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精选12篇)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1篇
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感慨颇多。优雅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车站邂逅了彼得堡的花花公子,风流倜傥的佛隆斯基。在安娜回到彼得堡,佛隆斯基对她狂热的追求。面对佛隆斯基的追求,想着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安娜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放弃婚姻。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让我明白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
安娜在所有人的眼里似乎具具备了完美女人的条件,在佛隆斯基初次遇到她,被她的气质与美丽深深折服。在交际场上最受欢迎的吉蒂眼中的的安娜是与众不同,格外迷人的。是令人羡慕的。但是,是人都有她的劣根性。安娜的失败是在与她所处的社会和爱的人,还在于她拥有对爱情的偏执。安娜生活在没有爱情的家庭里,想到和卡列宁过着虚伪的生活。而卡列宁面对着妻子的出轨,他也没所谓。就因此事引起众人的注意,他才感到不安。面对不在乎自己的男人,连爱情的都不懂的男人。青春美丽的安娜对于英俊潇洒的痴心者追求,尤其自己也蠢蠢欲动。不甘心现状,觉得完全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为爱情而活。对于爱情的渴望,年华正好的女子,在邂逅公子哥,并被其痴缠追求着,在爱情和安定生活,还有骨肉面前,对于向往爱情的自由的安娜。她无法做出偷情之外的选择。
在彼得堡安娜生活是压抑的,每个人都渴望自由生活,不想让生命按部就班的人的平淡下去。所以安娜做了,同时也无法挽回。但她不知,爱一个男人,也不能把自己全部都交出去,也要给自己心的角落,供自己累时歇歇。她不知,爱一个男人,要给对方自由。
这里简单说说佛隆斯基,他是花花公子,是不婚主义者。他不刻意追求爱情,不过他喜欢漂亮的女人。他潇洒倜傥,仪表堂堂,也是众多女人中的梦中情人。他不由自主和安娜产生了爱情改变了他。他为安娜放弃一切,前途,名誉,地位。陪安娜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爱情是阶段性的,永恒的爱情是很少的。佛隆斯基在激情冷却以后。即使爱情依旧,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需求让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为男人是许多天地需要翱翔。而安娜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唯一,把爱人当作自己的唯一。最后将自己推向死亡。遗憾的是两个相爱的人最后是这般悲惨的结局。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在现实面前是脆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2篇
安娜,美丽而风韵,有一个深爱着的儿子,一个身世显赫会赚钱的丈夫,生活在上层社会,衣食无忧,这样让旁人无比羡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虚伪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没有感情的基调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钱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爱情无疑对她是一种折磨,这时一个仿佛可以点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现了,渥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英姿飒爽使多少少女为之倾倒,而他却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对安娜张开热烈的追求。起初安娜还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渥伦斯基的热情终究还是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他给了安娜爱情的确点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为他的爱情安娜被他推进无尽深渊最终,在宗教信仰压力,被原有社交圈集体唾弃,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等多重压力下,沃伦斯基对外界压力的妥协、对安娜的冷落,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无所寄托使她崩溃,她穿着一袭黑裙,卧轨自杀。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第3篇
在安娜的眼里,爱情就像是火焰那样炽热滚烫,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顾一切的飞蛾。她得到了爱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选择了为爱情抛弃身份地位,放弃社交圈,放弃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她心爱的儿子,却没有勇气一路坚定地走下去,却在不断地怀疑弗伦斯基对她的爱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这就像把一个判了死刑的人脖颈上套着绞索扣押好几个月,好像要处死刑,又好像要释放!”而最终的卧轨自杀,就是这一切矛盾的结局。从当初在火车站与弗伦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终安娜的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岁月,却足以让安娜从受人欢迎和仰慕的上流贵妇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轨女人,足以让安娜从娇艳走向凋零。列文在与农民的相处中发现农庄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园地,发现劳动才能使自己摆脱烦恼纠结从而感受快乐。作者借安娜的口,写出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冷漠,借安娜的陨落写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的悲剧结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和虚伪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对社会制度的不认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对,对农民的同情,却又因为他从小的生活习性以及社会环境,使他不足以彻底从心理到行为作出改变,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经历和感受写出对农民的爱护和同情,就像列文说的,他自己就是农民,对当时制度对农民的压迫的不满也就表达得更为自然。在文中写到:“人们争论得那么热烈,往往只是因为不能领会对方所要证明的事情。”列文对当时制度的抵制无法让别人领会,而他自己也无法领会和认同其他地主的主张,这就使一切思想斗争无法在现实中得到解决。“一个人没有过不惯的环境,特别是如果他看到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的话。”这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产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的。“过着漫无目标的、没有意义的生活”这也是他急于回到乡下的原因。他怕自己过惯了那种生活以后也成为了他自己厌倦的那种人。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上流社会群体的一种荒废氛围和腐蚀性。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4篇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 使 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而文章的作者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800字 第5篇
一方面,书中的主要人物都阅历了迂回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关于主角们的每一次心理和肉体上阅历的嬗变都写得肌理清楚,细致入微。这其中,最饱满的形象要属安娜和列文。安娜的鲜艳,妩媚,开朗,落落大方到后来的惭愧,孤僻,猜疑,被愿望吞噬。列文从敏感自尊又酷爱劳动充溢生机到后来婚后呈现的肉体危机,以及从宗教中找到本人的信仰。(托尔斯泰布置他们在第七部中相遇,独一的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就让列文对之产生了怜爱的情感。)要把这样饱满的人物形象总结下来,可能需求另开一篇了。而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吉娣和陶丽两名普通女性角色的心理蜕变和心理矛盾。
上卷中,列文和吉娣疾速地抓住了我的眼球,固然一开端他们并没有胜利相爱。安娜曾经这么对吉娣说“您如今的年华真太珍贵了,我清分明楚地记得,那好比洋溢在瑞士群山中的湛蓝色雾霭。这种湛蓝色雾霭覆盖着童年行将完毕时那个年代幸福的一切,过了这快乐幸福的阶段,路就越来越窄了,踏上这段道路真叫人又惊又喜,虽然它看来还是光明美妙的。”她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通知吉娣所处的美妙年华里一切都充溢着无限的可能,而失恋后的吉娣害了一场大病,意志低沉,出国疗养遇到了改动她的华伦加,她的身上有着“超脱吉娣所非常厌恶的世俗男女关系的生活情味和生活价值。”这一点深深吸收了吉娣,并启示了她,率领她到了一个崭新的,崇高而美丽的新世界,从这个高处能够冷静地察看往事。最后,吉娣明白了一个人只需能忘我,酷爱他人,就能心安理得,幸福康宁。而这一点我们在后来吉娣爱上列文,婚后同丈夫住在乡间,料理家务,特别是跟随列文去探望他临终的哥哥那一幕能够看出来,这样的心里蜕变在吉娣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说到内心矛盾,陶丽去访问安娜一行则被作者描写得真实而深入。从开端在富有农民家喝茶时同农妇议论孩子的问题开端的四个小时的去程中,她从各个方面回忆了本人的终身,以为本人受困于怀孕生子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片刻安宁,看到的是“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在享用生的欢乐。”而就是没有她的份,对本人的生活是嫌恶的否认的。抵达安娜家里,参观了华丽堂皇,贵重崭新的房子,理解了她的处境,参与了上流社会那些风度翩翩的贵人的聚会之后,却觉得“仿佛在跟一批比她高明的演员同台演出,她的拙劣演技把整台好戏都糟蹋了。”“对家庭和孩子的怀念,特别诱人,特别鲜明地在她心头翻腾。这会儿,她觉得她的小天地是那么珍贵那么心爱,她在外面几乎一天也待不下去了。”读出了一个普通已婚妇女的内心盼望和挣扎,矛盾与豁然。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800字 第6篇
因为本书篇幅比较长,我担心自己没有耐力,就事先看了一下网上的简介,当时在我的想象中,一定是伏伦斯基不爱安娜了,所以她卧轨自杀了。如果这样的话,和《包法利夫人》就差不多了,后来我发现不是。当初读完《包法利夫人》,我不信服的一句评论是社会压迫了包法利夫人,我觉得并不是,包法利夫人的不幸很大程度我觉得只能怪她自己。
可是,安娜不同。
安娜是一个美丽又聪慧的女人。伏伦斯基也是真心待她的。只要她能离婚,他愿意娶她。即使他没能离婚,他也放弃了很多和她生活在一起。他们吵架时候,他也多次主动低头道歉,在她死后,伏伦斯基痛苦不堪,整个人彻底颓废了。这些都能说明他对她是真心的。
安娜的悲剧确实在于社会。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夫妇之间的不平等,在于妻子不贞和丈夫不贞在法律上和舆论上受到的制裁都不一样。”
的确是这样。直到现在,在我们的时代,依然是这样。女人总是弱势群体,即使现在有一些平等,但是,女人总要付出更多。现在的女人为什么这么辛苦?因为又要工作又要顾家。
但是在我们的时代,如果婚姻不幸福,女人是可以离婚的,孩子也是可以争取的。但是安娜不可以,卡列宁不离婚,她就不能离婚。她就只能和伏伦作文Www.ZuoWEn8.Com/斯基过着没有名分的生活,从而被整个社交界所抛弃,所排斥。
讽刺的是,伏伦斯基却可以随意出现在公众场合,也不被别人排斥,这就是男人和女人受到的不同对待。
正因为如此,安娜必须待在家里,无论读多少书,无论她多么聪明,但是被外界屏蔽的她,只有伏伦斯基了。而伏伦斯基虽然爱她,但是活着总要有其他的事情,他不可能日日夜夜只和安娜厮守。
而安娜,当她生活的重心只剩下不断去思虑伏伦斯基爱不爱她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悲剧了。没有谁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爱情也是。伏伦斯基不在她身边的每一分钟,她都没有安全感,生怕他爱上别的女人,生怕他离开她。于是,在一起时,就总在猜忌,总在吵架。伏伦斯基仍然爱她,但是他渐渐地不再有那么多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于是安娜就疯了,她不能接受伏伦斯基不爱她,她要报复他,于是她卧轨自杀了。
爱情像一枝玫瑰花,没有合适的土壤,花期并不长。而安娜不能接受她的爱情死亡,于是她就抢先一步死了,她成功了,她让伏伦斯基永远不能忘记她。但是,他们的幸福,也永远没有了。
而这,并不能怪安娜。
她是一个诚实的女人,她向卡列宁坦白了一切,可是,她却并不能获得自由。“安娜不爱她的丈夫。她要生活。上帝赋予我们心灵这样的欲望。”社会道德很少考虑一个人的灵魂,可是有的人她就是有精神需要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算一个政要人物,她也衣食无缺,可是,她没有爱情,她想要爱情,怎么办呢?我们也常常这样评价一个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作什么呢?《平凡的世界》里少平非要离开双水村去闯世界,为什么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 第7篇
安娜可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在已经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却仍与家庭教师相爱,与他的妻子杜丽闹翻。而赶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节的安娜,却在车站认识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渥伦斯基。于是,这个纠结的故事就这样华丽丽的开始了。
话说当时,杜杜丽的妹妹吉提正暗恋渥伦斯基,可渥伦同学却无心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本来吧,这事到这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可是当时艰辛谁人知?没想到安娜和渥伦斯基,一个里应,一个外合,硬是弄出一大堆事儿来天理难容,也注定了他们的悲剧。
最后,安娜卧轨自杀了卡列宁参加了她的葬礼,并带走了他们的女儿。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与土耳其作战,但求一死。哎,要我说,他早干嘛去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 第8篇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00字 第9篇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10篇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今天如何全面深入地分析她的性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仍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在文章中,女主人公安娜,在自己的少女时代就嫁了人,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20岁的高级官员卡列宁。安娜过着衣食无缺的生活,可又有谁知道安娜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小说中描绘出的安娜,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少女,花一样的少女,就像那人们花园里的花朵,渴望得到自己所渴望的空间,自己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在丈夫面前,安娜是一个善良而又贤惠的妻子,在儿女面前,她又是一个温柔美丽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是安娜所渴望的幸福空间,并不是她所渴望的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她总是郁郁寡欢,强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埋在心灵深处。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娜邂逅了渥伦斯基,一个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热烈的追求,而安娜也陷入了情网。他俩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而安娜也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却在分娩时差点死掉。
虽然因为这件事情安娜得以和自己的丈夫和解,但最终她仍和渥伦斯基一起逃到意大利,在那里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在这虚掷的光阴里,两人的生活极为空虚。后来安娜回到俄国,又走入她所熟悉的社交领域,但物是人非,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对她,不再欢迎她,用冷言冷语将其拒于千里之外。与此同时,渥伦斯基也弃她而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庄园,并置身于新的农业经营。两人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隔阂而逐渐疏远,变得冷若冰霜。安娜也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虽然依旧美丽,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什么幸福的空间或是什么幸福的生活.最终,生活的苦闷,无人支持了解。最终,安娜带着自己那美丽纯洁的追求和梦想,结束了自己空虚的生活,卧轨自杀,了结了自己在空中飘忽不定的短暂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农奴制度改革已过了,新的资本主义秩序刚在建立,新旧交替,导致了原先建筑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宗教信念等一系列的混乱,动摇和崩溃。托尔斯泰怀这极度不安的心情紧张地思考和探索着俄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她在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几乎是并行的。能如此迅速而真实地通过长篇小说反映社会现实,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11篇
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她安于与卡列宁的互相蔑视,毫无爱情基础的婚姻生活。她将爱情逐渐转变为对儿子深深的母爱。火车站上与伏伦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点燃了她渴望已久的爱情火花。从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对儿子的爱也抵消不了对伏伦斯基的爱,所以她选择了抛弃丈夫,抛弃儿子,只留下伏伦斯基。过了爱情最甜蜜的时期,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伦斯基的爱,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怜的小女儿。
越是认识到自己拥有的可怜,她越想用力紧紧抓住这仅有的。也就导致了她对伏伦斯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她变得越来越不满,越来越爱嫉妒,越来越爱猜忌。使渴望爱情又不愿让爱情枷锁锁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伦斯基越来越无法忍受,对安娜也越来越冷淡。处于绝望边缘的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来解脱自己,解脱别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报复伏伦斯基,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让其后半生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剧,我觉得是她一手造成的。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猜忌与占有欲是爱情最大的敌人。既然选择了爱情,就应该细心呵护,而不是计较与埋怨。爱情是要经过升温期,高潮期,面对诱惑期和平稳期,每1步都是很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诚,善良,不喜欢贵族圈里的气氛,喜欢农民,喜欢农村。
他的一生大多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中。他渴望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与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须过程(婚礼前的聘礼与订婚)都会影响它的完美性。他很单纯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样单纯。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样单纯,他们的结合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最乐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实;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对所有人都能平静,礼貌,温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总处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过执着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毕竟不同,不同的人就会让你对他们产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流露出不同的态度。如果非要一视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可能只有神才能做到。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第12篇
安娜,就这样走了。
在寂寞和孤独的浸染下,在随心所欲渴望爱情的烈火下,在灵与肉、世俗和自我、付出与背叛下,在自我设障的层层围攻下,暗黑与失落吞噬了她。为了让所爱的福伦斯基能因自己的死而再把彼此遗失了的爱找回来,为了让福伦斯基永远生活在愧疚和悔恨中,魅力无限的安娜,最终还是走了。
她走的是那样着迷,走的是那样痴狂。
每一个女人,都要经历一个安娜·卡列尼娜,经历一个围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家庭人生路。
香烟红颜一缕,亡于无人能左右的时代,亡于自我的不能和解,亡于自作自受,亡于逃脱不了的自我的迷霾。
痴情的安娜,诠释了一句话:缘求来,缘散去,痴情女子不消恨,难抵水能东流。
当她一画十字,画出了自己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乐的往事刹那又呈现在她的面前。是否人来自赤裸裸,临尾时亦是赤裸裸?是否当繁华落尽后,留下的是真诚和纯真,是初心和美,是甜蜜涌上心头?
那不是情,那不是爱,那不是喜,那不是恨,那不是金钱荣辱,不是世人冰霜,不是痴情女人薄幸男,不是子女存世牵挂,那是什么?那是初心!是只属于自己的纯真和良善,是那片年幼时的十里桃花。
生命仿如公交车,到站了自然有人下,临战了自然有人上。上下自有定律。上的人在尘世中争名夺利,长脸面、偿欢情、享行乐,为功为名为利斗来撕去,恨天怨地怒苍天。
下车的人若能到最后,眼前浮现出鲜花鸟语,芳草萋萋,清晨黄鹂出谷的笑声,浮现出母亲那碗简单无物而又温暖无尽的热汤,而非怨天闭不了眼的哀愁与倦容,那也算是对自己生命、对自己有了一个不枉此生走一遭的答案。那就是有了自由来,随意去,不贪不恋、不求不舍的幸福缘;有了通天地灵性精华,明晓人性源泉的根基和乐土。那缘何不乐呢?
缘尽缘散。花开时,书卷里念晓而解忧世间苦;花落处,青灯黄卷,青山万松,尘归尘,土归土,不舍不恋,不求不诉,是智慧仁心,是彼岸。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悲剧,是一座围城,更是千万人所不能不思索的丰碑。
无量寿佛。是万法自然,是如来,是阿弥陀佛。
安娜.卡列尼娜个人观后感800字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