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61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1篇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并为第四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教学难点】

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橘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菇;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真菌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板书)。

二、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哪些是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边展示图片,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卖的。

生:木耳,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 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展示图片)。 播放课件第3页。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吗,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上。

师:青霉与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颜色青霉:青绿色。

曲霉:黑、褐、黄、绿等。

形态相同点:都是多细胞,菌体由菌丝构成,能产生孢子。 不同点青霉带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 曲霉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对!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2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一首诗歌《使至塞上》,希望在这堂课上,大家能学的轻松,学的投入,收获多多,喜悦多多。

首先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吧:

1,理解内容。

2,赏析语言。

3,体会情感。

带着这三个目标,我们开始这节课的诗歌之旅。

二、合作交流,解读诗歌(38分钟)

(一)诗中事

高尔基有自传体三部曲,巴金有激流三部曲,我们也不妨来一个"朗读三部曲".希望大家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第一步: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咱们不妨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谁先来呢?让我看看鼎新中学八年级四班同学的精神风貌吧!

正音。塞、候骑、燕然

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吧。

第二步:结合注释,再读诗歌,读出内容。

请大家在朗读诗歌的时候,仔细朗读每一个课下注释。因为在注释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奥秘。读完之后,再谈一谈:诗歌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后谈诗歌内容。

(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教师需要点拨引导:是什么人出使边塞?怎么去的?他去边塞做什么?他有没有到达目的地?)

读诗品诗,除了朗读之外,离不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离不了思考和疑问。我们在本节课中需要把诗中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才更有韵味,也更有意义。比如说:你觉得在哪一联中会有人物对话的场景呢?你觉得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不妨先想象一下,再做回答。教师示范:

落日西沉,暮色苍茫。

远远传来马蹄声。

越来越近,只听的哒哒哒哒哒哒。

侍从遥遥一望,不禁惊喜的策马上前,向车里禀告道:大人,前面好像来了一个士兵!

王维精神一振,立刻挺直身子,掀起车帘,定睛一看:

那人已来至眼前。只见他翻身下马,向前恭敬行礼道:

车里可是御史大人?小人真是有幸,不想在此遇见御史大人!

王维见他一身士兵打扮,倍感亲切,欣喜道:

正是本官。你是何人?都护大人和众位将军现在何处?

那士兵道:小人是将军手下的侦察兵,都护大人和各位将军尚在前线。

王维遥望前方漫漫黄沙,不禁感叹:

将士们着实辛苦。只不知还有多少路程?

回大人,燕然距此尚有800余里。

王维听至此处,长嘘了一口气,挥了挥手,那士兵便退下,策马扬鞭而去。

暮霭沉沉,马车又缓缓行驶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只听得哒哒哒哒哒哒

同学们,诗歌中的内涵是不是极其丰富呢?那我们可不可以用灵动的思考和神奇的想象再现它的内涵呢?

第三步:整体理解,三读诗歌,读出韵味。

个读,齐读诗歌。

(二)诗中景

王维由陕西西安出发,途径甘肃、宁夏、内蒙古,直至蒙古境内。在这长途跋涉中,他看到的都是什么景色呢?现在我们就去寻找这诗中景吧!

归雁、征蓬、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些景色和中原是不同的。让我们在这异地风光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1,诗歌讲究一字传神,请从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写出你对它的感悟和理解。

2,请选出其中的一句(5个字),想象其中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现在大家就静下心来,写出自己的精彩吧!时间为4分钟。

学生静心思考,写作。

展示交流。

出示图片,以苏轼的话收束这一段。

(三)诗中情

诗言志。 《尚书 尧典》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毛诗序》

"志",就是情感、志向、抱负等。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再次仔细阅读诗歌,说说你的认识。不过,要在诗中找到你的依据啊!不妨再次参考课下注释朗读一遍。

(焦点论坛)"单车欲问边"中的"欲"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欲"?为什么不是诗人欲呢?

如果改成"属国欲问边,单车过居延"不行吗?

如此说来,里边又有了玄机了。让我们再来个"历史回眸"吧!

开元二十四年

如此看来,诗人是有着"单车"问边的无奈和悲凉的,这也可以从他看到的景色中体会出来。蓬草本不欲离开故土,但也只能是随风而去,大雁归巢本如此温馨,可自己却离开故土,独往异乡,怎能不凄凉,怎能不悲伤?而当他"萧关逢候骑"之时,又该有着怎样的惊喜呢,而转眼候骑离去

再读诗歌,体会个中滋味。

三、拓展延伸,个性展示(5分钟)

让我们在诗的意境中再解读王维。

诗外篇,走近王维

写一副对联或小诗送给王维。

背诵诗歌。

四、收束课堂,余韵悠长(1分钟)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3篇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 雄伟:雄壮而伟大。 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 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 (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 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 【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 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 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 (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 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 3.统领下文。 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 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 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 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 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 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

) 逶迤(

) 缔造(

) 怦然心动(

) 偌大(

)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泉水如泣如诉。(

)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 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 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

)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

)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 ) 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 ) 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

,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

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

,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

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 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 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4篇

多一些宽容

主备人: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

2、 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

3、 透彻的分析,辩证的说理。 学习过程:

一、 板题示标

二、 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声音洪亮、停顿正确。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胸jīn__________

bìng___________弃

jiǒng___________异 芥dì__________

dù___________

3、 解释下列词语。 摒弃--------- 迥异--------- 芥蒂--------- 嫉妒---------

三、 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 全文共三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认为第②段在总体上是什么结构?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按顺序来论述的?

3、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4、 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四、 三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

1、 解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意思,并说说文章引用这两句话的目的。

2、“要心怀坦荡,宽容他人,就必须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请说说“四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如果删去课文第三段会对本文的论述产生什么影响?

五、 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列各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中的“高尚”能否换成“高贵”?为什么?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倡导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就是要求我们不论什么事都要原谅他人,迁就他人;

B、文中阐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运用了对比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C、从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的角度来看,宽容首先应该从自己做起,不能只要求别人;

D、这段短文的结构是先总述中心论点,在具体陈述。

4、作者在阐述“互让”的重要性时,用了三句话,其议论的角度有何不同?三句话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5篇

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

本节内容选自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并为第四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教学难点】

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橘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菇;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真菌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生活中的真菌(板书)。

二、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哪些是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

师:边展示图片,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卖的。

生:木耳,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 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展示图片)。 播放课件第3页。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吗,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上。

师:青霉与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颜色青霉:青绿色。

曲霉:黑、褐、黄、绿等。

形态相同点:都是多细胞,菌体由菌丝构成,能产生孢子。 不同点青霉带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 曲霉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对!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6篇

1、教育的含义和作用

2、什么是受教育权?

3、什么叫义务教育?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4、义务教育中的“义务”和“教育”是什么意思?)

5、义务教育有什么特征?

6、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应该这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7、★为什么子女上学不是个人的私事?

第七课时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

1、财产分为哪几类,公民的合法财产包括哪些?

2、财产分为哪几类,公民的合法财产包括哪些?

3、什么叫财产所有权?

4、我国的国家审判机关通过哪些手段来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5、公民可以请求法院通过哪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方式有哪些?

6、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7、什么叫遗产?作为遗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8、、什么叫被继承人和继承人?

9、继承人包括哪些人,继承人的范围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10、★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怎样划分的?

11、什么叫继承权?

12、★什么叫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的顺序是怎样划分的?

13、★什么叫遗嘱继承?遗嘱继承有什么优点?

14、★什么叫遗赠?

15、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应该怎么办?

16、什么叫智力成果?

17、什么叫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有年龄限制吗?

18、保护智力成果权,有赖于公众的维权意识。

第八课时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

1、消费者和经营者是什么关系?

2、★保护消费者权益有什么重要意义?

3、我国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是什么?

4、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5、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6、作为消费者应该这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政治导学案范文第1篇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 真菌本节内容选自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