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状态
自我同一性状态(精选10篇)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1篇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重庆、黑龙江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51份, 有效率为93%。男女生分别占总人数的49.8%, 50.2%, 文理科分别占总人数的50.4%、49.6%;大一至大四分别占总人数的30.1%、26.9%、24.4%、18.6%。大学生年龄在17~24 (20±2) 岁间。间隔3个月后对其中50名学生再进行重测。
2. 工具
第一, 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原问卷由Bennion和Adams编制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 (第二版) , 共64个项目, 分4个分量表测量了意识形态内 (政治、职业、宗教和生活方式) 与人际关系 (性别角色、友谊、娱乐和约会) 两个领域的同一性获得状态、同一性早闭状态、同一性延缓状态与同一性扩散状态。量表采用6点记分, 从1 (非常符合) 到6 (非常不符合) 。通过该问卷可以计算出个体4种同一性状态得分情况。
第二, 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 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将1989年修订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作为自我同一性问卷的效度指标。该量表由12个项目组成, 采用6点记分, 分别测查测试者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因子得分, 判定其所属的同一性地位。根据一定的标准, 最终形成6种同一性地:同一性形成地位 (A地位) 、权威接纳地位 (F地位) 、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 (A—F中间地位) 、积极延缓 (M地位) 、同一性扩散地位、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 (D—M) 同一性权威地位。张日昇曾采用该问卷对高中生、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测查。经检验, 其信度系数为0.71。
第三, 统计方法。将所有数据随机分成两半, 用其中一半328名被试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 另一半323名被试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并用全部数据进行信度检验。
二结果
1.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采用临界比率法, 即对每一个问卷项目进行排序后, 进行高低分组。考察每个项目前27%与后27%在得分上的差异系数, 如果t值大于临界值, 说明该问卷项目具有良好的鉴别力, 区分度良好。经检验, 所有项目都具有良好的鉴别力, 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2. 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
用随机分半的328名被试数据进行探讨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结果显示, KMO值为0.74, Bartle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6085.91, P=0.0001达显著性水平, 可以进行因素分析。根据碎石图与特征根值发现, 特征根值大于1的有18个, 不符合原量表的结构要求。根据marica理论和碎石图, 限制抽取4个因子, 删除共同性小于0.3项目以及归属不明确的项目后, 最终提取出归属明确, 能完整体现自我同一性状态, 包含44个题目的4个因子, 累积方差解释率为29.18%。与原问卷结构相比, 题目较少, 归属明确。这4个因子分别是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与同一性延缓。见表1。
利用另一半323个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4因素的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2.16, RMSEA=0.06, NNFI=0.91, NFI=0.88, CFI=0.92。根据候杰泰、温忠麟等人的研究结果, 只要x2/df小于5, NFI、NNFI、CFI大于0.9, RMSEA小于0.08, 模型就可以接受。从拟合指数来看, 除NFI稍小于0.9外, 各数据都满足测量学的要求。说明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模型是可以接受的, 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信度、效度检验
第一, 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对自我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同一性延缓4个子量表Cronbach’sα系数分别是0.72, 0.84, 0.77, 0.68, 0.62。隔3周后, 对50名被试进行重测, 重测信度为依次为0.85, 0.64, 0.61, 0.57, 0.55。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稳定性较好。
第二,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采用加藤厚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作为问卷的效标, 考察自我同一性状态效标关联度。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同一性地位之间的关联见表2。结果显示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与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的自我投入愿望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1~0.47之间;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同一性扩散状态与现在的自我投入, 过去的危机、将来的自我投入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介于-0.21~-0.33之间;而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只与将来的投入呈显著正关, 与现在的投入、过去的危机相关不显著。
三讨论
本研究修订了适合我国大学生使用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项目分析发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探索性因素与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与Marcia的理论构想一致, 并且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2~0.84之间, 分半信度介于之0.81~0.68间, 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 该问卷修订还有改进的空间。同时, 采用随机删除重复题目, 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没有把真正能测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题目给予选择出来。在本次问卷修订中, 遵从Marcia的理论指导, 严格按照心理学量表修订过程, 根据测量结果, 选择最能代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题目, 完整体现了Marcia的理论。在此次修订中, 在数据驱动基础上, 没有把Bennion和Adams的意识与人际关系领域内子项目全部给予反映出来, 这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进行修订与完善。
综上所述,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修订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此次问卷修订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范围, 能否把该问卷推广到整个青少年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3)
[2]张日昇.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 2000 (4)
[3]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2)
[4]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 2004 (2)
[5]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 2004 (5)
[6]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中文简版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
[7]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3)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2篇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两者的演变过程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理论及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艾里克森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据此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问题,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这里的“危机”不是指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转折点,成长中的契机。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以前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程度,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每一阶段的特定问题并完成心理社会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认同。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之中,体验着各种困扰和混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如果能运用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并做出种种尝试性选择,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同一性,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或同一性的消极发展。
20世纪70年代,马西娅(Marcia)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她依据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对“探索”与“承诺”两个要素“是”与“否”的选择,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
(1)同一性获得,即经历了一段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最成熟、最高级的状态。
(2)同一性扩散,既不积极寻找,也不努力探索与思考,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这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状态。
(3)过早自认,即没有经历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
(4)同一性延缓,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做出决定,没有实现最终的承诺。
数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同一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1996年,Adams与Marshal将自我同一性的功能总结如下:
(1)为理解一个人是谁提供了结构。
(2)给个体以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
(3)给个体提供了明确的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
(4)有助于个体追求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
(5)有助于个体潜能的认识和发挥。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成年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即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教育是职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指导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的地位。80年代,生涯规划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涯理论不断涌现,尤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Super)等人提出的生涯规划理论最为著名,该理论认为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具体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15~24岁)又分为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由此可知,大学生正处在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过渡期走向初步试验的承诺期,即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步入职业人生的准备阶段。
发达国家在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导体系。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才刚刚起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就业服务的现实需求,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已日渐引起重视。
(二)两者的内在关联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潮,但实证研究显示,职业承诺、职业探索与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两者存在紧密联系。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后工业社会对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反映。第二,两者都强调影响因素的整合,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外在环境与内在自我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第三,两者都关注人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都认为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与社会角色形成并做出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第四,两者都非常重视个体的探索与承诺,探索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先决条件,职业决策之前必须经历探索的过程。第五,两者都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认为自我认知是生涯规划的起始,个体形成一个恰当的关于自己的认识与调节系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点。
这就使得自我同一性理论对生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许多主张影响到人们对生涯教育的看法,为探讨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换言之,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关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同一性途径与载体的生涯教育,其实践研究将不断充实与发展自我同一性理论。
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社会变迁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用不着自己考虑,也由不得自己选择。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基本上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时的大学生没有也不需要生涯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改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进入90年代,国家计划的硬框框逐步消解,大学生在择业自由度增加的同时依然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他们开始接触职业指导,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出现。2003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2万人待业;2004年约69万人待业;2005年约79万人待业;2006年约90万人待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遇到“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从整体上看,2000年后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又退到了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扩散状态,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从高校就业辅导来看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困难,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就业指导,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年来,就业指导仍存在“几多几少”现象,即信息提供的多,观念转变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择业指导的多,始终对大学生渗透生涯观念的少。其局限性是重视了择业问题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从根本上长远性地帮助学生走向职业生涯,获得持续性发展。因此,提升职业指导的地位,开展发展性生涯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生涯教育是指通过课程学习或团体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和形势、政策,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就业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具备人职匹配能力,进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涯发展观指导自己择业行为的活动过程。从学生职业规划现状来看根据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人早期的转换期,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使职业倾向逐渐具体化并实现职业偏好是大学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然而,调查表明,仅有7.29%的大学生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另据对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仅有18.72%的学生对生涯教育概念很熟悉,较熟悉的占26.92%,听说过的占30.77%,有24.04%的学生对这一概念感到陌生,这充分反映了高校的生涯教育存在着缺失与盲区,导致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涯发展方向,备感茫然与彷徨、焦虑与不安,经常以睡觉、打牌、游荡、等方式消磨时光。因此,在自我同一性视阈内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存在价值得以凸显,大学生生涯教育显得十分迫切。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明确层次类生涯教育目标,坚持全体性原则
运用Marcia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可以从“探索”与“承诺”两个维度,将大学生的职业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职业同一性获得、职业同一性早认、职业同一性延缓与职业同一性扩散。根据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将影响其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因此,面对职业同一性状态不同的学生,要明确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层次加以引导,促进全体学生职业同一性的确立。
对于职业同一性获得者,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在尊重主体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并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反思自己的个人理想,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认清所担当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明确奋斗目标,激发成长动力。
对于职业同一性早认者,应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意义世界,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逐渐脱离对权威的依赖与崇拜,学会将有关的经验和信息联结起来,有效地统一自我与他人的信息,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系统,并学会选择与自我决定,使自己的投入更加具有方向性、目标性和主动性。
对于职业同一性延缓者,首先要明确延缓状态是成长中的一个必然经历,其次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寒暑假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创业的艰难与成功的喜悦;或开展自我探索的团体辅导,通过探寻“我是谁”、“我将来干什么”、“我如何适应社会”,以增强自我意识,合理规划人生。
职业同一性扩散是必须防止的状态。对于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应开展同质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心理测试筛选成员,或张贴海报招募自愿者,将他们组建成辅导团体,开展一系列的生涯辅导活动,如“我是谁”、“谁塑造了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我的未来我做主”等,帮助学生梳理过去、明确方向,立足现在、形成动机,焦点解决、感受成功,渐渐获得成长的动力。
(二)树立发展性生涯教育理念,坚持主体性原则
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就业辅导、职业辅导与生涯辅导。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应注重更深层次的发展性和主体性。一方面,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首先,应要求学生转变观念。即改变“等、靠、要”等落后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其次,应引导学生主动设计。学生自己要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和标准,把社会需要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既要看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要考虑个人因素,又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同时,应有意识地增加技术性、实践型课程的学习,主动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自身的职业优势。再次,应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学习观。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素质性预备学习,专业设置仅是职业发展的倾向,而未来发展有较自由的职业选择与发展的空间,每个人都要利用宽松的学习氛围,制定自己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发展性层次学习目标。
(三)开展全方位生涯教育,坚持渐进性原则
大学生生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穿于大学整个四年。
大一试探期: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想要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通过与师哥、师姐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网站或报纸杂志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状况、将来的就业方向以及各方面所要求的能力技能与素质。其次,应通过标准化、科学化的心理测试与职业适应性测试,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与弱项,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性格、兴趣、价值观、行为倾向等,扬长避短,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再次,在上述基础上,初步明确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合理匹配。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职业性向测验。
大二定向期: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是其重点工作。即在认识自身能力和个性“能做什么”,了解职业前景“应该做什么”的基础上,确立职业目标“想干什么”,引导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目标,达到知、行、意的统一,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发展而做好准备。职业生涯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一般应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与长期目标加以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大三加强期:职业生涯发展策略是其重点工作。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措施。行动方案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与相应的教育与培训计划等;行动措施包括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技能的拓展,求职技能的提高,相关的竞赛、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开展等。
大四分化期:在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前三年的准备情况。首先,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其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择业、适业、敬业的专项指导,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再次,鼓励学生勇敢地走出校门,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信地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生涯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生涯教育;自我同一性;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的内在关联
(一)两者的演变过程
自我同一性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最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艾里克森对自我同一性理论及青少年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艾里克森认为,人除了生理性的冲动外,在生长过程中还有一种注意外界并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需要,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据此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人生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定的矛盾或问题,均视为“危机与转机”的关键。这里的“危机”不是指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转折点,成长中的契机。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以前各阶段危机的解决程度,要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每一阶段的特定问题并完成心理社会任务。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社会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与防止同一性混乱。个体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经历着疾风暴雨般的变化,他们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对自身形象重新进行认同。同时也认识到社会对自己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得青少年处于心理冲突之中,体验着各种困扰和混乱,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在艾里克森看来,青少年如果能运用积累起来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进行仔细思考,并做出种种尝试性选擇,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获得同一性,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成年期。如果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或同一性的消极发展。
20世纪70年代,马西娅(Marcia)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可操作性,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她依据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对“探索”与“承诺”两个要素“是”与“否”的选择,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1)同一性获得,即经历了一段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并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这是最成熟、最高级的状态。(2)同一性扩散,既不积极寻找,也不努力探索与思考,没有确定的目的、价值和打算,缺乏方向,彷徨迷惑。这是最不成熟、最低级的状态。(3)过早自认,即没有经历探索就对一定的目标、价值观和信念形成承诺,这些承诺反映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4)同一性延缓,指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各种可能的选择,但还没有对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做出决定,没有实现最终的承诺。
数十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对同一性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1996年,Adams与Marshal将自我同一性的功能总结如下:(1)为理解一个人是谁提供了结构。(2)给个体以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发展方向和生活的意义。(3)给个体提供了明确的个人控制感和自由意志。(4)有助于个体追求价值观、信念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5)有助于个体潜能的认识和发挥。
“生涯教育”的概念是由时任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的马兰(Marland)博士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其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指“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园到成年的综合性教育计划,即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生涯教育是职业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职业指导在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生涯发展理论的提出,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取代了职业指导的地位。80年代,生涯规划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生涯理论不断涌现,尤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Super)等人提出的生涯规划理论最为著名,该理论认为生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有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过程,具体包括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等五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15~24岁)又分为尝试期、过渡期、初步试验承诺期。由此可知,大学生正处在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过渡期走向初步试验的承诺期,即开始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步入职业人生的准备阶段。
发达国家在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涯教育指导体系。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才刚刚起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就业服务的现实需求,对大学生的生涯教育已日渐引起重视。
(二)两者的内在关联
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生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思潮,但实证研究显示,职业承诺、职业探索与自我同一性呈正相关,理论研究也表明,两者存在紧密联系。第一,两者具有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是后工业社会对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反映。第二,两者都强调影响因素的整合,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外在环境与内在自我相互影响的结果,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促成的。第三,两者都关注人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都认为大学阶段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与社会角色形成并做出职业选择的关键时期。第四,两者都非常重视个体的探索与承诺,探索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先决条件,职业决策之前必须经历探索的过程。第五,两者都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认为自我认知是生涯规划的起始,个体形成一个恰当的关于自己的认识与调节系统是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点。
这就使得自我同一性理论对生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许多主张影响到人们对生涯教育的看法,为探讨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换言之,生涯教育与自我同一性理论具有某些相似之处,成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关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自我同一性途径与载体的生涯教育,其实践研究将不断充实与发展自我同一性理论。
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社会变迁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毕业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分配,用不着自己考虑,也由不得自己选择。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基本上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时的大学生没有也不需要生涯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教委把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改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体制开始从“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进入90年代,国家计划的硬框框逐步消解,大学生在择业自由度增加的同时依然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在职业选择上,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他们开始接触职业指导,但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出现。2003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约52万人待业;2004年约69万人待业;2005年约79万人待业;2006年约90万人待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遇到“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从整体上看,2000年后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又退到了同一性延缓与同一性扩散状态,因此,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迫在眉睫。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山东中医药大学,自我同一性,大学生,特征
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提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玛西亚有将其进行了发展,将其发展划分为四大状态: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
一、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测量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90%)。
2. 方法
采取王树青(2007)等人修订的加拿大Bennion和Adams(1968)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客观性测量问卷(第二版)(EOM-EIS-2)对山东中医药大学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自我同一性测量。
3. 统计分析
手动计算量表的原始分,并将每一位被试归纳入不同的状态。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将数据导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实验结果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基本情况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四种同一性发展状态在被试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同一性获得共43人,占11.38%;同一性延缓共200人,占52.91%;同一性早闭共41人,占10.85%;同一性扩散共94人,占24.87%。
2.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男女性别差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男女性别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总体上男生的获得分数高于女生,其发展的情况要好于女生。
3.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专业差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专业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早闭状态具有差异,医学类的学生在早闭状态分数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说明医学类学生更加依赖于权威。
4.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年级差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在年级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结果发现,大四在获得状态优于其他年级,又在扩散状态低于其他年级。
5.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专业性别差异
根据山东中医药大学专业设置与男女比例情况,研究将专业和性别进行了组合,并对其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非医学类女生与非医学类男生在扩散状态上具有明显差异(P<0.005),这说明非医学类的女生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中较易出现同一性角色混乱。
三、讨论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整体情况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整体情况是符合正常的发展状态的。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处于延缓状态是占据比例最大的,获得状态、扩散状态与早闭状态所占的比重都少于延缓状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发展延缓状态占52.91%。
2.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性别差异
研究所做出来的结果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总体上来说男生要优于女生,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形成中有性别差异,女性的同一性是与亲密关系一起发展起来的,男性的同一性是同目标的实现一起发展起来的。
3.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专业上的差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同一性获得(p=0.691)、同一性延缓(p=0.281)、同一性扩散(p=0.083)维度上不存在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的差异;在同一性早闭(p=0.394)维度上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存在差异。这证明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医学类学生在生活中听从于权威,这些学生在他们高考填写志愿时,大多都是听从父母安排,选择学医。
4. 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年级上的差异
其实现代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并不局限于这四种分类中的一种,有许多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在以“MAMA”循环的方式。大胆地设想一下,应该也会有一部分的人在同一性获得和同一性扩散之间摆来摆去。
参考文献
[1]Erikson,E.H(1958)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2]Marcia,J.E(1966).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
[3]Blustein,D,L,&Palladino,D.E.(1991).Self and identity in late adolescence
[4]Archer,S.L,&Waterman,A.S.(1994).C.B.Fisher&R.M.Lerner
[5]Kroger,J(2000).Identity development:Adolescence through adulthood
[6]Meeus.W(1996).Studies on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7]Robert S.Feldman.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8]Richard.J.Gerry,Philip.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5篇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因素
(一)网络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青少年是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大学生更是弄潮儿。网络化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在大学生追寻自我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网络是一种帮助人们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网络的工具化倾向很明显,各种网络活动都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假定的过程。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安全地、不顾社会评判地尝试各种角色,广泛地探索自我的各个层面。
其次,网络化带来价值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时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全球范围内连通,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带来文化的冲突。长期接触网络而接纳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将与他从小由家庭、学校、社区而获得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和深刻的文化冲突,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辨别上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也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性。
再次,网络时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许会带来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分裂。如果一个学生太固执于网上的自我而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迷失自我。但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到的,这不是一个很快的、轻易的过程。
(二)大学社团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大学社团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组织而成的团体。不同的社团在大学生的人生转变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性,水准参差不齐,而这种情况使大学生内部出现了微妙的人际关系反应。学生社团往往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群众性、专门性和松散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渠道和条件,这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心理上比较成熟的学生群体。
(三)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从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完全被推进了就业市场,因此,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学生必须在就业市场上向用人单位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将成为人生第一步的失败者。因此,大学生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中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促使他们在形成自我同一性时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主观方面
1.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二者的不一致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目前的状态,现实我和理想我是有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不切合实际,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积极处理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是调整大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有效手段。
2.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从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这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很有效地使青少年找到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和确定美丑善恶的标准,是确定人生失衡与否的重要依据,亦是人生中一个必要的阶段。
但是,当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时,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二)客观方面
1.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
(2)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会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会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埃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实际上是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2)青少年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是
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场所。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是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3.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氛围。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这一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讨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三、结论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干预研究 第6篇
一、干预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高校80名大学生组成实验组, 由资深团体辅导老师组织实施生涯发展辅导。辅导历时两个月, 每周进行一次, 每次3小时, 共8次, 总计24小时;分引发生涯察觉、自我探索、环境世界探索、生涯抉择及规划四个阶段进行。在实施生涯发展辅导之前采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对被试进行第一次测试, 现场填答, 现场回收问卷。生涯发展辅导结束后后对被试进行第二次测试。《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由加藤厚1983年编制, 经张日升教授1989修订。该量表共计12个测量项目, 测量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量表尺度组成, 根据各量表尺度得分的组合, 决定了6种同一性地位:即“同一性确立地位 (A地位) ”、“同一性确立—权威接纳中间地位 (AF地位) ”、“权威接纳地位 (F地位) ”、“积极的延缓地位 (M地位) ”、“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地位 (DM地位) ”、“同一性扩散地位 (D地位) ”。1-6scale计分。全量表折半信度为0.88—0.91 (p<0.01) , 该量表具有较好效度、效度。
二、数据统计
为了探讨生涯发展辅导是否对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产生了影响, 对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第一次施测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总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 大学生在同一性水平上分布不均衡, 自我同一性地位水平普遍偏低。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的延缓中间地位 (DM地位) 的占绝大多数, 占61.3%;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中间地位 (AF中间地位) 的占13.8%;处于积极的延缓地位 (M地位) 的占17.5%, 而真正达到同一性形成地位 (A地位) 的仅占3.8%。这说明多数大学生过去的生活缺乏危机感, 而对将来又很迷茫, 对现在的投入相当有限。第二次施测后同一性地位发生的变化如图2所示。根据图2, 将实验组自我同一性地位发生转变的大学生进行统计发现:在80名大学生中分别由D-M地位、M地位、F地位、AF地位各个地位向A地位转变的大学生有10名, 自我同一性形成地位的学生从原来的3名增加到13名;同一性地位从D-M地位上升到M地位的学生有9名;从D-M地位到AF地位转变的学生有6名;从M地位上升到AF地位的学生有7名;另外分别有3名学生的同一性地位从M地位上升到F地位、D-M地位上升到A地位, F地位上升到AF地位。这种“同一性状态的转变”都是从低级状态向高级阶段的转变, 说明了实验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主体上呈现前进的发展模式。
三、结果分析
1、从困惑中体验“危机”。
大学生的困惑和迷茫主要表现在自我在新环境中的重新定位、对未来择业和人生价值的困惑。在第一阶段的辅导中, 辅导者要求被试通过阅读人物传记、分析传记中的主人公对人生角色的承担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角色等的思考。在生涯阅读完成之后, 辅导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人生“十大理想”以及绘制“生涯彩虹图”让其开始审视个人的生涯发展,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 引发学生的生涯察觉。这种将“如石头般封存的思维被炸开, 扬起灰尘、碎屑”的过程就是使大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体验“危机”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直面自己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开始对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思索, 充分体验了危机, 才能引发其自我探索和自我认识的欲望, “体验危机”成为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涯发展辅导的导向阶段恰好成为大学生体验“过去的危机”的载体。
2、探索自我———“我”的过去与现在。
Erikson (1958, 1963, 1968) 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功能。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 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张日昇 (2002) 认为进入青年期后, 青年开始将“我”整合或统一, 这一整合或统一的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或确立的过程。成功的整合能使个体确立自我同一性。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通过现实地评价自己的过去, 思考自己的未来。生涯发展辅导的第二阶段就是探索自我。大学生通过探索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征、价值观, 结合对过去的评价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一过程围绕着自我成长历程的回顾展开的: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时期到大学时期最擅长和最喜欢的三个故事, 让大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过去和现在, 让学生感觉和体验自己内在的独特性、一致性和连续性, 整合过去经验与现实自我, 形成内心和谐一致的感受, 对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探索职业世界———走进“我”的社会角色。
Erikson (1958,
1963, 1968) 认为同一性必须为社会化提供基础, 同一性的形成必须应对社会对自己的期望, 保证一个人与社会有效的整合。大学时期是发展自我, 实现自我塑造, 完成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象牙塔”性质的大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识上都使得大学生普遍社会化程度较低, 影响了自我意识从心理自我向社会自我的转变。生涯发展辅导第三阶段环境的探索要求学生走出校园收集职业资料, 进行深度职业人物访谈, 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收集职业资料, 收集与职业有关的信息如学习环境、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出路、社会上有哪些职业, 工作内容如何、需具备什么能力和条件才能建立合适的生涯期望及生涯目标;通过请教工作领域的师长、前辈和实际工作者来了解职业、环境与资源, 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身走进职业世界, 认识自己将要扮演的社会角色, 了解自己与社会、工作世界的关系, 了解人、经济、生活形态和就业的关系。通过对职业世界的探索对社会生活有直接的体会, 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体验从业者的苦与乐, 了解他们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推进了其社会化进程。
4、团体的影响。
正如心理咨询家加兹达指出, 无论是以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为目的, 还是以预防和干预为目标的团体生涯咨询活动都会因为团体成员间的积极相互作用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团体辅导中, 个体处于一个比较安全与温暖的情境, 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找寻到连带感和归属感。当小组成员心理内部发生混乱时, 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将来自同伴群体的反馈成为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同伴群体能够为个体同一性的发展提供参照。团体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向同学说出自己生活当中遇到的困惑、难题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或经常接触的生活当中的人、事、物等等, 使他们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当中日趋理性。教会他们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逐步懂得如何辨别是非与好坏, 提高了他们在复杂的情况下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悦纳程度随着团体活动参与而提升, 随着自我认可的继续加深, 同一性水平得以提高。
四、建议
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是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途径。大学生的生涯辅导在大学教育中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针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需求来进行阶段性教育, 将生涯发展辅导拓展到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 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
大一新生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学生进入大学进入新的环境, 开始新的求学历程, 是学习和生活的转折点。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事关大学生四年的发展路径。针对这种情况, 对大一新生的主要侧重于辅导其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宣讲会了解专业情况、校园、双学位、第二专业、留学、实习就业等信息。
大二学生开展生涯发展辅导。二年级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 完成了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始正确认识自己, 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致力于塑造和完善自己。针对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 有必要实施开展系统的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鼓励大三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大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努力拓宽知识面, 提高能力, 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形形色色的兼职和将来职业选择结合起来, 把初定的职业目标一一尝试。生涯规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的过程, 通过大二的团体辅导培训,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生涯规划的方法, 他们可以利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社区援助、志愿者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涯目标进行再修正。同时辅以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演讲训练等团体辅导提高其综合素质。
大四学生进行实时就业指导。到了大四, 大学生的发展已基本定型, 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 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比如聘请名家讲座、角色扮演、模拟面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光盘学习、视频培训、商务礼仪、简历制作以及进行就业观培训, 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帮助联系实习岗位等等。
将以上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 形成较为完善的干预体系, 让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里都能有清晰的发展目标, 能有效预防丧失学习动力、找不到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对未来困惑迷茫等问题, 促进其自我同一性发展, 保持人格的统一。
摘要:本研究随机抽取某高校80名大学生组成实验组, 由资深团体辅导老师组织实施生涯发展辅导。采用加藤厚编制的《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前测后测, 观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变化。通过分析辅导过程中的档案资料对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探讨, 并提出促性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系统性辅导建议。
关键词:生涯发展辅导,大学生,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1]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2]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1.
[3]张日昇:自我同一性一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2) .
[4]吴芝仪:我的生涯手册[M].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8.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7篇
1 引言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一时期, 个体要经历生理、认知以及社会角色方面的重要变化。这些巨大和激烈的变化是个体在儿童时期所未曾经历过的, 青少年必须重新整合过去的经验, 认识到自己发展的连续性, 才不会对自己的变化不知所措。青少年经常会迷惘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以及将来会怎样诸如此类问题中, 并努力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青少年期也被称为“自我的第二次诞生”或“自我的发现”期。Erikson在人生发展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分析理论中, 将青少年期视为同一性对同一性扩散期, 认为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各个方面,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完善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社会适应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等。
家庭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环境决定因素。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父母控制对青少年同一性发展影响的研究, 将有助于发现我国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机制与模式。
2 已有研究观点述评
(1) 近十年来西方的一些学者以父母的控制点为出发点, 研究父母对青少年的控制到底是侧重心理还是外部行为, 以此将父母控制划分为两类, 即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目前, 西方学者一致认同Steinberg和Barber阐述的概念, 父母控制划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指强加于青少年心理和情绪发展过程的控制意图, 比如控制青少年的思维过程、自我表达、亲子依恋等。心理控制的方式包括父母干预 (intrusiveness) 、内疚感引导 (guiltinduction) 和取消抚爱 (1ove-withdrawa1) , 它们影响了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而行为控制指试图控制和管理青少年的行为。行为控制的主要方式是父母针对青少年的行为制定规则, 进行限制和监管。。
(2) 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Erikson将个体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第五个阶段为青春期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 青少年探索自我认同的各个方面, 他们或者形成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 或者对自我概念和将来的期望仍感到混乱。青少年在建立自我同一性时面临以下七方面的问题或任务包括: (1) 时间混乱 (time perspective vs.time diffusion) ; (2) 自我怀疑 (self-certainty vs.apathy) ; (3) 角色固着 (role experimentation vs.role fixation) ; (4) 工作瘫痪 (anticipation of achievement vs.work paralysis) ; (5) 两性混乱 (sexual identity vs.bisexual diffusion) ; (6) 权威混乱 (leadership fellowship vs.authority diffusion) ; (7) 价值混乱 (ideological commitment vs.diffusion of values) 。
(3) 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 划分了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 如图1所示:同一性获得 (identity achievement) 、同一性早闭 (identity foreclosure) 、同一性扩散 (identity diffusion) 和同一性延缓 (identity moratorium) 。
表1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个体积极寻个体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了吗?找同一性吗?是否
是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
■自我坚定感和安全感■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 或者正处■确定了职业、宗教、信仰、性在转折点上
别角色的观念等等■对于社会没有清晰的目标■充分考虑别人的看法、信仰■没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观, 但自己的决定是自■正在积极地争取获得同一性己做出的
否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
■对于自己的职业和各种理念■缺乏方向
已经有所定位■对政治、宗教、道德或职业问题■缺乏自我建构的过程, 不假不关心
思索和不加怀疑地接纳他人的■做事情不问为什么
价值体系■对其他人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不关心
过早做出决定
(4)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生态系统理论, Bronfenbrenner将个体所处环境系统进行了层级划分, 提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四大层级。在此之后, 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家庭系统论, 以Belsky (1984) 的理论模型为主要代表, 阐述了家庭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他认为, 每一个子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 家庭成员的特征和行为与其他成员有着紧密关联, 任何变化都会引发其他成员做出反应。
3 分析与讨论
3.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评估
通常建立同一性被认为是个体探索自我和外部环境, 确立目标的过程。因而评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所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得到答案: (1) 是否考虑过同一性建立; (2) 是否具备清晰的自我确定感; (3) 是否对目标、价值观和信念有承诺感; (4) 是否采取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行动; (5) 是否对未来充满信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说明个体的同一性水平较高。反之, 同一性水平较低。
3.2 父母控制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儿童是个能动的信息加工者, 能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 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 选择将他接受或排斥” (Erikson, 1980) , 父母施加的影响, 即使在同类教育方式影响下, 孩子由于自身特点的不同, 不一定形成同样的性格和行为。因而在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的过程中, 发挥子女的主体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家庭功能失常, 极易破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引发青少年逃学、网瘾、打架等叛逆行为的出现, 最终导致他们难以向成人过渡。权威民主型父母控制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并且有效的缓解了青春期同一性混乱的冲突。
3.3 其它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一般来讲, 个体有必要经历同一性延缓 (James 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之一) , 也就是努力建立自我同一性但又尚未完全确定。对于身处繁华都市的青少年来说, 延缓期尤为重要, 给予青少年一段时间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据研究表明, 直到高二、高三, 只有大约20%的学生开始主动思考同一性建立。青少年建立同一性的过程, 会对自我概念、自尊产生深刻影响。
实际上, 在强调个人成就和责任的西方社会里,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延缓期和同一性获得要比同一性扩散和过早自认反映出更多的发展上的成熟。然而, 许多非西方文化要比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成员的互相依赖。在这样的国家里, 父母或社区领导可能是帮助青年人选择职业或婚姻伴侣的最适合人选, 许多重要决策不是依据个人的期望, 而是基于群体讨论做出的。过早自认被认为比同一性延缓或同一性寻求更为成熟。
4 家庭教育启示
首先, 树立获得同一性完成的榜样。父母并不反对孩子自己独立去寻找自我同一性, 但值得注重的是, 坚定的自我感受和最终任务完成的价值才是同一性最好的范式, 因此, 父母可以通过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如文学人物, 或者相关领域的真实人物, 如科学家、当地领导或著名人士, 为青少年树立榜样, 将会对其有所裨益。
其次, 辅助青少年对各种价值体系的探索, 例如帮助他们把握到各门学科体系的特点与精髓。在语文或历史学习方面, 要求他们能够思考与学习尽量多的不同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在科学知识方面, 帮助他们通过参与科研以及阅读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 体悟科学的价值观和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而外语方面, 加强他们了解另一种社会文化以及与本土文化的异同。
再次, 鼓励青少年做出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决定。这些决定可以是在学校努力学习, 完成家务, 对朋友和家庭的忠诚或者是钻研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如何做出决定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与完成某一特定的目标同样重要。
最后, 注意同一性形成的不间断特征。James Marcia的理论主要适合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 然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人们必须经常评价和再评价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 以及他们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标准。
摘要:父母控制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紧密相关, 而同一性获得是青春期的主要任务。通过文献研究, 总结父母为青少年同一性获得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一些调整方法。
关键词:父母控制,青少年,同一性,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Brian K.Barber, Heidi E.Stolz, Joseph A.Olsen (2005) .Parental support, psy-cological c-ontrol, and behavioral control:Assessing relevance across time, culture, and method.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functioning, p.7。
[2]张璐斐, 张琦光, 施小菊.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10) .
[3]房超, 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 .
[4]罗伯特·斯莱文著.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68.
[5]李志楠, 邹晓燕.西方父母控制研究的新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6]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 2004:48~50.
[7]张璐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http://www.xinliedu.com/Article/Class36/Clas-s38/Class40/200505/912.html
[8]朱旭.情景因素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3.12:144.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8篇
一、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因素
(一)网络化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青少年是网络的一个极大的使用群体,大学生更是弄潮儿。网络化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在大学生追寻自我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网络是一种帮助人们最终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网络的工具化倾向很明显,各种网络活动都是一个自我探索、自我假定的过程。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安全地、不顾社会评判地尝试各种角色,广泛地探索自我的各个层面。
其次,网络化带来价值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冲突,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时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联系,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全球范围内连通,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带来文化的冲突。长期接触网络而接纳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将与他从小由家庭、学校、社区而获得的文化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和深刻的文化冲突,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在价值辨别上有更多的自我同一性的困惑,也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性。
再次,网络时代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也许会带来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分裂。如果一个学生太固执于网上的自我而脱离了与现实世界的接触,最终的结果是迷失自我。但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到的,这不是一个很快的、轻易的过程。
(二)大学社团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大学社团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或在有关部门协助下组织而成的团体。不同的社团在大学生的人生转变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参加社团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异性,水准参差不齐,而这种情况使大学生内部出现了微妙的人际关系反应。学生社团往往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群众性、专门性和松散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追寻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渠道和条件,这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往往也就是心理上比较成熟的学生群体。
(三)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从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完全被推进了就业市场,因此,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学生必须在就业市场上向用人单位和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不然就将成为人生第一步的失败者。因此,大学生在追寻自我同一性中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也促使他们在形成自我同一性时能达到更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主要原因
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少年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主观方面
1. 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二者的不一致可能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理想我是现实我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种境界,现实我是自我目前的状态,现实我和理想我是有距离的。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的自我同一性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不切合实际,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即选择消极同一性,会使青少年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积极处理青少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是调整大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有效手段。
2. 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上的偏差
从青少年对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上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这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很有效地使青少年找到判断自己行为的依据和确定美丑善恶的标准,是确定人生失衡与否的重要依据,亦是人生中一个必要的阶段。
但是,当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时,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二)客观方面
1. 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
(2)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会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会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埃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无休止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统一要求和一味追求升学率,再加上作业负担沉重,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这实际上是剥夺了青少年自我探索的机会。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2)青少年对学校的归属感。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场所。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是很容易选择消极同一性,从而出现问题并给社会带来危害。
3. 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和背景,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完全凭空臆想的,在他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他们所尊崇的对象。
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氛围。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反应倾向是不满与逼迫,对这一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延缓偿付”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心理延缓偿付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社会义务的年轻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因此,我们讨论的心理延缓偿付期,乃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延缓。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三、结论
作为特定群体的大学生,在新阶段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己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社团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可以使大学生勇于探索自我,在自主定向的基础上确立自我同一性。而自我同一性确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种种危机、种种影响因素,使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期开始无限地拉长,甚至越来越使大学生难以和社会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了。这种矛盾不仅是大学生和成人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么简单,甚至可以看成是全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缩影。因此,在面对大学生的问题时,必须慎重考虑,才是解决社会矛盾、走入和谐发展道路的必要方式。同时,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要以成人的理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应该给青少年一段时间,给大学生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触及各种人生、思想、价值观,尝试着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参考文献
[1]张琴.论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及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 2000 (增刊) .
[2]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及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 2001 (1) .
[3]王树青.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 2004 (3) .
[4]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0 (8) .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9篇
原型的概念为荣格学派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心理剧并不是戏剧或舞台表演, 而是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之一, 是在团体咨询者的辅导下, 来访者通过扮演心理情境角色, 在艺术形式这种降低防御的形式下, 梳理问题, 宣泄情绪, 促进觉察, 并且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原型心理剧是将原型概念与心理剧结合, 发挥人类神话、童话故事等象征形式的原型的作用, 即将在教学、咨询以及研究学生反馈出实际问题嵌入剧本、又使学生能够串联起早期被压抑的记忆, 促进早期解离出子人格整合以及自我同一性发展。2015年西安培华学院借鉴神话心理剧的方式和理念进行原型心理剧引入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且贯穿课程的始终, 收效良好, 尤其对于女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效果明显。
二、原型心理剧的实施和作用机制
在第一次课程中, 出于女子学院学生熟悉度、团体建立、团体心理动力的搅动等考虑先进行足够时间和活动内容设计, 主要是降低团体防御、促进女性意识的觉察、促进自我观察和投射向外过多的意识回流到自身;
进行女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普及即心理教育内容其中主要的专题是女性人格、女性自我、女性情绪、女性人际关系等相关内容, 尤其注重团体情境下的体验过程, 如自我专题中的自我意象和自我象征性表达, 人格心理中女性心理及人格的重要发展阶段, 开始在作业阶段插入相关内容:
学生写下所有曾经用过“名字”, 包括乳名、绰号、各种社交网站和自媒体曾经使用名字甚至自己不太喜欢的名字, 自己特别想被称呼的名字等等。这可以帮助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女生们进行全面回忆, 每一个阶段名字的使用都会链接着那一段记忆, 当然有美好也可能是有创伤, 美好的部分对于人格成长来讲有滋润成长的部分, 但也可能有过分迷恋而停留部分, 创伤部分如果在可控范围也会在一次次呈现和回忆中梳理以及压抑的部分释放, 对于过分强烈的创伤可能依然无法回忆, 但解离性失忆对于当事人来讲也是最好保护应该予以尊重和保护, 所以这一段总体是对自己过去部分记忆、情结、人格有扰动作用, 也促进个体觉察和对自己理解, 尤其是女性意识觉察和接纳。
学生写下最近烦恼, 并且对自己搭档彼此述说, 尽量要求搭档是不熟悉的人, 以防止自己内心的真实呈现有困难, 同时要求女生们做到倾听, 节制自己所谓判断、仅仅以理性为表现情感隔离和自己主观投射带给对方误导, 尽可能学会倾听, 当学会了倾听别人也就为倾听自己奠定基础, 就可以一点点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仅仅是投射和只有向外认同, 为建立起更为明确的自我认同打下基础, 为自我同一性的实现打下基础。
学生写下能够回忆起来的最早期记忆, 并且相互述说, 要求与2 同, 人类的早期记忆对于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早期记忆可能会影响女生们的女性性别认同, 比如一个女生在回忆中说:最早记忆是我5 岁穿着妈妈的长裙子还化了妆, 自己照着镜子美美的, 觉得好美好, 可能我迈开脚步出门的时候确因为裙子太长而踩到, 自己摔倒了并且从楼梯上翻滚下来, 嘴角磕烂了、牙齿掉了、后来大人发现我送到医院缝几针, 现在脸部内侧还有疤痕,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穿裙子了, 我认为那是对我的惩罚;我们知道:一个5 岁左右的女孩子正是性别意识明显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因为现实创伤而致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她女性性别的认同, 现, 实中不敢穿裙子、不认同女性特质以致本身女性性别角色和表现比较受限当整个心理剧要结束前她觉察到:那不是惩罚, 是成长的时候, 女生的感动和醒悟促使她生活中很多女性性别认同整合, 也促使女生的自我同一性整合基础。
教师编写隐喻故事:根据女们在之前课堂互动、作业、心理剧任务的分布完成情况、以及寻找当前文化背景下的神话、童话故事、, 原型形象由教师编写一个原型心理的隐喻故事, 并且讲述给参与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学生听, 学生听的过程是放松投入的, 这其中既有 “trans”状态促进关系的建立, 又有原型的神话故事的作用、还有隐约与自己的情结和心理相关的内容, 故事会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由课堂中的女生们自己画出自己脑中的意象或者想象的内容, 又使用了艺术的非言语表达方式, 使得女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可以更为立体和真实的表达自己, 绘画后再在10 人小组里向小组成员描述想象内容, 小组成员给与自己针对其想象内容的联想、情绪感受、身体感受的觉察反馈, 帮助讲述者觉察自己无法觉察的情绪、认知、躯体反应、行为等等, 促进整合发生。
团体编写剧本和进行情景剧的展现:团体小组每一个成员在完全的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得到充分反馈, 启发觉察后, 进行协商和创作, 把小组团体内每一个人的想象进行整合, 编写完整心理剧本, 并进行角色扮演, 在扮演过程中, 无论是角色分配、角色演绎和观察都会促进女生们进反思和人际互动中的呈现, 对于女性的性别团体影响、情绪的释放、行为发生和心理发展均有更为充实和真实体验, 而且表达更为充分, 尤其在前面已经进行过绘画、言语、回忆等内容后又加入身体形式的表达, 使表达更充分, 这对于女性内敛为主的心理模式和过分压抑的性别刻板心理模式均有心理表达的补偿同时对于解离性人格整合效果更好。
团体心理剧所有展示和小组间见证后, 两人小组给彼此分享感受、联想或者启示, 彼此给与示范和启发, 并进行分离的铺垫, 使得彼此的心理动力和私密团体的动力得以显现。
三、注意事项
女大学生本身处于青年期初期, 是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 对于自我意识、自我性别认同、自我肯定与怀疑、人际的交互中亲密与疏离的同一就存在冲突, 如果在团体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出现明显的抵触应该予以保护和尊重, 有不适者允许其暂时停止或退出, 并给与后续单独关注。在言语、身体参与、绘画、表演等进行表达时指导者尽量减少过多的干预和限制, 原型心理剧借用以上形式重要的是辅助表达和觉察, 而非任何艺术形式的表现水平, 所以对于字数、绘画水平等的要求即为对学生现场表达和展示的限制。鼓励学生们多从自我觉察方面工作, 减少对外界无端投射和节制对别人的猜测、分析, 一方面尽可能保护表达者, 另一方面使参与团体成员心理动力的扰动。
参考文献
[1]陈虹, 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自我同一性状态 第10篇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3],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探究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将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阆中市5所农村学校900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11份,有效回收率为90.1%。为平衡各年级被试人数,又在各年级有效问卷中随机抽样,获问卷711份。其中七年级学生236名,八年级学生238名,九年级学生237名;男生372名,女生339名;留守儿童569名,非留守儿童142名。被试年龄在11~1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57岁。
1.2 方法
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5]由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于1983年编制。共12个项目,由“现在的自我投入”、“过去的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3个分量表组成。每个项目按1~6分级(完全不符合为1分,完全符合为6分)。根据3个量表得分的组合划分出6种同一性地位:(1)同一性形成地位(A),基于过去高水平的发展危机,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2)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在体验中等的发展危机之上,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3)权威接纳地位(F),仅体验过去低水平的发展危机,但现在进行着高水平的自我投入者;(4)积极的延缓地位(M),现在尚未进行高水平的自我投入,但有强烈要求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者,正处在体验各种危机之中,但也正在积极的自我投入和努力实现着主体的自我;(5)同一性扩散地位(D),现在只进行着低水平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也较弱者;(6)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现在的自我投入水平中等以下者,现在的自我投入水平不低于同一性扩散地位,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水平不高于积极延缓地位者。全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88~0.91,内容量表和全量表间隔2周重测相关系数为0.78~0.85,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6]。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7]由王极盛等编制,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共有6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765~0.873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
主试由学科系研究生担任,采取统一的指导语在统一时间内对所到的中学所有被抽取的班级施测,当场收回问卷。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年级分布
从表1可知,农村初中生在6种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人数分布是不均衡的,从高到低分别是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占52.7%,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占18.1%,积极的延缓地位(M)占13.9%,权威接纳地位(F)占9.3%,同一性形成地位(A)占4.9%,同一性扩散地位占1.0%。同一性地位分布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5,P<0.05)。有59.7%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有12.2%的八年级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15.5%的人处于积极延缓地位(M),明显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有23.2%的九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明显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同一性形成地位(A)的人数比例出现了波动,说明处于该地位的个体在九年级可能会出现同一性倒退。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农村初中自我同一性地位的性别分布
不同性别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4,P>0.05),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
3个年级的学生现在的自我投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的危机、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2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LSD多重比较发现,七年级学生过去的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2个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九年级。
2.4 自我同一性各维度得分的性别差异
对农村男生和女生自我同一性各维度的得分进行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维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所有因子得分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现在的自我投入除仅与强迫症状因子得分没有显著相关外,与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过去的危机仅与学习压力因子得分没有显著正相关,与总均分及其他因子得分皆存在显著正相关。见表5。
注:*P<0.05,**P<0.01。
2.6 农村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维度对心理健康总均分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农村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变量,即3个维度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力,对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3个变量都进入了方程,见表6。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现在的自我投入和过去的危机3个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308,联合解释心理健康总均分9.0%的变异,并达到统计学水平(F=24.654,P<0.01)。其中“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的预测力相对最强,其余依次为“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
初中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所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现在的自我投入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即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和现在的自我投入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过去的危机与心理健康水平成负相关,即过去的危机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3 讨论
3.1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分布不均衡
52.7%的初中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和权威接纳地位共占27.4%,积极的延缓地位占13.9%,同一性形成地位占4.9%,同一性扩散地位只占1.0%。青少年期自我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解构”、中期的“重构”和后期的“巩固”3个阶段,初中生正处于早期“解构”向中期“重构”的过渡阶段[8]。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正体验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这些变化唤起了他们对自我的重新思考,也带来了危机。另外他们和权威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渴望独立,希望摆脱权威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比以前更需要权威的肯定和支持。
3.2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存在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的升高,个体体验的危机增加,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也增加。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着升学、就业等更多的危机,很有可能采取适应性或非适应的倒退措施,前者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暂时退行到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探索达到更好的整合;后者则是个体遇到困难后自暴自弃,既不进行探索也没有形成承诺[9]。所以从七年级到八年级,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的人数比例下降,而同一性形成地位、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权威接纳地位和积极的延缓地位的人数比例在上升;九年级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的人数则出现回升,同一性形成地位的人数比例则出现下降。
3.3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关于自我同一性性别差异,学术界存在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无差异的观点,另一种是有差异的观点[10]。本研究支持第一种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家庭、学校及社会对男女初中生的角色期望趋于一致,是两性自我同一性发展差异不显著的重要原因。
3.4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密切
从自我同一性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均分及各因子相关分析的结果和同一性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回归方程可以得知,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而“过去的危机”与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3个维度中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心理健康的贡献最大,其余依次为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保护因素。
摘要:目的 探究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农村中学生711名实施调查。结果 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59.7%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有12.2%的八年级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15.5%的人处于积极延缓地位(M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九年级有23.2%的人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同一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关键词:自我概念,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农村人口
参考文献
[1]王树青,张文新,纪林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1-226.
[2]王树清,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29(3):29-32.
[3]俞瑞康.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心理科学,2004,27(2):413-416.
[4]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1):133-137.
[5]张日?.同一性与青少年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心理科学,2000,23(4):430-434.
[6]金河岩.朴华英.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9,32(4):1020-1022.
[7]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78-85.
[8]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75-386.
[9]KROGER J.Identity,regression and developm ent.J Adolesc,1996,19(3):203-222.
自我同一性状态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