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吃药怎么控制糖尿病1、多运动每天出去慢跑或是散步。2、饮食控制也很关键同样有糖尿病的陈先生介绍,以前都要吃 1 碗半到 2 碗的饭,而现在每餐的主食基本控制在 1 两半左右。早晨一包牛奶和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主食均为一两半的米饭,另外青菜、鱼肉等总量每餐约半斤左右。3、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定期复查有时候遇到应酬要喝酒,陈先生都会先问问医生,医生说要少喝就少喝,不喝就不喝。4、每天检测血糖同时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这是陈先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陈先生家中书房里厚厚的一摞笔记本都记录下了他这一年多来,每天的饮食和血糖值。5、多阅读健康类书籍增加自己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注重空腹血糖近年来,空腹血糖是否达标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血糖越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越少。他们建议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目标应该追求糖化血红蛋白低于 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6.1mmol/L 以下。专家指出,糖尿病是因人体胰岛功能衰退而引发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等代谢紊乱的综合征。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主要参照三个指标,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空腹血糖是指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热量后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而餐后血糖则指用餐后的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则反映个人近 8 至 12 周的血糖控制情况。我国糖尿病患者受饮食习惯影响,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因此大部分患者更重视餐后血糖监测与控制,而对空腹血糖关注较少。这样的观念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存在一定风险。在综合了多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之后,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日前公布的《2013 年 AACE 糖尿病综合管理流程》提出了明确且严格的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大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应该追求达到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7%,空腹及餐前应该控制在 6.1mmol/L 以下,且无低血糖发生。空腹血糖的重要性首先在于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础,餐后血糖依附于空腹血糖。空腹血糖主要来源于肝糖原输出,而餐后血糖则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饮食、餐时胰岛素分泌、外周抵抗、餐后运动,等等。因此控制空腹血糖比控制餐后血糖更简单安全灵活,也是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其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比例不同,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空腹高血糖对总体高血糖的贡献则逐渐升高。尤其是对于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佳的患者,空腹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率高达 76%至 80%。而经过基础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下降后,大部分患者的餐后血糖也随之下降。因此,控制空腹血糖对于控制餐后血糖和整体血糖水平都至关重要。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空腹血糖越接近正常,其并发症越少。空腹血糖每降低 1mmol/L,总体卒中风险降低 21%,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 23%,心血管死亡率降低 19%。此外,专家们强调重视空腹血糖的同时,建议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血糖管理应遵循“先空腹后餐后”的血糖控制顺序。也就是先使用基础胰岛素对空腹血糖进行管理,通过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帮助患者空腹血糖低于 6.1mmol/L,空腹血糖达标后可推动整体血糖达标,如果仍不达标再进行餐后血糖管理。二、糖尿病常见几种危害对眼球的危害糖尿病患者除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老年性白内障外,糖尿病视网膜病与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危害眼球的主要表现。轻者视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目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对周围血管的危害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溃烂,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端坏死。在这种情况下,截肢将是不可避免的,致使残废。对心脑血管的危害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脑卒中(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糖尿病心肌病(可导致心力衰竭、心率失常)。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并发率和病死率为非糖尿病人的 3.5 倍,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对神经的危害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