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相邻两个池塘设置固定采样点,分别作为实验点(海蜇养殖区)和对照点(非养殖区),并于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即放养海蜇前期、海蜇养殖期间以及海蜇采收后,采集沉降物和底泥样品,分别测定沉降物中的氨氮、叶绿素a、总有机物TOM以及沉降物的沉降速率SR和底泥中的氨氮、硝氮、叶绿素a以及总有机物TOM含量的月份变化情况,探讨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除对照点底泥中叶绿素 a外,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和底泥中各项营养盐指标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月份实验开始前,实验点和对照点的各项营养盐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海蜇养殖高峰期),沉降物和底泥中各项营养盐指标变化较大。由于海蜇的生理代谢和生物扰动作用,实验点沉降物的NH4+-N含量及沉降速率SR均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而沉降物的Chl a、TOM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的(P<0.05)。同时,实验点底泥中NH4+-N、NO3--N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而底泥中Chl a、TOM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的(P<0.05)。9月份,由于海蜇的收获,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中的NH4+-N、 Chl a含量及沉降物的S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实验点底泥中的TO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可能与海蜇收获后水体及底泥中有机物残留量较高有关,然而底泥中其余各项营养盐指标在实验点和对照点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海蜇;沉降物;底泥;营养盐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属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是营海洋漂浮生活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栖息于近海水域,尤其喜栖河口附近,分布水深在3~20米,适宜水温13~26℃,适宜盐度14‰~32‰。海蜇体呈蘑菇状,分伞部和口腕两部分,体色多样,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1]。随着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海蜇自然资源量不断锐减[2],促进了海蜇人工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2013年,海蜇养殖面积达到1.18万hm2,年产量6.65万t,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幅21.24%和4.27%[3]。然而目前,有关海蜇规模化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鲜有报道。本文拟通过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和底泥中营养盐影响的研究,为海蜇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地点与材料
本实验于2010年在山东省荣成市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海蜇养殖区内进行。实验开始之前,选取两个相邻池塘,对池塘进行铺膜作业,并在养殖池塘周边水域扎建小孔径聚乙烯材料的围网。养殖池塘面积140 hm2、平均水深2.5 m。实验初始在实验点(海蜇养殖区)随机选取健康、规格大小相同(伞径1.2~1.5 cm)的海蜇苗,放养密度为0.5 ind·m-2。实验区和对照区的两个池塘的水源相同。由于实验之前已对池塘底部进行铺膜工作,加上相同时间同一水源时间对两个池塘进行换水工作,所以两个池塘初始的养殖环境基本相同。
1.2样品采集与处理
本实验于2010年5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即放养海蜇前期、海蜇养殖期间(6月初至8月下旬)以及海蜇采收后,每隔两个月在实验点和对照点分别采集池塘中的沉积物和底泥各一次。将悬浮物采样器悬挂在池塘一固定的浮球上,采样时间准时在上9:00-10:00进行。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3天收集浮物采样器中沉降物一次。用自制采泥器分别在实验点和对照点采集表层2 cm池塘底泥,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样品均经50 ℃恒温烘干,研磨均匀将样品后置于-20 ℃冰柜内保存待测。
1.3样品的测定与方法
样品于常温解冻后,称适量底泥和沉积物置于 200 ml 三角瓶中内按照樣品与浸提液1:5的比例加入2 mol/L KCl来浸提样品中的可溶性的氨态氮和硝态氮。塞紧塞子,在振荡机上振荡 2 h,离心机3 000 r离心5 min,取上清液进行分析[5]。氨态氮(NH4+-N)采用靛酚蓝法测定;硝态氮(NO3--N)采用镉柱还原法测定;将滤膜置于90%丙酮萃取16 h,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65 nm和750 nm波长下测定叶绿素a(Chl a)含量[6]。将底泥样品于马弗炉内450 ℃灼伤5 h测定总有机物(TOM)含量。
1.4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多重比较以检验不同处理组间的差异性(P<0.05),实验点和对照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其组间差异显著性(P<0.05)。统计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D)的形式表示。
2结果分析
2.1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沉降速率SR、氨氮、叶绿素 a、总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实验期间池塘沉降物沉降速率SR的月份变化情况显示: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速率SR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月份沉降物的SR显著低于其他月份(P<0.05),实验点7月份SR最高,为128.44 g/d/m2。实验点7月份沉降物的SR显著高于对照点的,而5月份、9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间的S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期间池塘沉降物氨氮NH4+-N含量的月份变化情况表明,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中NH4+-N含量在不同月份间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NH4+-N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和9月份的(P<0.05),而5月份和9月份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点7月份沉降物中NH4+-N含量最高,为221.14 μg/L。除7月份实验点NH4+-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外(P<0.05),其他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中叶绿素Chl a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点7月份和9月份沉降物叶绿素 a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的,而实验点Chl a含量按5月份<7月份<9月份顺序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7月份对照点沉降物Chl a含量显著高于实验点的(P<0.05),而5月份、9月份对照点和实验点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点9月份沉降物中总有机物TOM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和7月份的,而对照点7月份TO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月份的(P<0.05)。5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中TOM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7月份和9月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海蜇养殖对池塘底泥中氨氮、硝氮、叶绿素、总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实验期间池塘底泥中氨氮NH4+-N含量的月份变化情况显示:实验点和对照点底泥中NH4+-N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底泥NH4+-N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和9月份的(P<0.05),实验点NH4+-N含量最高为186.74 μg/L。5月份和9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底泥NH4+-N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7月份实验点NH4+-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点和对照点底泥中硝氮NO3--N含量在不同月份间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9月份底泥NO3--N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和7月份的(P<0.05)。7月份实验点底泥NO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P<0.05),而5月份、9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NO3--N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期间池塘底泥中叶绿素a含量的月份变化情况表明:实验点底泥Chl a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点差异不显著(P>0.05)。7月份实验点Chl a含量显著低于5月份和9月份的(P<0.05)。7月份对照点Chl a含量显著高于实验点的(P<0.05),而5月份和9月份无显著差异(P>0.05)。
实验点和对照点底泥中总有机物TOM含量在不同月份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7月份和9月份对照点底泥TOM含量显著高于5月份的,实验点5月份和7月份TOM含量显著低于9月份的(P<0.05)。除7月份对照点底泥TOM含量显著高于实验点的(P<0.05),其他月份实验点和对照点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海蜇养殖对池塘沉降物中营养盐的影响
5月份实验开始前,实验池塘和对照池塘中的沉降物的各项理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在7月份(海蜇高密度养殖高峰期),实验点和对照点中的沉降物的营养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点中的沉降物的NH4+-N含量及沉降速率SR均显著高于对照点的,而对照点沉降物中的的Chl a、TOM含量均显著高于实验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海蜇对浮游生物的摄食、排泄等生理活动增加了水体中含氮有机物含量,在异养微生物分解矿化的作用下,部分有机物被分解生成氨氮[6]。因此,实验点中的沉降物中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并且显著高于5月份和9月份的氨氮含量。7月份,高密度的海蜇在养殖池塘内上下浮动,对池塘底泥产生巨大的扰动作用,使池塘表层底泥的颗粒物再次悬浮于水体中,而水体中的悬浮物又再次沉降,这一过程增加沉降物的浓度,也同时增加了悬浮物的沉降速率,所以海蜇养殖池塘悬浮物的沉降速率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的,这与陈錾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7]。实验发现在7月份海蜇养殖池塘沉降物中NH4+-N、Chl a及TOM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池塘底泥一致,由此推测收集器中收集的沉降物多源于海蜇因上下浮动引起再悬浮的池塘底泥;吴培江等人研究发现底泥表层主要是黏着少量有机物粒度较小的泥沙[8],而实验发现实验点收集器中TOM含量低于對照点的,则说明了实验点沉降物主要成分是黏附少量有机物的池塘底泥表层的泥沙颗粒。9月份,由于海蜇的收获,实验点和对照点沉降物中的NH4+-N、Chl a的含量及沉降物的SR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点沉降物中的TO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可能是由于海蜇的养殖增加了水体和底泥中有机物的含量,而海蜇收获后水体和底泥仍残留较高的有机物。加上9月份温度降低,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实验点沉降物中总有机物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
3.2海蜇养殖对池塘底泥中营养盐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7月份(海蜇养殖的高峰期),实验点底泥中NH4+-N、NO3--N含量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点的,而底泥中Chl a、TOM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点的。原因可能是,从5月到7月,随着海蜇的规格不断变大,摄食量不断增加,产生大量粪便,造成海蜇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已经沉降了大量的含氮有机物。与此同时7月份白天海蜇养殖池塘表层水体温度较高,海蜇为了躲避表层的高温常常会不断向底层游动,而海蜇上下游动过程增加了池塘水体的搅动的同时也促进了高溶解氧的上层海水与溶氧较低的下层海水的交换,增加了水中溶氧量,而水体中溶氧的升高会促使底泥中的氨氮向生成硝氮方向的转化,从而增强海蜇养殖池塘底泥中的硝化作用,增加了池塘底泥和水体硝氮的含量。此外,Tengberg A等研究也证明了水体中高的溶解氧量会使得底泥中NO3--N的含量增加[9],因而实验点底泥中的NO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点的。实验结果发现海蜇养殖池塘底泥中的Chl a含量显著低于无海蜇养殖池塘的。可能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养殖池塘中海蜇的搅动作用使水体中悬浮颗粒增加进而降低了池塘水体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中上层大量浮游植物遮挡阳光的照射,严重影响了池塘底部的底栖植物生长,降低了底栖植物的生物量。海蜇养殖池塘中海蜇搅拌作用使表层的底泥再悬浮,会使底泥中有机物向水体中迁移,进而增加水体中的总有机物的含量。所以实验池塘悬浮物中TO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池塘的。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结合吉林省淡水池塘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对2013上半年报送数据汇总统计,对吉林省淡水池塘鱼类养殖形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淡水池塘;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形势分析
1 采集点设置的基本情况
吉林省自2011年1月正式开展此项工作,按照国家总站的要求我们落实了5个采集县,分布于省内的中部、东部和西部,既涵盖了养殖产量大县镇赉县、农安县,也包括了具有我省特色的以养殖冷水鱼为主的珲春市,同时,纳入了我省传统的养鱼示范区并且技术力量较强的吉林市昌邑区和东辽县,共5个具有一定代表特点的县(区),包括17个采集点,全部采取淡水池塘的养殖方式。
2013年1~5月份,吉林省5个试点县的淡水池塘养殖总面积34995亩,总产量1499吨。所涵盖的17个采集点的淡水池塘养殖监测面积1300亩,占采集县池塘面积的3.7%,产量76吨,占采集县产量的5%。2013年,我省采集品种依然以大宗淡水鱼类为主,主要是鲤鱼、草鱼、鳙鱼、鲢鱼、鲫鱼等,占监测品种的97%;在珲春市有3个采集点养殖的淡水名优鱼类,包括鲑鳟鱼、乌鳢等,占监测品种的3%。
2 上半年生产形势分析
2.1 基本特点分析
2013年1~5月份,吉林省17个采集点共投放鱼苗786万尾、鱼种84.2吨, 投入生产资金295.1万元,出售水产品76吨,收入合计233万元。因各类病害、管理等方面造成的水产品损失17.3吨,经济损失24.5万元。
2.1.1 水产苗种投放量减少 上半年鱼苗投放786万尾,比2012年同期降低12.2%;鱼种投放量84.2吨,同比降低9.7%。在品种结构上调整不大,大宗淡水鱼的鱼苗投放量占总投苗量的91.7%。品种上以主养鲤鱼、草鱼,混搭鲢鱼、鳙鱼为主,投放量的比例鱼苗上鲢鱼占的比例最大,为34.7%,鱼种以鲤鱼为主,占45.9%。
从图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吉林省在苗种投放上鱼苗投放量的变化比较大,鱼种投放量总体平稳。2012年鱼苗投放显著上升,主要集中在吉林市昌邑区和镇赉县的采集点,以吉林市昌邑区为例,一是去年该区成立了一个渔业专业合作社,有2个采集点作为合作社其他社员的苗种供应商,因此加大了鱼苗的投放量;二是由于去年的气温和天气反常,造成鱼苗发塘成活率低,如上述2个采集点共投放豫选黄河鲤苗种90余万,成活率不足20%,投放的鲢鳙鱼水花的成活率低于10%,存在重复放苗现象,故放养量高于往年。
2.1.2 生产投入增加 从1~5月份的数据来看,采集点生产投入295.1万元,同比增长11.4%。投入资金增长体现在苗种费、人员工资和鱼药及水质改良剂上,其他项同比略降。
苗种费:苗种费用同比增加主要是由于冷水鱼苗种投放量增加,吉林省上半年投入冷水鱼苗种65万尾,比去年同期增加50.8万尾,冷水鱼购买鱼苗费用10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4%。
人员工资:目前受大环境的影响,雇工成本逐年上涨,人员工资已经连涨3年,每年人工成本均上涨300元左右,而且雇工更加困难。
饲料:在渔业生产投入中饲料所占的比重偏大,饲料成本在渔民养殖生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饲料价格也一直是渔民最关注的。从图2看,饲料费用减少,是由于吉林省特殊地理环境造成的。今年吉林省遭遇冷春,开冰日期较往年延迟20天左右,也就是说,今年的生产季节从5月中旬才正式开始。大批量的饲料投入是从5月份才开始的,截止目前也只有1个月的投入量。
从图2可以看出,2013上半年占生产投入比例最大的仍是苗种费这项,占70%,饲料投入占12%,人员工资占12%。
2.1.3 出塘量大幅提升,出售金额增加 上半年出售水产品76吨,收入合计233万元,出塘量较去年同期提升104.3%,收入同比增加24.2%。其中,成鱼收入201.8万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收入增加244.8%;苗种收入31.2万元,降低75.8%。
2013上半年我省池塘养殖鱼类总体收入增加、总产量增加,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2.1.4 水产品单价整体上扬,互有涨跌 去年秋天的鱼价偏低,不少养殖户都选择越冬,而在越冬中苗种死亡量比较大,所以今年苗种出售的数量偏少,这项收入比较低。在成鱼方面,目前成鱼价格13.27元/斤,比去年同期高68.6%,其中冷水鱼价格30.35元/斤,小幅下降;大宗淡水鱼价格6.42元/斤,提高10.5%。
今年上半年大宗淡水鱼的价格整体上涨,平均价格同比上涨68.6%,只有鲤鱼价格明显下滑,上半年出塘价5.38元/斤,去年同期出塘价9.33元/斤,同比下降42.3%。
2.1.5 水产品损失增加 2013年上半年水产品数量损失17.35吨,经济损失24.48万元,分别同比上升30.7%和46.5%。发病的主要品种是鲤鱼,数量损失13吨,造成经济18.8万元,仅鲤鱼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总损失的76.8%。
而近两年同期我省所发生的鲤鱼病害损失基本集中在一个采集县,今年,该县损失鲤鱼11.5吨,损失金额17.1万元,占全省损失的九成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鲤鱼去年的价格较低,渔民多数采取了越冬压塘,越冬量特别大,而且该县采集点受雪灾严重,封冰期较历年久,雪量大,越冬池塘的净水深度有的只有半米左右,溶解氧低,渔民经常倒水增氧,造成水温偏低,鲤鱼冻伤较严重,开冰后受细菌侵染,加之整冬的体力消耗抵抗力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引起鲤鱼大量死亡。
2.2 专项情况分析
上半年我省水产养殖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养殖品种由传统的鲤鱼、草鱼、鲢鱼等向新品种、多品种发展。包括农业部主推的豫选黄河鲤、松浦镜鲤、中科3号、长丰鲢等抗病力强、饲料系数低的优势品种,养殖效益十分明显,同时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出塘情况来看,成鱼及鱼种各占一半的水平,说明我省从养殖结构上来讲比较合理,利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农安县的一个采集点,改变了以前的养殖结构,投放大规格鱼,以鲢、鳙鱼为主养,降低投放密度,这样苗种价格相对减少了,同时采取只投有机肥,利用微生物制剂肥水等方法,降低了饵料费。从出塘价格来看,鲫鱼价格走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去年鲫鱼的存塘量及养殖量偏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造成的价格上涨。随着我省的养殖品种与结构逐渐调整,将带来更大的养殖效益,带动渔民增收致富。
3 下半年生产形势预测
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鱼类价格相对较好,下半年生产的总体形势向好。同时由于受去年鲫鱼投放量少,价格高的影响,目前鲫鱼投放的数量相对较高,应该引起重视,避免由于投放及养殖量过大引起鲫鱼价格下降。随着养殖成本逐年提升,养殖利润普遍偏低,为确保渔民收入的增加,下半年渔业生产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生产管理,由于我省处于寒带,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做好池塘的生产管理工作是增加渔民收入的关键。二是疾病的预防工作,应该做好池塘的定期消毒及疾病预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下半年的渔业生产取得好收成。
作者简介:杨质楠,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生学历,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工程师,研究方向:水产养殖。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2010年我们在吉林省舒兰市响水水库坝下2号池塘进行了池塘套养湘云鲫技术试验,试验面积12亩投入大规格夏花9600尾,经过近四个月的试养,总计收获湘云鲫成鱼1680kg,平均体重达0.2kg,投入产出比为1:2.07。
关键词:池塘套养湘云鲫;日常管理;定期检测
湘云鲫(原名工程鲫),是运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工程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而培育出来的三倍体鲫鱼。具有自身完全不育、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食性广泛、容易捕捞、耐低温性强、肉嫩味鲜美等特点,当年体重最大可达0.6kg,比普通鲫鱼快40%-60%,很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为了尽快在我们市引进并推广湘云鲫这一优良品种,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我们于2010年进行了池塘套养湘云鲫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响水水库坝下2号池塘,面积12亩,东西走向,池底平坦,不渗不漏,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10㎝,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注排水方便,水深一直保持在2-3m之间,平均水深2.5m。
1.2 苗种来源
6月15日我们从黑龙江省五常市购进大规格夏花鱼苗9600尾,体长约4.5㎝,鱼苗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1.3 试验方法
1.3.1 清塘消毒,施足底肥 鱼苗下塘前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6月1日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00kg/亩消毒;5-7天后加注新水,使水深达到60㎝,施发酵过的猪、牛粪等有机肥300kg/亩和过磷酸钙10kg/亩,培肥水质,为鱼苗下塘提供丰富的浮游生物等适口饵料。
1.3.2 鱼苗投放 6月15日我们从黑龙江省五常市购进大规格湘云鲫夏花鱼苗9600尾,平均亩放800尾,规格为4.5㎝,同时投放白鲢夏花12000尾,花莲夏花3600尾,规格为3.3㎝。
1.3.3 饲料投喂 鱼苗下塘2天后开始投喂,投喂的饲料主要是豆粕和玉米面,方法是将豆粕和玉米面用水浸泡膨胀后,在距离池塘边30㎝处堆成几堆,投喂时采取“四定”的原则,即定时、定质、定位、定量,每天投饵3次,早、中、晚各一次,晚上的投饵量比早上和中午的稍多一点,同时要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
1.3.4 日常管理 定期加注新水,饲养前期每10-15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10-15cm;高温期每5-7天注水1次,每次注水深15-20cm,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30cm。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鱼摄食、活动和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预防寄生虫病,定期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药液,每次用量为0.2-0.4g/m3;预防细菌性病,可每月用强氯精0.2-0.3g/m3、生石灰15-20g/m3交替化水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半月在饲料中添加1‰大蒜素或2‰土霉素连喂3-6天。
1.3.5 定期检测 我们坚持做到每半个月取水样和鱼体检测一次,以便及时掌握水质状况和鱼类生长情况。
2 试验结果
2.1 鱼产量
经过近四个月的精心试养,我们总计收获成鱼3120kg,其中湘云鲫1680kg,花白鲢1440kg,湘云鲫平均尾重达0.2-0.25kg,最大个体达0.6kg。
2.2 效益分析
总收入27360元,其中湘云鲫20160元,花白鲢7200元;总支出13200元,其中鱼苗费用800元,饲料费用9000元,人工费用1600元,肥料费用1000元,其他费用800元,总盈利14160元,平均亩获利1180元,投入产出比为1:2.07。
3 小结与讨论
湘云鲫鱼苗从6月15日下塘,到10月10日起捕,经过近四个月的试养,湘云鲫个体平均体重达0.2-0.25kg,最大个体达0.6kg,已达到了商品鱼的上市规格,可见其生长速度是极快的。
湘云鲫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性腺不发育,内脏极少,可食部分比例大,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且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鲫鱼,经济效益高。
湘云鲫成活率高,抗病力强,夏花鱼苗成活率达90%以上,且整个养殖期从未发现感染疾病的现象
湘云鲫杂食性,摄食力强,养殖成本低,湘云鲫为杂食性鱼类,兼有滤食浮游生物的特点,比其他鲫鱼品种饵料利用率高,同时由于无生殖腺的发育,因此所摄取的营养全部用于生长。我们只用豆粕和玉米进行喂养,就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如果配以全价颗粒饲料投喂,并且池塘主养,效益将会更可观,因此,湘云鲫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值得在我市进行大面积养殖推广。
作者简介:陈国胜(1954-),男,大专学历,就职于吉林省舒兰市响水水库管理处,从事水产工作;尤新智(1960-),男,中专学历,就职于蛟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刘国志(1955-),男,中专学历,就职于吉林省沙河水库管理局,从事水产工作。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主要依赖于池塘,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池塘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养殖形式,池塘水产养殖如果管理不善会对水质造成污染,且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是不容忽视的,不仅仅是池塘水质的恶化,甚至地下水和周边土壤都会被波及,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池塘的污染治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本文通过实践经验对池塘的水质问题展开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池塘水产养殖;水质问题;解决
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水产供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池塘水进行水产养殖时,池塘本身的封闭性很容易引起水体流动不畅通,而且工业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污染问题,引发很多水质问题。因此,相关人员必须重视水质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池塘水产养殖控制污染的重要性
1.1 水质污染会影响水产养殖本身
在养殖水产品的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标准很高。如果水质良好,那么可以生产出的水产品的质量也会很高。如果水质较差,或者某些指标超过了水产品自身可以能够承受的范围,那么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甚至会导致水产品的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水质污染会降低水产品质,也危害人类健康
水质不好的池塘养出来的水产品也是低品质的,不仅味道难吃,更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自然环境的质量却在逐渐的降低,水质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水产品的正常生长,同时也会对人体造成间接性的伤害。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水产品的健康成长问题。另外,解决水质问题是养殖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重要基础,可以为水产养殖业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池塘水产养殖业的不断进步。
2 常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2.1 PH值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总所周知,水产养殖必须要控制好水的PH值,只有PH值在7.8与8.8之间才适合进行水产养殖,但是因为地区之间的茶杯,加之在水体中微生物发生相应的氧化分解反应,会导致水体的PH值发生变化。如果PH值偏低,水体的性质会变成酸性,会直接降低鱼类自身的载氧能力,导致缺氧症,这会发生养殖工作中的\"浮头\"现象。耗氧量的减少,使鱼类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鱼类自身会出现很饿,但是吃不下东西的情况。如果PH值偏高,水体的性质会变成碱性。那么形成的水体会更可怕,这样的水体会腐蚀鱼类的腮部,而且程度会很大,也会导致大量鱼类的死亡。另外,PH值的变化也会使水中胺类与硫化氢的成分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
有效的调节PH值的方法如下。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低,人们可以在水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把握好生石灰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同时,也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且按照检测结果来决定添加生石灰的量。当PH值适中的时候,也可以加入一些生石灰。这样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调节PH值。如果水体中的PH值偏高,可以添加适量的漂白粉。添加方式与生石灰相同。另外,还需要定期添加新水,也可以起到降低PH值的作用。
2.2 溶解氧即DO变化与解决措施
水中的溶解氧即DO。DO的含量也会直接影响到鱼類的正常生长。在冬季,不少养殖人员都开始关注池塘水体的供养,但是在夏季,很少有人会重视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夏季供氧问题也十分关键。因为,夏季的温度都比较高,会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降低,同时高的气温会促进水体中藻类与好氧细菌的生长,它们的过快生长会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过度下降,其结果会使鱼类不爱进食,严重时会出现大面积死亡。
对于DO引起的问题较易解决。定期的对池底进行清淤很重要,淤泥中含有大量的好氧细菌,它们的生长会降低水中的DO;其次还应注意放养密度,科学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收获较好的收益;科学投饵,既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也可以防止饵料的沉积,其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生长消耗氧气;注意培养水体中的绿色植物,用以提高水体中的DO;要定期对水体进行检验,投加水体改良剂,使水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调控。
2.3 亚硝酸盐的影响与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硝化细菌等其他微生物会将其转化成硝酸盐,并不影响鱼类的生长。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错误的时间使用了消毒剂,将负责硝化的硝化细菌等杀死,亚硝盐便会富集。亚硝酸盐的富集,还与其他有关。例如池底淤泥、过生的饵料、鱼类排泄物等的分解均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减少,从而降低了其血液的载氧能力,造成自身的新陈代谢缓慢,从而影响生长。
常见的解决措施有:适时清淤,可有效防止池底的淤泥过厚,过多微生物参与耗氧活动;科学合理地投加饵料,可减少饵料浪费以及过多的饵料促进微生物的分解;适时的引入新水;培养硝化细菌,促进其生长以防止亚硝酸盐的过盛;增加曝气设备,增加水体中的DO,也是防止亚硝酸盐过盛的有效措施。
2.4 蓝藻的影响与解决措施
办法蓝藻是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蓝藻的泛滥对水产养殖影响的范例屡见不鲜。其过度的繁殖会造成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其后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前文已尽述,此处不再赘述。
解决蓝藻问题之前,应对蓝藻的生长繁殖特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与了解。蓝藻的生长周期大概为一个月,前十天即为蓝藻生长的生长期,这时蓝藻不易察觉,在阳光下水体的透明度略有降低。这时需控制饵料的投加量,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改善;在其后的十天里,蓝藻生长进入高峰期,水体表面很快被覆盖,使空气中的氧气很难进入水体。这时需对蓝藻进行打捞,并增开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最后的十天蓝藻生长进入衰亡期,但此时不可不重视,与其说是衰亡期,更不如说是新老交替期,处理不当会造成蓝藻的二次生长。这时需继续增加曝气设备进行曝气,另外引入新水,并投加生物药剂对水体进行及时改善。
结束语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如果对水质控制不当就会出现问题,水质问题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周边环境,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对待水质问题的防控,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仔细研究污染形成的原因,通过科学是手段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治理水质污染,这样可以维护水质的健康状态,从而为水产品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玉国.水产养殖常见的水质问题及策略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7).
[2]牛淑芳.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的分析[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10).
[3]王嘉民.浅析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
[4]唐黎标.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渔业致富指南,2014(16).
[5]田雨,贾中彪,王旭.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J].河北渔业,2011(06).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池塘的选址:池塘建造所需的位置需要是背风向阳的位置, 附近应有干净的水源便于排水与灌水, 尽量使原理田地避免农药的污染, 最好选址在地下岩层性质成弱磁性, 表层黏土的保水性能需好的地段。
池塘的面积:泥鳅养殖的池塘面积适中就好, 不宜过大, 这是为了方便管理泥鳅。根据资源面积以及资金的筹备等情况来定可以建设哪一种类的池塘, 如单个的池塘;多个相连的池塘;甚至可以建造田地、苗池和成品池配套的设施。一般养殖户在养殖初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塘、坑、洼地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建设, 这样可以减少养殖初期对池塘方面的资金投入[1]。
建设与施工:泥鳅养殖池的深度在1~1.5 m最为合适, 池塘的样式分为3种:地下样式、地上样式、半地上样式。池塘池壁需要一定的倾斜角度, 缝隙的补充需要使用到水泥或者砖石。池壁的顶端需要夯实, 进行水泥光面, 需要建设防逃倒槽, 倒槽宽度在12~15 cm。池底需要用三合土垫底, 三合土上层需要一层塑料膜或者毛毡, 以防渗漏, 再上一层为混凝土层, 厚度为5 cm最佳。
进水排水设施:每一个泥鳅养殖池塘都需要独立的进水装置与排水装置。进水口也需要安装防逃设施, 进水口高度需要高于池水的水面。池塘底部的比降应有1%~2%, 这样可以使池水可以排干净, 池底需要向排水口进行倾斜, 与泥面的平行处也许要设有排水口, 排水口与进水口一样也需要防套设施。
2 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15的, 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 池内注水10~20 cm, 干法清塘。培育肥水。每平方米30~50 kg干鸡粪或其他有机肥150~200 kg均匀撒在池内, 加注新水, 使水深达30~50 cm。将无霉变、干燥的玉米结扎成捆, 挂上重物, 沉于水底, 厚度30~50 cm。
3 鳅种投放
检测建设好的养殖池塘是否安全, 需等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 p H值经检测到达7以下才可以进行泥鳅的投放。一开始需要投放少量的泥鳅进行试养殖, 实验阶段需要同时观察池塘内是否存在水蚤等有害的影响因素, 1~2 d过后试养殖的泥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即可开始放羊鳅苗。每平方米投放10 cm以上鳅苗5 kg, 规格尽量保持一致[2]。
野生鳅苗及人工培育的鳅苗都是可以进行养殖的, 鳅苗的选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投放的鳅苗需要无病、无伤、较为活泼。
在鳅苗投放时有两点需要注意:1) 鳅苗投放之前要先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以避免细菌的滋生以及后期的细菌传播, 杀菌的方法有:池内装满水, 然后投放入比例为3%~5%的食盐溶液, 浸泡10 min左右排净;2) 养殖的规格之间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投放规格不能相差过于大, 不然会导致后期大吃小的现象发生。
4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 除水生浮游生物、小型蚊虫、藻类外, 各种屠宰下脚料、米糠、蚕蛹、麦麸、豆饼、豆渣等都能食用, 可根据气温分别投喂。15~20℃时以植物性饲料为主, 20~25℃时对半投喂, 25~30℃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前期以肥水培育天然饲料为主, 配合投喂屠宰下脚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 09:00-10:00一次, 17:00-18:00一次。水温30℃以上时, 少喂或不喂。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质量的3%~5%, 以次日早晨不剩或略有剩余为准。
5 日常管理
水体的透明度要保持在50 cm左右, 这就需要养殖户要给池塘进行定期的换水以及追肥, 以保证池塘水质的良好状况。p H需要在7左右, 氧含量需要维持在3 mg/L以上。水的颜色是水质变化的一个很明显的信号, 池塘水的颜色加深或者过浓时就要及时的进行换水与清理工作了。
要做到定期的巡塘, 及时观察泥鳅的进食情况与活动现状, 定期检查池顶、进水口、排水口的防泥鳅逃逸装置[3]。定期施肥, 需要使用有机肥料。池塘内应种植少量的植物, 这样可以便利泥鳅的生活, 夏季需要注意池塘的除杂草工作, 适当的投放一些藻类生物, 可以是有效改善水质。
6 越冬管理
越冬前1个月, 施有机肥1次 (全池均施) , 以增厚淤泥, 为泥鳅提供抗寒温床。挑选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水深不少于50 cm, 池底溶氧充足, 水质清新。
7 病害防治
泥鳅抗病能力较强, 一般很少得病。夏季主要有以下几种病。
7.1 水霉病
鳅体发病部位有白色毛状物出现, 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 一般由于擦伤引起, 可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锹5~10 min, 或用0.1~1.5 mg/L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7.2 赤鳍病
背鳍附近部分表皮脱落, 呈灰白色, 肌肉腐烂, 严重时鳍条脱落, 不摄食而死亡, 发病时可用1 g/m3白粉全池遍洒, 或用0.1g/m3的呋喃唑酮全池洒, 或用30~5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 min, 每天洗1次, 连洗7 d。
7.3 打印病
病灶浮肿并有红斑, 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 发病时用1 mg/L的漂白粉或3~4 mg/L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对种鳅可用2%的漂白粉直接涂抹患处[4]。
7.4 寄生虫病
病鳅身体瘦弱, 常浮于水面, 急促不安, 有时在水面打转, 体表液增多, 食欲减退。多由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所致。可用0.71 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2) 全池遍洒, 可防治车轮虫病, 用0.5 g/m3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 可防治三代虫病。
摘要:当今社会下, 随着一些地区治理涝区及农田种植大量的使用了农药等化学物质, 使野生泥鳅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就导致了现在的野生泥鳅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量, 导致野生泥鳅的价格成倍增长。野生泥鳅的营养价值高, 味道鲜美, 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为市场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人工的养殖泥鳅。但在养殖的过程中, 大多数养殖户都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 就泥鳅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养殖问题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 苏敏.黑脊倒刺鲃胚胎、幼鱼的发育及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孙云飞.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 宋颀.草鱼 (Ctenopharyngodonidellus) 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能量收支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1.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 清塘与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淡水鲈鱼的养殖前, 需要先做好清塘工作与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养殖户在选定池塘后, 应当提前将池塘里的水全部抽干。一般来说, 为了更好地养殖鲈鱼, 养殖户应当在放苗前的20d内将池水抽干。同时, 应当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 正常情况下, 保持厚度20cm以下的淤泥即可。接着, 养殖户应当将剩余的淤泥进行暴晒, 直到晒成龟裂状。在放苗前的10d左右, 养殖户应当对池塘进行消毒, 为杀死池塘里的病原体以及相关的敌害生物, 养殖户可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此外, 为了保证池塘水的干净, 养殖户应当在每个池塘设置进水口与排水口。同时, 应当配备必要的增氧机、发电机等等。
2 鲈鱼鱼苗的选择与暂养
为确保养殖的鲈鱼的质量, 选好鱼苗并进行科学的暂养十分关键。以下文章将具体论述鲈鱼鱼苗的选择与暂养。
2.1 鲈鱼鱼苗的选择
鲈鱼鱼苗规格存在多样化, 既有8~10cm的大的鱼苗, 也有2~3cm的小鱼苗。
在选择鱼苗时, 鱼苗的大小并不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不论养殖户选择较大的鱼苗还是较小的鱼苗, 都应当关注鱼苗的体形及鱼苗的体色是否正常。一般来讲, 为提高鲈鱼的成活率, 在进行鱼苗的选择时, 应当选择反应灵敏、体格比较健壮的鱼苗, 同时, 养殖户还应当注意鱼苗的体色是否鲜亮, 体色较为鲜亮的鱼苗一般活力较强, 容易养活。此外, 养殖者还应当注意观察鱼苗是否存在疾病、畸形等情形, 确保选择的鱼苗是健康的。
2.2 鲈鱼鱼苗的暂养
买回鱼苗后, 为保证鱼苗的活性, 养殖者应当先将其放置在浓度在3%~5%之间的盐水中进行药浴。根据鱼苗在盐水中的活动状态, 来确定放置在盐水中的时间, 一般来说不应超过10min。在进行药浴后, 养殖者应将鱼苗放置在池塘中暂养。暂养池一般在养殖池塘一角用细网围出一块水面。在暂养的第一天, 养殖户不需要投递饵料。在第二天, 养殖者应当开始投递饵料进行鱼苗的养殖。
3 鲈鱼苗种的放养
进行鲈鱼鱼苗的暂养是为了使鲈鱼适应当前的养殖环境。暂养结束后, 养殖户应当将细网拔出。接下来是鲈鱼苗种的放养阶段。在该阶段, 养殖者应当保证池塘中放置1 500尾左右的鲈鱼, 同时, 还应当放置100尾左右的鲫鱼鱼苗及几十尾花白鲢鱼苗。
鲫鱼具有清除鲈鱼粪便的作用, 而花白鲢可以有效控制浮游生物。将鲫鱼与花白鲢放置池塘中与鲈鱼一起养殖, 可以保持池塘的生态平衡, 促进鲈鱼的健康成长。
4 鲈鱼的日常管理
为充分了解鲈鱼的生长情况, 养殖户应当做好对鲈鱼的日常管理。实践中, 加强对鲈鱼的日常管理通常需要做好水产养殖生产日志。水产养殖生产日志的内容一般包括养殖场登记表、鲈鱼的放养情况、鱼料的采购记录等等。为确保日志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养殖者应当派专门人员进行日志的记录。以下文章围绕鲈鱼的日常管理展开具体论述。
4.1 鲈鱼养殖生产记录
在水产养殖生产日志中, 养殖生产记录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养殖生产记录具体包括池塘的编号、池塘的面积、养殖的品种等等。在养殖过程中, 应当注意以下内容:
4.1.1 投饵。
很多养殖户都知道, 鲈鱼是一种很容易暴食的鱼种。如果在养殖鲈鱼时, 一次性投放大量的饵料, 鲈鱼很容易因为暴食出现疾病。因此, 养殖者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 应当注意投放的量。养殖者应当根据鲈鱼的数量和生长情况确定投放饵料的量。池塘应当配备相应的投饵机, 做到按时投放饵料, 确保投放量适当。此外, 养殖者还应当在投放饵料时观察鲈鱼的生长状态, 并根据鲈鱼的生长状态适当调整饵料的投放量和投放次数等等。
4.1.2 水质管理。
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 养好鲈鱼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池塘水的质量良好。为确保养殖出优质的鲈鱼, 养殖者应当保证池塘水干净, 水的含氧量充分。在养殖鲈鱼过程中, 由于饵料的投放, 水质很容易出现恶化。为确保池塘水的质量良好, 养殖者应当注意定期换水, 同时, 还应当定期检测水的含氧量, 确保水的含氧量充足, 为鲈鱼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1.3 巡塘。
为确保鲈鱼养殖状况的稳定性, 养殖者应当定期进行巡塘, 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的问题, 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为确保鲈鱼的生长不出现差池, 养殖者应当在早上、中午、晚上分别进行巡塘。在进行巡塘时, 应当注意观察鱼是否出现浮头情况, 水质是否发生变化等。此外, 还应当注意检测水的温度、水的PH值等, 并做好相应的巡塘信息的记录。一旦水质发生异常, 养殖者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顿, 确保鲈鱼生长的水质良好。
4.2 养殖用药记录
一般来说, 养殖用药记录主要包括用药的时间、药的名称、药的量、用药的效果等。在鲈鱼养殖过程中,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避免养殖后期出现氨氮与亚硝酸盐中毒。在养殖鲈鱼过程中, 随着饵料的累积以及鲈鱼的生长, 池塘中的氨氮与亚硝酸盐的含量会不断增加, 影响鲈鱼的正常生长。为此, 养殖者应当及时换水, 并加入一定的微生物制剂改善水的成分。
第二, 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当鲈鱼出现疾病时, 如果养殖者需要使用渔药, 应当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此外, 在使用漂白粉时, 不应少于五日。
结束语
淡水鲈鱼的养殖是一项比较繁杂的工作。养殖者在养殖过程中应当加强管理, 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促进鲈鱼养殖业的繁荣。
摘要:鲈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很多鱼类养殖者倾向于养殖鲈鱼。自鲈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我国引进以来, 逐渐在我国得到广泛的种植。以下本文围绕淡水鲈鱼池塘养殖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淡水鲈鱼,池塘,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 赵为清.池塘加州鲈鱼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 2016, (09) :29-31.
[2] 徐慧萍.淡水鲈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J].黑龙江水产, 2016, (03) :17-19.
[3] 但智容.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J].南方农业, 2016, 10 (12) :193-194.
鲶鱼池塘养殖技术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