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结构范文
图案结构范文(精选4篇)
图案结构 第1篇
关键词:革家,羿,射日传说,服饰
“羿射日”是中国广为人知的神话故事, 在贵州黔东南境内, 生活着与这个传说密切相关的一个民族革家, 这是一支在五十六个民族之外尚未认定的少数民族群落, 他们把羿看成是本民族的祖先,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对外交流极少, 革家人与羿射日传说的渊源鲜为人知。据记载, 公元前1046年之前革家先民已经在河南西部一带生活了一千年左右, 最迟于公元前七百年迁徙到西南一带。在革家聚居的村落, 女子把象征羿射日的帽子作为民族装饰戴在头上, 男人保留着古老的弓和箭, 每家堂屋前壁 (神龛) 上都祭祀着一套红白弓箭, 印证革家与羿射日的历史渊源。在革家古歌《摆解轰》中, 叙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 这一点表明了革家人历史的久远和神秘。
这支少数民族不仅有久远的历史, 而且还具有独特的革家文化, 这种独特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他们的语言、生活习俗、服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他们的与众不同。在语言上, 革家有自己的语言, 有完整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 属于藏汉语系苗瑶语族中自己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 革语是革家人通用的交流工具, 传统的革家人不懂汉话, 不懂与他们生活在一个地区的苗族语言, 不过, 时至今日, 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 很多年轻人都说革语、苗语和汉话三种语言。在生活习俗上, 他们的家族结构是分阴阳两系, 以家族为单位, 共同供奉一个祖鼓, 阴阳两系各自分工, 共同管理家族事务。另外, 在革家的婚礼、丧葬、祭祀活动中都有很多自己民族的规矩, 他们的祭祀活动“哈戎节”已经列入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在服饰上, 革家的服饰精美, 有特色, 尤其是青年女子盛装, 外型酷似盔甲, 穿在女子身上颇有几分武士气概, 配上革家传统的银饰, 却又有几分秀美。
古代有文献记载革家人“妇女绾髻, 束花布, 两端披与齐肩, 衣盖膝, 刺绣于胸袖间”, 这种装束一直传承至今。她们头戴串珠红樱花帽, 上身着蜡花衣和贯首衣, 腰拴蜡花刺绣围腰, 下身穿三段百褶裙, 腿包绣花绑腿, 脚穿衲帮钉鞋, 头部、颈部、手腕上都配有一些精致的银饰, 整套服饰色彩艳丽, 特点鲜明 (图一) 。
革家女子头上的串珠红樱花帽, 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其名族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核射日传说巧妙地融入整个帽子的造型当中。有研究者在其论著中这样描述“戴在女子头上的围头银片是弓, 后绳是弦, 帽子上的银簪是剑, 四寸长, 上有五段花纹, 依次每段刻有野棉花、水草、竹叶、太阳、秧苗, 围绕帽顶中间小圆孔编串的呈放射状的黑色条珠和帽沿边垂的红缨穗象征太阳四射的光芒。整个头巾是个四字, 头巾正中的三角形是个丁’字, 丁’字两旁是个丑’字, 而螺纹是个6’字, 丁’字上方是两只公鸡 (即鸡鸣太阳出) 。整个头巾表达的就是丁丑年4月6日那天射下太阳的。而头巾正中重叠的小三角背面的八个螺纹, 是因当时射下太阳后, 天摇地动, 先祖用四个钉子钉不住, 就只好用八个螺纹代表八卦图来四钉八定把天稳定下来了。整个头饰造型如一只高昂头颅打鸣的雄鸡:高挽装有圆球和弯角--太阳和月亮的网鬓即是鸡冠 (鸡冠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红光融合在一起而红的) 、头巾正中重叠的小三角形是鸡尾, 头巾下方向上略为翻翘即是鸡翼, 耳环即是鸡足。这是革家崇拜太阳在妇女服饰中的具体体现。”[1] (P27)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革家人是如何把射日传说精妙地融入一顶帽子当中, 从中也可以看出革家先祖的智慧。一段深厚的历史, 一个久远的传说, 在一个帽子当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在人类服饰的历史上是不曾多见的。
革家女子身穿的上衣叫做蜡花衣, 也叫做四方衣或四开衣, 在衣服的前后两端各有两块下摆, 加在一起正好代表了四方, 四方衣也由此而得名。在衣服的领口、袖口等地方均有蜡花图案, 这些图案一般都是相同的二方连续, 图案中常见的符号由两个缺角的方形连在一起构成, 据革家史料记载, 这个图案与老虎的脚印有关, 这就表明了虎文化在革家民族理念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彰显了革家民族的勇猛和极强的生命力, 展现出革家同胞骄傲、自信的民族心理。在上衣部分, 革家女子一般都会有个形似古代铠甲的披肩, 又叫贯首衣或背牌, 一般是由黑布制成, 其中包含两片肩片、一片胸片和一片背片, 胸片比较短, 背片比较长, 组合在一起酷似一个“天”字, 和蜡花衣穿戴在一起有“开天辟地”之意, 这也是革家人崇尚大自然、改变大自然和适应大自然的一种精神体现。披肩上通常也会有简单的蜡花图案, 与蜡花衣搭配在一起层次结构清晰, 相得益彰。
革家女子无论是年龄老幼, 在盛装服饰穿着中都会有一条极为相似的围腰, 在这片围腰的上沿部分会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图案, 根据革家村寨中的寨老介绍, 这些围腰图案中的内容十分丰富, 里面有一部分是动物图案, 有一部分是生活场景, 其中的动物图案以龙为主, 而生活场景有对所居住环境的描述, 描述他们先祖生活的具体环境, 如房屋、周边的小河、屋前的岗哨、进屋的梯坎等等。这些内容很生活化, 但是又不是以一种直接、简单的样式呈现出来, 而进行了符号化的处理, 由此可以体会出革家文化的博大而隐晦。从围腰上的这些图案中, 我们可以看见革家人对龙的崇拜, 这和汉民族是一相似的, 感受出革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安定生活的不断追求。
革家女子的下装都是百褶裙, 百褶裙的样式都有统一规定, 每套百褶裙的都是由红、蓝、黑、白几种色彩构成。百褶裙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面部分是纯黑色, 中间部分为蓝色, 最相面部分以红白色为主。在百褶裙的下方, 有很多织着“人”字形的图案, 据说是描绘革家人聚集在一起庆贺丰收的宏大场面。百褶裙的几种颜色搭配合理, 其中的图案抽象而精美, 是革家先人智慧的体现。
绑腿, 是革家女子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绑腿由下至上从脚踝缠绕至膝盖, 以红色为主, 其间点缀着黑色和绿色的刺绣图案, 做工精美。刺绣图案中的各种图案符号均有各自的含义, 黑色的小方块代表着黑马, 红色的小方块代表着红马, 像小竹节一样的绿色形状代表着用竹筒制成的鞭炮, 交叉的十字刺绣则代表战斗的情形, 整个绑腿图案联系起来表达了革家先祖带领千军万马作战的恢宏场面, 充分体现了革家人对先祖的缅怀和极强的民族自豪感。
银饰是革家服饰中常用的装饰物, 革家女子所佩戴的银饰丰富多样, 重要的部分是挂在脖子上、悬于胸前的银项圈, 革家人称之为板项。项圈的形象酷似一轮弯月, 上面有很多浅浮雕图案, 左右各有两条龙, 中间有一圆球, 意为“双龙抢宝”。边缘吊有四条鱼和四只飞鸟, 板项的下沿用银链吊着一块圆形的银盘, 银盘上刻有精彩的“卧龙戏水图”, 银盘下端吊着九种不同的战斗工具, 有刀、剑、长矛、戳等, 在银项圈上的两边还分别吊有四十八串以狮、虎、鱼、鸟、蝴蝶、喇叭为图案基础的银片和响铃等小物件, 银饰的做工精美, 均为全手工打造, 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 革家女子用作装饰的物件还有银手镯, 银手镯在做工上比较多样, 有极其简约的圆环形, 上面没有任何的图案, 有些手镯又极其繁复, 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图案纹样。
总的来说, 革家女子服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造型和图案与整个革家的文化形态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间的文化内容是革家人经过几千年来体会生活、总结生活的结果, 强烈体现了革家人的民族特点,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革家人对太阳和弓箭的崇拜;二是对龙的崇拜;三是对武士精神的崇尚;四是对先祖战争场面的追忆;五是对美好生活的讴歌。
参考文献
图案结构 第2篇
我们在这里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反向乳液体系结合水滴模板法 (Re-BF) [20,21]来制备蛋白质图案化阵列结构。Re-BF法克服了水滴模板法无法对水溶性组分进行实施的限制, 利用油包水型的反向乳液体系巧妙将水溶性蛋白组分保护于油相 (成膜溶液) 之中, 并利用水滴模板法自组装过程中的界面活性组装过程最终实现蛋白组分的化学组分图案化分布。
[ (a) 水滴凝结, 自组装; (b) 水滴规整的排列在聚合物溶液表面; (c) 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嵌入聚合物溶液中; (d) 随着溶剂和水的蒸发, 多孔结构形成]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
聚苯乙烯 (PS, Mw=1.92×105) , Sigma-Aldrich公司;单分散聚苯乙烯颗粒 (直径为200nm左右) , 中国依依纳米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 阿拉丁化学有限公司;乳化剂Span80,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氯仿;荧光素 (FITC, 异硫氰酸荧光素) 等。
1.2 蜂窝状图案化孔洞的制备
将PS溶解在氯仿中, 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mg/mL、15mg/mL、20mg/mL的溶液, 在25℃相对湿度为85%的自制成膜箱内, 用微注射器取约15μL PS成膜液浇铸在PET和硅片基底上成膜, 待氯仿和水挥发后得到多孔薄膜。
1.3 反向乳液体系的制备
本实验采用高剪切成乳法制备反向乳液。使用Fluko高剪切分散乳化机将氯仿 (50mL) , 水 (25μL、50μL、100μL、200μL、300μL、500μL) 和乳化剂 (50μL、100μL、200μL) 在10000rpm速度下乳化5min。用以上体系的溶液溶解PS (10mg/mL) , 然后进行成膜。
1.4 蛋白反向乳液体系的制备
制备反向乳液体系的过程中, 当水油比增大, 乳化时间将会缩短。本实验中, 我们希望溶解尽可能多的蛋白质以便于观察到薄膜中的蛋白质成分并提高单位面积薄膜上蛋白质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改变牛血清白蛋白溶液 (10mg/mL) 体积以达到改变水油比例, 进而进行成膜并观察蛋白的富集位置来探索最佳水油比。
1.5 实验仪器
扫描电镜 (TM3000) , 日立高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 (Olympus BX51M) 。
2 结果与讨论
2.1 蜂窝状阵列多孔膜的制备
参照经典水滴模板法 (BF) 设计从10~20mg/mL浓度的PS溶液进行成膜来确定反向乳液水滴模板法 (Re-BF) 的可行性[12,13,14,15,16,17,18,19,20,21,22]。事实上, 我们通过经典BF获得了具有高度规则的蜂窝状多孔阵列结构的PS薄膜。在PS浓度为10mg/mL获得的薄膜表面微孔较稀疏, 孔径尺寸稍差[图2 (a) ], PS溶液浓度为15mg/mL或20mg/mL获得的薄膜孔洞间距和尺寸高度规整, PS溶液浓度为15mg/mL时孔径约4.0±0.5μm[图2 (b) ], PS溶液浓度为20mg/mL时孔径约5.0±0.5μm[图2 (c) ];随着浓度的增大, 膜片的孔洞尺寸变大, 孔洞越规整, 尤其在浓度达到15mg/mL以上时, 获得膜片微孔结构间距一致, 尺寸均一, 呈现出高度规整的阵列结构。蜂窝状多孔阵列薄膜的孔洞结构是由氯仿挥发过程中凝结在溶液表面的水滴模板所决定的, 氯仿挥发时伴随着水蒸汽凝结成水滴, 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嵌入聚合物溶液表面, 待水滴完全挥发后, 留下多孔痕迹, 呈现出蜂窝状多孔阵列结构。当PS溶液的浓度较低时, 冷凝的水滴之间容易聚结在一起, 导致形成的多孔结构的尺寸和形状不规则;当PS溶液浓度过高时, 溶液黏度较大, 水滴不能很好的嵌入到PS溶液中, 导致多孔薄膜的孔洞稀疏。所以选择适当浓度的PS溶液对接下面的实验过程至关重要。
图2不同浓度聚乙烯氯仿溶液[10mg·mL-1 (a) , 15mg·mL-1 (b) , 20mg·mL-1 (c) ]在85%相对湿度和25℃条件下制备的PS膜片在扫描电镜下得到的表面图像
2.2 反向乳液体系稳定性探究
反向乳液体系是相对于乳液体系所提出的一种能够引进水相的乳液体系方法。反向乳液体系中的水相能够溶解水溶性蛋白以达到在体系中有效加载蛋白成分, 实现在结构模板上构建微纳米功能蛋白界面的可能性。在反向乳液体系中, 其稳定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水相与油相互不相容) , 其中, 水油比例对体系的影响最显著[23]。与传统“oil-in-water”乳化形式不同, 反向乳液体系是一种“water-in-oil”形式, 与Velev O D和Nagayama K所发现一样, 反向乳液体系中的水成分越多体系就越难稳定[24]。我们对成乳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确定在高剪切乳化作用下能够制备出相对稳定的反向乳液体系。同时, 我们进一步对水相部分的增加进行考察以达到通过提高水相含量而增大体系中蛋白成分的可能性。
在实验中, 我们着重探究了不同水油比和乳化剂含量对反向乳液体系的稳定性的影响。在50 mL氯仿分别中加入25μL、50lμL、100μL和200μL的水, 高剪切成乳法制备出反向乳化体系 (25μL、50μL、100μL或200μL水/50mL CHCl3) 可保持稳定的时间超过2d;水相为300μL时, 体系保持稳定约2h;而水相达到500μL时, 体系稳定性仅能维持约0.5h (足够支撑浇铸成膜) ;但水相超过500μL时, 体系已经很难维持稳定 (不足以支撑后续浇铸成膜) 。
我们利用反向乳液溶解PS作为成膜液, 通过静态水滴模板法制备蜂窝状阵列结构薄膜。图3中为不同水油比例和乳化剂用量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照片:随着水相从25μL[图3 (a1) ]增加到50μL[图3 (a2) ], 再到100μL[图3 (a3) ], 得到的膜片表面的孔洞形状变得更圆, 平均孔径有变大的趋势;但是当含水量到200μL时[图3 (a4) ], 孔洞结构显得比较复杂, 存在两层甚至两层以上孔洞, 或大孔洞里面包含小孔洞结构。这种现象是由水含量增加使得水滴生长速度加快引起的, 当水相超过某一临界值时, 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比较复杂的孔洞结构。
乳化剂在反向乳液体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般在没有乳化剂的情况下, 氯仿和水不能混合均匀;然后, 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图3 (a1) - (a4) , (b1) - (b4) ], 膜片表面的孔洞结构会逐渐变少且不规则, 形成“蠕虫”状形态, 直至所有孔洞消失。这是由于乳化剂的本身性质所决定的, span80是一种粘性物质, 溶液黏度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 使成膜的时间过长而影响模板 (液滴) 的形成, 导致孔洞结构形成困难;当乳化剂进一步增大到过量时, 模板 (液滴) 几乎不能嵌在聚合物的表面, 以致于形成不了孔洞结构。
[ (a1) - (a4) :分别是不同成膜液 (CHCl350mL, Span80 50μL, 水分别是25μL、50μL、100μL和200μL) ; (b1) - (b4) :CHCl350mL, Span80 150μL、水分别是25μL、50μL 100μL和200μL]
2.3 蛋白质图案化多孔膜片的制备
本实验中, 依靠水滴模板法与反向乳液体系的结合 (ReBF) 制备蛋白质图案化多孔膜。在前面的实验中, 我们对影响反向乳液体系的水油比例和乳化剂用量进行了考察并得出了较好配方的乳液体系。为了更好的加载与表征蛋白成分, 首先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 标记牛血清白蛋白 (BSA) , 进而将标记的蛋白溶解在水中, 再制备反向乳液体系以达到加载蛋白成分的目的。FITC是在荧光素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反应增加硫氰酸基团得到的, 硫氰酸基团可以和生物活性物质 (蛋白质如BSA) 上的伯胺基团反应形成硫脲键, 从而实现对生物活性物质的荧光标记。其作用机理是蛋白质分子上赖氨酸的自由ε-氨基和FITC发生亲核反应, 形成一个稳定的共轭硫碳氨基键, 这种基团结构的改变导致共轭体系中碳原子上π电子密度的改变, 使FITC-BSA标记物具有很强的化学发光能力, 在荧光作用下能发出黄绿色的光。我们加载FITC-BSA到反向乳液体系中, 并制备成多孔膜片, 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表征, 其结果如图4所示:多孔膜片表面孔洞的内壁以及周围发出黄绿色的光, 这说明蛋白质主要聚集在孔洞内壁以及周围, Russell等也曾报道在硒化镉修饰聚苯乙烯多孔薄膜过程中出现过类似的现象[25]。这说明蛋白质溶解在反向乳液体系中作为模板的水滴里面, 在氯仿和水挥发后, 蛋白质留在孔洞内以及其周围, 形成蛋白质图案化结构。
(a) , (b) 是膜片的荧光显微镜图像[CHCl350mL, Span80 150μL, 用FITC标记的标记蛋白水溶液 (10mg/mL) 分别为100μL、200μL]
3 结论
图案结构 第3篇
现阶段, 国内大多数院校关于服饰图案这门课程主要是从服装图案的历史、分类、组织结构、构图方法以及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手法处于单一、知识结构落后、与市场设计需求脱节的状态。以传统图案特别是二维平面图案为主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中, 难以激发学生对图案设计的兴趣。因为没有图案与款式、面料搭配的综合训练, 学生也缺乏对图案设计到实物转化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在图案创作时设计思维思路单一, 往往仅考虑图案的造型是否美观、色彩搭配是否协调等方面, 而很少考虑到时尚流行趋势以及服装企业具体企划要求等做具体方面, 因此在就业后市场应变能力弱, 需大量时间在企业中继续学习才能发到企业的设计要求。
二、数码印花图案设计优势
1、更加贴近市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数码印花技术在国内迅猛发展, 为传统纺织工业带来了技术性革命。数码印花相对传统印花有着以下优势:首先, 数码印刷流程简单, 摆脱了传统印花在生产过程中分色描稿、制片、制网、配色、调浆等繁琐过程, 缩短了出样时间, 使印花图案在服装面料上快速便捷的实现设计效果, 同时可以降低样品成本, 特别适合小批量舞台服装、高级定制及服装标牌、丝巾、领带等服饰品设计的要求;其次, 在服装面料上的表现形式上, 数码印花技术较传统印花也显得更加灵活多变, 设计师不再被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所套牢而限制了设计思维的表达, 可从设计角度出发, 随心所欲发挥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再次, 数码印花具有制作周期短、印花质量高等优点, 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服装面料的个性特点, 使制作出的服装风格更加多元化, 能满足企业对服装面料小批量、时尚化、个性化的设计需求。
2、素材更加广泛
要设计数码印花图案, 可以将一切感兴趣的图片素材以数字化图案的形式, 通过计算机制作或扫瞄的方法进行重新变化和组合, 呈现形式新颖的视觉影像。素材可能来源于网络、书籍、照片等, 将它们的应用和拓展, 这个过程对图片设计者的主动设计意识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因此也大大加强了图案的独创性。
3、色彩更加丰富
数码印花技术完全突破了传统印花的套色限制, 能够灵活地创建所需要的色彩组合, 可快速变化颜色, 轻松完成色彩过渡、云纹以及写实色彩等的效果, 这些都是传统图案难以达到的。另外, 数码印花颜色非常丰富, 图案套色多而精确, 图案层次丰富, 色彩逼真, 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观地显示色彩组合。
4、构图不拘一格
传统印花图案一般遵循着二方或四方连续等单元型的组合方式, 二数码印花构图方式更加自由新颖, 重复单元的大小也可以自由设定, 可以忽略面料边幅。设计者可以尽情发挥想象, 创造空间不再受到各类限制, 因此做出的图案较传统印花更具创造性。另外, 数码印花还开拓了服装面料构图的多样性, 可以将多种构图方式用于图案定位印花、裁片印花等方面。
三、服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
1、强调电脑辅助设计软件的结合
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时代的到来, 借助电脑技术完善设计理念已成为服装图案设计趋势。将Photoshop、Core DRAW、Illustrator等电脑辅助设计课程开设在服饰图案课之前, 让学生在图案设计时已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软件进行图案设计。运用软件进行设计既可以将其理念更快捷、更完美地展现出来, 又有利于学生加强和掌握这几种公司普遍采用的设计软件的实践操作能力。电脑制作的数码印花图案能够实现各种复杂多变的图案表现效果, 有着手绘图案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设计软件设计并制作的数码印花图案, 不但拓展了服装面料图案效果的视觉领域, 还可以轻易产生富于变化的特殊图案效果, 如混合效果、迷幻效果、重叠效果、三维效果、运动效果、光感效果、扎染效果、水彩效果、纹理效果、仿真效果等, 这些效果让服装整体外观有了很大变化, 数码印花推进了服装面料图案创新效果的流行, 增加了服装的趣味性和个性。而服装科技与时尚的发展, 也不断激发设计师的创意思维, 发挥着电脑辅助设计进行图形设计的可能性, 逐步更新着数码图案印花的设计手法以及技术, 不断设计出符合潮流趋势且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数码图案, 以适应服装市场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的消费需求。
2、把时尚融入图案, 将服饰图案教学与服装设计结合
根据流行趋势, 有主题的进行图案设计, 并要将服饰图案与款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在T恤或连衣裙等偏简约的款式上, 适合做大面积的印花图案, 丰富个性的印花配合简单的款式, 既有符合时下简约潮流, 又有具体的图案设计细节, 突显出了服装中印花所要表达的图案内涵。在纯色底料上将印花定位印制在服装衣片的局部, 如衣服的衣领、胸口、下摆、袖子、腰部等, 主要起装饰、强调作用, 突显出服装整体与局部呼应的设计,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所以, 在设计制作图案之前有必要根据服装款式的要求, 确定印花图案的风格, 找到适合的照片素材或将采集的照片素材进行调整。
3、将服饰图案教学与市场结合。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 流行周期逐渐缩短, 而服装的款式面料相对固定无法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通过数码印花技术在纺织品印花领域独特的优势, 完全可以适应求新求快的市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模拟性”教学, 即把设计带到假设的企业实践中, 模仿企业真实的设计过程, 或组织学生正在参与到服装企业的部分设计, 让学生根据企业当季开发的需求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综合。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人们对于服饰图案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图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图案创意上。在服饰图案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触觉, 对流行趋势要有及时的了解和把握, 并且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图案设计不单是把图案设计出来, 还需要考虑图案与材料的结合, 特别是与款式的协调性, 以适应企业市场策略及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四、结语
数码印花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促进了服装图案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在当今的流行时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服饰图案课程也应与时俱进, 加强学生的电脑软件设计能力, 提高学生服饰图案的设计思维能力, 以便于就业后顺利适应企业时尚化、个性化的设计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振山.印花面料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9.
[2]蔡沐芳.纺织数码印花图案的设计及应用[J].丝绸, 2014.11.
[3]刘忠玉.数码印花图案在服装中的应用研究[J].纺织导报, 2012.
[4]张冠峰, 王潮霞, 梁惠娥.基于数码印花技术的蓝印花布创新设计[J].纺织导报, 2012.6.
图案结构 第4篇
清代八仙纹刺绣是以团花图案1的形态结合暗八仙素材, 运用刺绣工艺呈现的一幅具有浓厚传统装饰意味的纹样刺绣作品。
1. 简述清代八仙纹刺绣的纹样
清代八仙纹刺绣图案纹样在适合圆形外轮廓的基础上, 还有暗八仙图型和百花图型, 属于明清时期较为流行的团花图案。
在此刺绣纹样中, 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五彩斑斓的宝物和花卉, 整个图案在视觉上以中间花瓶内两枝月季花为中心, 旁边点缀葵花。花瓶瓶体上有桃花和以冰裂纹做的桃花枝, 瓶底连结绶带和挥髦组成一个小团花图。外圈则呈现一个大团花图, 图内以旋转的方式用绶带分别将暗八仙图和吉祥百花图连接起来。图案正下方的玉板两边, 为旋转式的左右各三枝牡丹, 其周围还有暗八仙中的荷花, 葫芦、渔鼓、笛子;吉祥花卉有梅花、杏花、玉兰花、朝颜花、桂花。图案上方为装有灵芝的花篮, 花篮左右各为一枝兰花, 花篮下方为蔷薇花及宝相花, 以及焦扇、宝剑。
2. 八仙纹寓意
清代八仙纹刺绣中的八仙依据以上图案造形所述可以看出, 此八仙指暗八仙2。
暗八仙是指葫芦, 渔鼓、笛子、荷花、焦扇、宝剑、花篮、玉板八种物件, 是八位仙人各自所持法器。在艺术作品中常用为吉祥装饰图案, 以祈吉祥安宁。葫芦里面载着灵丹妙药, 渔鼓能星象卜卦, 笛子妙音缭绕, 荷花可修身禅静, 焦扇又称玲珑宝扇, 能起死回生, 宝剑有威震群魔之能, 花篮能广通神明, 玉板神鸣, 万籁无声。3
二、分析清代八仙纹刺绣的图案设计
1. 从圆形轮廓分析
清代八仙纹刺绣是在一个正圆形轮廓内呈现的团花刺绣作品。工艺美术史上以圆形轮廓出现且具有设计意味的装饰品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安徽潜山薛家岗新石器遗址出土中空、内装小陶丸, 外刺花纹, 摇动可以发出声的陶珠串饰也具有圆形的轮廓。4这说明从原始人开始就有圆形轮廓的图案设计。我国汉族传统文化里的“天圆地方”说也是我国先民对圆形的一个崇拜及理想。而后, 西汉“见日之光”透光镜、四神5瓦当、汉代彩绘云气纹双层九子漆奁、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的瓦当, 以及唐代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中描绘女子襦裙上的“团窠”织锦纹样, 都具有圆形轮廓特征, 以及清代王室贝勒官服上的圆补图案。这些举例, 说明以圆形轮廓造型的图案设计从原始人开始就一直延续至今,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研究圆形图案的原因之一。
清代八仙纹刺绣在适合圆形轮廓外, 纹样设计也有圆的意味, 整幅图案有对称和均衡美, 如图画内左右对称的玉兰花、牡丹花、牵牛花、桂花, 以及均衡排序的暗八仙法器。画面中边缘的花卉及枝干也在适合圆形边缘旋转, 赋予图案以动态的美感。
2. 从纹样分析
清代八仙纹刺绣纹样分为以吉祥花卉组成的自然纹样和以暗八仙组成的人文纹样, 还有结合自然纹样与人文纹样的宝相花纹样。
以自然纹样分析, 画面中有六朵盛开的牡丹花, 清代牡丹花称为中国国花, 又名百两金、白术, 是美的化身。画面中心部分是两朵红色月季花, 月季花又称长寿花插在瓶子里寓意平安长寿, 瓶身上桃花盛开, 桃花颜色鲜艳, 在传统的寓意中具有春光明媚、安乐美好的意义。桃花又可结果, 《礼记》中把桃列为祭祀神仙的五果之一。玉兰花代表报恩, 亦为美好品质的象征, 在装饰上因谐音借喻为玉堂, 组合在传统吉祥图案中。画面边缘有梅花和桂花, 梅花又称罗浮仙子、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 桂花是中国传统花卉, 有崇高、友好、仙友的寓意, 以及绣球和琼花都是美满团圆的寓意。
三、圆形图案在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意味
笔者查阅了众多关于吉祥图案的书籍, 发现圆形图案在吉祥图案或中国传统寓意图案中都有广范围的出现。在这些以圆形图案出现的吉祥图案中, 多数为自然界花草和人文纹样的组合。这是当时人们崇拜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的表现, 是希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表现, 也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天人合一”6的境界。
圆形图案以圆为外轮廓, 象征着“圆满”和“饱满”, 这是众多吉祥图案都选以圆形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新华字典中圆有使之周全之意。流传下来的众多古典书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圆的意指。例如:“【說文】圜, 全也。【韻會】古方圓之圓皆作圜, 今皆作圓。【易·繫辭】蓍之德圓而神, 卦之德方以智。【管子·心術篇】能大圓者, 體乎大方”。可以说圆形图案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对吉祥观念的设计表达。
宝相花纹样是自然纹样与人文纹样的结合, 笔者认为这也是创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象征物。宝相, 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庄严称呼, 宝相花作为一种象征是魏晋以来伴随着宗教传播而盛行的, 是集中牡丹、菊花、莲花特征经艺术处理而成的更圣洁、更端庄、更美观的理想花型。对比相关资料研究, 笔者推断暗八仙纹样刺绣者设计此图案时, 应是清朝中期, 此时期社会经济已出现趋于萧条状态, 作者应是寄希望于未来且满心怀着对美好生活期盼而创作的。
吉祥图案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大众, 是大众化的艺术语言。研究吉祥图案背后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性的人文精神, 将其指导现代艺术设计也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立导.《中国传统寓意图像》.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图案结构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