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卧游”指以欣赏画中山水代替游览过程,随时都可以领略自然的风光。透过理想化的山水,使观者徜徉其间,身临其境。观者面对画中山水所再现的意境中,以神思畅游于山巅水崖之间,身心合一地感知艺术空间与自然空间,是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卧游”一词由宗炳提出而一贯至明清,而明清时期徽州的版画艺术风貌蒸蒸日上,出现大批文人和画家,在艺术方面受“卧游”的影响,画面突出表现在引发思乡之情、体现遗民情节和单纯的对风景的喜爱这三个方面,成为徽州版画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卧游、徽州、版画
据《宋书·隐逸传》记载“宗炳···西险荆巫,南登衡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于壁,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1]。宗炳将所游历的名山大川绘于墙壁,每日坐卧向之,对其抚琴,希冀得到画中山水的回应,这便是他的“卧游”;又在《画山水序》中描绘了这一审美体验,谓之曰“闲居理气,拂殇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2]宗炳不仅描述了“卧游”的体验,还阐述了“卧游”的目的,指出“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将“卧游”于“神思”相关联,点明“卧游”所依托的心灵活动是审美想象。能反映自然美得山水畫得最大作用是“畅神”。所谓“畅神”,就是益悦情性,展畅精神,没有什么能比山水画更让人感到精神愉快了。
一、“卧游”与思乡之情
明清时期徽州版画雄踞画坛,形成了徽派,大约开始于明万历年间,它是徽州书画家、刻工、印刷人员于书坊主共同努力,几代人的长期实践研究出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艺术风格。[3]徽州人具有浓厚的恋乡思祖情结,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徽商而言,家园故土更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心灵栖息地。他们通过这些版画风景去“卧游”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从客观图像中来游览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更是解去异乡之人的思想之情。为了排遣这种思乡情结,部分亦商亦儒的徽商便请人绘刻能够表现徽州地域风景的版画,表达个人对于徽州家乡的思乡之情。
《环翠堂园景图》是汪廷讷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它以浪漫、自由、理想化的手法,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明代园林艺术。
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存在,而是被“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4],以版画的形式将其环翠堂的景色描绘出来,是为了对其地方的喜爱,再者便是满足自己的企图心,让更多的人知道环翠堂的风景之美。剔除追逐造园风尚和以园林生活获取文士身份认同等功利目的,汪廷讷也确实对园林充满感情并享受着园林之乐.“何如缑岭,堪偕子晋吹箫,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寻闲是福,知享既仙”。[7]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版画中的环翠堂亦是表现出自然风景之貌,让观者遨游其中,感受再现美,增强了审美的自觉意识,让真实景观与版画的独特魅力相结合,感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环翠堂园景图》之所以能够成为寄托徽州人思乡之情的媒介,主要是因为它鲜明地绘刻了徽州独特的地方风景。在《环翠堂园景图》中,具有徽州地标性的山脉景观齐云山入画,最后以黄山收尾自不用说,坐隐园所独特具有的徽派建筑样式马头墙和园林盆景。这些在徽州就有代表性的风景和建筑,都充满了徽商对于徽州家乡的思念之情。当汪廷讷及其他身居他乡的徽州人,在《环翠堂园景图》中看到如此鲜明独特的徽州地方风景和建筑,激发起内心对于徽州故土的思恋。
二、“卧游”与游览推广
明清之际,徽派版画发展兴旺,创作出大量优秀版画。徽州历史文化悠久,为了构建徽州的文化认同,他们在徽州地方志、山水志中有意识地绘刻风景版画,赋予了风景文的化象征意义,以此培育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认同感。他们通过这些地方志、山水志中的风景图片去了解徽州一带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卧游”徽州的风景名胜,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使得人们对徽州文化的喜爱。而地方志、山水志中所绘图像根据徽州各地的风景真实的描绘出来,所绘图像与现实风景相差无疑,追求真实性,在徽州都是实有其景。让观者在版画中感受徽州的风景之美,用版画的美代替欣赏自然山水,“卧游”同样能满足人们对欣赏山水的渴望。其目的是借助风景推介徽州和扩大徽州知名度,推动了明清时期的徽州旅游之风的兴盛。
“卧游”的审美观念被各代文人承袭,延至于明清的徽州地区,汪廷讷的《环翠堂园景图》,它所表现出来汪廷讷对园林喜爱并享受着园林之乐,反映了园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
这是徽州人内心对于生态家园的喜爱和一种认同情感。“卧游”这一范畴的历史已经很久,中国古代文人不仅在山水画前“卧游”,亦在盆景、戏曲等艺术领域践行着类似于“卧游”的审美范式。“卧游”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对建构本土美学 的意义尚须深入挖掘。“卧游”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之“入画”式的身心参与模式与西方审美文化之“如画”式的距离观看模式相区别的典范,是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双重角度建构意境的典型方式。[5]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不是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艺术家与观者相互配合、自身体会,在心中逐步形成的,在艺术家而言,是变真为假、化实为虚的艺术创作,在、观者而言,是以假作真、以虚作实的审美感受。
“卧游”的平台不仅是真山真水或画中山水的“环境”,更是二者交融所生的“意境”。“卧游”是一种“人画”的审美过程,“人画”的审美参与才是山水画实现审美意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雷承影 《宋书·隐逸传》[M].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5.8.1
[2] 宗炳 《画山水序》[M]. 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张国标 《徽派版画》[M].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4] 陈永国 《视觉文化研究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刘心恬 《从“卧游”看中国传统艺术的假扮游戏特征》[J]. 2015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在园林的布局与构造中融入传统山水画所描写的已经,使园林充满了文化气息。山水文化与园林艺术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形成了今天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内涵,彰显了民族情趣和中国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从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传统山水画影响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影响
一、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来源于中国文化,深受诗词歌赋、绘画、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也可以说古典园林艺术诞生于传统山水画,并追寻着山水画前进的脚步来进行发展。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艺术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为了对古典园林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先研究传统山水画。因此,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立意、构图、元素、章法、意境等五个角度来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当画家参与对园林进行设计的活动时,就会从画家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和前人总结的经验、理论以及绘画技巧对园林进行设计。画家亲身造园,就会将有关绘画的理论直接转变成园林理论。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参与园林建造整个过程的山水画家数不胜数,这使得山水画的创作思想和手法融入到古典园林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因此,中国传统山书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立意
中国在创作山水画时提倡“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创作山水画时最先要做的就是立意,只有立意新颖、准确,画家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和美感的作品。山水画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更是在对艺术进行概括,在其中更可以体现出画家所倾注的感情和愿望。对园林进行设计时也要立意,立意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所在环境的优势。另外,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讲究“立意为象”,在对园林进行设计时也是如此,对园林进行立意后,其他元素都是在此立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搭配的的,设计随性,搭配自然,随机而变,但看起来又浑然天成,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一样,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境特点,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典园林艺术。
(二)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构图
中国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与对古典园林进行建造时实际上都可以看做是对大自然的再创作,创作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自然世界,是人们理想和愿望寄托的媒介。这二者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山水是自然的二维创作,而古典园林却是自然的三维创作,也可以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看做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图纸。虽然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设计看似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是其实在他们之间是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的,因为游客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观光时看到的实际上仍是一幅幅画。因此,在古典园林创造过程中会采用很多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例如,绘画过程中经营位置构图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和整体画面的美感程度。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时经营位置构图手法同样适用,此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古典园林整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中总结的很多理论性的经验也同样在古典园林的创造过程中被采用。例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卷创作过程中,会将空间、视点进行多角度布局,并且会使画面进行连续性的变化。将此构图方法应用在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增强古典园林景物的错落感和变化感,还可以增强古典园林的观赏价值,提高古典园林对人们的吸引力。另外,传统山水画的布局在安排上讲究主次清晰,突出主体,点缀主体的元素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也同样需要遵循此原则,否则会不分主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失去对古典园林观赏的兴趣。
(三)中国传统山水画之元素
传统山水画论认为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不应该以建筑为主体,而应把自然风景作为创作的主体思想境界,寄情于景,以自然之物作为创作者感情表达的媒介。这一绘画创作思想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在对古典园林园林进行建造时,其建造元素之物大都取自于大自然。山、水、石、草、花等元素经常被运用在中国传统画作中,也经常在中国古典园林进行造景时所采用,成为在园林建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创作传统山水画时画家特别注意对山石的选择,例如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对山石的描绘就特别地精彩,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山石之上;同样地,在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造景时会利用山石来表达四季景色,传达出造园者在建造古典园林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给游客带来了强烈地视觉冲击。
(四)中国传统山水画之章法
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表现的章法上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传统山水画的影子,例如,在古典园林艺术与传统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都运用了虚实对比的章法,虚虚实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比突出所要创作的主题。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布局山上将散点透视运用其中,不再是对自然进行机械地模仿,而是随性而画,张扬个性,不受任何规则的束缚。其实在对古典园林进行设计时也运用了散点透视,自然不在是人们所熟知的,而变成了创作者个性、思想情感的发泄口。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山水总是相伴而生,有山就会有水,有水就会有山;同样地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也同样地把山与水联系在一起进行造景,山石相间,刚柔并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往往以小见大,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数的景观,运用各种手法和布局对园林进行造景来再现自然之境,这些章法都能在传统中国画中有迹可循。另外,为了增强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通常会在画作的空白处题上诗词。而中国古典园林为了增强艺术性、观赏性,通常会在景物旁边设有匾额以及楹联等文学性质的元素。
(五)中国传统山水画之意境
画家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其实就是对自然意境的描绘。在对传统山水画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描绘出所画之物的形,更要将景物的真、气、神等表现出来,使所描绘的景物变得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成了一个能表达感情的活物,这就是意境的创作。因此,在古典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也是古典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园林设计者不能机械地对园林进行设计和建造,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使自己手中的景物变得与众不同,独具特色,使景物变得已不再是景物。例如,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花草已变得与众不同,个性迥然。创作者通常将自己的个性品质通过花草传递出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花草也同样被赋予了人的品质和个性。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山水画一样,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意境的描绘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来再现自然、展现自然之美。
三、总结
从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远而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但是,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园林艺术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尤其在明朝以后的时期,山水画的创作变得庸俗、世俗,失去了山水画创作的本来目的——欣赏,而是从商贾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以谋取钱财。这种画作意境、手法、构图等应用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中,就会使园林变得空洞、没有新意,大大降低了园林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要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赏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促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羚; 宋志生,心物合一 立象尽意——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5年第8期
[2] 汪敏慧; 黄诗茹; 张建华,浅析山水画布局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上海商业,2015年第8期
[3] 艾铮,质与饰的独特结合——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线条表达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
[4] 陈徐佳,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提升乡村景观设计特色的研究[J].南方农村,2014年12期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针对“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现代园林学科的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习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优化,以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艺术;教学改革;探索
园林艺术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建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需要,另一方面将功能与艺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加深了人们对园林绿化、环境景观的认识[1,3]。《园林艺术》在园林专业中具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双重性质,是主干课程[1]。涉农专业的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因此,加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较系统的园林科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初步的园林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为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等后续课程奠定专业基础,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课程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2]。
1 《园林艺术》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园林艺术》课程所用的教材大都为过元迥主编,由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园林艺术》。该书自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20a。20a来,随着园林行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很多诸如新型城镇化、休闲农业等新领域,各种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不断涌现,同时新信息、新科技都对园林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教材的内容实例偏重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历史、类型和造园理念介绍很少,而且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另外,《园林艺术》教材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要学好此课程还需要对园林美学、园林绘画、建筑学等相关知识有一定掌握和了解,这对于刚接触园林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
1.2 课程間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了解,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情况。比如园林艺术绪论中中外园林发展的介绍容易与后续的《园林史》重复;山水地形的介绍易和《园林工程》重复;园林建筑、小品、道路的介绍容易和《园林建筑》部分内容重复;园林植物种植艺术分析与后续课程《植物造景》中的内容有相似处等。此类现象也会在其他章节中出现。一方面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另一方面,此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厌倦和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听课效率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1.3 教学考核体系建设不完善 传统教学模式考评机制单一,一般都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园林艺术》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试卷考核或图纸作品考核,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考试通常是应付型的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学生往往会在考前死记硬背,对于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图纸形式的作品考核,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学生大多都是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缺乏创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对于《园林艺术》课程的学习,更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情况。
1.4 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实习模式单一,课时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习结束后,未能将所见所闻及时有效的整理,没有真正达到实习目的。
2 《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2.1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鉴于目前过元迥主编的《园林艺术》内容陈旧,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可以适当进行删减。例如在“公园规划构思实例”部分更新现代园林案例,特别是介绍日本园林、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英国自然风致园以及美国现代园林等内容。另外,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该教材,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完善教学体系。
2.2 整合协调相关课程的内容 《园林艺术》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是园林专业基础课,部分内容易和其他课程重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有效的和本教研室其他老师协调沟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区分不同课程的重点、难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通过整合调整,使得各门课程安排更加合理,重点突出,以便完善教学体系。
2.3 优化和丰富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园林艺术观摩和欣赏的环节。通过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计算机制作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园林的直观感受。同时建立课程网站,上传有用的教学文件、学习资料、影像素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线进行学习。另外,还可以建立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现代新媒体与老师建立有效的联系,使得该课程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节选部分专题进行集中学习与讨论。例如,园林经典作品的空间布局、现代园林设计手法的新探索、各地区的园林艺术风格及形成等。诸如此类专题,课堂中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优化考核方法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应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改革考评方法,采取全方位考核体系。将考核分为3部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注重日常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掌握。
2.5 提高园林实习教学效果 园林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最初对园林行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要真正掌握园林艺术的精华,理解园林艺术的理论知识,具备大量感性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亲身体验,感受,方能凑效。在实习过程中,要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习地点,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知识的系统性,直观性。如以北方皇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北京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公园。以私家园林为基调,实习地点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此外,实习过程中,还应吸收“园林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课程的相关教师一起参与,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与此相匹配,实习成果,除了要求学生提交常规的實习报告外,还要求学生将实习过程中收集的材料归纳整理,最后做景观评价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触类旁通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园林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3 结语
《园林艺术》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本专业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对园林诸多问题的思考,增强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的理解和把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不断努力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总结与完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体系日臻完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黄汉莉,唐世斌,郭松.“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2009,(8):81-83. (责编:徐焕斗)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古典;现代;发展;特点;西方
我国的园林设计比较倾向于古典的类型,而且园林设计中蕴含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一道奇观。我国对园林设计师的要求比较高,其不但需要掌握園林设计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园林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体现出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并且历史悠久的国家。西方的园林艺术一般比较简洁,在园林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对称的、具有几何特征的结构,其展现了设计师严谨、理性的园林设计理念。我国的现代园林想要更好的发展,必须体现出本土的自然景观特色,突破历史的局限。
1.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而且园林景观的设计类型主要是古典的形式,在设计中融合了很多文化内涵,使园林可以很好的传承当地的文化风情。园林设计不但可以传承文化,还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创造出更加健康的居住环境。园林中不但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还有很多的人造山水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娱乐场所,而且具有特色的古典园林,还是当地的旅游胜地,可以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1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的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了自然美,设计师利用很多的自然景观,展现了我国丰厚的国土资源,而且古典园林追求优雅的环境,可以使游客感受到深邃的艺术环境。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展现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设计师可以利用隔景、分景的手法,使园林的空间结构更加曲折多变,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园林中不但有品种繁多的植物,还有很多的山水景观,可以使人们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我国的园林设计类型很多,其中园中园形式的空间布局应用比较多,通过将园林分隔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园林更有层次感,而且在有限的空间内,给人无限的遐想,游客在园林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感,也感受到了当地自然的风土特色。
1.2园林的景观配置
合理的景观配置,可以使园林的内涵更加丰富,而且更具特色,我国的古典园林主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配置的主体。设计师通过艺术手法使自然山水可以更好的重叠在一起,还使不同种类的植物可以更好的搭配,形成高低呼应的景观模式,植物与山水景观合理的配置在一起,使游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意境,虽然很多山水景观都是人造的,但是浑然天成的配置手法,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1.3园林的建筑群体
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也有密集的建筑,这也使园林形成了可望、可居的场地,园林中的建筑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憩的场所,在园林中除了有亭、廊等建筑,还有一些用来观赏的轩、厅、堂等建筑,可以使游客感受到古典建筑的美感。建筑是园林的客体,其不能破坏山水与植物的美感,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建筑的数量不宜过多。
1.4园林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人常用山水进行作画或者吟诗,这也是一种古典的意境,人们在置身于大自然中时,会有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为了使我国的园林更有特色,设计师常常会在园林设计中加入很多中国古典元素,而且会融入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我国的一些古典园林还具有传承当地文化的作用,设计师结合哲学的理念,在园林中加入了碑石、雕刻等具有历史感的饰物,这也增加了园林的艺术价值。
2.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
2.1园林的布局构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几条副轴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来表现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2.2园林的景观配置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全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道路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很好的比例。植物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出其各自的形状,完全一丝不苟地被人工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
3.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的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积极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探索研究,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应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再现本土自然景观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园林设计极具中国古典特色,而且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由于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内涵,所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项瑰宝。为了使中国现代园林更好的发展,我国的设计师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与改革,要使中国的园林更具感染力,使游客在园林中,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国的园林还具有传承历史以及当地特色的作用,所以,不同地区的园林也有着不同的特色,这也避免了园林设计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园林事业更好的发展,另外,设计师还要参考西方园林设计的资料与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出更具艺术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修玉珍.生态园林建设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2]康志林.浅谈园林艺术在大学校园绿化中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纪念性园林是现存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展现了人们对巴蜀地区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政绩、思想及品格的无限敬仰与纪念,带有浓烈的古朴清雅、飘逸自然的美学特征。本文以杜甫草堂为例,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三个方面对巴蜀园林小品的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杜甫草堂以深厚的文化意境、与自然合一的生态性以及寓教于游的审美功能,而成为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的配置都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的民居形式、风俗文化,表现了巴蜀地区的乡土风情韵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巴蜀园林是以自然美为基础的“环境艺术”
巴蜀园林不同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或者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园林风格与江南园林一样,都是自然山水园,具有自然天成、古朴大方的美学特征,而成为古典园林艺术的一朵艺术奇葩。著名的古建专家张先进先生在就曾明确指出,“雅朴、恬淡、疏朗、自然”是四川园林的主要特色。杜甫草堂内以土堆叠成山体,并且在山脚、山顶以及山体起承转合处置石,达到了为土山塑形的目的。为了营造一种有若自然的山林景观,还利用树木杂陈其上,使之成为融于自然的生态式土山。同时,这种土石混合的策略,也符合自然界中山体原貌,土石不分,连贯为一体,加上草木杂陈,很容易的达到了一种和自然亲近的氛围。
巴蜀园林是以艺术美为准绳的“造型艺术”
1.“正变”结合,旷奥交替
巴蜀园林的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正变”结合特征,所谓正是指通过轴线来组织建筑群体,而变则是指因地或者因景制宜,对空间灵活布置。而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杜甫甫草堂。草堂结构上采用了大体对称的祀祠建筑来充当主轴,而其周围则通过自然活泼的布置手手段,建造了一些亭台或者廊榭。同时,还通过中轴线连接五重纪念建筑,从而形成一种视线集中且内向而气氛肃穆的构造空间,围绕草堂的茅屋而设置了一些较为适宜的溪流个草木,使得他们共同组合出开敞的自由游赏空间。这种组合的好处在于能够形成较为规整、自由的空间,使得整个园林景观序列充满变化性,提高了观赏性,在起景、高潮 以及结景后依然可以存在不同程度的延伸景观。
旷奥交替主要表现在草堂中内聚型纪念空间和自由游赏空间的并存,如果“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廖廓悠长,则于旷宜”,但是如果抵丘垤,伏灌莽,迫邃迴合,则于奥宜”。进入杜甫草堂正门后,可以看到五重主体纪念建筑全部排列在中轴线上,在其东西部则配以辅助性建筑,而草堂内的山水园林则全部分隔到了纪念性建筑以外。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建筑围合成的空间和整个园区的体量相比来说较小,也直接造成观赏者的视线相对集中,在客观上营造了一种“奥如”空间。而少陵碑亭以及水槛、茅屋等建筑和山池花木的错落配置,则可以引导游人进入到 “旷如”空间中,赏玩这些自由活泼的园林空间。旷奥交替使得有限的建筑庭院空间和无限山水空间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从而在客观上收到了变幻的空间效果。
2.疏密有致,虚实相生
园林空间布局中,如果各种景观的设置过于密集,就会失去了空灵之趣,反过来如果过于稀少,又会导致蕴藉和深邃之感的缺失,所以历代研究者都认为各景观要素的疏密有致应当作为园林的一个重要内容。杜甫草堂从正门入口一直到大廨和诗史堂庭院,整体的建筑非常密集,游览者视线较为集中,而到了工部祠品字庭院建筑的密度逐渐减小,游览者的视野也变得开阔。借助向东前行,可以看到茅屋、南邻北邻以及花径景观,游者的视线再次变得相对集中。而这种从密到疏、再由疏到密的疏密有致构造方式,能够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使得园林能够表现出弛张启阖、起伏变化的空间层次感。
疏密有致主要是从平面构图来说的,而虚实相生则以园林纵深角度作为出发点。通常所说的虚实相生主要是从虚与实的相对关系来说的,比如山水中,山为实水为虚,而建筑中,墙体为实,门窗与廊为虚。从草堂的诗史堂院落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廨、诗史堂以及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等建筑均为实,而其间又通过空透的回廊进行连接,从而营造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但是又以实为主的空间效果。单从诗史堂来看,可以看到半桩台上砌有半实半虚的花窗,水槛则取消了墙体设置而在廊柱下部建造了飞来椅。
巴蜀园林是以社会美为依托的“人文艺术”
杜甫草堂视为纪念爱国诗人杜甫而设置的,诗史堂、大廨、柴门、工部祠中的楹联都处处透露着对杜甫爱国精神与杜诗的赞扬,这些建筑与楹联的结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了后人对诗人的景仰之情,也成为烘托纪念性气氛的重要方式。杜甫草堂中的正门匾额“草堂”以及碑亭中“少陵草堂”则全部是由清代果亲王所书,祝允明、董其昌以及傅山、康有为也都再次题字,具有深厚隽永的思想以及文化艺术底蕴,也大幅度提升了纪念氛围。而游览者在游览园林时也不可避免的 “景仰前贤”,使得自身心绪能够和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产生志趣相投以及命运相仿的共鸣,进而剖析和反思自身情怀与抱负。园林表现并且见证了历代兴废中出现过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提升和深化了园林的精神内涵,而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社会意识,足以让后人抚今追昔,仔细赏鉴品味。
结束语
杜甫草堂作为巴蜀园林小品的典型代表,表现出了社会美、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古雅清旷、飘逸乡情”的美学特征,随景而置的建筑设置变幻出诗意的自由空间,围绕着纪念杜甫的园林主题而设置的匾额题咏与书法碑刻也大幅度提升了园林的文化意蕴,能够使游者从中感受到艺术的薰陶和深刻的精神体验。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城市花园需要复兴。重建这些花园的外观是这些城市的一个关键问题。城市道路和河流的绿化是一个时代的话题。为了保持这些园林的生命,应该采取好的措施来维护我们的传统园林。
关键词:传统园林;保护修缮
引言:
由于我国至今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园林造型艺术,现有的传统园林造型艺术是我国先民传统艺术和现代智慧的完美结晶,是我国现代传统园林文化的典型代表。自然,其中蕴含的文化史和科学、艺术、文化价值可想而知。中国古代早期皇宫园林的主要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南方的早期皇宫园林,另一类是北方的古代私家园林。现代传统城市园林景观通过道路、河流、山脉等城市外部立体空间的现代化和美化,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全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主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延续这些传统园林的优秀自然文化生活,我们应该积极运用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更好地保护中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园林。
一、保护和修缮的原则
1.1整体性和文化性原则
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景观艺术设计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代化和中华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设计内涵。根据发展一定民族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战略目标,通过精湛的园林艺术设计构思,将假山、花卉、树木、鸟、动物、昆虫和鱼类以及湖泊和山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自然景观设计整体。其文化景观元素的构成自然充分利用了特定历史文化景观组合元素在塑造景观组合上的原则,特别指出了江南几个现代城市的中国传统雅园,其文化景观元素的特定组合,是为了充分满足一个在繁华的大城市无法同时拥有一勺景观的现代城市雅文人隐士的完美理想生活目标。
1.2艺术性和客观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筑的景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管理系统。因此,在合理保护或修复我国国家园林建筑时,禁止严重损害保护我国国家园林的传统建筑设计艺术性和园林建筑本身所能提供的艺术观赏性。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原有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保护国家园林建筑的传统文化艺术旨趣。我们需要重新保留一些旧的现代大型园林建筑维护用地用于其他园林保护方式,这可能是江南,传统现代园林建筑维护用地保护方式中的一个禁忌。上述所有修复中国园林的方法,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的一种令人难忘的尊重和发扬。
1.3修旧士旧的原则
江南许多新的传统历史文化园林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是,它们仍然具有传统文化和历史园林文化体系的顽强继承性和独特性。今天我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对这个新的传统历史文化园的保护、维护和管理,这个可能需要再提一下,但对于这个新的传统文化园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第七次和第八次了。明末逐渐形成的明代皇家园林,到明清和近代中华共和国都没有开始建设或维护。
二、保护和修缮的方法
2.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保护传统园林的主要理论主要基于中国现有的园林法律,此外,其他地方也有传统的园林艺术伦理哲学。所谓的保护实践,就是在园林修复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比如整体景观布局,来营造一些传统的园林景观。例如,主要的修复方式不仅是尊重以往传统的园林艺术伦理理念,还注重保护与园林协调统一的景观整体布局,保护那些有偿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园林。如颐和园、苏州等地,当地政府园林管理行政部门认为,应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限制已付费的园林数量,并严厉处罚破坏传统园林景观的非法游客行为,使这部分传统园林景观得到有效保护。
2.2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展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风景园林受到风暴的严重侵蚀,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然而,依靠一些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其恢复原状。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城市园林建筑修缮管理部门必须尽量使用当代的技术材料和以往方便施工的新技术,对整个园林建筑进行修复和修缮。如果你不这样做,机会可能会破坏整个花园的完整性和维护效果。但是,我们不能破坏花园的总体风格,否则它将是失败的。
三、保护和修缮的要素
3.1建筑的修缮
中国的任何传统建筑都可以有传统建筑,但经过漫长的园林发展历史,园林建筑中的一些传统建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建筑应该得到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修复。关于清代风景园林的保护和修复,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真实地展现原有风景园林的历史风貌。这类景观修复工程应始终坚持对景观整体的准确把握,并在具体施工细节中反复推敲,尽量保证与城市原有城市景观建筑整体景观布局的一致效果。此外,还认为应特别注意室内建筑的具体装饰细节,如室内窗户、檐口、整体室内装饰设计、装饰画等。以上所述的所有内容,都认为我们应该充分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才能更好、更充分地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宏观整体美和个体美。
3.2道路的修缮
任何发达国家在园林中也应该有大量的国家园林艺术道路。一方面,国家园林艺术道路本身沟通了整个国家园林中主要园林建筑的景观;另一方面,国家园林艺术道路本身也是整个国家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园林中大型景观交通道路设计的艺术质量是好是坏,景观道路建筑是否应该采用符合森林完整性的优美道路建筑布局,作为一件艺术品,为中国大型景观道路建筑的发展模式增添了美丽的新时代景观。如前两篇文章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城市的建筑装饰是我们民族祖先古代科技智慧和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完美综合结晶。安全和健康灾害防护设施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如消防栓和机动车道、消防栓和水管。当每个同林公园社区家庭配备这些专用消防辅助车道消防设备时,应充分要求充分考虑同林社区整体园林的整体消防安全性能和空间布局,社区还应提供安全性和消防设备质量较高的辅助车道,以防万无一失。
3.3园林植物的保护、更新
中国的艺术现代化和传统造型艺术不仅应该是美的,而且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造型艺术文化。中国中国,的传统园林不仅可以建造包括各种小亭子在内的各种大型建筑,还可以建造各种花卉、鸟类、昆虫、鱼类、树木和大理石头像,甚至还有悠久的中国园林发展历史,这给中国园林产业的发展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园林的悠久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原有园林中的许多树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由于园林病虫害等各种自然原因,一旦整个原有园林树木中的动植物被完全破坏和死亡,整个具有园林整体性质的建筑和景观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和严重的破坏。所以,一定要做好各种水生植物的各种水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尽量避免植物的异常生长和死亡。因此,可以延长园林植物的使用寿命,有利于保持我国园林景观的完整性和景观性。
结束语:
传统园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按照一定的文化目标,经过精心思考和建设而形成的综合体系。他们的建筑运用了特殊的景观塑造原则,尤其是南方的园林,其特殊的结构是为了满足文人在城市中拥有山水的目标。它们的规模要小但功能要齐全,每一个组合都要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伟.古建筑和古园林的保护与修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7):80-82.
[2]李海克.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修缮探析[J].山西建筑,2018,44(07):207+228.
[3]陈雪文. 苏州古典园林修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8.
避暑山庄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