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研究范文
安全评价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安全评价研究 第1篇
生态系统的循环运行, 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构成了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的稳定, 生物多样性的繁殖和自然资源的健康发展。
矿产作为我国的基础资源,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矿区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且还是多环节的复杂过程, 与人类发展、环境、资源、技术、管理方式等密不可分。
因此, 为了保证矿区的生态安全, 实现矿区的健康发展, 需要对矿区的生态安全做出客观的评价。
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在矿区生态安全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 关于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没有一套成熟、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 本文的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矿区生态安全的概念
广义上的矿区不仅包括矿区的生产作业区以及职工家属的生活区, 还包括在矿区周围形成的社区。狭义上的矿区主要是指矿山生产作业区。
随着矿区开采,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地貌破坏、环境污染等。
因此, 研究矿区生态安全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
结合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矿区生态安全应该是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 坚持科学发展思想, 使矿区持续健康的发展。
2 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2.1 选取指标的原则
本研究通过Delphi法, 对指标进行筛选, 在选取指标时时, 应考虑如下原则:
①科学性;
②综合性;
③现实可行性;
④多层次性;
⑤相对独立性。
2.2 构建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矿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 在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及流动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了亲密的联系。
矿区在进行资源的的开采过程中, 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 给矿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威胁。然而矿区生态安全受到破坏后, 又反过来影响矿区的经济发展。为了使矿区的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所以, 本文在建立矿区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时, 参照OECD提出的“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框架, 如图1。
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靠于P-S-R框架模型, 生态安全可以通过状态的值来体现, 可以通过生态安全的压力、响应的值对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 人类社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负荷构成压力指标;
自然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状况构成状态指标;
为了应对环境与资源的现状, 人类做出的响应和采取的对策构成响应指标。
P-S-R框架模型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将人类经与环境的相处很好的表达出来。
所以, 本文结合P-S-R框架模型构建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综合评价矿区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如表1。
3 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在1965年首次提出了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运用模糊数学的原理, 依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的方法。
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构成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所以, 采用三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主要步骤如下:
3.1 构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
将目标A分为n个要素Bi, i=1, 2, …, n。
即:
将要素Bi分为mi个指标Cij:
其中, Cij表示第i个要素的第j个指标。
3.2 确定各层次的权重值
权重值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要素层 (B) 相对于目标层 (A) 的权重集W1B
另一部分是指标层 (C) 相对于要素层 (B) 的权重集W1C。
其中, Ci= (Ci1, Ci2, …, Cini) ;ni表示第i个要素包含的指标数。
3.3 将目标根据评价的需求分为几个等级, 确立评价标准
其中:Sij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第j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值;
m表示评价等级数;n表示评价指标数。
3.4
依据据评价指标集建立隶属函数
3.5 依据隶属函数及每个指标的实际值确立模糊关系矩阵R
其中, Ri表示第i个要素的指数模糊关系矩阵。
3.6 分层次模糊评价
矿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 所以, 需要进行两次模糊评价, 首先是指标层对要素层的评价, 然后是和要素层对目标层的评价。
①指标层对要素层的模糊评价, 第i要素的模糊评价为:
②要素层对目标层的模糊评价为:
其中, ai为对第i个等级的隶属度。
3.7 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
根据最大隶属度法, 选择与相对应的元素作为评价指标的结果。
4 结论
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矿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对矿区的生态安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矿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可以确保矿区生态环境安全, 使矿区实现经济、社会、生环境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矿生态文明评价及预警模型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 (4) :36-37.
[2]成金华.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 :1-10.
[3]杨静, 王立芹.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9) :37-39.
[4]范小杉, 韩永伟.宁东矿区生态安全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11) :56-59.
[5]黄晓阳, 陈宝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矿区生态环境分析[J].有色金属 (矿山部分) , 2011 (11) :68-71.
[6]杜艳春, 毛建素, 徐琳瑜.基于SPR的焦作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12) :332-337.
[7]谢花林, 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0) :705-710.
[8]黄晓阳, 陈宝挤.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矿区生态环境分析[J].有色金属 (矿山部分) , 2011 (11) :68-71.
[9]杨赛明.煤矿区生态安全研究—以南屯煤矿区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4.
基于风险理论的大坝安全评价研究 第2篇
http://
时间: 2011-09-20 16:11:00
来源:人民黄河
摘要:针对现行大坝安全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认为应引入大坝风险理念。建议继续以现行评价体系为基础开展水库大坝的安全鉴定工作,提高从业人员资质,坚持整体利益优先等原则,管理上通过制度建设与资源优化组合,逐渐形成业主监管大坝风险、政府监督业主、公众监督政府与业主的制约机制,积极开展风险评价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大坝;安全评价;风险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697.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 /j.issn.1000-1379.2011.03.042 现行大坝安全评价主要基于工程安全[1],但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目前,对工程安全的认识仍处于半经验半理论性阶段,判断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基于人类自身安全的需求,大坝安全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坝安全应正确认识负面尤其是破坏产生的影响。笔者基于风险理论[2-4]对大坝安全评价进行了研究。传统评价与风险评价 1.1 传统评价
传统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明确,采用确定性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可对单一评价项目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传统认识,易被接受,但同时存在很多缺点。
(1)评价方法着重于工程本身,工程负面影响考虑不全面,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大坝病险的严重程度。如病险等级相同时(同为三类坝),无法体现出不同大坝病险严重程度的差异及其对工程安全运行的影响,不利于大坝整体风险的削减及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
(2)对不确定性因素量化及专项分析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晰。传统方法易对洪水、地震、结构安全等进行专项评价,采用确定性的评价方法,安全程度推断不明晰,没有体现出质量评价、运行管理、金属结构安全与工程安全的直接联系及影响程度,各专项分析间的逻辑联系及相互作用程度依靠专家经验推断,系统逻辑性不强,未考虑人为因素的具体影响。
(3)评价标准存在不合理性。传统评价是依据工程规模、工程效益及影响共同确定工程设计标准,未考虑溃坝后果与风险,工程等别划分不尽合理。
(4)对下游负面影响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不能提供基于经济考虑的安全排序。
1.2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强调评价过程的系统性、逻辑性、透明性与评价对象的广泛性、动态性,评价对象包括工程自身与受影响的对象(尤其是下游),方法具有多样性。风险评价的优点: 通过系统性的全面分析,对工程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识别判断,将不确定性处理透明化;为群坝风险比较或单一大坝不同部分的风险比较提供基础,可以实现全部荷载条件下的评价;能够反映工程安全和大坝溃决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和降低风险提供指导框架;将工程安全与溃坝后果联系起来,为决策管理及公共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我国风险评价技术目前处在发展之中,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尚未建立,需要克服或存在的主要不足有破坏概率估计、生命损失确定、社会生命可容忍标准的可接受性、经验缺乏等。
1.3 传统评价与风险评价的关系
两种评价的出发点不同,从而决定了评价内容、方法与评价标准不同。传统评价认为,满足工程安全即满足下游安全;基于风险的安全评价认为,大坝安全是满足适度风险下的大坝安全。实践中,传统设计及运行良好的大坝很少发生溃坝事件,一般认为满足传统安全评价标准的大坝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但管理中还面临下游社会经济发展、运用方式转变、人为失误、恐怖活动、极端气候条件、工程老化等影响。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共安全角度正确认识风险,实现资源优化、科学除险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开展风险评价。
一般将风险评价作为传统评价的增强工具、替代工具及决策工具。澳大利亚大坝委员会的风险评价导则中明确评估的有效性需要得到大坝工程师的广泛支持,评估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等,在当前阶段,推荐将风险评价作为基于标准的安全评价体系的增强工具[2]。在评价中,大坝安全首先应满足风险标准,在可容忍的风险范围内还应根据ALARP(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准则,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在当前发展阶段,选择将风险评价作为传统评价的增强工具是合适的。基于风险的大坝安全评价体系框架
我国水库大坝下游一般风险人口众多,一旦失事,影响巨大,仅从溃坝后果影响考虑来提升工程的设计标准,在经济上并不合适。笔者在王仁钟等[5]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传统评价为辅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框架,见图1。
图1 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包括4 个方面的内容: ①传统的工程安全评价。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要求,对工程安全进行分析评价或评价复核,确定工程存在的缺陷或潜在缺陷的部位、范围、程度,分析其距离设计安全要求的程度、可能的发展规律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为工程破坏模式分析提供基础。②风险分析。明确系统评价范围,确定分析方法,识别分析危险因素及导致的破坏模式,进行后果估计,确定总体风险。③风险评估。通过社会调查确定风险标准。④风险比较与风险决策建议。进行风险比较,确定大坝风险所处的状态是否满足风险标准要求;进行敏感性及不确定性分析,了解风险结果对来自不同风险源的敏感性,为风险削减提供参考依据;指出工程存在的主要危险,提出削减风险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建议,包括风险削减措施、费用效益分析、风险分布、风险削减优先方案选择等。
图1 大坝风险评价体系框架 这一体系是原则性的,具有适应性与可操作性。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评价体系、评价人员及评价经验,发现工程隐患,同时可以利用风险分析的优点,运用系统逻辑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分析,把握工程的主要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国目前尚处于风险评价的起步阶段,水库大坝风险较大,通过粗筛或初步分析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旧体系过渡分析 3.1 理念转换及普及
目前广为接受的大坝安全理念主要基于工程安全,而对大坝负面效应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风险理念是大坝及其影响对象行为约束、协调发展的基本指南,大坝风险评价则是识别负面效应、控制大坝风险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应积极普及大坝风险理念,为风险评价及管理创造环境,促进大坝安全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行业管理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促进政府加强下游土地的利用规划和监管,规避不合理开发产生的风险,促进水库下游应急救助系统的建设与公共资源的重新配置;推动政府在基础信息建设上的投入,为风险评价提供基础。
3.2 政策与法规过渡
传统评价体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且有较完善的程序、实施办法与监督要求。为推动风险评价工作,应将风险管理写入修订中的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为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提供法规依据;制定与完善风险标准、风险评价导则或指南,规范和指导大坝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推进应急预案(EPP,Emergency Preparedness Plan)及大坝运行维护与监测(OMS,Operation,Maintenance and Surveillance)的建设与完善;开展风险区划工作,制定合理的下游风险区土地利用政策等。
3.3 技术标准过渡
我国目前的大坝设计标准(或除险加固标准)与后果损失的联系不紧密,工程等别确定时没有考虑可能溃坝后果的影响,宜参考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溃坝后果对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进行分类,并据此确定建筑物的设计洪水标准和抗震设计标准。3.4 评价工作的开展
过渡阶段应以传统评价为主、风险评价为辅开展大坝安全评价工作[3],以传统评价标准评价大坝工程安全,以已有风险标准研究成果为参考评估大坝风险。当前我国多数水库的OMS 尚不完善,EPP 处于探索、制订阶段,应加强对预测预警、EPP、OMS 程序等完备性、可靠性、有效性的评估,评价EPP 中的预测预警、通讯、应急响应能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由确定性方法向不确定方法过渡,增强系统分析的逻辑性与透明性。破坏概率的确定可结合专家经验及已有成果进行赋值,逐步由传统评价向风险评价过渡。
积极开展风险评价试点应用、推广与总结,促进风险评价指南与评价标准的出台,重视现场检查与调查,加强从业人员的逻辑思维培养,加强传统定性评价如工程质量评价、金属结构评价、运行管理、现场检查等内容的分析,通过系统的逻辑分析,量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不确定性,为正确判断大坝风险提供依据。规范风险评价的程序与内容,通过人员培养与经验总结,推动工作的开展。结合除险加固调研,总结有效的工程加固措施,对非工程措施进行比较。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发展需求 4.1 风险管理需求
基于风险的评价体系是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基准的,风险管理则是以大坝风险控制为核心。风险管理要素包括职责明确、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程序化、可操作、运行有效的管理环节以及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等。
现阶段,我国实施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粗放型大坝风险管理(如汛期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既是监督者,也是大坝安全的管理者,在现阶段自留风险较大的状况下,可从全局角度降低整体风险水平,推动早期风险监控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及应急状况下社会资源的调动;缺点是增加了政府责任与负担,不利于政府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易出现多层把关不严、责任与风险后移等问题。小型水库是大坝风险的主体,主要面临工程隐患多、管理投入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管理中被动保留风险较大;工程管理方式难以量化大坝风险水平及除险加固效果,也未能考虑工程风险、水库效益及除险代价之间的关系。要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满足可持续发展,应坚持整体利益优先等原则。管理上通过制度建设与资源优化组合,逐渐形成业主监管大坝风险、政府监督业主、公众监督政府与业主的制约机制。
4.2 风险评价体系需求
(1)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修订或出台相应法规与标准,形成大坝风险评价体系及安全认证制度。明确大坝风险评价的组织、技术体系,建立从业人员资质制度,实现过程控制、监督,明确职责;建立风险评价标准或指南,开展定期与特殊情况下的风险评价复核;修订或出台相关规程规范,按溃坝后果确定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及配套管理设施;完善风险评价方法体系,完善OMS、EPP 与人因可靠度分析(HRA,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评价方法;形成长效机制,按风险大小及经济核算开展除险加固排序,降低风险。
(2)完善与建立职责明确、制约有效的大坝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增强行业管理与政府间管理的协调机制;建立水库上下游风险区域内的宏观协调发展框架,促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规避盲目发展的潜在风险;加强各方的联系,拓宽资金渠道,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重视人员资质与能力认证,加强人员培养与培训。
(3)加强基础研究。重视研究水库风险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制定合理的大坝安全政策,研究与社会发展适应的可接受风险标准,加强已有除险加固、降等报废、汛限水位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总结,研究风险决策与风险处理优化技术,注意从宏观层面研究水库风险与效益平衡点选择等。我国大坝安全评价工作的展望
我国目前的大坝安全评价工作应继续以现行评价体系为基础,切实落实大坝安全评价工作,提高从业人员资质,细致全面地开展现场安全检查工作。同时,应积极开展风险评价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基于风险的大坝安全评价体系,重视对非工程措施的评价(降等报废、OMS 及EPP),为水库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258-2000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 ANCOLD.Guidelines on Risk Assessment[M].Australia: ANCOLD,2003.
[3]李雷,王仁钟,盛金保,等.大坝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麻荣永.土石坝风险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5]王仁钟,李雷,盛金保.病险水库风险判别标准体系研究[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25(5): 5-8.
天然产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 第3篇
摘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被用于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主要包括4个阶段试验。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在天然产物安全性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并列举了这些方法在科学研究与实际中的应用及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天然产物;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16
随着人们营养、健康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对天然的营养物质和药物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天然化学物的效益,又不致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于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被用于天然产物的开发研究中。根据我国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4个阶段试验。
1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确定测试化学物的毒性强度、性质和可能作用的靶器官,为进一步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常采用经口染毒测定LD50值,若剂量达到10克/公斤体重仍然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则不必继续测定。王东升等[1]按改良的寇氏法确定白术提取液小鼠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的1日最大给药量分别为100克/公斤和20克/公斤,分别相当于临床日用量的400倍和80倍。表明白术提取液较为安全,可在临床研究试用。孙蕾等[2]采用Horn实验法,经口给药,测定黑松和赤松花粉的LD50值均大于10克/公斤,确定为无毒物质。
2 蓄积毒性突变试验
蓄积毒性试验以20天喂养试验中1/20 LD50组出现动物死亡,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为强蓄积性;若无动物死亡,则为弱蓄积性。当急性毒性试验的LD50值大于10克/公斤体重时,则不必进行蓄积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是对受试化学物是否具有遗传毒性进行筛选,主要有Ames试验或枯草杆菌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
关于微核的首次观察可追朔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微核评估与胞质分裂阻滞技术的结合,为评价已分裂细胞中的微核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生物学方法。由于多倍体只增加染色体分离错误,而滞后的染色体会被核膜包裹并形成微核,于是检测微核中的染色粒和着丝粒就可以有效地对遗传毒性因子进行分类,如多倍体或是诱变剂[3],并且可以鉴别诱导微核的机制。Saleh等[4]研究发现,大鼠灌胃5天杀虫环,不引起骨髓细胞微核数的显著增加,无遗传毒性。孙蕾等[6,7]采用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精子畸形试验,发现赤松和黑松花粉对小鼠骨髓细胞未见明显致突变作用,无诱发菌株基因变化作用,不引起小鼠精子畸形,确定两种松花粉为安全食品。来伟旗等[5]采用Ames试验研究银杏叶提取物A(银杏叶干品)、B(黄酮含量>24%的淡黄色粉末)、C(黄酮含量>40%的淡黄色粉末)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A不引起TA97a、TA98、TA100和TA102四种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B和C诱发TA97a和TA98两种菌株回变菌落数增加,结果为阳性,提示银杏叶提取物B和C中含有致移码突变物质。
3 亚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包括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和致畸试验。是为了观察对受试动物的毒性作用性质、作用的靶器官、繁殖功能的影响和对子代的致畸作用。Lu等[6]采用90天喂养试验,发现竹叶抗氧化物不诱发SD大鼠血液指标、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合急性毒性试验和突变试验结果,确定竹叶抗氧化物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并通过传统致畸试验和繁殖试验[7],发现竹叶抗氧化物对SD大鼠的繁殖没有影响,且未见任何胚胎毒性变化和致畸效应。证明了竹叶抗氧化物的安全性。
4 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是用于发现长期接受受试化学物而可能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那些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研究中一般将两年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结合在一个试验中。Hagiwara等[8]研究发现,小鼠连续饮用96周1.25%和5%的焦糖溶液后,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临床症状、体重及脏器重量、尿检分析和组织学特征均未出现与作用效果相关的表现,表明5%以下的焦糖溶液对小鼠无致癌作用。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目前被广为认可并得到应用的方法。其中经口染毒求LD50值是急性毒性试验的常规方法。Ames试验是致突变试验的主要检测项目,主要用于分析体外遗传突变。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从体内角度检测外源化学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进行诱变剂的筛选[9],进而初步判定天然产物的安全性。随着国家对天然产物安全性管理的重视,以及百姓认识的不断提高,毒理学安全生评价方法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会对促进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升,李锦宇,罗超应,等.白术提取液急性毒性试验[J].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5):40-43.
[2] 孙蕾,顾春丽,房用,等.黑松和赤松花粉的毒理实验和安全性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 33(增刊):142-143.
[3] Terradas M, Martin M, Tusell L, et al. Genetic activities in micronuclei: is the DNA entrapped in micronuclei lost for the cell? [J]. Mutat. Res., 2010, 705(1):60-7.
[4] Saleh K, Celikler S, M A A. Lack of micronuclei formation in bone marrow of rats after oral exposure to thiocyclam insecticide [J].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2010,17(4):311-314.
[5] 来伟旗,梅松,王茵.银杏叶提取物Ames试验的结果分析[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68(3):25-26.
[6] Lu B, Wu X, Tie X, et al. Toxicology and safety of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 Part 1: Acute and subchronic toxicity studies on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05, 43(5):783-792.
[7] Lu B, Wu X, Shi J, et al. Toxicology and safety of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 Part 2: Developmental toxicity test in rats with antioxidant of bamboo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06, 44(10):1739-1743.
[8] Hagiwara A, Shibata M, Kurata Y, et al. Long-term 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 of ammonia-process caramel colouring given to B6C3F1 mice in the drinking-water[J]. Food Chem. Toxicol,1983, 21(6):701-706.
[9] Shelby M, Erexson G, Hook G,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ree exposure mouse bone marrow micronucleus protocol: Results with 49 chemicals[J]. Environ. Mol. Mutag., 2006, 21(2):160-179.
作者简介:黄秀丽,延边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活性、功能性食品与食品安全。
企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第4篇
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 安全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中都遇到过安全隐患问题。目前, 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最新的认识, 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危险事故虽然避免不了偶然性和突发性, 但大多数事故基本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因此, 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管理方法, 加强企业中的安全评价。
一、企业安全评价概述
企业的安全评价又被称作企业危险评价, 具体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中, 存在的危险和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判断企业发生事故的危害和严重程度, 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安全评价的内容
安全评价的内容包括危险的发生、产生危险的因素和危害程度的评价。危险及有害因素的识别主要是对潜在或已经表现出的危险源进行辨别, 对危险及有害因素的变化与扩散趋势进行判断, 并对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进行估量[1]。
2. 安全评价的原则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 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四种原则。我国各行企业较多, 并且分布较广, 生产安全条件较为复杂, 因此, 若想制定一套适合我国所有企业的安全评价方法较为困难。安全评价需要以企业自身情况为基准, 对企业进行安全评价, 结合企业的管理手段, 安全评价方法需要即简单又实用。
二、目前我国企业生产安全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生产安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 社会对安全越来越关注, 但是, 企业中的安全却存在很大问题。企业中的安全因素分为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作业环境较差、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手段不强、安全监督不全面、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外在因素主要是地方相关检查部门的工作没有真正落实, 导致的监督检查不严格, 同时, 政府对企业的生产安全法律法规也没有完全建立。
三、适合我国企业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 可以采用安全检查表、预测危险进行分析、假设故障发生的后果分析等等, 不仅方法众多, 随着企业的发展, 社会各界的关注, 安全评价方法也越来越多[2]。本文将重点分析以下三种适合我国企业的评价方法:
1. 安全检查表法
安全检查表法是将生产中的设备、装置、操作、管理、工艺、组织中等多种不安全因素, 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描述, 管理人员通过表格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的优点是能够将安全细化, 内容完整, 不会漏掉任何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评价法, 不仅可以自身评价, 还可以为其他评价方法提供帮助, 可以对事故的原因、危险内容、危害程度进行排序[3]。缺点是只能做定性评价, 不能做定量分析, 也就是只能对已有对象进行评价。另外, 编制安全检查表的工作量大, 需要进行事先实验并且不断更新, 评级标准和评分情况也需要事先编写, 同样增加了工作量[4]。
2. 事故树分析法
事故树分析法是企业安全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安全分析方法。是将所有企业内发生的事故形成一个树状, 将制定事件作为顶上事件, 然后寻找造成指定事件的影响因素。从指定的事件开始, 逐渐向下分析发生的原因, 找到扩展的危害, 直到找出事故树的低事件为止。事故树分析法的优点是能够详细的分析出引发事故的原因, 或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 并且分析的结果显示也十分精准、形象, 富有逻辑性。另外, 顶上事件可以是已发生事故, 也可以是预想事故。因此, 该方法可以作为预测事故方法使用。缺点是这种方法发对评价人员的要求很高, 需要对企业、评价系统都非常熟悉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 该方法只适用于指定事件的安全评价, 因为只有指定出哪种事故, 事故树才能从顶上事件分析到底事件, 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剖析[5]。
3.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公式为:事故发生概率=危险环境×危险程度×危险后果。这种方法对企业危险评价的准确率较低, 并且需要三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得出结果, 而这三种条件都比较笼统, 因此, 这种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只适用于各项指标都十分明确的企业。
结论
通过上文分析得出, 我国企业的发展虽然十分迅速, 但是生产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困扰企业安全生产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法律控制因素, 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文提出三种适合我国企业的评价方法。这三种方法均有利有弊, 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 才能够对企业安全做出合理评价。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 但同时, 我国工业科技力量于国外相比较为欠缺, 大部分企业还属于中小型发展中企业, 企业的资金有限、技术水平较低、作业环境差等因素都为企业带来安全隐患问题, 并且大部分企业中对工人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工人危险事故较多, 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民经济。本文针对企业安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为提升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做出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安全评价,事故防范
参考文献
[1]刘振东.公路隧道隐伏病害快速无损检测与安全评价体系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陈敏.泵站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重要性分析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 2013.
[3]刘天佳.安塞油田谭家营油区石油钻井井控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 2013.
[4]汪莹.基于安全服务水平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3.
基于模糊评价的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第5篇
基于模糊评价的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根据相关施工规范的要求并结合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实际,构建一个合理的.施工生产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施工生产安全管理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小评价的主观性,可操作性强,用于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以及预防安全事故是切实可行的.作 者:苏义坤 宋立强 马晓东 Su Yikun Song Liqiang Ma Xiaodong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 期 刊:森林工程 Journal:FOREST ENGINEERING 年,卷(期):2010, 26(2) 分类号:X924.4 关键词:施工生产 安全管理 模糊综合评价
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研究 第6篇
【关键词】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既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把世界所有国家领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已站在确立自己作为大国和强国地位的门槛上。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在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20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之后,中国需要根据新的内外条件和情况,重新检视自己的大战略,作为确保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对于中國的发展战略,人们已有很多的讨论。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战略,却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源于对战略目标牵引,试图通过对经济安全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面向安全战略指导的经济安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有效地综合评价,从多维度反映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为经济建设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二、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重视区域经济安全之间的统筹。从“体系”出发,强调“总体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上行的发展阶段,也是矛盾突出最激烈的阶段,健康平稳地发展是制定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础,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去追逐,顾此失彼,要以国为镜,以史为鉴,在坚定巩固各领域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统筹处理好内外安全,国民安全、传非安全等等,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本研究围绕经济安全环境内涵,进行顶层业务分解,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的相关领域基本要素指标体系、业务模型。
2.区域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一国保障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社会类经济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表现为一国政府能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安全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本项目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经济主权安全状况等直接影响GF建设的几个方面及经济危机风险状况、粮食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安全进行评价。由于篇幅限制,各类区域经济安全问题的指标选择过程将不一一介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经济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科学反映我国经济安全环境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对各级指标的筛选和建立采用了重点考虑了以下情况:
(1)定性定量相结合
以上指标构建过程中均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分析和评价经济安全环境状况过程中,除了采用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以确保对经济安全环境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可信。
(2)统计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在对指标设计及数据搜集过程中,针对经济安全领域调查对象与调查要求的不同,采用了全面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最为常用的两种调查方法。
对于占比、平均值等统计指标,多采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从被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由样本所获取的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和特征。
对于部分定量指标,需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从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归口部门定期取得系统的、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获得。
三、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设计
1.模型选择
结合经济领域指标数据中定量数据较多,并且指标体系有较为清晰的层次结构,而实际需求为量化各层次结构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模型。
2.模型优化
建模过程会受到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属性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因此,会在建模中对初始选择的模型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能够获取到较多的定量数据,那么,可能会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或BP模型;如果数据采集最终反馈,更多的是定性数据,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不利于量化,那么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优先考虑熵值法或模糊评价。
另外,如果研究结果希望展现出31个省(区、市)的比较值,那么,指标体系当中的部分指标会进行删除或更改,确保省级指标可以获取;如果研究结果侧重给出评价以及趋势预测,那么,在数据输入时,会使用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便保证参数可以被估计及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仍然难于获取的情况,将使用熵值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目的在于估计比较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对于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三级指标,来自全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度数据。均为数值型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税务局,国土资源部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数据。
2.模型设计
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均为不可测度指标,因此,使用SEM来解决它们的指标测度。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及研究目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数据结构进行挖掘,不断修正,得到合理的潜变量结构。然后,再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模型识别
常用t法则判断模型是否可识别: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m+ n)个可观测变量,记t为模型中自由估计的参数个数,则模型可识别的一個必要条件是:t(m+n)(m+n+1)/2。
假设该模型中共含有35个参数,包括11个负荷、3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11个观测变量的误差方差、结构模型的8个未知参数、2个内生潜变量的误差方差。由于3513×14/2,故该模型可识别。
4.参数估计
利用R软件,计算得到结构系数矩阵以及方差矩阵。本项目采用标准化情况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两步确立:第一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结构。并结合已有经验,不断迭代优化指标体系以及潜变量结构。第二步,运行程序。检验不显著的路径后重新拟合模型。不断迭代优化,使得所有因子载荷在95%置信度下均显著。最终结构方程可表示为:
5.模型检验
根据各种模型检验指标,如GFI(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NFI(拟合规范指数),IFI(NFI修订指数)对模型进行检验。以上指数一般都在0-1之间,0.9以上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另外,对于不同结构的模型,也可结合反映误差方面的指数进行比较判断。如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AIC、CAIC进行比较选择。
6.模型分析
(1)中国经济安全评估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参数可以看出,每一项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为正向或负向。同时,通过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对比不同三级指标对同一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另外,可以对比不同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识别影响各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的重要因素。
利用以上数据,逐年构建结构方程,即可得到我国经济安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中国经济安全预测
对于中国经济预测,设计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使用前一年构造的结构方程的系数代入方程进行计算。此前,需要逐年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以及实际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套方案,使用BP神经网络,使用当年的评估值作为输出层,前一年的三级指标值作为输入层,进行学习,得到权重后用于预测。
五、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本研究建立的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反映出区域经济安全在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认识自身的经济能力,找出优势与劣势,为加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建设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石.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11:75-79.
[2] 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杜旭宇.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1999,16:31-32.
[4] 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 2004,9:14-15.
[5]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93-98.
作者简介:
安全评价研究 第7篇
一、成品油及其油库存储
要想有效提高成品油油库的安全管理水平, 就先要了解掌握成品油的具体意义。当前市场上的成品油主要分为石油燃料、润滑剂、石油焦、石油溶剂与化工材料、石油沥青以及石蜡等六种类型, 工作人员通过对采集到的原油进行生产加工就能够得到。
油库的安全存储关系到成品油的质量以及作业的安全。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先要严格禁止劣质油品进库, 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合格成品油出现变质现象。最后, 在存储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不同性质成品油的分开储存, 防止串油、混油现象的发生, 这样才能保证成品油的质量, 提高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成品油油库安全存在的存储隐患
(一) 不完善的规章制度
当前众多的石油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未能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致使一些员工不能充分认识到成品油油库安全存储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掌握各项作业的规范, 从而给成品油库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 就会造成严重的员工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 员工安全意识不足
在一些企业成品油油库管理中, 有些职工用电存在着盲目自信现象, 他们自认为经验丰富, 对工作中的细节问题过于忽视因而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偏差, 造成了石油爆炸、员工发生触电等事故。
(三) 监督工作只走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监督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存在偏差, 不能全面的履行监督职责, 往往只是走一下形式。他们缺乏对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没有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各种安全活动, 从而致使员工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 这样容易造成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
(四) 存储相关技术不过关
目前石油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错误认知现象, 觉得成品油油库管理不需要调配专业的人员, 只安排几个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监督即可, 而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油库管理技术培训, 对成品油油库的各项基础设施的操作和掌握程度不够, 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 一旦遇到重大的安全故障问题, 往往会手足无措, 进行不正确的操作, 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成品油油库安全存储措施
(一) 对内部控制加强并完善
石油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并完善管理控制制度, 建立一个健全的成品油油库管理体系, 对油库的安全规章制度要切实的落实好。例如在成品油的运输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就必须积极总结之前的工作经验, 根据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规章制度, 而且要加强制度的落实监督并有效保证员工规范操作, 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 管理人员要使全体作业员工做到有制可依、坚决履行内部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够将安全事故消灭在未萌芽状态。
(二) 员工应提高安全意识
在油库安全管理过程中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是重中之重, 管理人员应该对此做到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企业要加大对油库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 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去开展一些培训活动主要是安全教育方面的, 传授油库工作人员专业的文化知识, 营造出安全生产的氛围。在培训后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考核工作, 有效建立起激励制度, 对于安全工作突出优秀的作业人员进行奖励, 这样能够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作业意识, 在油库日常管理中规范操作, 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 加强对现场的监督工作
管理人员要想有效保障油库现场的日常安全运行, 就必须不断加强油库的管理监督工作, 更要积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成品油油库避免不了检修和维护, 在此过程中, 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调配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操作, 提高作业的规范性, 避免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出现致命性的失误, 引起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成品油库安全评价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
成品油库的安全发展, 离不开对成品油库的安全评价。其实所谓的安全评价就是要对成品油库进行一个科学的安全性能分析。那么在成品油库安全评价过程中, 会出现很多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问题。对于成品油库的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而且还要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品质才可以保证成品油库管理的安全。但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 一部分从业人员并没有十分专业的成品油库的管理背景和实践经验, 这样就使得成品油库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 安全评价方法不科学
对于成品油库的建设和安全检测来说,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安全评价方法, 一般情况下包括很多种安全评价方法。但是实际对成品油库进行安全评价的时候, 人们往往选择一种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 很显然这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对于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着特殊的针对性, 也就是说, 每一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自己对应的评价环境, 如果在不同的成品油库中选择单一的安全评价方法, 这样就会对成品油库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安全问题。因此, 面对安全评价方法不科学的问题现状, 就必要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 保证成品油库的安全性。
(三) 安全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正常情况下, 油库安全评价系统分综合安全管理评价、作业场所安全评价两大分系统。但是在实际进行安全评价的过程中, 人们为了评价的简单和便捷, 往往选择只进行作业场所安全评价方面, 而对于综合安全管理评价方面就会有所忽视。因此面对这种不完善的安全评价体系, 就可能会对成品油库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 并且不利于成品油库的储备安全。
五、促进成品油库安全发展和安全评价的策略
(一) 采用科学的安全评价方法
在进行成品油库安全评价的时候, 要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的一种评价方法, 因为对于不同的油库环境, 要采用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通常情况下, 成品油库安全评价方法包括事故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等等, 这三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专属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因此成品油库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每一种安全评价方法进行全面的了解, 这样才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安全评价方法, 提高成品油库的安全系数, 减少石油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完善成品油库安全评价体系
在进行成品油库安全评价的时候, 还必须要完善成品油安全评价体系, 不仅仅要对作业场所安全评价方面进行分析和处理, 还要结合综合安全管理评价方面的评价标准, 这样通过一个完善的成品油库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才可以保证成品油库的安全性能逐步提高, 并且可以将一些危险因素进行处理, 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通过这样严密的监测和评价, 才可以更好地实现成品油库的安全保障, 从而为石油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使用保障。
六、结语
成品油库企业风险高、危害大、安全责任重大, 一旦发生事故, 可能使国家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失。安全问题是日后油库工作的重点, 尤其是对作为安全管理工作重要环节的安全评价的研究, 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油库是用于接收, 储存和发放易燃, 可燃油品的专用场地, 同时也是协调原油加工、成品油供应及运输的重要枢纽。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上对成品油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 因此对成品油库安全管理就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成品油库的安全特点, 以对成品油库安全管理中对各种预知的不安全因素做到预防, 并对各种预知事故制定相应的救援应急措施, 尽量使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关键词:成品油,油库存储,油库安全
参考文献
[1]赵树民, 林玉宽.成品油销售企业油库经营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08) .
[2]王掌洪.试油测试技术在复杂小断块油气藏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 2012, (02) .
[3]马明.供应链下的石油企业成品油库库存管理浅析[J].商品与质量, 2010, (S5) .
安全评价研究 第8篇
众所周知,灭火器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具有轻便灵活,可手提或推拉至着火点附近及时灭火,稍经训练即可被普通操作人员掌握使用方法的特点,是消防实战灭火过程中较理想的第一线灭火装备。因此,作业场所灭火器的配备对应急状态下的消防灭火工作尤为重要。
在安全评价过程中,特别是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往往受项目建设内容多,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对消防灭火器配置的设计详细程度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评价人员对建设项目作业场所灭火器配置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更多是通过检查该建设项目是否通过了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消防设计审核或消防验收来予以确认,往往很难具体确定作业场所灭火器材的配备是否满足该作业场所的要求。一旦作业场所灭火器的配置与所扑灭火灾的类型不一致、数量配备达不到要求,设置位置方式不合适,发生事故后,初起火灾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有效控制,容易造成事故扩大的影响后果,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此,就如何在安全评价中更好的对建设项目作业场所灭火器材的配备与设计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以供探讨。
2安全评价中作业场所灭火器配置评价的研究
以某建设项目喷漆作业场所为例,该喷漆作业场所建筑面积500m2,一个防火分区,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和10具6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1)首先确定火灾种类、危险等级及灭火器的类型选择
在安全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应根据作业场所的情况,包括该场所内的物质及其燃烧特性、火灾危险性、可燃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该场所的火灾种类、危险等级及选用的灭火器类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喷漆作业场所涉及的物质为油漆、稀释剂等可燃液体,可确定该场所火灾种类应为B类火灾,即液体火灾;喷漆作业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由于其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可确定该场所的危险等级为严重危险级;根据喷漆作业场所属B类火灾场所,可选用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因此选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是符合要求的。
(2)其次确定作业场所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
作业场所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计算值就是该作业场所扑救初起火灾所需灭火器的灭火级别最低值。规范要求,如果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合计值不能正好等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的计算值,那么就应使其大于或等于最小需配灭火级别。作业场所最小需配灭火级别按下式计算:
Q=KS/U (1)
式中:Q—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A或B);
S—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m2;
U—A类或B类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或m2/B;
K—修正系数。
该喷漆作业场所的保护面积S=500m2,B类严重危险级火灾场所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U=0.5m2/B,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的修正系数K=0.9,则该漆作业场所最小需配灭火级别Q=KS/U=0.9×500/0.5=900(B)。
该喷漆场所实配有10具6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单具6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为89B,10具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为89B×10=890(B),小于作业场所最小需配灭火级别900(B),因此灭火器配备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应至少再增加1具6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3)对单具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的确定
安全评价时,不仅要确定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合计值是否能达到作业场所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还要确定单具灭火器的灭火级别是否能符合该作业场所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由作业场所火灾种类、危险等级决定,如对B类严重危险级火灾场所,根据规范要求,其配置的灭火器单具的灭火级别最小应为89B;对B类中危险级火灾场所,其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应为55B。
该喷漆场所属B类严重危险级火灾场所,实配为6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查表可知该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为89B,因此选用该型灭火器可以达到B类严重危险级火灾场所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89B的要求。若实配的为4kg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该型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只有55B,达不到89B的要求,该型灭火器可适用于B类中危险级的火灾场所灭火。
(4)对灭火器设置位置的确定
在发生火灾后,是否能及时、有效地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还取决于灭火器设置位置的合理、保护距离的远近。在安全评价过程中,通过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设置规定来确定灭火器的设置位置是否合理。
根据规范,喷漆作业场所(B类严重危险级火灾场所),若采用手提式灭火器材,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为9m,采用推车式灭火器,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为18m。因此,在对该场所灭火器设置位置的检查中,应确保最不利点至少在9m范围内有1具手提式灭火器或18m范围内有1具推车式灭火器的保护。
此外,对于灭火器材的设置位置,应明显和便于取用,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灭火器箱内或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0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08m;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具等要求。
3 结语
通过对安全评价中作业场所灭火器配置评价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确定配置灭火器的类型规格与数量、配置标准、设置位置等,旨在保证项目设计过程中对灭火器材配备的准确性,避免因灭火器配置规格、数量、位置的不当,造成火灾事故现场后果的严重化、扩大化,以减少火灾损失,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摘要:灭火器具有轻便灵活,易于掌握操作的特点,是扑救初起火灾的重要消防器材,对应急状态下的消防灭火工作尤为重要。在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中,往往受项目建设内容多,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中对消防灭火器配置的设计详细程度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评价人员对建设项目作业场所灭火器配置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更多是通过检查该建设项目是否通过了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消防设计审核或消防验收来予以确认,往往很难具体确定作业场所灭火器材的配置包括规格、数量、设置位置是否满足该作业场所的要求。鉴于作业场所灭火器设置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建设项目安全评价中更好的对作业场所灭火器材的配备与设计进行评价,本文通过实例进行分析说明。旨在保证项目设计过程中对灭火器材配备的准确性,避免因灭火器配置规格、数量、位置的不当,造成火灾事故现场后果的严重化、扩大化,以减少火灾损失,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关键词:灭火器配置,作业场所,安全评价
参考文献
[1]GB50140-2005.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S]GB50140-2005.Code for Design of Extinguisher Distribu-tion in Buildings[S]
[2]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GB50016-2006.Code of Design on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3]GB50444-2008.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S]GB50444-2008.Code for acceptance and inspection ofextinguisher distribution in buildings
[4]李美庆,董国强,等.安全评价员实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LI Mei-qing,DONG Guo-qiang,et al.Manual for SafetyAssessment Staffs.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
[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Safety Assessment.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 House,2005
[6]赵耀江.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ZHAO Yao-jiang.Theory and Method for Safe Evalua-tion.Beijing:China Coal Industry Publish House,2008
[7]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WANG Yuan-hui.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Tianjing:Tianjing University Press1,999
[8]高建明,曾明荣.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现状与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3):52-55GAO Jian-ming,ZENG Ming-rong,Current Situation andMeasures of Dangerous Chemical Safety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3):52-55
[9]靳江红,赵寿堂,胡玢.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现状[J].安全,2003JIN Jiang-hong,ZHAO Shou-tang,HU Fen.Safety As-sessment Status of Dangerous Chemicals[J].Safty,2003
公路边坡安全风险评价因子研究 第9篇
关键词: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子
引言
边坡是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 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之一。近年来, 公路工程建设突飞猛进, 建设过程中公路沿线高边坡等不良地质路基施工安全风险也越来越突出, 引起公路建设管理部门的日益重视。公路边坡工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措施繁多以及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施工期变形破坏等事故易发。通过开展边坡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能够有效控制施工安全风险, 规避施工安全事故发生, 保障公路工程建设安全。针对公路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开展调查研究是建立公路边坡工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基础。
1 公路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公路边坡安全的因素众多, 在选取影响因子时要求能够全面真实反映边坡的安全状况, 同时还应遵循系统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结合边坡工程实践, 对影响边坡安全稳定的六类因素进行分析。
1.1 边坡断面几何特征
边坡断面几何特征包括边坡高度、坡形坡率等。一般而言, 坡高越低, 坡率越小, 边坡越稳定;而边坡越高、坡率越大, 则易发生变形和失稳。因为坡高增加会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 同时增加边坡侧向位移, 从而降低边坡稳定性。边坡坡率、坡高对稳定性的影响还取决于边坡岩体结构特征以及边坡所处的环境, 其对边坡安全风险的影响机理十分复杂。
1.2 地质条件
边坡所处的地质背景也是影响边坡安全的重要因素。就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而言, 不同坡体材料、不同岩土体结构有不同的变形破坏形式。
1.2.1 坡体材料
按构成边坡主体的材料不同, 可以分为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二元结构边坡。针对不同的边坡类型, 分别进行边坡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以利于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边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提高安全评价的效率和可靠性。
1.2.2 岩体结构
针对岩质边坡而言, 岩体结构特征是影响其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 降低了其整体强度, 增大了岩体的变形性能。岩体结构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和非连续性等特征都可能引起岩体结构的失稳, 导致滑坡、崩塌等灾害的发生。
1.3 失稳破坏情况
在开展风险评估前, 应认识和掌握边坡当前的破坏情况以及历史病害发育状况等,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把握和分析边坡病害现状, 并对边坡病害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1.3.1 边坡病害现状
开展风险评估前应对公路沿线边坡进行实地踏勘, 及时掌握边坡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病害, 包括坡顶张拉裂缝、坡面冲刷、已有防护结构的变形等。
1.3.2 病害发育历史状况
边坡病害历史发育状况反映了边坡的以往状况, 可以帮助评价人员对边坡的稳定性做出合理判断。检查人员应详细收集边坡的以往滑坡、崩塌等历史信息, 若对以往发生的病害已采取了有效的补强加固措施, 还应注意加强检查防护设施的状况。
1.4 水的影响
大量的边坡破坏 (如滑坡、崩塌等) 都发生在雨季,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滑九水”。尤其是在台风暴雨季节或长期持续降雨期, 都可能导致边坡地下水位的快速变化, 影响边坡稳定。水对边坡稳定影响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降雨入渗边坡岩土体孔隙中, 增加了上覆土体重量从而增加坡体下滑自重力; (2) 水入渗坡体, 使滑动面上含水量增加, 降低了土质颗粒间的粘结力, 削弱了土的抗剪强度; (3) 降雨导致地下水位变化, 引起孔隙水压力和渗透力的变化, 进而降低抗滑力; (4) 水对边坡的冲刷侵蚀导致坡体失稳; (5) 地下水的长期化学作用改变周围岩土的性质和强度。
1.5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边坡安全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雨上。气温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针对岩质边坡, 一旦岩体暴露于地表, 就会在温度变化和风雨日照的共同作用下发生风化。长期风化作用, 导致岩体发生剥落, 进而发生失稳。此外, 边坡降雨冲刷对无防护的土质边坡或风化严重的岩质边坡破坏影响较为显著。
1.6 坡顶坡脚建筑物
坡顶坡脚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是针对边坡灾害后果影响而言的。坡顶坡脚建筑物重要性等级越高、距离坡顶坡脚的距离越近, 则发生灾害时造成的后果越严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坡顶建筑物的堆载效应往往威胁到边坡的安全;另一方面, 边坡坡脚与公路的距离越近, 则发生灾害的可能后果越严重, 因为一旦发生滑塌灾害, 可能会造成道路堵塞, 车辆掩埋等事故, 严重危害交通安全。
2 公路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子归类
通过对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从不同角度, 根据不同标准将各风险因子进行归类, 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
2.1 按风险来源归类
按照风险来源可以将影响因子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边坡自身特征、地质条件、失稳破坏情况等;外部风险则来自不可避免的外界自然力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 包括气候条件、降雨影响以及对边坡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人类活动等。
2.2 按风险性质归类
按照风险性质归类, 风险因子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可变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己存在并将长期持续产生影响且波动较小的风险因子, 如边坡断面几何特征、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等。而可变风险则包括具有短期性、突发性且波动较大的风险因子, 如地下水位变化、降雨影响、气候变化以及人为的工程活动等。固有风险可能是长期稳定的, 也可能在可变风险的影响作用下发生改变。因此,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共同决定了边坡的安全风险。
3 结束语
基于边坡安全风险影响因子的分析与归类, 结合边坡工程实践, 对影响边坡安全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 包括边坡内部因素, 如边坡断面几何特征、岩体状况、地质构造特点、失稳破坏情况等, 还包括外部因素影响, 如水的作用、气候条件、坡顶坡脚建筑物影响等。通过对风险因子的归类, 有利于进一步发现潜在影响因素, 全面探究影响边坡安全的因素, 采取合理措施, 有效控制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梁, 张业成, 罗元华, 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8.
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研究 第10篇
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 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确定某一区域涉及化学品企业发展规划的内容、规模、范围, 并体现安全防护的方向和重点的可度量参数的集合。化工园区安全水平的安全目标要以指标体系为依据, 按规划期确定各单项指标的控制水平以及可控制的程度。
二、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的化工园区安全规划和评价指标的内容比较复杂, 首先要考虑的是区域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影响 (A) , 以及区域规划状况 (B) 、环境、生态质量状况 (C) 、应急资源利用能力 (D) 和社会经济状况 (E) 等方面。
(一) 区域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影响指标的选取
企业设计、投产之前的安全规划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企业自身所固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区域的安全生产状况首先要根据该区域的涉及安全的企业的生产状况来表征。企业的安全则主要与企业自身的危险有害因素相关。
固有危险是指物质生产过程的必要条件 (客观的要求) 所衍生出来的危险性。它一般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加工、生产出危险的物料, 二是可能采用具有危险性的工艺过程, 三是可能采用危险的装置、单元操作。
1. 物料危险性。
根据《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6944-2012) , 危险物质分析时要考虑:是否剧毒物质;是否易燃物质;是否可燃物质;是否不稳定、震敏性、或自燃性物质;是否形成蒸汽云;是否监控物质。以及危险物料可能导致的危险性:急性中毒;火灾;爆炸;化学性灼伤及腐蚀等。
2. 生产过程危害性。
企业的生产从厂址选择, 总平面布置, 厂房生产火灾危险性、耐火等级。厂址对周边最近环境敏感点 (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机关或事业单位、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二类饮用水保护区等) 的危害程度都与安全十分相关。
3. 企业安全防护、管理。
企业所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的安全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依据《安全生产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 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以及“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因此需要确定其相关的指标为:A10安全监控防护措施的完善程度;A11安全制度、管理的完善程度。
(二) 区域规划状况指标的选取
工业区安全规划是公众安全和区域安全的独立规划, 也是工业区规划的组成部分, 它与工业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 (GB50137-2011) , 城市功能分区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 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以《中国城市灾害管理的现状分析》所提出的采用定量化的可接受风险基准作为安全功能区划分的依据。在结合国外个人风险可接受基准研究的基础上, 并结合中国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 确定城市不同类型功能区的最大可接受风险基准范围及其确定的依据 (如下页表1所示) 。
根据下页表1中的结果, 按照城市不同类型功能区对风险要求的相似性, 将城市安全功能区划分为四类:一类风险控制区、二类风险控制区、三类风险控制区、四类风险控制区, 具体划分标准 (如表2所示) 。
可接受风险水平是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推断出来的, 作衡量系统风险的准则。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匮乏, 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的规定阈值, 并以此为基础来衡量国内的公共安全水平。
因此可以用风险控制区的划分来确定区域规划的相关指标即:B1规划区功能定位符合性。
规划区的人口密度可以表征人文社会对生态环境状态的对策响应即人文社会压力, 因此确定指标:B2人口密度。
其次是规划区的交通状况可以影响规划区的发展以及公共安全的服务便捷程度, 可以确定指标:B3区域交通。
(三)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标的选取
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 也是反应当前区域的规划情况。也即与区域的生态安全相关。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威胁与破坏的状态, 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根据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一些相关资料, 生态安全与化工园区的公共安全关系密切的指标可以选择为:C1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等级;C2生态安全等级 (森林覆盖率) ;C3水土流失等级 (水土流失率) 。
(四) 区域应急资源利用能力指标的选取
应急资源反应了公共安全及救援、救护可利用资源的完备情况。城市公共安全主要指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城市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也就是城市公民从事和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交往所必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它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卫生安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等。
化工园区的公共安全首先就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场所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生命起救援作用的公共机构有医疗卫生、消防公共设施;保护财产安全的公共机构有公安, 此外还涉及到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如洪水、地震等。
因此对于应急资源方面需要确定的指标为:D1消防应急资源;D2公安应急资源;D3医疗应急资源;D4应急组织机构的配套完善状况。
(五) 区域社会经济状况指标的选取
影响城市化学灾害的社会环境因素有人口分布和人口密集程度、城市规划与工业布局、居民防护意识和自救互救水平等。灾害源周围存在居民区和密集人口是使事故危害扩大的重要因素。对于老的工业城镇, 可以将危险性较大的化学品生产与储存单位迁出城镇, 或者动员居住在周围的居民搬迁。
不同城市遭受化学灾害打击的破坏程度各不相同;同一城市中不同的区域和部位, 灾害易损度也各不相同, 它是衡量承载体的重要指标。因而城市或区域的不同发展水平,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其中社会经济与安全较相关的指标可以确定为:E1区域经济承载力 (可以采用单位土地面积的万元产值, 万元/hm2) ;E2区域人均GDP;E3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比重;E4环保投资比重;E5科技投入比重。
(六) 化工企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 对化工园区进行安全水平评价可以选择的指标体系 (见表3) 。
三、小结
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选取区域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影响、区域规划状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区域应急资源利用能力、区域社会经济状况指标五个方面共26个安全评价指标。
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城镇区域范围内的与化工相关企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作为一种探讨。其次对于该区域范围内为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选址建设提供外部综合评价的一个指标体系, 可以实际为区域重大安全决策、安全规划和现状安全水平状况改善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指导。
摘要:目前安全评价主要是针对单位、企业内部的安全事故、存在的隐患来说明对企业和周围的影响, 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生产安全和经营, 但是有关区域规划、周围人口、环境及社会各方面的状况却很少涉及。为了构建较为全面的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可从区域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区域规划状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区域应急资源利用能力、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五个方面共26个安全评价指标组成评价体系。
关键词:化工园区,区域安全规划,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明顺, 钟杰青.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 1995, (5) :9.
[2]曾珍香, 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96-114.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生态环境考核标准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社, 1999:3-37.
[4]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152-153.
安全评价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方法;研究
对安全状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采取有效安全预防措施,以促进架空送电线路的送电安全性不断提高,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可参考依据。
一、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结构检测情况
由于受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架空送电线路铁塔会出现弯曲、倒塌等情况下,严重威胁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安全,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结构进行检测,提高架空送电线路的运行安全性,对于促进输电线路铁塔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结构组成和相关检测标准,可以从构件、材料、连接情况和附属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如钢板的尺寸、螺栓的紧固程度、角钢的尺寸、护栏的稳定性等。由于电路运行的相关工作人员为基础工作人员,在进行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结构检测时,不能将技术要求制定过高,并且,要使用简单的检测攻击进行操作,以便快速、有效的进行检测。例如:构件是否保持完整、构件有无弯曲情况、整体结构是否出现倾斜情况、脚钉有无严重损坏情况、爬梯是否安装牢固等,以保证架空送电线路送电过程的安全。
二、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方法分析
根据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结构特点、运行情况等,对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订立计算的方式,将各种影响因素量化,从而根据计算出的相关数据,对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安全系数做出评估。
在实践过程中,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来进行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的层次分析,可以找出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出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根据架空送电线路设计的相关规定,常用的杆塔有直线型和耐张型两种,根据实际情况现在最合适的型号。因此,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需要对两种杆塔进行层次分析,一般包括铁塔的安全状态评价主要包括评价单元、评价系统、评价项目和评价分项等四个主要层次,其中,线路铁塔为评价三元层次,而直线型和耐张型铁塔的结构安全状态评价为评价系统层次,对材料、构造、附属结构等进行安全状态评价为评价项目层次,对各项目进行的进一步评价为评价分项。通过仔细分析各层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层次分析模型,主要分为直线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和耐张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两种模型。
2.权重计算
通过将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分为两种层次分析模型,对材料、构建、变形情况和附属设施等进行分析,可以对不同层次之间的元素进行权重计算。并且,不同元素之间的重要性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量化的形式,可以进行矩阵判断,从而知道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根据矩阵判断相关数据和研究人员的结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各层次之间可以形成不同的判断矩阵,并且不同层次的元素都具有相同的一致性条件。通过矩阵判断,可以对架空送电线路铁塔不同层次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上述检验,可以将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一致性指标、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和一致性比例计算出来,从而提高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如果遇到研究人员较多的情况,则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决策,通过判断矩阵的形式,计算出各层元素的向量,从而对不同元素产生的影响进行排序,最终得出综合排序向量,从而知道每个元素的权重。根据相关计算公式,当各元素之间的标准差达到一定值时,则可以得出有效的权重值,从而得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项目的权重情况。从上述内容可得出如下结论:评价项目中的权重关系是构件占据最重要位置,其次是铁塔变形和构件与链接之间的问题,然后是铁塔材料的问题,最后是附属设施。
3.评估值相关计算
通过上述情况得到各层元素的权重之后,再根據相关计算公式,则可得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值。由于直线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和耐张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的评价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进行评价值计算时,要对所用的公式给以高度重视,直线型杆塔基数与耐张型杆塔基数各不一样,才能保证评价值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采用变权综合法计算评分值
通过对权重的确定、评价值的计算,可以得出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相关数据。而由于架空送电线路铁塔的整体评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个别构件出现严重损坏时,整体评价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从而无法反映出铁塔整体的真实情况。因此,可采用变权综合法对各指标进行计算,并根据直线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和耐张型铁塔结构安全状态的评价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计算基数,以提高架空送电线路铁塔整体安全状态评价值的可靠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方法对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铁塔的安全现状,从而提高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促进架空送电线路铁塔安全状态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彬.采动影响下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的安全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
[2]李峰,袁骏,侯建国,安旭文.我国输电线路铁塔结构设计可靠度研究[J].电力建设,2010,11:18-23.
[3]何迎春.基于故障树的架空输电线路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顾明亮.海滩涂地区输电线路铁塔及基础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安全评价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综合评价,预测
一、预测的含义及应用概述
(一) 预测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所谓预测就是在依托相关科学信息, 运用经济、社会、数学、统计以及计算机工程等多方面的技术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规律进行分析, 并对其各要素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进行描述。忽略预测或错误预测极可能给工程项目的实施带来重大隐患, 造成重大损失。安全预测就是依托各种科学技术对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过去的危险值进行比对分析, 利用数学模型对未来时刻系统项目安全性能和事故发生危险值进行定量分析, 以此来控制系统工程危险值, 最终保证系统工程的安全。
(二) 预测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预测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例如经济发展方向预测、项目可行性预测、系统的安全性预测等, 其中在一些危险性行业的安全性生产预测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在国内国际, 预测在安全经营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多也日趋重要, 特别是在煤矿安全评价及安全事故预测方面, 当前, 煤矿的安全预测主要围绕其安全生产展开, 例如煤与瓦斯的防治、煤矿火灾防治以及矿井作业安全等, 每个方面都已经初具成熟经验规模, 并且都被纳入了规程。
二、煤矿安全综合评价内容及方法研究
煤矿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天气状况、工作条件以及安全设备等都会使煤矿的安全状况受到影响。煤矿安全综合评价主要针对煤矿工作中的开采、运输、爆破以及日常安全管理等各环节进行安全方面的综合评价。对于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 以绝对风险值为基础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绝对风险值是指立足充分的数据信息, 通过精确的运算和分析得出的某段时限内系统工程的安全性能状况以及发生事故的概率和损失值。这种基于既定数据分析得出的概率和损失值就是安全风险的绝对值, 最常见的就是事故树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时, 企业更希望得到的是能准确反映煤矿发生风险事故的危险程度的绝对值, 以便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改进。但在实际安全综合评价中, 很多安全事故的概率是很难得到准确数据的, 其原因在于影响煤矿安全的除了各环节的基本因素外还会有一些随机事件, 安全风险指标还需要进行多次随机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得到, 这种评价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 以相对风险值为奇迹的煤矿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相对风险值是对安全事故的危险度采用间接分析的方法, 结合安全事故隐患的内外因素对安全事故发生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 得到安全风险概率。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综合评价中一般都是采用这种分析法, 得到的也是相对安全风险值。煤矿作业的过程和地点都增添了煤矿工作的危险性, 在众多灾变因素难以完全确定的情况下, 用间接相对值分析更容易得到安全综合评价, 比较常见的相对风险值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神经网络评价法等。
三、煤矿安全事故预测方法及相应策略
煤矿安全事故影响因素虽然众多, 但其发生并不是不可预测的, 众多资料显示, 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影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和持续性,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体分析, 煤矿安全事故的预测就可以实现。安全事故预测方法众多, 其中比较常用的有回归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灰色预测法等, 具体分析方法及策略为:
(一) 回归预测法
煤矿安全事故回归预测法是根据安全事故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的方法建立各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方程, 将这种回归方程建立安全事故预测模型, 运用样本数据对预测模型的估计参数结果进行误差检验, 确定模型设置成功后, 企业最终利用模型根据各变化因素的实际值来对安全事故进行预测。当煤矿企业能将影响煤矿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并取得相关资料时, 就可以采用此方法进行安全事故预测。对此预测方法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最后, 通过计算结果证明回归直线与数据的变化趋势相合, 其后根据12月的公布数据与此公式的预测数相比较, 验证公式结果的准确可信度, 若可行, 则在来月来年就可用与安全事故预测。
(二) 时间序列预测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将过去及当前的资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延伸预测, 因此又被称为历史引申预测法。在煤矿的安全事故预测中, 时间序列预测法主要是根据以往发生安全事故的因素比率进行比较分析, 将变化因素结合煤矿当前发展情况和预想发展力度, 根据事故发生的过程及规律对安全事故发生趋势进行预测。
(三) 灰色系统预测法
灰色预测法是针对事项的发生具有不确定因素而常用的预测方法, 此方法将信息分为明确和非完全明确两部分, 之间的系统定义为灰色系统。灰色预测法是一种多因素和多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预测方法, 在对煤矿安全事故预测中具有很大帮助。由于煤矿生产系统的复杂性, 安全事故的产生也是由众多已知和未知因素共同印象的, 在现有知识和技术水平下, 一些影响因素难以量化, 正适合灰色系统预测法的使用和研究特性。
煤矿安全综合评价和安全事故预测工作是对现有资料的宏观预测, 可以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企业必须加大安全评价和事故预测力度, 科学制定各类应急预警措施, 从多方面最大限度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安全评价研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