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22例, 男性80例, 女性42例;年龄15~78岁, 年龄>60岁的有86例, <60岁的有26例;有医保患者90例, 无医保患者3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视网膜病变34例, 糖尿病肾病38例, 周围神经病变50例, 糖尿病足10例, 同时合并有肺部感染6例, 尿路感染8例, 全部患者均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1.2 治疗方法

3餐前30min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 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或早晚皮下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短效与长效胰岛素自行混合注射。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 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谈, 记录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负性心理;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 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

2 结果

根据王兰芝等报道[1]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时会出现的负性心理, 一共分为紧张、恐惧, 期待、依赖, 焦虑、忧郁和悲观、失望四类。本组病例发现有负性心理的共57例, 占总病例的46.7%。其中出现紧张、恐惧的有15例 (占26.3%, 15/57) , 均为初次使用胰岛素患者;出现期待、依赖的有8例 (占14.0%, 8/57) , 有5例是初治使用患者;出现焦虑、忧郁的有20例 (占35.1%, 20/57) , 多为无医保低收入家庭, 且远离大医院者或年老者;出现悲观、失望的有14例 (占24.6%, 14/57) , 均为出现较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者, 如糖尿病足、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本组病例122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有39例 (占32.0%) , 其中13例出现饥饿、冒汗、乏力症状, 马上嘱患者进食即缓解;18例出现了无症状低血糖, 在常规血糖监测时候发现, 嘱患者要注意定时监测, 控制良好;8例出现了低血糖意识障碍, 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40m L, 均得到了有效缓解。原因调查发现, 因饮食因素导致的有15例 (占38.5%, 15/39) , 因剂量未及时 (占4.9%) 出现了过敏反应, 停止注射, 依据症状轻重即刻应用抗组胺类要得到了有效缓解;有4例 (占3.3%) 在注射部位出现了局部的红肿、增生小结, 经转换部位注射, 得到了缓解;余下患者血糖控制均良好。

3 讨论

3.1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状态时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和处于正常的水平。李向晖等[2]的研究认为血糖的整体控制越接近正常, 在慢性治疗过程中越可以防止糖尿病相关的血管、脏器损伤, 对改善其他疾病、手术、应激状态的预后也有明显效益。因此, 患者应该将控制血糖作为自己治疗的首要目标。胰岛素治疗, 作为糖尿病治疗首选的, 疗效肯定、易于操作的方法, 是患者控制血糖的理想手段。

3.2 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治疗时的负性心理分析

本组病例调查发现, 出现有负性心理的患者占到了总病例的46.7%, 可见患者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其中有焦虑、忧郁的占最大部分, 其次到紧张、恐惧和悲观、失望。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1) 有可能是惧怕其“成瘾性”; (2) 有可能是认为其是“特效药”; (3) 担心治疗过程的麻烦; (4) 错误认为用了胰岛素自己的病就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因而他们出现了各种的负性心理, 急需医护人员及时沟通、疏导。

3.3 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

胰岛素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有低血糖反应, 过敏反应和局部刺激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低血糖反应。造成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多样, 文献报道[3]显示来自几方面: (1) 饮食因素和合并其他的疾病, 如进食延误、过度控制饮食、进食后呕吐、饮酒及特殊检查时做肠道准备; (2) 医护人员操作问题, 如治疗过程中未能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3) 生活习惯造成, 如治疗过程运动过度, 洗热水澡时间过长等; (4) 人口学因素, 如发现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较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本组病例发现基本与上述文献相符, 造成低血糖的主要诱因是饮食因素、操作因素, 值得重视。

3.4 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的调查分析, 护理人员应该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设定详细的护理细则。 (1)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及其家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 让患者及其家人建立长期治疗、共同斗争的心理基础。 (2) 认真做好胰岛素治疗知识的健康宣教。

摘要:通过对在本科住院并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和访谈, 分析影响胰岛素治疗的心理因素和发生并发症的原因, 从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兰芝, 于玲玲, 李慧.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20) :86~87.

[2] 李向晖, 宋扬, 王立祥, 等.老年危重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强化胰岛素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7, 27 (6) :530~532.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儿童糖尿病患者资料11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11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共有49例,女性患者共有65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4~15岁之间,平均(8.9±2.5)岁,114例患者全部符合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对照组患者实施多次皮下注射。 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前空腹血糖处于(12.44±2.2)mol/L,餐后血糖处于(17.46± 2.5)mol/L;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空腹血糖处于 (12.71± 2.0)mol/L,餐后血糖处于(17.16±2.8)mol/L。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能够实施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7例患者实施多次皮下注射,患者在每天三餐之前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由医护人员按照患者的实际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节;观察组57例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患者的皮下扎入胰岛素泵导针,之后通过胰岛素泵电池驱动活塞,对皮下进行胰岛素注入,在为患者进行胰岛素泵的时候,需要注意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素用量,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 其中将P<0.05归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注射意外事件、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讨论

儿童糖尿病中大概有98%左右属于1型糖尿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细胞受到破坏,引起胰岛素缺乏出现的多饮、体重下降、多尿以及多食等临床表现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进行终生治疗[3]。 现在对于儿童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但是有相关文献报道称,为患者实施持续皮下注射的效果更加理想。 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可以模拟患者正常胰腺功能,对于胰岛素达成持续供给状态,使胰岛素的释放能够符合人体的生理过程[4]。 为患者进行24 h持续注入胰岛素可以很好的对肝糖输出进行调节,也能够对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加以调节,保持患者的空腹血糖处于稳定的水平,减少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几率。 通过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的安全性相对比较高,有效的降低患者穿刺次数,防止局部出现感染的几率,保证胰岛素的吸收稳定性以及准确性,防止出现胰岛素皮下沉积或者是外漏,帮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有研究资料显示,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出现刺伤、注射用具错误、剂量错误以及漏液的情况明显低于多次皮下注射[5]。 通过对该研究选取的儿童糖尿病患者资料11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患者实施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的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

量、注射意外事件、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针对儿童糖尿病患者通过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血糖达标时间,使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低,安全性相对比较高,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儿童糖尿病患者通过不同胰岛素注射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儿童糖尿病患者资料114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4例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血糖水平全部降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胰岛素用量全部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儿童糖尿病患者通过胰岛素泵注射方式,治疗效果显著,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使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门诊部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42~ 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2.4)岁;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44~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6±2.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胰岛素(诺和锐)治疗,具体方法为每日在早餐和晚餐时进行皮下注射,监测患者3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水平;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口服,1次/d,早饭前服用,监测患者3餐前后及睡前血糖水平。 治疗的目标为空腹时血糖低于7 mmol/L,餐后2 h的血糖低于10 mmol/L。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 (PBG)、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以及体重质量指数(BMI),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一定地改善,且两组比较,实验组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差异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见表1。

3讨论

研究表明,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单用胰岛素作用显著,格列美脲是一种黄脲类降糖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由于黄脲类药物可有效刺激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其作用部位为胰岛B细胞上的ATP钾通道,当患者体内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产生ATP摄取吸收血糖,导致ATP和ADP比值升高,ATP钾通道关闭,钾离子减少外流,同时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体内钙离子增多,进一步刺激胰岛素的释放,并抑制体内肝脏葡萄糖转运因子相关蛋白质的表达[5],从而使血糖下降。 格列美脲是一种新型的黄脲类降糖药物,其特点是可与受体快速结合,作用时间长,起效快,解离快[6-7],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地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来该门诊部就诊的糖尿病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胰岛素(诺和锐)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重质量指数,同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的改善,且两组比较,实验组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MI差异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临床疗效突出,降糖效果明显,且无低血糖现象发生,安全有效,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65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33例,对照组患者32例。治疗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3.57±10.26)岁;病程2.5~13.0年,平均病程(8.34±2.23)年。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1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5.34±11.07)岁;病程3.0~12.5年,平均病程(7.46±2.3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未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仅给予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以及健康知识教育来控制患者血糖;治疗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具体措施为:(1)健康教育知识教育。详细地为患者讲解胰岛素泵的具体治疗方法与疾病相关知识,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2)饮食治疗。需要根据患者临床实际病情合理地分配患者的饮食标准及营养摄入。(3)胰岛素泵治疗。医护人员要了解及检查患者对胰岛素泵的应用是否存在禁忌证,然后为患者准确地安装胰岛素泵,在输液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性别患者选取腹部适当位置,并且要确保在无菌的环境下于皮下固定软管,对患者注射胰岛素。需要注意的是,在为患者输注的过程中,需要将胰岛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基础治疗量,另一部分为患者三餐前的负荷量。然后根据患者临床上病情的变化情况适当地对用量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值状况以及控制血糖所需时间与胰岛素用量。血糖正常标准为:患者餐前及空腹血糖在5.0~6.0 mmol/L之间,餐后2 h血糖在6.1~8.0mmol/L之间。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s)表示,组间距对比采取t值进行检验;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值

治疗前两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时间及胰岛素用量

治疗组患者控制血糖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患者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出现缺陷,长时间以来无法有效的控制血糖,从而会导致患者伴发各种器官衰竭与过早死亡,也会对患者的心脏、肾脏、眼睛以及神经造成损害。目前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胰岛素,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缺乏胰岛素产生,只能依靠多次注射胰岛素的传统治疗方式来控制患者的病情,避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传统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方法是采用多次注射胰岛素,但由于不发均衡患者注射量,因此会导致患者三餐前后其体内胰岛素浓度不同,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出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状况,影响治疗效果。

胰岛素泵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在注射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人工智能来控制胰岛素用量,模拟人体生理分泌胰岛素的模式,通过连续的皮下注射胰岛素能够有效地控制高血糖。胰岛素泵的应用能够缩小注射部分及血糖吸收变异性,并且也能及时地调整用量,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该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控制血糖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胰岛素泵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缩短患者控制血糖的时间并减少胰岛素用量[9] ,胰岛素泵在对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注射胰岛素方法,此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避免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并且也能有效地缩短控制血糖时间并减少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65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33例,对照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未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餐前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控制血糖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避免高血糖及低血糖的发生。并且也能有效地缩短控制血糖时间并减少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尚霞,唐国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转为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及用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42-4044,4047.

[2] 吴东红,梁桂敏,柳杰,等.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与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优势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9(7):1234-1237.

[3] 区秀凤.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与护理中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58-1259.

[4] 肖红珍,俞芳,路一芳,等.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7-3578.

[5] 王小华,乔武,高丽艳,等.胰岛素泵治疗对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结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2,52(1):85-86.

[6] 章燕,许雯,艾鹤英,等.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12(44):3488-3491.

[7] 李全忠,尚敬,王琼,等.超空腹状态下调整胰岛素泵基础率快速控制难治性脆性糖尿病血糖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4,24(37):87-89.

[8] 张敏,张翠云,钱韶红,等.胰岛素泵联合诺和锐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2):81-82.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42015年该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为2型糖尿病;除外精神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以及胰岛素禁忌症患者。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年龄范围在40~79岁,平均(中位)年龄为60岁;病程范围6~21年,平均(中位)病程13年。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促成、平均年龄和病程、血糖平均值等影响分析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降糖药物治疗

同时给予两组患者胰岛素治疗,具体方法为:三餐前应用甘舒霖R皮下注射,睡前皮下注射甘舒霖N,强化治疗1~2周。患者的血糖水平处于稳定状态后,早餐及晚餐前皮下注射甘舒霖预混30R,同时根据血糖检测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必要时,合理选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方法,具体干预措施包括:

1.3.1 心理护理干预

初发糖尿病患者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患病,病程较长者对终身治疗难以接受,不能很好地配合胰岛素治疗与护理。因此,护士应采用护理程序与护理艺术和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进而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活动;同时,要开展积极的糖尿病教育,使患者了解和掌握糖尿病相关防治以及低血糖反应防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逐步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活动,融入社会大家庭中。

1.3.2 饮食护理干预

饮食护理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饮食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疾病治疗的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切实予以执行。要根据患者实际年龄、体力活动、体质量及并发症等情况来制定总热能的摄入量,并进行合理分配,确保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来进餐。护士需要告知患者尽量少或避免食用糖类、高糖分水果、米粥等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提倡多使用鱼、禽畜肉等高蛋白和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在补充钙及多种维生素的基础上,避免发生营养不良,维持体质量在适宜范围。

1.3.3 运动护理指导

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自身身体情况和需求制定运动方案。运动要持之以恒,告知患者每天饭后需要进行30 min的体育运动锻炼,运动方式包括慢跑、太极、跳舞、爬楼梯等各项有氧运动。当患者出现不适的现象,需要立即停止。

1.3.4 药物护理干预

护士要严格遵医嘱应用胰岛素。注射完胰岛素后,要按时查房,询问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局部反应、过敏反应以及低血糖症状等不良反应,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出院前,护士要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及其家属展开相应的药物应用和护理的培训,使其充分理解胰岛素的正确注射部位、注射时间、用药剂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叮嘱患者切忌自行加减降糖药物。联合用药时,需明确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血糖产生的影响,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检测值,出院时进行护理满意度情况调查。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完成,护士的业务水平、服务态度、举止仪表、反应能力等为评分内容,每项内容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评价在患者出院时进行,由住院部人员指导患者匿名作答并回收所有调查表。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为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以t检验比较两组相应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满意度以绝对数和相对数进行描述,以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总满意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的比较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所得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检测值见表1。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血糖平均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平均值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的比较

患者出院时所做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为:对照组患者中,18例患者非常满意,10例患者满意,17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62.22%;观察组患者中,38例患者非常满意,4例患者满意,3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3.33%,见表2。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满意情况和总满意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胰岛素是这类患者常用的降糖药物,且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居家治疗患者也较多采用这种用药方法。给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和用药护理和指导,可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指导规范性用药,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用药知识,达到较好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较好地进行终身治疗,不断提高生存质量。笔者选取20132014年该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血糖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18例患者非常满意,10例患者满意,17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62.22%;观察组患者中,38例患者非常满意,4例患者满意,3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3.33%,两组患者满意情况和总满意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给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优质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充分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予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3—2014年该院应用胰岛素治疗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措施,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随访1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血糖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平均值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18例患者非常满意,10例患者满意,17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62.22%;观察组患者中,38例患者非常满意,4例患者满意,3例患者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3.33%,两组患者满意情况和总满意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给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优质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比较,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充分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予推广应用。

关键词: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临床护理,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淑文.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护理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63-1465.

[2] 高岩,刘秀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及轮换现状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07-309.

[3] 陶花,黄晓萍.门诊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29):3246-3247.

[4] 陈冬梅,高洁.胰岛素注射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进展[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966-968.

[5] 贾艳春.治疗糖尿病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的护理策略[J].糖尿病新世界,2014(9):56.

[6] 龚红英,邝瑶佩,周钰静.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分析及相关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6):856-858.

[7] 邱丽芳,陈国洪.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39-140.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5年7月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年龄集中在22~38岁之间,平均年龄(31.4±1.2)岁,孕周23~31周,平均孕周(25.4±1.9)周,空腹血糖(9.7±4.1)mmol/L;对照组年龄集中在23~40岁之间,平均年龄(27.8±2.3)岁,孕周22~34周,平均孕周(24.5±2.5)周,空腹血糖(9.8±3.9)mmol/L。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后选择药物诺和灵R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孕周与体重对饮食进行指导,结合血糖监测水平确定胰岛素具体使用量:孕周为23~31周时,胰岛素用量为0.8U/(kgd),孕周为32~35周时,胰岛素用量为0.9U/(kgd)。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在三餐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剂量分别为早注射1/2,中晚各注射1/4。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剂量与对照组相同,1/2是基础治疗量,通过胰岛素泵进行注射,剩余1/2在三餐前进行皮下注射。在治疗中对患者用餐前后的血糖变化进行监测,并结合监测结果对胰岛素具体用量进行调整,直至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标准范围内(血糖达标水平:餐前为4.4~7.3 mmol/L,餐后2 h为4.9~10.9 mmol/L)。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进行比较,结合餐前餐后对血糖进行检测的结果,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进行统计。对两组患者的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的全部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为(5.3±0.7)mmol/L,餐后2 h血糖为(7.5±1.3)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2.4±0.7)d;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6.6±0.9)mmol/L,餐后2 h血糖为(8.7±1.3)mmol/L,血糖达标时间为(6.7±1.3)d。对比发现,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50例对照组孕妇中,剖宫产18例(36%)、羊水过多17例(3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26%),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18%)、高胆红素血症22例(44%)、巨大儿17例(34%);50例观察组孕妇中,剖宫产8例(16%)、羊水过多9例(1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例(8%),新生儿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4%)、高胆红素血症4例(8%)、巨大儿3例(6%)。对比发现,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羊水过多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口服降糖药方式并不适合治疗妊娠糖尿病,胰岛素不必经过胎盘就能发挥作用,所以适合成为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一类降糖药。相关医学研究显示,随着孕妇孕周的不断增加,胎盘生乳素与孕酮等抗胰岛素样物质显著增加,孕妇机体对于胰岛素的反应敏感度降低,妊娠期所产生的机体代偿功能并不能弥补该过程,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重视预防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是妇产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血糖持续升高会对母婴健康形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孕妇较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羊水过多等多种并发症,而新生儿较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巨大儿等多种并发症。根据临床实践与相关医学报告,笔者认为对孕妇妊娠期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是有效预防母婴出现并发症的重点。诺和灵R属于一种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是短效的降糖药物,具体使用剂量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来确定。该次研究对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究,胰岛素泵的短期效果非常显著,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且降低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表明胰岛素泵所发挥的降血糖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相关医学报道基本符合。胰岛素泵经过对正常胰岛B细胞分泌的仿真模拟,通过特殊生理性脉冲对胰岛素输入进行适当调节,以对血糖进行更加有效地控制,长期输入能够对糖原分解形成较好的抑制,从而对空腹血糖形成更好地控制。通过多次皮下注射方式所注射的药物量比较大,孕妇体内的胰岛素比较容易产生波动,造成血糖控制的时间增加。多次皮下注射可能会由于血糖控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反复,从而造成妊娠结局不理想。该次研究选取2015年7月2016年2月于该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妊娠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发现,对照组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胰岛素泵在降低孕妇母婴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并且在该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注射治疗,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羊水过多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能够快速控制住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自2015年7月—2016年2月在该院接受胰岛素治疗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剖宫产、羊水过多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以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能够快速控制住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胰岛素泵,妊娠糖尿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桂荣,于健,江仁美,等.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妊娠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14(26):56-57

[2] 曲艳玲,陈清梅,练贵香.两种注射方式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8):89.

[3] 严恒,周光武.胰岛素泵治疗妊娠糖尿病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5):101-102.

[4] 刘丹丹,刘学明,张彦虎.个性化营养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6):31.

[5] 黄慧珍,张雪芹,刘兴会.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6(1):87.

[6] 田晓艳,刘改文,李银凤,等.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11):73.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讲稿范文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22例, 男性80例, 女性42例;年龄15~78岁, 年龄>60岁的有86例, <60...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