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内置管范文
改良内置管范文(精选6篇)
改良内置管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间收治的84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18例;年龄24~73岁, 平均年龄 (48.3±2.4) 岁;消化道穿孔术后16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12例, 肠扭转术后7例, 肠破裂修补术后4例, 阑尾炎术后3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0例;年龄28~78岁, 平均年龄 (49.5±2.3) 岁;消化道穿孔术后18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13例, 肠扭转术后6例, 肠破裂修补术后4例, 阑尾炎术后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原切口按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治疗, 必要时加行肠切除吻合, 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行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 入腹后先游离全部肠管, 做钝性或锐性分离粘连。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5~20cm处于系膜缘空肠壁上, 预置一荷包缝线, 直径约1~1.5cm, 由空肠回肠至回盲部到阑尾按顺序放置预备好的肠内置管, 从阑尾根部穿出, 于阑尾根部做一双层荷包缝合固定。于空肠肠排列管引出处行隧道式包埋8cm, 然后从腹壁引出, 将肠管在壁层腹膜引出处与腹壁固定, 按照顺序将肠道送回腹腔, 并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详细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如表1所示, 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腹腔囊肿、肠瘘以及再梗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继发于腹腔手术后, 传统治疗主要采用单纯肠粘连松解术, 但治疗后再次出现梗阻的几率较高, 且周期呈缩短趋势。因此, 为降低术后复发率, 往往加行小肠外排列术[2]。内置管肠排列术能够避免由于肠壁与被剥去的浆膜的损伤引起肠粘连, 而且排列管具有韧性, 在其弹性支撑下肠管可大弧度的盘曲, 或者钝角折叠肠腔可保持通畅[3], 因此目前该术式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本文采用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常规肠粘连松解术的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 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常规肠粘连松解术的对照组 (P<0.05) , 这与文献[4]报道结果相一致。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操作较为简便, 内置管固定较为方便, 且术后拔管较为顺利, 行肠造瘘处逆行插管能够在松解肠粘连的同时行胃肠减压, 造瘘处位于回肠, 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好, 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永东, 周其林, 杨传永, 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 (6) :860-862.
[2]田权威, 潘志欣, 谭博, 等.应用改良小肠排列管治疗反复粘连性肠梗阻25例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 :80.
[3]张永旺.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276-1278.
改良内置管 第2篇
1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的应用
研究已表明对于手术后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无论是在营养支持疗效、费用、安全性还是可行性方面,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此外,肠内营养并发症明显少于肠外营养[4,5]。对危重患者而言,其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明显高于一般患者,有研究显示,仅约有40%的危重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时能达到目标喂养量[6]。刘英志等通过对60例胃肠外科危重患者给予低氮低热量的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治疗,发现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糖、脂类代谢异常和肝酶谱等异常变化,而且术后发生感染率也明显减少[7]。
2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应用时间、途径
2.1应用时间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应用时间仍有争议。有部分研究认为,手术治疗后,患者仍处于应激状态,其体内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他们认为对此类患者过早给予肠内营养不但不能使机体充分利用,反而会增加机体的代谢负荷,进而产生不利影响[8,9]。但有研究表认为手术后危重病人应尽早开始行肠内营养治疗,即患者入院后48h内,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对比延迟的肠内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刀口发生感染的机率及死亡率[10,11]。
2.2营养支持给予途径肠内营养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鼻胃管置管、十二指肠置管、鼻空肠内置管等。张先进等通过收集40例手术后危重患者,比较经鼻空肠管和经鼻胃管两种途径给予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结果发现经鼻空肠管途径比经鼻胃管更为安全有效,而且能显著提前肠内营养给予时间[12]。杨红梅通过研究胃肠内置营养支持对术后胃瘫患者疗效,发现经X线引导下进行十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术较胃镜引导下更为安全[13]。
3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预防
3.1误吸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造成气管支气管的误吸。当体位不当、肠内置管移位、过大胃潴留时均可引发误吸。误吸的主要预防措施有:(1)将床头抬高30~40°,或者给予肠内营养后抬高约40min。(2)确保插管位置正确,必要时借助X线引导[14]。
3.2腹泻是肠内营养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约有70%危重患者会并发。有多种原因会导致腹泻,目前较为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肠内营养液中有细菌污染,某些药物的作用,营养液配方中缺少大体积纤维物质,患者本身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等[13]。腹泻的主要预防措施有:(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在打开营养液时使用酒精擦拭瓶口,定时更换各种肠内营养喂养所用的容器,一旦怀疑存在细菌污染,立即丢弃使用中的营养液、容器袋和输注管道等。(2)对应用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尽量不使用抗生素或者抑制胃酸的药物,选用不含山梨醇类物质的营养液;(3)可酌情在营养液中添加高纤维物质。
3.3恶心和呕吐由于喂养速度过快或一次量太大、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常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为了尽量避免,应做到以下几点:(1)医护人员可选用注射喂养或持续喂养的方式,进而减轻恶心、呕吐症状;(2)抬高床头,采用右侧卧位有助胃内容物顺利通过幽门;(3)适度放慢喂养速度,避免一时量过多,引发恶心和呕吐;(4)营养液温度因略高于体温,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5)尽量选用低脂肪浓度的营养液,必要时使用甲氧氯普胺等促进胃蠕动,以加快胃内容物的排空[2]。
研究表明,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治疗除了引起以上并发症外,还易引起便秘、胃肠置管堵塞、代谢紊乱等[15],因此针对手术后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在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时,要密切评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病情变化,以便及时作出相应的针对性处理。
4总结
对手术后危重病人而言,尤其是伴发营养不良时,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危重患者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需要营养支持的人群包括经评估预后发现有营养风险,手术后需禁食一周以上且无法摄食补充所需要营养的60%等患者均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由于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系统性的代谢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因此需要尽早进行。
营养不良对患者的康复结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对营养支持的改善与补充是临床中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肠外营养支持由于危重症患者的不适用性,而被替换成肠内营养置管,并被广泛应用,对其的适应性、知识认知、时机的掌握均有着较大的发展突破,虽然目前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技术非常成熟,但如操作不当、喂养方式不当、营养液选择不当等均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患者预后。操作前应对患者进行肠道内安全的评估,根据病情程度及病人的自身情况预估出置管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及时的做好防范措施,减少操作的风险。我国目前对该种方法的认知与运用仍有着一定的提升空间,为保证患者的治疗水平,减少误吸、恶心呕吐、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因此需做好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患者进行巡视及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对于保证危重患者的疗效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为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恢复与生命质量,应对操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与完善,加强医疗人员的责任感,适当的进行操作生活中的干预,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几率,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普及与运用。
摘要:危重患者常常表现为体内能量代谢紊乱,往往合并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因此,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是改善危重患者疗效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肠内营养由于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率,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文就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改良内置管 第3篇
关键词:内置管肠排列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腹部手术后较常遇到的一类并发症, 其发生与小肠粘连有关, 造成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而形成的一系列梗阻症状[1]。本病发生后, 给患者给来较大的痛苦与不适, 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再次手术。但是, 连续创伤不仅带来患者心理负担, 亦会增加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2,3]。为进一步探讨严重粘连性肠梗的有效治疗方法, 该研究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置管肠排列术进行手术治疗, 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90例, 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方案不同进行临床分组, 研究组进行内置管肠排列术, 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 每组45例。研究组:男性30例, 女性15例, 年龄26~72岁, 平均年龄 (50.1±11.6) 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13例, 消化道穿孔术患者10例, 肠扭转术患者9例, 肠破裂修补术患者8例, 阑尾炎切除术患者6例。对照组:男性29例, 女性16例, 年龄24~75岁, 平均年龄 (50.5±11.7) 岁。其中: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12例, 消化道穿孔术患者11例, 肠扭转术患者10例, 肠破裂修补术患者7例, 阑尾炎切除术患者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常规手术方案选择为原切口进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 步骤如下:取平卧位, 采用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探查确定梗阻部位, 行松解粘连, 缝合切口;手术过程中,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操作, 如必要可进行肠切除吻合术。研究组:手术方案选择为内置管肠排列术, 手术切口为左侧或右侧腹直肌切口。首先对患者的粘连肠管进行钝性或锐性分离。分离结束后将一荷包缝线放置于系膜缘空肠壁上, 位置大概在十二指肠悬韧带18 cm左右处, 直径约为1.5 cm左右。肠内置管根据顺序依次放好, 并由阑尾根部穿出, 然后进行双层荷包缝合固定。于空肠肠排列管引出处进行隧道式包埋, 约8 cm左右, 然后从腹壁引出, 将肠管在壁层腹膜引出处与腹壁固定, 同时根据顺序依次将肠道送回腹腔, 最后放置引流管引流。
1.3 观察项目
1.3.1 手术指标
主要包括了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
1.3.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患者术后有感染、腹腔囊肿等术后并发症, 并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使用两样本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术后, 研究组患者中, 2例发生切口感染, 1例发生肠瘘, 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中, 3例发生切口感染, 2例发生腹腔囊肿, 2例发生肠瘘, 4例发生再次梗阻, 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腹部手术后较常遇到的一类手术并发症, 随着各类腹部外科手术的日益频繁, 其发生率亦呈现一定上升的趋势。目前研究认为, 粘连性肠梗阻与患者性别、年龄等均无明显特异性, 可见于各年龄层的男性与女性[4,5]。从生理学角度来说, 粘连性肠梗阻亦属于一种自然生理过程。是手术结束后, 机体为了修复创伤, 预防炎症以及促炎症因子广泛扩散而形成的一种防御性反应[6]。研究认为, 出现肠粘连时, 如果肠内容物运行较为畅通, 则不会出现明显的梗阻表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当患者术后出现反复腹痛等不适时, 同时伴有明显的梗阻表现, 才需要进行相应手术治疗[7]。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的一类腹部外科术后并发症, 由于粘连较为混乱与无序, 造成肠梗阻临床症状反复慢性发作, 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带了较大的影响。
目前, 临床上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案较多。其中, 外固定术曾是临床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发现该手术容易在肠管转折处形成锐角而再发梗阻, 使得患者术后极易出现顽固性腹痛以及弥漫性腹膜炎、肠瘘等。内置肠管排列术又称内固定术, 是近年来一种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新型手术方案。其相比外固定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8,9,10]: (1) 内置肠排列管借助小肠来支撑肠管, 能够使得肠管整齐、有序的排列。特别在小肠拐角转弯处, 使其成为钝角, 预防梗阻的再发。 (2) 内置肠排列管术的适应症较为广泛, 能够用于各种类型的肠粘连患者, 对于广泛肠粘连并伴有腹膜炎的患者尤为适用。内置肠排列管术对患者肠壁血管不会造成损伤, 不会造成肠管血运障碍, 亦不易发生成角的致密粘连。这些优点均能够降低肠绞窄的发生, 避免二次手术。 (3) 内置肠排列管术创伤较小,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较快, 一般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可进食。 (4) 内置肠排列管术操作简便, 技术较易掌握, 且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高, 可广泛用于基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该研究就内置管肠排列术在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首先, 该研究对比了两者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指征。结果提示, 研究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提示研究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快, 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另外, 我们比较了两组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6.67%, 而对照组则为24.44% (P<0.05) , 与李炳禄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该结果提示,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 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当然, 医务人员必须明确内置管肠排列术只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最后手段, 对一些广泛而严重的粘连, 无法采取其他术式的时候方可采用, 因此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就显得尤为关键。
综上所述,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 临床疗效较好。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且无严重术后并发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Eren T, Bayraktar B, Celik Y, et al.Acute malign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ccompanied by synchronous multifocal intestinal cancer in Peutz-Jeghers syndrome:Report of a case[J].Surgery today, 2012, 42 (11) :1125-1129.
[2]屠义梅, 张乃臣.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J].河北医药, 2013, (19) :2972-2973.
[3]冯永东, 周其林, 杨传永, 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39 (6) :860-862.
[4]邵华, 孙威, 蒋本春, 等.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1, 51 (18) :99-100.
[5]张永旺.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对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9) :1276-1278.
[6]李炳禄, 刘惠斌, 郭万桃, 等.应用改良内置管小肠排列术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 (3) :312-314.
[11]Arulmolichelvan A, Sivaraman A, Muthukrishnan A, et al.Cecal volvulu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malrotation presenting as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012, 21 (4) :389-391.
[12]Chu DI, Gainsbury ML, Howard LA, et al.Early Versus Late Adhesiolysis for Adhesive-Rel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A Nationwide Analysis of Inpatient Outcomes[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2013, 17 (2) :288-297.
改良内置管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 体重230~260 g, 由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组 (T组) 和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组 (C组) , 每组30只。实验期间, 将大鼠置于温度20~24℃、昼夜交替、自由摄食食物与水的环境中。
1.2 实验方法
两组大鼠均采用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内注射麻醉, 随后进行鞘内置管操作, C组采用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术, T组采用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术, 鞘内置管成功后, 在体外留置导管1~2 cm, 并用消毒的不锈钢针堵塞PE-10聚乙烯导管外口, 以防脑脊液外溢。待大鼠快要清醒, 用10μL微量注射器连接留置在大鼠体外的导管, 两组大鼠均给予10μL 2%利多卡因注射液以便术后观察穿刺置管成功率。注药成功后, 留置导管1~2 min, 随后拔出导管。
1.2.1 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
采用传统的Yaksh等[6]的手术方法, C组大鼠麻醉后至于实验台上, 颈下放置直径约为2~3 cm圆柱状物体使枕骨大孔与寰椎之间的间隙充分张开便于插管操作。常规剪毛并用碘伏消毒手术范围, 依次切开皮肤, 皮下筋膜, 钝性分离肌肉直至暴露枕骨大孔, 用针尖轻轻挑开寰枕膜, 此时可见清亮的脑脊液溢出, 随后将充满生理盐水的PE-10聚乙烯导管直视下, 缓慢插入蛛网膜下腔约7.5 cm, 使其尖端位于腰膨大处[7]。
1.2.2 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
借鉴Li等[8]介绍的方法并加以改进。T组大鼠麻醉后置于实验台上, 腰骶部下方放置直径约为3~5 cm圆柱状物体, 使L6~S1之间的间隙充分张开便于穿刺操作。常规剪毛并用碘伏消毒穿刺区域皮肤, 铺无菌洞巾, 实验者用拇指和中指分别触摸大鼠双侧髂嵴并向两侧绷紧皮肤, 食指于两侧髂嵴连线同一水平触摸大鼠脊椎, 触及的最高点即为L6棘突, 在L6~S1间隙采用20 G (外径0.90 mm, 针长30 mm) 穿刺针 (穿刺针针尖斜面朝向头侧) 由上向下垂直刺入皮肤、皮下肌层, 当出现明显的落空感或是阻力消失感, 证明针尖已经突破黄韧带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此时将穿刺针稍稍向尾侧倾斜约30°, 继续向前推进1 mm左右即可。随后将充满生理盐水的PE-10聚乙烯导管从穿刺针内部缓慢插入约4 cm左右, 即到达腰膨大部位, 导管插入过程中可出现脑脊液流出、动物甩尾等显著特征以充分证明导管置入成功。
1.3 观察指标
1.3.1 置管成功率
两组大鼠术后清醒后, 采用观察运动法和钳夹缩足反应法, 观察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情况。并记录清醒后双下肢麻痹, 钳夹不产生缩足反应, 并且于2%利多卡因药效退去后可完全恢复正常肢体活动能力的大鼠只数, 以此判断蛛网膜下腔置管的成功率。
1.3.2 并发症
两组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作用消退后, 持续观察7 d, 记录术后两组大鼠发生瘫痪只数以及术后死亡只数,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
T组置管成功率为96.7% (29/30) , 明显高于C组的60.0% (18/3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组8只大鼠, T组19只大鼠术后清醒后出现双后肢麻痹, 用镊子钳夹双后足均不引起缩足反应。大约3 h左右双下肢肌力慢慢恢复, 活动自如, 未发现任何肢体运动障碍。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与C组相比, T组大鼠操作并发症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只 (%)
*与C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鞘内置管给药是动物实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实验技术, 上世纪70年代, Yaksh等[6]首次提出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给药技术, 经过多年的应用, 这项技术虽然达到了鞘内置管给药的目的, 但是较高的失败率、瘫痪率、死亡率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小的鞘内置管技术是国内外相关学者们一直努力的方向。Poon等[9]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大鼠胸段进行鞘内置管, 得到了较好的成效, 不但成功率高, 而且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 该项操作技术复杂, 所用设备特殊, 严重限制了其在动物实验中的广泛应用。近些年, 用微量注射器经皮穿刺鞘内给药技术逐渐被大家认可[10,11]。这项技术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脑脊液外漏、可反复操作等诸多优点, 尤其在无脊髓节段的腰骶部进行经皮穿刺鞘内给药, 不但成功率高, 而且安全可靠, 不会对脊髓造成损伤, 但是应用在有脊髓节段的胸段时, 操作则无法进行, 由于是盲探穿刺, 光凭借手下的落空感判断是否操作成功, 极易引起脊髓损伤, 最终导致动物瘫痪甚至死亡。
本研究参考上述多种给药方式的优缺点, 并结合人蛛网膜下腔麻醉技术和连续硬膜外麻醉技术的操作方法, 提出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12]。从L6~S1间隙进针, 利用落空感、鼠尾摆动、回抽脑脊液等多种方式作为判断穿刺成功的标志, 随后置入导管至腰膨大处, 通过鞘内注入局麻药的方式再次验证鞘内置管的成功率。这项操作技术, 保留了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等微量注射器经皮穿刺给药技术的优点, 避免了其操作上的部位限制;也保留了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技术将药物直接注入腰膨大部位、节省用药量的优点, 同时减少了其操作创伤大、导管鞘内走行节段长、易造成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缺点[13,14]。
本研究表明, 与Yaksh法相比, 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成功率高, 瘫痪、死亡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充分证明了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的优越性。究其原因: (1) 与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技术直接暴露脊髓相比, 腰骶部穿刺位置较低, 不会接触脊髓, 即使对马尾神经有少数损伤也不会引起瘫痪等严重并发症。 (2) 腰骶部相对枕骨大孔, 离腰膨大部位较近, 导管鞘内走行距离较短, 上行不经过脊髓颈曲与腰曲, 发生脊髓损伤、导管折叠的可能较小。 (3) 与Yaksh法切开直视下置管相比, 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属于微创操作, 不用切开皮肤、肌层、蛛网膜甚至椎板, 对大鼠损伤较小, 炎症反应也相对较轻, 更利于大鼠的术后存活。 (4) 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操作简单, 对大鼠损伤较小, 可以反复操作, 单次给药, 避免了Yaksh法鞘内留置导管导致的局部神经炎症反应、神经变性反应、大鼠对伤害性刺激反应改变等副作用[15]。有研究表明, 经皮穿刺技术不会引起大鼠痛阈的改变以及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能够大限度的减少鞘内置管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10]。 (5) 由于本方法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很短 (10 min左右) , 损伤小, 若将腹腔注射麻醉剂戊巴比妥钠改为异氟醚气体麻醉或是丙泊酚腹腔注射麻醉[8,9,10], 鞘内置管给药后停留1~2 min即把管抽出, 20~30 min后即可检测药物对大鼠的痛行为的影响,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且在不同时间点可多次重复操作。
总之, 经皮穿刺腰骶部置管技术不但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而且并发症少, 是一项安全有效的鞘内给药新技术。
摘要:目的:改进大鼠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 探索更加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大鼠鞘内给药的新方法。方法:健康雄性大鼠60只,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寰枕膜鞘内置管组 (C组, n=30) 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组 (T组, n=30)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 C组大鼠接受经皮切开寰枕膜鞘内置管操作, T组大鼠接受在L6~S1间隙, 用20 G穿刺针行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操作。两组大鼠在操作成功后, 均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10μL。观察并比较两组大鼠置管成功只数、瘫痪只数以及死亡只数。结果:与C组比较, T组大鼠鞘内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 术后瘫痪、死亡率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穿刺腰骶部鞘内置管技术是一项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鞘内给药方法。
改良内置管 第5篇
关键词:内置管肠排列术,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
腹部手术之后, 常会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其和小肠粘连之间关系密切, 因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而造成梗阻情况, 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之后, 不仅影响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降低生活质量, 临床会选择再次手术的治疗手段, 但是, 又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和反复肠梗阻等, 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1]。本文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6例严重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45例, 女53例;年龄25~75 (50.5±11.5) 岁;其中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者25例, 阑尾炎切除术者16例, 消化道穿孔术者23例, 肠扭转术患者17例, 常破裂修补术患者15例;按照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8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 两组患者均进行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治疗, 即在原切口处行常规肠粘连松解术, 具体步骤包括:取患者平卧位, 于其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探查确定具体的梗阻部位后, 实行松解粘连, 并将切口缝合;在手术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实行手术操作, 必要时可进行肠切除吻合术。
试验组患者予以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 手术切口选择在患者的左侧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首先要对患者的粘连肠管进行锐性或钝性分离, 待分离结束后, 于系膜缘空肠壁上放置一荷包缝线, 其位置距离十二指肠悬韧带18cm左右, 其直径约15cm左右。肠内置管要按照正确顺序依次放置好, 经由患者阑尾根部穿出, 并实行双层荷包缝合固定。在空肠肠排列管引出的位置进行隧道式包埋, 长度约8cm左右, 继而从腹壁引出并于腹壁处固定, 同时根据顺序依次将肠道送回腹腔之内, 最后一步是做好引流管引流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感染、腹腔囊肿等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腹部手术之后, 容易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 特别是近年来腹部外科手术的逐渐增多, 肠梗阻粘连情况也愈发严重。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此病可在任何年龄段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之中发生。若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自然生理过程, 其主要是手术结束之后, 机体自身为了尽早修复损伤、防止炎症以及尽快促进炎症因子扩散而形成的一种自然防御行为[2]。临床相关报道显示, 若患者出现肠粘连时, 若其肠内容物运行并无阻碍, 则不会出现太明显的肠梗阻情况, 无需手术治疗, 但是, 若患者出现反复腹痛或其他不适症状以及伴有明显的梗阻表现时, 则需要及时的给予手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于临床而言, 属于比较难治疗的一种腹部外科术后并发症, 这是因为此种粘连较为混乱复杂, 且其肠梗阻临床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对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与学习造成影响, 降低生活质量[3]。
如今, 临床上针对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方案比较多, 在众多治疗方案中, 外固定术曾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近年来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发现此类手术极容易在肠管转折处形成锐角, 甚至引起再次梗阻, 患者术后容易出现顽固性腹痛、肠瘘、弥漫性腹膜炎等症状,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4]。
内置管肠排列术是近年来针对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也被临床称之为内固定术, 同比外固定术, 内置管肠排列术具有很多优势, 例如其可将小肠作为肠管支撑物, 并保证肠管整齐、有序的排列, 尤其是可以在小肠的转弯处形成钝角, 预防再次肠梗阻;其适应症的范围比较广泛, 对各类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显著效果, 特别是对广泛粘连性同时伴有腹膜炎的患者效果最佳。内置管肠排列术对患者的肠壁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不会引起肠管血流不畅或成角粘连的情况, 避免二次手术的痛苦;除此之外, 内置管肠排列术的创伤面积不大, 术后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比较快, 再加上其操作简单、技术并不复杂、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手术、安全可靠, 对基层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受到了主治医师和患者的共同信赖与认可, 临床价值极高[5]。
在本组研究中, 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由此可见, 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确切, 术后恢复较快,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积极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伟.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2 (2) :206-207.
[2]冯永东, 周其林, 杨传永, 等.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39 (6) :860-862.
[3]游大行, 刘宝.改良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18 (23) :98-99.
[4]李国庆, 任金祥, 王旺河, 等.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12) :1228-1229.
改良内置管 第6篇
关键词:胸腔积液,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护理
胸腔积液是呼吸科的常见疾病, 临床症状有气促、胸闷、胸痛、咳嗽等, 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治疗方法是胸腔穿刺抽液, 复查X线后液体量增加再行胸腔穿刺抽液, 1例患者可能重复多次, 给其带来较大痛苦。本科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腔积液的患者6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做胸腔闭式间断引流配以针对性护理,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0例, 均经B超确定胸腔积液量为中等以上, 其中男36例, 女24例, 年龄48~76岁;病种分布:肺癌32例, 结核性胸膜炎17例, 肝癌5例, 乳腺癌6例。
1.2 置管方法
协助患者摆坐位或半卧位, 并反坐于靠背椅上, 双臂置于椅背上缘, 以B超定位点为中心, 根据其定位选择腋后线第6~8肋间隙为穿刺点, 安尔典常规消毒皮肤两遍, 面积要在10 cm2以上。给予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边进针边抽吸, 抽到胸水后拔针。用胸穿包里特制的5 ml注射器以麻醉点为中心与胸壁呈90°进针, 有突破感, 抽吸有积液时停止进针, 将导引钢丝经穿刺针送入胸腔, 退出穿刺针, 沿导引钢丝将导管缓慢送入胸腔, 边送管边抽导丝。进入深度一般10~15 cm, 退出导引钢丝。用缝针固定导管, 3M透明薄膜覆盖, 连接无菌引流袋, 将引流袋挂于床边, 形成与输液形状倒置的引流系统进行引流[1]。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护理
1.3.1. 1 术前宣教
4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均属于癌症晚期, 由于长时间治疗, 对治疗缺乏信心, 甚至出现抵抗心理。通过解释工作, 告知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管径小、管软, 可减小痛苦, 置管后可留置较长时间, 无需反复穿刺;注意在穿脱衣物或翻身时避免挤脱管导,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介绍同类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增加其治疗信心。
1.3.1. 2 常规评估及检查
评估患者活动受限程度, 进行适当指导, 尽快完善手术需要的常规检查, 包括胸部B超定位、X线胸片、血常规、生化全套、出凝血时间测定。
1.3.1. 3 常规用药及室温准备
在术前30 min嘱患者口服镇咳药物, 提早预防术中咳嗽, 并调节病室温度至26~28℃, 避免受凉而导致咳嗽, 造成误伤。
1.3.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配合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常规消毒处理后, 医生行穿刺前, 嘱患者放松, 告知患者准备穿刺, 请勿咳嗽、打喷嚏、转动身体。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和血压变化, 与其交谈, 询问有无异常感受, 警惕胸膜反应的发生。当患者出现连续咳嗽、头晕、胸闷、面色苍白、出汗, 甚至昏厥等一系列反应, 立即停止胸穿并取平卧位, 采取保暖措施, 一般患者经休息或心理疏导后即能自行缓解。症状较重者给予输液、吸氧, 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一般护理
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取平卧位或半卧位。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听取患者主诉, 以便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第1次引流量不超过600 ml, 以后根据病情引流不超过1 L/d, 以免胸腔内压力下降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每8小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引流袋不能高于引流口, 防止液体反流;放液时, 一定要将引流管夹紧, 以防气体进入胸腔, 导致气体胸。若发现胸腔积液引流不畅, 患者胸闷症状加重, 应立刻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3.3. 2 用药护理
需胸腔给药者, 先抽吸净胸水, 后注入药物。胸腔注药应确定导管在胸腔内, 药物注入完毕常规取稀释肝素封管。协助患者不断变换体位, 体位变换顺序是先平卧位后左或右侧卧位, 各15 min, 共2 h[2]。使药物与胸膜接触, 便于吸收, 提高治疗效果。更换体位时护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当患者不能耐受时可适当缩短体位保持时间, 同时注意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脱出。注药后观察患者反应, 如发热、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
1.3.3. 3 妥善固定导管, 保证通畅, 避免滑脱
要充分固定导管, 防止导管脱落。在穿刺点加以缝线固定;导管体外部分也必须有效固定,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 贴上胶带。避免引起不适或过度牵拉, 防止导管脱出, 嘱患者及家属在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导管。严格交接班工作, 并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折叠、受压、脱落等。保持导管引流通畅, 若出现引流不畅或不能引流时, 除可能为胸腔积液引流完毕外, 还会由于导管脱落、堵塞。若脱落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重新置管;若胸腔积液中的凝聚物堵塞, 应在无菌技术操作下用注射器经三通管进行抽吸或向胸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 同时在每次引流结束关闭引流管三通接头时, 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或肝素封管;若胸腔积液引流减少,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口位于胸腔积液面以上时, 可将导管稍向外拔出一段即可, 嘱患者改变体位也可得以解决。
1.3.3. 4 预防感染
由于置管时间长, 潜在的危险不容忽视。每周更换3 M透明贴1次以上, 局部皮肤常规用安尔碘消毒, 使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若出现局部潮湿, 或怀疑污染应及时消毒并更换3M透明贴, 薄膜松动、卷边, 应随时更换。观察穿刺点皮肤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情况。患者翻身时导管勿压于身下, 以防引起损伤。每周更换肝素帽2次以上。禁止淋浴, 可协助患者擦身, 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严禁弄湿穿刺点敷贴及肝素帽, 防止渗水引起感染[3]。连接的引流袋应低于穿刺点6 0 cm以上, 防止逆行感染。
1.3.3. 5 饮食
鼓励患者多进食鸡肉、瘦肉、鱼肉、油菜、胡萝卜、黄豆、水果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必要时补充人血白蛋白, 增强体质, 促进康复。
1.3.3. 6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作有效咳嗽和呼吸动作, 病情许可者, 可下床活动, 有利于积液的排出, 改善呼吸功能。
1.3.3. 7 拔管护理
拔管前复查B超、X线胸片, 确定无积液。拔管后常规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按压4~5 min后, 用无菌纱布包扎。告知患者拔管后48 h内禁淋浴,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或渗液。
2 结果
60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 无胸膜反应等并发症, 平均引流时间 (10.0±2.0) d。引流过程中有2例导管脱落, 予以重新置管;5例导管堵塞, 予以冲管后复通;3例穿刺处发红。行引流术后, 患者气促、胸闷等症状较引流前明显改善,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已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置管后患者活动方便, 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因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 可避免患者反复多次穿刺引起的痛苦, 且引流效果好。此外, 中心静脉导管管径细, 拔管后易愈合, 不形成瘢痕。但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对于少量胸腔积液或具有明显分隔的胸腔积液患者不宜应用, 同时由于胸腔积液中纤维蛋白、血块等聚积, 可使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特别是脓血性胸腔积液、脓胸和乳糜性胸腔积液等黏滞度过高的胸腔积液不建议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方法。因此,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术后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指导患者自我护理的前提下, 如何保持导管的固定通畅、及时预防穿刺部位感染是治疗的关键[4], 适合的室内环境、饮食、相应的功能锻炼对康复效果非常重要。只有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取得患者的配合, 才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取得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娟.胸腔积液患者胸腔置管引流55例护理[J].护理与临床, 2007, 11 (1) :67-68.
[2]盛忠兰, 曾俊权, 刘长英, 等.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应用及护理[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 29 (4) :107-108
[3]陈仙芳.胸腔穿刺置管治疗大量胸腔积液23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11) :1500-1500.
改良内置管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