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71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豆角的需肥特性及其科学施肥

豆角又名豇豆、长豇豆、带豆,属豆科属一年生蔬菜。豆角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是我国南北方广泛栽培的大众化蔬菜之一,其普及程度在各类蔬菜中居第一位。豆角的适应性强,既可以露地栽培,也可以保护地种植,同时还可以周年生产,四季上市。

豆角的需肥特性 豆角的根系较发达,但是其再生能力比较弱,主根的入土深度一般在80~100厘米之间,群根主要分布在15~18厘米的耕层内,侧根稀少,根瘤也比较少,固定氮的能力相对较弱。豆角根系对土壤的适应性广,但以肥沃、排水良好、透气性好的土壤为好,过于黏重和低湿的土壤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和根瘤的活动。

豆角对肥料的要求不高,在植株生长前期(结荚期),由于根瘤尚未充分发育,固氮能力弱,应该适量供应氮肥。开花结荚后,植株对磷、钾元素的需要量增加,根瘤菌的固氮能力增强,这个时期由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增加。相关的研究表明:每生产1000公斤豆角,需要纯氮10.2公斤,五氧化二磷4.4公斤,氧化钾9.7公斤,但是因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豆角生长过程中需钾素营养最多,磷素营养次之,氮素营养相对较少。因此,在豆角栽培中应适当控制水肥,适量施氮,增施磷、钾肥。

做到科学施肥

根据以上对豆角的根系吸肥特点及其需肥特性的阐述,结合当今豆角的栽培技术,将豆角的科学施肥方式总结如下:

1、重施基肥:豆角忌连作,最好选择三年内未种过棉花和豆科植物的地块,基肥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适当配比的复合、混肥料,如15-15-15含硫复合肥等类似的高磷、钾复合、混肥比较适合于作豆角的基肥选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施用基肥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适量的增、减施肥量。

2、巧施追肥:定植后以蹲苗为主,控制茎叶徒长,促进生殖生长,以形成较多的花序。结痂后,结合浇水、开沟,追施腐熟的有机肥15000千克/公顷或者施用20-9-11含硫复合肥等类似的复合、混肥料75~120千克/公顷,以后每采收两次豆荚追肥一次,尿素75~150千克/公顷、硫酸钾75-120千克/公顷,或者追施17-7-17含硫复合肥等类似的复混肥料120~180千克/公顷。为防止植株早衰,第一次产量高峰出现后,一定要注意肥水管理,促进侧枝萌发和侧花芽的形成,并使主蔓上原有的花序继续开花结荚。

除此之外,在生长盛期,根据豆角的生长现状,适时用0.3%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施肥,同时为促进豆角根瘤提早共生固氮,可用固氮菌剂拌种。

总之,豆角是一种可以共生固氮的作物,需氮量相对较少,但是对磷钾营养需求较多。上述总结了当前相关的研究结果,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具体的施肥量还要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水平确定。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追肥后必须结合浇水,要肥水结合,有肥无水等于无肥。在劳动力昂贵的当今时代,建议选用控释BB肥(真正的控释肥料的延伸产品,并非恩泰克等稳定剂型的产品),以便明显减少施肥次数,大大节约肥料劳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豆角种植的经济效益。 夏豇豆肥水管理不能松

夏豇豆生长期高温多雨,病虫害及杂草发生严重,如果管理粗放不到,将严重影响到产量的品质的提高。

苗期应当严格控制浇水量,不旱不浇,当豇豆的植株长到高30厘米时,就要及时插架,并将豇豆茎叶长出的丝须缠绕在竹竿上。插架前要进行蹲苗处理。为防止苗期旺长,可喷施“菜果壮蒂灵”,利于豇豆根系下扎,茎秆粗壮,积累营养促进多开花,多坐果。使用时期一般开花前喷一次,幼果期喷一次,果实膨大期喷一次,效果最佳。在雨前要及时清好沟,达到雨停田干。若遇干旱天气,或在中午苗子发生萎蔫,宜在下午6时后进行沟灌,畦面湿润后排水,忌大水漫灌;在挂果盛期,提倡结合浇水施肥,豇豆可增产50%以上。 夏豇豆生产期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虫害发生较严重,所以,加强对豇豆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是夺取产量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随时注意清除卷皱病叶、枯黄叶和豆荚,用“护树将军”全园喷洒消毒杀菌,减少病源和虫源,在发病初期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防治时,农药中加入适量“新高脂膜”可提高药效达300%以上,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减少农药喷药次数和农药残留度,节省农药。叶子正反面都要喷施到位。

豇豆的水肥管理技术要点

一、开花期不浇水追肥;

二、第

一、二花序坐荚后,增施就果并浇水;

三、下部花序开花结荚期间,半月浇1次水,随水亩施磷酸二铵8公斤;

四、中部花序开花结荚期,10天左右浇1次水,每次随水施冲之道一套和腐熟人粪尿100公斤;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土壤水溶液中所含羟基数不同的铝离子随p H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间的变化

可图示为:

若土壤溶液中有晶态Al (OH) 3, 如三水铝存在, 它就会在一定p H下按下式进行溶解反应:Al (OH) 3+3H+=Al3++3H2O

Al3+的浓度通过反应常数lg K=8.5和溶液的p H可以算出。同理, 根据溶液的不同的p H条件, 从有关的反应常数可以算出相应溶解性铝离子的浓度。当土壤溶液p H降至5.0-4.5以下, Al3+离子就会占据一部分交换点位, 而且Al3+离子的水解产物也会更多;p H如果再降低, 活性铝的浓度随之增大。

土壤可以由许多含铝的物质组成, 包括有机结合态铝HA-Al、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非晶形铝硅酸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和各种各样的原生矿物。本文主要就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组成和形态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供试土壤中交换性铝的变异最大, 主要受土壤酸化, 施肥和土壤性质等因子的影响。以羟基铝聚合物为主的活性羟基铝与土壤氧化物和粘粒矿物的类型数量关系密切, 有机络合态铝主要受有机质种类和含量影响。

在土壤酸化条件下, 三价铝离子Al3+显著增加。其生态学意义是随着土壤酸化加剧, 对植物有毒Al3+将通过无定形活性铝先积累再向交换性铝转化的途径而渐增, 进而达到危害植物的水平。

从茶园土壤测定结果中可以看出在p H值小于4.5时这三土壤中的可溶性铝的总量随着酸性的增强变化不一样。随着土壤性质的不一样, 可溶性铝的含量变化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当p H大于4.5时随着p H值的增大可溶性铝的含量三者都在急剧降低, 最后稳定在比较低的水平内。

在p H值小于4.5时, 茶园土壤中的三价铝离子随着酸性的增强而一直增加, 只是增加的程度大小不同, 其他的形态铝的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 并且同种土壤上下层变化趋势基本一样。

摘要:本文就茶园土壤, 做了不同p H梯度的土壤样品处理, 然后采用连续提取法测得其各种形态铝的含量。结果显示, 当土壤p H<4.5时, 土壤p H的变化主要由铝体系所控制。随着土壤酸性增强, 促进土壤中活性铝的释出, 活性铝主要以三价铝离子Al3+、单聚体羟基铝Al (OH) 2+Al (OH) 2+、胶态铝Al (OH) 30、腐殖酸铝Al—HA为主;当p H>4.5时, 土壤p H的变化主要由氢离子体系所控制, 随着酸性的减弱各种活性铝的含量急剧减少至最低, 趋于平衡, 主要是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都转化成难溶态的铝。

关键词:茶园土壤,p H值,铝形态

参考文献

[1] 庞叔薇, 康德梦, 王玉宝.化学浸提法研究土壤中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布, 环境化学, 第五卷第三期, 1986.06.

[2] 廖万有.我国茶园土壤的酸化及防治[J].农业环境保护, 1998, 17 (4) :178-180.

[3] 马立锋.重视茶园土壤的急速酸化和改良[J].中国茶叶, 2001, (4) :30-31.

[4]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 茶树修剪技术在茶园管理中的重要性

茶树的修剪技术是茶园综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茶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生长能力, 容易在顶端生长和实现再分化, 而定期的进行修剪能够帮助茶树生长出具有潜在的分化能力的不定芽, 发展新的枝条具有生育和发芽的能力。修剪掉老化的枝条, 促进愈伤组织的分化, 刺激营养生长, 从而达到调控树冠结构和生长习性, 使茶树能够自由的向四周发展, 维持旺盛的生芽能力[1]。修剪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举措, 能够帮助茶树实现合理的调控和生长, 对于其整体的发展有良好的调控, 形成高产量, 高品质, 高效率的茶叶生产模式, 而这正是目前茶叶生产追求的目标。

2 茶树修剪技术在茶园管理中的应用

茶树修剪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也已经形成了整体的结构和体系, 但在茶树的实际生长过程中, 也要因地制宜的选择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不同的茶树有不同的修剪技术, 以下阐述关于茶树修剪过程的具体技术, 主要包括修剪时期的选择, 茶树的修剪方法等, 及茶园的具体管理方法。

2.1 修剪时期的选择

茶树都有特定的修剪时期, 茶树的修剪效果与茶树的生长状况密切相关。茶树的修剪时期一般选择茶树的休眠时期, 根部营养物质最丰富的时候进行, 一般根部最有营养的时候是在冬季, 这个时候所积累的营养物质能够保证茶树的全年生长, 因此一般都选择在冬季进行茶树修剪[2]。这个时期不仅能够保证茶树的生长, 也能在修剪之后保证其生长的速度和营养, 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 一般在春天采完茶叶之后进行修剪, 使利益最大化。

2.2 茶树的修剪方法

不同的茶树具有不同的修剪方法, 不同时期生长的茶树其修剪方法也不相同。例如, 根据其年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在幼龄或者衰老更新后, 茶树往往要进行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的目的主要是促进茶树的分支, 修剪一定的枝干使其更好地进行管理, 促进茶树的主干生产能够更加壮大, 维持在一定的高度, 便于采茶时进行处理。茶树的长势虽然都有一定的时期, 可是难免有的茶树生长得快, 有的茶树生长得慢, 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等待茶树长到一定的高度再进行修剪, 定型修剪的茶树一般要进行为期3次的过程, 茶树的高度也要保持在40~50 cm这个高度。同时, 茶树的修剪要根据我国的不同分布区域在不同的气候进行, 更加有利于茶树的生长。青壮年的茶树往往要进行轻修剪和深修剪, 轻修剪主要是指幼苗在定型修剪完成之后, 继续维持其形状和高度, 不做大的修剪和改变, 促进茶树的萌芽, 维持整齐的形状, 轻修剪的最佳时期为晚秋和早春, 最佳次数为1次。深修剪指的是修剪那些新长出来的粗枝大叶影响生长新芽的枝叶, 参差不齐的枝叶, 主要目的是, 保证茶树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输送, 增加枝芽的生长能力, 保证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深修剪的最佳时期为当季采茶结束[3]。衰老茶树的修剪技术主要是进行重修剪, 其修剪的茶树主要是经过多次的修剪和深修剪, 在营养和水分上已经无法达到正常的输送, 枝芽发育不正常, 长势较差, 同时还残存着疾病等问题, 过度的采摘和施肥所造成的种种问题, 都是进行重修剪的对象。重修剪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茶树的枝干内的营养, 提高发芽率, 避免枝干内的营养不均衡, 造成长势上的问题, 重修剪的最佳时期为春茶重采后。茶树的修剪方法主要是分成3个不同的阶段所进行的具体的阐述, 在不同的时期要学会应用不同的修剪方法。

2.3 茶园的具体管理

茶园的具体管理方面, 主要是指在茶树完成修剪之后的管理, 根据茶树的生长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 以及场地环境和生产目标等具体要求, 所进行的对于茶园的管理。首先, 要加强土和肥水的管理, 增加土肥水的管理主要是为了保证土地拥有充足的养分, 在修剪前和修剪后及时的施肥, 促进新芽的生长, 防止土壤老化等问题的发生。在茶叶采摘的过程中, 要实行采摘和留养相结合的方法, 不能一味地进行采摘, 破坏了茶树生长和发展的规律, 造成茶树的过度衰弱, 影响日后的产量问题。对于矮化的密植茶园的低位修剪, 这是经过改革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植物, 因此需要同样注意上述问题。在病虫害的防治这方面, 在不断的留养过程中, 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在日常的培养和护理中, 要防止病虫的沾染。修剪后废弃的修剪枝芽可以留在茶树的根部, 其本身的营养物质也会滋润茶树的根部, 使根系得到迅速的发育和生长。

3 茶树修剪技术在茶园管理中的展望

茶树的修剪技术虽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迅速的发展, 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 要不断更新修剪技术和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茶叶的关注程度的提高, 茶树的种植规模也日益扩大, 在这个方面就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引进先进的茶园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保证茶树得到更好的修剪, 增加产量, 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茶树的修剪技术在茶园管理中一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不断地更新技术才能将茶产业壮大, 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茶在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 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茶文化。对于茶树的管理是保证茶叶质量的关键。茶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还远销海外,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茶园的管理中, 茶树的修剪技术是主要是指管理方面。

关键词:茶树,修剪技术,茶园管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忠典.茶叶生产机械化技术[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4 (1) .

[2] 胡健, 何增富, 詹国祥, 等.茶树修剪采摘机械的现状及展望[J].农业装备技术, 2011 (5) .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 主要的茶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立足于茶园的生态系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茶树的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地运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将茶园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减少在茶叶的生长过程对于农药的依赖,保证茶园的生态安全及茶叶质量[1]。

1.1 生态调控技术

基于茶园生态单一的现状,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茶树、天敌、病虫害、其他生物和周围的环境出发,利用各种生物关系的多样性,创造出相对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生存在茶园内的各生物的相互制约,实现防止病虫害的爆发和生态平衡的目标。保护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可在栽培中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1.1 茶-林复合型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园内以及一定范围内种植一些紫荆、桂花等景观树或松柏等林木。

1.1.2 茶-药复合型

这种方式是要求茶农在茶园内种植一些中药材,如银杏、黄柏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栽培的过程中不可以施药,所以在茶叶品种的选择时要侧重于那些抗逆性性较强的。

1.1.3 茶-草复合型

在幼龄茶园中,可以种植饲料或绿肥,茶园的周围的杂草不可以全部去除,保留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给虫害的天敌提供一个较好的休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自然调控能力。

1.2 农业防治技术

1.2.1 推广新品种

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茶品种,如大力推广角质层相对其他品种而言较厚的茶叶,可以增强茶树的抗病虫能力。

1.2.2 及时采摘

及时采摘可以减少病原基数和虫口密度,从而实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目标[2]。

1.2.3 除草和清园

在春秋时节,要及时去除茶园中的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冬季要注意清园,在清扫茶园的过程中销毁病虫残体以及落叶枯枝,可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1.2.4 平衡施肥

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技术对茶园进行合理的施肥,这样可以增强茶园内茶树的树势和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可减轻螨类、刺吸式害虫的发生。

1.2.5 喷施松脂酸钠和石硫合剂

在冬季时,茶园进入封园阶段,在此时需要在修剪茶树同时喷施石硫合剂,在介壳虫类严重发生的地方可以喷施松脂酸钠,对防治粉虱、螨类等害虫均有不错的效果。

1.3 物理防治技术

1.3.1 灯光诱杀

利用茶园内的半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的趋光性,安置杀虫灯诱杀。按照一定的面积安装杀虫灯,并要控制与地面的距离。开灯的时间为5-9月。

1.3.2 色诱技术

色诱技术就是运用害虫自身不同的特性和对不同颜色的偏爱进行诱杀。

1.4 生物防治技术

1.4.1 利用自然天敌

根据调查资料的统计,茶树害虫天敌主要包括蜘蛛类天敌、捕食性昆虫等几十种昆虫。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茶园内增加捕食螨、蜘蛛、寄生蜂等一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制约茶园中的害虫为害。

1.4.2 信息激素技术

利用现有的技术合成害虫的雌性激素,然后再对雄性害虫进行诱杀。茶棚面可以安装专业的色诱虫板和专用的诱剂。诱虫板在茶园的分布要均匀,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1.4.3 以螨治螨

在茶园中投放捕食螨,通过人为投放捕食螨的数量来控制对茶园产生危害的螨。注意要在茶园间种植杂草等植物,以方便捕食螨的避暑、迁徙等[3]。

1.5 科学使用农药

在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通过对茶园病虫药剂的研究,在病情指数大、虫口密度高茶树被伤害严重的茶园要根据国家的一些对茶叶方面所制定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地对茶园使用药剂。

1.5.1 禁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

禁用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残留、高毒的农药,优先使用低残留、低毒以及生物农药,如天然除虫菊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

1.5.2 按照防治指标使用药物

不可以在看到很多害虫时就急着用药,只有在茶园病虫超过指标时才可以用药。在对茶园用药时,要掌握好其中的量。

1.5.3 正确科学使用农药

根据药品的效果来选择用药,要对症下药,在用药时还要注意方法,要使用正确的使用方法。

1.5.4 选择喷雾药械

不同病虫的发生特点不同,茶农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筛选合适的喷雾机来达到省事省力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防治茶园的病害虫,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茶农的工作效率[4]。

1.6 黑膜覆盖、养鹅除草技术

1.6.1 黑膜覆盖控草

目前茶园在生产上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去除茶园内的杂草。其中,水花生会与茶园内的茶树争肥争光,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对茶园产生减产的影响。曾在一些基地对此进行了试验验,用60~90 cm的黑地膜覆盖在长草的地方,可控制其草类的生长。根据调查得知,没有覆盖的地方的杂草长至30 cm左右,而在覆盖膜的地方,大多只长10 cm左右,此种现象表明,黑地膜覆盖的方法在对茶园控制杂草生长方面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1.6.2 在茶园内养鹅

在新建立的茶园内养鹅,一方面可以为茶园内的土壤增加肥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去除茶园内的杂草,同时还可以让这些茶农增加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养鹅除草思维是一种相对高效、安全还经济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在相关基地做过这样的试验并取得成功。在茶园内将鹅放养7 d后,与另外一块田相比,其田内的杂草大大减少,可将茶园内的杂草去除90%,而剩下的少数恶性杂草已很难对茶园构成威胁。

2 示范效果

2.1 生态条件改善

经过多年对茶园绿色防控措施的推广,茶园内的植物品种大大增加,丰富了其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天敌的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多,使茶树上的病害虫的相对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茶园内的生态系统。这些都将茶园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2 茶品质量提升

对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很好的对应措施,保证了茶树的生长,也让茶叶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开始渐渐达到国家对于绿色产品制定的质量标准[5]。

2.3 用药次数及用量减少

目前,很多基地已经开始在用药方面增加了针对性,减少了过去那种滥用、错用的现象。这些迹象都让茶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茶树上残留的药物也越来越少[6]。

3 结语

在茶园的基地建设过程中,省、市峨眉山茶采摘交易大会每年都在峨眉召开,各级领导也对这些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很多领导去基地现场进行指导与视察,基地的成功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与关注。近年来,共推广茶园绿色防控物质,机动喷雾器、静电电动喷雾器1 500台,诱虫板20万张,佳多频振灯500盏,捕食螨2万袋。茶叶生产基地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初见成效,合理地优化茶园种植结构,由单一追求高产,转为高产、优质、生态、绿色多目标并重,合理地削减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换来更高的经济回报和美丽乡村。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峨眉山市的茶园焕发了新的生机。“峨眉山茶”于200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6年,茶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8万hm2(其中投产茶园1.24万hm2),茶叶产量1.96万t,茶叶产值6.56亿元。茶叶加工、销售企业达45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个,拥有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等20多个知名品牌,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奖。每年进入大西南茶叶市场交易的外来买家有1 500多家(其中省外300多家)、本地卖家2 000多家,全年交易额达100亿元,峨眉山市亦逐步成为了西南地区优质茶叶主产区和茶叶贸易中心,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茶叶)”。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探索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批以茶为主题的综合性景点相继推出,其中竹叶青生态茗园、仙芝竹尖茶博园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点认证。希望峨眉山市茶园绿色防控措施可以对其他地区的茶园的发展提供参考,以期达到国内茶叶市场稳定发展的目标。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在峨眉山市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利用相关的生态调控技术,种植相关的抗病品种、平衡施肥、冬季封园、及时采摘等防治技术,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信息激素诱杀、保护利用天敌、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技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研究出一套安全高效生态的防控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参考文献

[1] 郭华伟,肖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J].中国茶叶,2014(3):32.

[2] 陈银方,兰建军,叶春福,等.松阳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411-1413,1475.

[3] 郭华伟,肖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J].中国茶叶,2014(3):32.

[4] 张传根.泾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J].基层农技推广,2014(10):62-65.

[5] 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65-68+59.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寿宁县茶产业取得明显进步, 产量和产值逐年提高, 但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茶园建设科技意识不强, 导致森林植被受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茶树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同时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制约了茶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产量, 长期大量追施化肥, 致使土壤肥力下降, 结构变差;四是茶园物种单一, 茶园周围缺乏防护林、行道树和遮阴树绿化, 破坏了茶园中天敌的栖身和繁衍, 使生物链简单化, 同时又造成茶树抗逆性减弱, 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1]。

寿宁县森林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优良, 十分有利发展生态茶园。为实现寿宁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龙虎山茶场示范引领作用, 尽早建成龙虎山生态茶园, 具有重要意义[2]。

2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2.1 茶园开垦

生态茶园选择在龙虎山茶场核心区域, 北面连甲峰山脉, 南面山脚是长溪河流域, 森林资源丰富, 水源充足, 水质好, 茶园常年云雾缭绕, 离居民区3 km, 周围均为茶园, 没有大田植物, 直径2 km内没有污染源。原来开垦的茶园标准低, 按照生态茶园的建设, 原有坡度在10°~25°的茶园留着改造, 坡度>25°的茶园退茶还林, 或退茶还草。适合改造的茶园按照等高梯台人工开垦, 每层平台宽在1.5 m以上, 做到表土回沟, 新土做埂[3]。全园深翻0.5~0.6 m, 及时清除石头、树根和塑料垃圾等。福云6号老品种茶园人工砍除老茶树, 茶树根要清除干净。

2.2 配套设施建设

2.2.1 道路建设

茶场已具有贯穿茶园的主干道, 路基宽为5.0 m。针对茶园道路现状, 完成主道路边沟的水泥硬化。按照茶园面积0.53~0.67 hm2标准设置支道60条, 原有支道9条, 新建51条。路基宽3.0 m。按照0.20~0.33 hm2标准设置步道150条, 原有步道53条, 新建97条, 路基宽1.5 m。步道连着支道, 支道连着干道且与干道垂直相连, 通往各片茶园, 使茶园各道路之间连通成网。

2.2.2 水利设施建设

茶园核心地块水源充足, 采用PVC管在茶园铺设管道建设灌溉给水系统, 铺设管道16 000 m, 管道连着蓄水池, 一部分采用喷灌系统, 另一部分采用流灌系统。茶园内沿着支道建设排水沟, 排水沟底部水泥硬化, 水沟宽度根据地形地势而定, 陡坡地带水流急, 沟挖深点宽点, 平坡地带水流缓慢, 沟挖浅些, 这样可以做到大小雨不出园, 暴雨不冲园[4]。在园内茶行后壁挖竹节沟 (0.3 m×0.3 m) , 沟中间隔3~6 m筑一小埂, 高度略低于台面, 两头埂要低于中间的埂, 以便沟内水满时从两头埂排出园内。竹节沟两头要与排水沟相连接。沿着排水沟大约每100 m建设1个沉砂池 (1 m×1 m×1 m) 。园内共建设蓄水池7个:一级水池3个 (10 m×10 m×3.5 m) , 均建在园内坡顶, 水源来自山顶引水和雨季蓄水。二级水池4个 (5 m×5 m×3 m) , 建在园地半山腰平坦开阔处, 蓄水池连着排水沟。

2.2.3 防护体系建设

2.2.3. 1 植树绿化

园内四周早年建园时种植杉树和香樟, 应保持原来的树种。在主干道两侧、茶行空隙补充种植其他防护林, 选择树种杜樱、四季桂、八月桂和天竺桂等, 防护林的种植规格按2 m×2 m。在茶园坡顶, 陡坡空闲地、支步道旁和风口处种植行道树, 行道树种植规格:支道3.5~4 m/株, 步道5~6 m/株, 其他根据地势3.5~6 m/株。

2.2.3. 2 种草护坡

茶园禁止使用除草剂。茶园中生长的野草人工除后直接铺盖在茶行, 保留茶园梯壁上原有的绿草, 当草过长覆盖梯壁后影响茶树时可割去一部分填埋, 当绿肥用[5]。选择百喜草、黄花菜等多年生护坡植物在裸露的茶园梯壁进行种植, 采取种子直播或移栽, 规格是0.1 m×0.1 m。

2.2.3. 3 套种绿肥

在未封行的改造茶园和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绿肥紫云英。紫云英具有固定空气中氮的功能, 固氮150 kg/hm2, 相当于330~345 kg/hm2尿素, 能为茶园提供无污染的氮素营养。但在生长过程也会和茶树争光、争水、争肥, 所以采用稀播。播种时, 绿肥与茶树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 一年生茶园套种2~3行, 二年生茶园套种1~2行, 3 a以上的茶园一般不宜套种。套种的紫云英应及时进行割青埋青, 或作为覆盖物铺于茶树行间。

2.2.3. 4 绿叶回园

茶园内3 a以上生的茶树, 在每年冬季或春茶采摘后必须进行一次轻修剪, 修剪的树枝自然铺在茶园行间, 20 d后等绿叶自然脱落后捡去长条枯枝, 碎枝和落叶覆盖在表土上, 有利于防止杂草丛生。春茶结束后修剪的茶园正是进入夏季高温期, 地表温度可达40℃以上, 枯枝叶铺在茶园, 也起到保湿抗旱作用。遇到雷暴雨天气又能减少雨水对土壤表层的侵蚀。结合土壤耕作, 将落叶埋在土层下, 腐烂后增加土壤有机质。冬季修剪后的枯枝和绿叶回园后结合喷施石硫合剂封园。

2.3 种植管理技术

2.3.1 选择品种

生态园选种金观音、金牡丹、黄玫瑰和白芽奇兰等几个当今市场比较看好的优良茶树品种。其中金观音13.33 hm2、金牡丹13.33 hm2, 黄玫瑰13.33 hm2、白芽奇兰6.67 hm2。

2.3.2 定值方式

以秋末种植为宜。采用单行双株种植, 行距1.4~1.5 m, 株距0.35 m, 2 700株/667 m2左右为宜。在种植沟内浅挖0.1 m, 把茶苗垂直置于沟内, 用左手扶住苗木, 右手填土要先提苗, 使茶苗根系舒直, 然后加土夯实。雨前种植最好, 否则浇足定根水。

2.3.3 测土配方施肥

施肥上应尽量避免使用化肥。下足基肥, 以有机肥为主, 4~5 t/667 m2, 均匀铺在种植沟里。根据茶园土壤养分测定情况, 做到科学配方, 合理平衡施肥。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 要求每3~5 a土壤检测1次。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见表1) 有针对性地施肥来改良土壤肥力。

注:数据由寿宁县武曲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提供。

2.3.4 病虫害防治措施

2.3.4. 1 减用化学农药

首先, 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 及时掌握病虫与天敌的发生规律;利用茶树害虫的习性, 采用人工捕杀, 以减轻其危害 (如毒蛾类、蓑蛾类、刺蛾类、卷叶蛾类、茶蚕和茶丽纹象甲等害虫) ;通过分批及时采摘, 以采除危害幼芽嫩叶的病虫, 抑制其种群发展;通过修剪, 剪除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秋末结合施基肥, 进行茶园深耕, 减少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象甲类害虫的数量[6];将茶树根际落叶和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以防止在表土中越冬的病虫在来年的发生为害。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 进行灯光诱杀 (如每0.67 m2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盏, 开灯时间为每晚18:00-24:0 0) ;安放可降解黄色诱虫板 (茶园内悬挂规格为25 cm×30 cm的黄色诱虫板15~20片/667 m2, 迎风挂板效果更佳) , 减少用于防治小绿叶蝉的管理成本20%以上。通过这些措施既降低次年害虫口密度, 又有效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把防治成本降到最低。

2.3.4. 2 提倡生物源和矿物源防治

一是利用植树种草, 提供天敌栖息地, 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 以及蜘蛛、捕食螨、蛙类、蜥蜴和鸟类等有益动物, 达到以动物治虫;二是推广使用生物源农药 (如苏云金杆菌 (Bt) 、白僵菌871、苦参碱、农用抗生素等) 以达到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目的;三是加强茶园肥水管理, 提高茶树自身抗性;四是冬季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封园, 以减少病虫在来年的发生为害。

3 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

3.1 节本增效

3.1.1 成本降低

通过筑埂、竹节沟、行道树、排水系统及护坡植被等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 有效提升茶园对自然灾害的抗性, 尤其是台风季节连续暴雨造成的梯壁崩塌, 每667 m2可节约茶园梯壁修复成本30%。通过喷灌及流灌系统建设, 有效提高茶园对连续干旱天气的抗性, 有效提升修剪后茶树和幼龄茶树的成活率, 可节约因干旱造成茶树枯死的损失和补植的成本。

3.1.2 质量提升

通过规范化管理茶园, 有效控制茶叶投入品, 提升茶叶品质;通过建设改善了茶园小气候, 提升了土壤肥力。通过立体种植, 实现茶园生物种群多样性和茶树病虫害的生态调控能力, 具体表现在茶园生物的物种增多, 生物间的天然食物链维持了动态平衡状态, 有益的生物种类丰富, 有害生物的优势种群不突出, 从而有效抑制了有害的茶树病虫发生与为害。通过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应用, 茶园农药使用成本每667 m2降低43%, 农药喷施人工成本每667 m2降低30%。

2013年以来, 茶园送检和抽检的茶样中, 农残检测中未发现超标, 均达到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7]。

3.1.3 收入增加

与建园前相比667 m2产增0.6万元, 46.67 hm2生态园年增值420万元。

3.1.4 品牌创建

龙虎山生态茶园2010年开始筹建, 现已荣获“无公害产品产地证书”“无公害产品证书”“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书。同时, 通过龙虎山茶厂标准化生产加工, 确保产品质量的问题, 成为宁德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 进而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 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销量。

3.2 示范带动

龙虎山生态茶园的成功建设, 已经成为寿宁县标准化茶园建设的模本, 有效带动武曲、斜滩周边乡镇5 000多户茶农参与生态茶园建设, 引导并加强农民的茶叶生产无公害意识, 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符合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至2015年累计已有500多人次的茶农到茶场或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咨询黄色诱虫板、杀虫灯及石硫合剂冬季封园等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的应用, 并得到有效推广。

摘要:针对寿宁县龙虎山茶园现状, 分析龙虎山茶场生态茶园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及植树绿化、种草护坡、套种绿肥、绿叶回园等防护体系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主要管理技术措施, 并总结了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成效和示范带动。

关键词:龙虎山,生态茶园,建设技术,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 钟凤莲.浅谈寿宁县生态茶园建设[J].茶叶科学技术, 2013 (2) :33-35.

[2] 杨如兴, 张磊.闽东红绿茶产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茶叶科学技术2014 (2) :28-30.

[3] 张居德.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中国茶叶, 2013, 35 (10) :25-26.

[4] 林新富.闽东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要点[J].福建茶叶, 2015 (, 374) :26-27.

[5] 池仰坤.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 (8) :29.

[6] 杨荷枝.浅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福建热作科技2009, 34 (4) :35-36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茶园间套作作为一种具有较长历史的栽培模式, 可以有效地对茶园地上, 地下物理和生物环境进行良性干预, 从而稳定茶叶品质和产量[5]。试验结果表明, 茶园间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同一土地上的不同空间或土壤层, 使其他作物与茶树互利共生, 从而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质, 增加有机质含量和营养成分, 提高土壤肥力, 储存水分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土壤生物环境及改善茶叶品质等优点[6,7,8,9]。以往的研究者已经针对茶园间套作模式, 如成龄茶树高层的茶-林间作和幼龄茶树低层的茶-草间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截至目前, 对茶园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改良和茶叶品质提升的报道较少[10]。为此本试验在成龄茶园套种糙皮侧耳, 研究了茶菌共生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增益效应, 以期为改善山地茶园土壤生态环境, 建立新型的复合茶园生态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促进云南大叶茶茶树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茶树品种为云南大叶茶, 2004年定植;食用菌选择栽培广泛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q.Fr.) Kummer], 品种为PG981, 菌种由湖北省武汉华中食用菌栽培研究所提供, 每袋菌种质量500g。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普洱学院茶场基地, 海拔1 300 m, 缓坡平地, 属低纬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7.8℃, 全年降水量1 524 mm, 无霜期318 d。套种食用菌期间 (每年9-11月) 是旱季, 雨水少, 天气晴朗。

1.3 试验方法

为了避免同种菌种连作障碍, 从2011年9-11月, 连续3 a在同一茶场不同小区进行套种食用菌对比试验。设置2个处理, 3次重复, 每小区面积为100 m2。套种处理 (T1=2011年, T2=2012年, T3=2013年) :茶行间的较为宽阔的一侧, 距茶树茎干10~15 cm (以不伤及茶树主要根系为度) 处挖1条宽18~20 cm、深17 cm左右的沟;菌包剥除菌袋横放于茶沟内, 菌包与茶树一侧根际土壤紧密结合成一体, 且菌包之间头首相接连成一线, 然后覆土2~3 cm, 以看不见菌包为宜, 出菇前土表见干浇水。5~7 d, 能观察到菌丝入土。10~15 d, 菌原基出现, 3~5d原基长成子实体, 当菇盖边缘内卷, 未弹射孢子时及时采收;采收后覆土浇水。在适宜的条件下, ―般可收3~5茬。清耕处理 (T0) :茶树单种作为处理, 茶园生态环境和其他茶园管理措施与套种处理组均完全一致。

1.4 土样采集和样品测定

2014年11月采样。菌包出菇完毕后, 菌包边缘选择在早春用环刀采集土样;同一处理茶行采集土样5~8点等量混合构成混合土样。土样处理风干、磨细、贮存。

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样中水解性氮;用盐酸-氯化铵法测定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用乙酸铵提取法测定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

1.5 数据处理

用一元方差 (One-Way ANOVA) 分析茶园土壤在不同食用菌套种处理水平下各参数的差异, 用独立样本t-Test分析食用菌套种茶园土壤与否各参数的差异, 所用软件为SPSS13.0 (SPSS Inc., USA) 。用Sigma Plot 8.02 (SPSS Inc., USA) 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菌共生对茶园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茶园土壤化学性状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套种食用菌处理时间越久, 有效钾含量越少, 但清耕处理中有效钾的含量和T1, T2处理差异不显著, 与T3处理差异显著 (图1A) 。土壤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T1>T2>T3>T0 (图1B, C) 。T1处理的水解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T2、T3和T0, 后三者差异不显著, T1的全氮含量高于T0231.3%, T1的全磷含量高于T0129.3%。

套种食用菌能够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 (图2A) , T1处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 T2和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清耕处理。套种食用菌改善茶园酸性土壤趋势明显 (图2B) , T1处理的茶园土壤p H显著高于T2处理, T3和清耕处理差异不显著, T1处理的p H比清耕处理高29.3%。

套种食用菌处理均值和清耕处理相比, 全氮和有机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p H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是有效磷和钾差异不显著 (表1) 。可见, 茶园套种食用菌明显提高了水解氮的含量, 增加了钾和磷的活性。

2.2 茶菌共生对茶园土壤容重的影响

T1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T2处理, T2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T3和T0处理, 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图2C) 。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 (套种处理为14次重复, 清耕处理为3次重复。*, p<0.05;**, p<0.01;***, p<0.001。T’=套种处理, T0=清耕处理) 。

2.3 茶菌共生对茶园土壤肥力持续性分析

以T0均值表示试验的基础值, 那么效应值为各处理水平相对于基础值的变化值。2014年套种食用菌的T1处理比2013年的T2和2012年的T3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时效性差异显著, 但T2和T3差异不显著 (图3A, B) ;土壤p H和土壤容重效应值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即T1>T2>T3 (图3C, D) 。这说明相对于土壤p H和土壤容重, 菌包回田使得水解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肥力效应持续时间延长。

3 结论与讨论

在茶园套作其他作物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11]。而N、P、K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必要的大量营养元素, 与植物产量关系密切[7]。食用菌在茶园套种过程中, 除了菌包中大量有机质 (培养基) 填充到茶园土壤外, 菌体自身形成的大量菌丝残体, 菌体分解其他植物残体, 都会转变成有机无机肥源;同时菌体在活动过程中, 一是会产生部分有机无机酸, 将土壤中许多潜在的肥源解析出来, 二是菌体的分泌作用能增加不少的土壤活性胶体, 大大地缓解了土壤养分的流失, 从而总体上达到增加土壤养分作用[10]。

3.1 套种食用菌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套种食用菌过程中, 随着菌包中的菌丝生长而不断深入茶树根系周围土壤, 另外菌包中大量生物有机质的加入形成土肥相融, 促进茶园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容重显著下降[10]。随着土壤紧实度的下降, 土壤孔隙增加, 菌包中的水份 (含水量90%) 可以保存在有效土壤 (0~40 cm, 茶树吸收根的主要分布层) 的空隙中和关键时期 (云南旱季) , 从而有利于茶园土壤的保水保温, 可以有效延缓和缩短干旱时间, 减轻干旱对茶树的生长影响, 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春茶的采收。

3.2 套种食用菌可以减缓土壤酸化过程

茶树最适宜生长的p H为5.0~5.5, 强酸性土壤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会产生不利影响[3]。在本研究中, 菌渣回田处理的土壤p H显著高于清耕处理, 这是因为有机质具有一定的修复酸性土壤的能力[12,13]。菌包中的的培养料主要成为为秸秆和木屑等C/N比较高的生物材料, 这些物质的主要成为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物质及一些中性物质[14]。菌包中的有机质腐化后, 盐基离子丰富, 有利于中和酸化土壤中多余的氢离子;另外, 胡敏酸、腐殖酸和其他羟基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螯合能力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致酸离子 (H+, Al3+) 的饱和度, 土壤p H降低[14]。C/N比较高的有机质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中氮的硝化, 有利于茶园土壤p H的长期调节, 避免了C/N比较低的有机质虽然可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土壤p H, 但长时间使用存在导致土壤酸化的风险[15]。有机质的加入,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生物活性的升高, 促进有机氮的矿化消耗质子, 提高土壤p H[12,13]。

3.3 套种食用菌可以延长肥效

有机质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又是植物矿质营养和有机营养的供给源[11]。有机质能够使得土壤某些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增加和土壤酶活性提高, 进而提高了土壤的生物学活性, 推动着土壤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因此, 菌包回田既能够改善植物根际土壤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延缓其衰减速率, 又能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使其较长时间保持生命力;并能够激活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等土壤有机酶的活性, 从而实现培肥土壤, 养分缓慢释放, 肥效延长[11]。

间套作的主要优势体现在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上。茶菌共生对土壤性状, 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 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及地上部分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本课题组目前正在做相关工作。

摘要:以云南大叶茶为研究对象, 分析套种食用菌形成的茶菌共生种植模式对山地茶园土壤增益和肥效影响。结果表明, 套种食用菌、菌包回田用作有机肥的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氮、有机质含量和pH值, 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相对于茶园土壤有效pH和土壤容重, 菌包回田使茶园土壤有效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肥效持续时间延长。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进行套种, 能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和复合系统的生产力, 实现山地茶园的土壤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大叶茶,食用菌,套种,山地茶园,肥效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 杨亚军.中国茶词典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3:33.

[2] 韩文炎, 林智.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J].茶叶科学, 2002, 22 (1) :70-74.

[3] 李秀峰, 李云.茶树栽培中土壤酸碱度改良的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 2009 (4) :156-157.

[4]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等.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 2013, 50 (5) :1013-1020.

[5] 田丽丽, 宋鲁彬, 姚元涛.茶树间作研究进展[J].落叶果树, 2009 (4) :36-39.

[6] 刘建军, 袁丁, 刘佳, 等.间作对茶园生态及茶叶品质产量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 2011 (4) :16-18.

[7] 龙乙明.胶茶群落结构对于改变西双版纳山区落后生产方式的意义[J].热带植物研究, 1981 (17) .

[8] 冯耀宗.从胶茶群落的可喜成果看多层多种人工群落在热区开发中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6 (3) :250-253.

[9] 罗琼仙, 何青元, 肖海军, 等.3种间种覆荫树对云南大叶茶品质影响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 2014, 27 (5) :1864-1869.

[10] 李振武, 韩海东, 陈敏健, 等.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J].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 (11) :1088-1092.

[11] 单武雄, 罗文, 肖润林, 等.连续5年施菜籽饼肥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3) :472-476.

[12] 徐华勤, 肖润林.不同施肥措施对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 2008, 16 (2) :166-174

[13] 汤静文, 曾碧健, 梁禹贵, 等.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4 (5) :19.

[14] 冀保毅, 赵亚丽, 郭海斌, 等.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15, 44 (3) :65-70, 107.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茶园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豆角的需肥特性及其科学施肥豆角又名豇豆、长豇豆、带豆,属豆科属一年生蔬菜。豆角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营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