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1篇
有些书,只消稍作品读,便会被其吸引,龙应台的《目送》便是这样一本特殊的书,它的特殊,在于它有心跳,它有温度。
《目送》展示了人世间的种种亲情,它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方式存在且源远流长。《目送》让人明白,生命是美丽的,但美丽的生命旅程,总有或轻或重的疼痛相伴,每个生命的旅程,正是在这种疼痛中不断修行,修行完满,即是大美,纵使就此别去,今生再无遗憾。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每个生命的伊始,都伴随着母亲的巨大疼痛,人亦如此。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一位看似柔弱的母亲,二话没说的将不听话的儿子痛打了一顿,孩子被吓坏了,大声哭嚷着:“妈妈,妈妈,我不再不听话了,你原谅我吧。”谁知道在打儿子第一下的时候,她心的堤岸就已溃决。
一位父亲送别远行上学的女儿至车站,女儿给予一个不深不浅的拥抱后,带着不舍抹着眼泪就此转身离去,留下的是久久驻足的一位父亲的影子。
一名丈夫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同时失去了工作,他的妻子没有离去,原先是全职妈妈的她白天忙着打多份工挣钱,每天回家后都会握着他的双手,含情脉脉的对丈夫说:“只要你在,我的心就在,加油!我永远等你!”他的眼角分明流下了几滴晶莹的泪水。
一名儿子接到医院关于父亲的病危通知书,与父亲一起的历历
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着,想到那个曾经可爱又可气的父亲,眼里噙着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他二话没说的飞奔医院,谁又知道他俩的父子关系已经断绝了十年。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让人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即便是栉风沐雨的一生,也会因为一路的艰苦跋涉而闪耀出属于生命本身的光芒。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避免生命中的不幸,正如我们无法预知一生的幸福,但我们可以以豁达坦然的心境面对这一切的不幸。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总是心想事成,无法不担心,无法不牵挂,无法总是信心满满,无法原谅他人和自己的过错,但我们可以时时保持微笑。细细想来,爱笑的女子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那是上天赠予她们生命的一种独特美丽,这种美丽,足以让所有化妆品黯然失色。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掌控别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对于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不妨一笑了之,对于生命中的快乐时光,大可尽情享受。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给予我们情感关怀的书,这种关怀温婉清亮,在娓娓道来中,你能感受到它的心跳,它的温度。
忽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生命总是美丽的,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
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
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2篇
说它是个林子,其实有点夸张。但是每天在枯燥的数学演算中,抽闲儿望望那几棵银杏树,心情会突然间就变得舒爽起来。小小扇形叶子,在风中摇曳着,宛如一只只绿色的蝴蝶在舞蹈,在歌唱。我知道,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往往给我带来希望。
即使到了秋天,我也对眼前的银杏,充满了爱怜。那一片片叶子开始慢慢变黄,开始在风里静静地飘落,静静地躺在地上,似乎在准备与大地做一个香甜的冬梦。我相信,来年的春天,我会看到银杏会再次上演一场生命的灿烂。因为,生命总是在长河中走向下一个轮回。
这是我在银杏树上读到的故事,更是在《目送》中读到的一个生命体验。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母亲一天天地老去。作为龙应台,有不舍,有留恋,有辛酸,有无奈。可是,她没有就此停步。她尝试着与爱子沟通,写下了《亲爱的安德烈》;她尝试着记录,写下了《目送》;她尝试着追念,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看着书中的故事,我突然发现,现实中的我们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忽略了很多很多。
比如说奶奶。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独自一人住在农村。妈妈和爸爸几次三番地要她来城里住。可是她一口回绝了,说她的根就在老家,她过惯了农村的日子。百般劝说,毫无所动,我们也就断了请奶奶来家里常住的念头。
眼看入秋了,我和母亲去奶奶家送点心。
那是个周末,大约坐了一小时的车,我们到了奶奶家。走进了奶奶家的院子,一眼看见的便是满地的落叶。慢慢走进了室内,昏暗的灯光照射着原本就很黑的屋子。
“奶奶,奶奶!”我边走边叫。
“谁啊?”我听见奶奶的叫声了。
这时,只见一位瘦瘦的,矮矮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佝偻着背,缓缓的,缓缓的奶奶见到我们很激动,连忙招呼我们坐下,然后便开始忙碌了起来。一边烧面、拿饮料,一边就和我们聊了起来。 可能是许久不见的缘故,我们之间好似陌生人,低沉沉的氛围包围着我,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轻轻推了一下母亲,示意要走了。
或许连母亲都有些不适应了,她对奶奶说:“我们走了。”
“啊,这么快?再留一会吧。”奶奶紧张地说。
“我们还有事,以后再来玩,不用送了。”母亲边走边说。
到了外面,也不见奶奶出来,本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正当我上车后回眸的那一瞬间,一只布满皱纹的手攀上了铁门,紧接着,从门后探出了一个老人,老人笑着对我们说再见,一直目送到我们车子开远了为止。
就在我们的车子拐过村口的时候,我发现远处的老人竟然拿起一只手抹了抹眼睛奶奶流泪了。 奶奶竟然哭了。当初的我,竟不知道奶奶为何而哭。只觉得远处的老人是多么的孤单而落寞。可是读了龙应台的文字,我才知道,我们这些人哟,竟是不懂得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 而我,只在她的老屋停留了片刻,觉得无话可说就匆匆离去了。唉,我竟然连她这一个小小的愿望都满足不了,足以想象,我将一个老人的心伤的有多深!
渐渐地,我明白了,我们做晚辈的,要在老人有生之年,多陪伴他们,让他们感到不寂寞,而不是在你的身后默默目送你。
停下手中的笔,我望向窗外。暖暖的冬阳下,那片银杏林静默着。
只见每棵银杏光秃秃的,静静地立着,地上则躺着一层厚厚的落叶。那些银杏,没有了绿叶的遮蔽,我居然清晰地看到了枝条的长势,它们不约而同地指着同一个方向向上,向上,直指天空!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3篇
继《孩子你慢慢来》之后,龙应台又创作了一本散文集叫《目送》(PPT1),(PPT2)这是一本关于爱与忧愁的书。(PPT3)她的这本书里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她敞开心扉,满纸温情,细腻地书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自己的脆弱。可以说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同名篇散文《目送》,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从小学到大学,然后又目送她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PPT4)其中读来最伤感的一段文字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文字读来让我思绪万千。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变做了“大人”,而曾经将这些“大人”们养大的大人们,却退成了孩子。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循环啊!父母已然老去,他们会变得迟钝退化,变得像孩子般需要细心照料,甚至有时忘记了你是谁。兄弟姐妹们也各在各的道路上怀着沧桑低头前行。虽然亲人们还在那里,但我已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还在那里。
书中还有一段文字震撼着我的心灵(PPT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被雨打湿了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读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真的不能让这句话再次成为一种遗憾。
龙应台是可怜的,她在写父亲时,她的父亲已经走了;写母亲时,她的母亲已认不得她;写孩子时,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的背影。于是她说(PPT6):“人生走到这样的年龄阶段,是四顾苍茫,唯有目送。”文字里满是爱与忧愁,可是我觉得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所以好好爱你的父亲母亲,别总以为时间还很多;好好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别总他们经历太多的目送,因为,他们在乎的不是你的背影,而是你正对的脸和你脸上的笑容。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4篇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3.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
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4.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5.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
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6.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
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7.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5篇
有些书,只消稍作品读,便会被其吸引,龙应台的《目送》便是这样一本特殊的书,它的特殊,在于它有心跳,它有温度。
《目送》展示了人世间的种种亲情,它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方式存在且源远流长。《目送》让人明白,生命是美丽的,但美丽的生命旅程,总有或轻或重的疼痛相伴,每个生命的旅程,正是在这种疼痛中不断修行,修行完满,即是大美,纵使就此别去,今生再无遗憾。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每个生命的伊始,都伴随着母亲的巨大疼痛,人亦如此。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一位看似柔弱的母亲,二话没说的将不听话的儿子痛打了一顿,孩子被吓坏了,大声哭嚷着:“妈妈,妈妈,我不再不听话了,你原谅我吧。”谁知道在打儿子第一下的时候,她心的堤岸就已溃决。
一位父亲送别远行上学的女儿至车站,女儿给予一个不深不浅的拥抱后,带着不舍抹着眼泪就此转身离去,留下的是久久驻足的一位父亲的影子。
一名丈夫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同时失去了工作,他的妻子没有离去,原先是全职妈妈的她白天忙着打多份工挣钱,每天回家后都会握着他的双手,含情脉脉的对丈夫说:“只要你在,我的心就在,加油!我永远等你!”他的眼角分明流下了几滴晶莹的泪水。
一名儿子接到医院关于父亲的病危通知书,与父亲一起的历历
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着,想到那个曾经可爱又可气的父亲,眼里噙着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他二话没说的飞奔医院,谁又知道他俩的父子关系已经断绝了十年。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让人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即便是栉风沐雨的一生,也会因为一路的艰苦跋涉而闪耀出属于生命本身的光芒。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避免生命中的不幸,正如我们无法预知一生的幸福,但我们可以以豁达坦然的心境面对这一切的不幸。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总是心想事成,无法不担心,无法不牵挂,无法总是信心满满,无法原谅他人和自己的过错,但我们可以时时保持微笑。细细想来,爱笑的女子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那是上天赠予她们生命的一种独特美丽,这种美丽,足以让所有化妆品黯然失色。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掌控别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对于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不妨一笑了之,对于生命中的快乐时光,大可尽情享受。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给予我们情感关怀的书,这种关怀温婉清亮,在娓娓道来中,你能感受到它的心跳,它的温度。
忽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生命总是美丽的,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
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
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第6篇
龙应台的《目送》
在读龙《目送》之前,非常惭愧我并在不知道龙应台是何许人氏,起初认为这应该是男作者才能驾驭得起这么霸气的名字,又或者这仅仅就是一个笔名,犹如鲁迅先生。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友人将这本书送予我时,翻开扉页的那一刹那,我才知道,这本书注定将和她的作者一样,是一个平凡的存在。
之后又陆续读了她的《野火集》,惊叹于那疾风卷沙般的文风,女子笔下如此爽利果敢,岂止是难得!这般豪气犹如百年前夜里挑灯看剑的剑湖女侠,她们心里怀着同样深刻的情感“无可救药的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时的她正当而立之年。龙应台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着深刻的理性反思,笔下仍这般冷峻理智,她脸上的线条已变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么硬朗,但仍旧闪耀着她所独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辉。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里,百转的惆怅,让人知道,大漠的狂风已吹入林间,在枝桠间穿行,与溪水低吟,与草叶倾诉。
这本书,是龙应台几年来散文作品的集结。其中少了政治论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多了丝恬淡深沉的哀伤。书中写母亲的老去,写父亲的诀别,写孩子 1
的疏离,写人生的困惑,写经历失败的颓废,写成功过后的淡漠,写身处闹市的孤独,写面对生死的迷惑,读着读着,赫然发现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笔,竟然也能有如此温婉忧伤,惹人落泪的笔触。那支能够在华语文坛掀起龙卷风暴的笔,也可以如此平静而冷彻,看着她的那些对自己生活点滴的描写,渐渐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暂人生。龙应台是那个气势磅礴的龙卷风没错,可她也是个真实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儿,儿子的母亲,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她也有一个母亲的酸楚,面对生她养她父母的衰老与逝去,她也有为人儿女的悲恸。或许随着年龄一年一年的增长,人越来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来越多愁善感了。当看完这本书,潸然泪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本书,读过以后又多了一种更深的体会,在龙应台柔情的一面里,还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深沉的,沧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种是比较平和的,比较看得开,甚至比较欢快、比较享受的。前一种,是写到父母的;后一种,是写同辈、儿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这两种感觉很分明。看《如果》到《散步》,一连六篇,一路压得心头快喘不过起来,很沉,很重,对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头,是无法轻易承担的。接下来的一篇是《为谁》,顿感轻松,写自己与儿子,虽然涉及的还是为人父母,文字却活泼了许多。甚至插图都不一样,前面的插图是泼墨
残荷,是空洞原野,是荒凉窗景,后面配的则是母子相娱。龙应台常说她是逃民,是一个无根的人,不系之舟。这种漂泊的流离感、不安全感时刻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如影随形。然而无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连忘返的,就是这种她时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记忆,与童年、成长、父母相关的记忆。对她来说,记忆,是比将来让人害怕得多的东西,尤其是与她试图挽留住的童年、成长、父母相关的记忆。这些童年、成长都是与父母相关的,而父母已经逐渐远去了,虽然母亲还在,也已经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经定格,只能往回看,无法更改,无法重来,只能在心里默默念着。而与儿子、与朋友,还有那么长的路,可以慢慢来,慢慢玩。两种感情,一种是过去了,一种还在继续。孩子还会长大,而母亲只会更老,写的感情怎么能一样呢。
家,在变,从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后来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变,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然后是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赏析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