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避难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31

安全避难论文范文(精选9篇)

安全避难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急疏散,安全避难,消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求, 人们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内, 安全环境固然很好, 但这个环境需要我们去努力创造。假如我们遇到了火灾等危险, 我们应该要注意点什么呢?常言说的好:“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我们与到火灾时, 一定要冷静, 不能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摸不着头脑, 应借助平时的消防逃生知识, 认真观察周围的环境情况, 采取灵活的逃生方法, 就能给自己找出一条安全的逃生之路。下面就结合实际来研究消防应急疏散与安全避难的问题。

1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 针对所需消防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疏散预案, 可以避免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遇到火灾时, 企业应启动消防应急预案, 根据消防应急预案各负其职, 其他人员按指挥人员指令进行疏散, 负责救火的人员针对火情迅速做出控制和补救措施, 切不可只顾自己, 慌乱逃生, 不但影响了消防应急疏散的秩序, 而且会造成贻误救火的时机, 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因此, 在平时应加强应急疏散安全避难的演练, 从而掌握应急疏散和安全避难的逃生本领, 遇到火灾时, 一定要听从指挥, 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人们的消防应急意识, 增强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1.1 制定应急疏散预案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一般办公空间较大、造成火灾的隐患多、人员相对比较集中、流动性较强、火灾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不但会影响本单位的正常工作, 而且可能会影响一个集团, 甚至是一个系统、一个国家的社会安定。因此, 通过制定针对性的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和演练, 建立完善的消防管理制度, 立足防范自救, 是当前每个单位的重点任务。

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很多火灾事故的发生, 往往是由于负责消防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差, 对消防操作程序不规范、火灾事故处置措施跟不上、单位消防制度的建立不完善等问题, 有的企业制定消防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主要为了应付上级部门及公安消防机构的检查, 突遇火灾时, 实用性更谈不上, 没有现实的意义, 依然会出现火灾现场一片混乱。其实制定灭火应急预案的真正意义是提高企业的消防管理水平和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的方法

要加强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预案演练, 通过演练使每个人能熟练掌握灭火及逃生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了解火灾发生的危险性、存在引起火灾的安全隐患及危险源等, 遇到火灾时首先报警, 然后使用企业安全消防器材进行救火, 疏散人们到安全的地点, 不但增强了自己的消防知识而且在遇到火灾时能自防自救。

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一定要观察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的位置, 以便在遇到火灾险情时, 能顺利的逃脱。在发生火灾时如果安全通道被堵, 利用此通道无法逃生时, 一定要观察周围是否有可逃生的工具等, 例如, 楼外侧的雨水管道, 可顺着管道迅速的逃生或者利用绳索或者窗帘、床单等进行逃生, 如果实在无法逃生, 就要防止烟雾中毒, 用沾水后的毛巾、被子把门缝堵死, 自己也要用浸湿的毛巾捂住嘴和鼻子等待消防人员来救, 或向外释放自己所在的位置, 向消防人员求救进行逃生。

2 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应用

当火灾发生后, 通讯联络组要第一时间向“119”火警报警和向火灾事故单位领导报告, 在报告时, 一定要确保报警准确不能瞒报、谎报、故意夸大事故等行为, 同时一定要报清楚火灾发生的单位、地址、发生火灾事故的原因, 并为消防车留出消防通道。事故发生后要遵循“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未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不放过。

根据消防安全预案, 要立即启动消防应急疏散程序, 快速启用消防灭火器材, 利用灭火器和水进行灭火, 救护被困人员, 在疏散人群时, 可利用喊话, 手势、按警铃等方法, 警告人群不要慌张, 按指定的路线疏散避难, 确保安全;对于在逃脱过程中受伤的人员, 要进行现场救护, 保证伤员的生命安全, 并对伤势严重者及时向“120”急救中心呼救。

俗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当火灾发生时, 一定要判断火灾的发生的位置、逃生的路线及火灾可能造成的影响, 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 针对容易发生火灾的方位, 制订详细的方案、人人能看懂、人人能记住、比较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适时的演练, 可提单位员工的安全应急疏散能力及员工的自救、互救能力, 确保人员在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情况下安全逃生, 同时, 增强了员工对突发事件发生的正确处置能力, 熟练掌握如何在发生火灾事故时引导群众到安全地点进行避难, 怎样组织群众安全疏散、逃生、自救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减少了财产损失。

在火灾发生时, 是对被困人员心里素质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被困人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头脑清醒、镇静, 千万不要惊慌, 不要盲目地行动,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结合观察周围的环境, 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必须注意的是火灾现场的温度是十分惊人的, 而且烟雾会挡住视线, 能见度低, 因此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 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在遇到不同的危险情况时, 首先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危险中的人, 最后加强人们对消防应急疏散安全避难演练, 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国家免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铁男.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消防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7 (1) .

[2]李卫芹.建立和完善以消防部队为主题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的思考[J].希望月报, 2007 (12) .

安全避难论文 第2篇

择应急避难场所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某建筑公司到定点经营单位购买具有“三证”和“一标志”的安全防护用品。这些物品须经__验收,并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后,方可使用。A.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B.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C.产品生产厂家质检部门 D.有检验资质的中介机构

2、《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规定,储罐区汽油和煤油的临界量分别为20吨和100吨。下列储罐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是__。A.一个10吨的汽油储罐和一个20吨的煤油储罐 B.一个10吨的汽油储罐和一个40吨的煤油储罐 C.一个15吨的汽油储罐和一个20吨的煤油储罐 D.一个15吨的汽油储罐和一个60吨的煤油储罐

3、《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__的单元。A.国家标准规定 B.国家法律规定 C.行业标准规定 D.临界量

4、应急演练参与人员在演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通常分为参演人员、__、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A.联络人员 B.控制人员 C.治安人员 D.后勤人员

5、依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等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__。A.罚款 B.警告 C.拘留

D.行政处分

6、在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内容中,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应按照__进行解决方案的排序。

A.风险程度的高低 B.风险发生的时间 C.风险发生的地点 D.风险管理人的职责

7、__是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保护从业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对建设项目实施作业场所卫生监督的重要依据。A.职业危害评价 B.职业危害监督 C.职业危害管 D.职业危害宣传

8、乙炔发生站的管道应有良好的__措施和定期检测记录。A.导出静电 B.通风 C.防潮 D.防寒

9、事件树是用来分析__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A.事故发生的频率 B.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 C.普通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 D.故障的处理结果

10、下列关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__。

A.托运危险物品必须出示有关证明,到指定的铁路、公路交通、航运等部门办理手续

B.运输爆炸、剧毒和放射性物品,应指派专人押运,押运人员不得多于2人 C.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机动车,其排气管应装阻火器,并悬挂“危险品”标志

D.蒸汽机车在调车作业中,对装载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必须挂不少于两节的隔离车,并严禁溜放

11、法可以分为综合性法与单行法,是从__来划分的。A.法的不同层级上

B.从同一层级的法的效力上 C.法的内容 D.法的形式上

1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分为__个等级。A.二 B.三 C.四 D.五

13、某铁矿建设单位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申请时,应提交必要的文件资料。下列资料中,不在提交范围的是__。

A.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申请报告或申请表 B.安全预评价报告

C.建设项目设计安全专篇 D.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__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应由组织编制该措施的负责人向各工种施工负责人、作业班组长进行安全技术交底。A.单项工程 B.单位工程 C.分部工程 D.分项工程

15、__是安全监管监察和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是规范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A.国家标准 B.地方标准 C.国际标准 D.安全标准

16、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是一种__的安全评价方法。A.定量 B.概率 C.定性 D.因素

17、《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__年。A.3 B.5 C.10 D.15

18、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评价过程的全部工作,评价报告应包括①目的②概况③评价依据④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⑤安全评价方法选择⑥评价单元的划分⑦安全对策措施建议⑧安全评价结论等内容。下列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内容的顺序表述,正确的是__。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D.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19、__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在推进体系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A.管理层培训 B.内审员培训 C.全体员工培训 D.安全主任培训

20、__是运用系统安全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设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在正式投产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A.安全验收评价 B.安全预评价 C.危险度评价 D.安全验收评价

21、__主要由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热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生产性热源造成,热带地区或夏季漏填作业,也是造成高温作业的原因之一。A.噪声污染 B.高温作业 C.化学污染 D.光污

22、《矿山安全法》要求矿长必须以过考核,具备__,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A.矿山知识 B.安全专业知识 C.凝聚力 D.开创性

23、某石料加工场的作业场所存在白云石粉尘和大理石粉尘。测得两种粉尘的总粉尘浓度分别是5mg/m3和7mg/msup>3,两种粉尘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均是10mg/m3,则该作业场所()。A.具有爆炸危险

B.总粉尘超过接触限值 C.总粉尘未超过接触限值 D.满足Ⅱ级危害程度

24、__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如危险物质泄漏、火灾、某一自然灾害等的应急而制定的。A.综合预案 B.专项预案 C.整体预案 D.现场预案

25、刑事责任是指责任主体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应承担的__。A.法律后果 B.一切后果 C.司法后果 D.全部后果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属于特种设备的有电梯、锅炉、压力容器、______等。A.厂内运输车辆 B.车床 C.起重机械 D.数控机床 E.配电设备

2、属于确认致癌物的是__。A.铜 B.锌 C.石棉 D.氯乙烯 E.芳香胺

3、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具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通常以__表示。A.色彩 B.数字 C.图形 D.符号 E.文字

4、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__。A.直观经验分析方法 B.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C.对照法 D.经验法 E.类比方法

5、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是__。A.经验检查法 B.常规检查法 C.安全检查表法 D.仪器检查法 E.事故树分析法

6、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发生事故,有下列__情形之一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采取威胁、强迫等手段迫使遇难人员家属同意私下了结煤矿事故的 B.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煤矿事故的 C.阻碍、干涉煤矿事故调查工作的

D.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E.伪造、故意破坏煤矿事故现场的

7、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的因素有__。A.病人的职业史 B.病人的身体状况

C.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D.病人的病因

E.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8、《消防法》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__。A.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B.建立防火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C.实行每周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D.严格管理,对职工进行消防培训

E.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9、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与同__等计划同时编制。A.项目 B.生产 C.财务 D.技术 E.物流

10、《安全生产法》明确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行使以下__职权。A.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的权利

B.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权利 C.对安全生产违法人员实施行政拘留的权利

D.重大事故隐患危急情况下的紧急撤出作业人员的权利

E.对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的权利

11、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管辖分为__。A.移送管辖 B.地域管辖 C.上级管辖 D.指定管辖 E.公安管辖

12、__等装置的安装属于卫生技术措施。A.防尘 B.防毒

C.防噪声与振动 D.通风 E.保温

13、根据系统安全理论,下列关于系统中危险源控制的观点,正确的是__。A.不可能消除一切危险源

B.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 C.系统进入运行阶段后,再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D.应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仅消除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 E.可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4、注册安全工程师申请注册的条件有__。A.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B.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

C.身体健康,能坚持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岗位或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 D.所在单位考核资格 E.主管的考核

15、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都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安全健康管理和活动,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试运行,以检验体系策划与文件化规定的__。A.充分性 B.完整性 C.有效性 D.适宜性 E.科学性

16、确定净化方案的原则包括__。

A.设计前必须确定有害物质的成分、含量和毒性等理化指标

B.确定有害物质的净化目标和综合利用方向,应符合卫生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C.净化设备的工艺特性,必须与有害介质的特性相一致 D.落实防火、防爆的特殊要求 E.确定净化投资额

17、《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工伤职工有下列__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A.下岗人员

B.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C.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D.拒绝治疗的

E.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18、__等单位经常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领取购买凭证,凭购买凭证购买。A.学校 B.生产 C.科研 D.矿山 E.医疗

19、安全部门联合__部门对上报的措施计划进行审查、平衡、汇总后,确定措施计划项目,并报有关领导审批。A.技术 B.生产 C.财务 D.供销 E.计划

20、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其顶部离地面高度应小于__。A.1.00m B.1.50m C.2.00m D.2.50m E.3.00m

2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__。A.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B.不发生交通事故 C.提高通行效率 D.保护人身安全 E.保证道路畅通无阻

22、生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基本职责有__。A.依法负有本单位生产安全的一切责任

B.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C.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D.及时消除生产安全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E.保证本单位生产的有效实施

23、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由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石油化工安全、民爆物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涂装作业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机械安全、消防安全、个体防护装备、特种设备安全和__等组成。A.核电站 B.建筑安全 C.生命安全

D.通用生产安全 E.建筑设备

24、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__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A.交通管理 B.建设管理 C.市政管理 D.城市规划 E.城市管理

25、依据《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特别恶劣或者性质特别严重的,由国务院对负有领导责任的__给予行政处分。

安全避难论文 第3篇

平原城市地形地势的优越性使其避难场所的选择性较广, 多为公园、空地、学校。山地城市避难疏散涉及的技术问题较之平原地区更为复杂, 使山地城市的避难场所较为特殊, 再者, 山地城市可利用的土地较为稀缺, 规模较大的空地较少。大学校园有大量的空地, 有天然的条件成为避难场所, 如图1所示。

重庆作为山地特色极为明显的城市之一, 其市、区两级应急避难场所用地性质校园占据的比重较大。重庆市主城区市区级避难场所共为36个, 校园为17个, 分布于各个区, 占47.2%。重庆大学A区 (图2) 作为市级避难场所, 除了具有服务本校师生的功能外, 更大的用途是为附近区域内的市民在灾时提供避难服务。因此, 周边居民在灾害发生后能否迅速安全疏散到校园里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山地校园来说, 出入口是连接校园与城市的重要节点, 校园出入口位置的选择是否合理及易于辨认、开口大小、入口广一场的开阔程度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 直接关系到校园外部的人群是否能够安全及时地进入校园进行避难。因此, 为了使山地校园高效安全地发挥其避难功能, 对校园出入口进行安全建设十分有必要, 而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也是寥寥无几, 因此对山地校园出入口的安全影响因子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的价值。

1 内容

成功的避难疏散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性, 这就需要人们平时在校园内部活动时自然而然形成的环境认知度。因此我们对重庆大学A区进行关于居民在重庆大学A区活动状态、对其环境的认知度以及对避难场所的认识等相关调研。以对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对重庆大学A区出入口的调研为基础, 并根据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再结合山地城市的自身情况, 总结归纳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过去的研究己经肯定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来的五种元素的研究成果。将其五要素概念对应到校园出入口:

(l) 边沿为校园与外部空间相交接的外沿;

(2) 道路即为校园内部与外部相联系的道路;

(3) 区域为校园出入口周边各个开放空间, 包括学校广场等室外开放空间, 以及其他附属设备等;

(4) 结点为各种开放空间相交处;

(5) 标志为校园出入口附近的标识系统。

结合人们对校园环境的认知度, 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发展研究 (表1) 。

最后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分析, 得出判断矩阵, 为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2 重庆大学A区公共空间活动人群调研及分析

2.1 调查目的

a.了解重庆大学A区公共空间活动人群目前活动状态。

b.了解重庆大学A区公共空间活动人群对其认知度。

c.了解重庆大学A区公共空间活动人群对避难场所的认识。

2.2 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在重庆大学A区活动的外部居民

材料收集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和口头采访两种方式。

2.3 调研调查报告

重庆大学A区校外居住的人群对重庆大学A区的环境认知度与他们在灾难发生后能否安全迅速有序地进入其中避难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笔者于2013年3月17日到2013年3月23日期间对重庆大学A区各个较大的公共空间的活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现场问卷调研, 发出问卷65份, 回收55份, 有效问卷为50份, 归纳如表2。

2.4 调研结论分析

1) 重庆大学A区校园作为市级避难场所, 除了服务本校师生, 更大的用途是为区域内的市民避难服务。

注:αij={8, 6, 4, 2, 1/2, 1/4, 1/6, 1/8}表示相对重要性介于αij={9, 7, 5, 3, 1, 1/3, 1/5, 1/7, 1/9}相应值之间时的评价值。图3问卷受访者职业分布图

由调研可知, 由于地处城市中心, 周边社区公共空间稀少, 尤其是对于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 更是缺少大面积的平地。然而, 大学内存在较多的操场、公共绿地以及体育馆等, 这些公共设施及空间自然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休息、运动不可多得的区域, 有大量群众选择在重庆大学A区进行日常活动。因此重庆大学A区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同时, 作为山地城市由于高差较大, 校园与周边社区的边界也较为模糊, 不少居民把到这里活动当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校内环境, 尤其是公共空间的认知度较高。大部分居民表示在重大灾难发生后, 愿意选择重庆大学A区作为第一应急避难场所。

2) 作为面向避难疏散的山地校园, 对于校园出入口的安全建设有一定的要求。

在地震灾害来临时, 人们可以快速安全进入到避难场所是高校校园设计中检验其应急避难功能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然而, 由调研可知, 多数周边居民进入重庆大学A区采用步行交通方式, 普通市民缺乏科学的避难指示, 且地震后的第一时间, 人的心理极易产生恐慌, 人们的避难行动都会变成无组织的、混乱的, 由此带来不良的挤踏等问题, 产生更危险的次生灾害。

对于校园周边居民, 想要进入其中避难, 必须通过第一道屏障——出入口。作为连接校园与城市的重要节点, 是外部人群进入学校的必经通道, 也是校园内外的过渡空间。因此, 为了使山地校园高效安全地发挥其避难功能, 有必要对校园出入口有关避难疏散的安全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及研究。

3 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评价研究及结果分析 (以重庆大学A区为例)

3.1 安全影响因子评价研究方法

对于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评价, 透过多准则层级结构的建立, 可使问题系统化。因此, 需要综合国内外城市设计相关文献与设计经验, 结合中国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对应关系, 建立相应的评价层级结构。本研究设定以“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为层级A, 层级B包含5个控制项目, 层级C为详细层面的10个控制因子, 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的问卷以制定的评价结构进行访问, 并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成对比较矩阵 (pairwise comparison matrix) , 如表3所示。

3.2 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评价结果与分析讨论

本研究的问卷调研进行了1个月的时间。问卷受访者属性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人者、城市规划实践者和城市设计与城市防灾的研究者。本研究共发放50份调查问卷,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42份, 回收率为84%, 其分配比例如图3所示。

本研究将问卷回收整理后, 根据式 (1) 求出专家评价中因子a对因子b的平均评分值, 得出相应的判断矩阵, 再推导求出每一层级中各因子所占相对权重。最后, 以上一层级因子的权重数乘以本层级各因子相对权重数, 得出本层级各因子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整体权重, 如表4所示, 为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的权重汇总。

式中α-因子a对因子b的平均评分值;

m-评分值;

n-打“√”的受访者人数;

J-有效问卷份数。

通过以上对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对避难疏散的权重计算, 可以了解各评价因子在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性的关联程度。在总体评估要项中, 其重要性依序分别为: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评价结果的主要说明如下:

a高度通达的道路是校园出入口安全的基本保障

道路是连接校园与城市的重要通道。其通达性是物资运输和人们从外部进入校园进行避难疏散的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因此, 城市避难道路体系与校园出入口道路的连接度便成了最为关键的因子, 是维持整个避难道路网高效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保证连接度的前提下, 避难道路自身属性的规格也至关重要, 如道路有效避难宽度 (考虑道路高宽比即道路界面) ;道路坡度影响疏散速度;道路绿化与安全缓冲区的关系。

b作为避难场所重要节点的安全属性

节点这一安全影响因子在层级B的权重排序中位列第二, 溯其原由, 主要由于校园出入口本身即为节点, 那么, 其位置的选择是否适宜, 辨识度的高低, 开口的宽度和高度, 以及前驱和缓冲广场的开阔程度等, 都会影响到快速安全地进入校园进行疏散避难。

c标识系统对于避难疏散的引导作用

标识具有明确限定具体目标的作用。其在灾难初期, 引导避难人流快速辨识避难道路和避难场所, 而在后期, 为组织救灾, 运输救灾物资等提供导向。同时, 合理布局、醒目突出的校园内部视觉系统, 也有助于减少避难人群在进入避难场所之后的盲目性, 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d周边区域对于避难与救灾的支持作用

区域内的开放空间应满足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要求, 同时可以为避难疏散提供临时的缓冲区;其周围的应急集结区、应急停车场、应急物资储存区的建设, 在灾害真正来临时, 可以为救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e边界影响避难疏散的成效

边界界定了校园内与外的空间环境, 平时为保证校园内部秩序管理而建的隔墙, 在灾害时便成为了突增人流快速进入避难场所的藩篱;同时, 封闭的空间隔断方式对于避难人群的心理造成影响, 影响避难疏散的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校园出入口作为进入校园的重要节点, 其安全影响因子的安全性建设是校园发挥避难疏散功能的基础。通过对校园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进行的权重评价, 了解各因子在山地校园出入口安全性的关联程度。根据出入口安全影响因子的权重关系, 为山地校园出入口的安全性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进而促进山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校园出入口的设计时, 将防灾避难的观念融入到设计中, 让校园发挥其更复合的功能, 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方便。

图表来源

图1:胡强.山地城市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0:58;

避难词语基本解析 第4篇

谓避开困难。①《孔子家语·屈节》:“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②唐 韩愈 《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其守官恭慎举职,其朝献奉父命不避难。”③《元史·良吏传一·卜天璋》:“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④ 戴裔煊 《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四:“客贩钞盐,趋易而避难。”

二、避难词语近义词

流亡 [ liú wáng ]

遁迹 [ dùn jì ]

出亡 [ chū wáng ]

三、避难词语造句

1、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2、安逸是软弱心灵的避难所,是愚人的假日。

3、学问是富贵者的装饰,贫困者的避难所,老年人的粮食。

4、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5、女人小时候的观护所,长大后的监理所,结婚后的避难所。

6、故自修者,必恐惧以除患,恭俭以避难者也。

7、雄心壮志是失败最后的避难所。

8、教育在顺境中是装饰品,在逆境中是避难所。

9、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穷人的避难所。

10、无畏的气概可去这避难。

11、他干工作总是避难就易,所以工作能力提高自然就慢,成绩也不明显。

12、这个由纳粹创办的,非同寻常的犹太人避难所,又叫作特莱西恩巴德,在欧洲颇有名气.

13、解释政治避难者和他们家庭成员绿卡的资格标准和申请程序。

14、这名逃至东莞避难的皇姑就凭着从皇宫里带出绸带,与皇侄相认了。

15、它成为希腊学问摆脱西方查禁的避难所.

16、地震后的救难工作千头万绪,但当务之急是要先提供足够的避难处所来安置灾民。

17、你那二十个避难所到了最后一分钟也要不认帐。

18、看,避难所的厨师能在小河边烹调钩上来的鱼。

19、将学校看成聋人的避难所并将手语看承他们平等的象征。

20、中国最杰出的非政府组织领导人之一万延海刚刚逃到美国政治避难。

21、林先生的小型货车是最后一批离开社区避难所前往川内的车之一。

22、我想要免予起诉,美国的政治避难和公民权。

23、那个政治叛逃者被一大使馆接纳避难。

24、为了避难与自我保护,它寄居在空螺壳或一些中空的物体内。

2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26、来自农场避难所的紧急救援队插手进来,把他送到了兽医院。

27、阿拉斯加的奇奈半岛外的海鸥岛,是数百只海鸥的避难所。

28、这片只有少数猎人涉险的高山森林,一直都是黑熊的避难所。

29、去年,有2万9千多人以各种不同的缘由在美国获得了避难权。

30、法庭拒绝引渡政治避难者。

31、比利时给予政治难民避难权。

32、他乘坐的是英国的军用喷气机,一到英国就立即申请了政治避难。

33、我们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避难就易。

34、它显示出我们对寻求政治避难者多么的心怀偏见。

35、现在珊瑚和海绵布满了船身,舵手室成了火鱼的避难所。

36、城区层层设卡,控制进入避难所的人员。

37、如果避难就易,有选择地解决问题,就不能说作风转变了。

38、文丰耳闻目见,都是全躯避难之徒,长叹一声,顺着花荫走去。

高层建筑避难间设置探讨 第5篇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及各种节能、装饰等功能性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火灾起数与严重程度均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主要缘于现有救援设备的性能限制和消防设施管理不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发生这类火灾时,往往造成50 m以上高层部分救援和逃生工作都无法正常展开的被动局面。

避难层作为火灾情况下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疏散时暂时停留等待救援或等待大火被扑灭后逃生的避难区域,可以弥补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垂直疏散距离长、外部救援困难、自身灭火设施能力有限等条件的不足,为消防救援赢得时间,提高火灾人员生存率。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 50045-95(2005年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公共建筑才应设置避难层,且每隔14层设置一层;且设置时并未考虑火灾人员在避难区域内的耐受能力,未对设置效果加以试验验证,使高层建筑在避难层、避难间的设置数量和性能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并且不规范,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通过分析对比现行国内外相关规范对避难层的技术要求,结合剖析我国避难层、避难间的设置现状,找出目前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加避难层、避难间数量,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技术发展思路,为避难层、避难间规范化合理配置提供研究方向。

2 高层建筑避难层及避难间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款

GB 50045-95(2005年版)第6.1.13条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避难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 人/m2计算。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 h,照度不应低于1.00 lx。

2.2 现有设置避难层的高层建筑较少且发挥作用有限

在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避难层可以供受难人员临时躲避,减少伤亡。但我国现行GB 50045-95规定,只有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公共建筑才设置避难层,且每隔14层才设置一层。而从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分析,100 m以下高层建筑火灾占近些年火灾的绝大多数。在我国,由于高层建筑多,这一比例更高。但这些高层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并未要求设置避难层,火灾中人员在救援不力等不利情况下,逃生率很低。

2.3 避难层面积计算指标不足

现行GB 50045-95规定避难层的净面积宜按5.00 人/m2计算。该规定自1995年起实施以来从未修订,以目前我国人口的体型情况来看,疏散时明显比较拥挤。

2.4 避难层防火措施不够完善

(1)部分避难层设置成敞开式,火灾时易受烟火蔓延影响。

GB 50045-95第6.1.13条没有对避难层是否封闭做出规定,部分高层建筑的避难层设置为敞开式或半敞开式,从现有国内外典型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分析,当避难层下部楼层发生较大火灾时,烟火将沿建筑外墙向上蔓延,继而包围整个建筑,有毒热烟气对敞开式避难层、避难间影响非常大。

(2)避难层内部的防火分隔措施不够完善。

在一些超高层建筑中,有将设备层与避难层共用的,这反而会增加避难层的危险性。

2.5 避难层的疏散及通信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

现行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避难层的应急照明系统照度为1.0 lx,结合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实际需要,该标准的要求明显偏低。通信系统仅要求简单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无法创建火灾中的人员与救援人员间有效的通信。

2.6 隔断防火要求与人类生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避难层、避难间的隔断防火要求与人类生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避难层、避难间不能真正起到安全避难的作用。现行国内外防火规范对避难层、避难间隔断的要求都是从防火安全角度出发设定的。按照耐火构件试验标准,耐火隔断背火面平均温升在一定时间内最高可达140 ℃或更高,在5.0人/m2的高密度避难人群的空间内,热辐射值和整体温升很快就可超过人体温度耐受极限,在无法疏散的情况下,更易造成避难人员迅速窒息、脱水甚至死亡,避难层、避难间反而起到极大的负面作用。再有,目前避难层、避难间没有系统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标准,其综合使用效果没有经过实验检验和实际火灾考验,有必要深入进行实体火灾研究。

3 国外相关标准

3.1 NFPA要求

美国NFPA 101(2009版)《生命安全规范》在其第7章(安全疏散)中对避难区间的具体要求做了规定,但对于高层建筑避难区间的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未做出规定,对隔断的要求也是仅套用了耐火构件的试验标准要求。NFPA 101中对避难区间的主要要求如下:

(1)从避难区间所服务的空间通过疏散通道应易于抵达避难区。

(2)在避难区域内应无需返回至该区域所服务的建筑空间,就可借助出口或电梯直通公共道路。

(3)从避难区域通向公共道路的出口(包括楼梯),其平台与梯段扶手之间的宽度至少为122 cm。

(4)当按规范要求配置电梯作为由避难区域通往公共道路的通行工具时,应符合以下规定:按照ASME/ANSI A117.1《电梯与自动扶梯安全规范》对该电梯进行认证;电梯电源应采取防止因非避难区域火灾引发断电事故等保护措施;电梯应设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防烟封闭竖井中,特殊情况除外。

(5)避难区应设置双路通信系统以加强避难区间与控制中心的联系。通向封闭楼梯间的门或电梯门及相关避难区间应设指示标志。

(6)通过双路通信系统进行疏散的指令及避难区间的位置指示应张贴在通信系统附近。

(7)每个避难区间的大小应考虑:每200人提供一个面积为76 cm×122 cm的轮椅空间或与该避难区间的使用荷载所对应的轮椅空间。该类轮椅空间应保持其疏散通道的宽度至少为其使用荷载所需的最小宽度,且至少为91.5 cm。在避难区域内通往指定轮椅空间时所穿过的相邻轮椅空间不应超过一个。

(8)对于面积小于或等于93 m2的任何避难区,应通过计算或实验加以证实,当形成避难区域的分隔构件的另一面处于预期的最大火灾场景时,该避难区域内能保持15 min以上的安全环境。

(9)除非满足以下任意条件,否则每一个避难区间应采用耐火极限至少1 h的隔断与其他建筑区域隔开:除非其他条款提出更高的要求;避难区域隔断为最低耐火极限30 min的现有隔断。

(10)避难区间中的隔断及其开口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并能阻挡烟气的流入;除非其他条款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设在隔断上的门的耐火极限至少应为20 min,且应为满足规范要求的自闭门。

(11)除非本规范其他条款明文禁止,否则应允许管道穿过避难区的隔断,并配置感烟联动阀或采取其他经认可的防止烟气侵入避难区的有效方法。

(12)每个避难区间应加注“避难区”字样的标志。标志应符合CABO/ANSI A117.1《可通行及可用建筑物与设施》要求并为国际通用标志,标示在需要的场所。

(13)满足CABO/ANSI A117.1要求的可触摸标志应张贴在通向避难区间的每扇门上。

另外,美国ICC的《国际建筑规范》(2006版)(IBC)在其第10章(安全疏散)中对避难区间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并对有毒烟气的控制和通讯设备的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3.2 其他国家相关规范规定

此外,英国相关规范BS 9999《建筑设计、管理和使用中的消防安全规范》(2008年)、加拿大《国家建筑规范》(NBC)(The National Building Code of Canada)(2005年版)、新西兰《建筑规范消防安全条文》(New Zealand Building Code Fire Safety Clauses)都提出了设置避难区域的要求和设计条件,与美国的要求相仿。

4 综合分析

(1)国内避难层、避难间覆盖面较窄。

国外规范主要对避难区间的防火措施进行了规定,如防火分隔、防烟要求、疏散要求等。其对避难区间的规定适用于各类有避难需求的建筑,而并非仅仅针对高层建筑。我国的GB 50045-95则仅对超高层公共建筑避难层的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防火隔断要求国内外近似。

国内外规范对避难层、避难间的防火分隔耐火极限的规定类似,对墙体的要求在耐火1 h以上,对门窗的要求在0.5 h以上,且都仅以耐火构件的耐火标准来要求避难层、避难间分隔材料。

(3)正压送风系统均有要求。

美国NFPA 101、IBC、加拿大《国家建筑规范》均要求避难区间设置防烟系统,火灾时,可有效防止有毒热烟气的侵入。我国也要求封闭的避难层、避难间需要设置独立的防烟系统。

(4)面积、照度、通信。

国外各种功能型避难层、避难间人均面积在0.56 m2以上,而我国要求5人/m2的要求明显偏低。我国现行GB 50016-2006规定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 h,照度不应低于1.00 lx,略偏低。美国的NFPA 101和IBC、新加坡《新加坡防火规范》要求在避难区和消防控制中心设置双路通讯装置。我国规定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在通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应有更适用的专用通讯设备。

5 结 论

5.1 扩大避难层设置范围

为节约用地,住宅高层化在我国已是普遍现象,高层住宅火灾也随之愈燃愈烈。大量高层火灾案例表明,国外规范对层数不作要求的规定是合理的,只在100 m高度以上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无法完全满足避难需求。100 m以下高层公共建筑和住宅也须考虑设置避难层、避难间,或设置供人员能够临时躲避火灾、等待救援的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

由于火灾具有突发性、多变性、高温性、烟毒性等特点,这种环境中,人往往处于非正常状态,其中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不知所措、惊慌、恐惧等。只有大概10%~20%的人尚能保持相对冷静。75%的人思维能力受到极大损伤,失去正常的判别力,可能会采取一些失去理智的、非自主的“随大流”的盲目性行为。甚至有10%~15%的人还会出现反常的心理并引发过激行为。因此,避难层、避难间若设置不当反而会带来不良后果,将使避难层、避难间变成遇难层、遇难间。下述几个关键材料的性能研究将影响其整体效果。

5.2 开展高效绝热材料研究

如前所述,国内外规范大都仅以耐火构件的标准来要求避难层、避难间的防火分隔性能,但这与避难区域内人员的生存条件要求大相径庭。耐火隔断构件耐火试验时,允许背火面平均最高温升在耐火极限时间内达140 ℃以上,而医学研究表明,在不考虑风速和辐射的条件下,人于着装、安静状态,相对湿度在25%~70%范围内,对16~21 ℃环境温度感觉较舒适,22~28 ℃既有温热感,45 ℃累计热辐射时间超过20 s后人体皮肤会因受热而感到疼痛;倘若在相对湿度为零、无风、无热辐射时,即使经过耐热锻炼的人在80 ℃时仅可耐受不足2 h,90 ℃时不足1 h,110 ℃时仅3~5 min。这种情况下,遇难人员已处于病理性可恢复状态,需及时救援治疗方能保性命无虞。

但实际情况是,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持续了5个多小时,沈阳万鑫酒店大火持续了4个多小时。这说明即使有避难区域,即使参照现行国内外规范中最严格的要求执行,温升这一项若继续参照耐火构件的试验标准,将明显超出人体生理承受能力。按照医学实验,只有将避难间传递的热辐射控制在1 kW/m2以下,内表面温升低于10 ℃以下时,人员方会不受温升侵扰。这就要求避难层、避难间的防火隔断如墙体、门、窗等耐火构件绝热功能须达到上述指标,并对现有标准进行性能提升,制定“火灾避难构件试验方法”。同时,材料还需在强度、容重、防水、抗冲击等方面满足相关规定要求,力争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目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已为此开展了专项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并已在实验室制成达到要求的绝热部件。

5.3 对有毒烟气对火灾人员的危害开展研究

火灾期间,避难层、避难间应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在室内外各种毒气综合作用时,极低浓度就可使人员失去生理机能。式(1)是火灾中烟气(CO、CO2、RO2(贫氧)、HCl、HBr、HCN、NO2)综合毒性效应计算的经验公式。

式中:N为有毒气体积分浓度值;m[CO]为CO的摩尔浓度;LC50为烟气毒性的衡量标准,表示50%试验动物在规定暴露时间以及暴露后的继续观察时间内产生死亡的烟气积分浓度,10-6min。

N≤0.8时,无动物死亡;当N趋于1时,表示实验量接近LC50,无动物死亡;N≥1.3时,所有动物死亡。由于目前暂无火灾毒气使人失能的数据,对于灵长类动物也无完整的数据,目前的大鼠、小鼠试验又存在很大的质量和换气量差异,只能通过小动物比对数据大致对烟气对人体的作用进行简单换算。研究显示,多数燃烧产物数量级远高于动物LC50的单一值,如以N值计算综合指标,则单一有毒气体浓度要求值更低,若统计EPS、XPS等外保温材料的有毒燃烧产物量化浓度,N值将远远超过1.3。

因此,传统的送风系统能不能全面满足避难层、避难间的需求,需要首先确定风源问题:传统的风机常被布置在地下室或屋面,且多作用在电梯前室,对新风的温度和质量未做指标要求。但送往避难层、避难间的新风温度不应引起火灾人员的不适甚至灼伤,且中途不能和有毒烟气混扰。因此,避难层、避难间的风源必须考虑从燃烧的建筑外部一定的安全距离吸取。其次是风压问题,传统送风管道压力损失较大,对许多高层建筑,风管末端的压力往往难以保障室内正压大于0.02 MPa的基本需求,避难层、避难间送风系统必须同时对管道的阻力、耐压、绝热等性能进行严格要求,并应对火灾人员的呼吸和室内降温起到一定作用。

同时,疏散照明和通信系统也应依据相应的研究成果,依照安全可靠、方便救援的原则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高建民.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若干问题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4):293-295.

[2]童朝阳,阴忆烽,黄启斌,等.火灾烟气毒性的定量评价方法评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4):101-105.

[3]刘军军,李风,兰彬,等.火灾烟气毒性研究的进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6):674-678.

矿井避难硐室研究与设计 第6篇

关键词:避难硐室,矿井,事故,救护

在我国煤矿企业,发生水、火、瓦斯、煤尘事故,在灾害中及被灾害威胁区域的人员、度过劫后余生,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简单的装备逃生(自救)、二是通过救护队员救护脱险(救护)。自救逃生者,一般都是远离爆点,逃生距离较近、不穿越火区,借助于自救器、并且必须选择正确的逃生(避灾)路线。救护路线则是由井上向井下,直至事故地点循序渐进的推进、搜寻、救灾过程。一般来说,生存者所在的空间必须完全具备生存的条件、不再受到威胁、才可早迎来救护队员的救护,事实证明事故发生后幸存者中,绝大多数为自救逃生。因此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所处的位置、所选择的路线,对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 井下避难硐室对减灾抗灾的作用

煤矿瓦斯事故中死亡人员的75%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而目前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救生设备(隔离式自救器)最大供氧时间为40分钟,就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短短的40分钟,逃离险区、安全升井,困难是很大的[2]。就小煤矿而言,爆炸后运输系统遭到破坏,绞车无法运转,人员需徒步升井,通风设施不复存在。佩带自救器后,40分钟的时间在水平巷道只能行走2000m,而在倾斜巷道中(如沿井筒升井)则更少,而目前很多小煤矿井筒斜长均在几百米以上。因此,到达地面成功脱险的可能性很小。至于国有大矿,使用自救器,最理想的撤离距离也只能到达主运巷。因为国有煤矿、井型大、井筒深、运输距离长、又分多个采区、采区走向又较大、采煤工作面又较长、这些都给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设一个避难硐室对于矿井发生事故时人员逃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国外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要求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第四大产煤国,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生产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2003年煤矿业做到了零死亡。

按照法律规定,澳大利亚矿井的每一个采掘区都必须开辟救生巷道,配备氧气瓶、面罩等救生设备:同时,在采掘区的入口外设立号牌存放栏。存放栏内有多个挂钉,就表明救生巷道内有多少套救生设备。如果挂钉上挂满号牌,就表明该区域内法定人数已满,其他人不得入内。巷道内还有一条挂着许多荧光手柄的管线,这是矿工的生命线,他们只通向安全站。矿工遇到危险,可用各巷道内的特色电话与安全中心联络,同时迅速从安全柜内取出救生设备,穿戴好后拉住巷道内的生命线赶往安全站。工作面巷道一侧有一条绳索,矿工们管它叫“救命索”,在发生险情不能辨认方向的时候,可以摸着这条绳索到达救生站。绳索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圆锥形扶手,大头方向就是救生站的方向。紧急呼吸气可以确保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摸到救生站。救生站储有大的氧气瓶,旁边就是逃生巷道。到了这里化险为夷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阿平煤矿是澳大利亚第一个采用这种逃生方法的,为此曾获得过业界大奖,并推广到澳大利亚其他矿井。

3 井下避难硐室的分类

煤矿井下发生灾害、人员无法撤出时,为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侵害而设立的避难场所。有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之分。永久避难硐室为事先建造,其内备有供避难人员呼吸用的供气设备、自救器、药品和饮水等。临时避难硐室有避难人员临时构筑。永久避难硐室还可作为救护基地,供救护人员休息和更换呼吸器等用。

3.1 永久避难硐室

构筑于井底车场和采区附近,多设在采区安全出口的路线上,与工作面的距离根据矿井生产的具体条件而定。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

1-密闭门 2-宏吸排管 3-坐椅 4-板床 5-食物与水柜 6-药箱 7-自救器存放架 8-氧气瓶 9-压缩空气管路 10-槽钢拱支架 11-水泥隔板

技术性能要求是:(1)设有向外开启的隔离门,硐室内净高不低于2m,长度、宽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来确定;(2)室内装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3)设有供气设施,每人供风量按不少于0.3m3/min计算。如果应用压缩空气供风,应在管路上安设减压装置和带控制阀门的呼吸管嘴;(4)使用时采用正压供风,以保证硐室内的气压大于硐室外的气压;(5)配备有足够数量的隔绝式自救器、饮用水和常用药品;(6)安设与外界相通的虹吸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底板。

3.2 临时避难硐室

利用独头巷道、机电硐室或两道风门间的一段巷道,在事故发生后由避难人员临时修建的避难所。在充当临时避难硐室的巷道壁上,应设2层相距0.5~1.0m的遮断物,以保证硐室严密。硐室外部应留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对及时发现得到救援。若无建筑材料,避难人员可用衣服和身边现有的笆片、坑木、刮板输送机底槽等材料构筑[1]。

原苏联、波兰和中国的部分矿井在煤与瓦斯突出煤层中掘进时,沿巷道每隔50~100m开掘一长5m左右、宽1.5m的小室作为开口的临时避难硐室,小室内装有压风自救装置。当掘进工作面发生突出时,工人可迅速退到风压自救装置处,取出呼吸嘴戴好等待营救;如箱内存放自救器,则可同时换戴自救器逃生脱险。

4 井下避难所的设计示例

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煤矿一采区,拟定建立井下避难硐室(井下救生系统),其设计情况如下。

4.1 矿井概况

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煤矿始建于1997年12月,于2001年12月投产。共有九个生产井口,矿井设计生产能力83万吨/年,现实际生产能力45万吨/年。

4.2 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

4.2.1 人员安排

一采区每天入井人员为140人,其中大班入井人员为60人,考虑大班与零点交接班时避难要求,并按1.5倍系数考虑,井下避难所最多人员为150人,则考虑人员安排应有150台化学氧自救器。

4.2.2 风量需要

以150人计算,按每人2.4L/min呼吸氧气(12L空气)计算,则150人每分钟需要氧气360L(1800L空气);按避难人员最多避难时间来考虑,所需空气为108m3/h,井下避难人员在无供风情况下巷道内保持的空气量不得低于432m3(按4小时计算),避难硐室的长度应为100m,断面为4.4m2以上,以满足24小时供风的需要(在不使用化学氧自救器的情况下)。

井下避难硐室(见图2),有两个立眼,一个用于入风上口与JBT52-2型局扇相连接。用于入、回风的孔径分别为600mm、800mm。入风管内设照明电缆一条,通讯电缆一条,监测线一条,一寸饮水管一条,上述管线均固定在φ18.5mm钢丝绳上,钢丝绳必须固定好。

回风孔上口设一台JD-25型调度绞车,必要时回风孔可以用于食物输送、紧急运送伤员及人员。硐室内存放一钢瓶氧气、呼吸机,用于抢救危重伤员。

(1)避难所入口处经三次折反,以减少瓦斯、煤尘爆炸后的冲击波。设置两道正反向密闭门。人员进入后立即关闭安密闭门,保证绝对安全。

(2)硐室及通道总长200m,按全岩巷道(锚喷)每米1200元计算,则共计需24万元;4道密闭门按每到门5000元计算,则共计需2万元;150台自救器,共计需9万元;372m立眼,共计需74.4万元;通讯电缆、照明电缆、饮水管路等共计需3万元;地面一台局扇,需要0.75万元,调度绞车一台,2万元;其它费用5万元,合计120.15万元。以如此低廉的投入来装备一个避难硐室,保证了安全,减小了发生事故时人员的伤亡,就安全和经济相比,是很值得的。

4.2.3 避难硐室具体情况及管理制度

(1)日常供风

供风量为20m3/分,三片车场→石门→硐室通道→避难硐室→硐室回风道→风井。

(2)避难时供风

地面压风→入风孔→硐室→回风孔→地面(见图3)。

(3)供氧系统

灾害发生可能使避难硐室内的氧气暂时不符合空气质量要求,此时应使用硐室内存放的自救器,数量150台,型号ZH-40,维持时间40分钟。是否使用贮存的自救器,应以硐室内的监控探头为准。

(4)防火系统

为防止井下火灾烧毁密闭门,采取向密闭门内洒水冷却的办法,一寸钢管距密闭门里侧10cm,按巷道内轮廓,每20cm设一个喷头,向密闭门喷水,水源来自从回风井立眼下来的饮用水,硐室通道两端外部门的里侧均设喷水防火系统。4道密闭门的外墙体均设置防火观察孔,平时用于通风,急救时用于观测灾情。

(5)供电系统图

供电系统(见图4)电源来自地面,专为硐室照明用,电缆从回风口进入。此线路为专用线路,只供电给避难硐室有关的设备,禁止携带其他负荷。

(6)通讯系统

硐室内设有电话,直通矿调度室和采区调度室,该线路为专用线路不允许接其他分机。

(7)空气检测系统

专用监测系统用于避难硐室,内设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避难人员进入硐室是否使用贮存的化学氧自救器,必须首先观察这四个传感器显示的数值,及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8)生活系统

设一个卫生间。卫生间排污口通过一根6寸钢管插入水仓中。钢管上部有一个蛇形弯管,起密封作用,用来防止水仓空仓时有度有害气体经水仓卫生间硐室内,危及人员安全。卫生间用水来自饮用水。

饮水。通过回风立眼设一个专用的饮水管路。下部有减压阀门。井下贮存20套饮水器具。

食物。如果避难时间较长,人员无法升井,井下人员及时与地面联系,可通过回风立眼用钢丝绳下放食物,也可用饮水管下放流体食物。

(9)自动启动系统

硐室内设自动启动系统专用按扭。当第一个避难人员进入硐室后,立即按动按扭,自动启动系统立即开始工作,届时,地面的局扇自动启动向井下送风,供电系统开始正常工作,硐室内的照明、监测监控系统开始正常工作,饮用水管开始供水。4道密闭门的观察孔立即人工关闭,立即以报警的形式通知采区调度室及矿调度室。但通讯系统不在自动启动系统范围内,平时必须保证通讯畅通。如有自动启动系统故障,也可通过电话向地面汇报,以形成双重保险。

(10)医疗救护

为了使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伤亡及痛苦,硐室内备有10副担架,20个急救包。急救包内有一定量的绷带、止血药及其它应急药品。

(11)避难硐室的日常维护

硐室内有专人管理,每周对室内设施进行一次试验,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医疗器械必须密封的,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硐室内不得锁门,保证灾难时人员随时可以进入避难。

(12)避灾时的应急指挥及工人培训

进入避难硐室后要听从统一指挥。指挥人员为带班的矿领导或带班的采区领导,级别相同时以职称的高低为主,职称相同时,以通风专业为主,总指挥必须及时向地面汇报情况,请示下一步工作,但总指挥在紧急情况下有权作出决定,并立即报告给地面指挥系统。

必须及时对工作进行培训。新工人入井前老工人每月月初都要进行一次避灾培训。内容为进入硐室后启动应急系统,使用室内设施,听从指挥员的统一安排等。并且每季度进行一次避灾演习。使工人、干部能熟练地掌握避灾方面的知识,并很好的运用。掌握急救方面的知识,减小事故伤亡程度,减轻伤员痛苦。

5 结语

建立井下避难硐室,对于爆炸事故的幸存者来说,就是一个通向求生道路的中转加油站。它可以使众多的等待救助的人员获得求生的可能,也可以使危重伤员在此进行简单的急救包扎,遇险人员的自救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矿抗灾能力将会逐渐加大,避难硐室的效果将越加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利安,王铁力.国外井工矿避灾硐室的应用及启示[J],煤矿安全,2008(2):88~89Zhao Li-an.Wang Tie-li.Application and Inspiration of refuge chamber in foreign mine[J],Coal Mine Safety.2008(2).88~89

[2]隋鹏程.矿工自救与避难硐室[J],现代职业安全,2007,7(71):86~87Sui Peng-cheng.Self-help and refuge chamber for Miner[J].Modern Occupational Safety,2007,7(71).86~87

[3]陈文学.煤矿重大事故风险监控与应急救援方法体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35~37Chen Wen-xue.The Study of the method system of major accident risk monitor and emergency procedure in coal mine[D].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ter thesis.2005.35~37

[4]周心权,吴兵.矿井火灾救灾理论与实践[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76~77Zhou Xin-quan.Wu Bing.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ne fire disaster relief.Coal Industry Press.1996.76~77

[5]于不凡.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及利用技术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768~769Yu Bu-fan.The technical manuals of prevention and the use for gas disaster in coal mine[M].Coal Industry Press.2005.768~769

[6]赵全福.煤矿安全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102~104Zhao Quan-fu.Coal Mine Safety Manual[M].Coal In-dustry Press.1992.102~104

地下商业建筑避难走道疏散设计 第7篇

1 项目概况

某高层建筑的地下一层设计为商业功能, 总建筑面积41 114 m2, 划分为22 个防火分区。 现行国家标准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 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相关规定, 对于地下超过20 000m2的商业空间可采用避难走道进行防火分隔。虽然此地下建筑的防火设计执行GB 50045-95 (2005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但考虑到其地下商业空间与上述规范所述的地下商店基本一致, 无本质区别, 均可有效控制火灾蔓延。对于此工程, 由于商业空间开阔性和运营连续性等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方案设计中设置避难走道, 将地下商业空间分隔为建筑面积小于20 000m2的区域。因此, 笔者将研究某高层地下商业建筑设置避难走道的方案能否保证其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

2 设计思路及调整方案

如图1所示, 地下一层采用了2条宽度为5.3m避难走道将商业空间分隔为3个不超过20 000m2的区域, 但通向2条避难走道所的防火分区数量较多, 其中走道1连接了5个防火分区, 走道2连接了8个防火分区。考虑到地下商业建筑内人员密集等情况, 设计思路调整为合理设计避难走道的宽度与各分区通向走道的出口宽度之间合理匹配值, 以避免紧急状况下各防火分区人员通过避难走道疏散时发生拥挤、滞留和堵塞等情况, 进而确保人员疏散安全。基于以上设计思路, 针对避难走道、相邻分区疏散出口及相关消防设施提出以下调整方案。

2.1 避难走道

(1) 走道两侧设置实体防火墙, 楼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

(2) 每个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少于2个, 出口宽度应与避难走道宽度匹配, 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

(3) 走道内不堆放任何可燃物和影响人员疏散的障碍物, 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4) 避难走道与相邻防火分区连接处设置防烟前室, 开向前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5) 避难走道内不设置排烟设施。

(6) 各设备用房、管道井等不应在避难走道内开设门窗洞口, 如确需开设时, 应设置甲级防火门、窗。

(7) 走道内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

(8) 避难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此走道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由于2条避难走道连接的防火分区数量多, 为确保人员疏散安全, 避难走道宽度与各分区疏散出口宽度的匹配关系需通过计算分析确定。

2.2 相邻防火分区

(1) 在疏散距离过大的区域开设通向相邻防火分区的出口, 再通过相邻分区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 增加人员疏散安全性。

(2) 为使避难走道自身宽度与其连接的防火分区出口宽度合理匹配, 建议减少部分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的出口宽度, 各个出口在疏散走道内布置尽量均匀。

(3) 减少了通向避难走道出口宽度的分区, 可在适当位置设置甲级防火门通向具备较好疏散条件相邻分区 (自身安全出口宽度富裕或具备直通室外的疏散条件) , 以弥补其分区安全出口不足的缺陷。同时, 被借用了宽度的相邻分区应增设安全出口, 以确保整层安全出口宽度满足规范要求。

2.3 消防设施

(1) 地下商业区域常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均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2) 在地下商业区域内设置智能疏散指示系统, 并在避难走道、主要疏散走道及疏散楼梯间地面上增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疏散指示标志, 疏散楼梯间出口设置明显的出口指示标志。

(3) 应急照明灯具应使疏散及避难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低于5.0lx, 其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小于60min。

3 分析计算

疏散设计是为了保证紧急情况下, 建筑内所有人员能顺利、安全地疏散到建筑室内外安全地点, 确保人员生命安全。为了验证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是否能实现上述目标, 笔者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计算, 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针对避难走道及其相邻防火分区的实际设计情况, 设定不同的避难走道宽度, 见表1。

观察人员各疏散场景下在走道内的疏散情况, 为避免人员在走道内发生拥挤、滞留和堵塞现象, 通过多次调整分析计算, 最终确定了避难走道宽度与其相连接的防火分区出口宽度合理匹配值, 为该项目地下商业避难走道的合理设计提供建议。各疏散场景的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对设定场景中人员疏散情况进行分析, 可知:

(1) 增加避难走道的净宽度, 可以解决避难走道中人员滞留和拥挤等情况。随着避难走道宽度的增加, 人员疏散所需时间相应地减少, 人员疏散效率得到提高。但避难走道宽度增加到一定程度, 走道内不会发生滞留拥堵现象时, 单纯增大避难走道宽度对人员疏散影响较小。以避难走道2为例, 原设计方案中 (疏散场景1) , 其人员疏散时间较长, 当走道宽度增至8.9m (疏散场景2) , 其分析计算结果与疏散场景1相比, 明显减少。当避难走道宽度增大到11.2m (疏散场景3) , 人员疏散时间与疏散场景2的结果相差不大, 当宽度增至8.9m时人员在走道内基本无排队现象, 其疏散时间主要为人员走出避难走道所需的步行时间。走道1内人员疏散时间变化规律类似, 当通道宽度为5.3m时 (疏散场景2) , 人员在通道内基本无滞留和拥挤等情况。

因此, 在避难走道的净宽度不小于周围防火分区开向此走道的最大宽度情况下, 当避难走道宽度达到所有分区开向走道宽度之和的20%时, 可有效避免人员在通道内拥挤、滞留和堵塞等情况发生, 疏散场景2确定的宽度比是避难走道与其连接各防火分区出口宽度的合理匹配值。

(2) 由于结构及设备等设计原因, 现有设计方案中2条避难走道的宽度均无法增加。为使其宽度达到上述合理匹配值, 可通过减少部分分区开向避难走道的疏散出口宽度, 减少避难走道周围各个相邻分区通过避难走道疏散的人数, 并设置通往相邻分区的疏散出口对人员进行分流, 避免人员在避难走道内滞留和阻塞。

通过疏散场景5的分析可知, 在采用上一节的调整方案后, 2条避难走道内人员疏散时间与疏散场景2的结果差别不大, 疏散情况基本一致, 说明其宽度设计可达到确定的合理匹配值, 人员在避难走道内疏散时不会发生拥挤、滞留和堵塞等情况, 能够顺利、安全地疏散到建筑室外安全地点。

4 结论

为满足大型地下商业建筑的功能需求, 以某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为例, 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 提出设计优化调整方案, 采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进行验证和评估, 根据分析计算结果不断调整, 得出可行和安全的疏散设计方案:

(1) 当避难走道宽度不小于所有防火分区开向走道宽度之和的20%, 且走道的净宽度不小于周围防火分区开向此走道的最大宽度时, 可避免人员在通道内发生拥挤、滞留和堵塞等情况。

(2) 为使避难走道设计宽度匹配合理, 需减少部分分区开向走道的疏散出口宽度, 并设置其他疏散出口分流人员, 避免人员在避难走道内滞留和阻塞。

通过以上两种“加宽疏通”和“限制分流”的措施, 可保证避难走道内部人员的安全疏散, 从而使整个工程的建筑防火设计得到完善和补充。

摘要:某高层建筑地下商业部分建筑面积超过20 000m2, 采用避难走道进行分隔。利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方法, 针对避难走道的方案能否保证其内部人员安全疏散的问题提出优化调整方案, 并借助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探讨地下商业建筑人员疏散过程的规律, 确定合理可行的避难走道及相关防火设计方案, 保证地下商业建筑内人员的安全疏散。为地下商业建筑的合理设计提供建议, 也可为类似工程的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商业建筑,避难走道,疏散设计

参考文献

[1]GB 50045-95 (2005年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GB 50098-2009,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

[4]NFPA 101-2012, Life safety code[S].

[5]郑雁秋.地下建筑防火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1, 30 (1) :31-34.

绵阳市建设应急避难绿地的思考 第8篇

在众多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中, 由于城市绿地本身具有特殊的防灾减灾功能, 且在城市规划中具有数量大, 种类多, 分布均匀, 改造方便等特点, 成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载体。

1 城市应急避难绿地的含义

城市应急避难绿地是指结合城市绿地建立的可供破坏性城市灾害发生时无家可归者避难栖身的应急场所[2]。它在平时可以作为普通城市绿地, 在灾难时作为临时接纳灾民, 提供各类应急避难设施, 集中各种救灾物资和交通运输工具, 设立紧急指挥中心和医疗救护站等防灾救灾措施的场所。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一种, 除此之外, 还有学校、体育场馆、活动中心、大型医院等均可作为避难场所。

2 绵阳市建设应急避难绿地的必要性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 涪江中上游地带, 市境内多发洪灾, 洪灾的区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现的频率最高, 特别是涪江右岸以西沿龙门山前缘一线的北川、安县、江油最为频繁, 同时绵阳还位于三大断裂带上, 安全形式十分严峻, 因此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既是国家的需要, 也是绵阳市客观现实的需要,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3 绵阳市绿地现状调查

3.1 绵阳市城市绿地概况

通过对绵阳市市区内绿地的调查分析, 绵阳市绿地类型以缀块形式出现, 分布不均匀。

3.2 城市绿地调查

为了对城市绿地做出准确的评价, 本文对绵阳市城市绿地分布、绿地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确定绵阳市绿地缀块分布图, 见图1。

2) 确定绵阳市绿地类型及面积, 见表1。

根据景观生态学对缀块的总结, 绵阳市绿地缀块多以大于3 000 m2的大、中型缀块为主, 构成了城市景观的主体, 在景观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绵阳市具有建设应急避难绿地的良好基础, 但从图1也可以看出, 绵阳市绿地分布不均匀。

4 绵阳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

“5·12”地震后, 绵阳大小绿地成为市民防灾避险的集中场所, 特别是几大公园更成为呵护市民生命安全的港湾, 也正是城市在紧急状况下对公共绿地的这一需求, 暴露出了城市绿地的诸多不足之处。

4.1 公园应急避难设施不完善

1) 应急避难指示标志缺乏。避难指示标志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引导人们安全、快速的到达指定位置, 在市区公园内, 没有避难指示标志, 给人们带来不便。2) 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应急需要。在人员多, 使用频率高的情况下, 公园设施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严重影响了避险市民的生活需求。3) 没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 在发生紧急情况下, 园内通讯网络缺乏, 无法及时通知园内各类人员, 不利于统一有效的组织指挥。4) 应急供电供水系统不完善。如遇停水停电, 公园将陷入瘫痪, 这将成为今后我市防灾减灾功能有效发挥的桎梏。

4.2 城市绿地分布不均

5·12地震的发生充分暴露了绵阳市绿地缀块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很多市民在地震发生后, 只能到离家较远的地方避难, 不能为市民提供就近避险的场所, 给市民造成了不便。

4.3 城市绿地中植物的选择[1]

城市绿地在植物选择中要对景观、生态、经济、防灾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满足城市绿地对植物美化、改善环境功能的需要。由于考虑因素较多, 防灾功能长期处于次要地位, 因此使得市内绿地中防灾树种在绿地中所占比重较少, 降低了植物的防灾效果。

5 建设城市应急避难绿地的实施建议

“5·12”地震敲响了我们重视防灾绿地系统建设的警钟, 警醒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也应重视城市绿地为市民提供应急避难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包志毅, 陈波.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 (2) :155-160.

[2]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应急避难场所给排水应急设施设计 第9篇

地块位于生米大桥引桥、丰和南大道、站南北大道、赣江路之间, 地块用地红线面积为541707.8m2, 场地呈现长条形。现状为国际体育中心, 场馆及室外场地建设良好, 场地周边道路交通完善, 地质情况稳定, 满足Ⅰ级避难场所对场地的要求。

2 地块水资源现状

2.1 地表水

本地块毗邻赣江, 赣江径流量以赣江下游控制性水文站 (南昌外洲水文站) 实测值计算, 多年 (1956~2000年) 平均为687亿m3, 以此代表赣江年均入湖水资源量, 河流含沙量0.144kg/m3。

2.2 地下水

参考【南昌市地下水特征及其应急水源地分析】:

本地块处于赣江沿岸, 属于第四纪松散岩类空隙含水层, 单井用水量为1016~4916m3/d, 渗透系数一般为53~160.9m/d, 漫滩渗透系数为260~360m/d。

3 给排水现状

3.1 给水

本工程给水从丰和大道市政给水管道上引入了两根给水干管至场地内, 在场地内城环状布置, 各引入点分别设有一座水表井, 表后设置了"管道倒流防止器"。环状管网每隔100~120m设置了室外消火栓, 供火灾时消防取水。红线内各建筑单体给排水设施完善, 给水管与室外环管直接相连, 由市政管道直接供水。

现状总用水量为1200m3/d。

3.2 雨水

场地范围内, 各单体雨水系统采用虹吸式雨水系统和重力式雨水系统排出, 设计重现期为10年;室外设有雨水管道及雨水口, 设计重现期为5年, 整个场地内共设有9处雨水排出口, 场地内的雨水经雨水管道收集后, 就近排入丰和大道、站南北大道、滨江路等的雨水管道。

3.3 排水系统

场地范围内, 污水系统整个场地共设有6处污水排出口, 各单体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 厨房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 排入室外污水管网。

3.4 应急避难用水量

3.4.1 主要设计指标

(1) 本工程为Ⅰ类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时间为30d, 储水时间根据后表确定。

(2) 避难人数

总避难人数为48000人。

场地型避难占地面积为:233250m2, 避难人数为:33000人, 场所型避难占地面积为:120917m2, 避难人数为:13300人, 专业救援队伍场地面积为:8806m2, 救援队伍人数为:1700人。

(3) 灾时人员基本生活饮用水量标准 (见表1) 。

(4) 人口比例

依据江西省人口年龄结构比重, 取婴幼儿、高龄老人等人口比例为15%, 伤病员人口占比为2%。

即:伤病员人数为925人, 婴幼儿、高龄老人等特定人员7005人, 救援队1500人, 应急医疗工作人员200人, 其他避难人员38770人。

(5) 应急储水供水时间

3.4.2 用水量计算

通过计算得, 日饮用水量为202.9m3, 储水量为608.7m3;日生活用水量为477.0m3, 储水量为3585m3。

3.5 应急供水方式

应急供水设施应设置两种以上, 本工程已有完善的供水管网, 应急时可优先选用, 当供水管网无法供水是, 采用应急水源供水。供水车是应急水源的有利补充。

3.5.1 应急水源的选择

从水资源情况可知, 赣江与地下水的水量都很充足, 但考虑到避难时往往伴随着恶劣的雷雨天气, 对地表水的水质影响较大, 且赣江边的取水构筑物建造的成本较大, 因此综合考虑水量、水质、以及建造成本, 本工程选择地下水为应急水源。

3.5.2 取水方式

地下水提取的方式主要有, 水井、机井、大口井等, 考虑到本工程平时不利用, 只是应急时使用, 且出水量较大, 因此选用机井, 单井出水能力按500m3/d, 扬程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机井应在洗井质量已达规定要求后进行抽水试验, 抽水能力及水质达到规定要求后, 方为合格。

共设4眼井, 其中两眼井设在水上乐园附近, 供生活用水;另两眼井在南北地块各设一眼井, 分别负责各地块大的饮用水, 互为备用。

3.5.3 水质要求

出水水质, 需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标准。

3.5.4 储水设施

考虑到平时与应急时的结合, 本工程建议采用水上乐园为生活用水的储水地, 水上乐园的有效容积为8500m3, 能够满足储水需要。应急时, 应急泵的出水管与现有给水管网相连, 出水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 连接点不应小于两处, 且连接点的间距不小于100m, 中间设控制阀。

饮用水的储存, 本工程采用拼装不锈钢水箱。

场所型避难场所在其建筑单体的顶部设置不锈钢水箱, 内设紫外线消毒设备, 型号WTS-2AN=0.3k W U=220V, 对应用水进行二次消毒, 储存本场所内所需储存的饮用水, 并铺设单独的饮用水管道至各直饮机。

场地型避难场所, 以地块为基础, 每个地块设置一个不锈钢水箱, 内设紫外线消毒设备型号WTS-2AN=0.3k W U=220V, 对应用水进行二次消毒, 并配有两台水泵 (互为备用) , 供本地块的饮用水。

3.5.5 各场地饮用水水箱容积

注:应急避难场所人口均按普通避难人口预算。

3.5.6 供水方式示意图

3.6 饮水设施及卫生洁具的设置

3.6.1 选用的原则

(1) 根据当地水质, 选择净水设备, 使水质达到直接饮用标准。

(2) 每100人设置一个水龙头, 每250人一个饮水处。

(3) 场地型避难场所, 公共卫生间蹲位应不小于避难人数的1%设置, 当开放时间大于30d时, 应按不低于避难人数的2%设置, 应急厕所的间距应小于100m, 位于避难场所的下风向。

场所型避难场所内应按避难人数的0.5%设公共厕所, 当开放时间大于30d时, 应按避难人数的1%设置。

(4) 每层宜设洗浴设施, 每个浴位服务人数不应超过150人。

3.6.2 直饮机

考虑到地下水的水质, 本工程选用超滤直饮机。

3.6.3 水龙头的设置

场所型避难场所内每个避难单元应设不少于4个饮水处, 每个饮水处设3个龙头, 其中一个水龙头为热水龙头。

场地型避难场所, 每个饮水处设3个龙头, 其中一个水龙头为热水龙头。

本工程总应急人数为48000人, 总饮水处为200 (含0.5%的备用) 。各体育场馆现有直饮机100台, 应急避难时再补充100台。

3.6.4 卫生间蹲位设置

根据本工程的性质, 建筑场馆分布较均匀, 场地型避难场所围绕在建筑周围, 因此, 本工程推荐采用场地型避难场所与场所型避难场所蹲位相互配套的方式。

因本避难场所为Ⅰ级避难区, 卫生间蹲位按1.8%配置, 共需要864个蹲位, 现状已设819个蹲位, 仍需要45个蹲位, 为满足卫生间的需求, 在应急避难时, 另增设6处移动厕所, 每个厕所设8个蹲位, 共设48个蹲位。具体位置见总平面图。

3.6.5 洗浴设施

建筑场馆内洗浴设施健全, 浴位充足, 本设计不增设浴位。

3.7 污水处理设施

3.7.1 化粪池

现状南北区体育场各设有5个化粪池, 共有10处, 能够满足场区的排污需要。

3.7.2 污水处理设施

考虑到市政污水管网在避难时可能会受到破坏, 本工程在区域内将污水管进行截留, 在现状污水出水管处设置截流井, 收集地块的污水。

生活污水以平均日生活用水量的0.85倍计, 本工程污水量为577.9m3/d。在地块东南角设置地埋式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处理能力为600m3/d。污水处理出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达标后排入赣江。

3.8 雨水应急排放

本工程雨水系统完善, 且雨水排出口距离赣江较近, 因此, 应急避难时, 依旧利用现有雨水系统, 不增设雨水管道。

3.9 管材

(1) 室外给水管:管径DN<80mm者, 采用内外壁涂塑钢管, 丝扣连接;管径DN≥80mm者, 采用采用钢丝骨架增强PE复合管, 热熔连接。

(2) 污水管采用PVC-U加筋波纹管, 环刚度值S≥8KN m2, 管材连接采用承插式胶圈连接。

(3) 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查井。

(4) 给水管、污水管管道基础均采用砂垫基础, 管道回填亦采用砂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

3.1 0 管道抗震措施

3.1 0. 1 取地下水的水源井

(1) 井管应采用钢管;当地基内存在液化土层时, 井管内径与泵体外径间的空隙不宜少于50mm;

(2) 水泵的出水管应设置良好的柔性连接;

(3) 对运转中可能出砂的管井, 应设置补充滤料设施。

3.1 0. 2 给水、排水工程的构筑物和管网应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1) 当靠近发震断裂建造时, 应避开一定的距离;避开的最小距离, 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要求。

(2) 当管道不可避免通过发震断裂时, 应尽量与断裂带正交;管道应采用钢管或聚乙烯 (PE) 管 (无压、中低压管道) ;管道应敷设在套管内, 周围填充砂料;断裂带两侧的管道上应设置紧急关断阀 (宜采用振动控制的速闭阀门) , 以及时控制震害。

(3) 对管网应根据其运行功能, 分区、分段设置阀门, 以便按需切断, 控制震害;阀门处应设置阀门井。

3.1 0. 3 室内管道

为防止地震时给排水管道系统及消防管道系统失效或跌落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根据《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对机电管线系统进行抗震加固。本项目对直径≥DN65的管道设置抗震支吊架, 管道支架或管卡应固定在楼板或承重结构上。

摘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给排水设施的基础上, 对国际体育中心的给排水设施进行设计, 使其在功能上能够满足Ⅰ级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给排水

参考文献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GB21734-2008) .

[2]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江苏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

[3]《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50981-2014) .

安全避难论文范文

安全避难论文范文(精选9篇)安全避难论文 第1篇关键词:应急疏散,安全避难,消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方面的需求,...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