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11-201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第1篇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 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 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 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 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高, 在整个城市客运交通的建设与管理上, 一些政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突破式的进展, 由于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 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与评价上, 也更多的体现了当今社会先进的控制理念。归根结底, 发展城市客运系统交通的建设还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 这也可以归结为城市基础交通建设中的一部分, 因此, 需要在其中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以及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2、关于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的目的研究

在制定城市客运相关政策时, 必须首先遵循当前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时刻不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根据社会背景的变化做到及时调整, 从而寻求最佳的施行效果。与此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 随着初期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必须注意。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维持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正常运作, 结合人们的具体需求提供服务, 使用加强管理工作的手段, 完善对于这一系统和体系的控制与监督, 通过设立统一的标准, 评判日常实践中我国城市客运交通政策所取得的成效, 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3、我国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发展现状

3.1 有关部门对于城市客运交通这一块的重视度还不够高

作为一项城市运作的基础项目, 客运交通的发展与管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规范, 要想加强这一工作, 取得一个良好的成果, 就必须要求当地政府对于城市客运交通这一块有着足够的重视度。然而从现状来看, 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还是有所缺失的, 目前已经发布的规范与管理条文并不完善, 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之下,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客运交通统发展的实际需求。

3.2 城市客运行业的管理比较分散

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广泛的含义, 可以细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 其中包括轨道交通、公共汽车交通、出租车交通等公共出行方式, 而对于这些出行方式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则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也因为这样, 就造成了管理分散的现象, 难以统一控制, 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上, 也五花八门, 这对于整个公共交通行业来讲, 无形中也是一种局限, 是不利于其健康发展的。

3.3 存在着既定计划无法落实到位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社会背景限制, 无法避免各地发展状况良莠不齐的现象, 这也就导致既定的城市客运交通管理政策, 无法适用于每个城市的实际现状。有些较为落后的地区, 受到当地政府力量和公共道路系统的条件限制, 既定的计划无法落实到位, 也没有实施的条件, 出现管理难的现象。与此同时, 时代是处于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之中的, 但是对于城市交通的传统管理模式留下的影响却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转变的, 这也造成了政策与措施之间的不匹配。

3.4 信息之间交流水平不高

当今社会, 不认识网络平台技术还是信息的收集与分享, 都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状态, 这给我国各项公共基础服务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多行业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 享受着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而在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中, 却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现代化因素, 这就造成了管理者与运营者在信息分享和交流方面的缺失, 沟通不畅也就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进步形成了阻碍。

4、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经济政策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4.1 加强国家部门对城市交通的重视程度

要想寻求我国在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首先, 必须加强国家部门对城市交通这一块的重视程度。不论是在启动资金, 还是在相关法律条文的出台上, 政府部门都将会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发展的前景。针对不同城市存在的不同问题, 应当结合人民群众意见, 制定符合当地社会基础条件以及实际需求的公共交通管理政策, 并加大宣传力度, 从潜移默化中寻求发展和进步。

4.2 加强对于不同交通方式的统一管理

对于各种不同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最好的管理方式无疑是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 如此一来, 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最全面的消息反馈, 从整体的角度达到提高城市客运交通获利空间的目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需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 全面了解不同出行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通过协调全球统一的管理标准, 在一些比较细微的方面又应当保留其个性, 如此才能够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4.3 将公众力量集中起来, 争取将政策落实到位

归根结底, 城市客运交通应当作为一项社会基础公共服务来对待, 但在此基础上, 寻求其中的经济效益也是无可厚非的。需要认识到, 这一交通系统的建设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将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 因此, 必须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意见, 发挥公民力量, 争取将政策落实到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加强对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的管理与控制,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 要想寻求综合国力的提高, 就必须立足于基础交通系统的建设, 而就目前而言, 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缺失, 需要进一步完善。

摘要:当今社会, 随着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部门也将这一板块的管理工作纳入到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之中。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还必须继续规划, 兼顾多方面因素, 加强这一工作实施的力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客运交通管理的实际目的, 并且以当前的发展现状为基础, 简要提出目前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并将之作为依据, 提出针对性建议, 希望能够对我国城市客运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实际目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健, 胡晓伟.城市客运交通经济管理政策研究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7 (1) .

[2] 解晓玲, 祝昭, 郭战伟.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问题的对策[J].综合运输, 2010 (10) .

[3] 博弈论在实施交通拥挤收费政策中的应用[J].高红丽, 高丽英.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 (10) .

[4] 公众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在城市交通政策制定中的应用[J].李群峰, 贺宁.城市公用事业.2015 (04) .

[5] 城市交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J].董治, 李林波, 王艳丽.长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01) .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第3篇

近年来,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这给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带来了“停车难”问题。解决“停车难”问题必须得从分析停车需求入手, 影响城市停车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机动车的保有量,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管理政策, 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开发强度也是影响城市车位需求的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 停车行为的差异以及现代社会新兴技术的应用 (联通地下停车场和智能停车库) 也影响着城市的停车需求。

2 泊位共享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早在1983年, 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 (ULI) 首次提出了泊位共享这一理论, 泊位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利用一天不同时段的高峰停车特性在各种用地性质的停车吸引点间共同使用停车位。

基于以上美国提出的泊位共享理论,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泊位共享模式下的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现有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基数比率模型, 此模型主要是以社会经济为基础, 考虑到了人口数量、机动车保有量以及增长率等因素, 常用于城市整体停车需求的预测, 但此模型涉及的人口数量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等数据存在实际误差, 故预测结果缺乏准确性;用地生成率模型, 此模型分为传统的用地生成率模型和引入区位的生成率模型, 传统的用地生成率模型是基于小区面积的基础提出的, 引入了各种用地的建设指标, 引入区位的用地生成率模型考虑到了节假日与工作日对于车位需求的不同, 用地生成率模型是在用地指标和区位差异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适合研究区位差异较大城市的停车需求;停车吸引率模型, 此模型是基于停车时长以及机动车出行水平建立的, 考虑到了不同性质的地块对于机动车的吸引率的不同, 适合城市新开发区域的停车需求预测。以上3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社会和经济因素对于停车需求预测影响, 适用于不同区域特征的城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模型。

3 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

预测城市停车需求需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合适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是以停车生成率为基础, 考虑到了不同用地性质的土地对于车位需求的差异以及停车时长对于高峰小时车位需求的影响。虽然中心商业区主要建筑性质是商业性的, 但是也不排除少数其他性质的用地, 且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从停车时长的角度考虑了城市的高峰小时车位需求量, 以高峰小时的车位需求量作为常规条件下的车位需求量, 从最大需求的角度诠释泊位共享的优越性。

由于国内对于泊位共享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故参考美国犹他州桑迪城社区[3]的泊位共享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西安市中心商业区的实际发展状况, 建立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

其中, Pshare代表泊位共享模式下车位需求量, Pi为共享泊位模式下i时刻的泊位需求量, Pij为用地类型为j的土地在i时刻的车位需求, 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用地性质的土地对于车位需求的不同, f (t) 表示效用折减率, 这里效用折减率是利用停车主不能忍受步行时间计算出来的, 引入效用折减率能够增加模型预测的准确性。P为常规情况下车位需求量, PL表示长时间停车的车辆累计总数, PL右端括号内式子表示i区长时间停车数占车辆累计总数的比例, PS表示短时间停车的车辆累计总数, PS右端括号内式子表示i区短时间停车数占短时间停车累计总数的比例, PL, PS代表了停车时长对于需求预测的影响, 在这里, 长时间停车主要由城区上班人士引起, 他们的停车时间比较长而且比较稳定, 所以利用雇员数来计算长时间停车数量, 而短时间停车数量主要受到车主出行的目的即车主所要进行的商业活动性质的影响, 故在此模型中利用零售业与服务业的建筑面积得出。

4 实例分析

近年来, 随着西安市经济发展, 机动车保有量也在逐年增加, 车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如图1, 西安市近十年来车位供给与车位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 分析西安市对于车位的需求实现泊位共享对于解决西安市“停车难”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安市钟楼商圈以及小寨商圈是西安市中心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钟楼商圈是以西安市钟楼为中点的商业发展区域, 其周围有许多的商业建筑停车场。小寨商圈是以赛格国际为中心形成的经济繁荣区, 这两个商圈都存在停车压力过大且交通拥堵的情况, 且在西安市范围内有一定的代表性, 研究钟楼商圈以及小寨商圈的停车需求问题对于西安市其他商业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故本文选取这两大商圈作为实例进行研究。

据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 钟楼商圈、小寨商圈钟楼分别有车位约5200和4800个。根据研究课题人员调查结果显示, 不能忍受停车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距离超过7分钟的人数比例为大多数, 这里以此作为效用折减率。钟楼商圈的效用折减率为63%, 小寨商圈的效用折减率为56%。在泊位共享的模式下, 根据以上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以及西安市统计局的数据, 得出钟楼商圈常规条件下的车位需求数量约为5236, 泊位共享模式下的车位需求量为4837, 较常规减少399个, 占总泊位数的8.25%, 小寨商圈的常规车位需求约为5005个, 泊位共享模式下车位需求为4580, 较常规减少425个, 占总泊位数的9.28%, 详细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可见, 泊位共享模式下对于车位的需求减少, 这样可以缓解停车压力。在常规停车需求更大的情况下, 泊位共享模式较常规停车更加能够体现出它的优势。表3及表4是对于钟楼商圈以及小寨商圈不同时段不同地块车位需求量的统计。

5 结语

本文在停车时长以及不同性质用地停车需求的基础上引入泊位共享模式下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预测西安市中心商业区泊位共享模式下城市的车位需求, 为缓解西安市的交通压力, 提高车位利用率, 实现城市土地资源, 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 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西安市以及与西安市有相似经济发展特征的城市未来中心商业区进一步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在已有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基础上, 参考美国犹他州桑迪城泊位共享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西安市实际发展情况, 建立泊位共享需求预测模型, 此模型以停车生成率为基础, 考虑到了用地性质的不同以及停车时长的差异对于车位需求的影响, 更加全面地诠释了需求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并以西安市钟楼商圈及小寨商圈为例, 计算两大商圈在泊位共享模式下的车位需求量, 得出在泊位共享模式下能够减少的泊位需求量, 展现泊位共享的优越性, 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泊位共享,需求预测,中心商业区,西安市

参考文献

[1] 冯树民, 王彪.基于泊位共享的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15 (32) .

[2] 王美馨, 汪宏, 王鹏.重庆市主城商业区停车需求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J].科教导刊, 2013 (3) .

[3] 乔瑞, 王梦菊.城市停车需求分析与预测模型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21) .

[4] 薛行健, 欧心泉, 晏克非.基于泊位共享的新城区停车需求预测[J].城市交通, 2010 (5) .

[5] 孙吉瑞.城市混合用地停车需求预测模型研究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 (学术版) , 2016 (1) .

[6] 高健夫, 王培松.基于神经网络的城市停车需求预测模型[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5 (5) .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第4篇

从文献关键词的分布情况来看, 学者多集中于研究人才集聚的效应、对策、人才环境、对策等方面, 如下表所示。

基于以上cnki的科技人才集聚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可以看到科技人才集聚已经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 科技人才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是其所在城市发展重要贡献力量。同时, 城市是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 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影响着科技人才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对已有科技人才集聚相关人才进行梳理十分比较。

一、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均衡研究

国外关于城市化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较多集中于韦伯提出的工业位理论、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这三个方面, 认为城市化是人口、产业等集聚的结果。国外相关研究认为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高收入、高供给水平是人才集聚向城市的主要原因。其中, 刘易斯 (1989) 等人认为人口向城市集聚唯一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同时, 向城市迁移的规模与该城市的待遇水平成正。乔根森 (1966)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乡消费供给水平差异的角度分析人口转移原因的, 认为人们对工业品的无限需求推动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

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城市化进程和科技人才集聚是相互作用的动态均衡过程, 城市化是提升科技人才的集聚水平的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化进程推进重要动力。王东等 (2008) 基于SPPD分析范式, 从城市基本状态、人才集聚的模式、人才集聚绩效和主要诱因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等动态均衡问题, 并认为应利用城市化促进人才集聚。孙健、于波强 (2010) 提出了人才集聚的动态均衡机制, 主张通过提高人才薪酬水平、改善城市生活条件、把握人才集聚效应和加强政府工作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以促进人才集聚。张樨樨 (2010) 认为城市化进程为人才集聚提供了重要平台, 人才集聚是城市化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必然结果, 然后利用量化模型对借助对城市化和人才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 并从产业牵引、薪酬待遇、城市生活条件、人才集聚效应和科技环境改善五个方面对出了促进我国人才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徐茜和张体勤 (2010) 认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 而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城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的基础。黄挺 (2013) 认为人才集聚和城市化存在二次方程的关系, 呈现抛物线的发展路径, 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较低的城市化和人才集聚水平, 北京、上海发展的最好, 处于抛物线的极大值点, 说明人才集聚和城市化和谐发展, 效率较高。叶颖蕊、吴道友 (2015) 提出了城市化趋势下的人才集聚机理及影响因素和人才集聚具有马太效应、群体促进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正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活动低、人才内聚力不足和人才集聚惰化效应等效应, 并就人才管理制度对人才集聚效应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策略和建议。

二、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认为城市的各种经济发展因素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且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其中, Palivos&Wang (1996) 通过研究发现知识溢出、内外部规模经济、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区域工资水平等因素是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 并且以上因素对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程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发现区域产业经济集聚与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具有密切相关性。Clark (2002) 认为科技人才就业结构优化存进区域产业经济的有力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也能够促进科技人才有力集聚。Mentzer (2003) 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通过工资待遇对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发挥重要影响作用Tayor (2007) 认为城市工作机会的数量、企业家的生产能力、企业雇主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区域人才供给状态以及人才的发展空间对人才集聚发挥重要影响作用, 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国内的相关研究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是科技人才集聚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的推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其中, 牛冲槐等 (2006) 对影响区域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区域人才的个性、价值观、个人目标、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区域科技人才集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牛冲槐等 (2010) 用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分析了科技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得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人才集聚一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王勇 (2011) 在回顾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江苏的1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了科技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溢出效应,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张樨樨、朱庆林 (2011) 认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蓝色经济增长的经济性效应体系包含技术效应、协同效应与综合效应三大模块。运用改良模型对典型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定量解析, 打破集聚效应定性分析的研究规制, 使集聚效应大小与方向的评判与比较成为可能, 拓展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实体经济贡献的评价思路。杨芝 (2011) 在分析湖北省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基础上, 认为湖北省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但这种因果关系远远弱于其他发达地区科技人才聚集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王君兰、吕永卫、张帆 (2013) 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关系的九项假设, 建立二者的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太原市1999-2010年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徐广林、王庆军、甘宁燕 (2014) 通过参考人口集聚模型, 设计了科技人才集聚模型, 并用安徽省16哥地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测算了科技人才的集聚度, 分析了得出科技人才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张樨樨、张鹏飞、徐子轶 (2011) 认为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呈现耦合发展态势, 两者相互配合的协调与发展阶段的同步决定了我国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质量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对两者的协同发展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谭建伟、冯培云、罗鉴益 (2015) 认为科技人才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作用效果良好, 并呈现螺旋上升态势, 为重庆市提高科技人才集聚度和科技人才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三、研究述评

已有文献对城市发展与科技人才集聚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剖析与实证研究, 主要贡献有三点。一是, 从理论上解释了城市发展与科技人才集聚相互作用的理论依据;二是, 明确了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动态均衡关系;三是认为城市经济发展是科技人才集聚基础, 科技人才集聚的推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 现有文献把科技人才的主要集聚地城市, 作为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的主要研究背景, 将城市化作为影响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 将科技人才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主要体现, 使得科技人才集聚研究的角度更加立体和全面。然而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推进, 第一、区域科技人才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的量化研究尚不深入。近几年关于区域人才集聚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江浙地区的科技人才分析或对全国科技人才集聚进行宏观分析。仍缺少对具体城市的科技人才集聚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缺少对我国主要创新性城市的科技人才集聚问题研究成果。第二, 城市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分析尚有不足。一个城市如果科技人才匮乏, 科技创新能力欠缺, 一定会导致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如果一个城市科技人才过度集聚不但会加大科技人才管理的难度, 也会就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 从而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 总之,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下的科技人才集聚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科技人才集聚是城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与保障, 城市的发展也为影响着科技人才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 本文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上, 对科技人才集聚与城市化进程的动态均衡研究以及科技人才集聚和城市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 进行梳理研究。

关键词:科技人才,集聚,城市功能,城市化,综述

参考文献

[1] 孙志刚.城市功能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9月P16.

[2] 阿瑟, 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M],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3] 乔根森, 另一种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的检验[J], 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设计, 1966.

[4] 王东, 孙健.基于SPPD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机制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2) :89-95

[5] 孙健, 于波强.人才集聚中的动态均衡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5) :145-149

[6] 叶颖蕊, 吴道友.城市化趋势下人才集聚效应与人才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 2015 (7) :4-6

[7]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3) :63-67

[8] 徐茜, 张体勤.基于城市环境的人才集聚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观景.2010 (9) :171-174

[9] 张樨樨.我国人才集聚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关系的建模研究[J]西北人口, 2010 (3) :63-67

[10] 黄挺, 基于SMIW分析范式的人才集聚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2014

[11] Lucas Robert 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economics, 1988, 22 (1) :3-24.

[12] Taylor LR and Taylor RA, Aggreg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echanics, Nature.February, 1977.

[13] 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7, 98,

[14] Suzuki, T, M, The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Japan:From the Seventee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15] 弗勒德里克.W.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88-92

[16] John Bates Clark.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a theory of wages, interest and profit[M].London:The Macmillan Company, 2002:251-260.

[17] Palivos Theodore and Wang P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 Regional Science&Urban Economics, December1996

[18] John T Mentzer.Relationship Magnitude and ITs Rol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3, 24 (1) :57-75.

[19] 牛冲槐、樊燕萍、张敏, 人才集聚效应系统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 2006 (2) :99-103

[20] 张樨樨, 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 东岳论丛, 2011 (09) :143-147

[21] 杨芝.科技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以湖北为例[J].武汉纺织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 (3) :77-80

[22] 徐广林, 王庆军, 甘宁燕.科技人才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和产业, 2014 (10) :32-38

[23]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科技型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2) :65-68

[24] 张樨樨, 张鹏飞, 徐子轶.海洋产业集聚与科技人才发展研究基于耦合模型构建[J].山东大学学报, 2014 (6) :118-128

[25] 王勇, 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的数据[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 (5) :153-157

[26] 谭建伟, 冯培云, 罗鉴益.重庆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学报) , 2015 (8) :29-35.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

六安市城市综述范文第1篇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