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 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91贵阳92海口93喀什94大同95锦州
96宜宾87南阳98银川99咸阳100九江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
1上海2香港3深圳4北京5广州
6台北7苏州8青岛9宁波10无锡
11杭州12大连13南京14佛山15重庆
16成都17天津18澳门19武汉20厦门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
1北京2南京3上海4台北5香港
6西安7杭州8广州9沈阳10苏州
11成都12武汉13澳门14大连15青岛
16重庆17绍兴18天津19厦门20深圳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
1北京2南京3香港4上海5苏州
6台北7无锡8青岛9杭州10威海
11扬州12宁波13桂林14常州15济南
16潍坊17镇江18烟台19泰州20湖州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
1黄山2桂林3三亚4张家界5阿坝州
6伊犁7海口8威海9舟山10大理
11九江12林芝地区 13赣州14南平15丽江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 [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 [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 [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 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 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
198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中国-----------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中国-----------3878亿美元 ★★★★★
1995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数据参考 http://www.eia.doe.gov/pub/international/iealf/tableb2.xls
01----美国---------7,4005亿美元
02----日本---------5,2929亿美元
03----德国---------2,4166亿美元
04----法国---------1,5257亿美元
05----英国---------1,1032亿美元
06---意大利--------1,0661亿美元
07----中国-----------7006亿美元 ★★★★★
08----巴西-----------6756亿美元
09---加拿大----------5760亿美元
10---西班牙----------5709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中国---------1,0808亿美元 ★★★★★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1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 TOP 40(重新整理)
01----美国--------10,1714亿美元
02----日本---------4,2451亿美元
03----德国---------1,8738亿美元
04----英国---------1,4063亿美元
05----法国---------1,3027亿美元
06----中国---------1,1590亿美元 ★★★★★
07---意大利--------1,1409亿美元
08---加拿大----------6771亿美元
09---墨西哥----------6178亿美元
10---西班牙----------5775亿美元
11----巴西-----------5025亿美元
12----印度-----------4775亿美元
13----韩国-----------4221亿美元
14----荷兰-----------3749亿美元
15--澳大利亚---------3685亿美元
16---俄罗斯----------3099亿美元
17---阿根廷----------2687亿美元
18----台湾-----------2644亿美元
19----瑞士-----------2473亿美元
20---比利时----------2276亿美元
21----瑞典-----------2101亿美元
22---奥地利----------1887亿美元
23----波兰-----------1745亿美元
24-沙特阿拉伯--------1732亿美元
25----挪威-----------1654亿美元
26----丹麦-----------1628亿美元
27----香港-----------1626亿美元
28---土耳其----------1476亿美元
29-印度尼西亚--------1453亿美元
30--委内瑞拉---------1249亿美元
31----芬兰-----------1219亿美元
32----伊朗-----------1188亿美元
33----希腊-----------1163亿美元
34----泰国-----------1147亿美元
35----南非-----------1132亿美元
36---以色列----------1103亿美元
37---葡萄牙----------1084亿美元
38---爱尔兰----------1011亿美元
39----埃及------------975亿美元
40---新加坡-----------922亿美元
2002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3831亿美元
02----日本---------3,9934亿美元
03----德国---------1,9841亿美元
04----英国---------1,5636亿美元
05----法国---------1,4313亿美元
06----中国---------1,2371亿美元 ★★★★★
07---意大利--------1,1843亿美元
08---加拿大----------7167亿美元
09---西班牙----------6531亿美元
10---墨西哥----------6304亿美元
2003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2004年1月1日汇率)
01----美国--------10,8572亿美元
02----日本---------4,2907亿美元
03----德国---------2,3862亿美元
04----英国---------1,7750亿美元
05----法国---------1,7316亿美元
06---意大利--------1,4554亿美元
07----中国---------1,3720亿美元 ★★★★★
08---加拿大----------8505亿美元
09---西班牙----------8271亿美元
10---墨西哥----------6116亿美元
2004年
01----美国--------117423.51亿美元--面积--963.14万Km2--人口--29523万--人均-39709美元zo/@]v
02----日本---------59487.61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33万--人均-46719美元QBve:}
03----德国---------25862.0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1378美元u%
05----英国---------19448.58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27万--人均-32269美元:XB
04----法国---------18516.13亿美元--面积---54.70万Km2--人口---6043万--人均-30640美元:"&xEN
06----中国---------16492.12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185万--人均--1257美元5t
07---意大利--------15758.59亿美元--面积---30.12万Km2--人口---5806万--人均-27417美元(pw
08---西班牙---------8361.00亿美元--面积---50.48万Km2--人口---4028万--人均-20757美元W
09---加拿大---------8343.90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251万--人均-25665美元-p)<-
10---墨西哥---------6260.80亿美元--面积--197.26万Km2--人口--10496万--人均--5965美元=udmEz
国家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名义汇率计算) 单位:百万美元
1 美国 14,486,624
2 日本 4,663,823
3 德国 2,730,109
4 英国 2,227,551
5 中国 2,054,880
6 法国1,972,724
7 意大利 1,709,668
8 加拿大 1,034,532
9 西班牙 1,019,024
10 印度 719,819
2006年世界经济排名
排名 国家 06年GDP
1 美国 14,979,169
2 日本 5,083,367
3 德国 2,812,558
4 中国 2,587,999
5 英国 2,292,149
6 法国 2,108,307
7 意大利 1,728,474
8 西班牙 1,069,499
9 加拿大 1,057,291
10 印度 778,521
2007年
1 美国 139800 46280
2 日本 52900 41480
3 中国 33700 2520
4 德国 32800 39710
5 英国 25700 42430
6 法国 25200 41200
7 意大利 20900 35980
8 西班牙 14100 30820
9 加拿大 13600 41470
10 俄罗斯 11400 8030
2008年
World 78,360,000
欧盟 18,930,000
1 美国 14,330,000
2 日本 4,844,000
3 中国 4,222,000
4 德国 3,818,000
5 法国 2,978,000
6 英国 2,787,000
7 意大利 2,399,000
8 俄罗斯 1,757,000
9 西班牙 1,683,000
10 巴西 1,665,000
2009年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美国 14.8万亿
2、中国 5.2万亿
3、日本 5万亿
4、德国 3.5万亿
5、法国 2.5万亿
6、意大利 2.2万亿
7、英国 2万亿
8、加拿大 1.5万亿
9、西班牙 1.4万亿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100强
1北京2上海3香港4深圳5广州
6台北7南京8大连9苏州10青岛
11无锡12佛山13重庆14宁波15杭州
16成都17武汉18澳门19天津20沈阳
21厦门22泉州23珠海24东莞25唐山
26福州27长沙28大庆29常州30西安
31烟台32潍坊33徐州34中山35济南
36鄂尔多斯 37哈尔滨38长春39包头40呼和浩特
41绍兴42江门43惠州44新竹45温州
46高雄47湛江48淄博49秦皇岛50昆明
51南通52扬州53洛阳54郑州55乌鲁木齐
56威海57金华58芜湖59南宁60鞍山
61嘉兴62东营63漳州64株洲65营口
66台州67泰州68台南69镇江70马鞍山
71南昌72日照73湘潭74吉林75德阳
76太原77绵阳78兰州79宜昌80沧州
81襄阳82邯郸83延安84合肥85榆林
86桂林87淮安88柳州89岳阳90克拉玛依
91贵阳92海口93喀什94大同95锦州
96宜宾87南阳98银川99咸阳100九江
城市经济竞争力涵盖GDP总量,GDP增速,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经济和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以及经济发展潜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20强
1上海2香港3深圳4北京5广州
6台北7苏州8青岛9宁波10无锡
11杭州12大连13南京14佛山15重庆
16成都17天津18澳门19武汉20厦门
城市文化竞争力涵盖教育实力,科技创新水平,文化及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和文化影响力,文化氛围,公民总体素质和公民意识,城市历史以及地域文化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20强
1北京2南京3上海4台北5香港
6西安7杭州8广州9沈阳10苏州
11成都12武汉13澳门14大连15青岛
16重庆17绍兴18天津19厦门20深圳
城市社会竞争力涵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基尼系数,社会治安状况,居民幸福指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国际化程度和社会包容性以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竞争力20强
1北京2南京3香港4上海5苏州
6台北7无锡8青岛9杭州10威海
11扬州12宁波13桂林14常州15济南
16潍坊17镇江18烟台19泰州20湖州
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涵盖空气质量,污染物排放程度,森林覆盖率,生态多样性及野生动植物分布,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分布,旅游业总收入GDP占比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方面。
2011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20强
1黄山2桂林3三亚4张家界5阿坝州
6伊犁7海口8威海9舟山10大理
11九江12林芝地区 13赣州14南平15丽江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第四期
XXX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为了巩固上半年开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专项整治和专题宣传活动成果,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X计生办(站)、流管办联合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宣传活动。
活动主题为: “关爱女孩、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 。宣传形式有播放光碟、发放宣传品、设置咨询台接受咨询。当天,参加观看光碟达600 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 600 余份,避孕药具(套)98盒,接受咨询 120余人。宣传活动的形式较为直观,参与的群众也较为踊跃,认识较为深刻;将咨询台设置到大街上,现场解答育龄群众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为避免各医疗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制造假进药记录和假处方记录逃避整治,此次整治活动还增加了走访群众的形式。通过严格地检查,各医疗单位均未违反规定出售违禁药品和擅自开展药流及人流服务。
通过宣传和整治,各医疗单位对该项工作认识较为深刻,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龙舟竞渡、起源、演变历程
一、中国龙舟竞渡的起源
(一)纪念伍子胥和曹娥说
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二)纪念越王勾践说
《事物原
“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三)纪念屈原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
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时,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二、中国龙舟竞渡的演变历程
(一)、以争夺食物为主的竞渡阶段
独木舟、木排、竹排、木板船的出现,为竞渡创造了条件。原始竞渡与渔猎时期的劳动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有了舟,经常在水上活动,只要有2只或2只以上的舟同时发现食物时,先民们为了争夺食物,获取食物,自发性的就开始了原始的竞渡。
(二)、以争战为主的竞渡阶段
随着人类原始部落的产生,舟的作用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劳
动和交通的需要了,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舟用作战争的工具。古代战争除了陆地之战就是水上之争。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原始部落之间以及奴隶社会国家之间,为了土地、权益而产生了战争,关键环节是舟的速度和质量,就自然涉及到舟的制造技术。于是,龙舟的前身就出现了。作为战船,既要求灵活便捷,又要求快速;操练时既是对战斗船的检验,又是对将士体能、意志、合作精神、技巧的锤炼。竞渡活动的性质到了商周以后发生重大变化,那就是由自发性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极具群体性和竞技性。《国语》载:“越王勾践乃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败王子友于姑熊夷┅勾践率中┅军溯江以转吴,如其郭,焚其姑苏,徙其大舟。”战争促进了舟的制造技术迅速改进和发展。《中华古今注》载:“孙权,吴之主也,时号为赤龙┅言如龙之飞于天。”描写的是其舟为红色,其速度快如飞箭┅。
(三)、以祭祀为主的竞渡阶段
人们在原始竞渡和争战竞渡的基础上发展了节日竞渡。在湘北、鄂南、赣西北等地,龙舟被作为巫人占卜的祭器,肩抗着到乡间串游;有的地方因为水浅不能竞渡,流行旱龙舟活动,不下水,但登高埠,或游街市,俗称“迎鬼船”。《江西通志》载:“每当五月五日,城内造龙舟,以人装故事其上,一舟数百人,舁(YU,装载)之,行诸陆地,云禳(RANG ,驱除)瘟气也”。 祭祀的主要目的是驱灾祈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从竞渡中体会到了“水戏”的乐趣,便加以总结,在节日开展竞渡活动,体现原始竞争的乐趣,展示群体合作
的力量和结果,并与神秘宗教文化、神话、民俗结合,体现人们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更隐隐体味到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需要的某种精神,与人们的道德情操、宗教信仰、赏心悦目关系甚大。关于我国节日竞渡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进筒粮,一名粽;造百索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命续命缕,一命辟兵缯(ZENG),一命五色缕,一命五色丝,一命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送;采艾悬于户上;蹋百草;竞渡。”“端午”、“ 竞渡”之词,都始于此。
(四)、以娱乐为主的竞渡阶段
全国各地竟渡日并不一致。这是因为龙舟竟渡既然是禳灾祈福,企求丰收的活动,是全体农民人人关心的大事,就必须选取一个农闲休息的时间。而全国各地时差较大,耕作习惯,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又不相同,就无法有一个共同的时间。龙舟竞渡虽有祭神祈福之意,或是纪念英雄人物,而实质都是广大农民休闲时的娱乐活动。在紧张的春插之后,农民利用禾苗返青的时间,开展龙舟竞渡娱乐,松驰一下劳累的身体,然后再精力充沛地投入生产,争取农业丰收。这表明从求神禳灾祈福进入到依靠自身努力了。祭神娱神不过是一种借口,实质上是农民群众自己的休闲娱乐。《隋书 地理志》上说:南郡,襄阳地方龙舟竞渡时“喧振水陆,观者如云。”《杭州府志》上记载:“五月端阳,各至河干湖上观竞渡,岸上人如蚁。”这种沉醉于龙舟竞渡的现象,就象今日世界上风行的“足球热”。
(五)、以比赛为主的竞渡阶段
1、龙舟比赛在世界兴起阶段
由香港旅游局1976年6月世界上第一次国际龙舟赛在香港举行,举办,技术官员由香港业余划船协会提供,香港国际赛创立。1977-1980年期间,模仿香港模式,在新加坡、槟城和其他太平洋地区开始举办国际龙舟赛。
2、龙舟比赛快速发展阶段
1987-1990年期间,独立的龙舟协会在中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德国、丹麦和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成立。国龙联筹备指导委员会成立,举行了正式的国际赛,欧洲龙舟联合会成立。1992年亚洲龙舟联合会成立。在1992-1994年期间,国龙联为龙舟锦标赛和国家比 赛出版了国龙联章程、细则、竞赛规则和规程。龙舟和船桨技术细则逐渐发展和引进。1995-1997年期间,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于1995年在中国岳阳举办。国龙联的成员发展到5大洲的30个成员。国龙联第一次申请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和加入世界体育大会。1999年国龙联申请加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
3、中国龙舟快速发展阶段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中2005年龙舟赛事达到了创纪录的17项。国首届全国龙舟月系列国际龙舟赛事。在此期间,吸引了有来自美国、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300多支龙舟队伍、超过6000名选手参加,现场观看比赛的群众达到了200万以上。通过举办龙舟月及一系列国内、国际龙舟赛,有效的扩大了龙舟运动的影响力,提升了龙舟赛事的品牌,2011年开始举办“中华龙舟大赛”,该项赛事由国家体
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共同主办,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和各赛事举办地政府承办。 参考文献:
[1]王凯珍等.我国龙舟竞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3 [2]伍广津等.民族学与人类学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地域跨行业大流动的时代,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长。通过总结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分析该群体就业同质性高、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收入增加但收入不高、出现阶层分化、与城市经济互嵌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等就业创业特征以及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提出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建构多民族的公共生活等对策,以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
關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南北交汇,承东接西,由于经济实力、区域优势、交通条件等要素的集聚,在少数民族跨区域跨行业大流动的时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1万人,高峰期超过40万人,约占全省流动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他们主要是来自武陵民族地区的土家族、苗族,其他多数是来自西北、西南的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集中分布于武汉、宜昌、襄阳等大中城市。笔者通过对武汉、宜昌、襄阳、恩施这四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调研,以管窥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创业情况。
一、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一)人口数量稳中有增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自2015年来连续下降。《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西部地区农民工7814万人,增长3.3%,占农民工总量的27.3%,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52.2%。”[1]农民工是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组成,少数民族农民工是西部地区农民工的重要组成,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农民进入流动大军,流入中东部地区就业创业。
随着中部崛起,武汉城市群的发展,湖北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湖北省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湖北省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外省流入湖北省人口有145万人,流动人口增加。近年,省外少数民族流入湖北已是常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长,湖北常年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30万人,高峰期约40万人,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多是农民工。调查小组重点调查的武汉、宜昌、襄阳、恩施四个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如2016中国城市人口流动排名中,武汉在人口流入城市中位列第二,仅次于深圳,而每年来武汉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超过15万,高峰期达20余万人。2015年宜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万多,2018年宜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到3万多。
(二)流而不迁,相对稳定
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稳定,但落地入籍的很少,尤其是来自西部的少数民族。笔者在调研中仅发现两例,一例是在恩施经商的新疆维吾尔族一家5人落户恩施,另一例是在宜昌经商的河南籍蒙古族落户宜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只是流动而没有迁移。藏族流动人员多是父母携子女流动在城市之间,流动性强;回族流动人员家庭化特征明显,相对稳定;维吾尔族流动人员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比较稳定。各城市常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候鸟式”迁徙的特点,在流入地居留时间增加,除开部分当年新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维吾尔族、回族流动人口在所在城市居留时间都超过了6个月。
(三)新生代成主体,呈年轻化趋势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持续上升趋势,新生代流动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80后’流动人口的比重为35.5%,‘90后’流动人口的比重为24.3%,‘00后’和‘10后’的占比分别为19.3%和20.9%。”[2]
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新生代流动人口为主体,年龄却呈年轻化趋势。回族流动人员主要是“80后”;藏族流动人员多是家庭流动,年龄主要分两个层次,三四十岁父母和18岁左右的子女;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人口年轻化趋势最突出,“90后”占主体,“00后”已加入流动大军,许多新疆烧烤店、新疆餐厅的老板是“80后”,工作人员主要是“90后”,也有部分“90后”开始自主创业,成为店主。政府组织的新疆维吾尔族集体务工人员普遍年轻,抽样结果显示,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25岁。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全国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主要由四类人群组成,劳动迁移者、失能迁移者、健康退休迁移者、家庭供养迁移者。”[3]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老人很少,笔者在各城市调研中发现了少数民族老年流动人员的个别案例,他们的子女在湖北创业成功,有的是来旅游,有的是来帮工,并未形成趋势和规模。
(四)文化水平低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据有关学者对武汉市维吾尔族文化程度的调查,“维吾尔族农民工大部分为中小学文化程度,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所占比例为91.4%,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只占3.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4]111这是中心城市的数据,非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更低。宜昌市维吾尔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以中小学为主,无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襄阳与宜昌情况相似,而恩施市的维吾尔族的文化程度更低,在恩施的维吾尔族务工经商人员,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短,只有一位接受过初中教育,其他均未完成小学教育,他们的维吾尔语能说不会写,汉语基本不会。文化水平低,严重限制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选择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特征
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流动激发活力,流动创造价值,人口在流动中创造价值、参与财富分配、共享社会发展。在少数民族跨区域跨行业大流动的时代,为了个人更好的发展,家庭更加幸福,少数民族外出就业创业,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呈现以下特征:
(一)就业同质性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城求职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发流动,依靠传统社会关系,如亲戚朋友提供就业信息;二是政府组织的集体外出务工。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自发流动为主体,政府组织的集体务工人员也逐渐增多。
《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在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的从业比重虽然较低,但所占比在逐年提高。”[5]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城实现就业创业,由于不具备城市居民一样的职业能力,一般只能从事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所从事的行业单一,主要集中在餐饮业,民族特色鲜明。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也如此。如新疆维吾尔族流动人员主要经营新疆烧烤店、新疆餐厅;回族流动人员经营清真牛肉面馆;藏族流动人员主要是贩卖地方特产和民族饰品。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经营容易打开市场,产生品牌效应,但是由于同质化严重,市场容量有限,导致经济生态比较脆弱、内部经济纠纷多发。
(二)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工作时间长是农民工普遍状态。笔者发现,从事新疆烧烤的维吾尔族务工人员,每天工作8-9小时;集体务工人员的应酬方式是多劳多得,为了更高的工资,工人们普遍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经营牛肉面馆的回族、撒拉族等流动人员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对人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导致情绪暴躁易怒。由于工作占用了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人的生活单调枯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减少,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被禁锢在自己的业缘关系圈,融入城市社会受到阻碍,更加边缘化。
(三)收入增加,但收入不高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西部农村或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又没有一技之长,收入低,纷纷外出务工创业。据《2015年新疆墨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该县人均生产总值6090元,2015年是7198元。[6]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墨玉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家乡务农时月收入不到1000元,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在湖北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收入偏低。据薪酬网的调查,武汉市2018年税前平均工资是5649.66元,襄阳是4987.97元,恩施是5640元,宜昌是5111.9元。笔者在调查中得到相关数据,除了少数行业精英收入过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工资水平在3000-4500元之间,并没有达到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水平,基本处于所在城市收入水平的25分位,处于市场的较低端水平,但少数民族经商人员的工资水平并不处在市场最低端水平。《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是3331元。[7]少数民族流動人口来湖北经商务工收入增加,与全国农民工平均水平相当,由此也可推断出,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农民工比例较高。
(四)阶层分化出现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业创业情况不一,收入差别较大,内部出现分层。部分创业成功、发展较好的少数民族已在所流入的城市购房买车,子女随迁,在所在城市接受教育,在流入地实现了安居乐业;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虽然没有购房,但是有稳的职业、满意的收入,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还有部分少数民族青年自主创业,希望复制成功族人的经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
近年来,湖北境内城市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的店面商铺越来越多,小城市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营的店面商铺也从无到有,逐渐增多,以自营方式就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数量增加,但受雇就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然占主体。如宜昌有15家新疆烧烤店,9名维吾尔族以自营方式就业,50多名维吾尔族受雇就业;襄阳有28家新疆烧烤店,26名维吾尔族以自营方式就业,60多名维吾尔族受雇就业。调查显示,在城市创业成功、发展较好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普遍外出务工经商时间较长,经历丰富,部分第二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父辈的上基础上扩大经营,成为当地行业标杆,如襄阳的新疆阿凡提特色饭店、宜昌的新疆民族团结烧烤等。部分自主创业的青年,由于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等很多困难,创业风险大。创业的失败极易产生努力得不到认可的消极情绪,导致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而由于民族身份,处理不当则会影响民族关系。那些创业成功、发展较好的少数民族经商人员作为本民族群众的代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民族政策及各种扶持措施中的受益更多,而那些底层的务工人员得到的关注较少,边缘化严重,对国家民族政策不清楚,导致他们对国家民族政策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存在相当的差异,产生失落感,引起民族心理失衡,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
(五)与城市经济互嵌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在湖北实现就业创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也能为当地提供各种就业岗位和商业机会。如民族特色鲜明的新疆餐饮业,在湖北省已不是维吾尔族独享的行业,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形成了密切的分工与合作:烧烤所需的羊肉主要由来自河南、甘肃的回族提供;新鲜蔬菜由当地土家族、汉族提供;串羊肉、串蔬菜由当地汉族完成;烧烤所需的木炭由当地汉族提供;最后一个环节“烤”由维吾尔族完成,是各族群众合作完成了这个极具民族特色的食品。而政府组织的少数民族集体务工人员,与其他民族的工人分工合作,融入企业的生产。如在襄阳市振华创启公司开展劳务合作的新疆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分布在手机制造车间的各条生产线上,共同完成了手机的组装、检测、包装、运输等一系列工作,商品最后出口国外。在共同生产中,各民族成为伙伴,合作共赢。
源于生活、生产需要的经济依存是建立多民族互嵌社会的内在动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经营活动丰富了城市文化,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多元选择。但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个体餐饮服务业,规模小,经济地位不高,并不是内地居民生活必需品,可替代性很强。这种分布状态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主流社会之间区隔明显,一方面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主流社会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主流社会形成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刻板印象。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所以与湖北省各民族经济互嵌的广度和深度也有限。
三、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1.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缺乏引导
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出明显的长期居留的趋势,少数民族服务需求刚性、内部出现分化等时代特征外显,而政府部门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制度安排缺乏明确的城市融入路径与规则,不能及时、充分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弱化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归属感,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束缚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幸福感的提升。
2.举家迁移环节存在制度断裂
“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流出,接着是夫妻两人流出,然后赶紧把孩子接过来,最后就是整个家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8]目前,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迁移家庭化的特征不明显,但正向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变,然而举家迁移环节存在断裂。一方面,户籍制度、非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限制使人口自由流动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举家迁徙对教育、住房等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受阻,城市归属感缺失。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孵化缓慢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民族、宗教抱团,内卷化严重,随着社会融入的加深,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组织成立陆续成立,如新疆商会、拉面协会等,这些社会组织规范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行业经营行为,推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综合服务管理,改善了少数民族内卷化的状态。目前这些社会组织“表现出自发性、地域性、松散性、网聚性以及非正式的特点”[9],存在规模小,发展动力不足,经费短缺,管理人才匮乏等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面临地位边缘化、发展艰难的困难,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合法经营的支持有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依然面临融入主流社会难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自身的不足
1.受教育水平低,接受继续教育难度大
“现代社会,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人或群体参与现代市场经济与公共生活的能力。”[10]“城市中有限的就业机会基本上都是按照教育程度来配置的。”[4]117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农民为主体,受教育水平低、汉语言能力差、职业技能缺乏,在现代城市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就业内卷化特征明显,容易自我隔离,导致城市融入难。
在国家通用语言的培训过程中,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渴望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但是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语言学习存在一定困难:一是新疆维吾尔族经商务工人员的作息时间不方便安排学习,新疆维吾尔族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羊肉烧烤,一般都是晚上上班,白天休息,学习时间不好安排;二是新疆维吾尔族经商务工人员的分布呈分散居住的特点,集中学习难度大。这些障碍增加了维吾尔族接受继续教育的难度。
2.生计方式传统化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依托民族文化,从事民族特色鲜明的行业,职业分布单一。就业过度集中于传统领域束缚了少数民族的转型,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现代社会大分工中的融入。当社会分工与民族结构发生重叠,反映出特定民族群體融入主流社会遇到阻碍,族际交往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受限,无法形成互嵌的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关系的纵深发展。当民族身份成为谋生的资本时,也会刺激民族意识增强,导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结构内聚化、生计方式传统化,与内地的主流社会相隔离。
3.自我行为约束意识不强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湖北省之前,主要在民族地区务农,就业准备不足、社会交往层次低等特征明显;进城务工后,面临多元文化的碰撞、城市各项规章管理等问题,自我行为约束性不够,行为欠规范,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湖北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
政府健全服务管理机制,要抓住民生服务的主线,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群众就业创业的信心和本领,破除二元化的社会格局和管理体制,明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路径,以福利为引导,增强流动人口的稳定性,建构多民族的公共生活,促进族际之间社会团结与情感,强化基层社会整合功能。
1.推进民生财政建设,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民生需求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民生问题,围绕民生问题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人口流入获得足够的财税资金,加强这几个领域的财政支出比例,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政府服务管理既要注重少数民族的个人福利,又要注重家庭团聚的需求;既要满足少数民族个体自由流动的愿望,又要增强湖北省地方政府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动力,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湖北的归属感。
2.构建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提供免费民族教育
下一代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保障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但非义务教育阶段高昂的学费让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被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201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流入地城市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进城,减少直至消除留守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稳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政府可参照“内高班”、“西藏班”的形式,在中心城市构建从幼教到小、初、高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实行免费教育,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增强湖北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人口流入湖北,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的双赢。
3.福利引导流动人口信息更新管理
我国加强了对流动人口信息的管理,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变更依然滞后,难以实现及时、准确、动态更新,信息资源也尚未实现高度共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登记缺乏积极性,被动接受,很少主动上报信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获取存在的障碍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福利引导,将社会福利与流动人口信息登记挂钩。
湖北省部分实现“阶梯式”赋权,如清真饮食价格补贴,即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员实施定额补贴。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等地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纳入了补贴范围,但要求流动人口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一年的时间限定不符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流动性的特点,可以适当减少为6个月。通过福利,吸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动上报人口信息,方便相关部门科学准确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相关信息,总结少数民族的流动规律。
(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
1.发挥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作用
社会组织是群众自我服务和管理的机构,可以缓解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心理焦虑和不适感,为流动人口提供技能帮助、权益维护和法律支援,将矛盾和冲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况。社会组织是调节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润滑器”。“社会组织在增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扩展社会资本、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等多方面架起流动人口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在服务和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从湖北全省总体情况来看,武汉汉藏文化交流中心、襄阳市涉及少数民族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新疆商会、拉面协会等社会组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合法经营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现有的社会组织力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需要进一步发挥民族联谊会、宗教团体、志愿者组织、公益社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化解内部矛盾纠纷。
2.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大分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湖北省实现了居住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但并没有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融入湖北社会。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规律、行业特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经营户提高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引导其在更广泛的区域活动,帮助他们的生计方式去传统化,实现生计方式的多元化,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参与现代市場经济和公共生活的能力,融入现代社会的大分工,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互嵌。
3.增强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趣味性,提高学员的积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过程会加深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进一步造成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相互进入或涵化,沿着这种文化交流的路线,民族关系就会在这种浸润中发生改变。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来说,语言的自由沟通交流是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生活的前提,也是实现真正和谐民族关系的起点。”[12]2018年,湖北各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激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积极性,继续深化学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汉语言能力较好的现实,学习方式可以从目前的开班学习集中转变为家庭学习,聘请“家庭小教师”,子女当家长的老师,形成全家一起学的学习氛围;组织各种才艺比赛,检测学习效果,培养学习明星,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三)建构多民族的公共生活
大量的多民族的公共生活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了解,消除民族隔阂,增进各族群众的感情,有利于各民族成员有机、立体地嵌入在国家公共生活中,有利于多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形成,构建和谐稳定的关系格局。
1.建立公共生活资源享用机制,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
完善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机制,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支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在湖北学习、就业、生活,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各民族群众融入湖北,共享湖北发展成果。
2.推动多民族社区建设,营造多民族公共生活空间
在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中制定干预性的居住政策,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引导实现多民族互嵌的居住结构;加强社区公共资源建设,以公共资源享用为纽带,吸引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管理,对社区中的资源、事务和话题形成共同的责任和担当,从而形成对社区和其他群众的共生情感,建立共利共生的生活模式,使多民族公共生活走向良性发展。
注 释:
[1]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2] http://news.chinabaogao.com/gonggongfuwu/201812/12243Y3312018.html
[3] www.sohu.com/a/284707882_162422
[4] 李吉和、马冬梅:《流动、调适与融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报》,2018年4月28日。
[6] http://www.ahmhxc.com/tongjigongbao/3647.html
[7] http://www.baike.baidu.com/item/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2545493?fr=aladdin
[8] http://www.sohu.com/a/116564393_452205
[9] 方秀云:《流动人口自组织的特征、意义、困境及其突破》,《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1期。
[10] http://www.cssn.cn/mzx/201704/t20170427_3502468.shtml
[11] http://www.chinanpo.gov.cn/700104/92490/newswjindex.html
[12] 陈海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语言交流与民族关系的思考》,《满族研究》,2010年第2期。
中国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