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古诗的意思
秋夕古诗的意思(精选16篇)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篇
秋夕,秋夕陆游,秋夕的意思,秋夕赏析 -诗词大全
秋夕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承学虽云浅,初心敢自轻。
飘零为禄仕,蹭蹬得诗名。
抚事悲长剑,怀人感短檠。
不堪秋雨夕,鼓角下高城。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2篇
秋夕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浴罢纱巾出草堂,一枝瘦杖倚桄榔。
蝉吟古柳声相续,月入幽扉影正方。
频约僧棋秋渐健,稍增书课夜初长。
寻觅古诗的意境 第3篇
一进公园,花香就扑面而来,走近看,原来是杜鹃花开得正浓。它们热情地打开花瓣,大方地展示着自己优美的花蕊。旁边,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羞答答地躲在叶子下面。小草也从睡梦中苏醒,舒展着腰肢,甜甜地笑着,向我们问好。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再向里走,是一湖春水。波光粼粼的湖边,柳树摇曳着千万条柔枝,迎风招展。柳枝上,浅绿的嫩芽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显得格外的有生机。几只小燕子在柳叶中飞舞,更增添了许多情致。看着看着,我们不禁吟诵起贺知章的《咏柳》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湖中央,有一个粉红色的尖顶亭子,在一片绿树之中,好似一朵出水的荷花。我们欢快地沿湖中的小路朝那儿跑去。大伙儿嬉戏着,欢笑着,小亭子里像飞来了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鸟。忽然,一位同学大叫道:“看,两只鸭子!”果然,两只鸭子在水中一前一后悠悠地游动着。哈,此情此景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啊!
我们向对岸走去,只见一叶小舟搁浅在湖边,无助又无奈。这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吗?如果它会说话,也许此时会抗议:“为什么人们只顾观赏美景而冷落我呢?”天上飘下的喷泉水滴,落进水里,荡出一圈圈水纹。来到对岸,又见一簇簇蔷薇伏卧在枝头,我们看了忍不住嗅了又嗅,也不禁想起“无力蔷薇卧晓枝”的诗句。天空中,飞着几只风筝,原来是广场上几个孩子“忙趁东风放纸鸢”。
湖水潺潺流过,冲洗着两旁的鹅卵石。我们在湖边的树下,观赏着春天的美景,吟诵着前人脍炙人口的诗句,恍若进入了古诗的世界……
[向你介绍我]
Hello,我叫朱逸沁,在上海鲁迅学校六三班读书,还是队长呢。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4篇
秋夕,秋夕窦巩,秋夕的意思,秋夕赏析 -诗词大全
秋夕作者:窦巩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护霜云映月朦胧,乌鹊争飞井上桐。
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5篇
秋夕,秋夕李咸用,秋夕的意思,秋夕赏析 -诗词大全
秋夕作者:李咸用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寥廓秋云薄,空庭月影微。树寒栖鸟密,砌冷夜蛩稀。
晓鼓军容肃,疏钟客梦归。吟余何所忆,圣主尚宵衣。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6篇
秋夕,秋夕白居易,秋夕的意思,秋夕赏析 -诗词大全
秋夕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古诗的朗诵节拍 第7篇
诗歌可以用于吟唱,自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即自成节拍。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辞》的六言,继以汉魏的五言、七言,直至隋唐的近体格律,无一不是顿挫分明、朗朗上口。
诗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奏。诗歌的节奏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要把诗歌朗读好,不容易,究其原因,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对节拍的划分。
古诗的节拍应该怎样进行划分呢?
如果按音调来划分节拍,五言诗句一般是三个音节,可按“二、二、一”的形式划分。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划分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七言诗一般是四个音节,一般按“二、二、二、一”的形式划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划分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为照顾音节而将一个双音节词或意义相连的两个字拆分开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是意义上不能拆开的叠词,但按音调划分节拍却把它们拆开了。
为了划分节拍时不把意义相连的词拆分,我们在划分诗句节拍时常常采用按意义划分的办法。五言诗句,最基本的是“二、三”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划分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七言诗,最基本的是“四、三”式。如:“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可划分为“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此外,“三、一、三”式也是常见的。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除此之外,五言诗句还可以按“二、二、一”,“二、一、二”等形式来划分;七言诗句还可以按“三、四”式,“二、四、一”式等来划分。
总之,了解古诗的意义节拍,有助于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从而使得诗句的意境更加深远,韵律更加优美。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成为精通诗歌朗诵技巧的小艺术家!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8篇
秋夕远怀
作者:元稹朝代:唐体裁:五古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9篇
秋夕望月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0篇
鄱阳秋夕
作者:陈陶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忆昔鄱阳旅游日,曾听南家争捣衣。
古诗中雪的别称 第11篇
六 出
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的《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玉 龙
唐代吕岩的《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人张元的《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漫天飞雪,就像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在空中飘降,富于神话的浪漫色彩。
琼 花
雪白似琼花,便命名为“琼花”,如唐代韦庄的《冬日长安感言》诗:“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花咏散盐。”宋代杨万里的《观雪》诗:“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元代诗人吴澄的《立春日寓北方赋雪诗》:“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梨 花
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把飞雪比做梨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宋代诗人韩元吉也将雪花视为梨花,诗云:“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
柳 絮
晋代谢安集子侄咏雪,侄子谢朗吟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此后人常将雪喻为“柳絮”。宋代梅尧臣的《十五日雪》诗:“拥柱轻于絮,吹墀净若沙。”宋代苏轼的《谢人见和雪夜诗》:“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清初钱谦益的《春雪》诗:“绕树莺雏应罢语,漫天柳絮敢争飞。”
此外,古诗中的雪还有众多别称,有的称雪为“玉妃”,如唐代韓愈的《辛卯年雪》诗:“白霓先启途,从以万玉妃。”有的称雪为“玉花”,如宋代苏东坡的《和国博喜雪》诗:“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有的称雪为“玉絮”,如宋代司马光的《雪霁登普贤阁》诗:“开门枝鸟散,玉絮堕纷纷。”有的称雪为“干雨”,如宋代洪龟父的《喜雪》诗:“漫天干雨纷纷暗,到地空花片片明。”有的称雪为“凝雨”,如南朝沈约的《雪赞》诗:“独有凝雨姿,贞蜿而无殉。”有的称雪为“素尘”,如唐代李商隐的《残雪》诗:“旭日开晴色,寒空失素尘。”
(水观音摘自《思维与智慧》)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2篇
秋夕书事
作者:刘兼朝代:唐体裁:七律 摇落江天万木空,雁行斜戛塞垣风。征闺捣月离愁远,
旧馆眠云旅梦通。郢客岂能陪下里,皋禽争肯恋樊笼。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3篇
旅馆秋夕,旅馆秋夕李中,旅馆秋夕的意思,旅馆秋夕赏析 -诗词大全
旅馆秋夕作者:李中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寥寥山馆里,独坐酒初醒。旧业多年别,秋霖一夜听。
砌蛩声渐息,窗烛影犹停。早晚无他事,休如泛水萍。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4篇
秋夕书怀
作者:李中朝代:唐体裁:七绝 功名未立诚非晚,骨肉分飞又入秋。
古诗的意境 第15篇
关键词:境界;情景交融;移情入景;情随境生;托物言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56-0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洁,自有名句”。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即意境。
“意”即情意,包括世人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和情感,即“情”与“理”。
“境”即物象,指事物的“形”与“神”,即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内在的精神。
在故事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表露,需借物来显示。“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来触发。因此,诗的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创造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意”和“境”交融的三种基本方式:
一、移情入景
诗人带着浓烈的感情接触外界物镜。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物镜的描写巧妙表达出来。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正如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所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景媒和情胎的融合便构成诗的意境 ,令人咀嚼玩味不已。
柳宗元的绝句《江雪》寥寥20个字,勾画出一幅颇具神韵艺术图画。诗的前半部分用夸张的手法写背景:“千山”说明山峦林立,按常理应是群鸟和鸣;“万径”‘说明应该行人众多。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是“鸟飞绝”、“人踪灭”,写了广漠无垠、万籁俱寂的境界,让人不寒而栗。
后半部分写了五个典型的景物,突出画面的主体:
孤舟——江面无别的船;
蓑笠翁——穿戴挺拔不阿;
独钓——钓鱼只此一翁;
寒江——四周冰冷刺骨;
雪——满天大雪纷飞。
这幅画面耐人寻味的是,诗人为什么浓墨描绘寒冬的险恶环境?为什么要写茫茫大雪中独钓寒江的渔翁?
柳宗元曾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不幸失败,王叔文被杀,诗人也被贬谪。他感到十分孤独,但又绝不屈服。在这幅“独钓寒江雪”的图画中,他以孤独的老渔翁自喻,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情绪,表现了不向顽固保守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这幅画面的形象是优美的,含有不同凡响的思想寄托,艺术技巧是高超的,移情入景,别具一格。
二、情随境生
情随境生,即诗人在观察或接触某种物景时,往往会因“触物”而有所悟,油然生出
绵绵思绪。所“触”之“物境”和所生之“情”,便交融成诗的意境。但有时这种“情”往往早已有之,深深蓄在记忆里,一旦诗人的感官触及与这种“情”发生“引爆”关系的“物境”,“情”便喷涌而出,从而构成请将交融的意境。
李白的《靜夜思》,被誉为“妙绝古今”。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情随境生,“见于言外”。诗人落笔就写“地上霜”。吟明月光,写物境,形象地状写月色的皎洁,又含蓄地表明季节的寒冷。皎洁的月光照射到床前,冷森森的秋叶寒意袭人,使人不能入眠。仰头隔窗而望,碧光之上,一轮孤月,这孤寂的寒月,引起了无限幽思。茫茫思绪袭击了诗人,不知不觉地低下头来思念故乡。为何俯仰之间产生了思乡之情?因对故乡的怀念早就蕴积在胸中,所以偶见“床前明月光”一触即发。诗人截取生活的一个“有包孕”的小片段,刹那间的感触,似信手拈来,信口而成,可情意深长,意境深邃。
三、托物言志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以自然界中动植物的不同属性来比拟人的不同性格特征,用对物境的描写寄托诗人的情思,达到“物与神游”的艺术效果。但“托物”和“言志”,贵贴切自然,新颖巧妙,即要寻找“物”和“志”之间的某种“恰似点”,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吗,创前所未有。
李贺的《马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副有立体感的骏马图:在连绵的燕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般战场景色,一般也许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常魅力。“燕山月似钩”中的“月”与“钩”二字,更体现了这企求报国之情。“月”是燕山的月。这一带历来都是古战场,汉代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登燕山,刻石记功而还。“钩”像弯月,为古代兵器的一种。诗人由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心中充满思战报国之情意。使人处于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年代,而“燕山”暗示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对统一祖国有强烈愿望的人们都主张削平割据势力。年轻而有抱负的诗人,当时只做了太常奉礼的小闲官,虽有雄心壮志但无效力的机会。那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正是英雄的用武之地。诗的前两句写物境,既启后抒情又间接托物言志。“何当”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的意思。不仅有着强烈的企盼建功之意,而且暗示了现实处境的困窘和悲哀。一个“踏”字将上下景物联系起来,构成情景相生的、栩栩如生的艺术画面,这是物景的描写,诗人言马,而意不在马,借马在高原奔驰的英姿来抒发自己想在边疆报效国家,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以上三种方式,皆为主客观高度统一的构成诗的意境的三种基本方式。但不管哪种方式构成的意境,都是诗人精心构思的结晶,是主观(意)对客观(境)的反映,它包括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作品的艺术形象(境)两方面。深邃的意境,就是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和生动形象的有机结合。上乘的诗作,皆能寓意于独到之境,在独到之境中表现出深意。读者只有进入诗人塑造的艺术境界,才能真正领略诗的巧妙。而要进入意境,就必须以诗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文学形象转化为活脱脱的,立体感强的具体形象,再通过深入思考,悟出诗人所表达的浓烈感情和深邃思想。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
[2] 《唐诗鉴赏辞典》
秋夕古诗的意思 第16篇
秋夕书怀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七律 凉多夜永拥山袍,片石闲欹不觉劳。蟋蟀绕床无梦寐,
梧桐满地有萧骚。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秋夕古诗的意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