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精选14篇)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第1篇

大寒一共多少天

大寒天还冷吗

大寒节气谚语

大寒的由来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的时候是“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寒衣。《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大寒,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非常的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在这个节气的特点就是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把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就是可以孵小鸡了;对于鹰隼之类的征鸟而言,在这个时候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5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而且还是最结实、最厚饿。

<<<返回目录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第2篇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中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雨量仅较前期略有增加,华南大部分地区为5~10毫米,西北高原山地一般只有1~5毫米。

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

大寒节气的习俗

鸡汤糯米饭

岭南民谚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在传统节气中极冷的一天,广东民间形成吃糯米饭的习俗。过去穷人家防寒条件简陋,没有更多营养品食用,从大寒开始吃上一碗糯米饭就算是补身体了。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

如今在广东常见这样的情景:大寒来临前,家家户户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以迎接传统节气中最冷的一天。在大寒时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此外,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

祭灶糖粘灶王嘴

大寒期间,农历腊月廿三为祭灶节,自然就少不了祭灶的习俗。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爷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化开,涂抹在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灶王爷说坏话。常用的灶神联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廿三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图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合祭,便不存在这一说法了。

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

买卖人尾牙设宴

过去的习俗,搬家、破土、安葬都要查方向、选日期,禁忌很多,怕碰到太岁。但是大寒后到立春前,是新旧太岁交承之时,这会儿搬家、破土、安葬,不论什么方向都无凶吉。因此,这些事儿都在大寒后办。

“宇宙的边疆”是什么意思 第3篇

师生正顺着作者卡尔·萨根的行文思路,饶有兴趣地学习着 “宇宙→星系→恒星→行星”的有关知识。突然,一向好动脑筋的提问大王李杰站了起来,大声地说: “老师,我就搞不懂了,课文题目既然是‘宇宙的边疆’,那么,课文内容为什么不是介绍这宇宙的 ‘边疆’,而是要介绍这‘宇宙’里面的东西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

素有李杰跟屁虫之称的李卓马上呼应:“对呀,文不对题!课文为什么要取个这样的题目呢?”

我说:“老规矩,有惊喜大家分享,有问题大家解决。分组讨论,看哪个组最先破解。”

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各个学习小组都想第一个解决李杰的提问。

很快,第四组范嘉倩站了起来,说:“我们组有了初步结论。请大家看课文顺数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开头就说:‘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我们经过讨论,认为这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宇宙的边疆’指的就是我们的地球。”

第一组刘亘站了起来,说: “你们组的看法很有道理,我们组还可以提供补充证据。请大家看课文结尾的那个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里,作者说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从整个宇宙来看,到目前为止,只有我们的地球这个行星上的人类开始对宇宙进行探索。作者接着说:‘必定有许多这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里,但是,我们对它们的探索从这里开始。’可见,这也说明了范嘉倩她们的结论是有道理的。”

“还不完整。”第五组的夏伟员站了起来,“我们组认为,课文题目‘宇宙的边疆’是个比喻,它其实有双层含义。一是把我们所处的地球比作宇宙的边疆,这一点刚才第四组和第一组已讲了理由。也就是说,宇宙是浩瀚无垠的,但研究必须要有一个起点,或者说要有一个立足点、出发点,那么,地球就是人类探索、研究宇宙的起点,人类从地球出发,不断向浩瀚的宇宙进发,不断探索,不断获取对宇宙的越来越多的、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第二呢,它也是说,宇宙实在太浩瀚了,太神秘了,目前我们对它的认识实在还太有限,就如同还只是站在浩瀚的大海的边上一样,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只在‘宇宙的边疆’而已。”

“有道理,我们组也是这个看法。”第二组高凯站起来说,“正因为如此,我们组认为,作者的构思其实很巧妙,他的说解,就是从地球开始,最后又回到地球,首尾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似乎被你们说服了。”李杰笑了起来。

“什么‘似乎’,本来就是这样!”与李杰同组的第三组成员彭叶红站了起来,“你就爱抬杠,刚才我们组讨论时就已给你说清楚了,我们还要你看课文前面的那两段引文呢。现在大家看看文前那两段引文吧。布莱斯·帕斯卡和T·H·赫胥黎的话中都把宇宙比作‘汪洋’,那么我们的地球当然就是这汪洋的边疆了,我们人类就是从这里出发去探索宇宙的奥秘的,而我们目前对宇宙的认识还真的只是就像站在汪洋大海的边上一样。本文的目的,或者说这个电视科普片的目的,就是要在普及有关宇宙知识的同时,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热情。”

“对呀,作者的目的就是这个呀!所以,你太武断了,彭叶红!其实,除了你们所说的那些道理以外,我觉得这个题目还告诉我们, 宇宙有没有边疆,宇宙的边疆到底在哪里,尚需大家去探索———作者其实也想告诉我们,探索永无止境!”李杰说完,大家都点了点头。

小寒节气跟大寒节气是什么意思 第4篇

小寒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寒是寒冷,小是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看,小寒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大寒应该是最冷,但在我国大部地区,小寒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

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还有人说,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十五天又分为三候,古时专门有物候谚语:“一候雁北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鸣”。谚语以禽类的栖息变化,来对应小寒节气的气象变化。“一候雁北向”,古人认为候鸟中的雁,习性是顺阳气而迁移的,此时阳气已动,因此,雁就开始自南而北,飞回故乡;“二候鹊始巢”,鹊就是喜鹊,鹊喜,口性,二候时,喜鹊感到阳气异动,便开始搭窝筑巢,准备孕育第二代;“三候锥始雄”,雄是鸣叫的意思,到此时,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因而发出长长鸣叫。

大寒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第5篇

大寒,从字面意思来看,意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而大寒节气的到来,则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已经到来,也意味着这一年即将结束。

正所谓“冬去春来”,迎接着大寒的是新一年的节气的轮回。大寒的下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说,大寒过后,天气就会逐渐回暖,大地将要开始迎接春天的到来。

大寒与立春相接,也就是说大寒的到来也是在告诉人们,不要再进食滋补的食物了,而要多食用温性、具有发散性的食物,如红茶、老南瓜等。

还有就是,大寒的到来,也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这时候是在提醒人们要开始“忙年”活动了,要开始祭灶、扫尘、置办年货、准备祭祀供品等。

大寒节气有哪些特点

在大寒节气里通常会出现雨雪、大风、低温现象,大家在这个时节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近代气象观测记录虽然表明,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是,在某些年份和沿海少数地方,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大寒节气内。所以,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应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大寒时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

对于某些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乃是夺取高产的重要一环。

大寒节气是什么时候 第6篇

公历:201月20日

阴历:农历甲午年 丁丑月 丙申日(腊月初一)

按大寒节气变化备农事

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广西)、“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丰年”(贵州)、“大寒无风伏干旱”。

大寒是什么意思及由来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第7篇

喘病是冬季里的一种常见病, 多见于老年人。喘病是由于肺失宣降, 气机上逆, 或肺肾出纳失常引起的以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发生喘脱而危及生命。其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者, 外感者多由风寒或风热之邪壅阻肺气, 内伤者则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因素, 以致肺失宣降, 气机上逆, 而发生喘病。前者所致为实喘, 后者所致为虚喘[1]。《内经》云:“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肾者, 主蛰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肺为气之主, 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对宗气的生成也至关重要, 并具有宣发和肃降气机的作用。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云:“气通于肺脏, 凡脏腑经络之气, 皆肺气之所宣”--体现了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的调节作用。肺在五行中属金, 为水之上源, 金水相生, “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故与肾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肝属木, 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类证治裁.喘症》曰:“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说明肺主呼吸之气要保持一定的深度, 有赖于肾的纳气、肝的调节作用, 尤以肾为主, 可见, 肾的纳气功能正常, 则呼吸均匀、调和。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 摄纳无权, 则呼吸就表浅, 可出现动则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2]。若肺病久虚, 金不生水, 久病及肾, 也可致肾不纳气, 引起动则气喘。

喘病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其中又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最多见。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 产生肺动脉高压, 继而右心室结构或 (和) 功能改变的疾病。可按肺、心功能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失代偿期的包括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两组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明显气喘, 活动后加重, 伴发绀、心悸、双下肢浮肿、恶心、食欲下降、腹胀、头晕头痛、失眠等症[3]。结合中医学理论, 肺心病多属于祖国医学喘病的范畴, 而晚期的肺心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多属于虚喘的范围。因为肺心病晚期, 患者的肺肾之气亏虚, 肺失宣降, 肾失摄纳, 气机上逆, 故出现气喘, 动则伤阳, 活动后阳气的消耗增加, 故动后气喘加重;阳气耗损, 不能温煦脏腑,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宁, 故心悸、失眠;心主血脉, 肺气可助心君推动血液的运行, 阳虚则阴胜, 阴寒偏盛, 寒主收引, 故血脉凝泣, 血行缓慢而发绀;寒邪内阻, 脾胃失却健运, 水湿痰浊内生, 故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下降;水液下注, 则双下肢浮肿;中焦健运失司, 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清窍所养, 阴邪上扰, 故头晕头痛。

在不同节气中, 身体机能状态存在差异, 不同节气的疗效也存在差异, 说明脏腑病变与节气物候有着相对应的密切关系[4]。小寒节气为五运六气中的最后一气, 为太阳寒水所主, 此时阴寒盛极, 风寒之气主持天地, 故为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气候。而物极必反, 重阴必阳, 小寒之后, 风木之气开始升发, 故大寒节气为厥阴风木所司。虽其时阳气渐生, 但仍处于萌动状态, 故气候仍以阴寒之气偏盛。天人相应, 在天为太阳寒水主气, 在人体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首, 为人体之藩篱, 而肺主皮毛、腠理, 司汗府的开合, 具有宣发卫气、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故为抗御外邪的屏障。“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当机体足太阳经气虚弱, 卫表不固, 抗病能力低下之时, 风寒时邪乘虚侵袭, 可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甚至汗出而喘等太阳表证, 此阶段相当于肺心病的初期或代偿期。此时若治疗不当, 或迁延失治, 病邪由表入里, 由太阳膀胱经传入足少阴肾经, 可致病情加重, 出现动则气喘、心悸、面足浮肿、尿少、腹胀等肺心病失代偿期症状。若肺肾虚极, 摄纳失司, 不能制约水液, 致水气凌心, 克制心火, 累及心阳, 导致心主神志、主血脉、主汗液功能失调, 人体阳气阴液外脱, 气不归根, 可出现端坐呼吸, 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烦躁不安, 面青唇紫, 汗出如珠的喘脱危象, 动摇生命的根本 (相当于肺性脑病的阶段) , 严重者可致阴阳离绝而生命终结。临床所见, 每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节气时, 肺心病病人的病情易出现反复或加重, 甚至病情危重。可见, 冬季的小寒、大寒节气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的病人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应加以注意。

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人, 在冬季时要注意规律起居, 作息时间要有规律, 宜早睡晚起, 防寒保暖;早上多呼吸新鲜的空气, 多晒晒太阳;在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一些温性食物以补益身体, 增强体内的正气, 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并适当锻炼, 作一些慢运动, 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 以提高自身抗病能力。正如《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僻邪不至, 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中也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四时之化, 万物之变, 莫不为利, 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 辩万物之利, 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 而寿长焉”。故《内经》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张安玲, 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3]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大寒节气是什么时候 第8篇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这个气节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虽然在冬至节气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却是在冬至节气以后的小寒、大寒节气,尤其是大寒节气;这是因为冬至节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会逐渐的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时段温度降到最低,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在“四九”的时候最冷,因此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常年大寒节气期间,

我国雨量丰沛的华南地区也仅为5至10毫米。

气候特征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我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根据我国常年的气候数据统计,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南方的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开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众所周知,二十四个节气起源于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既然小寒更冷,那为啥古人要在小寒后加一个大寒,而不是倒过来排列呢?据说是这样的,因为古人特别讲“物极必反”,认为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之后迅速回暖,如果先大寒后小寒,从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后“回暖”的感觉了,所以把大寒放后面,让大寒后回归立春,这才符合“物极必反”之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冬季最后的这个节气与夏季最后的节气“大暑”相对应,所以才称为“大寒”。

安心养性,旧疾少发

大寒节气,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率高,老慢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也容易在该时节复发。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意思是说大寒时节要注意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以防风御寒。养成搓手的习惯,既能锻炼手指,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冻疮发生,对大脑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大寒时节,体虚年高的人群最好居住在温暖的室内,尽量减少出门或冒触风寒,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避免过喜或过悲,使体内气血和顺,防止旧疾复发。

劳逸结合,辞旧迎新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仍要顺应冬季养生宜闭藏的原则,做到早睡晚起。此时正处于元旦后、春节前,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准备年货,对于上班族来说,正是一年之中工作最繁重的时候,人体极易疲劳,耗精伤神。因此,尤其要注意劳逸结合,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合理安排起居作息,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养其肾精,这样工作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饮食有节,调补有法

大寒节气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食用过多黏硬、生冷食物,防止损害脾胃阳气,宜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以保持一定的热量。可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亦应有意识地增加饮水量。

大寒节气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第9篇

1月20日 农历 腊月十一 大寒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各地大寒饮食习俗有哪些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尾牙祭

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关于八宝饭的由来各有说法,一说是周王伐纣后的庆功美食,所谓“八宝”指的是辅佐周王的八位贤士。不过更加靠谱的解释是八宝饭源自于江浙一带,经由江南师傅进京做御厨才传到北方。如今宁波、嵊州、嘉兴也都保留着过年吃八宝饭的习俗。

年糕

吃“消寒糕”的习俗在北京由来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有温散风寒、润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糯米饭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喝鸡汤

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是什么意思 第10篇

大寒节气正值四九天气,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强大,不仅带来大风和降温,而且因雨雪稀少(如今冬)空气十分干燥,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会出现持续低温干冷天气,这对人体健康不利,特别是中老年人,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支气管炎等病。

为此,老年人在此期间,应特别重视“病从寒中来”注意御寒保暖,早晚天冷要少出门,防止低温危害。可选择10摄氏度至15摄氏度出门活动锻炼,晒一晒冬天的阳光,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对钙、磷的吸收,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贫血患者都有好处。

古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花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正好说明了大寒节气养生,必须既要补气,又要养血,从补益元气之脏肾脏以及阴血之脏肝脏入手来进补。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是什么意思 第11篇

俗语“大寒不寒,人畜不安”,含义是说,大寒作为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如果气温与往常反常严重的话,那么说明今冬气候出现了异常,自然会对农业以及牲畜产生影响!毕竟老话说“不经风霜冻,哪的瓜果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在农村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也说明了大寒小寒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在农村有“数九”歌,其中“三九四九冰上走”而大寒一般都在“四九”和“五九”间,因此,可以说,这小寒、大寒这短时间,气温也将由严寒逐渐的变暖!

24节气中惊蛰节气的意思是什么 第12篇

每年的惊蛰节气一般从3月5日或6日开始,到3月19日或20日结束。在此期间,长江两岸自西向东先后步入真正的春天,也就是达到了现在普遍采用的中央气象台以日平均气温作为划分春季的标准: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10℃ ~ 22℃;而此时的华南早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情景了;3月4日第九个“九”开始,俗话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渭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积肥、松土、耕田,“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为惊醒,“蛰”为动物冬眠。惊蛰是用形象的手法,表达天气转暖之后,春雷初响,惊醒了潜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小动物,它们开始走出洞穴,开始新一年的生活。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的主要天气气候特点

惊蛰期间,正处在3月上中旬,春天的进程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此时的天气气候已经呈现出春季的特点。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像是在匆匆赶路,冷空气尽显余威,暖空气与日俱进。双方合演着一幕幕冷暖交替、阴晴雨雪的快餐短剧。此时,气温忽高忽低、乍暖还寒是比较明显的特点,但天气回暖已成主流趋势,春天的脚步明显加快。

春天:天气加快回暖 处处春光无限

惊蛰期间,江南大部已是垂柳鹅黄,芳草泛绿,蝶虫飞舞,鸟语花香。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煦的春风西起武汉东到上海,逐步吹绿长江两岸。在渭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开始忙于春耕,偶尔闻及春雷,感受珍贵的春雨。长城以北虽然残雪压枝,但小溪的流水渐渐冲破冰层,呈现出淡淡的春色。此时的西北北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还是冬寒料峭,古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期盼着春天早日到来。在西北、西南一些地势较高的山区,天气仍然寒冷,偶有“三月雪”,尽显飞雪迎春,容易使人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著名诗句。

春雷:惊雷一响报春天 预测丰收年

春雷往往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初雷,春雷响起,大地回春。它是冷暖空气相遇、大气不稳定时、对流天气的产物。

农民朋友十分关注春雷初鸣的时间。如果初雷在惊蛰之日鸣响,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庄稼会喜获丰收;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反之,可能会有旱情发生。民间有谚语:“惊蛰闻雷米如泥”,“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我国幅员辽阔,春雷初响的时间有很大差异。按照一般的规律,华南沿海四季皆有雷鸣。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渭水一带的初雷一般在惊蛰期间发生,所以,惊蛰之时的雷鸣主要是指这些地区。再北的地方要到四、五月份才有初雷,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多发生在4月下旬。

春寒:天气乍暖还寒 谨防“低温阴雨”

惊蛰期间,乍暖还寒,南方的农民朋友最担心出现“低温阴雨”。此时,华南和江南南部的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都开始播种育秧了。在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10℃的低温阴雨天气中,光照不足,会造成早稻烂种、烂秧;这种天气对油菜、棉花、玉米的播种和管理也极为不利;对冬小麦拔节生长也十分有害,故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之说。

春旱 :北方风干物燥 防火提上日程

北方大地开始春耕,人们最担心雨水太少出现春旱。北方素有“春雨贵如油”“十年九春旱”之说。这时,北方还有雪花飘落,但对于相对干旱的西北、东北来说,此时的雪对土壤水分的增加十分有益,如果有一场象样的雨雪,十分有利于不久开始的春播生产和冬小麦返青。华北这一时期,即便有雪,也多以雨夹雪的形式出现,往往落地为雨。

在西北、华北地区,4月份的风力比3月份大,惊蛰期间的沙尘天气初露头角,西北个别地区开始出现沙尘暴。在一些冬春连旱地区的林场,春季森林防火高发期陆续开始,防火提上议事日程。

惊蛰与农事

惊蛰忙春耕 农活不能歇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此时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第13篇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返回目录

立夏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

<<<返回目录

立夏节气的习俗

帝王迎夏

在周朝,立夏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外的南郊迎夏,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定官员到全国各地勉励农民耕作。《礼记月令》中说:“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返,行赏、封诸侯,庆赐逐行,无不欢悦。”

汉代沿承此俗,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还有馈赠礼品的说法。关于这种说法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就有记载,书中说“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可以看出古人们把立夏看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

吃五色立夏饭

立夏当天,我国南方很多地方的人们会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吃过“立夏饭”,还有“称人”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

饮立夏茶消暑

为迎接立夏,我国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江浙等地有转蛋、碰蛋、绘蛋等立夏民俗游戏;在我国安徽一带立夏这天忌坐门槛,俗信说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即购买海虾掺入面条中煮食,海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天的祝愿。

立夏斗蛋消灾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燥热了。

二十四节气冬至是什么意思 第14篇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察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现代天文科学测定,与夏至日相反,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冬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初候蛆叫结;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动。”据说蛆绷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然生长,但阴气仍然非常强盛,土中的蛆叫仍旧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各异,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长,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消而解角;由于阳气初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能够流动并且温热。冬至期间,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的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故此时气温还不算最低。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因此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确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很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与冬至有关,如三顾茅庐,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术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第一次不获晤面,快快而回。

后值隆冬之际,刘备冒风雪而往。孔明出外闲游,刘备遇其弟诸葛均,留一手札,嘱为转达。二顾茅庐,就发生在冬至期间,也是民间年画艺人最乐意表现的“三顾茅庐”题材中的内容。

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和清明一样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冬至又称冬节、交冬。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贵贱,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那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呢?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天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家乡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就地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在我国的北方,也有冬至吃混沌这一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精选14篇)二十四节气的大寒是什么意思 第1篇大寒一共多少天大寒天还冷吗大寒节气谚语大寒的由来大寒是24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