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第1课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

选自《贾平凹散文大系》,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都》、《废都》、《浮躁》,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等。

1.内容概要:作者通过给小妹的信,阐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流露了深深的骨肉之情。在信中,作者回顾了自己早年读书求学时的艰难,剖析了自己走上社会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人生奋斗过程之中最终的价值选择,这就是读书、明理、做人。

2.艺术手法:捕捉和再现事物精微之处来揭示读书的真谛和人生境界;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琐事传达出的兄妹间深厚的手足之情。

第2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选自《黑塞说书》,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等。

1.内容概要: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教养应该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为获得教养而学习能使人的精神追求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这种重复阅读、不断感悟、不断有所发现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2.艺术手法: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等。

第4课 《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1.内容概要: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客观而热情地评价《孩儿塔》的创作意义,点明《孩儿塔》的价值,表达了鲁迅对革命烈士与革命事业的深沉情感。

2.艺术手法:描写人物手法:白描、肖像、神态、语言,表现出白莽的年轻、乐观、坚定的革命精神;排比、比喻句形象地评述《孩儿塔》宣传动员革命的战斗作用和鲜明的思想倾向,语势酣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第5课 《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选自《学海岸边》。资中筠(1930),著名历史学家,国际问题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1.内容概要:概述了司马迁的生平及创作成就,比较系统、通俗、简明扼要地介绍《史记》中各个体裁代表性篇目的内容及故事梗概,并对其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作了阅读分析。

2.艺术手法:选择典型例证《李将军列传》、《项羽本纪》和《孝武本纪》来证明司马迁以克制、含蓄表达深沉情感、强烈爱憎的奇特笔法。

第7课 《爱因斯坦与艺术》 赵鑫珊

选自《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作者赵鑫珊(1938),当代学者,哲学家、散文家。著有《哲学与当代世界》、《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黄昏都下潇潇雨》等

1内容概要: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指出艺术与科学的互补性、相通性,从而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

2.艺术手法:记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第8课 《说数》 沈致远

选自《科学是最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沈致远(1929),物理学家,同时致力于科学文艺创作。

1.内容概要:作者认为数字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待我们去发掘,数的意义非同小可,他期盼着数的发展史上有更新的篇章。

2.艺术手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体现在四方面:(1)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引用;(2)修辞方法:比喻、对比、拟人;(3)遣词造句:妙用成语、妙用佛语、嵌字、化用诗句、作诗;(4)表达方式:说明中穿插议论和抒情。以上这些方法均给《说数》增添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的说明读起来情致盎然。

第10课 《想北平》 老舍

选自《老舍文集》(第14卷),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内容概要:作者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通过北平与巴黎的对比,深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

2.艺术手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细节描写,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

第11课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新原道》、《新原人》等。

1.内容概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个是春风化雨,一个是兼容并包。

2.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人物描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第14课 《诸子喻山水》

选自《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5),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狐愤》、《说难》等。

选自《管子》,管子(公元前770~前476)中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

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

选自《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后世称为“亚圣”。

选自《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选自《孙子》,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兵法》。

1.内容概要:通过先秦诸子有关山水的十一则议论,展示了古代先哲们对山水的思索和感悟,表达了他们由山水悟出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艺术手法:设喻说理的议论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深奥的哲理浅显化,给人以鲜明清晰的认知和生动形象的美感。

第15课 《秋水》 庄子 选自《庄子外篇》,《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1.内容概要:文章通过黄河、北海、天地以及人与万物的对比,旨在宣扬相对主义思想。启示我们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个人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满足于现状,努力上进,才能突破局限,超越自我。

2.艺术手法:议论说理形象化;设想奇特,章法谨严;气势充沛的语言特色;比喻、对比、铺陈等手法的运用。

第16课 《前赤壁赋》 苏轼 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本文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

1.内容概要: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

2.艺术手法:景情理紧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又寄寓人生哲理;“以文为赋”:诗歌的情韵,散文的透辟;语言可感:形象优美,精譬恰当。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内容概要:阐述“志”“力”“物”三者统一的做事条件;提出“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2.艺术手法:因事说理:不重景物描绘,而重阐述哲理,给人以思想启迪;叙议结合:叙为议立下根基,议是叙的回应和提升,前呼后应,环环相扣。

第四册

第1课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

1.内容概要: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2.艺术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j 现出优美的画面。

第2课 《晨昏诺日朗》 赵丽宏

赵丽宏(1951),上海市崇明县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爱在人间》、《赵丽宏散文选》、《艺品》等,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报告文学集《心画》等五十余种著作。

1.内容概要: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诺日朗瀑布的雄伟神奇,那奔泻喧腾的瀑流、震天撼地的声响、奇妙如梦幻的姿态体现了诺日朗瀑布雄浑壮阔的气势,给人以精神的震撼。

2.艺术手法:作者语言清新明丽,凝练流畅,色彩感强。描摹景物,大胆联想和想象,创造了很多的生动奇特的比喻句。

第4课 《守财奴》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1.内容概要:全文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为背景,用神情语言等刻画了一位专制、冷酷、伪善、吝啬、多疑的执着狂葛朗台,展示人性,批判现实主义。

2.艺术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及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窥其灵魂,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金钱狂。

第5课 《关汉卿》(节选) 田汉

田汉,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剧作家、诗人。作品有《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梦》等戏剧和电影剧本。

1.内容概要:全文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了关汉卿看到民女朱小兰蒙冤受害而罪犯李驴儿却逍遥法外,为伸张正义,毅然创作并上演《窦娥冤》,用生命与权贵酷吏作斗争的绚丽篇章,表达了关汉卿仗义执言、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刚正不阿的崇高品质。 主要人物的性格:关汉卿: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忠贞不渝;朱帘秀:豪爽侠义、忠直善良、勇于牺牲;叶和甫:阴险狡诈、助纣为虐、卑劣无耻。

2.艺术手法: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人物,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性格;本文人物对话的作用:展现人物性格;推动矛盾冲突的发展;侧面介绍相关情节。

第8课 《拿来主义》 鲁迅

1.内容概要:作者批判送去主义,肯定拿来主义,并叙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个态度,揭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坚持拿来主义,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艺术手法:先破再立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运用,增强了

说理的形象性和有效性。

第9课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内容概要:描写了胡同的通俗与平民化,用胡同表达了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以及他们的文化形态。

2.艺术手法: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第12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1.内容概要:介绍了荔枝的壳、色、形状、大小、膜、肉、生活习性等。 2.艺术手法: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

第13课 《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王磊

1.内容概要:介绍机器人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和机器人的过去与将来。 2.艺术手法:按照时间顺序说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第15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选自《史记》司马迁(前145一前90),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史记》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被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内容概要: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 “蔺廉交欢”三个故事,赞美了蔺相如的智勇与爱国主义精神,即对敌斗争的坚持和对同僚的退让;同时也赞美了廉颇的忠于赵国与勇于改过。

2.艺术手法: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以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叙事写人详略得当,运用反衬手法。

第16课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封郑国公,唐初政治家,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1.内容概要:文章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箴言直谏的精神。

2.艺术手法: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说理形象、透彻;语言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雄辩的逻辑力量。

第17课 《<新序>二则》 刘向

刘向(约前77一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代表作有《五经通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内容概要:通过季札实践心中许下赠送宝剑给徐

君的诺言,赞颂了季子以诚信为贵的高尚行为。

艺术手法: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的诚信品质;故事虽短,然故事的展开一波三折。 2.《宋人有得玉者》内容概要:子罕在他人献玉之宝物时,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展现了子罕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手法:在人物对话中文旨显现;在比较选择中结论自明。

第18课 《训俭示康》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今山西夏县)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I 1.内容概要:俭可使人廉洁白奉,成就事业清名;侈则使人贪得无厌,直至败家亡身。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作者要求儿子及子孙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2.艺术手法:举例繁复而不显累赘;正反对比而角度不一;语言朴实不矫情造作。

第19课 《过秦论》 贾谊

贾谊(前200一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辞赋家。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最著名。 1.内容概要: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以此提醒汉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

2.艺术手法: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论点,用叙事来说理;运用对比手法;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表现主旨。

第20课 《师说》 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世称韩昌黎。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1.内容概要: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表现出作者“奋不顾流俗”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2.艺术手法: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对比手法逐层深入论证;整句和散句穿插变化。

第21课 《石钟山记》 苏轼

苏轼(10371101),“唐宋八大家"之一。

1.内容概要:本文记叙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明自己的写作意图。

2.艺术手法: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景物描写,用笔精炼,生动形象逼真。

第22课 《劝学》 荀子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重他,故称),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1.内容概要: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人要成为君子是要靠后天努力的。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主讲老师:舒利平

教材分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九年级学生快已经接触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自己独立的读小说,并理解小说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生在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节;再在课堂上从自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月考后的感受,抽签决定本次口头作文开始,计时三分钟。 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月考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并启示同学们适当的在自己相信的同学面前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放紧张内心、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规纳三个目标,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规纳后参考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八分钟,每分钟五百个字,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你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

解“万卡”的内心感受, “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课文第1924段)

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建议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

、我发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组内为每一个组员打ABCD等级。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这是本课实现目标的关键,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课堂上任何问题)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在概述文章事件时要及时补充大家容易丢掉的插叙内容,

2、在认识文章人物时要抓住文章具体内容,重点认识李京京和程老师;

3、理解心声含义时首先是结人文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再联系作者的心声迁出本文的主题;

4、适当地引导同学从写作手法上探究一点技巧。

五、集体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建议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来理解课文,用“我来概括 我来评 我来理解 ”这个句子来回答。

六、课外拓展:建议从以下两个题目中拓展。作短暂时间的准备。 参考题:

1、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2、学生向大家自主倾吐一下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各位同学也用你们的真诚纯朴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相信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相信我也会不断地改进我自己,完善我自己,因为我也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情节: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读 教学 方法 实施

摘要:针对现在语文阅读教学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存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思考,本文主要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的问题,期望通过自己初略的认识,让学生拥有真正的自读课文,回归语文阅读教学的本义。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有一定比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其中,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放任自读,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一种是与讲读课文等同起来,不分轻重缓急,削弱自读能力。事实上,自读课文与讲读课文是有着区别:讲读课文是语文训练的重要材料,要教师启发点拨,重点处要做必要的讲解。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知识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训练。

由此,自读课文能使讲读课文的学习信息得以反馈,探索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方式,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课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课文教学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作。

一、 “自读课文”的导学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

在一般情况下,自读课文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筛选与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对有些文章或有些段落,也要进行必要的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处,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与归纳

完成自读课文教学任务,要以讲读为基础。理清基本结构,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1

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目标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读与思结合

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课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根据自读课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 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课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课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课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自读课文” 的教学实施

(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课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鸟》专题的教学,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读,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鸟吗?你认识哪些种

类的小鸟?小鸟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你对小鸟还有哪些认识)?这个问题牵动了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多一些宽容》一文可让学生以读促思考,以练带读,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可设计从人生价值观谈问题。这样根据教学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有异议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陋室铭》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陋室主人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看来是落后的一些思想?这样类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思考的能力,提升思想品位。

这样,通过思考讨论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写作者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元曲《天净沙秋思》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曲中所写景物哪各表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想象一下,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写出这首小令的?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很有益处的,对本曲意境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这样,教师可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课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与教学实施,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课文” 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课文”的关键。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宇宙之旅》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学习和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宇宙飞船。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未来社会将会更大程度地张扬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方面独具优势。而本课教材又是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中的极好教材。在上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欣赏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首位宇宙员杨利伟送上了太空后的一段影片,并讲解有关神舟五号的发射情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了解,亲身感受中国人民实现了千年来的飞天梦我引导学生欣赏宇宙飞船的图片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宇宙飞船的形状特征,从而了解宇宙飞船的主要结构。同时把重点放在分解几种宇宙飞船的主要外型结构部件上,迅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从被动的带学具到主动收集资料、利用各种废

课后鼓励学生回家有机会制作卫星城,有一定的场景,有多种形状的卫星,并配以一定的交通工具与自然景物,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师通过反复引导学生领悟事物的内在美,学生的情感将得到升华,并能在绘画中有所创造。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友情的美好和可贵。学习设身处地地体会朋友间的尊重与鼓舞,培养尊重朋友,热爱朋友的美德。

2.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15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教”的学习,并能组词造句。

3.学习“辶”旁,归纳“讠”旁。 4.能工整地写出文中要求掌握的八个生字。 [教学难点]偏旁部首,尤其是走之旁的书写。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友情的珍贵,培养互助互爱、真诚相待的美德。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学生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课文,识记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教”;

2、初步理解课文,并练习使用祈使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听歌曲录音《找朋友》,会唱的可以拍手跟着一起唱。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朋友,那冬冬的朋友是谁呢?是丁丁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听听冬冬丁丁的故事吧,请大家打开书,翻到71页第12课《朋友》,齐读题目《冬冬读课文》。

二、 熟悉课文,识记生字

(一)

1、边听录音,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而且在听或读的过程中看谁能用心记住它们。

2、请会读的同学读课文。

3、老师也想读一读和你们比一比怎么样呢?老师读,读后请学生评价。

4、你们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齐读课文

5、男生一段,女生一段,轮流读(多读基础上,使学生听读识字)

(二)课文已读过几遍了,谁还有不认识的生字,请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这些生字,可以请教别人,可以看拼音,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字。全会读的同学愿意帮谁就帮谁。学生自由学生字。

(三)检查巩固识字情况(小组活动)

以本组为单位,迅速挑出组长所念汉字的字卡,组长轮流担当,及时帮不认识的同学,把本组认为最难的字挑出来,考考其他组。

(四)教师检查多音字“教”的学习情况,明确“教”的两个读音并会组词,比如:教jiao(教室),教ji?o(教书)。

(五)朗读汇报:男女生各推选一人进行朗读比赛。

三、 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同学们会读课文了,那老师要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当冬冬读不下去时丁丁怎样做的呢”?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丁丁站起来说:“我觉得冬冬的声音很好听,我喜欢听她读课文”)。

师:噢,原来丁丁看到了冬冬的优点,那我们和同学相处也应该怎么做呢?(多看别人的优点)

师:丁丁还说什么了呢?

生:(丁丁又说:“老师,让冬冬再读一遍,好吗?”)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体会语气后仿照这句话造句。学生造句,若有难度,教师可创设情境,强调用上“让,好吗?”如:“老师,让冬冬参加比赛,好吗?”“老师,让我再写一次,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提问,谁谈一谈丁丁为什么这样做?(他知道尊重别人,并且喜欢帮助同学)

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呢?尤其是当朋友遇到困难时,生病时或受到批评时,请同学们课下认真思考。

四、 学习走之儿旁:

1、先明确“走之儿”这一名称

2、书空

3、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描一描,写一写来练习,强调“走之儿”要后写。 五.板书: 冬冬读课文 jiao(教室) 教{ 辶 jiāo(教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写字,会写八个生字,把“辶”写好,同时学习“讠”;

2、口语交际训练:创设请境,表演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从而懂得珍惜友情。 3.学习使用“再、也、又”三词。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个新偏旁,谁知道是什么呀?谁想上来当小老师写给大家看呢?

学生:汇报交流,评价

师:在这一课的生字中还有一个偏旁,仔细观察,谁发现是什么旁了? 生:“讠”:“读、课、站”

师:那么有“讠”的字一般跟什么有关呢? 指名回答(一般跟说话有关) 师:指导写生字。

二.学习使用“再、也、又”三词:

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这三个词的句子,画出,再完成第74页练习并扩展练习。

三. 创设情境,通过表演进一步理解朋友的内涵。

1、教师把题目分给每一组,先在小组内表演,然后再有选择地汇报交流

2、题目如下:

A、你有缺点,比如不会跳绳,他(她)笑话你吗?他怎么做的? B、他(她)有好玩的东西,愿意和你一起玩吗?一般情况下她会怎么说? C、你犯了错误,比如不小心打碎了班里的花盆,他(她)们批评你吗? D、你想抄他(她)的作业,他让抄吗?他怎么说?

E、考试时,他(她)有不会的问题非让你告诉他(她)时,你怎么办? F、你病了时,他(她)问候你吗?怎样说? J、你受到表扬时,他高兴吗? 3.小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鼓舞、互相帮助等)

4、我送朋友一句话:

再次播放《找朋友》一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把自己最想对朋友说的话告诉他(她)。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单元整合模式下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式,可以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到课外,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基于此,对单元整读视野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单元整读 小学语文 课堂构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21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篇阅读是最常用的教学形式,即主要针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然而,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教学效率偏低,还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初衷有所偏差。“单元整合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打破了这一局面,将语文课本中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单元,然后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还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优化。

一、单元整合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价值

在新课改不斷推行下,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理念的出现,让群文阅读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什么是群文阅读?教师的理解就是多读书,但不是随便读,是在所学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语文要素再次整合、归纳、提炼,分析阅读中熟悉又陌生的问题,用一定的方法学习阅读,从而让学生打心里喜欢阅读,能完成相关的阅读训练。以此打造一个以教材为根基,单元整合主题阅读为主干,课外关联阅读为枝叶,一系列的阅读技能训练为营养,让孩子们在群文阅读中体会收获的快乐。从而,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并逐步提升语文阅读能力,获取有效成果的群文阅读成果体系。

二、基于单元整读视野的小学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1.阅读课型过于单一

群文阅读应该建立在单元整合之上,应该建立在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基础之上。就目前的群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其课型还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首先是教师所设定的阅读主题过于固化,不具有开放性,进而导致学生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范围比较窄,思想也受到限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创新,无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次是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群文阅读应该是“课内+课外”方式的结合,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互补性。

2.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受以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影响,一味地追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而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此种教学方式对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非常不利。另外,在教学语文的过程当中,部分教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并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与教材严重脱离

群文阅读的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具有一致性,应该基于单元整合的背景进行选材,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择阅读题材时没有与单元内容进行结合,导致与教材严重脱离,对当前的语文学习起不到推动作用。与教材严重脱离还会导致群文阅读话题减少,从而会降低群文阅读的效果。

三、基于单元整读视野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1.整合教学内容

整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统筹整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总结出教材的编排特点,明确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质量。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般由导语、课文、练习题、习作、语文园地等模块组成,虽然不同部分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要求不同,但经过对教材编排特点的准确把握,能够确保整体教学方向不会发生偏移,从而大大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例如,每个单元中的“语文园地”都设置了“交流平台”环节,这主要是对该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提升,使学生对单元中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就可以在单元学习伊始,运用“交流平台”的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明白单元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句子”,初步感受何为优美生动的句子。针对《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几篇课文,为学生布置任务:体会课文中优美生动语句,并且能够尝试仿照,简单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随后教师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分享《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课例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交流中,学生能勾连几篇课例,提出了《燕子》与《荷花》之间存在写作手法上的微妙联系:“赶集似的聚拢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都是在描摹事物的时候不仅把看到的,也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讨论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使整个单元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2.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同一主题下的多篇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用心体会每一篇文章的文学独创性,这样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不会看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更进一步的发展做好铺垫,使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群文阅读简化了课内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学生围绕单元阅读主题进行自主阅读,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加深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对一组文章进行对比,还要对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进行对比,对结构相同的文章进行对比,使学生以全新的姿态面对语文课堂。

3.体会课文内在精神,领悟单元思想主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置相应的习作训练,由于间隔时间过长,以至于学生的习作练习次数屈指可数。在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在精神,领悟单元思想主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让学生感悟课文内在思想感情,品味课文内容,将其进一步深化,体会课文中的内在情感思想,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时,《猫》《母鸡》《白鹅》都是围绕“动物”主题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爱护动物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内容、写作方式,掌握课文核心,教授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汇,展开课文赏析,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将各个课文加以单元整合,进行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当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课文内容时,教师采用习作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将自身的学习热情、内心情感充分释放出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内容,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展开写作练习,效仿、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用词方法,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整合单元口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传统口语交际练习中,其仅仅作为技巧性训练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但在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部分单元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可以将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与各单元课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既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口语交际展示机会,还能为日后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以“父母之爱”为主题开展小学语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父母之爱的伟大情感,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其次,仔细品读课文细节,从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动作变化以及心理态度等角度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体会父爱与母爱的延绵不绝,激发学生以父母为榜样的孺慕之情。最后,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抒发自身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通过语言表述、写作以及绘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抒发自身情怀的渠道,进一步加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与创新性思维能力。

5.搭建实践平台

语文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要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通过单元整读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要素,令学生可以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因此,单元整读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凸显语文学科的生活元素,引领学生对课文内涵进行了解与把握。例如,单元围绕“童年”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通过阅读学习这些课文,需要学生具备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资料”“请教他人”等多种方法理解難懂句子的能力。至此,我们结合本学期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整理内化收集的资料,进而在展示会上绘声绘色地交流。以生活化场景为学生营造综合性学习的气氛,学生小组内互相协作,弄懂手头的文字材料,恰当地进行语言表达。在模拟生活情境当中运用综合性学习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6.准确把握单元导读,构建知识体系

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单纯关心单元内的文章,并未充分对单元导读的内容进行阅读。单元导读作为对单元文章思想主旨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带着学生先对单元导读的内容进行阅读,这样让学生在文章内容学习前,大致对单元文章涉及的思想进行掌握。课文阅读当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生僻字,学生无需对这些部分钻牛角尖,在课文诵读后,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关键语句以及字词,这些内容就是文章的主旨,学生将文章主旨提炼出来,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7.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筛选

构建“单元整合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该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筛选。优质的内容会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有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和文章构思等,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选取的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其表达的主题,然后确定单元主题,将关联性较强的文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耳目一新,积极地投入课堂阅读中。还应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内容,共同构成群文阅读体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化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对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每天都要接收大量全新的知识和信息,提升阅读速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消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使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控制,并不是给学生布置完阅读任务后就成为旁观者,而是要参与到群文阅读中,确保通过群文阅读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群文阅读对于小学生很重要,积累的东西多了,吸收的也会越来越多。如果孩子能一如既往地把群文阅读贯穿下去,相信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单元整合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法,作为新课改下对阅读教学做出的全新尝试。结合教材文章以及课外阅读材料展开单元整合,把阅读能力训练作为基础,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水平,真正实现从读到写的过程,利用阅读教学助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秀《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散文百家(理论)》2020年第8期。

[2] 刘惠云、陈宏兵《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第16期。

[3] 周丹《单元整合,让语文学习更高效》,《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8期。

[4] 胡爱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求知导刊》2020年第32期。

[5] 任丽莉《单元整合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8期。

[6] 张暑婉《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家长》2020年第20期。

[7] 茅赛男《小学语文单元整合下的阅读教学》,《新课程导学》2020年第15期。

[8] 蔡仲宁《单元整合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13期。

[9] 曾祈佳《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创意探索》,《华夏教师》2020年第13期。

[10] 郭希敏《单元整合,让语文学习更高效》,《小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12期。

[11] 周峥嵘《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探究》,《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0期。

[12] 郭秀仲《浅谈小学语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教学之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20年第9期。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读课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第1课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选自《贾平凹散文大系》,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当代作家。著有...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