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魅力范文
表现魅力范文(精选5篇)
表现魅力 第1篇
1 在水彩画中具体事物的质感魅力表现
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美丽芳香的花朵, 不仅颜色十分鲜艳, 还令人赏心悦目, 因此, 花卉也成为水彩画的常见主题之一。如:水彩画《盛开的牡丹》中对花卉的刻画 (如图1所示) 就充分把握了花卉的特点, 并且以红、黄两种暖色调为主, 以纯度、明度的实际对比方法, 对花卉所呈现出的色彩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而使用大笔触调的颜色湿润方法, 概括了花朵与叶片之间存在的位置关系, 进行整个花卉的第一遍上色。等第一遍颜色完全干以后, 可用干笔将主要的花朵形状进行描绘, 利用干湿结合的方法, 在视觉上充分体现出花朵的柔软与美丽。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晶莹剔透的玻璃容器, 其普遍具有无色冷峻、高贵典雅的特点。而典型的玻璃制品水彩画则如《海伦的水晶鸡尾酒酒具》对玻璃容器的绘制, 先是用背景以及玻璃酒杯中液体颜色对整个水彩作品颜色背景进行铺设, 并与玻璃的坚硬光滑形成表面反射质感, 等画面干燥以后, 再用干笔画出不同变化的笔触, 从而将高光反射体表现出来, 不仅突出了玻璃容器的硬, 还能进一步展示出玻璃容器的质感与味道。
2 优秀水彩画中质感表现魅力的视觉效果借鉴
黄增炎作为在水彩画质感表现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绘画家之一, 其认为水彩画画笔, 虽然能够在画纸上进行肆意的作画, 但是仍不能充分反映出其个人的作画个性与作画特点, 所以采用刷子去代替画笔, 并且尝试用油漆进行绘画, 而正是这种灵活有致的用笔, 使其所绘画出的水彩画产生了斑驳凝重的肌理效果, 不仅耐人寻味, 更是久赏不竭。尤其是从他的每一幅绘画作品中, 我们都能够看到画作对新型绘画技巧的钟爱与追求, 灵活巧妙的将多种绘画技巧进行结合, 不断的创新, 进而提高绘画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与色彩, 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例如:黄增炎的水彩画作品《同心协力》曾获得全国美术展金奖, 而这幅绘画作品恰恰是黄增炎不拘一格的绘画表现风格的充分体现。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上, 黄增炎在改变传统水彩作画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了胶类作为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媒介, 并利用不吸水的纸张特性, 将二者融合在一起, 对整个绘画作品都起到渲染的效果, 不仅丰富了整幅绘画作品的自然点状肌理, 更重要的是混合了透明水彩色的构图方式, 也使得作者的构想能够更好地在画纸上凝固, 进而在视觉效果上形成更为结实、更为硬朗的效果, 使厚厚的质感能够在纸上跃然呈现, 而这种质感与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又有着十分相像的一致性, 可以说这种独特的绘画手段, 使得整个绘画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能够与绘画所用的技巧、材料、画风得以相互融合与统一, 尤其是在色彩与水分的把握与结合上, 强健有力的笔触, 更是将整个绘画作品处理得更舒缓、有序, 一个独特的艺术呼吁的微妙变化魅力。
3 结语
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以及对水彩画的研究, 对水彩画质感所表现出的魅力进行粗浅的探讨, 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 无论是任何绘画作品, 其在绘画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质感才是绘画作品中最为重要的。因为, 水彩画的质感能够直接反映一名艺术家的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绘画能力, 最重要的是精彩的质感所表达的微观效果, 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绘画作品, 还能够使绘画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明亮。也正因如此, 加强对水彩画质感的研究与探索, 不断完善自身创造质感微观表现, 提高质感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则尤为重要, 值得所有艺术家们进行深入且不懈的探究。
摘要:水彩画质感表现受到广大艺术家们的青睐与追捧。也正因如此, 笔者结合个人多年从事水彩画创作与研究的实践经验, 结合相关参考文献, 对水彩画质感表现魅力进行粗浅的探讨, 以期为不断拓宽艺术家们的水彩画创作道路做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水彩画,质感,表现魅力
参考文献
[1]周常鹏.《和风》创作杂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管卫军.水彩画创作的专业性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3]乐云.黄铁山水彩技法对我水彩风景画创作的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3.
语文老师个人魅力的表现方面 第2篇
一、人格魅力
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说一个语文老师在人格方面表现出的非常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指一个语文老师的品德、性情等都是非常好的,是非常有内在美的。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具备人格魅力是必需的。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备受学生的喜爱,他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可以认真努力的完成,他说的每一句话学生都认真地记在心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学生是真正地从心里尊敬他们、感谢他们。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呢?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定要是一个关爱学生的老师,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愿意认真去了解他们的爱好、生活习惯,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待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做到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学生的成绩进行区别对待,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真的见过一个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她并不是班主任,但学生把她的话看得比班主任的话还重要,她是一个非常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很关心,当发现学生的学习有所下降的时候就会喊学生过来聊聊天,关心一下这个学生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还会给没有吃饭的学生买饭,每天起得比学生还早,就为了给学生制订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她的每一点付出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她的无私奉献、敬业精神都让其他老师自愧不如,在学生和其他老师眼中,她就是一个女强人一样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她晕倒了,学生们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师一直在带病坚持给他们上课。就是这样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被所有的学生尊敬着、喜爱着。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还应该是宽容的,能够理解学生犯的错误,并且愿意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他们支持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不会戴有色眼镜看人,不会因为学生曾经做过坏事,就把他们定位成坏人。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还应该是幽默风趣的,幽默风趣的老师可以带给学生很多欢乐,让学生可以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学习,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是活跃的,而不是像一潭死水,老师提个问题也无人作答,仿佛全班都已经睡着了。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也应该是性情好的,不容易生气、性子比较平和、脾气比较温柔的老师总是比易躁易怒的老师要受欢迎,老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不能随意地对学生发脾气,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学生犯了错,老师可以耐心地指出,可以苦口婆心地劝说,但是不能辱骂学生,也不能对学生大吼大叫。
二、学识魅力
小学生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具有丰厚的知识,能够用来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学到知识。小学生对博学多才的老师都会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学识的老师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有学识的老师看过很多的书籍,比如说四大名著,他们还能将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对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学识的老师知道很多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有学识的老师还会看一些儿童书籍,如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有学识的老师也会看学生们最爱的漫画书,试着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和学生交流的话题;有学识的老师不仅需要看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书籍,还应该看其他专业的书籍,比如说心理学、社会学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在语文课堂上,有学识的老师讲课非常的有趣,因为他们懂得的还是比较多,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旁征博引,可以讲很多和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可以给学生补充很多的知识,丰富一节课的讲课内容,也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那些学识不太好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不能吸引学生。
小学语文老师的魅力主要表现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当然老师的个人魅力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老师的言谈举止、服饰仪表等。弄清楚个人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后,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教学,更好地和学生相处。
表现魅力 第3篇
一、长笛演奏技巧中的三要素
长笛的演奏技巧可谓丰富多样, 但能决定其高低优劣的要素当首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规范的呼吸调控;二是正确有效的发音方法;三是全面扎实的吐音技巧。
(一) 合理规范的呼吸调控
但凡管乐器, 气息是“源”, 也是“本”, 这已是中外管乐界一个不争的共识。在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方面, 长笛与其他管乐器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但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地方。毫无疑问, 与几乎所有的管乐器一样, 呼吸方法和气息控制是演奏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演奏技巧中首当其冲的要素之一。然而, 实践告诉我们:呼吸技巧是与呼吸方法紧密相关的, 要真正掌握好呼吸技巧和气息调控并非易事。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艺术实践, 在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以后, 本人完全倾向于腹式呼吸法。
其实, 长笛演奏者的呼吸技巧和歌唱者的呼吸技巧很相似。从生理解剖的角度分析, 人的腹腔内有一块功能很特别的横隔膜, 它位于心脏和双肺的下面, 就像个大圆盘平放在身体内部, 把胸腔和腹腔分隔开, 并随着演奏者的呼吸而上下运动。吹奏过程中, 当我们大口吸气时, 此时的肺部便随之扩张, 继而压迫横膈膜并导致其下沉, 以便让胸腔有更大的空间来容纳气流。而此时, 我们的腰肌、腹肌和肋间肌也都会随之自然扩张, 帮助肺部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吸纳更多的氧气, 这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法”。很显然, 腹式呼吸法不仅具有牢靠而结实的气息支撑点, 而且可以使吹奏者的气沉得更深, 呼吸的气量更加充足, 气息的控制反应也更加畅通自如。特别是在吹奏短乐句和快速的吐音时, 这种呼吸法则尤显灵便, 优越性十分突出。
错误的呼吸方法不仅影响演奏效果, 而且对演奏者的健康也有很大危害。做好合理规范的呼吸调控, 是提高长笛演奏技巧的关键环节。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演奏者还应特别注意呼吸的速度、频率和深度, 要尽量兼顾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使之达到最合理的均衡状态。
(二) 正确有效的发音方法
长笛是木管乐器中唯一不需要辅助工具 (如“哨片”之类) 的乐器。早期长笛为木制, 其发音原理和现代长笛基本相似, 因此, 在西方乐器体系中, 长笛一般归为木管类乐器。后来, 通过不断的融会变通, 长笛家族又产生了用金属制作的品种。现代长笛管身上开有圆形孔洞, 孔洞上覆有孔盖, 盖面与孔洞之间保持有一定距离。当管内气流产生运动并撞击到孔洞后, 又被吹奏者所控制的孔盖压下, 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通过笛管上所附的孔盖来调节笛管内的空气柱, 从而使长笛产生各种不同的音高。
在完成呼吸和气息控制的过程中, 演奏者的口腔、嘴唇、舌头、牙齿、下腭等各个部位均要参与其中, 并须做好综合调控。相对而言, 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 笔者更关注演奏者嘴唇部的细微调控, 因为它离长笛吹口的距离最近, 其调控的效果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发音的质量。
吹奏长笛时, 唇部肌肉一定要自然放松, 上下牙不能相咬, 气流应从嘴唇中间发出。经过仔细的观察分析, 笔者将演奏者的嘴唇肌肉划分为六个“区位点” (如下图)
在吹奏实践中, 大多数的学生比较容易做到放松两个嘴角 (即图示中的3、4两个位置) , 但是, 却往往会忽略分布在演奏者上下左右的其他四个“区位点” (即图示中的1、2、5、6四个位置, 亦即上唇、下唇和两个下嘴角的位置) 。吹奏时, 常见的问题是上下嘴唇闭得太紧, 或者两个下嘴角紧张, 再或就是整个下腭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如果出现上述三种不良状态中的任何一种, 嘴唇的吹孔都会变得紧闭狭小, 进而会导致吹出的声音干涩尖锐, 音量也会变得很小。正因为如此, 有的吹奏者即便是左右两个嘴角放松了, 但吹出来的声音却仍然不够理想。笔者认为, 把嘴唇的吹孔充分打开并使之处于放松的状态, 这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举措。
在完成吹奏的过程中, 吹奏者务必使自己的嘴部肌肉自然放松, 这样才会使发出来的音显得既松弛又饱满有力、干净明亮。当然, 除了全面合理地发挥好嘴唇的功能外, 尚须有正确的呼吸方法相配合, 唯有如此, 才会使我们的发音有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运用自如。
(三) 全面扎实的吐音技巧
吐音技巧, 可以说是所有管乐吹奏者一项必备的基本功, 同时也是长笛演奏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演奏技巧。练就过硬的吐音技巧, 可以使我们的演奏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长笛的吐音与众多的管乐器大致相同, 其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即单吐、双吐、三吐和弹吐 (亦称“花舌”或“滚舌”) 。
1. 单吐:
即用舌尖顶住腭前部与上牙根部位置, 用以暂时阻断气流, 然后再用气冲开舌头, 不断重复发出“te”或“du”的读音动作, 并以此产生短促跳音的效果。
2. 双吐:
即在单吐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音的读音动作, 变“te”为“te-ke”或变“du”为“du-ku”的连读。较之单吐, 其速率要快一倍, 适用于快速流畅的吐音乐句演奏。
3. 三吐:
此种吐音技巧可视为双吐的一种扩展或延伸形式, 即在双吐的基础上再重复增加一个头音的读音动作, 变“teke”为“te-ke-te”或变“du-ku”为“du-ku-du”的连读。较之双吐, 它不仅速度甚快, 且更适用于吹奏三连音音型或三个相同音音型所构成的乐句。在瓦格纳的歌剧《罗汉·格里斯》第三幕的间奏曲中, 作曲家娴熟而完美地运用吐音技法进行创作, 使该曲增色不少, 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三吐技巧。
4. 弹吐:
此吐音技巧在行内亦有“花舌”“滚舌”之类的说法, 这是一种较为特别的吐音吹奏法。此法吹奏的要点在于用气息振动小舌或舌尖, 并使之快速颤动, 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弹吐技巧虽然在演奏实践中用得不多 (现代作品中时有所见) , 但其艺术表现力却极具创新性。此技巧不仅可以用于某一个特定的音, 同时还可用于一个完整乐句的吹奏, 而当多个吹奏者同时用弹吐技巧演奏时, 此时的音响效果则更为奇妙无穷。在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作品中, 我们可以随处听到长笛演奏的花舌音, 作曲家根据乐曲音乐表现的需要, 运用一支或者几只长笛的弹奏技巧来营造特定的音乐氛围, 取得了非同凡响的表现效果。
目前, 业内同行用于吐音技巧的读音堪称多种多样, 除了本文中提及的“t e”“k e”“d u”“k u”外, 尚有“ti”“de”“tu”“gu”之类。笔者认为, 无论采用哪种读音, 只要训练的效果好就行, 绝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以点概全, 而应容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长笛的音区划分及其表现特征
长笛的演奏音域总共可以划分为四个音区, 最后一个音区属于超高音音区。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长笛音乐作品的演奏都会在前面三个音区范围内进行。不过, 也有一些音乐结构独特的长笛作品会出现在超高音音区。
从长笛的结构理论上讲, 第一、二两个音区的指法是基本一致的。而第二音区的吹奏主要是通过气息的控制来体现其音高的差别, 并以此形成比第一音区高一个八度的音区。到了第三、四两个音区时, 除了气流量的变化外, 尚须通过不同的按键组合来配合吹奏者的演奏。长笛的每个音区在音质、音色和音量上都会产生各自特定的音响效果, 吹奏者应力求在相应的音区吹奏出乐曲所规定的音效。
(一) 低沉浑厚的第一音区
该音区即第一个八度音区, 也叫低音区。此音区音质浑厚且略显低沉, 这种音质音色往往能营造出急剧、阴沉、神秘或梦幻的特殊效果。柴可夫斯基在其歌剧《黑桃皇后》第四幕中, 即在长笛的低音区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此种音乐效果。当伯爵夫人出现在卧室时, 长笛与单簧管、巴松管的合奏立即将听众带进一种阴忧、神秘、恐怖的意境之中。而与之相反的例子则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组曲《杜比卢什卡》, 该曲第四乐章中两支合奏长笛快节奏的旋律彷如一幅清新梦幻的动感画面, 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 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中的“神圣舞蹈”音乐, 长笛的演绎又显得是那样的阴冷深沉。但同样是阴冷深沉的音乐效果,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却有着别样的体现, 作曲家在该段音乐中非同寻常地使用了4支长笛的组合形式, 其音乐效果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长笛在第一音区吹奏出的各种修饰性音乐效果, 在很多作曲家的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在莫里斯·拉威尔的舞曲《波莱罗》及德沃夏克的第五交响曲中, 长笛都担当了画龙点睛般的重要角色,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修饰和美化作用。
(二) 柔和悦耳的第二音区
长笛的第二音区即第二个八度音区。此音区的音质音色表现出柔和悦耳的特征, 但却不太适合于演奏强音或者甚强音。这个音区长笛的音质趋于平和冷静、清新飘逸。成功运用长笛第二音区进行创作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也同样不胜枚举, 其中,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曲“早晨”、西贝柳斯的《悲伤华尔兹》、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等, 均可视为这方面的经典之作。
(三) 强烈明亮的第三音区
长笛的第三音区, 即第三个八度音区。该音区的音质强烈、音色明亮。在这个音区, 长笛既可强奏, 也可弱奏。从第二音区的b音到第三音区的b音之间的八度音域, 其音质音色具有清澈、透明、纯净的鲜明特征。有鉴于此, 在长笛的独奏作品中, 作曲家多在这一音区施展自己的创作才华, 尽情发挥各自的音乐想象力, 并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我们在格林卡的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即可找到作曲家有效利用长笛第三音区进行创作的成功范例, 该曲在合唱歌声的伴随下, 长笛形象逼真地模仿出鸟儿的唧啾声, 它所吹奏出的美音妙曲为我们描绘了娜伊纳花园梦幻般的美景, 为柳德米拉动人的歌声陪衬出一个温柔的声部, 似乎是在有意识地衬托女主人公此时的痛苦哀楚之情。类似的优秀长笛独奏曲还有很多, 诸如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曲、斯克里亚宾的第二交响曲、罗西尼的歌剧《威廉·泰尔》序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火鸟》等。
(四) 急促响亮的第四音区
长笛的第四音区很独特。这个音区的音高已接近于波姆式长笛的极限值, 而且已无传统意义上c-b音域的指法组合可言。该音区的音质尖锐急促, 且带有很强的张力, 因此, 作曲家一般只是在“ff—fff”的表现力度时才使用它。类似的创作手法, 我们可以在普罗科菲耶夫的《D大调奏鸣曲》、J·罗德里戈的《田园协奏曲》、卡巴列夫斯基的歌剧序曲《柯拉·布勒伊侬》等作品中一一领略到。
有效而巧妙地运用长笛各个音区进行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可谓为数众多, 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当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萨尔旦王的故事》。在这部歌剧里, 低音区的长笛优美柔和, 中音区则优雅冷静, 而至高音区时, 变得既响亮又激情澎湃, 各音区的综合运用堪称娴熟自如, 凸显作曲家的创作功力。
三、长笛的乐队角色魅力及其运用范例
长笛独具一格的音色魅力, 使其首先在管乐合奏中成为引人瞩目的佼佼者。无数艺术实践证明, 可以和长笛搭配的乐器组合形式有很多, 首先, 从音质音色的角度上讲, 长笛与各种木管乐器均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在德沃夏克的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中, 我们便能欣赏到长笛和中音单簧管美妙和谐的合奏。再如, 里查德·施特劳斯在其歌剧《莎乐美》中, 也巧妙合理地采用了长笛的低音区与单簧管的组合形式。而长笛和巴松管合奏的范例则出现在贝多芬第二交响曲的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的序曲之中。在这些不同的组合形式中, 长笛温婉柔美的音质音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给听众带来美轮美奂的听觉享受。
长笛和铜管乐器的合奏, 可以说又是另外一种效果。在这样的组合形式中, 长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弱化铜管乐器的尖锐性, 无形中起到一种神奇的综合调节作用。这种搭配的范例同样为数不少, 如莫里斯·拉威尔的《波莱罗》、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等。
长笛与弦乐器的搭配, 更可谓相得益彰、妙趣横生。这种搭配能让弦乐器的音质音色得到进一步的修饰和美化, 使之更加富有光彩和抒情性。这方面, 最具典型意义的范例当属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中的行板, 乐曲中作曲家用大提琴独奏来表现紧张恐怖的音乐氛围, 同时伴随着长笛轻盈漂浮的乐音, “管”与“弦”之间辗转起伏的音乐相互衬映, 显得十分别致。
长笛作为管弦乐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音木管乐器, 被人们赋予“花腔女高音”般的显赫角色。其音域宽广, 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表现力极强。此类乐器与乐器大家族中各类乐器之间的融合性均很强, 而且, 无论作为独奏乐器还是合奏乐器, 它均能充分显示其灵活多变并善于良性发挥的优势特点。在现代器乐体系中, 长笛已无庸置疑地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可以预言, 长笛的艺术表现功能尚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它在交响乐队中的角色魅力亦将愈发诱人无比。
摘要:长笛演奏艺术不仅涉及个体性的技能、技巧问题, 而且也与各类乐器群体性的音乐表现问题相互关联, 其艺术特征和表现功能与整个现代器乐体系密不可分。分析研究长笛自身的演奏技巧、表现功能以及此类乐器与其他各类乐器之间的交融组合及其乐队角色魅力, 是长笛演奏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围绕上述相关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关键词:长笛,艺术表现功能,演奏技巧,音区,乐队角色
参考文献
[1]扎卡诺娃, 法国长笛文化, 艺术学博士毕业论文摘要, 圣彼得堡图书馆, 2008年
[2]扎卡诺娃, 长笛吹奏曲历史, 《年轻学者眼中的音乐文化:科研作品集》, 圣彼得堡图书馆, 2006年, 10-16页
[3]朵尔日科夫, 长笛手呼吸技巧, 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乌索夫《音乐》, 莫斯科, 6-7页
[4]列维坦, 音乐文化历史中的管乐器.圣比得堡图书馆, 1973-1983年
[5]乌索夫, 莫斯科音乐学院管乐器演奏家培养 (1866-1916) , 管乐器演奏技巧教学法, 卷2, 莫斯科, 1966年
表现魅力 第4篇
一、通过实物、视频与示范等各种途径来呈现美,让学生感知美,并顺势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去,使学生发现和表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高。
你要让学生感知某一事物的美,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这一事物,了解的方式可以是实物呈现。展现海洋生物奇异的色彩和线条,为何称为“奇异的海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自主发现海底的鱼类色彩鲜丽,线条变化丰富,层次多的特点。接着,老师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斑马,梯田,让学生畅谈看到了什么?初步感知线条的美,另外,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也是学生了解所学事物较为有效与快捷的途径,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教师有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对海底世界视频的欣赏,感知线条,进一步海洋生物,体会海洋世界,再引导学生进行图片欣赏,让学生能比较直观具体的观察海底世界,了解海底世界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其生长规律以及身体颜色的变化。
除了实物与多媒体外,教师的示范也能帮助学生感受事物的美。教师用自己深厚的中国画底蕴和扎实的专业素养进行示范,表现出海底动物的线条层次和疏密变化,用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浓淡虚实,这样的示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于海底生物结构特点的认识,并再一次让学生真切的感悟体会之所以为海底世界之美。并且以此类推开去,使学生明白课外生活中含有线条的世间万物,也有不少吸引人的线条魅力,比如我们身边的有些高楼大厦的外形,大学的大门,公交车站,动车车站的流线型设计!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拥有奇特线条的动物。
二、用生动丰富的语言引导、表达美,使学生感知到美。使学生的表现手法得到拓展与提高。
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就如刘勰所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堂美术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虽然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导。这个导就是指——美术课堂中的语言艺术,美术课堂中光有老师用语言来表达美还远远不够,优秀的老师懂得用语言来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来表达美,感知美。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们在课堂上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海洋生物有多美,而是用语言去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美。在观赏海洋生物这一环节,教师伴随着鱼儿游动的视频,用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你带着怎样的心情看着这些线条?你仿佛从鱼儿游动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学生回答:兴奋,好奇!学生在老师的语言指引下仿佛身临其境,说听到了鱼儿游动发出的响声,让听课的老师个个为之感叹。老师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海洋生物时,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伴随图片的播放,解说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等不同方向展示一条条线条,让学生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鱼儿游动的线条,精美典雅,充满神秘的感觉。对学生对听课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用音乐、灯光来营造美,更好感知美,表现线条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有时美术的创作灵感是在充满灵气的音乐声中获得的。所以在美术课上,按照不同的内容运用相应的音乐,能带学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使线条更有明暗,跳起舞来,恰当的使用音乐也是一大亮点,在作品欣赏环节,伴随音乐,在灯光的照射下,作品中的笔墨变化更加明显,学生也畅谈在彩墨海洋生物中领略到的各种美。整堂课的声光效果感动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是一场视听觉盛宴,是一首宁静悠远的歌。
当学生有了足够的感知与体验,学生才能较好地去表现。表现的方式也可多样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结构特点和生长规律后用水墨的形式描绘较为具象的海洋生物,而老师则用形散而意不散的教学设计,通过感官让学生和海洋生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在触摸着“看”中创造出亲近,将内部和外部联系起来,把观察到的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转译成线条、墨色的多样性,他更倾向于用抽象的感觉来描绘海洋生物。那种照着画、那种复制物体外观不再是我们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感知物体时,返回自身的墨色表达。绘画工具也非常奇特,用方巾和毛笔,画出不同粗细,不同干湿,不同虚实的笔墨变化来表现线条之美,对美的表现方式可以如此丰富!而这样的形式也让学生觉得很新鲜,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在之后的作画中随意性大,用线大胆、单纯,但又不缺乏变化,时而用方巾缓慢拖行,时而又转变方向快速拖移。最后还学会用毛笔轻点来增加变化,丰富画面效果,无意中创造出了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独特新颖,饱含学生的情感,我想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但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形式,只要学生能在课堂中感知美,并学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让画中有思想有情感就是成功的!正如尹少淳教授的题为《文化核心素养和美术教育》的讲座中所言,在美术教育中,除了传授美术基本技能之外,培养美术的核心素养对于面对未来社会的孩子更有必要。
四、结合实际教学,切实拓展学生表现感知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通过可看、课闻、可听、可感、可触的教学手段,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增强学生的注意和陶冶,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同时,将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训练和美术教学中的美育融为一体。我将这些感受也实践在我的教学中,比如我在上二年级的《向日葵》一课时,我用四个形式来进行美的呈现。一是实物呈现:我拿出一朵向日葵和一朵普通的花,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初步感受向日葵的特点及它的形状之美。二是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向日葵从一颗瓜子慢慢破土而出长出幼苗,再渐渐长大长高,冒出花蕾,花蕾不断打开,伸出花瓣,露出花盘,花盘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花(这个过程我把镜头拉近,给花盘一个特写,学生都惊奇原来向日葵的花盘里面有那么多的小花),小花经过授粉结出果子,每一朵小花下面都藏着一颗瓜子。学生对于向日葵的这个成长过程表现很新奇,激情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感受到了向日葵的生长过程之美。三是通过作品欣赏,我选了梵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进行比较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向日葵不同形式的艺术美。四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加深学生对于向日葵不同形态的美的表现。在对美的表达上,我很少自己去讲,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观察比较,比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问学生都在这幅画中找到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给你怎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就发现了以黄色为主,同类色的运用,以及给人暖暖的,阳光的积极的感觉。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梵高的用笔,学生发现画面中很多细碎的跳跃的笔触,大大的花盘像一团火,跳跃的花瓣就像燃烧的火苗,欣赏完梵高的热情四溢的《向日葵》后我又出示伍必端的《葵花地》问学生,和梵高的向日葵相比这里的向日葵又给你怎么样不同的感觉,学生说这些向日葵更轻柔些,像是一个个在风中起舞的姑娘,有些还被吹乱了头发。我马上接着问:那这些姑娘都摆出了哪些不同的动作呢?学生马上发现有些头仰着,有些低着头,有些是侧面对着我们,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自然掌握了向日葵不同的姿态之美。在学生作业的时候我也播放了轻松愉快的钢琴曲《童年》让学生能伴着音乐进行创作,在最后结束环节,我出示一个手电筒,让它象征太阳,学生比作向日葵,进行了一个小游戏,我的灯光转到哪里学生的头就跟着转到了哪里,在快乐游戏的同时加深了向日葵喜欢向阳的特性,了解了向日葵积极向上的态度。整堂课轻松愉快,但学生作业的呈现非常的丰富,没有一幅作品是重复的,学生也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想表达的表现在了画面里。让我深切感受到美术课中只有给学生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才能拓展提高创作表现能力,创作出富有生命和活力的作品!
表现魅力 第5篇
1. 跷足抗首——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1) 创设氛围, 轻松自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仔细观察幼儿表现平时所掌握熟练的动作时, 原本的自然变得不自然,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自由的氛围。我把活动室布置成花园, 蓝精灵在花园中嬉戏, 活动开始时, 我用形象的模仿与幼儿学习格格巫咒语的念法, 幼儿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场景布置、亲切的语言交流、生动的形象表现下, 沉静在游戏的氛围中, 激发了幼儿主动表现的欲望。
(2) 自创动作, 容易掌握。幼儿对于自己创编的动作更有表现欲望, 教师适当引导, 让这些动作更加艺术化, 幼儿更容易掌握, 也更容易自然过渡到音乐游戏情境中, 让幼儿和着音乐游戏。游戏中幼儿自由想象格格巫命令蓝精灵要完成的事, 有的说要蓝精灵擦窗户, 有的说要蓝精灵浇花, 有的说要蓝精灵去捉别的蓝精灵……孩子们自己想象的动作尤为丰富, 教师适当引导自然地匹配到音乐中。
(3) 动作教授, 循序渐进。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发展不到位, 往往和教师的教授方式不科学有着直接联系。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幼儿的发展规律, 制定合适的教授方法, 循序渐进。我从听音乐自由改变简单的动作提升难度, 让幼儿根据图谱改变有内容的动作, 再到根据表情边做动作边改变表情。难度逐层提高, 教学节奏根据幼儿活动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放慢或者加快, 两者相结合, 有利于幼儿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
2. 轻歌曼舞——培养幼儿的动作随乐能力
(1) 从熟悉的音乐开始。选择幼儿熟悉的音乐, 能够更好地锻炼幼儿的随乐能力。幼儿熟悉音乐的节奏型, 能够准确把握, 加上动作的匹配, 合理分散注意力, 加强了幼儿动作与音乐的匹配程度。如选择《铃儿响叮当》等朗朗上口的音乐、时下最流行的歌曲或者孩子熟悉的节奏鲜明的轻音乐, 都非常适合培养幼儿的随乐能力。
(2) 简单发音感受音乐。音乐的节奏也可以让幼儿用简单的发音来感受。如XXX节奏型, 孩子们在砍树时, 我可以引导幼儿发音“砍砍砍”, 格格巫施下表情咒语时, 我可以引导幼儿发音“哈哈哈”。简单的发音能够帮助幼儿感受XXX节奏型, 把握动作与音乐的匹配。
(3) 和着幼儿动作哼唱。幼儿在做刚刚接触的新动作时, 往往会放慢速度, 记忆的再现时间较长。这时教师可以和着幼儿的动作哼唱歌曲, 幼儿在做动作的同时, 感受哪个动作可以与哪段音乐相匹配, 加强了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游戏中当幼儿展示他自己创编的格格巫咒语的动作时, 我一边哼节奏, 幼儿一边做动作, 可以帮助小朋友思考这时的动作可以如何与音乐相匹配, 锻炼了幼儿的随乐能力, 也为后面的游戏情节作好了铺垫。
(4) 动作组合有利于记忆。幼儿随乐能力往往也受幼儿对于动作的记忆熟知情况所影响。一连串的动作组合更加有利于幼儿记忆。在游戏中, 我选择了一个动作组合——“格格巫下咒让蓝精灵干活”, 这样的动作有许多:扫地、擦窗户、洗衣服、烧饭, 等等。这样的记忆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熟练掌握动作, 方便幼儿根据音乐改变动作。
3. 婆娑起舞——培养幼儿的动作表现能力
(1) 动作回忆, 增加动作经验。音乐游戏中各种动作的表现方式是基于幼儿对于某种动作所存在的经验展开的。《蓝精灵和格格巫》这一音乐游戏中, 需要许多“劳动”的动作, 这些动作许多孩子在生活中有所接触, 在活动之前, 与幼儿共同回忆, 如洗碗、扫地、擦窗户、拖地、砍树等。对于较为生疏的动作可以用视频录像的方式增加幼儿的经验, 有利于动作的积累及表现。通过回忆和录像的帮助, 幼儿在活动中做起动作更有自信, 更加有力, 并且有足够的时间用心听音乐。
(2) 图示研究, 了解动作方式。音乐游戏需要与音乐节奏相匹配的动作, 用图示的方式让幼儿自主观察发现动作形式, 避免老师的灌输。在活动中, 我利用了“图示三步法”, 即用简单的三幅图片, 让幼儿了解在XXX节奏型下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幼儿在观察图片时很容易发现这是什么样的音乐节奏型, 观察之后再听音乐, 能够加深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度。
(3) 打破局限, 教师语言引导。教师夸张的肢体表现力是幼儿拓展动作表现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音乐游戏时要用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来表现游戏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伴随音乐的动作。教师在幼儿做动作时给予适当的语言引导, 能够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此次活动中男孩澄澄表现自己创编的扫地动作时, 有些拘谨, 我提示澄澄:“这里的脏东西好多啊, 快用力扫扫干净。”澄澄的动作马上变得有力起来。我继续示范, 夸大了扫地的方式, 从左边扫到右边, 从前边扫到后边, 从上边扫到下边, 再用语言总结:“你看, 这样是不是干净许多了。”澄澄看了我的动作, 立刻“干劲十足”。
(4) 拓宽思路, 幼儿相互模仿。同伴之间相互学习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其他同伴的动作, 发现其他同伴动作的独特之处, 互相学习。在“砍树”这个动作的创编时, 我没有规定幼儿如何砍树, 首先请他们自己创编喜欢的砍树动作, 然后一起做动作, 在做动作的同时观察别人的动作。这时他们会发现, 有的幼儿用刀砍树, 有的幼儿用锯子锯树, 有的幼儿用电锯配上嘴部发声锯树, 还有幼儿两两配合, 像拉大锯一样砍树, 幼儿不仅得到了动作的创编锻炼, 还得到了思维的拓展。进行第二次动作表演时, 许多幼儿模仿了别人的动作, 有了更多的创新, 动作更加丰富多样。
(5) 增添情绪, 动作丰富动人。生硬的动作往往吸引不了别人也打动不了自己, 为自己的动作增添情绪, 用感情来表现, 才是真正具有表现力的动作。在活动中我把这种方式更加外显地表现了出来, 即用表情咒语来控制蓝精灵。表情咒语必须有匹配的表情, 一边做表情一边做动作, 更增加了幼儿表现的难度。当格格巫哭着施下咒语时, 所有的蓝精灵都必须哭着扫地;当格格巫笑着施下咒语时, 所有的蓝精灵都必须笑着擦窗户。四种表情咒语, 四种动作, 幼儿带着表情“干活”格外有趣, 动作也更具表现性, 更具吸引力, 不仅吸引幼儿游戏, 也吸引他人欣赏。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 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 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音乐。音乐游戏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教育内涵, 一次好的音乐游戏活动不光能够从认知、情感及社会性方面让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幼儿表现力的培养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把音乐游戏的教育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使幼儿更真切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摘要:音乐游戏需要幼儿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身体艺术表现,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动作更具表现力?现以《蓝精灵和格格巫》为例, 谈谈如何从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开始, 逐步发展随乐能力, 在两者都稳固掌握的前提下增强幼儿的动作表现能力, 真正达到音乐游戏的最终目标, 呈现音乐游戏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音乐游戏,幼儿,动作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表现魅力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