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精选14篇)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篇

测试卷A

地理

一、(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A2.A3.B4.B5.C

6.C 7.A 8.D 9.C 10.D

11.C

二、(共6小题,共160分)

36.(1)共同特点:春夏季径流量较大;(2分)秋冬季径流量较小。(2分)

主要原因:春季冰雪融水,夏季降水集中;(4分)秋季降水少;冬季降雪,不形成地表径流。(4分)

(2)地势低平,流域广阔;流速缓慢,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6分)春秋季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利于沼泽形成。(4分)

(3)主要特征:矿产种类丰富,分布范围较广等。(2分)

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铁路运输便利等。(6分)

37.(1)种植面积广东减少,广西增加;(3分)产量广东先减后略增,广西持续增加。(3

分)

主产区分布变化特征:由北海市向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扩展;(3分)由南宁——贵港向上游河谷地区扩展;(3分)由南部地区向北部地区扩展。(2分)

(2)气温高且风力大,蒸发强;(4分)受南面海南岛中部山地阻挡,降水较少。(4分)

(3)开发水电。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丰富。(2分)发展燃料乙醇。制糖业发达,产生

大量的制糖废料。(2分)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2篇

今年试卷仍然延续了浙江省近几年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稳中求新,能力立意,突出本质,适应课改。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难度层层递进,充分体现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具体特点如下:

一、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2012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考查的知识点覆盖全面,如1题、2题、4题、5题、6题、11题、12题、14题、18题、19题、20题,淋漓尽致的考查了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于以后中学数学的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适度创新,考查能力

理科数学的第9题、10题、22题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注重学生推理论证能力、观察理解能力的考查。20题的立体几何题既可用向量法解,也可用传统综合法方便地解决;而其经典之处在于:创新中,又不造成学生的恐惧心理,及无从着手的感觉。试卷加大了对学习潜能、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力度,重在考查继续学习的潜能,具有较强的区分性和选拔性,体现了高考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

三、突出本质,体现课改

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方程思想在此次试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4题、7题、9题、10题、16题、19题、21题、22题。这反映了今年试卷出的较稳。逆向思维、多方法解题、特殊性存在于一般性的哲学思想的考查,则反映出试卷高度的逻辑性、深刻的思辨性和方法的灵活性,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和精神,是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达到的。整体看来,全卷文字表述简约、明快,背景设置为学生所熟悉,创新力度较大,侧重数学双基的考查,有效甄别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思维品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

高考化学复习要重视试卷讲评课 第3篇

一、准确给试卷讲评课定位

在高三的复习中试卷讲评课不是上成了习题课, 就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老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在座位上听得昏昏欲睡, 既浪费时间, 又功效甚微, 所以我们必须对试卷讲评课准确定位。我认为试卷讲评课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讲评, 改正错误的解答, 对学生的错误和混合思维进行纠正;其次, 通过试卷的讲评, 师生双方均可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 以便教师改进教法, 优化学法指导, 学生调整学法, 查缺补漏。

二、要重视学生自己对试卷的分析和讲前改错

根据高考化学学科的知识点多、分散, 部分知识点容易混淆、遗忘的特点, 在讲评试卷之前, 我们不妨以表格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分析, 并且在老师讲评卷子之前改错。

我在近三届高三学生高考复习的时候使用学生试卷分析表格 (如下表) 。此表一式两份, 学生填好后, 一份留底, 一份交给教师。这样我们就会得到来自学生的最真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多次考试后, 学生把每次的“分析表”一起总结, 便更加会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 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同时,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析表”进行分析, 便可发现学生们在答题时的习惯、心态, 以及知识能力情况, 以便在以后的复习中“对症下药”。

三、要精心设计试卷讲评的教学

(1) 要明确高考大纲要求, 弄清近年出题趋势, 确定讲评要达到的目的。并结合学生的考试分析表格, 确定哪些题略讲, 哪些题重点讲评;用什么方法讲, 讲到什么程度;确定学生出错关键及思维障碍所在, 怎样才能在今后不出或少出错。

(2) 高三的试卷讲评课应具有综合性, 为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讲评时对重要题目要进行变化延伸, 即对原题的条件、过程、设问等延伸拓展后再求解, 注重解题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 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寻找“题眼”或“突破口”的能力, 这样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也提高了试卷的功效。

(3) 要在课堂上特别指出每次考试出现的学生“冤枉”失分现象。比如, 没有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字写错 (例如氨、胺、铵) 、正负号搞错等现象,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掌握正确的答题方式。

四、要重视试卷讲评课后的总结

作为教师, 试卷讲评完之后, 从学生考试情况可看出前一阶段教学方法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哪, 存在着哪些缺点要去改正, 这些都应该及时总结, 以便在后一阶段的复习教学中, 取得更好效果;作为学生, 考试结束就更应该去总结, 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问题) , 以及考试得出的经验、教训, 从而树立更大的信心去迎接下一阶段的复习。

摘要:教学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反馈来实现的。而考试后的试卷讲评, 正是这种联系和反馈的重要且可靠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试卷讲评课的准备、教学设计、注意事项、课后总结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应如何上好高考化学复习中的试卷讲评课。

特色鲜明的浙江高考政治试卷 第4篇

自2009年浙江高考开始采用新课标自主命题以来已整整五年,搜集整理近五年来全国高考浙江政治卷的主观题设问我们不难清晰的发现,浙江试卷已以其特定的设问模式给人以深深的印记:本文主要从主观题设问的角度,整理浙江课改以来高考试题。截取设问中明显以“运用某某知识”为限定的设问,以试图探析其主观题命题思路从而为高考复习提供有益借鉴。

一、依据呈现:用事实说话

5年来浙江高考政治直接以:“运用某某知识”的设问汇总如下:

2009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阐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3)问设问为: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10分)。

2010年:第40题第(2)问设问为: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10分);第41题第(2)问设问为:根据材料一的信息,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浙江省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作用。(14分)

2011年:41题第(2)问: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为便于叙述以下描述省略设问其他方面)。

2012年:40题第(1)问: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41题第(2)问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第(3)问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

2013年:40第(2)问: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3)问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41题第(1)问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第(2)问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特色分析:焦点访谈

通过以上依据呈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在设问模式上以强烈信号传递着:重主干知识的同时把握要点内容,设问范围、知识切入点等于细微处见实力,知识范围限定更加明确,同时这种设问频率大幅提升,從原来的基本上两道题到2012年的3道题,尤其是2013年的四大设问均以此模式进行,分别考察必修四大模块的内容,且分值较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即便在2011年只有一个但是在当年的40题第(1)问中明确了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第(2)问运用“辩证否定的实质”的知识。如此具有针对性的设问在其他省市是不多见的。

从设问的数量上及内容上看浙江高考政治卷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由单一知识的限定到单元内部的逻辑剖析进而达到模块内部知识的整合,再到模块间的跨越,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过程:如从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关知识到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再到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还有运用“政府职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最后又回到单一知识的设问上,似乎有千帆过境,万木争春,曲折回荡,流连忘返之感觉,让人一言难尽。

在笔者看来浙江试卷的如此设问模式必将得到大力弘扬,这是因为这种模式更加客观公正的考察了学科知识,在有利于高考的公平竞争的同时更富梯度和区分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命题行为有利于为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可操作性强,同时从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选材背景等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立意深远以求情感升华,考察知识到位旨在能力提升的命题范式并不是简单的命题模式套用,而是彰显学科情怀。如2013年浙江高考政治卷主观题在选材中把生态文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梦想中国有机结合,设问用辩证的哲学思维(对立统一的观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与综合国力)然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彰显政治学科精神,大器天成、浑然一体,回味无穷。

三、价值引导:中国好声音

浙江高考政治如浙江卫视一样传来了美妙的声音,这种声音少有因设问范围的定位引发广泛争议,给一线教师基本指明了教学的“边界”。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改革路径让人们看到了“迈小步、不止步”的革新思维,“用知识、考知识”的能力要求。选材和教材只是一种载体,用“材”才是真正的目的。针对浙江高考政治试题的这种命题特色,在复习备考中,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个个方面。

1.精心织网,潜心打渔

在过去的试题命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运用《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认识的反复性等类似于这种模式作为范围限定,而且限定相对宽泛,而浙江卷则不然。针对浙江政治试卷的这个设问特点,要想从容应对高考试题,精心织网,潜心打渔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网看做是教学大纲和考纲,那么这里的“渔”就是教材知识和考点。要处理好网与渔的关系,就必须做到疏而不漏。至于如何织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我看来,模块内部知识整合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或缺,务必做到在模块内部把微观知识点形成知识板块。如图1所示,以“宏观调控”为中心形成网状知识,同样我们可以以“市场调节”为中心,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价格、消费、企业、就业等等为中心,深入挖掘教材与考纲中可能成为命题兴奋点的知识要点;至于模块知识之间:我们也必须找到内在的联系:如能将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与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能将经济生活的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生活的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生活的文化多样性等有机结合(如图2所示);把政治生活中的群众路线与生活与哲学的群众观点等知识有机结合,全面把握命题可能出现的交叉点,构建一个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网络,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必能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左右逢源。

2.看云识天,埋头赶路

目前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熟悉的问题不得分,会做的问题得低分,拿到参考答案学生一看就懂,老师一讲就会,但是高考时同学们往往跳进了美丽的陷阱,一做就错,似乎高考给他开了一个玩笑。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知识不到位,基本规范、学科思维品质不到位,学生不能做到理据有效对应、事理交融、论证得力。

纵观浙江高考政治试卷,大有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答”不同之特点,题型基本一致,设问形式十分相似,甚至把重点、难点作为常考考点,如2010年第40题第(2)问与今年40题的第(3)问均考察了 “对立统一”的观点,但答案略有出入,如何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看云识天,埋头赶路,要知道高考考了些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正确的处理解题套路与思路的关系。高考是命题者与一线教师及广大考生之间博弈的一个过程,任何一方都不能简单的以不变应万变,但命题立意肯定是“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材料选取肯定是折射“时代精神、彰显学科特色”的,答案设置也必然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所有考核必将围绕高考政治的四大能力展开,这无疑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以“政治人”应有的民生情怀理性看待社会问题,从而回归教材,能对教材重点内容准确完整识记、简洁流畅复述并与具体情境有机对接,进行论证描述,既要牢牢把握答题套路,更要彰显解题思维,在深入挖掘教材知识深度的同时,以开阔的视野关注命题模式套路的宽度与跨度,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同中求异,异种求同,从而达到异曲同工。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5篇

“名句名篇”、“文学作品阅读”两个板块的得分情况均不如人意。4分的名句默写,浙江省平均分仅为1.6分。“文学作品阅读”题考的是外国小说阅读,总分18分,浙江省平均分仅为8.71分。

客观地说,整个文学作品阅读题这一大题的4道小题考点集中,难度也不大,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得分,之所以考得并不理想,与考生本身平时基础不扎实关系很大。还有的一些考生是因为不会分点答题和不会使用文学术语而失分。

也许是考虑到前面除语用题之外的试题难度过大的缘故,作文题的阅卷尺度也和语用题一样被放宽,只要考生不偏离题目,不宿构和抄袭,字数也差不多,一般考生的分数都还说得过去。据统计,今年高考浙江省作文平均分达到42.43分,略高于往年。与往年一样,今年的满分作文凤毛麟角,55分以上的作文也是少数,大量考生在47分至54分之间,网上阅卷分数“趋中”的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

考生作文以写乡村的居多(包括城里的考生)。然而,他们大多着眼于写乡村风光和乡土人情以及童年生活,很少触及乡村的灵魂,而只是浮光掠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乡村,或者寻找过去在乡村留下的记忆,缺少现实的真切感受,很少出现对乡村生活有深入思考的佳作;而“春夏秋冬”的“流水账”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牛背牧童”和“炊烟袅袅”之类的乡土风光,便构成了比较普遍的所谓“乡村题材”。

而写“触摸都市”的考生,也同样以做表面文章为主,停留在都市的繁华与嘈杂、都市的冷漠与爱心、都市的噪音和废气等都市表象,真正能够触及都市“灵魂”,对都市文明进行严肃思考的作文也屈指可数。写“触摸城市”还存在着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充满失望和颓废之感,而没有用心触摸城市的个性和魅力。所以,作文写作除了需要学生有宽广的阅读面和训练之外,更需要有对生活的独到个性体验,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

2014浙江高考生物试卷评析 第6篇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的命题依据是《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知识点考查不超过“2009版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试题要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既有利于高考选拔,又有利于中学教学。要在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凸显能力考查。要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不考偏题怪题。要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要体现浙科版教材特色和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推进高中课改。

一、难度适中,稳中求新

试题的难度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找到平衡:一是高校招生与中学教学之间的平衡;二是中学教学与学生负担之间的平衡。试题难度与往年相比,保持相对稳定,以避免对中学教学产生较大的干扰。

试题力求稳中求新,如试题的素材可来自教材,而问题设置要有创意;在评分细则的制订上,力求更科学更合理。

二、考查主干,提高效度

生物学科领域众多,知识体系庞大,知识更新较快。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要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避免偏题、怪题,避免超纲。主要考点保持相对的稳定,包括细胞代谢、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遗传规律与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等,从而提高考试的有效性。

三、加强综合,提高信度

理科综合试卷中的生物学科题量有限,为了提高考查信度,命题力求加强学科内综合。通过知识点的章节间联系、模块间联系加强学科内综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和非选择题的不同小题,尽量涉及不同知识点。而且,注意考点的模块间平衡,考点数目的安排既考虑到高中生物教学的课时安排,又考虑到知识内容间的逻辑联系及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考查。

四、突出能力,助推教改

理科综合能力考试强调在知识考查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考查。生物学科的命题要围绕四大能力进行,即理解与表达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应强调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念,试题情境尽量来自生产、生活和科研实际,并通过图表增强试题的情景性。突出能力考查,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转变教法和学法。要引导中学生物教学关注知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学科知识对生物学现象的解释、重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有助于生物学素养的提高。评析2: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特级教师 张庆勉

宁波鄞州中学 特级教师 赵沛荣

今年我省的理综生物试题基本延续了近年来的命题风格。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强调综合,稳中求新,能力立意,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

1.突出主干,注重教材与学科素养。命题紧扣《考试说明》,突出重点和主干内容,重视基础知识考查,考点分布和比例分配合理。试题无偏题、怪题和超纲题。试题题干简明,表述严谨,设问指向明确,许多考点来源于教材,如第1、3、4、32题等,体现了浙科版教材的特色。

2.重视能力,突出实验与信息获取。能力考查涵盖了考试说明的四种能力要求,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运用图表进行表达的能力和对教材概念的准确把握。淡化死记硬背内容。试题背景取材新颖,图表丰富,注重能力立意,尤其是实验探究、信息获取、逻辑思维、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彰显生物是实验科学的特点和浙江命题特色,如第31题,实验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3.联系实际,强调多知识点的综合。试题背景联系科技、生产和生活实际,重视综合能力的运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2、3、4、30、32题。试题主题明确并多角度地考查学生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灵活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增加知识点考查的覆盖面,如第30、32题。试题强调学科知识综合,不仅考查考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考查了考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4.稳中求变,有利于高中课改。试题基本延续了去年的命题特点,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稳定与发展并举,既保持稳定又有所创新,试题层次分明,区分度

浙江大学有机化学试卷 第7篇

姓名:学号:

一 按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有立体结构的请标明

二 选择题

1.与HBr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最快的是()

2.下列化合物发生SN1速度最快的是()

3.下列物质中具有光学活性的是()

4.下列共轭二烯烃中,不能作为双烯体进行Diels–Alder反应的是()

5.乙二醇的优势构象是()

6.根据休克尔规则,以下化合物中没有芳香性的是()

7.下列试剂中亲核性最强的是()

8.以下化合物最容易进行芳基亲电取代反应的是(),最难的是()

(a)苯(b)甲苯(c)硝基苯(d)苯甲醚

9.比较下列自由基的稳定性,最稳定的是(),最不稳定的是()

10.下列化合物进行E2消去反应,反应速度最快的是(),最慢的是()

三 完成下列反应式, 写出主要产物; 如反应有立体选择性, 请写出产物的立体构型。

KMnOBr1

cool

OH

+Br2

H3COCH3

H2SO4

(1)BH(2)H2O2/OH-

H2

cat.Pd-BaSO4

Br

AlCl3

7.Br

cold, diluted8.9.2CH3

RT(室温)

CO2CH3

11.BrCH2CH2Br+ NaSCH2CH2SNa

(1)C6H5CH2Cl

K

Mg, EtO

12.13.H2SO4

14.通过机理解释

15.用不超过两个碳有机物合成O

五 合成题

1.用不超过2个碳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合适的无机试剂合成(4分)

2.由甲苯及其它合适的无机试剂合成(4分)

3.在虚线方框处写出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以完成转化(4分)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8篇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 今年的化学高考较好地体现了“能力立意, 双基为本, 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在关注双基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创新能力等全方位的考核。Ⅰ卷和Ⅱ卷的功能进一步明确Ⅰ卷依旧以客观题为主, 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主, 学生得分相对容易;Ⅱ卷以主观性命题为主, 注意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有机结合, 难度较大, 能很好的拉开考生的成绩档次。

一、夯实双基是体现能力的前提

今年的化学高考试卷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原理的重点内容, 基本上也都是我们平时重点强调的, 反复训练的, 这体现了出题的意图, 不管教材怎样变, 教学理念怎样改,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科技等的作用不会改变, 需要学生作为知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会变, 体现高考平稳发展的思想。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常抓不懈, 才能在高考中创造佳绩。化学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元素化合物, 化学实验等基础知识内容多, 杂, 乱。大部分学生在复习时常觉得抓不住重点, 容易遗忘。光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 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各自的功能。所以在复习时必须以考纲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为基础, 以老师的讲解和点拨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力争形成对知识理解上的升华。要注意将各部分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 将散, 乱的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细节决定成败”, 对基础知识复习需要做得更细更实。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 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强化训练, 不断消除“疑点”, “盲点”, 最终达到“毛病痊愈顽症根除”的境界。

二、锤炼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化学思维品质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审题能力, 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今年的化学高考试题的设计背景新、信息广, 加强了对学生自我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与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能力的考核, 使学生的平时化学学习状态与默会知识通过高考得以展现。就目前的高三教学来看, 不少考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反复做题上面, 但是决不能够为了做题而做题, 忽视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最基本原理的掌握, 考生应该在做题时加强对题目的反思, 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教师应变“教学生做题”为“教学生思考”。教师应多让学生讲解各种思路, 暴露其思维过程, 可带领学生走一些弯路, 然后通过讨论辨析以达到促进思维方式的效果。学生做题要经历“品、做、悟”三步曲, 所谓“品”, 就是从不同角度欣赏化学的美感, 去热爱它, 即认真审题的过程。审题时要区分背景材料与有用性。对新颖的生题审查要耐心, 推敲关键字句, 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做”就是多做不背, 老师讲了范例, 学生重新做题, 同时学会变化应用。如我们分析一下高考化学实验题, 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试题均来自课本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学生实验。认真复习课本实验, 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 将十几个典型实验弄清原理, 反复拆开重组, 以达“做一题能会做一类题”的境界。“悟”, 就是归纳、发现、提升再应用的过程。对教师的讲授和教材内容以及所做试题提出质疑, 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自我组织自我获取。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提升综合能力, 以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高考中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高考化学试卷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审题 ; 构建网络 ; 规范答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77-02

笔者从教十二年整,从事高三教学七年,每次高考结束,总有学生反映化学学科考试时发挥不好,应该做对的题目很遗憾的丢失了分数。作为化学老师,为他们惋惜之余,更多的是感到痛心。

其实历年高考考生在化学答卷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起来也有共性。如:基础不扎实,实验题丢分多,审题不仔细,语言表达不清楚、很凌乱,书写潦草不规范等等,以至于主观因素即智力因素方面丢分很多,就是考生在临场答卷中最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或“低级”错误。如果平时练习过程中多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做题习惯,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注意仔细审题,避免答非所问

审题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点多加练习:(1)多层次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纵览”再“深挖”、先“泛读”再“精读”,即先粗略将题目浏览一遍,了解题目的概况。对题目文字、注解和图表的关键之处,要敏锐捕捉、细心领会,仔细品味,不但要从文字中获取解题信息,而且会从图、表中挖掘解题的关键和线索,即要多角度,全方位,无遗漏地捕捉解题信息。(2) 深入挖掘题目隐含的信息。有些题目在正文并不给出全部信息,而是隐含条件,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有时一些明显的提示信息还会隐含在题目设置的问题之中。因为题目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剖析题意,细心地把握化学情境,反复推敲关键词语,有机结合已学知识,无遗漏地将隐含条件挖出来并充分加以利用。(3) 抓住题目的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的具体问题,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例如:“恰好”、“过量”等等,因为化学变化的结果往往因温度、压强、浓度、溶剂、酸碱性、试剂加入顺序以及用量等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或易遗漏)处,反复推敲,从中捕捉解题信息。在化学题审题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字句:“不正确”、“由小到大排列”、“由大到小排列”等;“稀、浓、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 等;“短周期”“主族”“同周期”“同主族”等;“等体积”“等质量”等;单位:“mL”与“L”、“m3”与“cm3”、“mol·L-1·min-1”与“mol·L-1·S-1” 等;“已知”中的内容、“( )”中的内容、注解以及图、表中的隐含信息等。(4) 排除干扰,利用好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要克服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不要仅仅与平时做过的类似问题进行简单类比,生搬硬套,而不注意两者在条件、情境等的不同之处。要正确地把握化学的本质,抓住化学变化的特点,摒弃干扰,滤取有用信息。

二、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重视实验

构建知识网络,使各部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条理化。重视对高中化学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复习。高考试题仍然是以学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为主,以往的一些热点的主干知识应高度重视。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离子共存与鉴别;化学平衡;电化学;盐类水解;常见元素化合物、有机基本概念、反应类型、各种官能团的性质、有机信息推断题等。

综合实验题属于能力考查题,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等。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渗透性强。能将化学实验操作、物质的制取、分离提纯、物质的检验融为一体,能将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有机知识、化学计算融合在实验中考查,且考题灵活多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方案评价,仪器和试剂及其规格的选择,仪器的组装及绘制,现象的描述及其解释,实验过程细节的分析,实验原理的表述,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

综合实验的思维过程一般为:“原理→反应物→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如:①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实验目的是什么?②所用反应物的名称、状态、代替物(根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③有关装置: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或改进装置可使用、仪器规格。④有关操作: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⑤实验现象:自下而上,自左至右全面观察。⑥实验结论:直接结论,导出结论。

三、理清解题思路,规范答题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语言(专用语),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的将问题表述清楚,这往往是提高高考化学填空题成绩的有效途径。最简单有效的训练方法就是模仿历年高考化学题及其参考答案的表达方式、教材上的叙述以及化学教师规范的化学語言。同时,还应适当揣摩出题人的意图,顺着出题人的思路去分析和答题。

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规范答题,落笔之前,应看清要求,书写注意规范严谨:填“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填“名称”、“符号”还是“代号”、“序号”等;填“大于”还是“>”;“增大”还是“变大”等;填“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还是“电子式”等;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物质状态; “+”“-”号; “kJ/mol”;系数与热量值的对应所填数值的单位、所填计算式中的数值的单位;一些容易写错的化学名词或术语中的字:“羟、羧、醛、羰”、“脂”和“酯”、“氨”和“铵”、“溶”和“熔”、“汽化、水浴、萃取、坩埚、蒸发、分馏、过滤、戊、苯、蓝、褪、褐” 等。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0篇

一.单项填空

1.Cathy was very happy to meet _____old friend on the plane to Paris.A.aB.anC.theD./

官方给出的答案是B。当然是对的。可C选项怎么排除,它不对或不恰当的理由是什么?语法上没什么不可以,这毫无疑问。语义上呢?“凯西很高兴在飞往巴黎的飞机上遇见那位老朋友。”这有什么不妥吗?选B项句子是说见到一位老朋友这固然令人高兴,选C项只是进一步把这种表达具体化,就不行了?恐怕说不过去。中考无小事,毕竟是很多人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甚至可以说事关很多学子的命运也不为过。希望相关方面或高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2014年浙江高考英语商榷

第一部分:英语知识应用(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10分)

从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选项标号涂黑。

15.Cathy had quit her job when her son was born _______ she could stay home and raise her family.A.now thatB.as ifC.only ifD.so that 本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一开始觉得没啥,可是后来越琢磨越好玩,却渐至于悲哀起来。

解析全国卷高考化学试卷 第11篇

一、命题风格和考查题型与往年相似

今年的试卷能很明显看到往年全国II卷试题的影子,在命题风格和考查的题型上与往年十分接近,主观题部分的题型变化不大。

例如试卷中提到工业生产过程中氯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及制备,与全国II卷理综第26题以立德粉的生产工艺考查常见无机物性质及应用命题风格类似;苯甲酸的制备实验与20x卷第28题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题型相似,考查内容均以分离提纯为主。

二、立足基础知识,关注学生能力

试卷在突出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查。在信息设置时除了文字表述之外,侧重于对数据、图表、图示等非文字信息的处理,考查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试卷中给出电致变色器件的示意图,让学生由此分析器件相关电化学原理;在提供的表格中,给出甲苯和苯甲酸的相关性质,由此让学生解决实验室利用甲苯制备苯甲酸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三、重视情境载体的融入

试卷中融入了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旨在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或科学研究的复杂情境中,能在正确的思维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处理并解决复杂任务的综合品质。

例如试卷中融入了北宋著作《梦溪笔谈》中对于胆矾制铜的描述;以二氧化碳排放对海洋生物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为背景;利用常见功能材料钙钛矿型化合物考查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内容。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至此,“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新的命题指南和教学指导。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2篇

数学选择题解题策略

(1)注意审题。把题目多读几遍,弄清这个题目求什么,已知什么,求、知之间有什么关系,把题目搞清楚了再动手答题。

(2)答题顺序不一定按题号进行。可先从自己熟悉的题目答起,从有把握的题目入手,使自己尽快进入到解题状态,产生解题的激情和欲望,再解答陌生或不太熟悉的题目。若有时间,再去拼那些把握不大或无从下手的题。这样也许能超水平发挥。

(3)挖掘隐含条件,注意易错易混点,例如集合中的空集、函数的定义域、应用性问题的限制条件等。

(4)方法多样,不择手段。高考试题凸现能力,小题要小做,注意巧解,善于使用数形结合、特值(含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排除、验证、转化、分析、估算、极限等方法,一旦思路清晰,就迅速作答。不要在一两个小题上纠缠,杜绝小题大做,如果确实没有思路,也要坚定信心,“题可以不会,但是要做对”,即使是“蒙”也有25%的胜率。

高考填报志愿有哪些技巧吗

先弄清自己可以填几个志愿

无论是批次合并还是取消批次,都会对考生高考志愿填报产生一定影响,而志愿设置等变化更为明显。以河南和北京本科二批、三批合并为例。河南省之前本科二、三批次都可填报1-6所高校志愿,20本科二、三批合并后,二批可填报1-9所高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可填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

北京市本科二批志愿设置也有所增加,今年本科二批可填报10所平行志愿高校,每所志愿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及是否服从院校专业调剂。批次合并后,本科二批志愿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可选择的院校、专业也相应增加。

无二本线可参考与一本的线差

弄清楚高考志愿填报政策以后,第二步就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找定位可能每人方法不同,以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线差法和排位法。在咨询会上经常能听到,招办老师说:“我校录取线在二本线上30分”其实这就是线差法,录取线和批次线比较得出的分值。

参照学校录取分数和录取排名

高考志愿填报另一种方法就是排位法,也就是通常大家说的知分、知位。知分很简单,现在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已经知道了高考成绩。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3篇

一、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的“五个注重”特点

近几年来,上海高考化学试卷难度总体比较平稳,体现了以考查考生学科能力、综合素养和学习潜力为主旨,重点考查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科学素养,试图做到“稳中求变”。从去年试卷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上海高考化学试题有以下“五个注重”的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

每年在试卷中都出现了不少由相关的社会热点、日常生活问题来编制的试题,试题以生活、社会热点素材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第1题的“低碳生活”、第17题的“乙醇合成新方法”、第18题的“模拟生产过程检验管道泄露”、第26题的“一次性饭盒中的石蜡和CaCO3在食物中的溶出量”等,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问题,发挥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2.注重基础知识

上海高考化学坚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加强对诸多基础知识间融会贯通的深刻掌握和灵活应用。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依然涉及了化学用语、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化学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大,充分体现其“注重基础”的功能。由此可见,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主干知识依然是考核的核心。

3.注重能力导向

上海的高考化学测量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能力,即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能力,同时对每个能力都有非常明确的测量目标。如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中第13题考查的是“预测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的能力”,第16题考查的是“运用原有知识对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第20题考查的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类比推理的能力”等。高考试题信息呈现的方式多样化,直观形象,概括性强,加大了思考的容量,凸显了“侧重能力”的高考要求,注重基础知识与学科能力的有机结合。

4.注重实验综合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化学学习重要的内容和载体,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多年来,上海高考化学重视实验,逐步加大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从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方法、实验设计应用等全方面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如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试卷Ⅰ卷中单选题的第6题、第12题、第13题、第15题和多选题的第18题均涉及了各类实验问题,而在Ⅱ卷中的第26、第27题的实验题则以CO2的制备、纯碱的工艺流程等问题为背景,从溶液的配制、气体的干燥除杂、误差的判断、恒重、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来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综合应用能力。

5.注重难度分布

上海高考化学试题严格按照《考试手册》规定的范围,试卷难度适中,注重梯度分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试题的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试题难度分布合理,中等难度的试题占了整张试卷的100分以上。其中Ⅰ卷的第二大题的选择题更是以中等难度的题目为主,而Ⅱ卷对能力要求较高,难度加大,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考试命题总是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但又不完全依赖教材。高考化学试题涉及的考点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教师和学生要对教材有全面的理解,全面研读,找出知识点和考点,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如“化学史话”系统地再现了化学发展史,“拓展视野”展现了当今科技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以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学生对这一部分如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减小对新问题情境的陌生度。另外,“思考与讨论”帮助同学们辨析一些易混淆的概念等。

化学复习教学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结构,实现基础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比如在有机复习中,甲烷是一个点,烷烃是线,烃类化合物是面。在这里“点”是复习的重点。可将“点”展开为“结构性质合成用途”。同时,教师在有机化学复习中应紧抓“官能团”并由它的结构来推断性质,掌握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物质的性质。同时,我建议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意义等有更深刻理解,如化学平衡常数,涉及“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化学平衡常数所表示的含义”“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因素”等问题。我建议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知识框图”“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细致、灵活地建构化学基础知识,避免孤立、片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有效教学,培养能力

课堂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精心备课,灵活运用多种复习方法和手段,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任教班级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抓住复习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和学生学习的弱点、疑点和盲点。如对于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合成与推断、化学实验综合等专题复习,教师应抓重点,破难点,补弱点。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复习要转变“课后做题目课内讲题目再课后做题目再课内讲题目”的教学误区,精选复习习题,精讲复习专题,深化理解题目。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变题目为问题,变描述性知识为探索性问题,变验证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变“一题一解”为“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变换问题的条件、角度和深度,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如对于“离子反应的本质”“哪些物质能使溴水褪色”“防倒吸装置”“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拓展”“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守恒”等,学生要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提高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推理等思维能力。

3.研究考试,科学训练

对于《考试手册》,教师要仔细研读、深刻领会,明确考试的知识范围和对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要做到心中有纲、心中有数、心中有底,切忌拔高难度和提高要求。如考试内容和要求达“掌握”层次的有:元素周期表、离子方程式、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侯氏和索氏制碱法的比较、小苏打中的NaHCO3含量测定、镀锌铁皮锌的厚度测定、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际生产的有关计算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来说是重点,也需要综合其他的内容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

教师要研究试题,有针对性地精选题目,尤其要对课堂教学的例题、对日常学习的习题和测试考试的考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精心选择,让例题更具典型性、示范性,让习题更有广泛性、针对性,让考题更有科学性、有效性,避免机械、重复的“题海”,盲目、低效的“模拟”。建议教师自主命题,开展科学训练,使练习测试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查缺补漏、总结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提高试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重视实验,注重方法

上海高考化学十分重视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核,由实验命题联系生产应用,需要学生综合学科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实验复习要重在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复习掌握基本操作要点及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正确描述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对教材中的实验要重视,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现象等要全面复习理解,把课本实验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4篇

一、试卷命题依然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近几年常考的基础知识,在2009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如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表示(第1题)、阿伏加德罗常数(第6题)、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第12题)、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元素推断中的应用(第11题)等。这与前几年的高考命题没有很大的区别,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对这些近年来的常考点,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当非常重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复习,要让学生通过做题,特别是做一些易错题,总结出这些常考点的做题方法及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进行归纳和及时总结,且反复巩固,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在考试中也基本上能够得分。而对于这些不算难的常考点,只要在高考中不

丢分,Ⅰ卷选择题就有了拿高分的保证。

二、试卷命题渗透 “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相关内容

经过高三的多次考试,不难发现,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选择题,多是那些对化学学科中与生活、社会相关的知识点的考查题。

2009年的试卷对这方面的考查,选择题中就出现了3处,分别是第2、5、8题,考查的是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活材料如合金和自来水消毒剂等、如何保护环境及采取哪些措施等知识点。这些知识其实并不难,可是在学习过程中却反而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考试中反而容易失分。2009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

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在新的人教版教材中,“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的设置也正体现了新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培养这一方面的科学素养。

所以,我们在复习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对这些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可将其分为四个部分: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课本知识、有机物的课本知识和化学反应原理的课本知识。复习中,我们把每一部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以学案的形式列出,并适当地留空白,让学生自己回归到课本中,寻找相应的答案,而学生找答案的过程,正是对教材中一些细微之处的课本知识的复习过程。这部分知识属于记忆型的知识,学生通过这种途径总结并记忆,并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贯穿始终、反复巩固,力求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才能在高考中拿到这部分知识的分数。

三、试卷命题始终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化学,一直都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历年来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化学实验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各种化学学习能力,因此,每年高考中,实验题的得分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化学分数的高低。而今年试卷的结构仍然是三道实验题、三道无机题,但是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无机题也并不是纯粹的无机题,而是以无机化学知识为背景,结合化学实验和反应原理,综合性地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009年试卷对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往年一样,出现具体的常见仪器、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第二,结合具体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提取数据、对图表和图像的分析能力、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些能力的考查,在整份试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20题的转化率-时间图,第22题中的溶解度-温度图,第22题中的流程图和表格数据信息,第24题中浓度的对数(lgc)-pH值图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数据、图表、流程图等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第三,Ⅱ卷中简答成分增加,重视对知识的科学性、实验的严谨性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如实验题第21题考查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提出假设后,设计方案,并让学生描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又如第20题实验题和第24题无机题中都有一个小题要求学生画图。而在其他实验题和无机题中,也多处要求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文字表达。

实验、无机两大板块是我们复习中的重点内容。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感到有较大的困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实验题和无机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高;其二,有些实验题和无机题的背景材料往往比较新颖,学生感觉陌生,有时连读懂题意都有困难,更何况答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实验、无机两大板块的复习备考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在第一轮复习中,以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素材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书写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课本上的实验素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巧妙地利用这些素材初步训练学生掌握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等基本知识,同时灌输实验设计和方案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并且逐步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科学、准确的语言

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问题,也是高考的“瓶颈”和尖子生夺取高分的制高点。另外,在对课本实验素材的复习中,也要进行适当的引申,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能力。

第二,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知识、技能和方法之后,精挑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和答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以前感觉很怕的实验题和无机题,其实“跳一跳也能摘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第三,如前面提到的,有时难的题目学生认真思考也能做得出,最怕的其实是自己陌生的素材。在第二轮的复习中,我们可以有选择地从大学无机教材中挑选几个无机实验素材进行讲解,并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也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可以是关于实验原理的,也可以是关于实验仪器和操作的。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渐掌握对陌生的题目的解题

思路和方法。其实,高考题中的陌生题,无非就是给熟悉的题目蒙上一层看似陌生的面纱,只要学生不被吓倒,冷静下来,审题和分析,揭开了这层陌生的面纱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设问的方式都是很常规的,无非就是考查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之类的问题。

四、试卷命题中对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考查分值依然较大

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选修4为必考内容,并且分值约45%,这就体现出了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重要性。这一点跟新课程理念是相呼应的,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原理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09年的广东卷,有多处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选择题中有6题:第7和15题(对化学平衡的考查)、第9题(对水溶液中微粒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考查)、第10题(对电化学腐蚀的考查)、第14题(对燃料电池的考查)、第18题(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考查)。Ⅱ卷中也多处出现,如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第22题考查了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何提高转化率,第23题中考查了电镀方法的本质和优点等。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高考化学命题的实践性。所以,在复习备考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复习是极为重要的。

在具体的备考中,应当以专题的形式对选修4进行复习,可以开展《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和《电化学》四个专题复习,扎实地掌握相关的考点。同时,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等板块中也贯穿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要求学生利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所学的原理去分析一些具体的问题。在复习中,还应特别关注溶解平衡这一知识点,这仍然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在复习中应当就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三个方面相应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试卷命题对“有机化学”的考查有所加深

09年的广东卷中,对有机化学的考查,分别有选择题第4、13题,有机必做题和有机选做题。考查内容比较广

泛,试题难度较以往有所加深。试题中考查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如简单有机物的命名、常见官能团的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题目中所给的陌生信息的理解和提取能力,及其在看懂信息之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有机化学部分,是系统性和规律性较强的化学知识。在具体的复习中,以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的有机知识点,并且适当地让学生接触一些较新颖、较陌生的题目,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机部分的得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高考中是否能够取得高分。

六、试卷命题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中

新课标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3+X+理科/文科基础”高考方案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取消了以往的计算大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不考化学计算,只是没有单独的化学计算题。2009年的化学试卷命题中,把对计算能力的考查巧妙地穿插在选择题和Ⅱ卷当中,并且分值上有一定的增加。

选择题中,第6题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实际上也是对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这一重点进行考查;第5、20题对电子转移数的计算进行简单的考查。Ⅱ卷中,第19题考查了通过计算确定实验式,第20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常数等的计算,第23题中考查了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等等。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卷中涉及到的计算,基本上都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只是要求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化学计算能力。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难度大的计算题上,而是按照考试说明上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计算方法和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实际上,学生“会算”,还不一定“算得对”,所以,虽然现在对计算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具体训练中,还是要求学生实实

在在地动笔计算出最终的结果,而不能停留在“会算”的层次上。而在“会算”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算得快”,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算,而是计算毕竟花时间,在两个小时的考试中,学生往往选择放弃计算的小题。但是如前面提到的,其实这些计算列式并不难,所以只要学生有较快的计算速度,这些分还是完全可以得到的。

总之,09年的高考已经过去,而明年又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化学作为一门科学,不管高考方案如何,试题命题如何,在新的一年的备考中我们还是应该始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2. 注重化学实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精选14篇)浙江省高考化学试卷 第1篇测试卷A地理一、(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1.A2.A3.B4.B5.C6.C 7.A 8.D...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