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数据范文
替代数据范文(精选5篇)
替代数据 第1篇
1 系统概况[2]
南通电网在全省地调率先采用了新一代能量管理系统(EMS)OPEN-3000于2006年5月1日投入正式运行,该系统由FES、SCADA、高级应用软件子系统(PAS)、调度员培训仿真子系统(DTS)4个子系统构成。前置子系统(FES)作为OPEN-3000系统中实时数据输入、输出的中心,承担与其他系统之间及与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子系统之间的实时数据通信处理任务;SCADA负责接收FES送来的实时数据,实现完整的、高性能的实时数据监控与处理,是能量管理系统其他应用的数据基础;PAS实现了迅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预测和分析系统的运行趋势,对运行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提出对策;DTS提供对调度员进行正常操作、事故处理及系统恢复的训练,尤其是事故时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
2 数据多源
数据多源通常是指对于实时数据库中的某一测点拥有多个数据来源。在南通能量管理系统中,数据多源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对于某一厂站的同一测点,由不同数据通信方式(常规RTU、网络RTU、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外部系统通信)获取的数据;其二为状态估计、操作员置数等软件或人工操作产生的数据。同一测点的多源数据在满足合理性校验后按照一定的优先级存放,经判断后将最优数据放入实时数据库中,提供能量管理系统的各个应用功能使用。
传统的数据多源处理设计中,对于多源数据的测点往往需要进行重复定义,给维护带来重复的工作量,比如A厂站有一路RTU直收的信号,同时还有一路转发过来的信号,为直收的RTU信号需建立了一套设备和测点,而为了转发的信号又要建立一套设备或测点。除此之外,一般还需定义测点的各路来源数据库位置及优先级,并在后台运行专门进程周期性的扫描各路来源经判断后将最优数据放入结果位置,存在一定的效率和实时性问题。另外,传统的数据多源一般不支持状态估计源的处理。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南通能量管理系统结合实际情况,在数据多源的处理上进行了创新的设计,除了对传统的按测点的数据多源方式(以下简称点多源)改进外,还设计了避免了建立重复设备和测点的按厂站处理多源数据的方式(以下简称站多源),并对状态估计源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实际应用中,多种处理技术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1 点多源
点多源以SCADA子系统测点为对象,一个测点有多个来源,在数据库中存在多份定义,维护人员在数据库中定义该量测的相关来源数据。
南通能量管理系统,对点多源处理技术进行了改进。实际应用中,以各来源的数据质量为择优依据,根据数据质量、来源顺序进行数据的选择,若相关来源中数据质量不同,则选择数据质量高的来源;若数据质量相同,则根据来源优先顺序进行选择。择优处理时,采用事前触发技术,即在收到某个来源时即完成相关的多源处理,而不是采用传统的事后周期处理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处理效率和时效性。
对于数据质量优先级,维护人员可在数据库方便地进行调整,如“正常”数据质量的量测,其优先级应最高。同时,通过画面可方便地查询各来源的实时数据,并可直观地进行数据来源的定义及维护。
2.2 站多源
对于某厂站有多路信号来源的情况,只需建立一套设备和测点,在接收信号时,同时接收多路信号,通过实时判断通道优先级、通道误码率、通道量测刷新等情况,最终确定使用哪一路通道信号,即值班通道数据,并通过变化和定时上送方式,把值班通道量测送至后台。这种处理机制即避免了建立重复设备和测点,还减小了网络负载,提高了数据处理时效性。
对于转发数据,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多个厂站合并成一路信号,无法直接按上述办法简单处理。系统中设计了虚拟站多源技术,将转发数据逻辑上拆分成多路转发信号,分别与相应厂站直收信号进行站多源处理。如南通地区110 kV联能、龙元等风电厂,由于该电厂的量测对地区总加负荷有较大影响,地区能量管理系统除通过网络直接接收外,还通过县调转发接收该站的远传信息,采用虚拟站多源技术后,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定义,有效提高了量测的可靠性。
2.3 状态估计源
在系统实际运行中,由于现场测控装置、通信故障等多种原因导致某个或多个测控装置量测采集错误、不刷新,给监控人员带来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点多源和站多源均无法获取的准确的实时数据,而通过取状态估计源实现更新SCADA实时数据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当现场测控设备正常时恢复实采。由于地区自动化人员的精心维护、厂站检修人员对故障的及时处理,南通地区能量管理系统状态估计遥测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状态估计量测与SCADA量测差距不大,丰富了数据多源的种类和层次,提高了数据多源的实用性。
3 数据替代
3.1 旁路代
旁路代是指后台收到前置数据的同时,根据拓扑分析计算结果,进行旁路替代处理。进行旁路代时,可自动或人工用旁路的量测替代被旁路代运设备的量测;在设备开关恢复运行时,可自动或人工将相关代路还原,故旁路代包括自动、手动2种方式。
南通能量管理系统中SCADA应用面向网络模型,自动旁路代功能由SCADA软件实现自动处理,不依赖高级应用软件,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数据定义,在厂站接线图进行网络建模操作时即可建立SCADA应用的网络模型。南通电网的市区所有变电站、110 kV用户变高压侧、县区220 kV变电站、110 kV变电站高压侧参与了网络建模,且随着综合自动化改造的深入,大多数变电站开关、刀闸位置实现自动采集,电网实时拓扑分析结果可靠性高,因此主要采用自动旁路代方式。
3.2 对端代
对端代指后台收到前置数据的同时,根据线端两侧的量测状态,进行对端替代处理,在线路量测恢复正常时,将相关替代状态还原。包括自动对端代、人工对端代,自动对端代指由程序根据线路两侧的量测状态自动实现替代、还原操作;人工对端代指由人工触发实现量测替代、还原操作。
由于南通电网中部分110 kV、35 kV线路采用“T”接线方式,且部分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线路两侧量测不齐备,不具备自动对端代条件。因此,主要采用了自动对端代与人工对端代相结合的处理方式。
3.3 电流值替代
经济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部分线路出现重载甚至过载现象,导致该线路电流量测超过满码值,出现不准确(溢出)现象,即厂站端RTU远传数据A/D转换错误,只上送了低位数据,高位数据丢失,从而造成主站数据通过系数转换后,出现非常小(回零)的错误,但由于过载不多,此时有功、无功量测正常,该现象对监视电网运行状态产生很大隐患。针对该问题,系统可根据线路有功、无功量测及电压等级额定值自动计算该线路的电流。
为及时发现这些线路重载、过载线路,南通地区自动化人员通过自行编写ASP程序,实现线路年最大电流值、电流互感器(TA)、电流满码值自动比较如表1所示,当发现电流最大值达到TA变比80%时给予提示,提醒监控、调度人员对这些线路加强监视,在高峰来临之间采取措施,适当转移负荷;当发现最大电流值接近或等于满码值,采用电流值替代计算代替实际现场RTU的采集,避免由于远传数据溢出回零导致量测值与现场实际不符。
4 应用效果
(1)数据多源和替代技术有效提高南通地区能量管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为调度、运行人员了解电网实时运行情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站多源与点多源相结合的多数据源设计,有效的减少了用户维护,提高了多源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多源与替代处理的数据可应用到画面显示、报表和相关系统的数据交换,不同方式获得的数据,在数据库和画面显示、报表中有区分标志。
(3)数据替代功能为解决种种由于设备问题导致设备遥测量测异常提供了有效手段,是保证地区负荷总加完成率、正确统计历史数据的基础。
5 存在问题
(1)由于对端代是采用线路对端量测进行本侧替代,未考虑实际参数的影响。在电网应用中发现,由于个别220 kV线路较长,电抗参数较大导致线路两端无功量测值差值较大,若直接采用对端代操作会与实际产生较大误差。对于部分采用“T”接线方式线路,由于“T”节点实际量测并不存在,故实现对端代操作难度较大。
(2)电流值自动替代是根据线路有功、无功量测及电压等级额定值自动计算该线路的电流,未考虑实际电压对电流影响,故存在一定误差。
(3)当电网线路处于检修时,此时可能由于现场调试造成RTU采集的开关、刀闸位置与实际不一致,造成状态估计中这些线路处于投运状态,对状态估计合格率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采用状态估计替代量测出现与实际存在较大误差。
6 结束语
数据多源和替代技术对于提高电网量测的准确性,为运行人员监控、管理人员分析电网基础数据提供了可靠保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摘要:数据多源与替代是保证能量管理系统实时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措施。结合南通电网实际,系统讨论了南通地区能量管理系统中数据多源与替代技术的具体应用和存在问题。实践应用表明,数据多源与替代有效提高量测数据的准确性,解决了由于操作、故障导致量测异常的缺陷。
关键词:多源,替代,能量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周京阳,于尔铿,吴津.能量管理系统第3讲数据收集与监视(SCADA)[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3):73-76.
替代数据 第2篇
替代种植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使命,它将为减少毒品对我国的严重危害和获取我国短缺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在上世纪90年代至12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2004年底)之前,替代种植是我国在国际禁毒工作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改变了烟农祖祖辈辈靠种植罂粟,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习惯,倍受国际禁毒组织的赞赏,是我公安禁毒工作中的锐利武器。122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之后,替代种植融入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使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开展三年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为标志,以替代种植为契机,促进替代种植向替代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发展替代经济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实施罂粟替代种植和替代产业发展是当前全县商务工作的侧重点,也是我县开展边贸工作的又一个突破口。为全面掌握我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状况,加快边贸发展,根据县委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做好相关课题调研的相关要求,今年4月份,商务局结合工作职能实际,组织相关股室对全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进行调研。为使调研工作顺利进行,我局调研组主要采取听介绍、查资料、实地参观、访问座谈等形式,深入到相关管理部门、边贸企业和境外佤邦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我局对全县开展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又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开展好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想法。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中国佤族与缅甸佤邦的佤族同祖同宗,血脉相连,交往难于阻隔,在禁毒合作方面双边创建了“沧源模式”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堵源截流、标本兼治、严打严禁、帮助改种”的指导方针,我县与缅甸佤邦特区政府加强合作,在发展经贸往来、资源开发、技术合作和实施罂粟替代种植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6年8月,云南省召开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动员大会以后,我县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县商务局曾多次组织相关企业深入到境外进行实地考察,现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有力鼓舞了有实力的外贸企业积极参与,全县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步伐加快。
(一)、农业方面的合作。
农业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向佤邦勐冒县和南邓特区提供良种和技术指导,同时派专业技术人员实地进行种植和管理指导,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仅2004年共完成各种作物示范推广面积6870亩,带动当地400多户农户种植蔬菜1000亩,推广玉米良种良法配套种植1000亩,平均单产325公斤;推广旱育稀植150亩,平均单产350公斤;推广各种农药150公斤,使用面积3000多亩,推广使用化肥2500亩。针对不同的节令,深入勐冒县,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期,参加培训人员536人次。旱地立体栽培1期67人次;
病虫草鼠综合防治1期,参训人数98人次;通过开展各种科技培训,让当地群众认识和实用上了技术,为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培养了带头人,打下了基础。
(二)、矿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合作
目前,我县边贸企业同进缅甸佤邦行矿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是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与佤邦财政部合作勘探和开发锌矿资源,目前已产生效益,其开发的锌矿全部供我县金腊云矿锌业公司加工,这对促进中缅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开了个好头。
(三)、经济林木方面的合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县就同缅甸佤邦地区进行民间性、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先后指导南邓特区种植橡胶2万多亩,共60万株,向佤邦提供西南桦、沙松、核桃种苗1000多万株,共3万多亩。1997年我县边贸企业和源商号作为率先走出实施替代种植的企业,同佤邦勐冒县联合开发种植的3500亩台湾软枝乌龙茶已陆续开摘,并带动了附近居民种植乌龙茶近5000亩;2006年广东省茂名市华建贸易有限公司与勐冒县签订2006-2010年开发种植10-15万亩橡胶协议,目前累计完成境外橡胶替代种植面积46320亩,其中2008完成16750亩;南华晶莹生物公司累计完成境外木薯替代种植面积8435亩,2008年以来共完成2000亩;天宏公司2008年完成境外橡胶替代种植面积8700亩;通过积极争取,3户企业获得国家对境外替代种植一次补助172万元。昆明金晨公司已与境外宏邦公司签订橡胶替代种植近10万亩;园通
公司与佤邦荣岭公司签订橡胶替代种植5万亩;北京宏宇公司与佤邦签订百万亩的膏桐替代种植,现已示范种植500亩;
二、主要成效
我县通过实施对境外缅甸佤邦罂粟减种禁种的替代种植工作,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我边境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共计减少缅甸佤邦地区罂粟种植面积6.71万亩,也就是减少了近6.71吨海洛因对我国的侵袭和危害;二是我县通过在缅甸佤邦实施替代种植项目,培训了当地老百姓发展经济,创造罂粟种植外收入来源的技能,为当地发展培养了人材,为境外群众弃种罂粟后的生活来源打开了新的路子。三是通过在境外开展罂粟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补充了我国国内部分产品的供给,带动了我边境地区特色经济和地方企业的发展。总之,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产业,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实惠,效果较为明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目前尽管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呈现较好的势头,具有较好的国内政策支持和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由于缅甸佤邦民族地方武装与缅中央政府的矛盾,目前我县企业在缅甸佤邦开展替代发展工作中还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制约,风险大、成本高,加大了我企业在该地区开展替代种植的难度。
(二)、项目实施的范围窄,种类单纯。要从单纯的罂粟替代种植逐步扩展到农、林、畜牧业、服务业、运输业和基础设施
建设方面,实现替代种植向替代发展转换,并将替代发展融入整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领域合作当中。
(三)、替代种植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投入。
(四)、境外局势不稳,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影响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全县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替代种植事关国家大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顺利开展好境外替代种植及替代产业发展工作,针对存在的困难问题,结合本部门实际,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替代种植要与四个原则相结合。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要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和友好合作原则”、以及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和“与邻为伴、与邻为善周边外交原则”相结合,以此来开展工作。
(二)替代种植要注重五个实效。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要在五个方面见实效。一是在减少罂粟种植巩固禁种成果见实效;二是在烟农直接受益上见实效;三是在改变当地罂粟经济,促进合法经济见实效;四是在维护和提高我国在国际禁毒领域地位上见实效;五是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走出去”战略中见实效。
(三)替代种植要抓住两个历史发展机遇。一是国务院新政策的实施为我省带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一大批国内有实力有技术的大企业参加到替代发展中,它将壮大和提高我替代发展队伍的实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云南对缅甸的投资将可以享受全国独一无二的优惠政策,为我县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缅甸中央政府已原则同意与我国签署禁毒合作协议,为我省带来了第二个发展机遇,签署协议将表明缅甸中央政府认可我在缅北地区所开展的替代种植,为我县企业开展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的境外投资合法性带来了保障。
(四)、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继续加大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开发力度,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县工业生产原料需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缓存替代算法研究 第3篇
数据库是指长期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并按照某种模型组织起来的、可以被各种用户或应用程序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提供各种数据管理服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缓冲区被用作主存和外存之间数据交换的高速缓存区, 可以减少对外存的频繁访问, 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因此, 选择一个科学、合理、高效的缓存替代算法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提高性能的必然要求。
1 缓冲区的基本概念
1.1 缓存池
数据库缓存池是由一系列内存缓存 (也叫帧) 组成, 用来存储从磁盘读入内存的数据页 (也叫磁盘块) 。页是磁盘和主存交换数据的单位, 其大小通常为2K到8K。
1.2 缓冲管理器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中, 缓冲管理器是负责在必要时把页面从磁盘取到主存的软件层。它管理缓冲区内页申请和访问, 如果所需页不在缓冲池中, 则该页将被读入缓冲池。当然, 在请求页不再被使用时, 缓冲区管理器释放该页, 使得该页能够被再利用。对请求的页进行了修改, 缓冲管理器将保证这个修改能反映到相应的磁盘页上。
2 常用的缓存替代算法
缓存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负责在必要时把页面从磁盘取到主存中的缓冲区, 如果主存中没有空闲的空间时, 必须替换掉主存中不需要的页面, 腾出空间归当前要运行的页面使用。用于页交换的算法很多, 包括比较经典的FIFO、CLOCK、LRU等, 都已经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作用, 但这些算法在软件产品中往往实现都比较复杂。
2.1 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 (FIFO)
该算法总是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 即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予以淘汰。该算法实现简单, 只需把一个进程已调入内存的页面, 按先后次序链接成一个队列, 并设置一个指针, 称为替换指针, 它总是指向最早进入内存的页面。
2.2 最近最少使用策略 (LRU)
LRU算法 (1east recently used即最近最少使用的算法) 顾名思义就是:当需要淘汰某页面时, 选择当前一段时间内最久未使用过的页先淘汰, 即淘汰距当前最远的上次使用的页。由于LRU算法是一个栈算法, 所以可用近似栈的结构来管理缓冲中页面替代LRU算法。
2.3 时钟替换 (CLCOK算法)
该算法是LRU替换的变体, 它与LRU有相似的行为, 但相比较LRU来说开销较少。它使用current变量 (1~N) 以环形顺序选择替代页, N是缓冲帧的个数。帧以环形安排, 就像时钟的钟臂一样在表面移动。每一个帧有一个referenced位, 它在页的pincount变为0时开始启动。每个帧有一个访问标记 (refbit) , 每当调用缓存管理器的read Page () 方法访问某个缓存帧后, 该帧对应的访问标记 (refbit) 将设置为true。时钟指针每经过一个缓存帧, 检查该帧的访问标记 (refbit) , 若为true则该帧最近被访问过, 故不可选为替代帧;若refbit为false, 则要看pin Cnt (摁钉数) , 如果pin Cnt=0 (pin Cnt表示该页被几个进程使用) 则该帧就是要替代的牺牲品, 否则时钟指针走一步, 牺牲品的dirty (dirty用来表示该页面有没有被修改) 若为true, 则在覆盖之前先将该帧写回磁盘。
2.4 随机算法
随机算法是在可以被交换页组中, 随机选择一个页作为交换对象。
3 算法性能比较
3.1 性能分析项目
对一个缓存管理器来说, 能高效地提供页交换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而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同的使用环境, 各种算法也将体现出不同的性能表现。所以对各种算法进行性能分析将是在工作中选择和使用合理算法必要前提。在这里, 使用了对各种算法在多种情况下对I/O操作次数进行分析。选择这种分析策略主要是考虑到操作次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算法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使用量。分析的参数主要有以下几个:
Page Num表示测试文件的页数;
Buf Num表示缓存管理器中帧个数;
Read Num表示系统测试时I (写) 的操作次数;
Write Num表示系统测试时O (读) 的操作次数。
3.2 实验图表 (见表1)
注: (1) FIFO算法 (2) LRU算法 (3) CLCOK算法 (4) 随机算法, 随机算法的Write Num值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不同
3.3 分析策略
在此将对R/W (读写的比率) 与W次数进行分析, 来判断各种算法在不同情况下的性能。因为缓存管理器的作用就是尽量减少对外存的读写, 所以在相同情况下, 当W次数相同时, R/W的比率越小, 缓存性能就越好。因为W操作是写信息, 数据库是用来保存信息的, W操作并不能体现缓存的性能。R操作反映的是数据库查询性能, 将直接关系到缓存性能, 所以应该尽量减少缓存的R操作, 以提高缓存性能。
3.4 分析图
4 结束语
从分析表和曲线图可以看出, 在W相同的情况下, LRU与CLOCK算法一直保持在各种算法R消耗较小的一边, 而FIFO和MRU则是高消耗的一边, 随机算法的消耗值则保持在中间。不过从曲线图的变化中, 可以发现随着文件的增大, 由于页的抖动问题, LRU与CLOCK算法的优势在缓慢的减小, 曲线变化率趋向与FIFO和MRU的变化速度。所以, 在数据库系统中, LRU和CLOCK算法将体现出较好的性能。
摘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缓冲管理器常用的页面替代算法有FIFO、LRU、CLOCK算法和随机算法。对这几种替换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最终结论认为,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 LRU算法和CLOCK算法体现出较好的性能。
关键词:页面替代算法,数据库管理系统,LRU
参考文献
[1]D.Patel, Storage file mapping in databases, veritas sortware corpora-tion mountain view, CA9043April, 2003.
[2]Michael Stonebraker, the design of the postgres storage system, ee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94720.
替代数据 第4篇
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有限的能源资源能否保证经济的无限期连续增长这一问题已被学界争论多年[1]。斯蒂格利兹[2]、索洛[3]、达斯古普塔和希尔[4]认为,在技术可持续进步的前提下,即使能源资源存量有限,人均产出和消费仍可能在长期内实现增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产生了大量的能源需求,同时我国能源供给约束也在不断加强,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9.6%,并且进口地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冲突很高的中东地区,加剧了中国能源供给风险,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高。从图1可见,中国能源强度从1996年的6.08tce/万元人民币显著下降到2002年的3.15tce/万元人民币,降幅达48.12%。此后能源强度开始趋于稳定,2014年能源强度为0.35tce/万元人民币,与2002年相比下降幅度为88.97%[5]。
中国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总产出的增长变动趋势见图2。首先,能源总产出和能源强度增长率在1994年达到观测期内的最高点,可视为总产出和能源强度变动的转折点。其次,在1999年之前,相比总产出和能源强度增长率的显著波动,能源消费增长率变动较平稳;在1999年以后,能源消费增长率开始出现显著波动,并与总产出和能源强度增长率变动呈现同步变动趋势。此外,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确立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呈现能源密集型产业特点,这必然会对中国能源消费、能源强度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中国1996以后的能源强度变动为研究对象,探析能源强度变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据此为制定我国节能减排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
国内外学者针对中国能源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研究是对能源强度运用指数分解方法进行分析。Ma、David、Stern[6]在研究中发现,2000年以后负方向的技术变动是中国能源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内部的替代效应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微弱;吴巧生[7]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中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后的效率变动对能源强度变动的贡献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可忽略。第二类是相关文献通过构建能源强度影响模型探究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Welsch、Ochsen[8]通过构建能源成本份额方程,分析了要素替代、技术变动和结构性变量对西德1976—1994年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鉴于Welsch、Ochsen较合理地将各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使Welsch、Ochsen分析方法逐渐演变为能源强度分析的基本范式。一些研究人员利用此方法对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分析,如Ma等[9]发现1995—2004年中国电力消耗与煤炭消耗呈现显著的替代关系,与柴油消耗间存在互补效应。本文遵循Welsch、Ochsen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经济区域角度构建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模型,分析技术变动、要素替代和产业结构对中国各经济区能源强度的影响。
2 模型
本研究在Welsch、Ochsen的基础上做以下拓展:①本研究根据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耗量、地理位置和总量经济水平,将中国29个省份划分为七个地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分析。②能源成本份额模型的结构性变量包括能源供给约束和经济结构两个指标,前者可表示为某一地区能源对外输出减去能源对内输入之差除以能源输出输入之和,经济结构指标则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0]。理论上可认为能源约束指标数值越大,则约束程度越低,对能源强度降低影响则越弱;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意味着相对应的经济区能源需求总量可能会加大,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则意味着该经济区能源需求总量可能降低。③本研究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反应技术变动,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动、纯效率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三个指标,其中技术变化(TE)意味着在观测年份技术出现了创新,纯效率变动(PE)是指由于管理改善而导致效率发生变化,规模效率(SE)则是通过改变要素投入影响规模效率[11]。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细分,可准确判断不同构成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能源政策。
2.1 要素份额方程
考虑成本函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单位成本;p1,p2,…,pn代表投入要素价格;Q代表产出;T代表随时间推移的技术变动;S为结构变化。成本函数中投入要素的价格为线性齐次,参照Welsch做法进一步假定Q也为线性齐次。鉴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具有不受替代弹性不变假设条件约束的优点,本研究在此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据此式(1)可表示为:
投入要素线性齐次的特点要求:
对式(2)应用谢泼德引理可得要素需求的份额方程为:
式中,i和j∈(劳动L、资本K和能源E),si代表各投入要素的成本份额,βi表示分布参数,βj表示要素替代参数,βi T表示技术变动参数,βi S表示结构变动参数。结构性变量S包括能源约束(ER)、第二产业份额(SR2)和第三产业份额(SR3),加入误差项μi,据此可将式(4)表示为:
本研究采用DEA-Malmquist方法进一步将技术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规模效率变化(SE)与技术变化(TE),三者的乘积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反映了从t期至t+1期整体生产率的变化程度。据此可将式(5)改写为:
2.2 能源强度分解模型
能源强度e=E/Y=(PY/PE)SE。式中,PY为产出价格,PE为综合能源价格,SE为能源份额。据此,可以将能源强度分解为:
式(7)能源强度方程右边可分解为10个部分,分别表示为ei(i=1,2,3…9)。e1的经济意义表示在既定总量成本约束下,能源价格变化对能源强度的预算影响;e2—e4表示要素价格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e5—e7表示技术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e8表示各省能源约束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e9、e10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对上述10个部分的分解,采用式(8)可计算出每部分对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大小。式(8)右侧部分结果为正,代表相应影响因素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如为负,则引起能源强度降低。
2.3 MES替代弹性
要素替代的根本在于当一种生产要素价格发生变动,一个部门在产出不变的前提下调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12]。在经济系统中,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是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成本收益的关键手段。当要素价格上升时,理性投资者将尽可能降低要素投入,转而依赖于其他可替代要素,藉此实现在同等产出水平下达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13]。由此可见,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要素价格变动引发的要素替代行为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避短期与长期某种生产要素的短缺危机。本研究采用交叉价格弹性(CPE)、Morishima(MES)替代弹性测度任意两要素间是否存在替代效应以及替代程度。交叉价格弹性是指某一要素的需求量对另一要素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交叉价格弹性虽然有助于发现要素间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但如果不考虑要素的自价格弹性极易导致伪替代或伪互补效应。因此,Blackorby、Russell[14]在Morishima[15]的基础上正式提出Morishima替代弹性,MES替代弹性相比交叉价格弹性更容易也能更准确判定要素间存在替代效应抑或互补效应,计算公式为:
式中,Q为要素投入数量,i和j∈(劳动、资本和能源)。主要考察投入要素j价格不变,而投入要素i价格变化时,投入要素j与投入要素i的投入比率变化,MES替代弹性也可转化为交叉价格弹性与自价格弹性之差。如果MESij<0,则Qj/Qi与Pi呈反向变动,要素j相对要素i存在互补效应;反之MESij>0,则Qj/Qi与Pi呈同向变动,要素j相对要素i存在替代效应。
3 数据来源与描述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涉及1996—2014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基于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将重庆市数据与四川省数据合并。具体而言,各省能源投入总量包括以100万吨标准煤表示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产品、电力和煤气消费,对上述六类能源产品进行Divisia加总可得各地区能源产品价格;各省区资本投入数据采用资本存量表示,本研究借鉴单豪杰[16]的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对中国各省区资本存量进行估计。本研究采用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劳动力价格以1996年为基期CPI调整后得到的实际工资。各省区历年要素使用的总成本为各投入要素成本的加总,要素份额为投入要素成本与总成本之比。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包含重置资本和新投资的资本数据、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总就业量和名义工资数据、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数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则提供了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耗数据。本研究采用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
3.2 数据描述
1996—2014年中国七个经济区和各省区能源强度变动见图3,所有能源强度数据单位均为tce/万元人民币。首先,从图3可见,所有地区的能源强度在1997年以后呈下降趋势,1997年是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转折点。其次,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在整个观测期内能源强度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经济区的能源强度平均值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北地区的能源强度变动最显著,1997年能源强度达到最高点的29.41 tce/万元人民币。此外,江苏省、海南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吉林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能源强度显著高于各自所在经济区的平均能源强度,即上述各省区能源强度变动对各自地区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阻碍作用。
4 估计结果及分析
4.1 能源成本份额方程估计结果
本文对方程(5)进行面板回归估计,面板数据分析有助于规避时间序列分析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能保证检验结果更全面、准确。此外,本文对模型(5)进行Hausman检验确定其最优模型形式。即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形式还是固定效应,如伴随概率低于10%,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形式。从表1可见,环渤海、东北、西南经济区的Hausman检验结果的伴随概率小于10%,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形式对方程(5)进行估计,其他经济区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
从表2可见,组内拟合优度和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经济区的面板回归方程总体显著。但观察个别参数估计量的概率水平发现,各经济区主要回归系数的估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完全显著。首先,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价格的变化在不同经济区对能源成本份额的作用存在较大不同。在10%显著性水平下,劳动价格系数在长三角、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显著为负,在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系数显著为正,而在中部五省地区则不显著。资本要素价格系数在长三角以外的其它地区均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其系数在所有地区均显示为负。在同样的显著性水平下,能源价格系数仅在环渤海地区存在显著性,并且其参数符号在所有经济区中均为正。总体而言,劳动和资本要素价格在绝大多数地区的能源成本份额降低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能源价格效应则较微弱。
注:括号中的数据为统计量;*表示p<0.10,**表示p<0.05,***表示p<0.01。
理论上,全要素生产率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当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能源成本份额将会降低,反之则会提高能源成本份额。估计结果显示,纯效率系数仅在长三角地区显著为负;规模效率系数在东南沿海、环渤海和中部五省三个地区显著为负;技术变动系数在所有地区均显著为正。基于上述三个标准对各地区能源成本份额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可确定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整体能源成本份额的降低作用并不显著。
通常而言,第二产业份额的提高将引致能源消耗扩大,并可能引起能源强度提高,然而提高第三产业份额则会降低能源需求并降低整体能源强度。估计结果表明在10%显著水平下,第二和第三产业份额系数在所有地区均显著为负,即产业结构变动对所有地区的能源成本份额变动存在显著影响。能源供给约束越强意味着能源供给能力越弱,如果能源存在刚性需求,能源消费主体则可能会采用节能技术和要素替代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如果能源供给充足,能源消费主体则缺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动性,这必然会导致较高的能源强度。结果显示,所有地区能源约束系数均未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即中国不断提高的能源供给约束压力对各地区能源成本份额影响并不显著。
4.2 要素替代弹性
鉴于MES替代弹性计算方法有助于决策者准确识别要素间是否存在替代或互补效应,本文采用MES方法计算各地区能源、资本和劳动三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为了进一步分析MES弹性形成的内在机制,我们考察了要素的交叉价格弹性和自价格弹性。中国七个经济区MES、CPE、AES弹性的计算结果见表3。
首先,MESEL结果显示西北经济区以外的六个经济区弹性均为负,L/E随能源价格提高而降低,劳动与能源要素之间会产生互补效应;当能源价格上升,市场主体对能源需求的降低导致对劳动要素的需求减少。MESEL在西北经济区中显示为正,L/E随能源价格提高而增加,劳动与能源要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能源价格上升,市场主体对能源需求的降低引发对劳动需求的增加。上述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经济区在能源价格上升的前提下,劳动要素未能对能源要素形成替代,能源要素价格的变动未能引发资源在市场上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CPEEL在环渤海和西北经济区以外的五个经济区中均存在劳动对能源的替代效应,但除了西北以外的所有地区,能源要素的自价格弹性(AESEE)均显著大于零,且显著高于交叉价格弹性,这是导致我国大部分经济区劳动对能源呈现互补效应的根本原因。
能源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大于零意味着能源价格上升将引致能源需求上升,主要源自两个经济事实:一是我国能源资源的严重短缺与能源刚性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能源存在较大的刚性需求,即使能源价格不断提高,但能源需求不降反升;二是我国能源价格长期受国家管制,国内能源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存在严重低估,大部分能源产品价格未能充分反映能源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能源的生产成本、消费成本和环境成本,在我国能源需求波动很大的情况下,我国能源价格却波动很小。
西北地区劳动未能替代能源的主要原因是其能源要素自价格弹性小于零,并且其绝对值显著大于劳动对能源要素的交叉价格弹性(CPEEL)。考虑到我国能源价格有所增加,但仍然被低估,以及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的现状,西北经济地区发展必然将更多地依赖于能源要素而非劳动要素。
其次,MESLE在所有地区均为负,E/L随劳动价格提高而降低,能源与劳动要素之间存在MES互补效应。如果劳动要素价格上升,其需求下降将引致对能源要素需求的下降。本文发现交叉价格弹性(CPELE)在所有地区存在显著的能源对劳动的互补效应,并且劳动自价格弹性(AESLL)的绝对值显著低于CPELE。劳动要素的自价格弹性(AESLL)为负,说明劳动要素价格的升高导致劳动需求降低,可见劳动要素价格已能显现出一定的市场调控作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导致我国平均劳动成本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也表现为源密集型产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对劳动要素需求加大的同时,对能源要素需求同样会显著增大。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各地区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仍较高,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已迫在眉睫。
第三,MESEK在所有地区均显示为负,K/E随能源价格的提高而降低,资本对能源要素存在MES互补效应。考虑到资本对能源要素的交叉价格弹性(CPEEK)在西北以外的所有地区均呈替代效应,并且能源要素的自价格弹性显著大于CPEEK。由此可见,能源价格的自价格弹性是MESEK结果的根本原因。MESKE在所有地区均为正,E/K随着资本要素价格的升高而提高,资本价格上升引发资本要素需求降低,同时引致能源要素需求增加,即能源要素对资本要素存在MES替代效应。MESKE呈替代效应的原因在于:交叉价格弹性CPEKE为正,并大于表现为正数的资本自价格弹性(AESKK)。基于MESEK和MESEE的结果,本研究发现能源价格扭曲程度显著高于资本价格,这导致各地区在扩大生产时更倾向于利用能源而非资本。中国各地区资本要素价格扭曲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试图通过政府公共投资替代私人投资不足以创造需求,但在此过程中政府对利率等资本市场工具的管制,导致资本要素价格信号失灵。
第四,比较各地区MES互补和替代程度发现以下两个事实:一是各地区对生产投入要素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劳动、能源和资本;二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MESEL、MESLE和MESEK互补效应最强,其根源在于东北地区的经济现状。东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工业涵盖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的产业类型,产业的扩张必然伴随大量的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的投入,但要素价格却变动很小,这就意味着两要素投入量之比所代表的分子除以接近于零的要素价格变动,其结果必然被显著放大。
4.3 能源强度分解
各地区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以及产业结构存在的差异导致各因素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各异。根据式(8)可计算出式(7)各部分对能源强度变化率的影响方向和贡献度。2014年相对于1996年的计算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所有经济区的能源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东南沿海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的能源强度下降幅度高于全国94.28%的平均水平,西北经济区能源强度下降幅度最大,达97.75%。
第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所有地区面临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中央政府对各地区能源消费实行总量控制。表4显示既定的能源预算仅导致中部五省的能源强度下降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认为,原因在于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是要求各个地区降低能源消费。但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短期内尚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要维持经济增长,能源供应的总量必将随之增长。由于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担忧,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很难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上达成一致。
第二,劳动要素价格变动对长三角、东北、西南和西北能源强度下降作用显著强于其他地区,原因在于上述地区的MES替代弹性对劳动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显著高于能源,即“劳动价格偏低引致的劳动要素需求增加量”高于“劳动对能源的互补效应引发的能源需求增加量”。东南沿海和中部五省地区劳动要素价格变动却导致上述地区能源强度增加。近年来,各地区经济差距逐步缩小导致工资水平不再相差悬殊,劳动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相对流动性逐渐降低,“用工荒”近年在东南沿海和中部五省地区已成为常态现象,并且这些地区的某些产业难以转移到具有劳动要素较优势的地区,那么产业升级转型已是必然选择,工业机器人在相关产业已得到大量应用,这必然要消耗更多的额外能源。
资本要素价格变动有效降低了除长三角外其他地区的能源强度。考虑到上述地区既存在“资本对能源要素的互补效应”,也存在“能源对资本要素的替代效应”,本研究认为“资本价格提高引起的能源需求增加”高于“资本价格提高引起的能源需求降低”是长三角能源强度受资本价格影响而提高的原因,其他地区则是“资本价格提高引起的能源需求增加”低于“资本价格提高引起的能源需求降低”。此外,能源要素价格变动对各地区能源强度变化影响不显著,表现为中性。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降低无效的原因在于我国能源价格被政府管制存在严重扭曲,因此未能有效反映能源市场真实的供给与需求。
第三,纯效率变动导致东南沿海、环渤海、中部五省的能源强度下降,对其他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影响则表现为中性或阻碍;规模效率变动有效降低了东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强度,其他地区则表现为中性或提高能源强度;技术变化对东南沿海、环渤海和中部五省地区的能源强度下降发挥了作用。总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作用不显著,可见未来中国通过改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能源强度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高耗能低附加值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转变的关键。
第四,第二产业比重变动对除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均产生积极作用,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变动并未显著提高东北地区的能源强度。可见,东北即使未能摆脱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的现状,但产业的优化和升级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影响下,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能源强度下降显著,而其他地区能源强度下降作用则不明显。能源约束作为各地区能源供给紧张程度的风向标,分解结果显示该指标变动导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能源强度出现上升。根本原因是:中国能源价格并非由能源供给需求决定,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各地区的能源约束程度。
第五,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显著低于要素替代和结构性指标,并且在能源预算约束的理论意义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基于要素替代和结构性指标对各地区能源强度影响程度的比较,可将中国七个经济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要素替代在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涉及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西南、西北地区;第二类是结构性指标变动在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包括长三角和东南沿海。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将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七个地区,采用面板回归、MES替代弹性计算以及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对各地区1996—2014年的能源强度变动予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能源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在中国各地区均为正,意味着中国能源和资本要素价格存在扭曲。要素价格变动不能反映能源和资本要素市场的真实供需,政府对能源和资本市场的过度干预是要素价格信号失灵的主要原因。能源要素价格严重扭曲导致大部分地区“劳动和资本要素”未能对“能源要素”进行有效替代,达到降低能源强度的目的。此外,能源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显著高于资本要素,导致在资本要素价格提高的情况下,生产者更倾向于选择提高能源要素需求而非资本,使能源需求总量上升,能源强度上升。劳动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在各地区为负,体现了要素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劳动要素成本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鼓励和引导了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这些产业往往也表现出能源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需求加大的同时也会扩大对能源的需求。②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和技术变动对我国能源强度降低作用不显著。考虑到我国生产要素价格机制偏向失灵的背景下,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更多表现出互补效应而非替代效应,这不利于规模效率对能源强度下降的积极影响。此外,纯效率和技术变动对能源强度影响的不足,短期内各地区能源强度降低仍主要依赖于要素替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③产业结构变动对我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强于全要素生产率,但弱于要素替代。各地区能源约束虽强,但并未对各地区能源强度降低产生积极影响,反而较为显著地推动了各地区能源强度的提高,形成这种矛盾现象的关键在于能源价格信号机制的失灵。考察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第一驱动力,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西南、西北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受要素替代影响较大,而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变动。
5.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考虑到我国要素价格存在的制度性和政策性缺陷,我国应加快对要素定价机制的修正,使要素价格能够准确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并进一步倒逼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具体而言,中央政府至少应在以下三个领域采取措施: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修正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二是改革能源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改善市场对能源供求的调节能力;三是提高劳动报酬,修正原本被压低的劳动要素价格。总之,要素价格由官定向市场化转变是中国降低能源强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必经之路。②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正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此,我国应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开发,提高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力争使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考虑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变动较弱的影响,我国尤其应该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③由于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禀赋、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导致同一影响因素对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针对不同地区能源强度降低的具体措施也必然存在差异。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西南、西北地区在继续加强要素替代对降低能源强度作用的同时,应侧重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保证产业结构对其能源强度下降持续发挥作用的同时,更要加强要素替代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
摘要:以1996—2014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采用面板回归、MES替代弹性计算、能源强度分解模型对各经济区的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和资本要素价格存在扭曲,要素价格信号机制失灵,能源要素价格的严重扭曲导致大部分经济区“劳动和资本要素”未能对“能源要素”进行有效替代,并且能源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显著高于劳动和资本要素;2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和技术变动总体上对中国能源强度降低作用不明显,同时各地区渐强的能源供给约束未能有效抑制能源强度;3要素替代对环渤海、东北、中部五省、西南、西北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发挥了主要作用,产业结构变动则在长三角和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替代数据 第5篇
2015 年12 月26 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顺利完成企业门户系统国产化数据库的部署实施工作,搭载着国产自主关系型SG-RDB数据库的企业门户系统正式上线,目前系统运行良好稳定。
作为国网自主关系型数据库改造工作的首批试点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于2015 年11 月10 日正式启动应用系统数据库国产化替代工作,对企业门户系统(去IOE版)自主国产化数据库进行部署实施。由于跨版本问题以及数据库部署架构的不同,在数据迁移与目录系统数据同步上存在一些困难。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群策群力,相互协作,经过通宵达旦的努力,顺利完成所有的部署工作。经测试,数据库在高并发压力场景下的性能稳定,能够满足业务需求。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首个完成自主关系型数据库改造的公司。此次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率先尝试国产化数据库的成功,标志着系统去IOE的可行性,对实现关键应用系统的自主、可控、在控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对自主关系数据库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推广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对公司的信息系统精益化管理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替代数据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