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
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第1篇
生活就是如此。
生活不会告诉你该怎么办。是对是错,全靠自己。但,其实生活亦没有对或错。公道在于人心。傻子不会认为自己做的事傻,说他傻的事别的人。因此,你一旦认为自己是对的,你的世界就是对的。
生活是不公平的。成功两种:一种是偶尔的成功;一种是习惯于成功的成功。就像我和我弟弟。弟弟是比较好动的人,学习成绩一般,一旦他拿了张奖状回来,全家会高兴上半天,还贴起来。而我,学习还可以,拿的奖状很多,所以,我只能拿它们扔进抽屉。看似不公平,但是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但是,弟弟得到的是奖赏,而我亦有奖赏。是什么?是那种能平淡对待成功的心境和比较高的能力(考试能力)。不是吗?可见,生活虽是不公平,但在不公平的表面下有着平衡。生活就是一个天平,要平衡才能运作。
觉得,人心就是生活。所有的生活样子都是由自己的心态来决定的。你决定不是吗?那我举个例子。比如你认为来这儿读书不是你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你想去环游世界。但你去了吗?没有。为什么没去?怕家人担心怕家人骂怕出意外怕会后悔等等。为什么会怕?这就是你的心态造成的了。其实,你只要有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心态,我想你早就不在这了。就是这样了,这就是生活。你心态决定的生活。
生活真的很残酷,或者说很残忍。它给予了我们太多的选择,不能让我们一往无前一往情深地以大无畏精神之杀到底――从生活的开始到结束。当然,还得怨造物主让我们有后悔这种心态,而千百年来的进化居然没把它给抛开,我们真的是可怜。我很坚决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两样,我们现在就大概不止这个程度了。至起码,我不用写得这么辛苦。
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第2篇
《感恩》阅读答案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已有大恩大德者.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的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这三个孩子中的一个约摸十二三岁、戴眼镜的男孩是老大,女孩八九岁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是老三.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们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做大恩大德,只知道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妈妈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忙,感谢兄弟姐妹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选自《读者》2003年第20期) 1.给下面字注音. 囿( ) 惴( ) 2.文章没有动人曲折的情节,但却写得平中见奇.文章的“平”体现在 ,文章的“奇”体现在 . 3.文章中的“感恩”有两层意味,分别是(1) , (2) . 4.从孩子们的言行,可以看出这三个孩子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习惯?并请举例说明. 5.下面这个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改正过来. 他们对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6.最后一段议论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式? 7.“记录下他们的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这两句话对改善人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yòu zhuì
2、(平)写的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感谢信上写的也都是简单的语句 (奇)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3、(1)感谢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人 (2)对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激
4、(1)做事专注(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 (2)能坚持不懈(每天都写) (3)对美好事物心存感激 (4)落落大方,见生人不扭捏
5、将“许多”移至“我们”前面
6、正反对比
7、略 《感恩》阅读答案篇二:感恩短文阅读答案
一直以来, 感恩 在我的心中是 感谢恩人 的概念。 恩人 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
其实, 感恩 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 感恩 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 不如意 之中,终日忐忑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 感恩 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觉平凡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然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①三个黑人孩子写感谢信的目的是什么?(用第三段中的原话回答) ②三个孩子除感谢妈妈、铜板、兄弟姐妹外,还感谢什么? ③对所遇之事, 我 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④如何理解 感恩 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 感恩 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 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
参考答案:
③好奇 疑惑 不可思议 心头一震
篇三:感恩短文阅读答案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概念。“恩人”者,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而在美国的一次偶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那是在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3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这3个孩子中一个约莫十二三岁、戴眼镜的男孩是老大,女孩八九岁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是老三。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这3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谢信?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 “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 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1.三个黑人孩子写感谢信的目的是什么?(用第三段中的原话回答) 2.三个孩子除了感谢妈妈,铜板,兄弟姐妹外,还感谢什么? 3.如何理解“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4.我们生活中应该“感恩”的太多太多。读罢此文,你觉得最急于表达感恩之情的是哪些人和事?先不悬赏,怕没人回答,回答好的会追加分作业吗 ①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②“每一件美好的事物”,包括大自然。3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来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4要求:言之成理。提问者评价谢啦,你的比较及时1.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 2.还感谢每一件美好的事物3.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4.人:诸如“学生”一类的人 事:诸如“受人帮助”一类的事我们老师刚讲过,望采纳。谢.参考资料:①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②“每一件美好的事物”,包括大自然。3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来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内容提示: 《感恩》 阅读及答案 《感恩》 阅读及答案 《感恩》 一直以来,“感恩” 在我的心中是“感谢恩人” 的概念。“恩人” 者, 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 而在美国的一次遭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感恩》 阅读及答案 《感恩》 阅读及答案 《感恩》 一直以来,“感恩” 在我的心中是“感谢恩人” 的概念。“恩人” 者, 乃于己有大恩大德者。 而在美国的一次遭遇却让我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那是在洛衫机的一家旅馆。 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 3 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 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孩子却没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耐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允许下,我坐在他们的身 旁.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者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摸约
12、 3 岁戴着眼镜的男孩子是老大,女孩
8、 9 岁是老二,另外一个小男孩
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第3篇
美术鉴赏
姓名:李
班级:k1113
学号:2011
指导老师:魏伟
目录
1.“马踏飞燕”的简介
2.“马踏飞燕”的造型介绍
3.“马踏飞燕”的发展演变
4.“马踏飞燕“的工艺鉴赏
5.“马踏飞燕”的美学特征
6.“马踏飞燕”之个人理解
1.“马踏飞燕”的简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2.“马踏飞燕”的造型介绍
“马踏飞燕”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而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作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
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
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中国古代匠师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精巧的构思,娴熟的匠艺,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以飞鸟的迅疾衬托奔马的神速,造型生动,构思巧妙,将奔马的奔腾不羁之势与平实稳定的力学结构凝为一体,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3.“马踏飞燕”发展演变
1969年9月10日下午,甘肃省武威地区金羊乡新鲜大队的民工,在武威县北郊一公里处雷祖庙的雷台之下开挖战备地道时,无意间挖掘出了一座东汉的将军墓,出土了相当可观的一批青铜车马佣。墓主的身份,依考据马俑胸前的铭文记载,应为“守张掖长张君”陆墓,赙赠者为“左骑千人张掖长”。墓中出土的文物共计231件,其中有三颗铸有“将军”字样的银印,另可贵的是其中有一雄伟壮观的仪仗队,在仪仗队伍的最前面带头的,就是马踏飞燕。
1971年,经郭沫若举荐,铜奔马运抵北京展出,引起史学界极大震动。
1973年,外交部长陈毅决定让铜奔马赴世界各地展览,轰动世界。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1985年武威市将“马踏飞燕”定为象征武威腾飞的城标。
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
1999年9月,铜奔马出土30周年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2002年,为了加强中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其中的一件。
4.“马踏飞燕”的工艺鉴赏
汉代乃是我国开疆拓土、抵御外奴的辉煌年代,汉高祖的亲征、文景的盛世、武帝时卫青、霍去病等的开通西域,使得西域各国慑服于大汉天威,而纷纷遣使通汉,广开经贸的交流大门。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批雷台汉墓出土的青铜陪葬器物,不仅是一批非常优美的古代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近两千年之后,还能见到汉代马的精
神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次惊
“马踏飞燕”是一件青铜马的工艺品,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的东汉墓。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
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
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从造型上来看,马踏飞燕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5.“马踏飞燕”的美学特征
“马踏飞燕”,不论其神采的表现,抑或是铸造工艺之高明均不必说了,更令人折服的还有其创作构思的绝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马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物表现出它的动感,特别是要表现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然而我们的无名艺术家们却能独运匠心,大胆夸张地进行巧妙构思,让马的右后蹄踏上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这样一来,以燕衬马,让飞燕与奔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马的动势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空间,把一匹静止的铜马塑灵了、塑活了、
塑绝了!
飞燕的构思另一个高妙之处在于,铜马三蹄凌空飞驰,作为摆设的工艺品,其独蹄的支点又当如何稳定呢?有了这只飞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这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将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欣赏了这件千古一马,怎不叫人为我国古代艺术家们的精湛艺术而
肃然起敬呢!
天马行空、所向无敌、无拘无束,是美学理论中的一种很高的意境,我们常以此而来形容李白的诗歌。而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铜俑也把这一意境表达得十分充分、传神。铜佣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形成了造型上的独特之处:
(1)形体对比:健硕、高大的奔马和轻盈、娇小的飞燕在体形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健硕、高大的马符合传统男性阳刚的审美观念;轻盈、娇小的飞燕则符合传统女性阴柔的审美特点。马的肌肉厚实、身体粗壮,它伸展的动作、雄健的体魄、无可挑剔的形体,生动的姿态处处体现出阳刚、健壮之美,是时代呼唤出的英雄人物和中流砥柱的象征。飞燕体形娇小、动作优美、神情自然,在整个艺术品中,飞燕虽是陪衬,却起到了支点的作用。这是汉初
推崇道家思想的延续.是男女社会地位的缩影,同时又是道家阴阳和谐观的思想在美学上的体现。
(2)曲直对比:马的全身因运动而绷紧的肌肉及马身的曲线,与马在疾驰中奋起的四蹄所展现出来的直线充分表现了曲线与刚劲之美。艺术家把奔马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融合成充沛流动的气韵,并浑然一体地贯注在昂扬的马首、流线型的身躯和四条刚劲的马腿上。
“马踏飞燕”之个人理解
回顾以往,经典的作品在体材上往往是选用我们最常见的,马踏飞燕,一马一燕,本不相干的事物,在作者的手里竟如此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既突出了奔马矫健的雄姿,又表现出了飞燕轻巧,灵动的个性,夸张的定格了骏马奔腾的瞬间,造型逼真,生动,令人在脑海中浮现这一幕,虽每个人的场景都不同 ,但赞赏的表情却是相同的,奇作者,高技师,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好!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的结晶.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马的重心位置的竖直线能通过飞燕,而马受到的力是平衡的。铜马体态矫健、昂首嘶鸣,被认为是汉代“天马”的典型形象,是神话中的角色,不是现实中的马。一般的马是前后同向
腾空,而此马同一侧的两腿向同一方向腾起,称为对侧步,这种步伐对于乘坐的人很舒适。 关于飞鸟的造型,有诸多说法。一种认为这是龙雀的造型,龙雀即古代的风神。从飞鸟的形体推断,有专家认为是游隼 关于该造型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马的速度极快,另一种解释是该马为神话中的天马,因此在鸟之上。 纵观整个工艺品,无论它代表的是马到成功还是逸兴腾飞,它的这种精神不就是一马当先的典型吗?因为不甘于落后,想要像天马一样飞翔在天空中,以求更快的速度,它这种有着宏远目标的精神正应该是我们所学习的。
2013
年11月19日
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第4篇
李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 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③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④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颂歌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 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本文选自《读者》,有删改)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3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中加点词“笑眯眯”的理解。(2分)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
4.从内容和修辞两方面对第⑩段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分)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6.结合文章题目及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悟。(3分)
答案:
1.(3分)答题示例: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1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
2.(2分)答题示例:母亲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劝诫儿子,从中可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包容。
3.(3分)答题示例: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是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无比思念、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于母亲是多么地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是多么深沉。(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4.(4分)答题示例:内容作者借天空对大地表达爱意的形式,告诉我们做儿女的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关爱和回报自己的人(2分)。修辞:运用了设问、拟
人的修辞手法(答出一种即可,1分)形象生动地强调了儿女应该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5.(3分) 答题提示:开放题。找出细节(1分)答出感动的原因。(2分)
6.(3分) 答题提示:开放题。紧扣标题内涵、联系生活实际,答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文章
6、7段为什么不能删去?
3.分析“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所表达的感情。
4.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1.本文写了査海生在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于山海关的铁轨上自杀的事,结果使他的母亲伤心21年的事。
2.不能删去,因为他在结构上属插叙,同时也说明海子生前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珍藏海子给她的300元,所以不能删。
3. 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母亲在乎的是你好好的。
这就是生活阅读题答案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