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11-201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资源禀赋;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機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

一、引言

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分别为2.3亿和1.5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和10.8%,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0.6%和0.3%(国家统计局,2017),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届时我国老龄化的态势更加严峻。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目前学界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视角:

一是基于单一的视角,通过审视中国家庭中特有的代际关系来研究养老方式问题(费孝通,1983;杨善华 等,2004;陈皆明,2010)。通常认为,由于中国家庭两代人之间是一种“反馈模式”,并存在“责任伦理”,家庭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家庭养老能够在没有来自国家或个人家庭负面惩戒的情况下得以保证”(陈皆明,2010)。然而,尽管家庭养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变动“又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家庭结构的具体变动,也正在改变赡养的方式和内容”(费孝通,1983),家庭养老原有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穆光宗,1999;唐美玲,2005),养老方式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是基于比较的视角,通过不同养老方式之间的对比探讨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丁煜 等,2001;郭志刚,2002;蒋岳祥 等,2006;王树新 等,2007;龙书芹 等,2007;姜向群 等,2011;罗亚萍 等,2013;陶涛 等,2014;王振军,2016;李玉娇,2016),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会在家庭养老与非家庭养老(养老院等)之间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学者在研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时,一是研究的范围往往过于宽泛(比如调查对象几乎涉及各个年龄段),专门针对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群体的研究较少;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老年人在选择中的主动性。

本文认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所做的一种理性选择,深入探究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其养老方式选择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政府制定精准的养老政策以及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具有不同养老偏好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并依据其自身的资源状况,探讨我国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资源禀赋(resource endowment),又称要素禀赋,原为国际经济学术语,指一国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当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时,该国将依据本国这些要素相对于他国同种要素的丰裕程度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换言之,一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所做出生产何种商品的决策,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应对。资源禀赋理论暗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各行为主体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即不同行为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是有差异的;二是各行为主体会根据自身的禀赋状况,主动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

王轲: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

行为主体依据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主动做出选择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分析研究中。如刘克春和苏为华(2006)运用资源禀赋理论分析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认为农户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杨海生等(2010)认为,官员因其所掌握的资源不同对当地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官员的平行交流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而京官交流则阻碍地方经济增长。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也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权衡利弊得失,最终确定自己的养老方式,这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基础。

Firkin(2001)在研究企业家的资源禀赋时,将其划分为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三种。以此为参照,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类。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养老观念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仅接受家人及其他亲人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逐步弱化,更多地转变为老年人居住于自己家中,除了接受亲人朋友的服务之外,还接受社区、社会其他成员或组织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在“社区上门服务”模式下,老年人仍居于自己家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体较家庭养老更加多元化,实质上就是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相比,“住养老院”方式中老年人的居住地点由“家”转移为“养老院”,接受养老院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而非亲人朋友)提供的各种服务,这其实就是机构养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1.个体特质禀赋

人的行为受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等)的影响,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也应该会考量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独居还是和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等因素,因此,文章将这些因素纳入个体特质禀赋的范畴。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则其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就越大(王树新 等,2007;陶涛 等,2014;张栋,2016);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老年人受教育时间越长,则越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的的方式,有配偶老年人较无配偶老年人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丁煜 等,2001)。

2.经济禀赋

本文对老年人的经济禀赋的界定与Bourdieu(1986)对经济资本的界定近似,是指可以直接轉化为货币、能够以产权的形式予以制度化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对老年人而言,经济禀赋主要包括年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以及有无看病困难等。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收入渠道相对有限,养老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若享有养老保险金,则对非家庭养老就比较认可(丁煜 等,2001;陶涛 等,2014)。同时,看病支出通常在老年人的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一定时期内看病支出是否有困难能反映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若无困难则说明经济禀赋相对宽裕,反之则比较匮乏。因此,有无看病困难也被纳入经济禀赋的范畴。

3.自理能力禀赋

自理能力禀赋主要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身体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会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越不会为情绪所左右;生活越能够自理,就越不会将自己视为子女或其他亲属的累赘,做出的选择就会更加体现老年人的真实意愿。张丽萍(2012)研究发现,城市中25%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等机构养老。

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收入较高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可能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能够自理但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则有可能选择在家中颐养天年。最终结果是,老年人会综合考量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及自理能力禀赋的禀赋状况,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养老方式。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个体特质禀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这里不对个体特质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做出假设,只在后文分析中根据检验结果予以说明。:

假设1:老年人的经济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显著,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假设2: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身体越健康、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三、样本、变量与实证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以下简称CLASS 2012)。CLAS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实施的全国性老年社会追踪调查项目,2012年数据是这一追踪调查项目现已开放的最新数据。和CLASS 2011相比,CLASS 2012问卷设置更加合理,变量数由334个增加为911个,调查结果更能反映老年人养老中面临的各种问题。CLASS 2012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中国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多阶分层随机抽样、入户面访的调查方法,共获得有效样本1 126例。在本研究中,去除3个不符合条件的样本,保留截至2012年年龄为59岁的数据,最终样本量为1 123个。

2.变量测度

(1)养老方式。在CLASS 2012中有这样一道题项:“当您需要别人照料时,以下的养老方式,您最喜欢哪一种?”该题目的意图即是测量受访者的养老意愿。在这1 123个样本中,缺失12个,1人回答 “不适用”,其余1 110人的回答情况如下: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频率为911(82.0%),选择“社区上门服务”的频率为52(4.7%),选择“住养老院”的频率为136(12.3%),选择“其他”的频率为11(10%)。尽管选择“其他”的老年人较少,基于研究的严谨性需要保留这部分数据;为了便于研究,借鉴其他研究的做法(冯仕政,2006),将回答“家庭成员养老”和“社区上门服务”两者合并为“居家养老”,赋值为0;将“住养老院”和“其他”合并为“机构养老”,赋值为1。因此,本文因变量“养老方式”为由0和1两个值组成的二元变量。

(2)经济禀赋,包括个人年收入、经济状况以及有无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与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将“是否有养老保险金”作为经济禀赋的一个单独变量。另外,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渐降低,患病的概率随之增大,看病支出有可能在老年人平时支出中占据较大比例。CLASS 2012中有这样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有过无钱看病的困难?”将对此问题的回答作为判断老年人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回答“有”确定为“困难”,回答“没有”确定为“较好”(具体赋值参见表2)。

(3)自理能力禀赋,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做家务情况以及生活能否自理三个方面。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测量,在CLASS 2012中可资利用的有三个问题,分别询问受访者目前、与同龄人相比、与前一年相比的身体健康状况,将“很不健康”“差不多一样”“比较健康”分别赋值为0、1、2,再对这三道题的赋值相加,得到受访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得分(从0到6),最后将得分从低到高等距划分为三个区间,并分别确定为“不健康”(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1)和“健康”(赋值为0)。自理能力禀赋中的“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能否自理”变量,源于对CLASS 2012问卷中“您现在需要别人帮助做家务吗?”和“您现在需要别人在生活起居上(如洗澡、穿衣)帮助您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当然,相比而言,后一道题目更能区分受访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如果在洗澡、穿衣等日常事务方面需要别人的帮助,则可以基本确定该受访者的生活是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

(4)个体特质禀赋,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等。表1是本文使用的所有变量的定义、赋值情况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3.实证分析模型

根据数据特征,参考丁煜等(2001)、姜向群等(2011)、张丽萍(2012)、陶涛等(2014)的研究方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而言,先建立一个基准模型,将老年人的个体特质禀赋变量放入其中,然后再将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的相关变量依次放入模型,从而组成一组嵌套模型(nested models)。基准模型如下:

logp1[]p0=a+m[]i=1bixi

其中,p1和p0分别表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概率,且滿足p1+p0=1,p1/p0为机构养老的概率与居家养老的概率之比,即发生比(odds ratio,OR),表示相对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概率的增加(值为正)或减少(值为负);a为常数项,xi为第i个变量(自变量或控制变量),bi为自变量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m表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个数。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对经济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2报告的是经济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其中,模型A1是基准模型。模型A1显示,个体特质禀赋变量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王树新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较大年龄段(65~72岁)的人很少、甚至不选择机构养老,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其原因在于,年龄越大的人越希望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越希望得到儿女的照顾。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这也和丁煜等(2001)的研究结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赞成非家庭养老)相印证,说明接受教育对于转变观念有重要作用。而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等,无法在此得到验证。

在基准模型A1的基础上,加入年收入和养老保险金两个变量构建模型A2。分析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都较为显著:老年人的年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越大,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比没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更高。同时还发现,两个变量的加入较为明显地改变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文化程度由特别显著变得不显著(系数由0.072下降为0.014),而年龄由较为显著(p﹤0.01)变为特别显著(p﹤0.001)。另外,居住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比较显著(系数由0.400增长为0.549,OR由1.492增长到1.732);同时,受收入的影响,收入高且独居的老年人较与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发生比增加。

模型A3在模型A2的基础上再加入经济状况变量(是否出现过无钱看病的困难),结果显示,经济困难(无钱看病)的老年人不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加入新的变量后,有无养老保险金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年收入的影响加强。

对比模型A1、模型A2和模型A3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年龄、居住情况、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等对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受收入等经济禀赋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加强,而文化程度和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减弱。总体上看,假设1得到验证,即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2.对自理能力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3报告的是自理能力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B1与模型A1一样,是基准模型。模型B2在模型B1的基础上加入了身体状况变量,其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不健康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更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有疾病的老年人不想因为身体状况而拖累其他亲属。和模型B1相比,模型B2中性别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显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年龄的影响显著性减弱,文化程度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模型B3在模型B2的基础上加入了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两个变量,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状况对养老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程度下降。比较表3中的3个模型,受自理能力禀赋的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减弱,但仍然显著;而自理能力禀赋变量中只有身体状况的影响显著,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即健康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更大。

3.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综合影响

前文分别从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两方面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不同程度地验证了前文的假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老年人面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选择时,他(她)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即将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与自理能力禀赋综合权衡,再作出较为理性的抉择。因此,有必要综合考量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1)个体特质禀赋方面,性别和年龄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与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的观点不同,这里显示出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这种倾向性在单独检验经济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时并没有体现出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下降,即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仍是其首选。(2)经济禀赋方面,年收入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老年人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有无养老金和有无看病困难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多数人心中,养老机构的收费还相对较高,因此当选择是否要入住养老机构时收入是其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次。(3)自理能力禀赋方面,身体状况等诸要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均不显著。

对比表2、表3和表4,原本一些影响显著的因素,如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有无养老保险金、身体状况等,在综合考量时变得不再显著,特别是文化程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一般而言,人的认识水平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多元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显得微乎其微,因此思想观念与现实选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造成影响变化的原因,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Lai,2007)。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顶层设计者,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CLASS 2012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独考量某一类要素时,一些要素(如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有无养老保险金、文化程度等)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但在综合考量时却不具有显著预测效果,这意味着,这些要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或其影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较明显。最终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老年人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而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研究的变量选择不充分,使论证略显不足,但从现实的角度看,上述研究结论仍有很强的政策启示:

首先,要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如前所述,个体特质禀赋方面,老年人年龄愈大愈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说明老年人对家的情感比较浓厚,也说明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在家养老,希望叶落归根)还比较传统。但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政府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区服务作为补充已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随年龄的增加而愈发严重(Cao et al,2014),还应当考虑高龄老年人的特殊要求,在提供服务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与活力。其中,向社会力量购买适宜的居家养老服务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其次,要努力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本文研究显示,个体特质禀赋中的性别和年龄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显著,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以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表明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及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只有11.6万个,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民政部,2015)。因此,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势在必行。为此,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政府资金大包大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采用公建民营和民建公助等多种方式创办养老机构;同时,不仅要大力发展大规模的养老机构,中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机构也应成为发展的重点。

再次,要积极构建“两中心”加“一院”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两中心”是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院”是指社区养老院,“三位一体”即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特别是在一个社区内,同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院等机构,三者相互毗邻、互为补充。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养结合”,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更能满足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养老院就分别与这两种需求相对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还可以和社区内的老年人一起共享社区内的设施与环境,也为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契机。

最后,要充分保障老年人合理的收入水平。尽管在本研究中有无养老保险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選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退休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老年人的合理收入应予以保障。应建立养老保险金的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调整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经济增长的幅度,为老年人的生活及其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提供经济支撑。

参考文献:

陈皆明.2010.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450+61.

丁煜,叶文振.2001.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1):1217.

费孝通.1983.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15.

冯仕政.2006.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03):98134+244.

郭志刚.2002.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1):3742.

国家统计局.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170228)[2017040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2011.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4):5863,69.

蒋岳祥,斯雯.2006.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3):812.

李玉娇.2016.医疗保障水平、服务认知差异与养老方式选择——制度效果会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吗?[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8124+136.

刘克春,苏为华.2006.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J].统计研究(5):7377.

龙书芹,风笑天.2007.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1):98105.

罗亚萍,史文静,肖阳.2013.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884.

民政部.2015.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OL].(20160711)[20170515].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

穆光宗.1999.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6568.

唐美玲.2005.城市家庭子女对父辈的养老支持分析——苏南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南方人口(3):5764.

陶涛,丛聪.2014.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3):1522.

王树新,赵智伟.2007.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4):5258.

王振军.2016.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563位老人问卷调查[J].西北人口(1):117122.

杨海生,罗党论,陈少凌.2010.资源禀赋、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5):1726.

杨善华,贺常梅.2004.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184.

张栋.2016.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8):1925.

张丽萍.2012.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6):2533.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241258.

CAO M J,et al.2014.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needs:Promoting ageing in place[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61(3):327335.

FIRKIN P.2001. Entrepreneurial capital:A resourcebas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R]. Labour Market Dynamics Research Programme,Massey University:5567.

LAI D. 2007. Attitudes of elderly Chinese toward ag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33(1):799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Ways of Oldage Car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CLASS 2012

WANG K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Key words: resource endowment; way choice of oldage care; aginginplace; oldagecare at nursing home; community oldagecare; family oldageacr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endowment; economic endowment; selfcare ability endowment

CLC number:C913.6;F12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17)04011609

(編辑:杨睿;段文娟)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 农村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生产不时地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同时,农民收入、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保险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救济等功能,因而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大背景下,保险业面临巨大的商机。这需要我们探讨相关领域,不断拓展农村保险范围,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保险 风险 农村经济

我国8亿人口在农村,农村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生产不时地面临各种灾害的威胁,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障碍。此外我国农村农民收入、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受保障程度低。正是基于我国这种特殊国情,需要我们探讨相关领域,不断拓展农村保险范围,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多样化、高层次的需求。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农村保险稳步发展

近几年,随着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及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农村保险业务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以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险为例,其覆盖面在逐年地扩大,我国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参加新农合人数由2005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32亿元。参合率从75.7%增长到97.5%。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状况如下表:

同时,农村保险中的农业保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农业保险规模就已在亚洲中排名第一,在世界中排名第二,仅在美国之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12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240.6亿元。农户因投保农村保险所获得的补偿已成为其受灾后迅速修复所需大额度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2009年东北自然灾害发生时,农业保险用近20亿为5200万亩受灾作物给予了赔款,极大弥补了农户的损失。安徽省保险机构在2010年油菜受冻灾影响后,快速赔付1.5亿元来履行合同约定,达到总保费的2.1倍。

(二)农村保险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对我国农村市场重视的逐步提高,我国不仅仅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也在农村中不断的扩大种類业务范围,涵盖医疗等多方面的保险。我国新农保试点开办,有助于缓和农村社会救济、老年人赡养纠纷等社会矛盾。我国保监会在2008年开始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尝试。农业保险承保品种就已经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等多方面,产品扩大到多个领域如生猪、水产养殖等领域,涉农保险险种超过160个。

(三)国家对农村保险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开始注重制定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通过各种途径支持农村发展,并由此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推动农业保险的拓展。我国为投保农民补偿部分保费始于2007年,预算额也从最初2007年的20.5亿元大幅增加到2009年的79.5亿元。我国政府还制定了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倡在农村发展商业保险业务等指示也均在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到,可见国家对农村保险优惠的倾向度高。

(四)形成初步的农村保险监管机制

作为保险监管的主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一直在积极探索与完善监管农村保险的方式,并初步形成监管机制。2008年,中国保监会下发了70号文件,从而达到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秩序,引导保险机构行为的目的,文件中农险成为监管重点之一。在保监会的指引下,2009年1月成立了农业保险监管处,专门负责拟定全国农业保险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规范农业保险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农业保险监管工作。2009年,保监会对一些保险公司如安华、阳光等保险机构进行了专项检查,严厉压制农业保险经营中各类不合规行为。

二、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主体数量少

农村保险市场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较少,主要因为农村开展农业保险的技术难度较大。商业保险公司本身在经营农业保险方面并不成熟,存在着许多技术障碍,如不同险种的保险费率难以厘定,合理的保险责任难以确定等。这就使得开展农业保险的成本加大。加之,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频繁出现在农业保险中,这无疑加大了保险机构对损赔界定的难度,使农业保险更具特殊性。一些规模小、资产少的刚发展起来的新、小保险公司不能在经营农业保险的过程中快速直接地获得利益,不愿在能否盈利的不确定性下投资于农村保险市场,只有少数大公司有能力且愿意尝试开展农村保险,最终造成我国农村保险市场供给主体少,农村保险市场萎缩。

(二)保险险种较少,设计单调

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多变性及农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符合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状况及农民群众的需求。可我国目前保险公司所开发出的险种很大程度上关注于城市这个大市场,造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更没有多少完全满足农村保险市场需求的特色保险产品。其向农村保险市场销售的产品多数本来就不是面向农村保险市场设计开发的,品种大同小异,设计单调,甚至大多产品结构本身就不符合农户的需求。而且在产品设计时,对农业风险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等缺陷,难以合理运用精算等手段来科学厘定费率,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三)农村保险缺乏有效需求

我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自然经济封闭的观念,一直有靠天吃饭的思想,同时农民自身文化知识缺乏,还有的相信封建迷信,大多农户都被动地承受风险,而为了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农户防范农业风险主要还是集中于运用自身的力量,比如广泛采集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努力学习基本文化知识以及选取新品种等,而很少去运用外部力量来减轻自身损失,加之对农村保险的了解程度较低,减少了对其的需求。又因为部分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不够重视,导致农业保险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理赔程序等混乱现象,服务水平低,没有起到为广大农民宣传保险知识的作用,这也使得农民不相信不认可农业保险。

(四)经营农村保险的保险公司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在农业保险快速发展阶段,其自身积累的风险也在逐步攀升,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远远超过传统险种,缺乏效果良好的风险分散机制已成为农村保险机构现阶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农业再保险机制,风险得不到高效率的分散。农业保险由于巨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都需保险公司来独立负担,高的赔付率也使得保险公司亏本可能性增大且无法预测。只有阳光农险建立了大灾准备金,上海市安信公司、吉林安华公司在国际再保险市场上投保了农业保险的再保险。甚至有的直保公司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安排充足的再保,这给了部分公司非常惨痛的教训。

(五)保险市场监管强度不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紧随其后我国保险业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农村保险市场也成为众保险公司的主要开发领域,可以说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保险市场监管体系仍存在很多漏洞,尤其是对农村保险市场这块新领域的监管明显不足。据了解,如今只有在省级或较大的城市才有保险监管机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我国农村保险市场中出现了少数保险机构及其个别员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夸大产品功能,营销素质差,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这极大地损害了农村保险市场的名誉,降低了农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进而打击农民投保的主动性,影响了农村保险业务的健康长久发展。很明显,保险市场监管强度不高。

(六)农村保险市场专业人才匮乏

保险业的独特经营模式决定了它对人才有着特殊要求,而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强,要求保险公司及员工具有熟练且准确的保险经营技术,如保单的制定、保费的核算等及一些专业的农业知识,目前,除中国人保有一些具有这方面专业知识和经营经验的人才外,其他保险公司普遍缺乏兼具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而且没有专业的农村保险产品营销人员,大部分自身都没有真正地了解农村保险,所以受专业知识水平低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提供符合自身实际的保险业务,阻碍了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扩大。

三、我国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增多农村保险各项优惠政策

在任何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是弱势产业,农业的高成本、高风险等特性无一不成为农村保险市场不断壮大的障碍物。而其若要发展,必须大力完善政府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加大财政等政策支持,合理补助农村保险的过高成本和风险损失,调动农村保险机构支农的积极性。例如在保费补贴政策上,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保险,根据国家需要和财力可能,可增加多种保费补贴品种。在税收上,应继续推出优惠措施如减免等来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可以设立政策性保险公司,专营政策性业务,切实为农民服务,保障农户利益。

(二)加强保险宣传,提高农保意识

农户只有在对农业保险有了充足的认识与掌握的情况下,且在对保险条款的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会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保险决策。所以开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各大保险机构需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大对保险的宣传。具体措施有:一是要积极推广农业保险知识,通过广播、知识讲座、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广大农户,使其了解保费交付与保额赔付等的基本程序,逐步强化保险投保意识。二是让农民在灾前做好防范工作,及时投保农业保险,灾害发生时要主动参与抗灾救灾。三是要帮助农户形成积极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引导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条款准确理解并合理利用,从而使其在出险时第一时间报案,并学会运用法律途径,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三)推进保险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多元化发展

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具有多样性,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地理条件也不尽相同,农村保险不能是单一的模式,必須建立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元化产品体系。特别是,保险公司也应注意研究农民的投资需求特点,如农民尝试使用一些新型的机器设备,使用新品种的种子或化肥等。我国各个地域之间的差别较大,发生自然灾害的次数不同,农民收入水平更不同,呈现多层次,可以依照本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如灾害是否发生频繁,灾害破坏程度的轻重等情况设计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产品,既要满足部分高收入农户的需要,也要有适合普通大众农户的需求产品。

(四)完善风险分散体系,增强长久经营能力

我国之前的农业保险经营中,超过一半的风险保留给经营机构自身,很少有安排再保险保障等分散机制。那么由于针对巨大自然灾害风险的补偿体制的仍有欠缺的方面,保险公司在受到大灾害的年份无力独自承担起数额巨大的亏损,限制了其对农户的赔偿能力,因此不能遵照保险合同所约定的进行赔付。大多数农户对获得的赔款数额不满意,这降低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损害到保险公司的信誉,不利于其保险工作的长期发展。我国需要借鉴国外成功转移风险的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贴下农业再保险机制,通过它来分担农业的巨灾风险给保险机构造成的冲击。

(五)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及相关法规

发达国家大多通过采用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进行规范化管理,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而我国,特别是在以前农村保险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保险公司、投保农户的责任、义务及经营规则等都不明确,因为没有关于农村保险市场的专门法律法规。为了正确引导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在2012年11月我国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且该条例已在2013年3月份施行。但毕竟是刚开始施行,缺乏实际运用经验,农业保险经营是否会逐步规范还有待考究,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保障农业保险依法运行。

(六)培养专业的农村保险人才

农村保险公司的效率与竞争力不仅与是否具备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的经营管理人才息息相关,更取决于是否能培育了解“三农”特点和需求还能与农民有效沟通的优秀人才。况且,农村保险基层人员的培训、事后的监督机制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保险数据的可靠性,进而给保险机构的经营造成误区,这就要求保险机构不仅要重视高素质农村保险营销人员的培养,选拔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保险和农村保险、农村灾害防范等基本知识。也要培养出同时兼具精通保险且能够准确了解农村保险市场的专业人才群体。

参考文献

[1]孙祁祥. 中国保险业:矛盾、挑战与对策[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童树德. 中国县域寿险业[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侯芳. 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济南金融,2007(70).

[4]魏华林. 中国保险需求到底有多大[J].金融与保险,2005(06).

[5]郝伟,朱宇婷.论开拓农村商业保险市场[J].商业研究, 2004(02).

作者简介:苗静(1978-),女,汉族,内蒙古满洲里人,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业保险。

(编辑:陈岑)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33例, 男21例, 女12例, 年龄60~88岁, 平均68.5岁。病程1~37年, 平均5.8年。

1.2 诊断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 符合《实用内科学》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胃镜检查结果:胃溃疡17例 (51.52%) , 其中胃窦部4例, 胃角5例, 胃小弯5例, 高位胃体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例 (24.24%) , 复合多发性溃疡8例 (24.24%) 。

1.3 临床症状

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以上腹部无规律隐痛或钝痛多见[2], 有规律腹痛5例 (15.15%) , 无腹痛7例 (21.21%) , 腹胀、嗳气8例 (24.24%) , 食欲减退3例 (9.09%) , 反酸5例 (15.15%) , 恶心、呕吐5例 (15.15%) 。伴随疾病:高血压病15例, 冠心病8例, 糖尿病8例, 还有2例伴有恶性肿瘤。

1.4 病检结果及Hp检出率

本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 胃黏膜萎缩、肠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占36.36% (12/33) ;采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 (Hp) , 检出率为63.64% (21/33) 。

1.5 治疗方法

给予奥美拉唑4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 疗程2周。对Hp阳性者常规行根除治疗, 有慢性基础病的给予相应治疗。对出血不止或穿孔患者施行手术治疗。

1.6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同期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本组病例就诊后24h内即明确诊断者30例 (90.91%) , 就诊后2~4d内明确诊断3例 (9.09%) 。 (2) 痊愈25例, 占75.76%, 好转6例, 占18.18%, 死亡2例 (6.06%) , 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肠梗阻继发感染性休克, 且均伴有恶性肿瘤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溃疡面愈合;好转:自觉症状好转, 溃疡面缩小1/2;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 溃疡面无缩小或增大) 。

3 讨论

(1) 消化性溃疡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危害较大, 主要发病机理为胃酸分泌过多、Hp感染、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老年人要提高积极防治消化性溃疡病的意识。患了消化性溃疡病的老年人, 在疾病活动期要配合医生做合理有效的治疗。此外, 适当进行一定量的体力活动、避免精神紧张、充分休息、保持身心安静等都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平时, 老年人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起居, 保证充足的睡眠, 并要坚决戒除烟酒, 不吃对胃刺激性大的食物, 少用对胃刺激性大的药物。 (2) 有资料结果显示, 老年人胃溃疡的好发部位随年龄的增高由幽门向贲门移动, 可能因为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腺区 (胃窦) 与泌酸腺区 (胃体) 交界处的幽门腺区一侧, 而幽门腺区黏膜随年龄增长而扩大 (假幽门腺化生和 (或) 肠化生) , 使其与泌酸腺区之交界线上移。对待老年患者应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积极规范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合并的基础疾病, 效果良好。 (3) 老年消化性溃疡伴有其他疾病 (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者占47%, 而青年患者仅占17%。由于长期服用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 可刺激胃黏膜而导致溃疡, 如糖尿病可诱发胃溃疡, 肝硬化易并发胃溃疡等。因此, 因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否则溃疡难以愈合。 (4) 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降低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 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H+-K+-ATP酶又称做“质子泵”, 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本品作用于胃腺壁细胞, 为H+-K+-ATP酶抑制剂, 选择性对胃酸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 起效迅速, 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 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本药耐受性较好, 应用效果满意,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 老年疾病尤其是老年消化性溃疡病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到来,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其在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并发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特点, 因此, 正确掌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以便及早地诊断和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本文就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33例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老年人,幽门螺杆菌

参考文献

[1] 朱延红.老年人消化性溃疡64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191-193.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65-1579.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收治的12例误诊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52~83岁, 平均 (65.2±2.5) 岁。其中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5例,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主要误诊为肺动脉性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 肺部感染性疾病;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患者3例, 主要症状表现为: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搐搦, 主要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4例, 主要症状表现为:呕吐、腹胀、上腹部疼痛, 主要误诊为胃炎、胰腺炎等疾病。

2 误诊类型分析

(1)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此类患者入院时主要症状表现就为:咳嗽、咳并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现象, 所以, 在诊断时极易误诊为肺动脉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肺部感染等疾病。因此, 老年患者出现以上情况时, 考虑呼吸系统疾病的同时还要考虑急性心肌梗死。 (2) 神经内科疾病。此类患者入院时, 主要症状表现为:兴奋不安、体温升高、搐搦, 还伴有高血压, 所以, 在诊断时, 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误诊原因:当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 其心搏量会下降、心律失常, 从而以致脑供血不足, 最后表现与神经系统症状相似。因此, 医生在看诊时应该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 防止误诊。 (3)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上腹部疼痛。而此类患者入院时就呈以上症状, 所以极易误诊为胆囊炎、胰腺炎以及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老年患者出现此类症状时, 要注意, 若有腹痛, 但无固定压痛点, 且伴窦性心动过缓, 血压下降者有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

3 误诊原因分析

(1) 患者因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 新陈代谢能力降低, 痛阈增高。所以, 其自身的病痛忍耐力就较强, 最终在疼痛感上表现较轻或根本毫无表现, 即无典型的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压榨性疼痛或无痛。医生在诊断时, 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与现象, 在做心电图的同时, 也要检查患者的心肌酶, 尽量避免误诊或漏诊。

(2) 合并症因素。老年人抵抗力减弱, 身体各内脏器官机能下降, 所以, 他们自身会积聚多种疾病, 而多种疾病中会有一种或2种疾病的特征较明显, 医生又不是十分了解老年合并症, 最终掩盖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同症多病, 也就是2种疾病会表象出相同的症状, 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患者都会有呼吸困难的现象, 所以医生在诊治老年患者时也要考虑到上述情况。充分考虑统一特征的不同疾病, 避免误诊或漏诊。

(3) 疾病因素。当患者原梗死部位再度发生梗死时, 心电图检测就不会出现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因此, 医生要充分了解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特征及病理, 在诊断时老年患者曾经出现过心肌梗死就要在检查心电图的同时, 检查患者的心肌酶, 以免漏诊。

4 讨论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最大原因就是医疗人员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不足, 缺乏整体观念、综合分析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诊治老年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时, 要认识到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 要充分考虑到该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并且要清楚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 规范检查, 在心电图的基础上结合心肌酶学检查进行分析, 从而避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或漏诊, 提高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以达到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诊治的误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例, 结合其历年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各种临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1) 医生在看诊时对既往病史询问不详细, 体格检查不仔细, 对同一症状所包含的疾病种类认识不足; (2)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症多病, 即同一种症状可以为多种疾病所共有, 例如也就是2种疾病会表象出相同的症状, 如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患者都会有呼吸困难的现象。 (3) 同一部位再次发生梗死:此类情况是指, 当患者原梗死部位再度发生梗死时, 心电图检测就不会出现典型的心肌梗死表现。结论 对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要充分认识到其发病率高和临床表现多样化的特点, 同时诊断思路要清晰, 要有整体观念, 在做心电图的同时切勿忘记心肌酶的检查, 这样, 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误诊。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分析

参考文献

[1] 惠丽.老年急性心肌死2例误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 2009, 23 (1) :54~55.

[2] 李秀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3例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5) :169~170.

[3] 张玉芝.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23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 :3483~3484.

[4] 洪哲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16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6) :123~124.

[5] 吴可光, 傅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治原则与经验[J].实用内科杂志, 1992, 1 (62) :385~386.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一、当前我国老年人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的是, 我国医疗保险设计的目标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每一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因为我国的医疗保险不仅能够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价格, 同时还能够做到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发展, 一旦老年人出现意外事故, 医疗保险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医疗保障。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实际开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医疗保险事业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疗事业的发展, 而且也帮助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在这一领域构建起了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但是不容置疑的是, 医疗保险事业的开展也会遇到各类问题, 各类相关管理条例的出台依旧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在老年人参保问题的实现方面,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医疗保险经费长期处于负值。

所以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我国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 立足于每一位老年人的具体情况, 切实改善当前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以资源参加方式解决参保问题。与此同时, 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中我们必须要采用政府引导和鼓励参保的方式, 实现对于政府的财政补贴, 帮助农村地区的老人获得相应的医疗保险。而且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筹集医疗保险资金方面,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医疗设备不足、医疗技术相对较差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为了能够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 我们必须要以资源参加的具体方式实现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的引导与鼓励, 以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为主要依据, 解决农民就医过程中面临就医难的问题, 在农村地区普及先进的医疗设施。

二、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具体影响

我们进行试验的主要目的就是验证老年人医疗支出、健康受医疗保险的影响, 所以我们将挥深度结合当前城镇地区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 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 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看病便捷程度等各个因素都纳入到研究范围当中。在具体的研究过程当中, 我们一般会选取Heckman选择模型的构建, 这一模型可以具体实现对于老年人就医中的经费程度、就医中的便捷程度等因素的具体研究与考察, 以便于我们实现对于老年人健康、医疗保险经费关系的分析。除此之外, 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排序模型加以利用, 测量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而且将内部的信息与数据实现采集与分类, 将老年人医疗经费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深度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医疗保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就医意愿, 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 老年人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会使得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大幅度减少,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医疗保险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家庭的医疗负担。然而我国的医疗保险的快速完善也伴随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会对于老年人参保意愿、医疗保障水平等各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医疗保险的推广过程中, 我们国家的工作人员需要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加大对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重视力度。[4]那么具体落实到实处就是积极开展信息的采集与信息的统计, 加强对于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实践调查, 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各项数据, 借此来帮助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健康状态, 为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我们还要对老年人们医疗经费的实际开展情况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特别关注医疗保险在老年人就医方面的发展现状。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而且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极为快速, 所以医疗保险对老年医疗与健康的影响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为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降低老年人的就医负担和经济负担, 我们必须要利用医疗保险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 立足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实现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康质量的具体提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相应的模型实现对于老年人在医疗保险方面的相关数据的分析, 分析与研究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的影响,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所以在这一大背景下, 我国老年人医疗保险逐渐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逐渐朝着老龄化模式发展, 因此越发庞大的老年群体就需良好的医疗服务,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当前医疗保险所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与研究, 尤其是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以及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受医疗保险的影响等方面加大重视力度。

关键词:医疗保险,老年人医疗,支出与健康

参考文献

[1] 黄枫, 甘犁.过度需求还是有效需求?城镇老人健康与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7 (23) .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近年来,医学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就业竞争日渐激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提高已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的重大课题之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医疗行业为导向,深化日常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引领专业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培养符合当下医疗行业动态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用人单位对各层次医学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客观分析医疗行业人才需求,采取多样化可行的路径,对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实际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顺利走上医学岗位,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一、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医疗行业动态发展,我国医疗市场对医学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医疗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医疗行业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各类人才间的竞争,对医学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新形势下,我国医疗行业包含正公办和私营医疗机构、医药营销、医疗器械、健康产业、医疗美容等。正规医疗机构用人门槛特别高,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正规医疗机构相比,医药营销、医疗器械、健康产业 、医疗美容等用人门槛较低,但待遇参差不齐,存在单位存活率不高和学生的就业持久性低等现实问题,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职业倦怠,好高骛远,吃苦耐劳精神少等。针对这种情况,医学类高职院校急需要从社会、学生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当下医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就业实际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加强在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增强就业以及创业意识,主动参与到多方面医学实践中,提升就业实践能力。

二、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的手段

(一)明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定期邀请成功校友、用人单位到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促使各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全新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阶段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对专业教师提出具体要求,以医疗行业为导向,以专业学生为媒介,对其进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清当下就业形势,促使专业学生在自我认知、分析自我过程中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指导专业学生根据自身各方面具体情况,制定具有较高操作度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将其细化到各阶段专业知识学习乃至专业实训实习中,树立正确的现代化就业观,端正就业态度,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实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竞争力,促使自身能力和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吻合,顺利实现就业。

(二)科学设置课程,强化就业与创业指导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具体要求,科学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其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医学类高职院校要深层次分析各专业性质,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巧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其和专业学科教学内容相融,采用小班授课方法,科学安排授课时间,不要集中进行授课。授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测评,以测评结果为基点,对每位学生进行专业化指导以及辅导,点燃专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趣,真正意义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强化对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帮助专业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综合素养。医院院校要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专业学生中大力宣传当下大学生就业政策等,尤其是当下用人单位对医学生的要求,较高的学历要求,英语过级情况,文化、心理与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与为人处事能力等,而不仅仅是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需要大批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医学院校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就业和创业指导,增强学生择业与创业意识,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以及创业技能技巧,将专业实习以及定岗实习和当下医疗行业就业顺利挂钩,促使专业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完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实时提升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与素养,顺利实现就业。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全新的管理系统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优势,构建全新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深化已构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站,科学构建医学人才需求变化、自我测评等子系统,使其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职业生涯规划授课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构建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将专业学生就业指导制作成APP软件,合理设置职业测评、指导教师一对一等模块,便于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进行职业测评、职业咨询等,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将职业生涯规划和自身发展、专业学习完美融合,提高自身就业水平,更好地展现职业生涯规划价值。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借助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和用人单位进行针对性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组织专业学生到事业单位、医院等教学实训以及实习基地,进行全方位的职场体验,促使专业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了解社会医疗行业以及医疗岗位,深层次认识自我中优化调整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在实现职业理想过程中,顺利转变为“职场人”。在此过程中,医学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阶段学生情况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比如,职业生涯情景剧比赛、就业咨询活动,定期向毕业班学生公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用人单位合作,开展专场招聘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专业人才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不可轻视的重要方面。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多层次随时深入了解医疗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结合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优化制定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多种方法以及手段作用下,最大化提高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层次。以此,顺利实现各阶段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实时提升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全面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巨鲜婷,冯小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全程化体系构建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7(09).

[2]潘金云,赵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分析与思考——以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

[3]李博飞.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6(08).

[4]杨淑娇.网络时代下“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创新研究——以高职高专医学生为例[J].商,2016(20).

[5]丁建红,王波,李璐,等.综合职业能力对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与教育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7(22).

*本文为2017年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发展计划《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与职业社会需求发展契合的研究》(编号J17RB00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

老年医疗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