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1篇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6、骆驼是沙漠之舟。(

)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

)

11、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12、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1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 )

14、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

15、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16、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

17、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18、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1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20、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

21、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

22、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

23、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

24、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

25、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

26、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27、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8、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三、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四、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 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六、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 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

2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

2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2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 30、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

3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3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35、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2、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

7、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9、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 )

九、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2篇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3篇

摘要:汉英语言对比,尤其是两种语言中的常用修辞现象的对比,是汉英翻译学习的有效法。本文就两种语言中最常见,用法又最为相近的几种修辞手段做了详尽的对比。这些修辞包括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还有夸张、拟人和反语。

Abs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especially that between figures of speech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s of great help to leaning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extensive study Of the popularly一 used the rhetoric figure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including simile,metaphor,metonymy,hyperbole,personification and irony. 关键词:修辞对比,暗喻,借喻,夸张,拟人,反语喻体

Key word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rhetoric, metaphor,metonymy,Personification,hyperbole,irony,vehicle/image,tenor/object 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代世界,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对于创造人类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带有各自强烈的文化色彩。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如此。它能帮助增强语言的力量,使文字表达更加优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把修辞的美和强烈的表达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英语同汉语一样有大量的修辞现象,他们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创造,寓意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显示出作者的灵感和智慧。比较是研究语言的一种很好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两种有关语言本质及其异同的理解。对于这一点,恩格斯说过:“你只有将本族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只有拿外语和母语相比较,你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更好地掌握外语。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两种语言互译中,修辞结构因为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更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

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内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语义结构(sementica structure),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和好音结构(euphonical structure)。针对这三种结构,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可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这三类应该采取最恰当、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使原文中音、形、意的最佳修辞效果尽可能地传达到原文中去。属于可译范围的汉英修辞格,是我们使用最为频繁的,在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对应的修辞格。这一类修辞格汉英互通,一般都在语义上做文章。接下来,对集中常见的汉英通用的修辞格比较和分析。

一、“比喻”与“Metaphor”,“simile”,“Metonymy 英汉比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思维的共性。从根本上讲,比喻的本质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存在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英汉虽是两个不同民族,但人脑这一机能的相同性,反映到人类语言的手段上,便产生了英汉比喻相同的基本模式。如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表达对爱情忠贞不渝诗句“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哀怨,哀怨又仿徨”。同样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诗歌,例如: “0,my love i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ove is like the melodies,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thou art,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ove am l And 1will lo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a’the seas gang dry (Robert Bums: A Red,Red Rose)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上述诗歌中的本体、喻体、喻义全部相同。把爱情的永恒比做山川、大海,正所谓“海枯石烂不变心”。这样的诗句不但使英美人领悟其美,而且汉民族也共享美的愉悦,“一见眼明,一读难忘。”(王佐良),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联系中,很多相似的经历决定了知觉感受的相同性。本体、喻体、喻义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人了美的境界。下面再来看一下比喻中的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一)明喻与Simile这个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修辞里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显地打比方,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出现显而易见的喻词,如:汉语里的“像”、“好像”、“比如”、“仿佛”、“好比”、“像.......一样”、“如.....一般”。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如狼似虎”、“花样年华”等。英语里的like,as,as if,as through等等。在翻译时,可利用其共同特点,用译文中相应的喻词来译原文本体之间的喻词。英语里的asas结构的明喻大多可以直译,有的甚至和汉语里的习惯比喻方法一样。如:as cold as ice 冰冷;as hot as fire火热;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as hard as rock硬如磐石。但有些这种结构的部分明喻,采用了语义双关,不能从字面进行翻译,只要译出其实际意思即可。As Cool as a cucumber非常冷静,as sharp as a needle十分精明,as tight as a drum非常不肯花钱。

(二)暗喻与metaphor暗喻是根据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共同特点,把一个事物的名称用在另一个事物上。靠读者自己去意会。这种比喻是含蓄的。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是:“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汉语的暗和英语的暗喻都不漏比喻的痕迹,把甲直接说成“是”乙或“变成”了乙。常用的比喻词在汉语里有“是”、“变成”、“变为”、“成为”、“成了”、“当作”等,英语常用“Be”做喻词,也用become,turn into等。暗喻在翻译中也可采取直译。

例如:1)He has a heart Of stone.他有铁石心肠。

2)no longer after he saw the fruit of his patient efforts.不久他便看到了辛勤劳动所获得的成果。

3)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 will dry up unless streams of new learning continuously replenish it.知识之泉要连续不断注人新的学习的溪流才不会枯竭。

(三)借喻和Metonymy,汉语和英语里边的借喻内容丰富,有的借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标志来代指人或事物。例如: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都有各自的绰号,如“黑旋风”、“母夜叉”、“及时雨”、“霹雳火”,这些绰号都形象的表现了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

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比喻英雄、大人物 2)Paper and ink cut the throat of a men,and the sound of a breath may shake the world.纸和墨能断人喉,嗓音能震动世界。(纸墨=写几个字,声音二说几句话)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英语和汉语喻体相同,但喻义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存在决定了人类不同民族审美意识的差异。也就是说,话语的意义蕴涵和情感信息在某个民族身上产生美感愉悦、具有美学价值。而对另一个民族或另一些人来说,没有完美的表达意义,情感信息没能在受话者身上产生美感效应,因而不具美的价值。

二、拟人和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英汉两种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在汉语中是比拟的一种,汉语的比拟还包括拟物。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如动物、植物等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拟人化。例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动物故事以及寓言故事中常有“土壤妈妈是宽厚仁慈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等一类写法。拟人法用的好,不仅使语言表现的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亲切、实在的感受。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例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里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情态。表达的形象又新颖。英语语言也是一样有这类辞格的使用,例如“:Necessar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 “He is the favored child of Fortune.” “the boat was at the mercy of the waves.” 以上几句拟人化是通过名词构成的。三句中的mother、child、mercy通常用于人,这里分别用于无生命的名词invention、fortune、the waves,从而使这三个名词拟人化。“a deep peal of thunder went rolling and tumbling down the heavens” 、“the tempest howls”这两句拟人化是通过用拟人的动词“roll”、“tumble”构成的。英语当中的拟人现象是很容易看的出来的。但有关拟体的性别方面需要注意。英语中有一些固有的具有性别特征的拟体。例如: Famine 1.naturemother nature 2.eartllMother earth

3.moming -Aurora;daughter of the dawn 4eveningthe pale child 5.the moonDiana,Luna; Queen of heaven Masculine

1.the sunApollo,Helios 2.riversThe father of waters

三、Hyperbole和夸张

英语和汉语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却有一种相同的修辞方式:夸张。他们在特征、作用上相同,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表达方式上契合。英汉夸张从性质上、作用上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大夸张,即故意夸大事物的形象特征;一类是缩小夸张,即故意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从表达方式上,英汉夸张也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夸张,即在事物原有基础上直接夸大;另一类是间接夸张,即借助其他修辞方式夸张。下面举例说明: (一)扩大夸张

1)“隔壁千家嘴,开坛十里香。”这是一副酒家对联。上联的隔壁能使千家人醉倒,即言酒味浓重;下联的“开坛”能使十里的人闻到香气,即言酒气香醇。

2) The noise was loud enough to wake up the dead .

那声音足可以将死人吵醒。 (二)缩小夸张 五岭遭逸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英语表达中的比较见的感谢是thank you,用夸张的表达就成了“thanks a million’。“she is Very pretty.”这句话用夸张的表达则是“she is the prettiest girl in the world.”很多英语的夸张语句都可直接翻译。

l)The woman shed a flood of tears.那女人泪如泉涌。 2)The Waves rose mountain high.巨浪如排山般局。

3)Six year have passed by in a twinkle since I came to the capital city from the countryside.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另外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常用两种或多种修辞结合于一体的艺术手法。夸张也常与其他修辞格连起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l)举着红灯的游行队伍河一样流到街上。天空的月亮失去了光辉,星星也都躲藏。(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中的夸张借助了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格,描绘和渲染了人民群众的欢乐的情绪和气氛。

四、反语和Irony 现代汉语中对反语的定义是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也叫“倒反”、“反话”,英语里称“Irony”,用反语来表达思想、观点、事物等,从而达到强调和讽刺的目的。这种辞格采用直译能保留原文嘲弄的修辞效果。例如: l)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 !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Charles Dickens)以此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的仁慈的法律是多么有意义的例证!他们经允许穷人睡觉。作者用noble、tender:、favored来讽刺当时的英国法律,说明穷人只有失业和睡觉的权利。

2)Men would look at him with pitying eyes,for He had about as much ethane of getting a job as of being chosen mayor of China即.人们以同情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得到工作的机会差不多和他当选芝加哥市长的机会一样多。(把失业的工人找工作同当选市长相提并论,这真是极大的讽刺。)汉语中同样有这样的表达,可以分为以正代反和以反代正两类。例如: l)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句中的慈祥“佳肴”实则是“凶恶”和“猪食”。表现了资本家们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没有人性。

2)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个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这里的狠心贼并没什么恶意,相反更能表现出几个女人对自己丈夫深沉的爱。综上所述,英汉语言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有许多相近或相似的辞格手法。这些手段从某些角度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联系、属性和发展规律,能调动人们去注意、联想的心理活动,是人类语言文化的共同的宝贵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注意两者的对比,在打好坚实的母语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两种语言的共同规律。这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来说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方法。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4篇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特别的修辞手法: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

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5篇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特别的修辞手法: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

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6篇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初中常用修辞手法12种

1.比喻 : 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远处传来少女银铃般的声音。 生动形象的表现的少女的声音

2.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将风写活了,使风与文章变得栩栩如生

3.夸张 : 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排比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更加形象的表现了心灵给作者的感觉

5.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特点:自问自答. 6.反问 :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类养活栽种的吗? 更加强调掉了文章的中心意义 .

7.引用 : 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能展示作者的读书功底与阅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文章更有说服力。

8.对偶 : 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9.顶针 :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文章读起来更铿锵有力,易记

10.借代 : 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使文章更有想象空间 11.对比

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

凸现出人类是具有智慧的生灵,却不如树。

12.通感: 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描写方法:

海面上飘来一阵甜丝丝的声音. 加强表达效果. 检测:

A、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比喻 ) B、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夸张)

C、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对比 ) D、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

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设问) E、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比喻 ) F、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设问 ) G.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代.对偶) H.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顶针)

I、河马的一对下门牙,不是向上长,而是向前平行探出,好像两把铲子一样。

( 比喻)

J、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拟人) K、无非是怕说错了丢乌纱帽。 ( 借代)

L、.“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引用) M、小金鱼羞愧地低下了头。 ( 拟人)

N、毛主席在《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中写道:什么“老”,什么“身体不行”, 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 (引用 )

O、迷人的春天来到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野菜悄悄地钻出了地皮,鲜花露出

了红红的笑脸。 ( 排比)

P、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简直可以拿来做小孩的摇篮。 ( 夸张) Q、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拟人 ) S、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借代 ) T、有个蜘蛛慢慢爬起来,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 (拟人 ) U、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 拟人) V、遵守交通法规,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反问 ) W、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荣有限。(对偶 )

X、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耸入蓝天。 (夸张 ) Y、月亮不好意思似的躲进云朵里。 ( 拟人) Z、小兴安岭像一座巨大的宝库。 (比喻)

AA、小鸟在前面带路,花儿对我们点头微笑。 ( 拟人)

AC、我爱三峡的雄伟壮观,我爱三峡的幽深秀丽,我爱三峡的急流险滩。 ( 排比)

AF、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玩耍。(排比 ) AG、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对偶 )

AH、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一片金

光。 (拟人 )

AI、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谦虚。 (排比 )

AJ、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顶针)

AL、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设问) AN、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比喻) AO、天上的星星怕冷似的钻进了厚厚的云絮里。 ( 拟人) AP、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 )

AQ、是谁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是敬爱的老

师。 ( 设问)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第1篇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