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特殊理论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特殊理论范文(精选10篇)

特殊理论 第1篇

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 符号 (Symbol)

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动作、手势等, 用来代表个体的感觉、思想、价值与情绪。互动论者认为符号均有社会赋予的意义, 以此用于人际沟通;但符号的意义与运用, 会因使用者之互动方式而有不同。

符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符号的发展是社会性的, 人们经由互动的过程以符号代表意念、价值与思想;二是符号的定义与运用并非完全一致, 通常由使用者随意而定, 符号定义随互动方式而改变;三是手势和语言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当人们把几个手势和语言放在一起使用时, 它们就可以用来表达意思并予以互动。

符号互动论中的符号具有沟通互动的特性, 即个体在接受符号的刺激后, 会经过个人诠释的过程再做出反应。

(二) 自我 (Self)

自我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自我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与他人互动的结果, 是依据他人观点思考自己的一种产物。

米德认为个人的思想是从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他把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 即认为人们可以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 以及相应地人们如何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来解释情境。他将自我分成两种:一种为主体我, 是个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另一种为客体我, 是个人所充当的他人对自己所持的整套系统化的态度。

(三) 情境定义 (Definition of Situation)

托马斯 (Thomas) 提出“情境定义”的理论。他认为人类在面临问题情境时, 通常会经过一个自我检讨与考虑的阶段, 即行为者一方面考虑自身的背景, 另一方面又会考虑其所处体系的情境因素, 彼此交互影响来界定他们的行为, 此种对情境主观的释义过程, 就是情境定义。情境定义的看法, 提供了互动的基本概念, 也说明了个体如何在与其他个体与团体互动中发展出社会共同的情境定义, 进而形成组织与社会。

(四) 角色采择 (Role taking)

角色即米德的“采纳他人的态度” (taking the attitude o other) 的概念, 意指把自己看作他人, 以自己对他人角色的想象而扮演其角色的心灵过程。在互动过程中, 个体若具有此能力, 则能以他人的观点想象他人所表达的符号的意义, 并将想象所得化为自身行动的准则, 此观点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等通俗观念十分类似。互动论者认为这种角色取替能力是人与人合作的基础, 能使个体在复杂的社会互动关系中顺利发展。

二、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的启示

根据互动论者的阐述, 人类是解释与界定符号的生物, 知识也是符号的一种。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及社会的互动, 赋予符号不同的意义, 建立与其他个体的理解与沟通。在互动过程中, 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 社会是由互动中个人所组成的, 人类在互动过程中以符号的意义使彼此得以沟通。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有以下启示:

(一) 特殊教育工作者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

在特殊教育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互动机会, 让学生通过互动过程了解所教知识的意义。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 对交往有更多的经验, 以此推动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二) 特殊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理解

自我认知涉及需要、行为趋势和价值观的知识, 也涉及我们关于世界和其他人的看法。自我认知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准确的预计, 它对环境和我们关于行为的反应都有影响。具有这种知识, 一个人可以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从而培养出互动论者认可的、能够友善地同他人相处的个体。自我理解涉及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理解最主要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因此, 教师和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认知和理解必须是积极的。

(三) 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方式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化

学生的社会化是指与社会化者 (主要是教师) 互动的结果。学校运用教学、奖惩、模仿等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 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中的角色采择这一概念来解释, 学生对此并非完全被动接受, 而是经过主观解释后, 予以接受或修正或拒绝。因此, 在特殊教育中, 促进特殊儿童社会化的途径就是使教师成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 加强彼此的互动, 增进学生角色采择的能力, 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习得社会所认可的符号系统意义, 建立共同的情境定义, 发展健全的自我。

(四) 通过改变特殊教育教师的理念来改变特殊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和对社会的理解

互动论者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冲突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各有其目标, 各自运用策略使对方接受自己界定的情境定义, 因此协商与适应产生了教师与学生的概念。所以协商与适应方式成为师生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 再结合他们的自我概念从而产生教学的规则、组织与内容。换句话说, 教师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而学生也有他们自己的自我概念, 以及他们自己对于教师的认识, 这些因素的结合可以产生学生加在教师身上的需求与期望的反应。教师解释这些不同的反应, 并逐渐产生他们加在学生身上的需求与期望, 这期间可能导致教师自我概念的改变。

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对学生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和理解, 对自己的认知也要积极客观。教师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期望与需求, 可以改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 并逐步发展学生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学生的社会化历程中, 许多经验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结果, 为使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而这取决于学生与学校的互动过程。

综上所述, 教育是一个互动过程, 特殊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自信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界出现的研究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 强调人类能够通过制造和使用符号进行交往, 在符号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知识和社会阶层的观念等。符号互动理论对特殊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特殊教育,符号互动理论,启示

参考文献

[1]于松梅, 孙琪.透视残障理论的社会学观点.中国特殊教育, 2005.7.

[2]董轩.自我概念的符号互动主义溯源与评述.社会科学论坛, 2008.11.

[3]宋丽范.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扬州大学学报, 2007.2.

[4]唐月芬.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7.

[5]陈夏英.试论符号互动教育观.铜仁学院学报, 2008.7.

[6]丁东红.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米德符号互动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2.

[7]蔡东钟.符号互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之探讨.国教之声, 1999.3.

特殊理论 第2篇

摘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研究。本文在综述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的特殊性,并提出了通货膨胀管理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管理;政策协调

通货膨胀早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就已经出现过,但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纸币发行规模的扩大,通货膨胀才成为令人关心的经济现象。但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通货膨胀还只是个别国家和个别时期内发生的现象,具有明显的局部性和间歇性。它一般是在战争和革命等紧急情况下,由于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的。

世界大战爆发后,几乎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放弃了金本位制度,使可兑现的银行券变成了不兑现的银行券即纸币,从而为通货膨胀的泛滥打开了闸门。二战以来,通货膨胀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上世纪以来,通货膨胀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先是通货膨胀与就业交互替代的过程;然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与低成长并存的滞胀,随之又有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和高成长的结合。

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不仅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为此,西方经济学界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论

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西方经济理论学派及实践(一)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其有效需求原理基础上。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扩大的需求是推动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需求的扩大既可能是货币增长率提高所引起,也可能在货币供应不变时发生。这就是说,货币增长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一切引起有效需求扩大的因素都是通货膨胀的致因,如政府支出的扩大或者减免税收造成的公众支出扩大。通货膨胀既可能是货币性的,也可能是非货币性的。货币增长率提高,引起需求扩大进而引起物价上涨。在充分就业之前,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的有效需求扩大,一部分被就业的增加所吸收,另一部分则反映在物价上涨上,被称为“半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后,有效需求的扩大才全部反映到物价上涨上,导致“真正的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通货膨胀的治理,凯恩斯认为应控制总需求。即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唯一有效的办法。根据所谓的“相机抉择”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税收,减少公共工程支出和福利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从而抑制经济过热。

战后20多年来,西方经济前所来有的成功,部分地归因子大多数国家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70年代以

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商业波动不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较低,经济学内部和公众中原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许多右翼恬凝,最终被繁荣的现实所消除和抵消了。在美国。主流宏观经济学在60年代的肯尼迪一约翰逊政府期间,更是甚嚣尘上,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得到了公开的拥护和最大胆的运用。否则,国会永远也不会通过1964年引起赤字增长的大减税法案。该法案并不是为了阻止或扭转衰退的出现,而是为了保持正在蒸蒸日上的经济复苏。

(二)供给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供给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失灵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70年代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滞胀”。“滞胀”的出现,使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顾此失彼。供给学派就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个具有自由主义思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其基本的理论主张就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是造成滞胀的根源,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需求增大不一定造成实际产量增长,很可能只是单纯增加货币量,引起物价上涨,储蓄率下降。这又必然引起利息率上升。影响投资的增长和设备更新。造成技术变革的延缓。只要需求的扩大超过实际生产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而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必然出现停滞或下降,从而造成滞胀的局面。

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政策。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和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来加以论证,而且提出的减税政策相当全面和具体。由于里根的大力提倡,美国政府在几乎整个80年代的财政政策中,一直在采取一种激进而危险的预算方针。美国政府这次采取的激进性预算政策在时间跨度上持久漫长,这种情形在欧洲和日本的保守政府中都没有出现过。(三)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前身,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批判最为彻底和尖锐。理性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建立在萨伊定律和自然率基础上。他们认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实际的通货膨胀之间不存在差距,政府不可能运用此种差距来促成生产者需求幻觉以减少失业,附加预期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用理性预期的理论捍卫了古典学派的垂直总供给曲线,显示失业和通货膨胀间不存在交替关系。政府推行充分就业政策是促进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在政策主张上,该学派认为货币供给要尽量避免造成公众的预期误差,所以他赞成弗里德曼的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规则的选择应根据对周期根源和动态的认识。

在里根经济学、撤切尔主义及西德自由主义经济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信念得到了很大的反响。(四)货币主义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反对国家干预经

济为其政策主张的基调,以“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为主要政策内容。该派的核心人物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派认为,货币决定名义国民收入;私人部门具有内在稳定性;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增长的起伏不定,失业与通货膨胀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因此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实际经济,而长期货币中性;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原因在于政策支出的快速增长,充分就业政策及错误货币政策的实施,主张货币供应量应以稳定或不变的比率增长以稳定价格水平,中央银行要充分控制货币供应量,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失业。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微调和其他激进的财政政策。由于货币主义把通货膨胀、失业、生产停滞、经济波动等简单地看作是货币这个最重要的因素所起作用的结果,因而他的政策主张也很简单,就是使货币始终按照一种事先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并反对物价和工资管制。货币主义对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尤其是对西欧,北美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具有很大的影响。从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每年两次制订货币总量增长目标。1979年,联邦储备银行更认真地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而且声称,它将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直至通货膨胀得到完全的控制,哪怕这种做法会产生商

业波动和失业率增加的副作用。然而,从1982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上。变成了一个很讲实用主义的微调机构。目前,货币主义对西德、英国和日本的政府与中央银行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影响。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对通货膨胀及治理措施的判断,依赖于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基本判断。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内在稳定机制尚未恢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流动性过剩使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强。

(一)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出台规模空前的救援措施,世界经济出现了缓慢复苏。由于这些政策性的外生因素并没有转换成持续的、自主增长的内生因素。当财政刺激政策到期时,因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不仅经济重返困境,而且还增添了主权债务危机等新的阻碍因素。当前国际经济运行条件尚未改善,有的甚至趋向恶化。复苏前景难以预料。

(二)经济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但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变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投资与出口的拉动作用,在理论上强调生产决定消费。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带来我国经济结构内部与外部的失衡。外部失衡表现为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相对于消费的扩快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积极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外部失衡状况,实现了经济的强势回升。但宏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确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显著改

变。

(三)消费不足状况有所改善,但扩大内需的持续性不足 以居民消费率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球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在6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为60%-65%,中等收入国家约为55%-60%,低收入国家一般高于65%。2009年,我国消费率为3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实施了应对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推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刺激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但是,其中有些政策措施是在危机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不具有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措施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仍然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四)流动性过剩,潜在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流动性过剩在于一是危机管理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膨胀。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影响,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货币信贷总量大幅度增长。二是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下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在经历了一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后。2009年年底国际经济实现复苏,海外市场需求得到部分恢复推动我国出口的回暖,贸易顺差的增加,也使外汇占款增加。流动性过剩带来了通胀的隐患。主要体现为近期相关资产和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胀预期

逐步强化。受居住、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生活费用显著上升,劳动力再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也大幅上涨,从而全面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价格上涨压力。

三、政策建议

(一)短期政策一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优化需求

在加强宏观调控政策预案研究的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主导作用,提高央行的调控效率,财政政策予以适当配合。

1.以货币政策为主,控制资产价格膨胀,管理通胀预期。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当的“紧缩”措施,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同时,要加快货币供给制度改革。财政政策要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收入的合理化和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

2.加快发展、扩大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政策,开辟多元的流动性释放渠道。一是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改革。完善立法监管和投资教育,有序引导境内外资本价值投资。二是改善外汇储备留存结构,发展战略资源储备;三是建立财政投资型储备基金(如香港的外汇基金),发展经营型财政理念,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来源储备,必要时可作为干预市场的经济杆杠,以维护内部市场稳定,增强规避国际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的赤字平衡能力。四是加强对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和窗口指导。

3.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是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坚决避免中央政府直接向央行透支。二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二)长期政策: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供给的改善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结构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严重依赖外部需求;其二是严重依赖外部资源。这两个特征使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唯有加快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才能彻底降低经济运行的风险,减轻外部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冲击。才能防止我国市场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形成的通胀预期。

1.调节生产领域缓解供需失衡。一是适度放开生产要素的价格管制。改变资本、土地、环境等要素价格偏低的现状,着力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使经济增长客观反映资源环境成本;三是加快环境保护力度,增设环境税,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实施全民环保计划。四是更加注重推进自主创新。有效提高产出效率的财政政策安排。五是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六是加大金融支持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

策。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改善储蓄结构和发展消费信贷。七是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部门价格的监管,控制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程度。

特殊理论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中国特色

1 概述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在不断发展中得以进步,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成长在人们的视野中,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一个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中会碰到诸多的因素,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企业内部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促使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及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才不至于被社会竞争所淘汰。因此,构建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就需要管理理论在其提供支撑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管理理论研究还处于明显滞后的阶段,研究理论的基础也是较为薄弱,与先进的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研究还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国内企业的迅速崛起,我国迫切需要构建符合我国特殊背景下的研究管理理论,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与达成这一目的,就要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基础之上,在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理论的构建,因此,我国在对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要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分别为科学研究、强化问题意识、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从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2 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管理学理论的构建

对于从中国特殊背景之下构建管理学理论,有利于帮助我国在发展道路中得以更好的发展,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化的理论被构建出来,有利于我国企业得到良好的运行。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本文从提到的三个原则入手来进行探讨。

2.1 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理论的构建是依赖于科学研究过程,进行良好的科学研究,有利于理论的有效构建。理论构建与科学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简单的来讲,就是归纳到演绎,演绎再到归纳的一个过程,表明了科学研究要经历理论、假设、观察、经验概括、理论这几个步骤的无限循环,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给定的理论命题出发,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来检验或者是修改之前所设定的理论假设,从而构建想要的理论。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有效的收集资料,进行有效的研究。

2.2 以问题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西方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应用的方法,也被中国研究者所接受,在管理学理论的探讨过程中,以问题意识来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所谓的问题意识,指的就是一门学科发展、生存的关键,可以说是进行研究活动的灵魂,从问题意识角度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的构架,可以从问题意识的相关特征出发进行研究。

首先,问题意识具有真实这一特点,也就是问题的价值性。为什么要研究有关管理方面的理论,最大的原因就是将这一理论研究出来,对发展是有巨大的帮助的,也就意味着在探讨中国特色基础上的管理理论,先要做到的一步就是问题的预设应该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将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转换为管理理论中基本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信息概括,可以让之后的人有所参考。其次,客观性也是问题意识的一大特点,也就是从事物的事实判断出发,基于正确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客观的观察,才能将中国条件下存在的特定情境中的现象与之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基于中国特殊背景下的管理理论提供独立的学术贡献。最后,问题意识还具有可证明性,也就是指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清晰、正确与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有没有弄清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从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弄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面的问题,研究在中国背景下的问题,促进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构建。

2.3 从中国实际发展状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

脱离社会的发展背景和环境下的管理理论,是不具有参考的价值,因此,从制度、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讨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构建。

首先是制度的嵌入,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制度,而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受到的市场经济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受到市场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可以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还存在滞后性,有大量不规范的交易存在,因此要将制度因素考虑到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其次是文化的嵌入,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渐渐形成的,对于人而言有着根深蒂固的作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传统的社会中是以伦理或者礼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缺乏法治的约束使得政治权利与人际关系成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我国社会发展至今,这样的思想仍然存在于社会发展中,因此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后是社会结构的嵌入,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的社会结构有着巨大的不同之处,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的管理以人际发展为主,而不是以制度进行约束;第二,人际关系成为管理模式最为主要的结构,占据主导的地位;第三,我国的企业构成与西方的企业构成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西方的企业是以制度来领导公司,而我国是以人治在治理公司,因而存在巨大的差别,因而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时,也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

3 结束语

有效的管理理论,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的问题,以问题意识为中心来组织学术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我国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02).

[2]徐淑英,张志学.管理问题与理论建立: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策略[J].南大商学评论,2005(04).

特殊理论 第4篇

一、探讨声乐理论语言的特殊声乐演唱

声乐属于表演艺术的范畴, 在它里面不仅有文学和艺术, 而且我们还能看到舞蹈等艺术, 借助外在的声音演唱, 最终呈现出来。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进行论述的话, 我们要将声乐归属到综合艺术的范畴。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 如果一名歌曲演唱者有着甜美的嗓音, 但不能最终代表他就能成为令人羡慕的演唱家, 同时还需要优越的生理演唱条件。一名出色的歌曲演唱者要具备精通的演唱技巧, 同时要具有熟练地演唱功底, 触及的声乐演唱知识又比较丰富, 才有可能实现最终步入音乐演唱的殿堂。声乐教学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 歌唱语言教学这个环节是所有学生在学习声乐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这在我国很多的艺术院校和音乐学院都存在此类问题2。

二、声乐理论语言的特殊声乐教学指导

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目的, 总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 不断进行自身整合, 然后进行后续的推广和利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因材施教的声乐教学模式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制定针对性的辅导和教学策略, 有助于学生特殊性的发展, 解决自身存在的不足, 实现声乐技能的提高。这种针对较强的教学模式不单单在古代就是在当代也能够看到其身影的存在。

这两种不同的声乐实践模式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这种差异体现在技能技巧的授课当中最为明显。乐器教学比较直观, 较为具体。声乐教学则比较抽象, 显得比较笼统。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乐器教学使用立体、客观的乐器, 这些乐器看得见、摸得着, 而声乐教学接触的是内在的各种声乐演唱器官, 由于其存在人的体内, 往往不清楚, 也不了解, 显得很陌生, 比较模糊。在实际的声乐课过程中, 声乐老师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了解学生的演唱, 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 其中包括声乐老师的现场指导等都是很不错的方式。学生在演唱声乐时, 往往对内在的感觉把握的不是很好, 声乐老师无法进入学生心里去观看学生到底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只有通过外在的倾听和观察进行有关的指导教学工作。声乐老师只能通过学生的吸气、嘴部运动、喉头所处的位置进行相应的判断和指导, 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需找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 这种不易把握的特殊性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声乐老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声乐演唱的艺术修养, 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 综合有效整合, 形成成熟的成功经验, 协调好声乐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 形成新的适合自己作为教学指导用的内在评判标准, 更好开展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来3。

声乐教学是一种特殊性很强的工作, 不同的声乐老师有不同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训练技巧, 这种个性化的差异在声乐老师的教学工作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声乐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 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学情况相互独立。学生从不同声乐老师那里学习的生声乐技巧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另一个声乐老师的课堂上, 另一个声乐老师给出的声乐评价方式往往也不适用在别的声乐老师的教学中。这些问题的出现,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声乐演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是声乐老师的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还有一部分声乐老师缺少丰富的声乐演唱经验和实战的演唱阅历, 没有形成较高的声乐修养造诣, 面对众多的学生对象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做出准确的分析。还有部分声乐老师在实际的声乐授课过程中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 没有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

三、声乐理论语言的特殊互动

声乐是一种美学艺术, 是一种借助听觉来实现的艺术。歌声在传递过程中, 通过发生器官的发声, 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最终进入到接收者的耳朵, 引起情感上的感受。也就是说声乐这种艺术美要通过演唱者创作式的构思, 演唱形式的表现, 评鉴反馈的鉴赏, 这些最终结果的实现都要通过接收者感受功能的体现, 同样的道理, 也在声乐教学中适用。

声乐教学具有双向性的导向特征:一种特征是对歌产生的听觉, 另一种是寻求方法上的指导。在实际的声乐演唱过程中, 从学生的声乐演唱到老师对学生声乐演唱的赞赏性分析, 这些都是审美性聆听的范畴。声乐老师在聆听学生进行声乐演唱的时候, 要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 找出学生演唱的错误, 对学生演唱中的进步提出表扬, 对不足的方面要提出指导性意见, 要透过现象的声乐演唱, 进行深入的理性分心, 通过自己的思考, 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促进学生演唱技巧的提高。声乐老师要培养这种能力, 要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进行正确的判断, 然后提出指导性的解决策略, 这也是声乐老师的特殊身份所在, 是完全不同于歌唱家的。在声乐课堂上, 学生既要聆听来自声乐老师的示范性演唱, 也要学会以一种欣赏者的身份进行有关的欣赏学习。声乐老师的示范性演唱和学生训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聆听方式更容易启发学生, 形成师生之间共同的审美体验、手段和变现手法。

四、结语

在歌唱中, 声乐语言是直接体现人们心理对周围事物反映的手段, 声乐语言让人们理解和体验了声乐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 声乐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 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些特征性的元素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 涉及了多种学科, 正确认识这种特殊性能够方便以后更好的运用它, 有利于实际的教学工作。

注释

11.安洁.论声乐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作用[J].参花 (下) , 2014 (10) :127.

22 .鲁庆华.声乐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和歌唱语言的重要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6) :152-153.

特殊理论 第5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SWOT 就业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rom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Based Upon the Theory of SWOT

(Laboratory Center,Nanjing Special Education Normal College,Nanjing 210038,China)

Abstract: As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from normal college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and has been paid too much attention. For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employment faces more challenge. In this study, the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ncluding strength,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SWOT) of students from the current colleges of speci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n the four strategies including growth strategy(SO), reverse strategy(WO),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ST) and defense strategy(WT) are provided. Moreover, the strategies of 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from the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from the government, employers, college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Meanwhil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Special Education; SWOT; Employment

0 引言

SWOT 分析法又稱为态势分析法,它是从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威胁( Threat) 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来全面把握自身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制定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策略。据教育部最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 万人[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成了所有高校毕业生的一个沉重话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也显得尤为艰辛和漫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毕业生如何适应更为开放和动荡的就业环境,如何克服学历层次低的不足,有效发挥特殊专业技能优势,已成为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育者和特殊教育毕业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将运用SWOT 理论分析法,从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 机会与威胁) 和内在资源( 优势与劣势) 出发,设法从多层面挖掘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现象背后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力图为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找到多渠道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价值。

1.基于SWOT理论的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就业优势

1.1.1人才紧缺

近年来,残疾人口数量急剧增长,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越来越多,急需大批有特殊教育专业能力且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怀有极大热情的特殊教育教师。而当前全国范围内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并不是很多,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成了稀缺人才,不能满足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

1.1.2 专业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具有一般教育理论基础,掌握特殊儿童(有身心发展障碍的儿童及超常儿童)教育和康复训练理论和技术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与科研的理论型人才,或从事各级各类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教师、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和康复机构的专门人才、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较之社会总体需求,岗位数量较少,但纵观整个特殊类领域,就业岗位并不缺少,且呈现着增长的势头。

1.1.3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面广[2]

(1)普通幼儿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随着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原有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难以保证教育实效,故普通幼儿园亟需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补充,以便提高师资队伍的全纳教育素养,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提供合理有效的教育。

(2)康复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随着招收特殊儿童的机构不断增多,各机构在生源方面的竞争也在不断增大,特殊儿童的训练效果往往直接影响到生源。康复机构训练人员的素质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主要因素,这使得康复机构为增强竞争力而越来越重视师资的选拔,更加强调师资的专业性。因此,康复机构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义务教育阶段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现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特殊学校需要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普通学校也需要特殊教育师资。

1.2就业劣势

1.2.1少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缺失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3]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就报考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兴趣,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志向。同时部分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没有正确职业观指导的前提下,他们通常会对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艰苦有一种恐惧与逃避的心理,这样也会影响到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方向。

1.2.2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3]

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毕业生工作条件的期望值与现实条件的巨大反差,在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有很多特殊教育私人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很缺乏有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老师,但是这些机构的工作环境与毕业生的经济回报却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特殊教育毕业生也很少去这些特教机构工作。

1.2.3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学历水平偏低[4]

特殊教育院校办学层次的现状导致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层次总体较“低”。目前,举办各类特殊教育的院校大多是大专层次,少数为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特殊教育专业少之又少。本科院校招生规模较专科院校小,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整体来看是以专科水平为主,相对于一些用人单位来说,学历水平偏低,被挡在了就业门槛之外,与普通教育相比明显缺乏竞争力。

1.2.4 就业意向单一[4]

受社会、家庭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是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在求职无果的情况下,才退而求其次考虑学前、康复类等机构。

1.3就业机会

1.3.1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特殊教育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

《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将专门的特殊幼兒康复机构作为实施学前特殊教育的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也指出各级残联要积极举办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这将为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3.2 党和政府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给予了特殊教育毕业生更多的倾斜[4]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就业环境也在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心,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给予了毕业生更多的倾斜。如国家在中西部县级以上城市新建1500 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正逐渐发挥作用。以2010 年、2011 年两年为例,中西部新建公办院校吸纳了学院大量的毕业生,将进入公办院校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提高了5 个百分点; 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也逐步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力度,公办学校、残联纷纷加大了对教师、残联下属康复机构人员的引进力度。总的来说近年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这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4就业威胁

1.4.1 特教学校体制的缺陷[3]

一些基层特教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些特殊儿童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错误的理念下,学校也不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对于有扎实专业基础的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并且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可以胜任特教学校的工作。另外,特教学校教师的聘任又缺乏统一的标准,特殊学校教师准入要求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因此,在特殊学校的聘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目前特教学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学校调去的,一部分是毕业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经过专业培训进入特教学校的,一部分是认为特教学校“工作清闲”而占据了工作岗位的,这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非常紧张,导致大部分特殊教育毕业生由于编制问题难以进入正规的特教学校。因此,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竞聘时没有任何优势,甚至出现明显的劣势。

1.4.2 社会的理解与容纳度低[3-4]

特殊教育院校与综合性院校相比,综合实力相对薄弱,被社会关注程度较低。由于特殊教育的独特性,被社会较少认知,如社会普遍认为特教教师的工作较为简单,无教育技能可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了解程度也对特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社会对特殊教育这一行业的不理解往往使得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潜意识中有一种逃避的心理。

2.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和应对策略

2.1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分析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SWOT模型分析见表1

2.2 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应对策略[5-6]

2.2.1 增长型策略(SO):增长型策略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的最优策略,其自身优势恰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也给予其发展机会,特殊教育毕业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社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

2.2.2 扭转型策略(WO): 特殊教育毕业生自身存在某些弱势,面对社会发展提供的良好机会,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此时,特殊教育毕业生应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以顺应社会发展契机,或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式避开自身弱点以提高就业率。

2.2.3 多样化策略(ST): 此种策略则是自身具备某些优势,而面对某些恶劣的外在环境却无从发挥,女大学生此时应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多方式就业,寻找最符合自己特质要求的职业和岗位,尽量寻求个人—工作的满意契合度。

2.2.4 防御性策略(WT): 防御性策略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较差状态。自身存在弱势的同时也面临着恶劣的外部环境,使其就业困难重重。此时可选择逐步改进自己适应环境,进行自主创业,接受继续教育或出国深造,避开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

3.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对策的相关建议

3.1政府层面[3][7]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最主要资助者和管理者,在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为此,为了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急需政府从宏观上做好以下几点:

(1)国家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帮助特殊教育院校及时更新实践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特殊教育事业有法可依。

(2)国家应该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予以奖励,对特教教师实行奖金制,并为特教教师进修、晋升给予优惠条件。

(3)建立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制度。有关部门应组织专门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及个人发布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信息,并对人才需求的走势及就业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以帮助特殊教育院校适时设置专业和课程。

(4)政府可将人才招聘会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对各类招聘会实行统一调度、科学布展,建议每年多开设几场专为特殊教育毕业生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以提高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5)出台一套完善的帮扶特殊教育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依法为他们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予以税费减免、降低准入门槛、提供小额贷款,提供人事档案托管等,有效拓宽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2 用人单位层面[7-8]

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接纳者,是确定毕业生是就业还是失业的仲裁者,如果撇开用人单位来谈就业,就业无疑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为此,用人单位如能做好以下几点可大大促进特殊教育毕业生顺利就业。

(1)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和择人标准,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摒弃聘任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错误的观念,减弱特殊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威胁。特殊教育毕业生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他们具有扎实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是普通专业的毕业生所不具备的,可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2)用人单位进行预见性的人才储备,增强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采取“应急性招聘人才”,到其他特殊学校临时去“挖墙脚”,但如一味追求招聘的功利性,只能导致学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3 学校层面[9-10]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可从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三方面入手

3.3.1 思想教育

(1)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融人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课程体系中,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情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专业教育來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情意和专业素质。

(2)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把本课程作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每个学年都要开设,并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开设的内容,开设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认识教育、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职业适应教育。在课程安排上增加职业生涯实践环节和实践学时,在低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认知的内容,在中年级开设学业规划与实践教育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内容,在高年级开设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自主创业教育及职业适应教育。

3.3.2 专业教育

(1)要让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类型,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专业课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特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3)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4)让成功的特教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报告,让学生了解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成功感和幸福感,让特教教师的感人事迹感化他们,以激发他们学习本专业知识的信心和斗志。

3.3.3 职业规划教育

(1)定期编印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和宣传教育材料,帮助学生获得与就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利用各类职业测评软件对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知识、能力、特长、优缺点等进行客观测评,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2)设立专业化、固定化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细致化、有针对性的专业咨询、职业辅导、就业服务及指导生涯设计等一对一的辅导。

(3)聘请特殊教育专家为学生讲授特殊教育的前沿知识,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对特教教师的需求及当前特教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4)邀请一线的优秀教师作报告,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明白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优越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工作岗位是需要勤奋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不是只凭运气就可以达到。

(5)召开招聘会,让所有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零距离接触,让他们了解特殊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的面向需求,缩小自身与特殊教育学校需求目标的差距,合理制定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3. 4 毕业生层面[5-6]

特殊教育毕业生自身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迎接挑战。

(1)发挥优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要善于发掘并发挥自身优势, 尤其是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这也是特殊教育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关键标准。

(2)抓住机遇。伴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投入,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树立多样化的就业新理念,确立全方位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有机结合的新观念,由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规避劣势。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自己应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克服自卑、逃避心理,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多方式就業等观念,尽量减少由于自身的弱势造成的就业阻力。

(4)迎接挑战。特殊教育毕业生要敢于面对外部环境对其就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树立信心,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用事实向社会证明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可以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另外,还需要树立创业意识观,继续教育意识观,为其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http: / /www. tech. net. cn /web /articleview. aspx? id = 20121121174009421&cata_ id = N002.

[2] 王晶,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2(10)93-98

[3] 张秀,兰继军.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解决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3(7)127-130

[4] 吴兴,关于特殊教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林区教学,2011(11)109-111

[5] 李丽,梁茵.基于SWOT模型的女大学生就业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120-123

[6] 李正军.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200-201

[7] 王春艳.运用SWOT理论探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出路[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183-184

[8] 赵萌,谌邵斌.基于SWOT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87-90

[9] 王淑荣.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8)111-113

[10] 覃宪儒,蔡立丰.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2(5)70-71

特殊理论 第6篇

一、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

传统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而现在人文精神的回归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指引。体育与人文精神之所以密不可分, 是因为人文精神源于体育, 又反过来促进体育的发展, 而这一辩证统一关系使我们看清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如:在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活泼生动的体育运动被变异成呆板乏味的身体动作重复练习, 体育教师一味追求完成国家体育教学任务, 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健身意识和能力的养成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理念中, 强调关注学生的体育文化的熏陶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体育课上不再是单纯机械化的身体运动练习, 更多的是将健身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由此可见, 人文精神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人文精神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人文精神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它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变革的导向作用, 而且从这个导向作用延伸开去, 极大地丰富了高中体育教学理论的内容。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中提到“面向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的教育中人文思想的理念也已经和自然科技思想并驾齐驱, 高中的体育教学必须树立“人文精神”的思想, 并且以这个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开展活动。

在体育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的每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做了详细的描述, “人文精神”理念的融入, 使以往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出改变, 注重学生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而不是只有简单的技能训练。如:学校的体育老师可以有取舍地在原来的运动项目上进行增删或改造,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运动资源。在游泳课上, 改变以往的纯粹教游泳的姿势和提高游泳速度的教学模式, 转向侧重于教学生水中自救和救人的本领,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水上进行漂浮, 真正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如此, 也可以将运动项目丰富化, 不再是单一的羽毛球、篮球、足球和田径等, 而是加入新的体育运动元素诸如有氧运动健身操、网球、沙滩排球以及攀爬墙等。教育的主体是人, 高中体育教学应该逐步做到以人为本, 不再以竞技为目标, 这才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人文精神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体育老师应该有个人的教学风格, 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个人教学实际进行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体育教学, 这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不相违背。青少年具有好动好强以及注意力时间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体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挥能动性的模式, 如小组合作模式、竞赛模式、游戏模式、启发式教学……例如:田径教学中, 除了教学生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呼吸方法, 还可以开展比赛让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比赛中, 在竞争中提高能力, 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或者可以分组合作, 让学生自己选择, 可按兴趣分组也可按性格脾气分组, 这更加有利于团结协作的融洽, 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体育老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改变和创新, 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服务, 兼顾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高中体育教学理论中, 人文精神以其特殊性贯穿整个教学理论体系。所谓教育, 即是教书育人, 人文精神强调的“以人为本”更是对其进一步的补充。体育教学应该从“教”向“学”进行转变,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师生互动, 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特殊理论 第7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特殊人群,政府职能

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航船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之而出的社会矛盾与特殊问题也凸显在生活中,其中特殊人群问题是近几年社会问题中比较严重的。特殊人群的管理与服务既是人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人口管理的一大难题。一方面是由于特殊人群自身的生活边缘性、社会地位低、健康水平的弱势等非常容易导致此类人群心理的不健康及人格扭曲;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在特殊人群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如法律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社会组织部门不完善、社会包容度低等因素有关。因此,切实解决特殊人群在生活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消除其所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成为当下需要讨论解决的重中之重。

特殊人群在不同的范畴内界定也不尽相同,在法律领域中特殊人群主要指外来人员、吸毒人员、邪教人员、归正人员和被关爱对象。而特殊人群作为一个社会概念,主要指流动人口中的未就业人员、精神病人、吸毒人员、艾滋病患者、刑释解教人员,以及被社会学家称作新型的游民等。尽管在不同理论学科下的解释不同,但是这类人群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现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过新公共服务理论各基本原则来剖析我国特殊人群的社会管理对策。

第一,政府的作用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发展的方向,而加强社会管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政府改变管理模式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对特殊人群管理必须践行的行动指南。特殊人群是我国危害社会安全的高危人群,也是需要社会关爱帮助的一个重要团体,在管控帮教后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需要工作、生活这些基本诉求。然而,法律在对于这些人群的治理上只有如何收押管理、罚款、强制拘留等手段,忽视了他们在离开押解后的过程,致使大部分人继续走向了社会的边缘对社会又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服务型政府理论提出后,对于这类人群回归社会时政府政策、社区康复等一系列过渡模式都应服务于特殊人群。这不仅仅是特殊人群回归社会的良性过渡,更是我国政府由掌舵的角色向服务者角色的健康过渡。

第二,公共利益是目的,而不是副产品。政府在公共资源进行配置时应明确其所属的性质是为社会服务而不是通过公共资源为政府创造价值。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减小市场作用,通过引导和道德舆论导向去加大政府对公共利益的实现。在特殊人群社会管理中,以包头“阳光工程”社区戒毒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四位一体”工作模式,以吸毒人群成功戒毒后就业安置问题为工作核心,以在全省建立“阳光企业”为脱毒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自主创业、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法,成功的达到了降低复吸率,促进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效果,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政府为了“政绩压力”通过对企业施加不当压力或自行向企业分摊安排指标以增加管理范围内的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人数这一情况。

第三,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在公共服务理论的条件下,政府公务员应明确其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回应“顾客”的需要。在公共部门,政府无法确定顾客的具体定位,所以应该时刻关注所服务的公民的利益与需求。特殊人群虽然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弱势群体”,或者是“偶然迷失自己方向的人”。他们在回归社会的时候同样需要政府的帮助,政府应在这种情况产生时做出及时反应,通过社会服务团体、社区工作等手段去解决特殊人群普遍存在的困难,而不是等待“顾客”向其提出诉求。政府工作人员应将目光聚焦于特殊人群,他们自身存在的如居无定所、自身疾病、脱毒回归社会、生活无法自理等现实原因迫使其无法按照正常的社会轨迹生存,所以在服务理论下倡导政府的服务理念更加适合公民公共利益的需要。

第四,责任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政府机构及其公务员在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政策制定这一环节,当将这些规章投放于市场后,每一个步骤都要加以关注与反馈。在特殊人群回归社会的这一领域,政府公务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仅限于政策的框架里,如留守儿童统一管理、吸毒人群回归社会等一系列政策实施后所得到的效果是否与公民的利益相符合,是否达到了政府在制定此项政策时所要达到的目的想吻合,公务员应该对政策下实施的效果、公民的价值标准、民主规范等负责,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所带来的收益,而是关系到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标准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尊重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生产力的价值。政府应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重视与各机构、各组织的合作过程,而不能只关注合作带来的效益。特殊人群自身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因素,但在经过政府、合作企业、社会组织等帮助后回归社会仍然具有社会人的价值。特殊人群中,一些不具有生产力的成员虽然不能为社会带来经济价值,但是都具有自然人的价值,政府不应该忽略这一因素而将其排除在外。公平、平等是每一位特殊人群应有的权利,配合政府与公共组织完全回归社会成为生产力的一员又是特殊人群应尽的义务。同时,公务员应关注特殊人群的诉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公务员本身也必须得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善待,二者互为联系。

第六,尊重公民和公共服务的价值,重于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公共利益一般都是由公务员向公民承诺后产生的成果能达到更高的认可来实现的,而不是像企业家一样把利益最大化来当做自己的工作目标。特殊人群监管难,但是更为困难的是收押或者监管场所难以提供。由于特殊人群大部分是疾病患者,许多人患有肺结核、癌症、艾滋病等重症,公共管理部门应为其提供与正常人一样的专业医护团队,并且设置专门的公益性的生活场所。但这并不是一项以收益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参与进来的企业也应以配合政府公共服务创造社会公共事业公益最大化为此项工作的最终目标。公共资源也应被特殊人群所享有,通过社区辅导、社会组织帮教、政府的合理化引导及专业人员的治疗来达到使其回归社会的目标,这才是政府公共服务所体现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成果。

特殊理论 第8篇

关键词:对话分析,对话,独白

俄语文献中关于对话特殊性的研究最早见于谢尔巴 (Л.В.Щерба) 于1915年发表的《从我对卢日支方言观察得出的几点结论》一文。他在文中指出, 独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的语言形式, 对话才是语言真正存在的形式。雅库宾斯基 (Л.П.Якубинский) (1923:25) 同意谢尔巴的观点, 并在俄语对话研究的理论奠基之作《论对话语》中进一步指出对话是一种真正特殊的语言现象:对话对应于交替形式的社会交际, 是行动话轮和反应话轮的相对迅速交替;独白则对应于作用持久的交际。

后继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雅库宾斯基的对话特殊性理论,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对话和独白。什维多娃 (Н.ЮШведова) (1956:68) 认为, 对话和独白是口语的两种形式, 独白是直接面向听众的无拘束的讲述形式;对话是话语的交替, 在对话过程中一个话语由另一个话语产生。按照泽姆斯卡娅 (Е.АЗемская) (1987:38) 的观点, 对话和独白都是口语的体裁, 但口语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对话的典型特征说话人和听话人互换角色。维诺库尔 (Т.ГВинокур) (1997:119/240) 则更多从交际的角度理解对话和独白, 他认为, 对话是由相互交替的话轮组成的一种言语形式, 交际双方的话轮的语言表达要建立在理解对方话轮的基础上, 双方的话轮构成一个统一的意义整体, 包含主动发起和反应两方面的内容;独白这种言语形式是积极的言语活动的产物, 但不期望同样积极和立即的反应。

一、对话和独白的区别性特征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于对话和独白的区别特征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参与交际者的数量

对话是交际双方行动话轮和反应话轮的相对迅速交替;对话具有两种形式:双人对话和多人对话, 多人对话是由两个以上的交际者参与的活动, 双人对话和多人对话没有根本的区别。对话中必须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 交际人数为两人或两人以上;独白必须存在说话人, 它是交际一方单方面的表述, 在一些条件下可以缺少接收者 (听话人) , 或具有象征性接收者 (即说话者自己) , 交际人数可以是一个人或许多人 (如公众演讲) 。 (Т.НКолокольцева2006:57)

(二) 话语的直接指向性

对话中交际双方的话语直接指向另一方, 独白中的话语则直接指向说话人自己。独白和对话相比, 不是指向外, 而是指向内, 即说话人针对的并不是听话人, 而是自己, 因此才不用考虑听话人的语言反应。 (Г.ОВинокур1959:278)

(三) 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地位

交际双方主体角色的交换和双方相互履行责任是对话的基本特性。对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平均分摊参与交际的责任, 独白中只有说话人承担责任, 听话人并没有做出言语回应的责任。 (Т.ГВинокур1997:240) 对话中由于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角色的互换,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色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因此二者都成为交际的积极参与者。独白中交际者的角色是固定的, 说话人一直充当积极参与者, 听话人相比之下, 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为他们不表达交际反应或是仅做出有限的、特定的反应。

(四) 话轮的交替性

对话与交替形式的社会交际相对应, 是就某个话题进行的不连贯的谈话, 其外在形式特征表现为相对迅速的话语交替, 这种交替实质上是交际双方相互打断。话轮交替是对话的主要结构特点, 对话的参与者轮流地充当话语的传送者和接收者, 这种传送活动是不连续的, 中间有打断。 (Ю.МЛотман1996:193) 独白为单方面的言语活动, 对应于作用持久的交际, 不需要实现话轮交替。

(五) 话语的长度和结构

和独白相比, 对话语速较快, 结构更加简短。雅库宾斯基认为 (1923:35-36) , 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1) 对话交际情景面临的双重任务;话轮的迅速交替决定了交际一方理解另一方话语和准备说话发生在同一时刻。这种在有限时间内必须要实现的双重任务极大地限制了对话话轮的长度。 (2) 相互打断性是对话的普遍具有的特征, 交际一方预料到另一方可能会打断自己的话语, 为了在对方打断之前说完自己想要说的话, 因此有必要使用比独白中更简短的结构和更快的语速。 (3) 由于存在语境和各种非语言手段作有力支撑, 对话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为了表达某种思想, 对话中的话语不用像独白语中那样将所有的词一一展开, 相对于对话的简单的句法结构, 独白的句法结构相对更加复杂, 这样更利于全面阐明言语事实, 使听话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Л.С.Выготский1996:341) 独白不期待听话人的反应, 不受以上双重任务的限定, 可以按照既定目标连续完整地表达思想, 因此话语一般较长。

(六) 语法结构

对话中存在不同于独白的词汇句法结构模式, 例如大量不完全句、不同类型的词汇重复、各种实词和语气词以及感叹词的组合、固定化的成语模型、名词一格结构等。复杂的句子绝对不是对话的特征, 而是只属于独白的, 独白中很少有不完全句, 而在对话中不完全句同样能构成话轮, 对话中会出现所有可能的语音简化形式、各种意料不到的词形、不常见的词组、表面看来奇怪的词语, 各种不遵守语法规则的情况。 (Щерба1957:115) 对话中非起始话轮中经常使用不完全句, 因为没必要重复前面话轮已提及的信息, 若使用完全句反而会显得不自然。 (Т.Н.Колокольцева2006:58)

(七) 话语的自发性和准备性程度

独白是一种可以表达严密思想, 预先考虑好要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施加影响的话语。 (Щерба1957:115) 独白作为组织严密的一种言语类型, 说话人事先不仅可以准备单个的句子, 还可能准备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所有表述。这些具有指定关联性和事先准备性的表述可以在交际中完全得以实现。对话是交际双方共同积极参与的思想交流, 交际双方各自承载了大量的信息, 其中许多交际信息不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 并且对话交际面临双重任务和相互打断性的特点又要求交际一方在听完另一方的话语之后要相对迅速地做出反应, 这种直接反应性特点伴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 因此对于对话中的交际者来说事先准备好的关联并不能像独白中那样全面地发挥作用。

(八) 自然性和人为性

对话具有自然性是第一性的, 而独白具有人为性。对话作为行动反应的言语形式, 具有直接反应的特点, 更加符合刺激反应言语表达的联动关系, 社会交际的需求更趋同于人的心理 (或生理) 需求;独白中虽然必定存在反应, 但这种反应一般要符合社会规范 (主要礼貌原则) , 并且未必能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 人的社会需求和生理需求是不一致的, 所以具有人为性;因此所有的交际本质上都避免单方面性, 力图成为双方面的, 对话性的。 (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2/34)

(九) 对语境等非语言手段的依赖程度

言语交际形式可分为直接的 (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 和间接的 (比如表达时采用文字形式) 。直接交际形式既包括对话, 也包括独白, 它具有可视性、可听性等特点。 (Якубинский1923:25) 对话对表情、手势、情景等非语言手段的依赖性更强, 视觉和听觉因素在对话要比在独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 对话中语境等非语言手段可以辅助言语手段, 增强对话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表达各种主观情态意义, 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代替话轮。

二、对话和独白的相互转化

对话和独白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 以上二者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情况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面, 对话会转变为独白。在一定条件下, 对话话轮的交替也会变成独白的交替, 比如互相问候或在一些仪式之上的对话, 或对话个人印象或感受时轮流的讲述, 在这些情况下, 在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 独白的话语经常夹杂在对话中, 使对话话轮交替速度变慢, 话轮内容经过仔细考虑, 有相对严密的结构, 这样的对话称为独白式对话。 (Якубинский:1923:34) 另一方面, 独白也是在对话。这里的对话作广义上的理解, 即巴赫金 (1998:195) 提出的对话性:任何形式的话语都要考虑到话语的接收者 (现实存在或假设的, 想象中的) 这一因素, 言语本质上具有对话性, 一切表述都具有对话性, 即是都对他人而发的, 绝对的独白是不存在的。口语中独白具有对话性, 独白是面向听话人或听众的, 后者可以打断讲述人, 向他提出问题, 对他的话表示同意或反对。例如, 演讲类独白话语具有对话性的两类明显的语言标志:1.第二人称的各种句法形式、设问以及自问自答结构;2.第一人称形式, 其中既有复数第一人称形式和单数第一人称形式。 (赵蓉晖2007:165)

在区分对话和独白的基础上研究对话的特殊性已成为俄语对话分析的传统。俄罗斯学者在从交际者数量、话语的直接指向性、交际双方的角色和地位、话轮的交替性等各个角度详细区分对话和独白, 同时概括总结出对话和独白可以相互转换, 相互兼容的相对特征。俄罗斯的对话研究开始的比西方早, 但发展缓慢, 但和西方语言学界从经验中总结规律相比, 俄罗斯学者更加注重每一个问题的分析。 (崔国鑫2009:18) 从俄罗斯学者对对话的特殊性的全面系统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对话研究的这一特点。俄罗斯学者关于对话特殊性的独特观点和见解对俄语对话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 1998.

[2]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 2009.

[3]赵蓉晖等.口语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4]Винокур Г.О. Горе от ума как памятник русско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й речи.Г.О.Винокур.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A] М., 1959.

[5]Винокур Т.Г.Диалог.Русский язык.Энциклопедия[M]. М., 1997.

[6]Выготский Л.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 1996.

[7]Земская Е.А.Русская разговорная речь: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и проблема обучения[M].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1987.

[8]Колокольцева Т.Н.Современная диалогическая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 и проблемы её изучения[J].Вестник Волгогр. гос.ун-та.Волгоград:ВГУ, 2006.

[9]Лотман Ю.М.Внутри мыслящих миров.Человек-текстсемиосфера-история[M].М., 1996. Шведова, Н.Ю К изучению русской ди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чи реплики-повторы[J].вопросы и языкознания №2, 1956.

[10]Щерба JI.B.Восточно-лужицкое наречие[M].Пг., 1915. Т.1.

[11]Щерба JI.B.Избранные работы по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A].М., 1957.

特殊理论 第9篇

一、VP壳及轻动词假设

VP壳结构是在X阶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来的。X阶标理论是管辖约束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之一,主张句子中所有的句法关系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X阶标双向分叉结构去表征。但X阶标结构所规定的每个节点管辖不超过2个分支的原则,却在描述如图(1)这种英语双宾语结构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它无法对含有两个补足语的及物动词词组进行合理表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简方案提出了VP壳和轻动词假设,指出像give这样的动词实质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它是两个动词的套壳结构。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的轻动词(light verb),下层动词结构才是以动词give为中心的词组,两个VP结构必须套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结构被形象地称作VP壳。有了VP壳,图(1)的双宾语结构就可以满足X阶标理论的双向分叉结构表征原则,如图(2)。

根据VP壳所描述的英语双宾语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动词give首先与其补足语DP a present进行合并,形成一个V’,该V’又与其指示语DP the teacher合并生成一个下层动词结构VP, VP再与抽象的带有使动意义的轻动词合并生成上层的v结构。VP壳结构里的轻动词?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而是一个具有强语素特征的词缀,它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触发原本位于下层VP中的动词give上移并嫁接到该语素上形成合并动词。give移走后在原来位置留下语迹t。give与轻动词组合形成合并动词以后,才能向外部论元指派施事(Agent)题元角色,且由于轻动词带有“cause”的使动意义,合并后便可核查内部DP the teacher所携带的宾格特征,因此这里的轻动词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具有动词cause意义的但又没有具体语音形式的动词后缀。另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中的轻动词并不仅仅只有本例中带有cause, make(使动)意义的这一种,还有带有施事意义do,或带有存在意义be, become等不同类别,它们都具有同样的强语素特征,触发下层动词位移形成VP壳。

二、现代汉语中的VP壳结构

VP壳及轻动词假设的提出也为现代汉语的动词结构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根据汉语的实际情况,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汉语中的轻动词并不一定在语音形式上为空,其既可能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占位者,也可能是一个在词汇层面上有意义有声音的显性轻动词(Huang, 1997;Lin, 2001)。接下来我们试着探讨几个例子。

(一)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在VP壳理论里,英语的不及物动词(非作格动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不及物,它们其实是隐性及物的。当它受到轻动词触动上移并与之合并之后便可以指派宾格。例如句子“I walk my dog everyday.”的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及物动词walk从原本位置上被上移并嫁接到一个带make使动意义的没有具体语音形式的轻动词上,所以其句子的逻辑式基本等同于“I make mydog walk everyday.”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类似现象,有些不及物动词结构往往也能演变为带宾语的结构,如:

(3) a.有客人来了。

b.来了客人。

按照一般理解,“来”是不及物动词,不指派宾格,所以(3b)句的“客人”一词的位置较难解释。但(3a)和(3b)两句虽然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却相同,且两句中都只有一个名词论元,扮演相同的题元角色主题(theme)。根据题元角色指派统一化假设(UTAH),具有相同题元角色的论元在句法结构上也应该占有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3b)句和(3a)句的逻辑式应该是一致的,(3b)句是在(3a)句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可用VP壳解释如下:

根据图(4)可知,(3a)和(3b)句的VP壳底层结构相同,表层上的不同是由于在(3a)句中,可以把“有”看作是一个独立的显性轻动词,不再是抽象的词缀,不需要再与另外的独立词结合,所以下层VP的中心词“来了”留在原位不动。而(3b)句中的轻动词是乔姆斯基定义下的具有强语素特征的轻动词覫,它的意义虽与动词“有”一致,却是抽象的,所以它必须触发下层VP中的动词“来了”上移并与之合并才能实现其动词功能。

(二)动词复制句

动词复制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它的表层结构有动宾和动补两个动词词组,并且这两个动词词组的中心词是相同的。例如:

(5) a.我吃饭吃(得)很快。

b.他说话说(得)很慢。

用VP壳结构来描述动词复制句的逻辑式,我们可以假设上层v结构的中心词为具有施事意义do的显性轻动词,其语音形式由句子当中描述的具体施事行为来决定。如在例子(5a)中的轻动词do指的是“吃”,而在(5b)句子中的do则指“说”。这个显性轻动词可以独立存在,不触发下层动词移位,并指派句中的施事论元及主题论元。下层VP词组多以“V-得”结构加形容词形式或直接以V加形容词形式表动词状态补语,“得”此处被处理成一个动词后缀。图(6a)描述的就是(5a)句的VP壳结构:

图(6)展示的逻辑式还可以用来解释另一种句式。由于汉语中的轻动词既可能是一个独立词形式的显性轻动词,也可能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抽象轻动词覫。若(5a)动词复制句的轻动词是后者,其触发下层动词词组的中心词“吃”位移并嫁接后,将会生成另一种表层结构“我吃饭很快。”(如6b所示)。这就证明了在VP壳理论的框架内,动词复制句“我吃饭吃得很快。”和非动词复制句“我吃饭很快。”两句的底层结构是统一的。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英语中,有一部分动词来源于名词。用VP壳理论解释,是由于下层VP结构没有可移动的动词中心词,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下层VP结构中的名词上移与轻动词合并,从而获得动词的功能。例如句子(7) I sneeze.中的sneeze动词生成过程便如图(8)所示:

现代汉语中也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例如:

(9)我博客了。

当我们用VP壳处理句子(9)时,发现其意思及底层结构实际上与句子(10)一样。

(10)我有了博客。

两句表层结构的不同可以归结为(10)有实实在在的显性轻动词“有”,而(9)只有一个零语音形式的轻动词覫,覫具备“有”的意思,但它强大的词缀特性要求其必须与独立词合并才符合语法。于是(9)带给了VP壳理论新的挑战,下层结构中没有动词,只有一个名词“博客”。在别无选择之下,处于补足语位置上的名词“博客”必须提升,与轻动词嫁接形成合并动词,只在补语位置留下语迹t。综上所述,句子(9)和(10)中的动词生成过程就如图(11)所示:

图(11)说明了VP壳结构能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类似的例子还有句子:“他科员了一辈子。”句中的动词“科员”也可以看作是由带有“作为”be意义的零语音形式的轻动词覫要求原本的名词补语“科员”移入所得的合并动词。其逻辑式基本等同于:“他当了科员一辈子。”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现代汉语讲求意合,其句法形式灵活甚至随意,只求意思到位,规则性不强。本文在VP壳理论框架内分析探讨三种较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现象的共性,结果发现三种动词结构都存在轻动词,虽然不同类型的轻动词会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从而生成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本文所分析的汉语动词现象的底层结构却是统一的,都能够被VP壳结构所解释。但由于汉语语言事实错综复杂,且文章篇幅和我的理论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的分析和解释只是试探性的浅析,所举的也是个别具代表性的例子,无法涵盖所有重要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所以要将文中结论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大量研究。然而本文的尝试还是呈现了VP壳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及其理论优越性,在其框架内探讨语言的共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语言现象的生成。这让我们相信,汉语语言现象虽然纷繁复杂,背后一定存在基本统一的理论解释,我们应该为了进一步简化和统一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而继续努力。

摘要:最简方案代表着乔姆斯基对极度概括又极度简单的完美句法的追求, 主张以经济性为原则, 用一套最简单的规则和表达式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本文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复制句及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三种比较特殊的动词结构, 结果发现形式各异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都可以用VP壳作出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VP壳理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复制句,名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文献

[1]Huang, C.T.James.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997, (3) .

[2]Larson, R.K.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 1988, (3) .

[3]Lin, T.-H.Jonah.Light verb syntax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1.

[4]Radford, Andrew.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5]袁野.用VP壳解释几个汉语现象[J].云梦学刊, 2004, (3) :100-102.

特殊理论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各专业所设置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许多理论课程总体上讲具有内容抽象、体系呆板、实践性弱甚至枯燥艰涩等特点, 这些特点一方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教主体教学热情、教学能力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会引发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厌学情绪, 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从而影响甚至背离教学和培养目标。

客观地讲, 高等学校金融类理论课程在对施教对象所传递的属性标志信号上既具有与其他学科专业理论课程相似的一般性, 又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这里的一般性表现为大多数理论课程所共有的基础性强、实践性差;逻辑性强、直观性差等特点;而特殊性则表现为与其他理论课程相比, 经济金融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又往往和人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金融环境当中, 尽管可能有一些人对经济金融缺乏兴趣, 但却无法回避经济现象和金融问题, 非但如此, 对金融问题的理解或回答还会因人而异, 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金融理论课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为我们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一、引导和帮助学生对金融理论课程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借此形成重视是优化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从逻辑上讲, 这个工作是包括金融理论课程在内的所有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所首先需要做的, 而且必须做好。它对于帮助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性质、内容、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解并形成科学定位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课堂教学开始时也花了必要的时间对课程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逻辑体系、课程要求和任务、学习方法等做了介绍, 但对于决定学生正确思想认识和学习兴趣的课程地位和作用问题不是轻描淡写, 就是寥寥带过, 甚至索性跳过直接进入内容部分, 即使那些对此投入了些许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在更多情况下也是出于教学大纲中课程结构体系的要求抑或教学督导对教学日历落实检查的形式需要而被动为之。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般源于两种渠道:先天自发和后天引导, 我们不排除一部分学生在大概了解了课程主要内容甚至无须了解内容仅凭课程名称就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但更多的学生却需要教师通过使用严密而自然的讲述、科学而耐心的阐释以及必要而恰当的氛围的去引导他们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 这个时候必须大力强调和发挥教师作为施教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帮助和促进学生迅速地形成对课程的科学认识并建立浓厚的兴趣。

至于引导的方式, 可以从金融理论课程的特殊性直接获得。以货币银行学为例, 教师可以从与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类主体密不可分的货币金融活动 (如国家助学贷款、新学年学费缴付方式、信用卡诈骗案件等) 出发来吸引学生步入兴趣轨道, 也可以通过阶段性的货币金融热点、焦点问题 (比如当前的次贷危机、央行降息、增持美元债券等) 作为切入点, 上述这些范畴或事件显然都是货币银行学理论所能覆盖并可做出解释的。而引导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具体来讲, 就是既要通过这种强相关或高关注度的货币金融事件作为“药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促使其配合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求, 同时又不能一下子将上述相关内容的来龙去脉迅速地击穿道破, 要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愿望和余地, 从而形成一个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件悬念”。

二、注重并善于使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是提高学生对金融理论掌握效度的有效手段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具有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和规范课程内容的重要课程, 在不同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同一部分的知识内部往往有着严密而科学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既表现有必要的规范性分析特点, 又表现为应有的实证性分析特点, 而且随着金融理论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这一特点表现得日趋明显。这也是许多经济类课程区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又一重要特征。正因为这一特点, 使得包括金融理论课在内的许多经济类课程在学习起来, 尤其是从学生的角度, 要显得相对艰涩。但是, 这毕竟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产生。金融理论往往来源或根植于实践, 这些理论都有着各种类型多样、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或历史背景, 换句话讲, 通过深入、客观的追溯、考察、分析并解读历史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消化并最终掌握许多金融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思考和讲授金融理论时必须贯穿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

以货币银行学中的金融创新为例, 理论上金融创新经常被定义为市场主体为了加强竞争力、开拓市场、寻求利润来源、规避金融行政管制等目的而在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组织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革新、创新活动。这样的解释就字面而言从语法和逻辑上是没有大的问题的, 但估计也仅限于此, 因为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效果, 而效果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对问题的透彻理解和不易淡忘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观察、分析思考乃至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前述这一看似语法合规、逻辑一致的金融创新概念表述实际上很难被学生从更深程度和更长时间所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逻辑分析的同时, 配合以必要的历史分析, 比如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制度类型中的银行持股公司制, 众多的教材往往将其定义为由大的商业银行出资建立一家持 (控) 股公司, 再由该持 (控) 股公司收购其他银行的股票从而实现控制其他银行的目的, 单就定义而言, 这句话是讲清楚了这种制度的内涵, 但学生却往往很难从更直观的层面理解其所以然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能够结合美国银行制度的历史特点去说明美国历史上由于各州的独立利益追求等原因而不允许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地域经营范围, 导致商业银行为了突破制度限制拓展生存空间进而通过设立持 (控) 股公司来变相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经营范围的话, 那么学生对这一银行制度和该制度所揭示的金融制度创新的理解将变得清晰、深刻和长久;再比如我们介绍货币银行学课程里金融市场部分中的欧洲货币市场, 它是一个境外货币市场, 有着相对宽松的市场政策和制度环境以及诱人的市场利率结构, 这种解释能够被理解但很难持久, 而且也割裂了它的背景, 假如我们能够结合历史上朝鲜战争期间, 由于中国的参战使得中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遭到冻结, 从而迫使前苏联将其在美国的同类资产转移到伦敦形成境外美元, 产生更广泛意义上的欧洲美元并最终形成欧洲货币市场, 那么对这种资产、市场的特点和被管制程度等相关问题的理解就显得非常容易了。

三、运用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以及施受主体间的互动性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既表现为知识属性上的相互衔接与互补, 又表现为知识功能上的彼此配合。前者如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IS-LM模型和金融理论课程中国际收支理论下的弹性分析、吸收分析、M-F模型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 又如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贸易条件分析和金融理论课程中的汇率理论之间的衔接互补关系;后者如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与金融理论课程中的国际收支 (影响因素) 分析之间的工具支撑性配合关系等。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启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不仅实现一箭双雕的作用, 而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 (或汇率) 理论时, 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 (或汇率) 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将投资 (或贸易顺差) 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 然后根据国家或所在省市的历年可获取数据来进行模拟方程的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以及预测等, 最后得出利率 (或汇率) 对投资 (或贸易顺差) 的解释程度, 这样整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析感受到金融变量的社会经济功能, 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和说服力, 而且可以顺便使得学生弥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不仅对上述涉及的几门具体课程的学习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 它对增强学生认知能力、树立学以致用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

主体互动是活跃气氛、鼓励参与、交流思想、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和作答, 也可以是必要的角色互换, 当然也可以在计划学时之外利用课程网站以及课程教学QQ群等形式来展开。不管哪一种方式, 都发挥了至少这样一种作用, 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和彰显了教学过程中施受双方主体的全员参与性:使每一个成员的思想都能得到展现, 使每一个成员都能通过这种互动以较低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观测和感知到同一事物在不同层面或视角的存在状态, 另外, 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审视、重新认识自我和改造完善自我的契机, 给教师则提供了一个通过角色互换实现检验过去、检讨自己、不断调整和优化 (未来教学方法、理念等) 的平台, 这样, 课堂互动就实现了帮助学生间填补认识上的鸿沟和帮助师生间跨越交流沟通上的代沟的功能。

在货币银行学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课程进度的状态安排1-2次课堂讨论, 为达到上述目的, 要求这种讨论全部学生必须以小组的形式参加, 各组规模应有所控制, 4-5人为宜, 太小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耗时也长, 太大则会产生“免费搭车”效应, 确立讨论主题后分头准备, 集中于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 要求另一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 同时要求前者作答, 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 这样就避免学生讨论的走过场, 保证讨论质量, 这是生生间的互动;在此期间, 教师一方面要观察、思考和分析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立场、方法和依据, 评判其科学性或合理性, 另一方面要分辨学生不同组别间的讨论在上述环节的共性和特性, 总结分析原因, 寻求启示, 尤其是寻找出学生在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或偏颇之处以便据此调整日后的教学活动;此外, 还要对各讨论组的表现进行点评, 让学生了解彼此的千秋长短, 这是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既是思考和解说的艺术, 也是倾听和理解的艺术”正是这一过程的写照。这种多层次的互动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内容和方法两个角度成为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四、建立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考核措施是提高金融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和发力点

如果把课程考核的目的划分成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话, 那么, 中间目标的功能无非是检验反馈和约束控制两类, 最终目标当然是通过有效掌握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而间接地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一点, 金融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不同的是, 金融理论课由于课程内容和属性的特殊性, 它还具备一定的激励功能。这种激励可以是对学生参与行为的促使和引发, 也可以是对其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前者着眼于兴趣的激发, 后者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 对于金融理论课程的考核, 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 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 通过平时的考核, 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 但不管哪一种形式, 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 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下面仍以货币银行学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对学生的平时考核以课程论文和平时作业为主。如前所述, 货币银行学研究内容所对应的相关金融问题有许多同经济学中的流派一样, 观点各异、主张有别,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有区别, 没有正误;但同时还有一些内容是古今学者达成一致的或是原理性的东西, 具有排斥性和唯一性。对于前一类内容的考核, 包括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探索, 比如对利率降低条件下为什么我国储蓄余额未见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等, 应以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安排, 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 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 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 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外部的认可, 从而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课程学习的动力、兴趣和信心, 当然这种考核的选题也很重要, 尤其是第一次的主题, 要既能够密切联系课程内容, 又能够结合现实生活, 还要有比较大的探索思考空间和理论弹性, 又要具有必要的吸引力, 这样才能从一开始就能把学生吸引到看似枯燥抽象、实则生动有趣的货币金融世界中来;而对于后一类内容的考核, 则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规范严肃地给出应有的成绩等级, 这样可以使学生清醒地看到自己对课程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 改进提高。因此, 通过课程考核安排上的区别对待、宽严有度可以做到引导、规范和控制改进的作用。

当然, 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 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 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来定, 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芮莉.关于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6) 287-289.

[2]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4) 91-92.

特殊理论范文

特殊理论范文(精选10篇)特殊理论 第1篇一、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概念(一) 符号 (Symbol)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动作、手势等, 用来代表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