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自从Scott最早证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以来,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相关问题,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外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发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检验以及实证解释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述评。从国外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看,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差异;非对称效应
JEL分类号:E5
1955年Scott最早证明了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存在。之后,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Bias(1992)将研究文献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货币政策对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另一类是宏观货币政策对区域非金融变量的影响.而宏观货币政策对于区域非金融变量的影响则是通过区域金融变量间接作用于区域非金融变量来实现的。因此,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是分两个过程的,第一个过程是货币政策传导到金融变量,即宏观货币政策对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第二个过程是金融变量传导到实际经济变量。
目前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研究宏观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变量的影响的,对于宏观货币政策对区域金融变量的影响,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本文遵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逻辑和研究发展的脉络,对国外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进行文献的回顾和述评。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强调单一标准是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的重要特点。Mundell(1961)首次提出最优货币区理论。他指出,最优货币区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且最优货币区的范围既可以超越国界,也可以在一国国界之内。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内部经济不会完全同质,尤其是在大国中,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必然存在着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差别。而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差距。尤其是地区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中实行单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容易产生差异,甚至会对部分地区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进而损害整体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于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学者们进行了探索。Mckinnon(1963)提出以经济开放度,即一国生产消费中可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重,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Kenen(1969)提出了以产品多样化作为最优货币区的评价标准。Haberler(1970)& Fleming(1971)提出通货膨胀相似性的评价标准。Ingram(1973)提出以金融市场一体化作为评价标准。
伴随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理性预期作为新的理论视角被应用到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中。De Grauwe(2004)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巴罗一戈登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分析各国是否选择加入货币联盟。该模型采用了理性预期假定,认为只有不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才会影响失业率。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若货币当局采取相机抉择的政策,政府零通货膨胀率政策是不可信的。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假定由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政策偏好都存在差异的若干个国家建立货币联盟,如果只是宣布固定汇率,则这种货币联盟是缺乏可信度的,只有建立完全的货币联盟才能获得可信度。Fielding & Shields(2005)认为,地域较广、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大国,其自身作为一个单一货币区是否达到最优货币区标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应。
Andersen&J0rdan(1968)首次提出“圣·路易斯方程”,他们利用单方程结构式模型分析了狭义货币量、货币基数,以及高就业的联邦政府收入、支出和赤字对收入的影响。在此方程的基础上形成的货币主义学派简约化模型,成为衡量货币和财政变量对名义收入影响的一种重要方法。圣·路易斯方程的简约式模型分析成为货币学派运用的主要方法,货币学派认为货币冲击会对国家内部不同区城的经济造成程度不同的冲击。
二、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检验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实证方面的检验更是多见。
(一)国别的检验
Magnifico(1974)首次将最优货币区理论应用在欧洲货币联盟中。研究认为,在区域问存在结构性差异的情况下,统一货币政策将会对区域产生非对称的冲击。h0J.M.Amold(2004)选取欧盟5个最大成员国的58个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在这些地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存在非对称性。ElbOUlTle&Haan(2004)运用VAR方法估计了10个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并对43个VAR模型中货币政策对价格和产出的效应大小做了稳健性排序。Dora-busch & Favero & Giavazzi(1998)通过控制欧洲内部汇率变化的效应,得出结论:在德国、法国和英国,货币政策的即时效应是相同的,比在瑞典和意大利的货币政策即时效应大一些。而在英国,货币政策的全部效应比德国和法国的货币政策全部效应小一些。Huchet(2003)对欧洲各国的研究认为,单一货币政策冲击只有在未被预期到时才会影响欧洲各国的经济.同时,在地理上积极和消极的货币政策冲击是非对称的。Dedola & Lippi(2001)研究显示,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德国大于法国和英国,意大利居于中间。Toolsemaet al(2002)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在欧元区六国的初始效应和长期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这种显著差异也没有缩小的迹象。Paczynski(2006)认为随着经济和金融结构差异更大的中东欧国家等加入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有可能越来越严重。Peersman & Smets(2001)通过施加长期约束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发现德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比法国和意大利的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大,但这种产出效应的差异是不显著的。Britton & Whitley(1997)运用蒙代尔一弗兰明(Mundell-Flemmin)模型的变体对利率的产出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在德国和法国,产出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较强,在英国这种反应较弱。同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的差异性不强。
(二)地区的检验
美国学者Bias(1992)通过研究认为: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调控对各州银行的现金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各州的信贷总量,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最终影响各州的经济产出。Gerald &Deflna(1999)对美国48个州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未预期到的联邦基金利率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各州收入下降,其最大响应出现在货币政策冲击后的第8个季度。各州对货币政策冲击反应的差异是显著的.各州平均响应程度是1.16%,其中密西根州响应最大,
奥克拉哈玛州响应最小,两者相差2.73%。而在各地区之间,大湖地区的各州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最大.西南地区的各州响应最小。Gergopoulos(2001)对加拿大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加拿大确实存在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Naehane、Ray&Ghosh(2001)研究了印度的货币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印度存在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Arnold & Vrugt(2002)对德国1970-2000年利率冲击产生的地区影响进行了检验。检验证实了货币政策冲击存在区域间的不对称效应。Arnold & Vrugt(2002)对荷兰1973-1993年地区和行业数据的分析论证了荷兰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非对称性。Cortes & Kong(2007)对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沿海省份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内地省份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强烈,这种不同省份的货币政策效应差异正相关于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和各省份工业企业的贷款占比。Carrison & Chang(1979)通过对美国1969-1976年8个主要的BEA地区制造业收益状况的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在各州的效应是不相同的,其中在大湖区的效应较大,在洛基山区的效应较小。
(三)综合的检验
Peersman & Smets(2001)研究了欧元区7国货币供给冲击对该国产出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效应在这些国家更为显著,同时货币政策效应还存在空间上的差异。FjeIcling &Shields (2006)通过对南非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非对称性的研究,发现南非各省通货膨胀率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各省短期价格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Owyang & Wall(2004)以美国各大经济区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状况。通过对1960-2002年和1983-2002年间货币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状况在1983-2002年间显著改善了。Barran &Coudea & Mojon(1996)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在紧缩时期对德国产出的影响时间比对法国产出的影响时间要短。Hanson & Hurst & Park(2006)认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状况,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增速较慢地区的冲击更大,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的效应较小。通过对各个州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的效应较小,同时政策扩张和政策收缩两种情况下的区域非对称效应大小也是不相同的。Schunk(2004)研究了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随时间的变化。通过货币政策对各个州的冲击程度和各个州受冲击的差异程度的实证检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州对于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和差异下降了。
三、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实证解释
对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解释,在理论上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包括主观预期的非对称调节、价格的非对称调节、传导渠道的非对称等来解释,而在实证上则主要是从传导渠道差异、金融和经济结构差异以及经济主体行为等其他三大方面来进行解释。
(一)传导渠道的差异
Kashyao & Stein(1995)认为银行规模是重要原因之一。相对小银行,大银行更容易获得资金,小银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时期更敏感。Dombuseh等(1998)认为,欧元区内统一货币政策在各成员国的传导是有差异的,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开放度不同,货币政策会影响欧元的汇率,进而对各地区贸易和出口产生影响,最终使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差异。Carlino& DeFina (1998,1999)研究了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通过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有占比较大的利率敏感型产业和小企业的地区对经济周期的反应更加强烈,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产生是通过利率渠道传导的,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没有获得实证支持。Kashyap & Stein(2000)认为产业结构是与货币政策反应程度密切相关的,利率敏感型行业的比重是与货币政策的长期反应正相关的。由于公司规模是获取信贷能力的一个指标,大公司在股市或者国际市场获得融资,小公司只能通过本地狭窄的信贷渠道获得融资。因此,小公司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比大公司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更强烈。Georgopoulos(2001)通过对加拿大的实证分析表明利率渠道、信贷渠道和汇率渠道都不是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的原因。Ctausen等(2002)运用半结构性动态模型对欧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欧洲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欧盟成立之前并不存在一个结构性断点。实证分析证明欧盟各国货币政策效应是非对称的。Owyang & Wall(2004)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在pre-Volcker和Volcker-Greenspan时期的区域效应。实证分析表明,在全样本期间,衰退程度与任何传导渠道没有关系,在Volck—er-Greenspan时期,衰退程度仅与银行贷款渠道相关,衰退总成本仅与货币渠道相关。Weber(2006)通过对澳大利亚的地区经济差异研究,认为汇率渠道是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
(二)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Ceechetti (1999)研究发现,欧元区各成员国存在银行体系的规模、集中度、健康程度,以及非银行金融资源的货币能力等金融结构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在各国的传导是不对称的。而法律体系在各成员国的差别导致了金融结构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对称。Lueio & Izquierdo(1999)认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两个阶段相对应,对货币政策冲击作出反应的有两个环节,即金融环境和相应的真实经济。Nachane & Ray&Ghosh(2001)通过对印度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发现各邦在利率敏感性行业的结构、企业的构成、金融深化程度的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Fuentes & Dow(2003)采用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以西班牙为例,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是各地区在银行发展阶段和流动偏好方面的差异。Guiso等(1999) & Huchet等(2003)通过研究发现,导致单一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原因是国家和地区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Arnold & Vrugt(2004)对德国产业结构、公司规模、银行规模以及开放程度区域经济和金融的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是与产出的构成密切关联的,但与公司和银行规模是没有关联的。Hanson &
Hurst & Park(2006)研究认为,特殊的冲击或者不同传导机制下的普遍冲击可能会导致真实经济的波动差异。这种真实经济波动差异的根源就是在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或者金融部门结构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地区劳动市场、自然资源禀赋、支出和税收政策、管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产生影响。
(三)经济主体行为等的差异
Fuentes & Dow(2003)研究认为,区域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是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原因.同时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是要考虑的影响因素。伴随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力是下降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流动性偏好、存款者和借款者的流动性偏好等都是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影响因素。Florio & Milano(2004)从货币流通额、联邦基金率、收益率差价、预期以及信贷市场等方面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名义利率下降是有底线的,资本的边际效益和利率的比较决定了投资。Beare(1976)分析认为区域产品需求或者收入弹性的差异导致区域对于商业周期的不同反应。Fishkind(1977)分析认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变动对总需求的组成要素发生作用的。
四、述评与展望
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突破了从宏观总量分析货币政策效应的传统研究体系,这种研究将区域的异质性纳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运行的分析框架内。这是在货币政策效应研究领域的一种突破,必将引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目前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框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疑问,比如,最优货币区理论中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条件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最优货币区是否真实存在?在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条件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否就一定存在区域非对称效应,还有没有最优货币区理论以外的更好的理论来指导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等等?又如,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检验中,由于检验参数、数据、对象和模型方法选取的不同,其检验结果也会出现一些偏差,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检验才能反映最真实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再如,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解释中,更多的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从供给的角度研究的较少,但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角度都逃脱不了区域的有限视野,那么在区域之外是否还存在更广阔视野因素的解释呢,等等?
(一)述评
第一,最优货币区理论作为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较大的说服力的。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初期更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但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局限性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本身评判标准存在问题,最优货币区的评判标准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现实中是很难完全达到的;二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强调的货币区内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可以抵消冲击的观点与现实是不相符的,实际上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至多只能抵消大部分货币冲击,还有一部分冲击会产生不对称影响:三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有一个假设前提,即货币供给是非中性和外生的,而实际上货币供给是具有一定内生性的。圣-路易斯方程简约式模型也是有一些缺陷的.具体表现为难以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以及模型无法反映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动态互动反馈关系等。
第二,在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检验中,由于检验对象和检验方法(包括指标、参数、数据和实证方法等)不同,其检验结果往往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在国家间存在,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间也存在,甚至这种非对称效应还会因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紧缩性和扩张性)和时间变化而存在差异。正因为如此,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本身是面临一些问题的。
首先,在货币政策衡量指标的确定上存在问题。理论上,准备金总量、货币总量、利率以及货币当局会议的记录等都可以充当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而货币政策衡量指标选择的差异本身很可能就会造成统计意义上出现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
其次,在区域的划分上也存在问题。如果单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较性来讲,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比较理想的分析单位是各国内部的州和省。但是对于一个大国而言,由于有数量众多的州或者省,基于州和省的方程会导致模型识别的问题。而通常的做法是对这些单位进行适度的汇总,对相关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正是因为这样,不同的区域划分会导致对大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检验结果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
最后,在统计模型的选择上还是存在问题。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主要是采用VAR模型来进行分析。但是运用VAR模型研究是有缺陷的:一是在VAR模型的估计中,某些冲击反应并不符合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价格升水”难题等先验判断:二是用来表示外生政策冲击的VAR回归残差,经常与对货币政策措施及相关阶段的标准解释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三是VAR模型分析只能够识别经济发展中与政策内生反应无关的货币政策冲击和政策变动效应,而对政策规则作用提供不了什么解释。
第三,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解释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其中较多的是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主体行为等的差异来进行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信贷渠道是造成区域非对称效应的主要途径,利率渠道也是重要途径,汇率渠道的解释力就差一些。在地区金融和经济结构方面,主要是地区金融机构分布等和地区产业结构等的差异。在经济主体行为方面,主要考虑到行为主体的主观偏好等因素。
但总体来讲,这些解释主要是从需求方面展开的,实际上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产生还与供给相关联。如劳动与产品市场的弹性和制度差异、劳动生产率、地方政府行为等都会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产生影响。因此,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解释的研究不仅需要从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还应该更多地从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展望
综合目前国外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第一,在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框架中.能否纳入资本监管的元素。构建一个纳入银行微观信贷行为的更一般的均衡模型,使银行行为理论与货币理论及货币政策通过间接融资体系融合在一起,把银行监管、货币政策与银行信贷行为纳入统一的研究框架。这种新的研究框架一方面有望克服传统货币经济学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解释失灵的缺陷.另一方面资本监管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强化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和产出的非对称影响的作用可能会被体现出来。
第二,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衡量指标中,能否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效应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经济和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当区域经济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不同步时,货币政策调控往往事与愿违。比如宏观经济过热而区域经济处于紧缩时期时,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导致该区域经济更加紧缩。实际上,货币政策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的区域差异一方面是由区域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同步性的差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区域特征差异以及汇率渠道和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等因素相关。
第三,在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解释中,能否考虑地域性信贷配给因素。新凯恩斯主义认为,信贷的基础是信息,显著的地域性是信息,尤其是关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的特征。由于在识别本地区项目好坏和监督风险投机等方面,地区性的银行具有比其他地区银行更多的优势,沿着地区的行政区划信贷市场就可能会出现分割,呈现出地域分割性。地域分割性往往会导致地域性信贷配给。要么是信贷集中,即大型企业、热门行业和重点地区集中了金融机构大量的信贷资金,要么是信贷歧视,即严格限制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贷款数额、期限、利率和担保等方面。这种地域性的信贷配给(包括结构性的信贷配给)行为,一方面对金融资源的跨地区自由流动造成限制,导致当地借款人主要向地方银行进行融资,另一方面会使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地区经济的效应出现非对称性。
第四,在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检验时.能否引入动态参数等模型进行更切合实际的检验。由于经济结构是受经济改革、外界冲击和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的,而固定参数模型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化。在对区域非对称效应进行检验时引入基于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等动态模型可能会更好地体现现实中经济变量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理论 实践发展 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创新理论
1.金融创新理论的含义。金融创新理论从实质上来说,是为了促进目前金融行业内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水平的一种生产工具,金融创新理论在制度制定方面不断改革,创建了的一系列新型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措施。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是现代金融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也是对于金融行业内在结构的提高和对于自身的中坚力量不断发展的表现。金融创新初期在推动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了一些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管制理念在行业发展时出现错误、使得金融风险持续增多,这引起来政府的关注,在政府力量的帮助下金融行业开始创新改革其金融体制。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金融体制开始逐渐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以至于当前市场竞争发展缓慢,使得我国金融创新走向了不被看好的发展局面,同时这些问题也给我国金融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让金融创新理论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体质改革,公私混业营业趋势的出现,使得我国的金融监管备受挑战。由此可见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是带动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完善进步的的客观要求和创新动力。
2.金融市场创新理论发展原因。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众所周知,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是为了确保金融创新能够达到提高金融行业竞争水平的目的。目前几年,金融市场正在持续进行深化改革,金融业服务务范围、服务种类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世界范围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已经将业务拓展到与银行与保险行业进行合作,将他们纳入金融行业版图,这一变革为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就我国现状来看,现阶段我国金融行业监管法律法规创立建设的速度较慢,对于金融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违法行为无法及时的进行监督,这会造成金融监管机构在面对金融企业的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法进行合理约束,也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风险。
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的发展前提下,存在着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竞争优势对于销售金融行业创新业务以及盈利水平极力重视,对于自身存在的金融风险缺忽略了控制管理,这极有可能造成金融行业的波动,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同时,存在着很多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益,在机构内部并未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的状态下对于业务规模进行盲目扩大,金融机构薄弱的内部控制环节,使得企业对于规范和控制管理经济业务无法起到作用。
二、如何推动金融创新理论发展
1.加强金融创新引领,促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以市场发展趋向进行变革是金融理论创新的发展重点,金融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对于金融企业服务水平和效率进行不断的提高。对于脱离经济发展实质和规避金融监管来探讨金融创新的现象一定要进行及时的组织,在面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提升企业产品水平,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其次就是要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的速度。把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创新发展金融要素作为发展的目标。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中,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更不上经济社会的速度,这使得社会紧急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到了制约当。
2.探索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模式。对于金融监管体系不断进行着强化,对于金融监管机构协调管理体制效率不断增强,使得监督管理体系共同发展。金融创新理论进行鼓舞的同时,又保证创新理论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和防范体系进行匹配。对于金融创新理论进行监管差异化发展,对于金融创新水平高,能力强,风险控制水平效率高的企业给予更多的资助创新的权利。对于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动和发展动态进行细致观察密切关注,对于涉及到跨境传递和泄露金融风险机密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和打击。不断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深化误区改革,首先避免金融创新理论在发展过程中走向不断壮大金融行业改革缺步入了以扩大利益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创新极端。其次就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金融创新理论发展一直追求从上至下的发展手段,政府部门对于金融创新进行严格把关和监控。政府可以适度干预协调规划金融行业社会资源的使用,政府可以对于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适度干预以矫正或控制资源的使用,从而使得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资源效应功能的相互提升。
三、金融监管体制演进的发展意义
1.加强金融监管的意义。在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发展程度也相对较低,综合式经营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于市场竞争激烈化发展的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行业服务的拓展以及拓宽金融业新职能已经成为了我国必须要做的,以谋求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满足越来越复杂和综合化的全球化金融创新形式模式。另外伴随着不断全面网络化的管理控制体系的发展,金融行业也在逐步走向模型化和系统化,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进步,增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控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相互协调促进发展,提高了金融行业对于市场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这也是目前金融监管体制不断进步的大方向。
2.有利于积极开展消费者金融保护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对于消费者的保护能力不足,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首先是我国监管部门没有明确对消费者履行消费金融的保护职能,也没有制定合理准确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我国金融消费者的风险保护能力和意识较为薄弱,对于必要的金融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够充分,容易在接受金融服务过程中受到不规范售卖的欺骗。这就体现了加强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性,伴随着大型金融控股企业在我国业务的不断拓宽,对于大型金融行业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也在逐步,不断提高该类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性。金融监管体制的不断深化有利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水平不断加深。
四、结语
随着金融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体系的进步以及是发展的重要目标,使得中国经济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邱实.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中国商论,2016,(24):92-93.
[2]杨曦.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商,2015,(29):183+176.
[3]林海涛. 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J]. 现代经济信息,2014,(23):381.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很多地科技的发展开始在生产中进行运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而影响。在日益发达的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之下,金融行业发展着各种影响。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几种主要业态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需求;影响;货币政策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样给传统的金融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机会。我们都知道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全部地融入到了金融行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消费平台的发展已经慢慢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伴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以及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引进也逐渐改变着我们现在的金融模式。因此,研究货币理论的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这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问题。
研究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理论之间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再加上伴随着我们现在的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相关金融理论与工具的创新,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对所有金融市场活动的参与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习惯。在金融的发展范围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其注入了很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直接改变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走向,同时也影响着金融市场的主体行为,改变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狭义的互联网金融的范围相对比较的狭窄,特别只包括了那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事的相关金融活动;而相对广泛的互联网金融,是指只要是金融机构所参与的金融活动,这不仅限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范围。
2.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支付模式
(1)第三方支付
自从2005年以后,互联网金融被广泛地应用,电子商务出现了快速地进步和发展,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在此发展过程中,能够使我国电子商务取得这么大进步的原因在于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现在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P2P和众筹
P2P贷款和众筹,即个人通过某种手段进行资金的融通,是资金通过借贷形成专业平台。这样的筹资方式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这种融资方式主要应用的主体是一些个人和中小企业。一般而言,通俗来讲,主要指双方当事人借助第三方借贷平台满足自己的借贷需求,从而进行自我融资。这就需要当事者通过网络的平台,对那些有闲余资金并且愿意把自己的闲余资金进行外借,以满足借资人的借款需求。
在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P2P模式下,并不需要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的参与其中,这样直接可以让借款人和贷款人进行联系。这样的融资方式使双方比较地自由,并且使资金的需求方有了更多自己的选择,这种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双方交易的成本。从资金的供应方来讲,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也就是说资金的供应方一方面可以减少了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中间的环节,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程序,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因为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少了中间的额金融机构作为担保,就很可能导致双方出现资金上面的损失,这个问题的出现是非常影响P2P模式和众筹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模型
我们都知道,凯因斯放弃了古典经济学中的货币汇率不变的理论,并且在此过程中,强调了货币需求理论对我们的重要作用。凯因斯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在对以前人的理论学习和批判的过程中,探究到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从此才认为我们的市场是对货币有需求的,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一般来说,交易动机指的是个人或者是一些企业为了应对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开销而持有货币,一般都是用一定的货币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各种生活开销,这种我们所说的货币需求和收入是呈正相关的,收入一般而言是稳定不变的。
(2)谨慎动机:谨慎动机指的是人们在可以满足紧急状况下,临时性的或急切地支出而要保存在受众的货币数量,这也是受到收入的影响,与收入是同方向的变动关系。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指的是人们对投机的欲望和手中所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其这个投机货币需求的大小主要是在于我们制定的利率水平的高低。
2.互联网金融对支付方式的影响分析
我们在上面已经了解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知道了货币需求应用不同的交易动机,已经在中间转换了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其中的成本不能够被大家忽略,因此它是一个必须要加入考虑的因素。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兴起和发展,很多的支付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更多的资金投融资渠道会被打开,使人们的货币需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3.互联网金融对货流通速率的影响分析
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我们从中了解到其汇率和利率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利率预期的数据进行估算的,我们在此过程中根据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货币流通的速率在近一个世纪的变化。但在互聯网金融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引进了一些新的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不仅能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也能提高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速度。汇率变化在逐渐加快,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变化的影响力。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人们的投资习惯,开放了市场的投资渠道,吸收了大量的闲置资金,从而加强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4.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结构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在贸易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外,因为通货膨胀对其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导致经济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民众对资金的需求。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物价将继续上升,价格水平的变化导致公众需求的改变,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创新,逐渐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该工具的主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企业资产的总量,满足人们的购买需求。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发展,信用制度会逐渐地被建立起来,人们慢慢地会减少了对现金的应用,从而较少的使用广义货币金融资产的应用。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该平台的经营成本变得很低,金融资本也慢慢转化。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在通过一系列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网络银行是网络技术的产物,这样的话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方式,包括银行发展的初步阶段,其中也包括先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传统互联网使用的大数据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云计算和其他技术可以对金融的服务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第二,在网络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比较繁杂的过程。目前,银行主要是用网上支付,对资金和金融服务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互联网中的第三方支付,以及各种虚拟货币等方式上。
第三,网络银行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货币需求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对传统货币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挑战,使货币需求不稳定,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对流通中的现金有明显的替代效应,现金流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陈海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01):109-112.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事务,2016(5):86-88.
[3]李炳,赵阳.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7(8):21-28.
[4]罗俊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财税,2014(12):22-23.
[5]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糢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6(10):19-21.
作者简介:王晓静(1992.02- ),陕西西安人,陜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会计学;李倩(1991.06- ),陕西咸阳人,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会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为不同专业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文章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从分析专业特点入手,阐述了一些使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适应该专业特点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适应性;金融管理与实务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专业适应性问题简述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与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1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从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其他大多数专业课程乃至整个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当前我国已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所在的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
作为财经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其他众多学科理论的共同基础,与各专业所设课程广泛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
首先。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将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而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往往会有显著的区别,这就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能够灵活适应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学到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学习最有用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铺平学生日后的学习道路。
其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素质特点上也有区别,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习惯、接受能力等往往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再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在理论分析、运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也应体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其实,如果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述的话,具有专业适应性的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运用的总体收益。本文特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例,对本课程教学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进行示范性分析。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点
“金融管理与实务”是近年来新开设的专业,主要培养掌握金融管理基本知识和金融实务基本技能、从事金融管理和实务操作的管理人才。目前,该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数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与其他财经类专业一样,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程都与西方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更是直接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该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与金融、投资、财务等有关的经济部门。其中,以各级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成为本专业毕业生的最主要就业方向。
此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了本专业学生的一些素质特点。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情况类似,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所处的知识氛围、校园文化及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学生有很大不同。
首先。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其次,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学生通常对故事化、形象化的讲解内容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时,则不习惯接受。最后,缺乏对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了解现实中竞争、垄断、金融运行、货币政策等经济问题的基本原理;但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难以理解。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授课学期的安排
针对本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生生学完经济数学或高等数学课程之后的学期。对于这一点的必要性,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深刻的体会。经济数学课程中所要学到的一些高等数学工具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不懂得微分,就无法真正理解并运用作为现代经济学理论标志的“边际分析法”及其相关概念。如果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没有学过或没有学完经济数学。他在学习“边际分析法”等概念时将感到丝毫没有头绪,或是虽知道微分、导数的简单公式。却不明白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和现实意义,更无法将其与“边际效用”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边际概念有效地联系起来;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只能花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为学生“补课”,结果反过头来又要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
根据前文的分析,该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与金融领域相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这类课程的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侧重。可以根据金融体系的特点及金融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的关联之处。将与金融行业知识联系最为密切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作为本课程教学的重点。而且,根据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类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也可以在本课程的微观经济学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边际产出、规模报酬、要素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福利、公共产品等问题的阐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分析本领,增强其在未来工作过程中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互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学生普遍倾向于定性分析,而对定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步骤不感兴趣——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此恰好相反。如果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采用劝说式、灌输式的手段来向学生传授经济学的理念、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效果必然不会太理想,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普遍产生抵触、厌烦心理。所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分析与思维方式上的偏好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及相关问题,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问式、对话式教学——比如,在介绍“经济人”这一概念时,便可以用“人的本性自私吗?”这样简
单、感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引入相应理论的介绍。这类互动手段既能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思维方式及知识储备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主动地接受并掌握新的理论。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手段与思维方式的了解欲望:此外,这类教学手段也能使学生勇于自我判断,使其能够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民主的学术风气以及规范的表达方式。
其次,应尝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系统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于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向老师提问题,其形式有如专家讲座后回答听众提问。此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可借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孕育其创新能力,培养其经济头脑。
再次,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领域有关的经济事件及相应数据作为讨论案例——例如“我国利率水平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我国股市的波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等。一方面。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可以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思维方式提供解释依据,使学生更愿意、更容易接受那些看似枯燥的理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揭示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从而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经济理论适用范围和约束条件,为学生掌握理性、客观、量化的分析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本专业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往往较差。要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必不可少了。
在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中。教师不应将多媒体看作板书教学的简单替代,而是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与经济学教学中的特点充分结合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并有效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如此一来,教师一方面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清晰、明了的优势,克服板书在演示质量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动态化、趣味化的演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摆脱对书本上的图、表、公式等“枯燥”内容的厌恶乃至恐惧感。除了运用课件外。建立庞大且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的案例库也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之一,对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与金融危机、国际金融体系变迁等经济事件有关的视频案例在课堂上播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将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纳入教学环节
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授课、习题、测验中都要加入促成该目标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行分组、合作完成与现实经济问题有关的分析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登陆财经类网站或前往各级金融单位完成数据调查,继而指导其开展理论运用、论文写作等工作,并在课堂上组织展示与评比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成果亦可争取在学术期刊或学生自办刊物上发表。此外,由于经济学理论的广泛相关性,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已有的国际商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优势条件开展教学。总之。该方式既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又可通过实践过程锻炼组织、管理、协作等实用技能,使经济学走下神坛,成为真正的致用之学。
四、小结
虽然以上分析针对的仅仅是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但该专业在所有高职高专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中可以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研究对象,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专业特点及应对措施必然会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当然,本文所进行的分析也仍处于较为粗浅的水平,尚有进一步改进与提高的余地,不过笔者也相信,相关的理论与经验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得到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并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魏,《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08(5)
2、胡邦勇,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4)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尽管“财务”并非一个古老的概念,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也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当人类步入近代社会,尤其是以公司经济为支撑的近代市场经济产生之后,公司财务与会计不仅处于并驾齐驱的地位,而且财务在公司经营与管理运作时序上要先于会计,成为公司经营运转的开端。管理学家认为,至近代社会“财务控制可能是早期管理控制中最发展的一种”(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第三章)。即便是起源于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阶段的威尼斯兵工厂,在产业革命之后的“工厂制度发展阶段”,客观上“财务”也已成为这个古老工厂里的管理“王国”(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第三章)。1918年世界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在公司经营与管理组织体系构建中,正式把“财务”作为公司组织运作中的先导性部分(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随着股份公司制的产生与演进,公司意义上的财务便日益社会化了,财务控制随之成为资本市场管理基础层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至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对资本市场管理,如果不在管理工作中把财务、会计、审计置于市场经济管理控制上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它们在基础控制中的作用,那么发生在宏观经济与中观、微观经济管理上的失误便不可避免。
因此,谈多娇教授2013年出版的《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与2008年出版的《西方理财思想史》这两部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这两部著作填补了中国财务史研究上的空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企业和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者,以及学士、硕士、博士正确认识掌握财务理论与实践都具有指导性作用与启示性意义。这两部著作给学者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财务理论参考,它们对管理者如何端正市场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思想与如何进行管理实践,提供了典型的历史案例与可兹借鉴的历史经验及其可记取的历史教训,并且对于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开展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证研究,具有指引作用。
理财思想史与财务理论发展史,在历史逻辑上完全具有一致性。这两部书开展的研究,表现为一个科学、完整的财务史研究体系,所以,如学者通读这两部书,一定受益匪浅,通过它有利于加深对现代公司财务的认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创造新的业绩。仅就《西方财务理论发展史》而言,笔者认为它是一部颇具创作特色的著作,分析作者立论所开设的八章财务理论发展专题史的逻辑体系,其特点在于:
(1)研究具有前沿性。这部书的一至八章都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探讨现代财务管理中的前沿性问题,尽管这八个史论专题各自具有研究上的独立性,但在对重要财务研究方面,又彼此关联,形成现代财务理论上的完整体系,对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实践具有系统的指导意义,对财务管理原理的学习也具有全方位启示性作用。(2)系统揭示了现代公司财务运行的基本历史规律。这部书的一至八章,作者在研究中都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为指导,从历史分期上研究现代财务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各历史阶段的问题,每个专题都把剖析问题的成因放在重要方面,并把前后协调贯穿起来,总结某一理论的发展成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的压力,揭示汇率问题的实质,阐述了国际汇率理论中的三元悖论。同时指出汇率超调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并提出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汇率滞后超调 动态模型 实证检验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后,欧美又开始新一轮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其真实目的在于让人民币与美元脱钩,以便美元贬值,同时迫使人民币升值,从而减轻美国面对的巨大财政赤字和不断借债的压力。美元贬值一方面可以缓解其金融体系内部逐步累积的大量债务,缓解美国财政赤字压力。同时,作为美国债券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将会显著缩水,中国国民财富将大量流逝,中国被迫为美国人买单。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可以推动美国出口。奥巴马执政以来一直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促进出口,美元兑一篮子货币已经下跌11.9%。据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每升值10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企业增长速度受其影响放慢3到4个百分点。
从中国的出口表现来看,尽管出口额连续多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中国出口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却持续上升。国际上以此为借口迫使人民币汇率升值。近来,欧美、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针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有加剧之势。继“轮胎特保案”之后,10月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发布公告,对中国输欧的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西方国家一方面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又重新要求人民币升值,以便一次性大幅削弱中国出口优势。
汇率问题的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货币均为美元的衍生物。因为美元是由美国发行的,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售的是实物财富,而得到的是结算货币(即美元)。自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只要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其实质就是由美国操控这些被交易的资源。美国政府只需加速印发美元,就能将大量美元注入其他货币区来迫使其他国家提高本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从而促进美国的对外投资和出口。所以大量国际收支赤字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但是对美国却是有利的。美国可以放任其国际收支赤字无限扩大,并通过美国国债吸收其他各国央行的盈余美元为其预算赤字融资,从而奠定美元的霸权地位。
自从中国2005年7月启动人民币汇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至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为第一阶段,期间人民币以爬行盯住美元的方式逐步升值21%。2008年7月至今为第二阶段,人民币汇率事实上重新回归到盯住美元的刚性水平。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有效汇率随着美元的逆市反弹而继续升值。然而,从2009年3月起,由于在应对美国金融危机过程中,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致使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指数持续走弱,累计下跌近14%至14个月低位;同期人民币兑美元保持稳定,导致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贬值。
国际汇率理论中的三元悖论
蒙代尔对20世纪50年代后的国际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提出支持固定汇率制度的理论。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分析,由此得出著名的“蒙代尔三角”,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种政策目标,不能同时实现。保罗·克鲁格曼1999年根据这个原则画出一个三角形,被称为“永恒的三角形”,也被称为三元悖论。根据这一理论,要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对于尚不发达且热钱流动无常极易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中国而言,应该继续让人民币盯住美元。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种政策使我国受益。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人民币的目标价是否合理。
目前全球主要货币均在贬值,只是贬值的幅度不等。如何确定人民币均衡汇率?国外汇率理论对人民币汇率是否适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能够成立的汇率理论(如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资产平衡理论等),在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中国并不完全实用,不能简单地套用于人民币汇率决定理论。因为均衡市场利率和货币的完全可兑换这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不成立,所以利率平价在中国的解释能力不强,无法形成均衡汇率,汇率较难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不符合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管制情况下,实行盯住汇率有其客观必然性。
可见,虽然均衡汇率理论是西方国际金融理论的传统范式,但因这些理论都有相对严格的假定条件,不能简单地将其套用于人民币的均衡汇率,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加以修正。
汇率超调理论
汇率超调理论的核心。汇率超调又称为汇率决定的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所谓超调通常是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此跟随一个相反的调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的特点。所谓粘性价格是指短期内商品价格调整是渐进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水平会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达到其新的长期均衡值。
汇率超调理论基本假设。汇率超调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短期内购买力平价不成立,即由于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的调整速度不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具有粘性,调整是渐进的,而资产市场反应却极其灵敏,利息率将迅速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从长期来看,购买力平价能够成立;无抛补利率平价始终成立;以对外开放的小国为考察对象,外国价格和外国利率都可以视为外生变量或假定为常数。
汇率超调理论的评价。正面评价有:多恩布什的汇率超调模型的显著特征是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分析与货币主义的长期分析结合起来;采用价格粘性这一说法,更切合实际。其具有鲜明的政策含义:表明货币扩张(或紧缩)效应的长期最终结果是导致物价和汇率的同比例上升(或下降)。但在短期内,货币扩张(或紧缩)的确对利率、贸易条件和总需求有实际的影响。当政府采取扩张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时,就需要警惕汇率是否会超调,以及超调多少这样的问题,以避免经济的不必要波动。汇率超调理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汇率超调理论的货币需求不变的假设在高通胀情况下不成立;第二,汇率超调理论因建模困难未进行建模实证检验。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动态模型
对汇率超调理论做了以下修正:指出汇率超调理论的货币需求不变的假设在高通胀情况下不成立。引入高通胀的滞后反应,且实证表明滞后期为两年。加入反映汇率预期的变量,而不是将其视为随机扰动项。当初的汇率超调理论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建模困难未实证检验,本人构建带有预期的汇率滞后超调动态模型如下:
LREERF=4.30+0.61LPRODHP+0.63LTOTHP-1.42LOPENHP+0.09LSDPHP-0.107LCPI(-2)HP
本模型采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数据实证检验,测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本文构建的带预期的人民币汇率滞后超调动态模型表明,存在两年的汇率超调滞后期。也就是说,长期购买力平价在一年内是不成立的。然而,国际上用以向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的购买力平价,无论是短期购买力平价,还是一年期的长期购买力平价,都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顶住来自国际上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人民币汇率存在为期两年的滞后超调,即,人民币汇率滞后两年才能调整到长期均衡状态,所以,向尚在滞后超调过程中的当年的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未免为时过早。
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的策略建议
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抑制国际游资涌入我国市场。国际游资具有流动性强、逐利性强、期限短的特点。当资本项目管制疏松时,其大量涌入容易冲击我国的资本市场;而当我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大量内流的短期资本极易发生剧烈的逆转。这种大量无序的流动无疑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危及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因此,我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人民币改制进程中我国应采取稳健谨慎的措施,以避免因汇率安排不当给社会经济带来消极影响。
逐渐改变中国出口结算方式,限制美元霸权。尽量避免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美元结算,改用本国货币或者采取商品互换的方式,和其他各国建立货币互换协议。
我国应该用外汇储备购买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在中国境内的优质外资公司的股份。美元泛滥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贬值,但不宜将巨额美元借给美国。应该用外汇储备购买有价值的资源,以便必要时用其平抑国内物价。另外,可以收购在中国境内的优质外资公司的股份。将我国的主权财富用于发展中国经济,不宜过度引进外资,以便实现充分就业。(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银行监管理论发展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