:如注意力不能集中, 做事不专心;经常丢失学习及生活用品;不能按照指示完成功课;经常回避或厌恶作业等。
活动过度:如手脚经常不安稳;不能安静地游戏或活动;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爬高等。
冲动任性:如强行加入或者打断他人的活动, 抢先回答别人未说完的问题, 在任何活动中不能按顺序排队等候;经常说话过多等。
3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 (1994) 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第4版) , 简称 (DSM-Ⅳ) 的标准, 将ADHD划分为三种类型: (1) 注意缺陷为主型:具备注意力项中6项以上表现; (2) 冲动-多动为主型:至少具备多动-冲动项中6项表现; (3) 混合型:兼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
4 鉴别诊断
临床上除了ADHD以外, 其他的儿童疾病如精神发育迟缓、抽动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品行障碍等亦可伴有多动、注意缺陷等症状, 需要注意区分这些症状在各种疾病中的表现特征, 避免混淆。
4.1 正常好动儿童 (表1)
4.2 精神发育迟缓 (表2)
4.3 抽动症
常伴有ADHD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皱额、挤眉、吸鼻、撅嘴、摇头、耸肩等动作。患儿性格多急躁、任性、易怒。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多动症状, 但单纯多动症的儿童没有抽动现象。
4.4 儿童精神分裂症 (表3)
4.5 品行障碍
某些品行障碍的儿童也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但突出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药物用得最多的是中枢兴奋剂利他林。在美国约有71%以上的ADHD患儿接受利他林的治疗, 且还有增长的趋势[5]。有80%左右的患儿服药后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症状得到改善, 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同时, 由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课堂纪律的改善, 患儿的良好行为就会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 从而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利他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食欲减退、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 有学者建议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 中枢神经兴奋剂可以长期服用数年, 如果过早中断治疗, 对各方面的作用都有一定影响[6]。治疗ADHD的药物还有匹莫林、抗抑郁剂 (丙咪嗪、去甲丙咪嗪) 、可乐定等, 常作为二、三线药物使用。
学龄前期的ADHD儿童, 不主张用药物治疗, 而是施以心理治疗、感觉统合功能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饮食治疗等方法。
5.2 心理治疗
5.2.1 行为治疗
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如当ADHD患儿出现良好的行为或行为较以前有进步时, 应立即给予鼓励或奖赏, 使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
阴性强化法 (消退法) :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治疗前要了解引起不良行为的加强因素, 对其进行消除, 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矫枉过正法:通过对某些不良行为进行非肉体的处罚, 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通常与阳性强化法合用。
5.2.2 家庭治疗
密切的亲子关系, 和谐稳定的家庭气氛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 家庭治疗是针对父母的训练和健康教育, 适合于伴有品行障碍或其他问题, 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 有家庭问题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者[7]。父母可利用行为治疗的方法, 矫正患儿不合理的行为。还可利用培训班的形式, 由医师给家长讲课, 或由家长间相互交流治疗方法, 改正不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此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学校。
5.3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爱瑞丝博士经多年研究时间, 创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游戏运动疗法:让儿童通过各种专门的器械 (如跳床、平衡木、滚筒等) , 在有计划、有指导、有针对性的游戏运动中, 输入较强的感觉刺激, 通过诱发的顺应性反应, 增强和改善大脑的整合功能, 使儿童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国内多名学者就感觉统合训练对ADHD患儿的疗效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改善ADHD的症状。
5.4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通过脑电生物反馈仪将患儿体内生理机能信号描记, 并转换为“声”、“光”信号。患儿通过识别“信号”来协调身体机能, 使儿童在具体、客观、富有趣味的游戏训练中, 增加自我控制能力, 延长注意力集中时间, 调动儿童的主动性, 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改善和消除症状。同时, 该疗法还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我国学者对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 发现87%-100%的ADHD儿童各类注意商数转为正常, 对不同亚型的ADHD儿童均有明显疗效[8]。
5.5 饮食治疗
忌食含铅高的食物 (如含铅皮蛋、爆米花、食品添加剂等) 。注意饮食的多样化, 忌偏食, 多食新鲜绿叶蔬菜和水果, 少用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多吃核桃、花生、芝麻等食品改善脑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 ADHD的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源性的, 它是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作用的结果。ADHD不仅表现为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任性, 还可共患多种行为和心理障碍。它可以通过药物、心理、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训练、饮食等多方面进行治疗。因此, 正确认识ADHD, 共同关注ADHD患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晶, 陈燕惠.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 19 (5) :474-476.
[2]郑毅.科学理解合理诊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8) :561-563.
[3]林红.别曲解儿童多动症[J].中国保健营养, 2008, (11) :106-108.
[4]Andres M, Fred RV.Lewis's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J].4th ed.Baltimore: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2007:302-337.
[5]王志强.儿童多动症的治疗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9) :762-764.
[6]徐通, 周翊.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 23 (4) :11-14.
[7]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5-198.
缺陷儿童出生调查报告 第2篇
调查目的
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为了解本市出生缺陷的发生状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干预工作,XX市人口计生委对本市0~5岁儿童出生缺陷状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xx年6月至9月在全市4个区进行,其中包括10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的.户籍人口中选择20xx年1月1日~20xx年12月31日出生的0 ~ 5岁所有儿童(包括出生后死亡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按照卫生部妇幼司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手册》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出生缺陷分类诊断。全市5年期间常住儿童出生数为9 300名,每个辖区单位和社区计划生育专干为筛查员,实际筛查儿童数8 992名,筛查率95.9%(8 992/9 300)。筛查出的157名出生缺陷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出生缺陷儿生母、生父、缺陷儿情况,家庭史等方面的内容。为防止遗漏,将调查资料与辖区内医院出生缺陷和儿童死亡病历进行复核,获取完整资料。
3.质量控制:调查员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和模拟调查,掌握调查方法后2人1组入户调查,调查表经严格审核确认。
4.统计学处理:资料使用Epi?Dal建库,SPSS 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患多种出生缺陷疾病患儿,分别按不同病种统计例数。
结果
1.出生缺陷分布情况:出生缺陷检出率为16.9 ‰(157/9 300);XX区未检出生缺陷儿,XX区的出生缺陷检出率高于其它3个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P<0.001)表1 XX市4个区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护理 第3篇
1 发病原因
多动症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 国内外专家一直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去研究多动症的成因, 目前还未发现单一的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多动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1.1 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临床观察认为, 它是一个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 并发现它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病。对患儿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 不少患儿的父母在年幼时也有多动症状。
1.2 铅中毒
铅进入人体后会通过血液侵入到人体的神经组织, 导致营养与氧气供给不足, 从而破坏掉儿童大脑的神经中枢, 是兴奋或抑制调节功能出现问题, 造成儿童的活动过度或智力行为障碍。临床症状为多动或精神不集中。
1.3 疾病或脑损伤
在一定的条件下, 疾病导致多动症的出现。在针对特定病症的治疗中, 一些药物会明显的使患儿出现多动症症状, 出现认知问题。与此同时, 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也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 某些患儿婴儿时期曾遭受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颅外损伤, 中毒等。或者孕期, 母亲过度饮酒、吸烟、营养不良、患病服药、贫血、精神上遭受过强烈刺激;分娩过程中难产或婴儿窒息等诸多因素, 都会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发病。
1.4 发育延迟
临床观察发现多动症的儿童往往存在精细协作动作笨拙, 左右辨别不能, 视听转换困难、空间位置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软体征。
1.5 环境心理因素
研究显示多动症患儿的家庭中有60%以上存在家庭管教过严, 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活动, 过多的批评指责甚至体罚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3]。众所周知,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长期缺乏安全感或情感得不到满足又或者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造成直接的影响, 诱发儿童多动症。
2 临床特征
2.1 注意缺陷
2.1.1 注意力短暂
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患儿的一个最持久的表现。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 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注意对象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好象是因为注意到新的事物而对原来的事物失去兴趣。
2.1.2 注意力涣散
完成作业不理想, 做功课时也不能全神贯注, 边做边玩, 不断以喝水、吃东西等理由中断作业, 粗心大意, 随意涂改, 错误百出, 作业时间明显延长。
2.2 活动过度
所谓儿童多动症, 活动过度是其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 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在需要自我约束或秩序井然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过分不安宁和 (或) 小动作多, 跑来跑去。上课坐不住, 小动作繁多, 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左顾右盼, 东张西望, 摇桌转椅, 招惹别人, 离开座位走动。话多、喧闹、故意闹出声音以引起别人注意。喜欢危险的游戏, 爬高下低, 喜欢恶作剧。
2.3 冲动性
多动症患儿往往情绪不稳, 起伏较大。表现为冲动、任性和克制力差, 做事没有耐心, 想到一件事就要马上达成, 做事顾前不顾后。受外界刺激而兴奋。行为唐突、冒失;事前缺乏缜密考虑, 行为不顾后果, 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2.4 学习困难及认知障碍
通常情况下,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 但是由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缺乏耐性等, 经常导致患儿学习方面存在困难, 学得慢或成绩不理想, 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另外, 据临床分析, 有些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困难, 还与他们存在认知功能缺陷有关, 如视觉一空间位置障碍, 如难以辨别字母b、d, p、q, 和数字6、9, 或是分不清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等[4]。
2.5 不良行为
几乎有80%的患儿有各种各样不良的行为表现, 如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命令、掘犟、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好发脾气, 纪律性差等。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品行不良, 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控制自己, 但如果不注意教育, 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问题。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多动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存在, 他们自控力差, 注意力无集中, 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惹是生非, 与同伴关系差, 自尊心不足。因此, 加强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1) 我们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参与治疗护理过程, 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 加强自制力。 (2) 在护理过程中, 采用疏泄、解释、鼓励、安慰、暗示等多种方法, 帮助患儿解决问题和困难, 以积极心理学疗法发现其潜能[5], 建立其自信, 为进一步的教育与辅导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增进多动症儿童的正面行为
在日常的生活中, 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干预, 对多动症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训练其集中注意力, 减少小动作, 达成要求给予一定奖励的方式进行。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 让父母亲们在生活中更加科学的引导和管理自己的孩子。对儿童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反应。不应该忽视学校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请老师配合观察孩子在校的行为, 有所记录, 依次赏罚没帮助儿童明确自己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各方面要加强沟通,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
进行正面引导, 合理安排各种有益健康的体育运动、趣味性活动, 如爬上、游泳;帮助家长或老师做事等方式释放其过剩的精力。同时培养了患儿的耐性,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减少冲动破坏行为的发生。
3.4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多动症患儿做事没有头绪, 我们主动为他们合理安排休息、活动及学习的时间,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样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是他们逐渐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习惯有条不紊的生活。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自信心, 消除紧张惶恐的心理,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控制力, 帮助孩子摆脱多动症的困扰。
3.5 社会技能和躯体训练项目
多动症患儿多有人际关系问题, 要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 有目的, 有计划地让患儿做一些有助培养主动注意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协调运动, 主动注意能力增强。
3.6 饮食的护理
治疗多动症的同时应注意患儿的饮食习惯, 合理改观, 增进患儿食欲, 增强体质, 改善睡眠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忌食含铅高的食物, 避免使用含铅食具, 忌偏食[6]。
3.7 药物治疗的护理
目前治疗多动症最常用的药物为中枢兴奋剂一哌甲酯 (利他林) 。利他林不仅可改善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 而且可改善与多动症相关的功能:如学习成绩、与人交际能力、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等。在服药时应注意: (1) 常见的副作用。 (2) 指导患儿遵医嘱服药, 白天早餐后服, 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不学习时应停药。 (3) 15:00以后不应服药, 以免影响睡眠。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儿症状是否改善, 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 有癫痫, 高血压, 心脏病儿童宜慎用或禁用[7]。
3.8 注重对老师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通过宣传, 消除对多动症儿童的误解和疑虑, 避免歧视、辱骂及体罚患儿, 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 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多动症儿童, 要真心的给予重视和关注, 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身边的关爱。此外, 家长老师要和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注意纠正不良的教养态度, 共同讨论并共同实施应采取的对策。
4 护理方向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家庭社会影响较大。今后的护理方向也随着健康理论的改变, 要充分体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期干预”。开展婚前健康教育;加强围产期保健, 做好孕妇的保健和管理, 加强产时的护理评估, 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处理;加强孕产妇的健康教育, 开展孕妇课堂, 介绍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相关知识, 做到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7 (7) :66~70.
[2]赵光珍, 张秀杰, 周会臻, 等.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临床护理及心理干预[J].中外医疗, 2009 (9) :131.
[3]郑雪.幼儿心理教育手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周晓芳.儿童多动症及治疗探析[J].松辽学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23.
[5]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221~233.
[6]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全国儿科及儿童精神医生心理健康讲习班, 2001.
如何培养儿童注意力 第4篇
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二十条法则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鼓励孩子编故事,去幻想。让孩子去独立思考问题。经常与孩子讨论一些问题。让孩子经常听一些音乐。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培养孩子环保意识。
鼓励孩子去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
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然、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强求孩子成为天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不服输的个性。
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时不可不加理解。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与孩子一块儿玩一些创造性的游戏。
高龄晚育,注意避免出生缺陷 第5篇
病因多种,后果严重
出生缺陷也称先天异常或先天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在母亲的子宫内发生的发育异常,而非分娩损伤所致的个体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异常。
出生缺陷主要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主要包括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缺陷、先天性残疾(聋、哑、盲)、免疫性疾病、智力低下等。而女性生育功能主要与下列因素相关:
年龄及卵巢功能 24~29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期,此阶段女性各方面发育已完全成熟,卵子质量最好,子宫收缩力强,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缺陷儿的几率也最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35岁后,卵细胞老化速度开始加速,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易发生不分离现象;机体受到污染、辐射、药物的累积而造成染色体发生畸变和基因突变的机会也增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从而易导致先天缺陷的发生,还易造成死胎、死产、难产等,对母、婴健康都不利。
其他疾病 女性在35岁以后,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炎、贫血等病症几率增加,易影响妊娠结局,如糖尿病易导致出生缺陷和流产,高血压易致胎儿生长受限等,严重的会危及母婴生命安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女性身体抵抗力下降,遭受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也增加,从而引发先天缺陷。如TORCH(弓形虫、其他病原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小头畸形、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神经性耳聋、智力低下等。
高龄备孕,排查异常
1.在计划怀孕前半年,夫妻双方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和优生遗传咨询,通过病史咨询、体格检查、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影响孕育的疾病,明确有无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从源头上及早发现夫妇自身和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进行医学干预。
2.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佳的受孕时间。宜选择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并避开病毒流行、疾病暴发的时段怀孕,以减少致畸因素对前三个月内胚胎的不良作用。
3.增补叶酸:女性在怀孕前的3个月和怀孕后前3个月每天口服0.4~0.6毫克的叶酸增补剂或含有0.4毫克叶酸的多种维生素片(丸),可减少胎儿神经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4.女性在35岁以后,子宫肌瘤、宫颈炎、子宫内膜异位症、乳房肿瘤、卵巢囊肿等疾病较常见和多发,在孕前应尽早检查和治疗。积极治疗某些影响孕育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炎、贫血等。高龄女性怀孕后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观察和监测。患有慢性胆囊炎、牙龈炎等疾病的女性,也不要大意,应积极治疗,以免孕期发作,导致流产、早产的发生。
5.在备孕期间,女性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膳食营养,戒烟禁酒,准爸爸至少在计划怀孕前3个月戒烟戒酒。高龄女性及丈夫在患病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避免滥服药物。远离或避免接触有害的环境因子如放射线、高温、铅、汞、农药、杀虫剂等。
知晓新产检手段
除按时进行产检外,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有很好的实施产前诊断的手段,可及时发现畸形。
产前诊断是指在胎儿出生前应用各种先进的检测技术,了解宫内的胎儿有无明显的结构畸形、有无染色体病或基因病等其他遗传综合征,为胎儿宫内治疗及选择性终止妊娠创造条件。年龄在35岁以上的孕妇是实施产前诊断的对象。
临床医生一般根据所考虑的疾病、妊娠时间或需要的标本选择不同的诊断方法。产前诊断技术按照取材方法的不同分为介入性和非介入性。
1.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
绒毛取样术 应用于孕早期的产前诊断。一般在孕9~11周进行。可采取经宫颈绒毛活检、经腹部绒毛活检、经后穹窿穿刺绒毛活检方式进行。
羊膜腔穿刺术 在妊娠16~22周行羊水穿刺检查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产前诊断方法。医生在B超的引导或定位标记下,在羊膜腔抽取少量羊水,通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胎儿是否存在唐氏综合征、先天畸形等风险。
脐静脉穿刺术 脐静脉穿刺术是孕晚期常用的产前诊断技术之一,对于错过了早中孕期产前诊断的孕妇,该穿刺术是最有效的产前诊断方法。妊娠20~28周为最佳穿刺时间。
2.非介入性产前诊断技术
超声成像技术 该检查具有诊断方便、无创等优点,包括B超二维成像、三维成像、实时三维成像、彩色血流多普勒、脉冲多普勒等。超声显像可对体表、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主动脉等畸形;胎盘功能、脐血管状态、胎儿水肿、胎儿大小、重量等进行诊断或判断。超声显像能够检出大多数的严重畸形,而对于形态上不明显的畸形或功能异常,超声检查则不易诊断。
孕期要全程呵护
1.孕妇应保持心情愉悦舒畅,情绪安定,这样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提重物,避免过重的劳动。勤换衣裤,保持清洁;尽量少到公共场所,避免传染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风疹、腮腺炎等,特别是怀孕头三个月更应避免患上述疾病。孕期末一个月或曾有早产、流产史孕妇最好不要外出旅行。
2.科学搭配,膳食营养均衡。孕妇应适当进食含高蛋白、新鲜蔬果和富含维生素及无机盐的食物,控制脂肪、糖、盐的摄入,不吸烟饮酒。避免进食霉变的食物。控制好体重,到妊娠40周时,体重增加与孕前相比以不超过12.5千克为宜,以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3.孕妇患病用药要遵医嘱,以防药物致畸;不接触猫狗等宠物,避免接触对妊娠有害的物质,如化学毒物及放射线等,慎用化妆品,避免染发和涂抹指甲油,以免导致流产以及影响胎儿发育或致畸。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心身失衡初探 第6篇
1 阴阳动静平衡标本论
一般地,人的身心各方面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保持阴阳平衡的。首先是阴阳对立制约,阴与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其次阴阳互根互用,阳以阴为根,阳得阴助则彰;阴以阳为根,阴得阳助则显。如此才为对立统一之一体。如古人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体之运动与静止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动静相宜,在运动时是在意识控制下,有目的地积聚一定的注意力,全身为一个整体而运动;静止时,则在意识控制下,全身皆静。此为身之动静。
身心皆有动静。心之动静亦宜动静有常,动则心理能量释放;静则心理能量积聚。昼则意识动,潜意识静;夜则意识静,潜意识动。当然,动静皆为相对而言,如潜意识,只要生命不息,其动亦不止。
外在表现的身体之动静平衡为标,受意识、潜意识的控制;内在心理潜意识之动静平衡为本,为外在动静之原动力所在。
当然,动静是相对地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超过一定阈值而失衡时,则会成为病理状态。
2 动静失衡则ADHD病发
ADHD患儿表现为动静之失常:动而不能聚精会神,静而不能休养生息。其意识的控制力明显减弱,注意障碍,该运动时,无法积聚足够的注意力,全身难以作为一体而运动,或者虽能暂时作为一体而动却不能维持足够的时间;该静止时,意识对全身的控制力明显不足而无目的地多动。如是,则ADHD病发。ADHD患儿的症状往往是意识无法自控的,是无意识的,有其内在潜意识的改变为基础。
3 意象是潜意识的通用语言
现代心理学肇始于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之始祖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解释、自由联想均与意象有密切联系,其后的荣格更是高度强调象征性的心理意象的作用,意象的特点在于意象的象征性、使用原始逻辑、表达心理现实的精密性等[4]。
意象是潜意识的通用语言,人类用图像思考早于用文字思考,这种原始思维类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发挥着作用。因而,意象可以用直接的或象征性的方式反映人类意识或潜意识的心理活动[5]。所以,对用文字、绘画和音符表达的象征性意象的理解和诠释是人类了解心灵以及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途径和形式[6]。
现代动力心理学认为,通过房树人测验、沙盘测验等投射测验或意象对话等方式可以了解人的潜意识冲突。而这些潜意识冲突是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反映,同时也可影响人的意识乃至身体健康,影响人体气机、气化。
ADHD患儿相较于非ADHD儿童,潜意识的冲突、在心理上的“自我像”可能有着独特的特性,从而构成ADHD原型的内容。原型虽不可测,但意象可通过房树人测验等投射测验、意象对话行去了解,从而可以了解人的潜意识冲突、心理上的“自我像”,找到ADHD原型的内容。
4 通过意象可以了解原型
依据荣格的原型理论,原型来自于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祖先经验的积淀。即,祖先的经验不是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而是通过积淀形成纯粹的形式,原型是纯粹的形式。原型是通过表征它的意象面显现的[7]。这就揭示了意象的遗传基础。ADHD患儿有着一定的遗传基础,而这些遗传基础中就包含着原型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环境因素,就可导致ADHD病发。
原型理论中,人们的人格面具等表达于外的同时,“己所不欲”则被压抑而成阴影。如此,外在表现—内在阴影组合,与中医学阴阳学说不谋而合。外在表现—内在阴影如能保持一定的平衡则不病,而一旦失衡,该动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该静时又不能安静下来,全身心不能默契配合,则动静失常而为病。通过意象,就可以去了解其失衡,从而去改善之。
5 意象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与象的论述起源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理论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意象思维奠定了中医“以象定脏”的藏象整体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医“援物比类”的病因病机思维模式,确立了中医“司外揣内”的诊断思维模式[8],确立了中医“立象尽意”的辨证思维模式[9]。
中医学则把人的精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个层面,归为五行,对应五脏,隐藏于内,如《素问·宣明五气》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而五神受内在五脏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五神又可影响人的脏腑生理病理,藏之于内而象之于外,显现于外而表现为诸多症状。中医学藏象理论、五行学说之取象比类等基础理论与现代心理意象理论在“象”上有一定的共通性。
中医学从《内经》时代就重视整体观念,强调“形神合一”,《灵枢·口问》云:“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非常重视情志致病及情志疗法。现在一百多年来,西方心理学不断发展壮大,中医学中的心身医学体系仍未有较大发展,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是中医学后辈们的责任。
中医学数千年来在意象等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心理动力学经短短一百多年在意象等的基础上,带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很快就发展到现代心理学众多流派中最绚丽的一颗明珠,并仍有不断发展之势头。可从心理动力学借鉴许多先进之处,从意象等源头处找动力,继承发扬,不断创新,推动中医学心身医学体系的发展,为人类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发生于儿童期的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与冲动。从中医心身医学角度来说,其发病机理在于心身动静失衡。外在表现的身体之动静平衡为标,内在心理潜意识之动静平衡为本。其潜意识的改变可以通过其意象去了解、去改善。意象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中医基础理论均建立在意象基础之上。意象的研究不仅可以成为联通现代心理学与中医学的桥梁,推动中医学、心理学之发展,而且也为心身失衡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意象,原型,心身,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1]黄若华.儿童多动症早期诊断与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4):387-389.
[2]苏林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的临床思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871-874.
[3]贾洁红.综合治疗儿童多动症3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308-309.
[4]朱建军,苑媛.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1-67.
[5]魏源.意象交流改变人的心理[J].台州学院学报,2003,25(2):93-96.
[6]魏源.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绘画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J].医学与哲学,2005.26(3):59-60.
[7]施春华.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1-53.
[8]吕爱平.浅议意象思维在中医理论思维中的主导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9-1640.
儿童注意力缺陷 第7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心理门诊被确诊为ADHD的儿童48例, 全部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治疗60次以上。其中男38例, 女10例, 年龄6~10岁。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及其他躯体疾病。智商正常 (50 %~90 %) , 经瑞文推理能力测试评定。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治疗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训练项目包括:滑板、滑板滑梯推球、平衡台、大笼球等。每周3~4次, 每次90~120 min, 20次为一个疗程, 每人全部完成3个疗程。
1.2.2 临床观察指标
瑞文推理能力、划消字测验、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及空间知觉能力四个方面, 训练前后进行评价比较。
1.2.3 评定方法
(1) 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显著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10分;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提高5~10分;无改变: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分≤5分[3,4]。显著改善和改善均视为有效, 无改变视为无效。 (2) 注意力评定:划消字测验。 (3) 空间知觉能力:采用本德视学-运动完形试验。 (4) 瑞文推理能力测验。
1.3 统计学方法
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2 结果
48例ADHD儿童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 注意力、学习能力发展不足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瑞文推理能力、大肌肉与平衡不良、触觉防御不当、本体感觉不佳、空间知觉能力在治疗前、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感觉统合的观点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ean Ayres于1969年提出, 是指进入人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及视、听、触觉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有效组合过程。感觉统合理论认为, 从单纯的感觉发展到脑干的初级感觉统合, 即身体双侧的协调、眼手协调、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及有意活动;进一步发展为大脑皮质的高级感觉统合, 即注意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从而形成感觉认知运动功能的高级行为模式[1]。感觉统合训练能够调节前庭大脑系统功能, 改善儿童的视、听觉注意水平, 增加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减少多动、冲动行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 还涉及到大脑、躯体和心理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因此感觉统合训练是改善ADHD儿童行为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陶国泰.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27-403.
[2]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15-436.
[3]陈琅, 杨芳, 陈洪平, 等.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0, 8 (2) :126.
儿童注意力缺陷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5年10月-2006年3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童行为及发育儿科学专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ADHD的儿童48例。其中男童40例, 女童8例;小学生 (6~12岁) 38例, 中学生 (13~16岁) 10例。年龄最小的6岁, 最大的16岁, 平均 (9.4±3.1) 岁。48例患儿均为自愿参加, 并由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ADHD的诊断标准[2]
(1) 对ADHD的诊断采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Ⅵ) 关于儿童ADHD的诊断标准和视听觉持续性注意力测试的双标准进行诊断; (2) 首次就诊, 在此之前未用过任何精神兴奋剂和其他药物治疗; (3) 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性障碍或其他原发的精神障碍, 如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焦虑或分离性障碍导致的多动或注意缺陷; (4) 智力在正常范围 (IQ>70) ; (5) 无慢性器质性疾病。ADHD共有18条症状, 9条注意不集中症状中, 符合6条以上即可诊断以注意障碍为主型;在9条多动-冲动症状中, 符合6条以上即可诊断以多动-冲动为主型;如果2型都符合, 则诊断为混合型。
1.2.2 调查问卷
1.2.2.1 CBCL量表 (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即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3]。该量表有113个条目, 主要用于评定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 适合于4~18岁的儿童青少年。按0, 1, 2的3级评分, 以行为问题总分第90百分位 (T分63) 为划界分, 高于此分即为异常。
1.2.2.2 DSRSC量表 (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ren) [3]
是一种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有18个条目, 使用年龄为7~16岁。评分标准:“没有”计0分, “有时有”计1分, “经常有”计2分。该量表为负性评分, 得分高表示存在抑郁。其中1, 2, 4, 7, 8, 9, 11, 12, 13, 16 项为反向记分, 即没有 (2) 、有时有 (1) 、经常有 (0) , 在统计时将其转换成0, 1, 2记分, 再将各项目分相加即为量表分, 以总分≥15分为界。
1.2.2.3 SCARED量表 (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 [3]
是一种实用有效的焦虑症状筛查工具, 使用年龄为7~16岁。儿童焦虑情绪筛查量表中的项目细分为5个因子, 分别为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学校恐怖、社交恐怖、分离性焦虑。评分标准:“无”计0分, “有时”计1分, “经常”计2分。以总分≥25分为界。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完成, 各组数据用undefined表示。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部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补充DHA前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治疗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 (6/48) , 远低于治疗前的37.9% (18/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11, P=0.002) 。
2.2 补充DHA前后的诊断结果情况
ADHD儿童在补充DHA后, DSM-Ⅳ诊断的注意缺陷测试>6项较补充前有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32, P<0.05) 。而DSM-IV诊断的多动-冲动测试和智商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3 各年龄段ADHD男童治疗前后CBCL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
由于量表填写完整的女童较少, 缺乏代表性, 因此只对男童得分进行比较。6~11岁ADHD男童行为问题表现为分裂样、抑郁、强迫性、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及违纪异常, 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干预前;而体诉得分干预后高于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12~16岁则表现为体诉、交往不良、强迫性和多动, 干预后低于干预前;而分裂样得分干预后则高于干预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3。
2.4 补充DHA前后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ADHD儿童在补充DHA前后, 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仅有“对自己有信心”因子有统计学意义 (t=4.153, P=0.000) , 其余因子在补充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5 补充DHA前后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得分比较
ADHD儿童在补充DHA后焦虑总分及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3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预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4。
3 讨论
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 常伴有学习困难和情感行为异常。研究显示, ADHD儿童在补充DHA后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 远低于补充前的3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见, DHA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的正常发挥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ADHD儿童存在着某种程度的DHA缺乏。补充DHA可能对ADHD或疑似有ADHD行为改变的儿童都是有益的。目前, ADHD已在临床上被发现存在DHA失调, 而且这些儿童的一些临床症状和有DHA缺乏症的动物及人的症状相类似[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6~11岁ADHD男童行为问题表现为分裂样、抑郁、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及违纪异常;12~16岁则表现为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和多动得分异常, 且以上异常行为在补充DHA后均有所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可以初步推断, ADHD儿童存在着某种程度DHA缺乏, 进而导致ADHD儿童的一些临床行为改变。
该研究发现, 对ADHD儿童在补充DHA前后进行DSRSC量表和SCARED查量表得分比较, DSRSC量表中仅有“对自己有信心”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SCARED量表中焦虑总分及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3因子与对照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DHA对ADHD儿童的抑郁情绪无很大影响, 而在焦虑性情绪中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因为ADHD儿童多动、冲动, 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和人际关系不良, 常常受到批评和斥责, 内心可能易出现退缩和恐惧, 渴望得到关心, 表现出焦虑性情绪障碍。另外, 多动、冲动和注意力缺陷导致ADHD儿童的行为与社会要求不符, 外界环境必然会给予批评指责, 当儿童的自身状态无法解决这些冲突时, 便产生了情绪问题。除了ADHD儿童有DHA的不足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DHA的失调在一个更宽范围的神经发育和精神失调性疾病方面占了一席之地[5,6,7]。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有限, 是否有这种相关性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明。
摘要:目的评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儿童补充二十二碳-6烯酸 (DHA) 后的临床行为及情绪变化情况, 为ADH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487例ADHD儿童补充DHA, 观察补充前后儿童行为及情绪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5%, 远低于治疗前的37.9% (P<0.01) 。616岁ADHD男童CBCL行为得分在补充DHA后有所改善 (P<0.05或P<0.01) 。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得分比较, 躯体化/惊恐、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在补充DHA后有改善 (P值均<0.05) ;而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得分中, 仅有“对自己有信心”较补充前改善。结论补充DHA对ADHD儿童临床症状及情绪障碍状况的改善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二十二碳六烯酸类,抑郁,焦虑,儿童
参考文献
[1]STEVENS LJ, ZHANG W, PECK L, et al.DHA suPPlimenation inchildren with inattention.LiPids, 2003, 38:1 007-1 021.
[2]沈晓明, 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54-255.
[3]苏林雁.儿童多动症.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18-219, 233-234.
[4]STEVENS LJ, ZENTALL SS, DECK JL, et al.Essential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boys with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m JClin Nutr, 1995, 62:761-768.
[5]VOIGT RG, LLORENTE AM, JENSEN CL, et al.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JPediatr, 2001, 139:189-196.
[6]KENTL.Recent advances in the genetic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Curr Psychiatry Rep, 2004, 6 (2) :143-148.
儿童注意力缺陷 第9篇
1临床表现
ADHD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外向性障碍、内向性障碍、学习障碍等三个亚性型, 现分述如下。
1.1外向性障碍品行障碍 (CD) 、攻击性行为及ODD均为外向性障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 ADHD患儿的ODD及CD发生率很高, 合并CD的患儿大概在42.7%~56.0%, 合并ODD的患儿大概在54%~93%。根据研究发现, 合并CD的患儿发病年龄比未合并的要早;合并CD的患儿有更多的认知缺陷, 尤其是在记忆能力和言语能力方面;合并攻击性行为的患儿对家庭有很大的影响, 会导致家庭稳定性不足, 亲子的关系较差, 母亲易出现抑郁症[4,5]。
1.2内向性障碍躯体化障碍、抑郁性障碍及焦虑性障碍均为内向性障碍。合并躯体化障碍的患儿大概在17.3%, 合并抑郁性障碍的患儿大概在13.0%~26.8%, 合并焦虑性障碍的患儿大概在25.0%~50.8%, 合并焦虑性障碍的发生率最高, 合并焦虑的患儿行为问题较少, 注意力缺陷更为严重。患儿合并内向性障碍与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均有一定的关系[6]。
1.3学习障碍 (LD) LD与ADHD的关系很早就已经被发现了, 大概是在20世纪, 因为鉴别及诊断很困难, 所以导致合并率并不准确, 从10%~92%不等。学习障碍能引起继发性的注意障碍, 而注意障碍则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为了区别原发病, 记住以下要点:LD主要是阅读能力缺乏, 而ADHD则是记忆能力及言语学习能力缺乏, LD是认知功能损害, ADHD则是无法认真完成作业、在校表现较差、粗心大意等, 注意力比较涣散, 比LD明显很多。而且从病程进行比较, ADHD是先出现行为问题, 注意力无法集中, 最后则是认知缺陷, 但是LD则是先出现认知缺陷, 注意力无法集中, 最后才是行为障碍。 发病的年龄对于鉴别有很大的帮助。ADHD基本上是在3岁开始出现, 而LD则是在入学后的2~3年, 因为学业的失败, 从而出现反应性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7,8]。
2诊断进展
对ADHD患儿进行明确诊断十分重要, 而一般需要借助综合性诊断方式进行诊断, 在进行诊断时, 可选择以下综合性诊断方法。 (1) 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 详细而客观地了解患儿出现症状的时间、地点以及症状出现时的情景、任务, 并且了解症状程度。 (2) 对患儿进行观察, 包括交谈、询问等, 初步评定患者症状、了解儿童自己的理解。在该部分中应排除焦虑、抑郁、幻觉、思维异常、自杀倾向等其他心理障碍。 (3) 对患儿健康状态进行检测, 评估患儿神经系统功能, 是否存在感觉缺陷, 以及包括其他的身体问题。 (4) 采用各类量表或自制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 也可以观察患者的智力和学习能力。 (5) 进行听觉、视觉、语言等实验室检查, 并且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测试。还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测试方法, 如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检测、持续性操作测验等。以上是对患儿进行诊断的最常用的综合诊断手段。但以上手段均不具有特异性, 除了实验室诊断相对准确, 其他非常依赖医师的经验以及判断, 因此ADHD的特异性诊断仍然是目前临床所缺乏的[9,10]。
目前ADHD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进展, 如基于患儿反应抑制开发的眼动追踪技术是较为准确的测试方法, 该技术将ADHD儿童反应抑制问题记录, 在患儿执行眼动技术时, 产生的不相干、不恰当运动反应可以揭示患儿是否患有ADHD。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眼动数据丰富, 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病情诊断。病情眼动任务的执行可以揭示认知加工缺陷。其次眼动技术在目前发展速度较快, 记录数据简单准确, 并且是无创的非侵入操作, 对儿童几乎不造成损伤。最后眼动任务较为简单, 精神障碍的儿童也可以执行, 不需要复杂的阅读能力、认知技能, 使眼动跟踪技术可以广泛的使用。但目前眼动追踪技术仍然不成熟, 也缺乏在儿童中应用的相关资料, 因此未来对ADHD儿童进行眼动追踪技术的观察应继续进行, 并且提供可靠的临床价值依据。而在眼动追踪技术未应用之前, 采用相关的红外记录仪和配套测试用于检测ADHD也经过了研究, 该方法利用红外动作捕捉, 以客观的方式记录患儿的肢体动作, 避免诊疗过度或不足, 虽然该方法也具有较高的诊疗价值, 但因红外记录仪的价格昂贵, 难以普及, 且得出全身数据后, 也难以进行客观地分析, 建立相对准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目前基本不用于ADHD的诊断中, 但并不说明该诊断方法不具有发展前景, 其准确性以及客观性决定了其有着继续研究的价值[11,12]。
3治疗进展
3.1家庭环境对治疗的帮助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也是患儿ADHD是否可获得改善的重要方面。儿童的认知和影响多来自于家长。因此进行系统的父母培训, 给予儿童良好的家庭环境可改善患儿ADHD症状。如家长酗酒、精神障碍、婚姻矛盾、内部冲突、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可能明显的引起患儿ADHD症状的出现, 并且ADHD患儿父母可能是ADHD患者。因此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了解家庭相关情况, 针对性的对家长进行教育, 控制自身行为, 对患儿进行有利影响, 缓和亲子关系, 纠正倾向于使用惩罚、暴力等教育儿童的行为, 控制家长带给儿童的压力, 促进亲子之间的有利互动, 阻断恶性循环, 对患儿ADHD临床症状有着改善作用[13,14]。
3.2药物治疗ADHD患儿可采用药物治疗, 但需要保证安全性与有效性[15]。一般采用兴奋性药物, 以降低患儿的神经兴奋, 并且改善患者注意力, 对儿童可收到显著的效果, 但药物治疗虽然是主流治疗方式, 但并非ADHD最为推荐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多以给予患儿自信心以及心理安慰为主要作用, 因此安慰剂进行治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患儿一般年龄较小, 使用神经类药物有诸多考虑, 并且贸然使用药物可能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影响, 如果一味的追求短期的疗效, 而不进行长期观察是得不偿失的[16]。
3.3非药物治疗由于药物对ADHD的长期作用不明显, 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非药物治疗方法目前较为流行, 小脑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7]。张军[18]等对患儿采用小脑功能训练的治疗方法, 包括平衡训练、眼动追踪、抛接训练、旋转训练、姿势训练、运动协调训练等, 强调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该研究中显示, 小脑功能训练对患儿多动冲动评分有着明显的有利影响。说明经过有针对性的小脑功能锻炼可以确切使患儿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如综合护理干预以及系统训练等非药物治疗均是制定完善的训练计划, 通过对患儿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协调进行训练, 并且干预患儿心理, 使患儿接受训练方式, 排解患儿压力, 主观上减轻ADHD的症状[19,20]。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 第10篇
近日,在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上发布了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段成荣指出,当下农村留守儿童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健康人格问题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
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
近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而自2009年起,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与全国的情况类似,海南省研究生的就业率也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而专科生的就业率也连续三年高于本科生。有老师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中国最大上网终端
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报告称,手机网民超越台式电脑用户,终端的普及和上网应用的创新是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也显示,由于目前农村使用电脑仍不方便,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镇就业人口近20%为临时工
国际劳工组织统计部对六个中国城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有32.4%的人是非正式就业(包括雇主和雇员),19.8%的人是非正式雇员。换言之,中国城镇就业人口中,19.8%的人是我们常说的“临时工”,他们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行业、贸易、交通运输以及服务行业中。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数据的采集地仅仅是中国的六个样本城市,并不包括经济更为落后的农村地区
儿童注意力缺陷 第1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在包头市某小学6~14岁学生中检出的ADHD儿童78名为病例组,其中男生60名,女生18名;选取该校其他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2岁的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儿童87名为对照组,其中男生61名,女生26名。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1)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简化版)[4],包括10个条目,评分以“否(0分)、是(1分)、稍有(2分)、相当多(3分)、很多为标准(4分),并以总分≥10分为ADHD的筛查标准。(2)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4]:包括48个条目6个因子,分别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量表均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际规定的统一量表,信、效度较好[5,6]。
1.2.2 诊断标准
根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7]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其中包括14个条目,将≥8条并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诊断为ADHD。再由医疗机构专家检查,排除其他精神系统疾病等进行最后确诊。
1.2.3 样品采集及测定
首先由学校及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率为100%。安排充足时间由医务人员对165名儿童进行静脉采血,即刻由专人分离血清,运送至实验室冷藏待检。
血清叶酸水平的检测采用BECKMAN COULTER的Access叶酸检测法(顺磁性颗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进行检测。以血清叶酸值≥6 ng/mL为正常,<6 ng/mL为不足[8]。
1.2.4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学校心理指导教师和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工具、测量方法,调查表由学校班主任统一发放,并讲解填写方式和要求。调查表回收后,经核查剔除填写不完全的问卷。再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调查,直至完整收集所有学生的问卷。并由同一位专家严格根据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样品测定阶段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统一测量方法,保证所有样品测定在同一实验环境下完成。
1.3 资料处理和分析
问卷整理后,运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χ2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资料处理。
2 结果
ADHD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间血清叶酸含量分别为(6.03±2.28),(5.59±1.68)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根据不同叶酸值将受试对象分为叶酸正常组(65名)与叶酸不足组(101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儿童ADHD发生率分别为15.15%,3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3,P>0.05)。评价Conners教师问卷及父母问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显示,不同水平叶酸组间在焦虑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将血清叶酸水平与儿童行为问卷教师得分及各因子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叶酸含量仅与焦虑呈负相关(r=-0.166,P<0.05),与其他因子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研究显示,相对于成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对营养缺乏更为敏感,即使临床表现隐性的微量营养素缺乏也可能对体格生长、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9]。Feng[10]研究指出,口服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以有效预防认知能力的下降。因此,在儿童期就要重视叶酸的补充。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神经元凋亡和对淀粉样蛋白细胞毒性损伤的高敏感性导致认知功能障碍[11]。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代谢需要维生素B6的参与和叶酸、维生素B12的辅助,如果体内缺乏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则会导致体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但是对于血清叶酸水平是否可以直接影响ADHD的发生,尚未有过明确的报道,这也是本次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本次研究显示,ADHD组儿童与正常组儿童血清叶酸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血清叶酸含量对于ADHD的发生并没有影响。有研究显示,叶酸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发病时,常表现出正常的脑脊液及血清叶酸水平[12,13]。因此,要发现叶酸水平对ADHD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儿童注意力缺陷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