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精选8篇)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 第1篇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普威中学初一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一、基础知识:(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确凿(zháo)桑葚(shân)斑蝥(máo)地窖(gào)B、秕谷(bī)宿儒(shù)蝉蜕(tuì)跻身(jī)C、殷红(yīn)遴选(lín)剔透(tī)恣情(zì)D、摩挲(suō)颓唐(tuí)诅咒(zǔ)踌躇(chú)
2、选择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鉴赏 人迹罕致性子很躁B 讪笑臃肿可笑接连不断 C 碎裂来势汹汹指物作诗D 篱笆泯然众人攒成小球
3、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当听到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一向稳重的老爸也不能自已地欢乎起来。B
C、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D、电视剧《七剑下天山》即将播出,大家都拭目以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语文积累运用:(18分)
5、春天来了,大地绿了,可是校园食堂前的草坪上却被无情地踩出了一条光秃秃的“路”,请你在此树一块牌,并在上面写一句话,提醒大家保护绿色!(字数在20字以内)(2分)
6、仿写(2分)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7、背诵篇目考查:(10分)①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②《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
③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8、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4分)
书名:作者: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三、古文阅读:
(一)伤仲永(11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加横线的字(2分)
(1)世隶耕_______(2)未尝识书具_______
(3)日扳仲永_______(4)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
10、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2分)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引号内填原文)(3分)
13、本文对你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二)(9分)
王冕者,诸暨人。七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为什么)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4、注音(3分):(1)辄()(2)琅()(3)恬()
15、选择下列释词语正确的一项。(2分)
(1)窃入学舍()(2)听已()
A、偷窃B、偷偷地C、声音细小A、完毕B、已经C、停止(3)冕因去依僧寺()(4)录为弟子()
A、因为B、于是C、凭借A、收B、成C、做
16、翻译句子(2分):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17、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三、阅读理解:(24 分)
(一)一诺千金(14分)
我做女孩子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开口就是借两元钱。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很穷,他母亲仿佛是个职业孕妇,每年都为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她留给大家的形象不外乎两种:一是腹部隆起行走蹒珊;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那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怎么来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来上学。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的,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他脸淌着汗,手紧紧攥成拳头,哑看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突然松开,手心里像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的纸币。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办成了一件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
近的旱桥下帮菜农推车。到了第五天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睡着了,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那是我和那男生的惟一的一次交往,但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长久而深切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
那个男生后来据说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了这件事,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到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站牌边守候。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也是在这儿等一个朋友。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上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白茫茫的,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突然,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邪,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当时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有大雨就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惧。不过,我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因为对于并不怎么看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愿意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18、第3段中,着重表现“我”怎样的复杂感情?(2分)
19、从文章主题的角度看,第6段有什么作用?(2分)
20、“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一句中,“那”指什么?为什么说“他走向成功的源头”?(2分)
21、作者一再强调“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大雨使得“天地问白茫茫的”,最后一段却又说“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这矛盾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2 分)
22、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本文所写的两件事中,只有其中一件是引发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请概括这件事的大意(40字以内)。(2 分)
2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信守诺言的古代名言或谚语(一条以上)。(2分)
24、读了本文,谈谈你对“诺言”的看法。(2分)
(二)泥泞留痕(10分)
(1)鉴真和尚刚刚剃度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见他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心里对他十分赞许,但却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吃苦受累不说,化缘时还常常吃白眼,遭人讥讽挖苦,鉴真对此忿忿不平。
(2)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鉴真依旧不醒,床前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3)鉴真打了一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可我刚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
子,”
(4)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5)鉴真和住持信步走到了寺前的大路上,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6)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7)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但我这样一个别人瞧不起的苦行僧,怎么去光大佛法?”
(8)住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行走过?”鉴真说:“当然。”(9)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10)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平义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呢?”(11)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条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12)鉴真说:“当然能了。”
(13)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膀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14)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他年轻有力的脚印留在寺前的泥泞里,留在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里。
(15)在泥泞里行走,生命才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25、联系下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 分)
(l)芸芸众生:(2)跋涉:
26、第(3)段鉴真想表达的意思是:他不愿再做行脚僧生了。联系当时的语境,他会怎么委婉地表述出来?请把这句话填在横线上。(2 分)
答:
27、住持在谈话中不知不觉的使鉴真受到了教育,我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来比喻这种教育方法,这两句诗是“,”。(2分)
28、根据”留在了弥漫着樱花醇香的扶桑泥土里"这句话中加横线的词,我们可以推测出鉴真和尚在(国名)光大了佛法。(1分)
29、联系全文,谈谈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四、写作实践。(30分)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又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不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完成作文。
成长需要
1-----
4、DADB5、参考:“请爱护脚下的生命”“脚下留情”意思对即可,运用修辞更佳
9、(属于)尝.(曾经)扳.(牵)称.(相当)
10、书具 ②仲永 ③诗 ④仲永环谒这件事
11、①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
②仲永完全成为普通人了。
1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没有上进心,不想学(意思相近即可)
13、略
14、略
15、BABA16、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让牛践踏了庄稼,他的父亲大怒,拿起鞭子打他.17、勤奋好学的精神,启示我们也要刻苦学习,发奋读书.18、既痛恨男生不讲信用,又为自己受骗而感到难过。
19、这一段既写了男生借钱的目的,更着重写了他为借钱、还钱作出的艰苦努力,表现了他信守诺言的优良品质,是本文主题的直接展示(意近即可)20、“那”是指他历尽艰辛按时还钱的事,因为“我”从中感受到他守信用的品质,而守信用又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而又宝贵品质。(意近即可)
21、大自然的雨大是事实,作者之所以说“区区风雨”,是相于我们许下“风雨无阻”的诺言而言的,这说明诺言在作者心目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分量。(意近即可)
22、“我”与一少年在雨中等待各自相约的朋友,他的朋友冒雨而来,“我”的朋友因雨失约没有来。
23、如:言必行,行必果等
24、略
25、(1)指众多的平常的人(2)爬山涉水,指奔波
26、我是不是该为寺里节省此鞋子?(意近即可)2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8、日本
29、人只有经历挫折、困苦、磨难,才能做出一番事业。作用:照应题目,深化中心。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 第2篇
一、文学常识
1.《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臧克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普希金,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3.《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散文集《牛车上》等。
4.《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小说,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5.《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樟寿,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6.《老王》的作者杨绛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7.《木兰诗》选自宋朝(朝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
8.《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
9.《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10.《一颗小桃树》的作者贾平凹,当代作家,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1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国别)的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二、名著阅读
(一)《骆驼祥子》
1.《骆驼祥子》中祥子第二次还没攒足买车的钱就被孙侦探敲诈光。
2.“立了好久,他决定进去见她;告诉她他又找到了包月;把这两天的车份儿交上;要出他的储蓄;从此一刀两断——这自然不便明说。她总会明白的。”这段文字出自《骆驼祥子》(书名),“她”是虎妞(人物)。
3.在《骆驼祥子》中,祥子被塑造为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车夫的形象,他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却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其中与他关系密切的两位女性分别是虎妞和小福子。
4.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的题目。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A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文段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老舍写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中A表示的人物是祥子。小说通过攒钱买车被抢、妻子难产死亡(或钱被骗走、小福子上吊自杀……)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5.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下,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个部分。
选文中写的是“他”初到北京拉车时的情景,当时“他”老实,健壮,朴实,坚忍,充满生气,自尊好强,吃苦耐劳(任选三个)(填形象特点),令人喜爱。后来,“他”屡受打击,变得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任选三个)(填形象特点),前后判若两人,令人叹息。
(二)《海底两万里》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凡尔纳,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一本好书,讲述的故事有三个重要人物,这三个人:一个是教授阿龙纳斯先生,一个为鱼叉手(姓名)尼德·兰和(身份)仆人康塞尔,为了捕捉所谓的海怪“鹦鹉螺”号,他们被请到“林肯”号船上。
3.《海底两万里》中,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4.《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地点)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5.(2016·安徽)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开始,到诺第留斯号(潜艇名)被大西洋漩涡吞噬结束,悬念迭出,环环相加,读者始终想解开一个谜:船长尼摩(人名)究竟是什么人?
专题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佳径 第3篇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 一直以来, 又以读、写能力最为重要。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 他们读书的兴趣如何, 读书的时间怎样安排, 在读些什么书, 他们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 他们认为自己的阅读成效如何, 我在任教班级做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读书只是泛泛而读或者仅凭一时兴趣, 大部分学生读的是故事类书籍, 特别对玄幻武侠、郭敬明类流行小说爱不释手、津津乐道。而经典名著、社会科学类著作则很少问津。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视听文化和沉重的课业负担挤压, 课外阅读远不能达到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规定的量, 这些已成为阅读教学中难以突破的瓶颈。而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 虽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印发阅读材料, 但杯水车薪并不能扭转阅读缺失的现状。
为此, 我们提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专题阅读, 它是围绕某个专题而开展的一项有明确指向性的阅读, 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专门问题而有计划性地进行的阅读, 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阅读活动, 它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如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好专题阅读活动, 将能有效地扭转学生阅读缺乏方向性、阅读成效低下的现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专题阅读的有效途径, 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 在专题阅读实践中教师的指导极为重要。离开教师适当的指导, 专题阅读往往流于形式, 也无法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进行专题阅读教学, 需要对新课程标准、全套教材的内容编排了然于心。在此前提下, 设计专题阅读的类型及目标, 从而使阅读有所侧重, 使整个阅读活动更为系统、有效。当确立了一个阅读专题以后, 我们就要搜集与此专题相关的各种材料, 并且有计划地展开阅读活动。在设定专题阅读目标时, 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 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作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 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阅读的指导。
在此, 我提出下列专题阅读类型, 并提出阅读目标和类型要求, 请方家指正:
(1) 专题阅读与提升精神素养结合。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毅文化”, 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实现“弘毅文化建设与师生和谐发展”的目标, 我校从2010年新生入学起, 就利用周六自主学习时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弘毅诗文”专题诵读, 每周指定老师专人负责精选具有“弘毅精神”的经典诗文、时文, 如《论语》《孟子》《弟子规》《诫子书》《正气歌》等经典诗文、周国平散文等时文选粹、“感恩”类专题素材及张自忠、秋瑾等爱国烈士专题文选等, 有效地开展了“诵弘毅诗文, 学弘毅精神”读书活动。
(2) 专题阅读与品析经典名著结合。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如果放弃经典名著阅读这一载体, 必将导致一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根据大纲开列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名著专题阅读, 如高一利用暑假阅读《三国演义》《老人与海》《边城》, 第一学期阅读《红楼梦》、寒假阅读《家》、第二学期阅读《呐喊》等文学名著……在进行专题阅读指导时, 可通过印发重点回目助读、主要人物形象评析、重点问题探讨等, 帮助学生理解、启迪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如概括故事梗概、摘抄经典段落、品评人物形象和重点章节;还可进行比较阅读、写作迁移, 推荐巧借《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老人与海》等名著素材的高考佳作以供学习。
(3) 专题阅读与体悟生活结合。阅读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要让他们读到某处文字时, 对生活中的某些困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 因此, 阅读专题的设置要与他们的课外生活相联系。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友谊、亲情、爱情等比较感兴趣。在高中阶段, 这些都是学生敏感的问题。他们会因为昔日好友的背叛而对友谊产生怀疑;他们会对异性较为关注, 会思考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友谊;他们会思考生命到底怎样才是精彩的。比如以学生对友谊问题的兴趣为基础, 可选择一些关于友谊的文章开展一次专题阅读。推荐《列子·汤问》《史记·管仲列传》、臧克家《怀念寿彝》、纪伯伦《论友谊》、培根《论友谊》、梁实秋《论友谊》等文章。这类专题阅读贴近学生生活,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开启学生的思维, 通过阅读能加深他们对友谊的了解, 帮助他们敞开心扉, 进而了解生活, 了解人生。
(4) 专题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考虑到学生写作的材料往往千篇一律, 这是他们缺乏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的结果。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同一问题。要学会做有心人, 既要学会“读生活”, 注重观察体悟;又要多阅读, 除要努力读好课本上的名篇, 借助教材巧成文, 还应定期选读一些名家名作, 积极进行补充阅读。要以某个作家为中心进行专题阅读:研读三到五部该作家的作品, 读一本他的传记, 尽可能多地读关于他的评论文章。以研读苏轼为例, 我们可以阅读、背诵苏轼的诗词, 还可以阅读林语堂的长篇传记《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评论文章, 熟悉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 走近苏轼。一个作家, 尤其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要比普通人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通过高中三年 (或高一高二两年) 的专题阅读, 起码能够读懂一个作家, 并与他有心灵沟通, 这也可以说得上是语文学习的胜利。书读多了, 读活了, 博闻多识, 才能“眼高”;有了审美鉴赏能力, 再以丰厚的生活体悟作为基础, 就自然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5) 专题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譬如高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古文单元, 涉及到韩愈、曾巩、柳宗元、欧阳修等人的文章, 在讲读这些文章的基础上, 给学生印发梁衡的《读韩愈》、余秋雨的《柳侯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等文章, 并让学生主动去寻找唐宋八大家的资料。在此专题阅读之后, 梁衡、余秋雨等文人独特的视角给了学生一些启迪, 再引导他们去了解这些遭遇坎坷、经历丰富的古代文人。将此专题与研究型课题相结合, 可推荐学生以“高中教材中唐宋八大家文章研究”作为题目, 鼓励他们将专题阅读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 他们可仔细阅读教材中的八大家文章,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他们的相关信息。这样带有研究性质的阅读, 既能使学生的文言功底得到加强, 也缩短了他们和古人间的距离, 明白了研究可以让他们的学习更为透彻, 可谓一举多得。当然, 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自己的阅读经验、兴趣, 确定某个“主攻”的专题, 在一般专题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专题研究性阅读。
循专题阅读之径, 入语文素养之堂。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后, 每位同学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专题资料,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从一个个小小的阅读专题中读到不同作家的风格, 读到不同的社会人生, 并能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将有所提高, 各项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将得到提升, 这时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 建议每次专题阅读后进行一次交流活动, 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知识的完善和补充, 观点的碰撞和共鸣;也可开展一些阅读竞赛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弘毅诗文朗诵或征文竞赛、文学名著阅读竞赛等;也可鼓励学生将读写感悟交流或推荐发表。
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第4篇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 方法指导
初一是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独立阅读
叶圣陶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教会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圈点、批画说得好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思结合
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二、重视阅读心理
1.培养有意阅读习惯
有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积累和思考意识。在孩子迈向有意阅读的第一步时,教师需要重视与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让阅读成为自觉需要
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阅历越广的人,就越能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世界,应当引导他们逐渐接触人文、历史、科技、时事、生活、风俗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阅读是一种载体,是我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门径,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自觉需要。只有让阅读成为自觉的需要,将自己的求知欲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益处。
三、指导阅读方法
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阅读的方法。
1.朗读指导
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实践证明,诵读延续了小学学习中读的习惯,缓解了学生对刚刚接触初中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亲近感,加强诵读,适时启发,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还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收获到阅读的快乐。
2.精读指导
精读就是深入挖掘文章的精髓。针对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加以方法指导。精读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写什么;再读文章,揣摩体味为何写;最后读深层挖掘文章的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速度训练
阅读方式不同,阅读速度也有不同要求。略读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精读则是针对确定了重要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训练速度的方法各异,笔者认为值得推广的有限时限量速读法和提纲挈领速读法。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施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教学的耐心和教育创造,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CarolMarraPelletier,李庆,孙麒.成功教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阅读初一下册作文五百字 第5篇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而我就是这么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
小时候在我那爱看书的妈妈的领导下,读了许多书。从《童话大全》到中外名著,从童谣到古诗词……应有尽有。要能把书柜里的书都翻出来,较真成一座“书山”了。
以前,我在书上看见怎么制作能动的小纸车。于是我就尝试了一番,后来在学校举行的科技大奖赛里,还获得了一等奖。导致我现在最喜欢看科技书了,科技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书可信,但却不能完全信,要抱有一颗疑问的心。几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篇文章,上面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打破书上的结论,经过几个月的仔细观察,发现蜜蜂不是用翅膀震动而是靠一个小黑点,同时妈妈也告诉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现在作业日益剧增,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可这样也不能阻止我,一有空我便捧起书“啃”,有的时候连吃饭都忘了。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 第6篇
(答题时间:30分钟)
*I.Answer True or False
A.People love parrots for their beautiful and bright colours.They are clever birds.They can learn to talk.They are able to tell if objects are the ‘same’ or ‘different’.There are more than 300 different kinds of parrots.Like other birds, parrots are animals in the wild.They like flying and they like trees.When people buy them from pet shops, parrots have to live in cages.They feel bad there.So if you keep parrots, you’d better give them a big cage.Remember to feed your parrots with good food and give them fresh water to drink.You can feed them with cooked rice and fruits.Many people think parrots are lovely birds.That is why so many people keep parrots at home and talk with them all the time and make friends with them.1.People love parrots because they are clever birds with beautiful and bright colours.2.There are 300 different kinds of parrots.3.Parrots are wild birds, too.4.Parrots feel bad in cages.5.People feed parrots with meat.6.Parrots prefer to live with people.B.My parents give me $10 a week but that doesn’t go very far these days, so I have to do a Saturday job.I work in a supermarket and I get $3 an hour.I work eight hours on Saturdays and sometimes I even work on Friday evenings as well.So I usually have about $35 to spend every week.I spend about $5 a week on drinks, such as Coke and orange juice.I usually go to the cinema once a week, so that’s another $4 or $5.I usually buy a few magazines and a few newspapers every week, so that’s about another $5.I like music, so I often buy a record-which costs about $7 at the moment.I’ve also got a computer and I sometimes buy a computer game and it costs about $6 each.I always try to save something each week-usually between $5 and $10.1.I have to do a Saturday job because I haven’t enough money.2.If I want to see a film once a week, I have to pay $4 or $5.3.I have to work at Saturday and Sunday.4.Usually I spend $35 a week.5.Every week I spend all of my money.**II.Choose the best answer.A.To save time, many Americans buy foods which can be quickly made ready for the table.On holidays, families enjoy delicious meals.For example, on Thanksgiving Day,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for a turkey dinner with pumpkin pie(南瓜派).The United States is known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fast food, such as hamburgers, sandwiches, pizzas, salad bars, and many kinds of ice cream.People can easily find fast food chains(连锁店),such as McDonalds’ and KFC, in most of the big cities in the world.These years, many people have taken more and more care of their health while eating.They come to know eating too much meat will make them overweight.Many of them are also worried about food addictives(添加剂).Some of them may be harmful to the body.1.Many Americans buy _______ to save time.A.ready-made food
B.food to cook at home C.inexpensive food
D.foreign food 2.Thanksgiving Day is on _________.A.November 4th
B.Every the 4th Tuesday in November C.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D.Every November the fourth 3.Pizza is a kind of __________ food.A.take-away
B.home-cooking C.fast
D.Chinese 4.What does the word ‘overweight’ mean? It means______________ A.thinner
B.fatter
C.worse
D.better 5.People are worried about_________.Which is not true? A.overweight
B.their health
C.food addictives D.fast food B.On Saturdays, most people are busy ______ for their homes.Some of them go to the stores, some go to the supermarkets.But in America, most shoppers enjoy shopping in the shopping malls.A mall is a group of many shops.There you can buy clothes, furniture, and everything you need.Shopping malls provide parking for your cars.Usually, the mall is under one roof so the shoppers do not get cold or wet from rain, wind, or snow.After shopping, you may get tired.You can walk into the sitting-rooms for a short rest.If you can go into the dining rooms in the malls, then you can have a good meal.Now more and more Americans like to go shopping there.1.Most American are busy_________ for their homes on Saturdays.A.doing sports
B.doing housework C.watching TV
D.shopping 2.Most people like to do sopping _______.A.on weekends
B.on Sundays
C.every day
D.every week 3.In America, most people enjoy shopping in ____.A.supermarkets
B.shops
C.the stores
D.shopping malls 4.Peopl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rain or wind, because the mall is _______.A.under one roof
B.on the ground floor C.in the open air
D.without roof 5.In a shopping mall, you can find ________ to park your car.A.a big house
B.a place
C.a small shop
D.a room
【试题答案】
I、A.1.T 2.F 3.T 4.T 5.F 6.F B.1.T 2.T 3.F 4.F 5.F II、A.1.A 2.C 3.C 4.B 5.D B.1.D 2.A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专题 第7篇
教学过程:(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一、模拟情节、导入课文
1.模拟课文情节
(1)“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2)“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了呢?”
(3)“‘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4)“你们中间有谁知
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
2.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刚才模拟了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呢?是在什么情况沉默的?
二、初读课文
1.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读通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略)
3.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四、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文内容
1.图上画的是哪个场景?
2.从书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这时表现的语句,小声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来了?
A.自由小声地读一读。
B.体会、感悟。
C.指导朗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体会“可贵的沉默”的意思
1.这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变化?
2.默读课文这部分,从中找找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了?
3.这时,他们的表现又有什么变化?从文中画下来。
a.小声读一读。
b.你又有什么体会?
c.想象这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什么呢?
d.假如是你,你知道吗?
4.学到这儿,你想想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沉默,旧不会引起大家的思考,不懂得去珍重别人对自己的爱;有了这沉默,同学们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爸爸妈妈,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三、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初一语文下册阅读专题 第8篇
基于以上的教学现状,如何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设置梯度、铺设台阶,让学生在学段跨越时达到平稳过渡,就有了研究的价值。
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在初一阶段的有效衔接呢?笔者在初一第一学期就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做了研究,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了解学情,寻找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简单认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拓展和深化。由于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跨度,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为有效衔接搭好基石。
为此,笔者专门做了调查研究,对刚入学的初一新生进行摸底检测。
检测的内容为现代文的阅读,从检测的过程来看,有近两成的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结果分析,发现初一学生的答题得分率普遍不高,失分严重。是什么导致这样的局面呢?对比分析发现,小学高段的检测试卷阅读理解的材料有两篇,通常第一篇为课内阅读,第二篇为课外阅读,且文章篇幅较短,试题一般有4—5道题。关于问题的解答,学生只要通过阅读材料就能在选文中找到答案。即便是稍有难度的探究题,只要结合文章内容稍作分析,也不难回答。因此,得分率普遍较高,多数人能得满分。
然而,中学的语文检测,命题明显发生变化,同样是两篇阅读材料,但是两篇阅读材料都是课外的,且篇幅较长,字数通常在1000字左右,阅读容量迅速加大,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让学生手忙脚乱。让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的还有题型的变化,解决问题不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答案,几乎每一道题都需要经过信息的筛选、分析、概括,从而形成答案。评分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基本是采点给分,答到一点给一分,不着边际的乱答,没有答到点上不给分。这给基础一般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作为刚接班的语文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有明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目标。
二、“过渡期”降低教学起点,放慢教学进度,增强学生自信心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慢,课堂容量小,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老师反复讲,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最大的特点。而初中则不同,因为课时少,任务重,初中老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小学重视字词积累、词句理解、课文情感朗读。而初中的阅读教学则侧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面对中小学阅读教学目标的重大不同,这就要求在初一第一学期这个过渡时期内,应降低学习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初一的新生面对新环境、新教材、新老师,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如果在新学期伊始,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讲解,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在起始阶段,我的做法是选取几篇富有趣味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小学教材有相连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羚羊木雕》等,把这些学生喜爱、易于理解的课文先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尽可能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的学术语言,便于学生理解,更好地进行感性的分析。然后向学生介绍阅读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骤和基本思路,目的是让学生觉得初中的语文学习是有章可循的,消除他们语文学习的神秘感和紧张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总之,教师应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努力实现从扶到放的教学方式的过渡。
三、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本学期,笔者参加了学校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研讨会,聆听了3堂中小学知名教师的“同课异构”,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同课比较研究,感觉初中的课没有小学的课美,小学的课既有柔情之美,又有阳刚之美,争论很是激烈。而初中的课就显得“紧张”“呆板”。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个性化学习的关键在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个性化学习的这一特点,可遵循“五让”策略,即书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说,“三点”(重点、难点、关键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书让学生读。这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就不可能读出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谈观点,学生也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揣测教师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读原文,并提出自己读书的收获与困惑。除此之外,我们在课堂上,也要求教师保障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课堂上所发表的所有见解,都以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为基础。
见解让学生说。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的师生对话中,教师的话语权过于强势,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沉闷。在师生对话中,要鼓励学生与教师辩论,鼓励学生与学生辩论,力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课堂氛围。
“三点”让学生议。“三点”是指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过去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是教师的事,殊不知教师确定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常常是一厢情愿,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践表明,许多时候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大多是学生的已知知识,课前自学就能解决,确定这样的重难点完全没有意义。通过学生的预习与老师的备课,经过讨论确定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才是应学生学习之需。通过学生讨论解决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而通过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规律让学生找。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规律具有重复性和普遍性,只要合乎某种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情况就必然出现。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寻的,听说读写有其规律,记忆、理解也有规律,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那么语文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结让学生写。课的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总结,将自己的感悟体验外化为文字,这既是一种巩固,更是一种提升。在执教《羚羊木雕》一文时,课的最后,笔者让学生来小结,“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从“写作、朗读、为人处事”等方面谈了学习所得,这无疑是孩子学习体会的最好概括。
四、重视教学评价的衔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听起来很美,课堂显得热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要得益于小学老师善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而初中老师上课则显得呆板,严肃。初中老师为什么不能借用这样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呢?要知道,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是很在意老师的表扬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学设计要利用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激情投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教师点评和生生互评都应该尽可能使用激励性的手段来做评价,表扬优点,委婉指出不足,为每个学生创设“想说、敢说、能说、会说”的安全心理环境。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