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1篇
更多资料请看深圳教师人才网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1、你能写出下面4个人物分别属于哪部文学名著吗?
林冲《》赵 云《》保尔《》王熙风《》
2、(1)、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2)、古代的“岁寒三友”指。
3.读《红楼梦》片段,写出其中谈及的四位诗人姓名: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4、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教育网的“文学论坛”准备向大家征集“我最喜欢的名著”阅读感言,请你从下列名著中选取一篇,写上几句感言。(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繁星 春水》
示例:初读《骆驼祥子》,觉得故事好玩;再读,看到了他挣扎的痛苦,看到了他在困苦中走向堕落的无奈。我的理解在加深,对样子的同情和怜悯也在加深。我真想走进小说,帮他一把。
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言:
5、(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其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
(2)林冲,梁山著名英雄,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却走上了“造反”之路。林冲被发配到达沧州后,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请简述主要情节。
6.“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7.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横线上填入人物姓名。
①()雪夜上梁山 《水 浒》②()大战流沙河 《西 游 记》③()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8.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了先后发生在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个弱军打败强军的故事。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用一句话写出故事情节。
9.《水浒传》中,有一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为了“打开危险路”,“杀尽不平人”,他可以全然不顾什么朝廷法度,佛门清规,更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就是_____。绰号________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长坂坡桥头一声大吼,百万大军魂飞魄散,他就是_______。
10.“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哪一部古典文学名著的开篇词?作者是谁?你喜欢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
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1)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推荐一位令自己感动的英雄人物。
人物姓名:作品名称:《》
(2)写一段简短的话,向同学们介绍这位令你感动的英雄人物。要求像“颁奖词”一样简洁流畅,既能概述其主要事迹,又能反映人物的性格。
12.《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庭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_____________。
13.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4.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_____________;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
15.与下列对联、涛文有关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16、有一篇新闻的标题是:纯净水市场“李鬼”泛滥。李鬼出自__________,在这里指代___________。
17、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______________,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___________。
18、名著《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其它两部分分别为《》和《》。
19、《童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的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1)在如此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阿廖沙变成了一个什么样得人?
(2)你从阿廖沙的变化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法布尔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0、《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欢哪几则故事请说说理由.(最少两则)
21、一部真实记录昆虫生活,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它是名著《昆虫记》。该作品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1)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他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
(2)该书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2、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著称。
23、《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的 《》的影响下写成的。集中体现了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24、总的说来,《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的歌颂;二是对的崇拜和赞颂。三是。
25、冰心原名________,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6、《繁星》、《春水》诗集表现了:_________、童真、_________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__________”。
27、《伊索寓言》是________寓言的汇编,相传为________所作。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8、《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举出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把自我牺牲比喻为”,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30、你课外已经读过伊索寓言了,请你说说下列寓言的主要寓意:
《狼和小羊》《猫和鸡》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
《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
《狐狸和山羊》写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井底,却扔下山羊不管的故事,警示人们。
《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
《蚯蚓与狐狸》《鼹鼠》嘲笑。《骆驼与宙斯》批评。
参考答案 :
1.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
2.大闹天宫梅竹松
3、略
4、示例: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言:以前听过有关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总觉得他离我的生活十分遥远;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读这本书,我的看法渐渐改变了;尽管我与他生活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所以我要将保尔那种积极乐观、不向困难屈服的人生的精神作为我的人生支柱,激励我不断前进。
5、(1)旧事重提二十四孝图(2)林冲发配沧州牢城营,梦想在此逃灾避难。高太尉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之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上了梁山。
6、[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答案:醉翁亭,欧阳修为他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名句。
7、①林冲 ②猪八戒 ③诸葛亮
8、例:诸葛亮和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以区区数万人在赤壁击败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鲁智深(或鲁达);花和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张飞(或张翼德)
10、《三国演义》 罗贯中略
11、略
12、王熙凤林黛玉
13、沙悟净(沙僧或沙和尚)贾宝玉
14、关羽(答关云长、关公、关帝亦可);只要是有关关羽的故事即可,如走麦城、水淹七军、温酒斩华雄、桃园三结义等
15、《聊斋志异》《三国演义》
16、《水浒》假货
17、吴用智取生辰纲
18、《在人间》《我的大学》
19、(1)坚强、勇敢、善良的人(2)正面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3)在野外建立一个试验室。
20.示例(1)《乌龟与老鹰》通过乌龟非要学飞翔不可,结果摔死的悲剧,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2)《农夫和蛇》的故事就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
21.(1)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
(2)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诙谐幽默,充满盎然的情趣
22。爱的哲学
23、泰戈尔 飞鸟集母爱童真自然
24、母爱与童真大自然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5、谢婉莹、繁星格、春水体、26、母爱、自然、爱的哲学
27、古希腊;伊索;
28、《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
29、花;花的“芽儿”; 培养花的“泪泉”; 滋润花的“血雨
30、残暴和蛮横;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遇事应多加思索,才不会受骗上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吹牛说大话;贪得无厌。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2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考查训练题 人教版
七年级名著考查训练题
一、《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
在印度诗人
《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内容大致包括对的歌颂,对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如其中一首哲理小诗“墙角的花/你
时/天地便小了。”
二、《伊索寓言》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相应的问题:
有个农夫生命垂危,此时此刻,希望告诉儿子们一个秘密,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我的孩子们,我就快死了;所以我想让你们知道,在我的葡萄园里埋藏着珍宝,你们自己去把它挖出来吧!”儿子们认定财宝埋在地下,为了找到它们,就用铁铲和钉耙反反复复地翻遍了整片葡萄园,然而什么都没有找到。但是经过了彻底的挖掘,葡萄却有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这个故事选自哪部名著?
请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你对该故事的看法:
①
②
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该名著的故事?(答出两个)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童年》
1、作者从高尔基父亲逝世开始,到母亲逝世为止,恰是作者5岁到7岁的童年生活阶段。书中充满了残酷恐怖的生活故事。这部作品叫《
》,与《
》和《
》合称“自传体三部曲”。
2、《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勇敢正直的________,善良乐观的__________,自私残暴的________,贪婪恶毒的__________以及快乐的“小茨冈”和执着的“好事情”。
3、《童年》讲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因此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 ;但也因为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
的色彩,使人在黑暗中看到
,在邪恶中看到
,在冷酷无情中看到
,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
四、《鲁滨逊漂流记》
1、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成功刻画了“硬汉子”鲁滨逊的形象。你认为鲁滨逊的“硬”主要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原著的一个片段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2、写出鲁滨逊在荒岛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自拟)(6个字以内)。
3、“18世纪,一个水手和船长在航行中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荒岛上,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他在与人世隔绝的环境中,独自生活了多年---”此事触发了
国作家的创作灵感,从而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
4、他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向往冒险,他在一座无人的岛上过了长达28年的原始人生活,收到一个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后又因帮助了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国家。他的名字叫(),这部作品是《
》。
五、《昆虫记》
1、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
”,曾被鲁迅先生奉为“
”的楷模。
六、综合题
1、班级举行“我愿与 交朋友”的读书活动。请从下面五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先写出他出自哪部名著,然后结合名著内容,阐述你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
备选人物:
鲁宾孙星期五 阿寥沙 保尔·柯察金
我愿与
交朋友,他是《
》中的人物形象,我愿与他交朋友的理由是:
(50字左右)(2008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2、(06年江苏省南京市改编)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记》被“大话”,《三国演义》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
。”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千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2)材料一中,你认为青少年会如何诠释这种时尚?请将材料补充完整: 他们说:“
。”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3)你从《童年》《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中选择一部,也撰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段阅读心语。
《
》的阅读心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宣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
《童年》《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 名著推荐卡 书名
作者
推荐语
精彩片断(30字左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冰心
泰戈尔
母爱与童真
大自然
孤芳自赏
二、《伊索寓言》
①
勤劳致富。(生活不要依赖别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②
善于教育。(父亲临终前善意的说谎,使儿子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龟兔赛跑、狼来了、农夫和蛇、狐狸和狗等
三、《童年》
1、《童年》,《在人间》 《我的大学》
2、阿廖沙
“我”(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舅舅。
3、天真烂漫、光明、善良、人性的光芒、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四、《鲁宾孙漂流记》 1、2、(略)
3、4、英国 笛福
五、《昆虫记》
昆虫的史诗
讲昆虫生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六、1、能答出人物、作品,联系人物的思想性格谈交朋友的理由。
2、(1)倡导人们多多阅读经典名著。(2)、示例: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意思大约一致即可。
(3)答案略。符合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4)答案略。采用切实可行的形式,能达到倡导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即可。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3篇
一、阅读习惯:阅读文字时, 要做到两动三不动:
眼动、脑动;手、嘴、笔不动。
眼球要迅速随着文字移动, 要做到不经过英汉互译的程序, 往下接着阅读下去。
二、阅读要求:
1. 阅读速度是1 分钟60 词
2.理解文中大意以及能给出最合适文章的标题
3.能做出正确推理判断和引申
4.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涵义
5.理解文章总体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 观点和态度
三、做阅读理解题的顺序:
1. 迅速阅读问题并做出仔细审题, 并在问题中获取问题关键点。搜索题干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概念, 然后去原文中对照找出相应的地方。
2. 返回原文找到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 如人名、地点、时间等。
3. 在选项中确定最佳答案。浅层的问题可迅速选定, 对于较深层次的问题, 一定要将相关原文找到, 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推理, 然后再确定。
能力训练:
一
This is a Chinese boy. His name is Ling Feng. He’s thirteen. He is in No.5 Middle School. 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He is Number 20. 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They love her very much.
( ) 1.Ling Feng is a (n) ______ boy.
A.EnglishB.AmericanC.ChineseD.China
( ) 2.He is in ______.
A.row FourB.row 4C.Four RowD.Row Four
( ) 3.______ is his English teacher.
A.Miss ZhangB.Mr. Zhang
C.Mrs.ZhangD.Teacher Wang
( ) 4.He is in ______.
A.Class 1, Grade 2B.class 1, grade 2
C.Class 2, Grade 1D.Class 2, Grade 2
() 5.He is______years old.
A.30B.12C.13D.11
二
My name is Tom. I’m nine. 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Her telephone number is 13052864515.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 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And this is my sister ( 姐妹) .What’s her name?Her name is Mary. Look!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 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 1. Mother is ______.
A.Mary JohnsonB.Mike Johnson
C.Linda JohnsonD.Nick Johnson
( ) 2.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is ______.
A.13120884699B.13120884966
C.13052864515D.13120889466
( ) 3. Mary is______.
A.sixB.nineC.eightD.seven
( ) 4. My brother is ______.
A.TomB.MikeC.NickD.Johnson
( ) 5. My family name is ______.
A.JohnsonB.NickC.MikeD.Tom
三
看下面的卡片, 然后根据卡片中的信息以及相关提示写出句子或回答问题。
First name:Tony
Last name:White
Class:3, Grade:7
Tel:287—0837 Home 398—6160 School
1. ____________ (boy)
2. What’s Tony’s last na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at class ( 班) is Tony 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ony is at home ( 在家) .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Tony is at school.
What’s his telephone numb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根据所给的家谱图, 完成选项。
( ) 1.John Brown and Anna Smith are Sally’s ______.
A.parentsB.grandparents
C.brother and sisterD.uncle and aunt
( ) 2.Mary is Sally’s ______.
A.auntB.motherC.sisterD.grandmother
( ) 3.Ann is John Brown’s ______.
A.sonB.granddaughter
C.daughterD.sister
( ) 4.Tom and Kate are Ann’s ______.
A. cousinsB. uncle and aunt
C. brother and sisterD. father and mother
( ) 5. From the family tree, Sally has ( 有) ______ cousins.
A. twoB. threeC. fourD. five
五
Hello, I’m Kate. This is a photo of my aunt’s family. The woman in the photo is my aunt, Jane. She is a teacher and she is very kind ( 善良) . 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 and Jack. 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I love them very much.
( ) 1. There are ( 有) ______ people in the photo.
A.threeB.fourC.fiveD.six
( ) 2. My aunt has ______.
A.two daughtersB.two sons and a daughter
C.two daughters and a sonD.only one son
( ) 3. Rose is my aunt’s ______.
A.sonB.sisterC.motherD.daughter
( ) 4. Jeff and Jack are______.
A.elevenB.brother and sister
C.mother and sonD.twins
() 5.Rose is Kate’s______.
A.sisterB.motherC.cousinD.teacher
六
Come and look at the picture. It is a picture of an American family.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John White. He is a teacher. He teaches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You can see Mrs. White, too. She is Dora White. 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She’s a doctor. Mr. and Mrs.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They love them very much.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正 (T) 误 (F) 。
() 1.Tom’s father in the picture is in the hat.
() 2.Mary’s father is Canadian and her mother is American.
() 3.Mrs.White is a teacher, too.
() 4.Tom, Mary and their father and mother are in China.
() 5.Tom is eight and Mary is eight, too.
七
Lost&Found
Lost:
My school ID card
Its number is 2007712.
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6385.
Found:schoolbag
Is this your schoolbag?
It's black and white.
My name is Tony Green.
Phone:236—0731.
Cindy,
Your red notebook 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Mike
( ) 1.Mary’s school ID card number is ______.
A.2360731B.6956385C.2007712D.6958635
() 2.The schoolbag is______.
A.greenB.whiteC.redD.black and white
() 3.Mary’s phone number is______.
A.6956385B.2007712C.2360731D.659385
() 4.Tony’s last name is______.
A.BrownB.GreenC.MikeD.Cindy
() 5.Cindy’s______is in the lost and found box.
A.school ID cardB.schoolbag
C.notebookD.baseball
八
Hello!I’m Ren Lijuan. Lijuan. I’m ten and I’m a student. I’m in Class 6, Grade 4. Lei Hao is my classmate ( 同班同学) .He likes baseball. 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 is a good teacher and we all like her.
( ) 1.Can you spell the name Ren Lijuan?
A.Yes, I am.B.Yes, I can’t.
C.No, she can’t.D.Yes, I can.
() 2.How old is Ren Lijuan?
A.It is ten.B.I'm ten.C.She is ten.D.You’re ten.
() 3.What class is she in?
A.She is Class 4.B.She is in Class 6.
C.She is in Grade 6.D.She is in Grade 4.
() 4.Is Miss Niu her English teacher?
A.She is her teacher.B.Yes, he is.
C.Yes, she is.D.No, she isn’t.
() 5.Does Lei Hao like baseball?
A.Yes, he does.B.No, he doesn’t.
C.I don’t know.D.No, he does.
九
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He is twelve. 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I think it is three. 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英语教科书)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 英汉字典) in it. 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He is twelve, too.
根据短文内容, 判断下列句子正 (T) 误 (F) 。
() 1.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
() 2.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3.I know his cat is Mimi.
() 4.You can’t see a ball in his schoolbag.
() 5.Peter is Chinese, too.
十
This is Jim’s room. It’s a nice room.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n the wall ( 墙) .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 There is a sofa and a bookcase, too. 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There are some pencils, a pen and a ruler in the pencil box. Jim’s sofa is near the bookcase. His baseball is under the bed.
() 1.There is______in his room.
A.a desk and a chair B.a desk and some chairs
C.a chair and some desks D.some desks and a chair
() 2.The desk is between the______and the______.
A.sofa;bookcase B.bed;bookcase
C.bed;sofa D.sofa;bed
() 3.Jim’s pencil box is______.
A.on the desk B.next to the desk
C.under the bed D.in the desk
() 4.Jim’s bed is near the______.
A.sofa B.plants
C.desk D.bookcase
() 5.Jim’s______is under the bed.
A.pen B.baseball C.ruler D.watch
答案:
一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一句“This is a Chinese boy. ( 这是一个中国男孩。) ”可知。
2.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六句“Ling Feng is in Row Four. ( 凌风在第四排。) ”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Miss Zhang is his English teacher. ( 张女士是他的英语老师。) ”可知。
4.A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第五句“He is in Class One, Grade Two. ( 他在二年级一班。) ”可知。
5.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句“He's thirteen. ( 他十三岁了。) ”可知。
二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三、四句“This is my mother ( 母亲) .Her name’s Linda Johnson. ( 这是我的母亲, 她的名字是琳达·约翰逊。) ”可知。
2. 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第八句“His phone number is13120884699. ( 他的电话号码是13120884699。) ”可知。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一句“Mary is eight and Nick is six. ( 玛丽八岁, 尼克六岁。) ”可知。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文中倒数第二句“The boy is my brother ( 兄弟) Nick.”可知。
5.A点拨:细节理解题。family name是“姓”, 而且英美人的姓通常放在后面, 故由“And this is my father ( 父亲) .His name is Mike Johnson.”可知“我”应该姓约翰逊。
三
答案:1.His name is Tony./He is Tony.
2.Tony’s last name is White./White.
3.Tony is in Class 3./Class 3.
4.His telephone number is 287 0837./287 0837.
5.His telephone number is 398 6160./398 6160.
四
1.B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家谱可知, Sally的妈妈是Kate, Kate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 故John Brown和Anna Smith是Sally的外祖父母。故选B项。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Kate (Sally的妈妈) 与Tom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自然Tom是Sally的舅舅, 而Tom和Mary是夫妻关系, 故Mary是Sally的舅母。故选A项。
3.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女儿。故选C项。
4.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Ann, Kate和Tom都是John Brown和Anna Smith的子女, 故他们是兄妹或姐弟关系, 所以Tom和Kate是Ann的brother and sister。选C项。
5.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家谱可知, Sally的舅舅家有三个孩子, 故她有三个表兄妹。选B项。
五
1.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内容可知, 照片中有my aunt (Jane) , Jeff, Jack and Rose四个人。
2.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se are my cousins, Jeffand Jack. (这些是我的表兄弟杰夫和杰克。) ”和“Look!That lovely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 (看, 那个可爱的婴儿是我姑姑的小女儿, 罗丝。) ”可知, 我姑姑有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故选B项。
3.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 Look!That lovely ( 可爱的) baby is my aunt’s little daughter, Rose.”可知。
4.D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They are seven and they are twins ( 双胞胎) .”可知。
5.C点拨: 推理判断题。 因为Rose是Kate’s aunt’s daughter ( 凯特的姑姑的女儿) , 所以Rose应是Kate的cousin (表妹) 。故选C项。
六
答案:1.T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句子“The man in the hat ( 戴着帽子) is Mr. John White. ( 戴着帽子的那个人是约翰·怀特先生。) ”和“Mr. and Mrs. White have two children, Tom and Mary. (怀特先生和夫人有两个孩子, 汤姆和玛丽。) ”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s from Canada ( 加拿大) .”可知, 玛丽的妈妈是加拿大人, 而不是美国人。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句子“She is a doctor. ( 她是一个医生。) ”可知。
4.F点拨:细节理解题。通读全文我们只知道“Mr.White teaches ( 教) English in a middle school in China.”, 但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否在中国。故题目错误。
4.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短文倒数第二句“Tom is ten and Mary is six. ( 汤姆十岁, 而玛丽六岁。) ”可知。
七
答案:1.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Its number is2007712.”可知, 其中Its即指school ID card。故选C项。
2.D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Found栏“It’s black and white. (它是黑白相间的。) ”可知。故选D项。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Lost栏中“My name is Mary Brown. Please call 695 6385.”可知。
4.B点拨:细节理解题。因为他叫Tony Green, 故Green是他的姓。
5.C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最后一篇中red notebook可知。
八
答案:1.D点拨:细节理解题。以can开头的一般疑问句, 应用can或can’t回答, 先排除A项。B项本身前后矛盾;C项不合题意, 故选D项。
2.C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ten...”可知。A、B、D三项均为人称与题意不符, 故排除。选C项。
3.B点拨:细节理解题。由“I’m in Class 6...”可知“任丽娟在六班”。故选B项。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由文中“Miss Niu is my English teacher.”可知本题应作肯定回答。选C项。
5.A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likes baseball.”可知。选A项。
九
答案:1.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第一句“Wang Hua is a Chinese boy.”可知。
2.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e is in Class Two, Grade One. ( 他在一年级二班。) ”可知题目错误。
3.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is is his cat. I don’t know its name. ( 这是他的猫,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可知“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故题目错误。
4.T点拨:细节理解题。由“That is his schoolbag. You can see a pencil box, an English textbook ( 课本) , two Chinese textbooks, some exercise books and an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英汉词典) in it.”可知:他的书包里没有球, 故题目“在他的书包里, 你看不到球”是对的。
5.F点拨:细节理解题。由“His good friend is Peter. Peter is an English boy.”可知“彼得是一个英国男孩”, 故题目错误。
十
答案:1.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There’s a desk and a chair in his room.”可知。
2.B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可知。
3.A点拨:细节理解题。根据句子“His schoolbag and pencil box are on the desk. ( 他的书包和铅笔盒在课桌上。) ”可知。
4.C点拨: 细节理解题。 根据句子“The desk is between ( 在……之间) the bed and the bookcase. ( 课桌在床和书橱之间。) ”可知床在课桌附近。
阅读训练七:《月,阙也》 第4篇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虚合起来了。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了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熠熠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文章标题是“月,阙也”,却为什么提中国的神话故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谈谈你对“阙的境界”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提到“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你能谈谈其中反映出的人生态度吗?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提示:上面三个问题的设置,要求读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万不可拘泥于一点一个层面作答。我们可以:一、多合作,和同学一起共享你的理解,拓展思考的层面。二、多辩论,就某一难点集中性的展开辩论,加深思考的深度。三、多展示个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答案的多维性,要求我们对文章内容要做个性解读,才不至于千篇一律。
参考答案
1.(1)文章通过“神话故事”的讲述,增加了文章的知识容量,体现散文“一线串多珠”、“形散神不散”的要求。
(2)中国的神话故事,并非和“月”无关,两个故事都说明了天地也有其残缺的一面,由此及彼,让人自然联想到运行其间的日月星辰更不可避免。
[提示]两个要点缺一不可。本题强调多角度思考。
2.(1)追求花好月圆,“阙”即“缺”,不完美有缺点。(2)“阙”是一种常态,“阙”和“不阙”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主观而改变。(3)“阙”本身就是一种关,人生在世哪一刻都是美好完满的。
[提示]境界有高有低,又必须顾全各个层次,本题强调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3.(1)①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求阙”体现了曾国藩不怕“不如意”,敢挑战困难的精神,和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②“阙”在曾国藩眼里已经不是坏事情,“阙”能制造美丽,(依据文章“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内容得出这一观点),“求阙”即是求美丽。体现的是曾国藩不断追求完美、寻找挑战、敢于拼搏的人生态度。
③“阙”或“不阙”都是事物的一个过程,一个角度,无甚区别,人生百态,得失荣辱,都应顺其自然,体现曾国藩追求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提示]以上三个要点,随着读者对文章主题思考程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结论,但三个要点都符合曾国藩的人生态度,只有思考的角度不同,无答案的优劣,符合其中一个要点即可。本题强调个性解读。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5篇
(一)《朝花夕拾》
1.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C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2.了解名著。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的一部散文集是《__朝花夕拾__》,《藤野先生》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__仙台__(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幻灯片)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__弃医从文__的想法。
3.名著阅读。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这段文字选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__《五猖会》,讲述了作者儿时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__
4.选择题。
(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学医太难
(3)《朝花夕拾》中,阿长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列哪一个不是阿长的性格特点( C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4)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B )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5)《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的是( B )
A.《五猖会》 B.《琐记》
C.《父亲的病》 D.《无常》
(6)《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是哪篇文章( B )
A.《琐记》 B.《无常》
C.《二十四孝图》 D.《狗猫鼠》
(7)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长妈妈”的篇目是( D )
A.《狗猫鼠》 B.《五猖会》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二)《西游记》
1.填空。
(1)《西游记》,长篇__章回体__神话小说,是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作者是__吴承恩__,字汝忠,号射阳山人,__明__代人。
(2)《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至十二回是全书的__引子__,其中前七回写__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__,表现的是孙悟空对__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__,体现出了__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__;第八至十二回写唐僧的__来历__、__魏征__斩蛇、__唐太宗__入冥府,交代__取经的缘起__。第十三回至一百回写__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__,蕴含着__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获得幸福成功__的人生真谛。
(3)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 猪八戒 )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 猪八戒 )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 孙悟空 )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 唐僧 )念紧箍咒痛苦在后( 猴 )头
( 孙悟空 )坐天下毛手毛脚
( 猪八戒 )吃人参果不知啥滋味
2.综合题。
(1)有人看了《水浒传》后,出了一句上联。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对出下联。
上联:疾恶如仇,鲁达拳打镇关西
下联:化险为夷,__师徒取得真佛经__
(2)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补全下联。
下联:降魔伏妖,__悟空荡平取经路__
(3)根据诗句判断人物。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沙悟净 )
(4)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孙悟空 猪八戒 白骨精 红孩儿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6篇
一、现代文阅读
1---16篇
二、文言短文阅读
1.画蛇添足
2.狐假虎威
3.吾失足容
4.犬人
三、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文章阅读 1.我的梦想
2.母亲
3.马语
4.大 风
5.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四.阅读答案
学校:徐州市*******中学七()班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提纲(课文语段阅读)
《忆读书》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进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中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来去干他的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了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我同时还看到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这对于我的作文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胄,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里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一,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国描写的人物,如林冲DD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DD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
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
2.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
(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
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由此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喜欢《水浒传》而不喜欢《荡寇志》,试再举出《水浒传》中的人物。
作者是一个有正义感,爱憎分明的人。《水浒传》人物个性鲜明,宋江,林冲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风筝》
(一)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樵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不过,心头不禁悲哀。
3.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指“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把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5.“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6.“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不仅指当时的勇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7.文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责的人。
(二)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爱,嫌恶他,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同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恰当的词是(B)
A.虽然但是因为
B.不但并且因为
C.虽然但是所以
D.不但并且但是
2.第一段中写道“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对风筝入迷。
3.我为什么鄙视“放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4.第二段中的“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突出我的专制,盛怒和蛮横。
5.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第二段文字的内容。
精神的虐杀。
《回忆我的母亲》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
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
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
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
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
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
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
能做到的。
1、写出文中概述母亲对作者教育影响的句子。
(1)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3)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2、第三段中,“离我而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母亲的深沉的哀痛之情。
3、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是否重复?为什么?全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议论不重复,“创造了”是已经创造的意思,“创造着”是正在创造的意思。全句的含义:强调正是如母亲这样平凡的人民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4、“这是我能做到的”中“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指代两个尽忠的具体内容
5、作者用了两个“尽忠”,这是报答母亲的方法或行动。“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6、文中说到的“希望”是指中国共产党
7、你的母亲有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件小事具体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
《小巷深处》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没,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1、第①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的哪些方面?
“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2、第②段中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说明了什么?
形象地说明了母亲在人前“以我为荣”,巧妙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作为女儿的“我”,虽能察出母亲心中的落寞,却不为所动,从而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
3、第③段中写“我:住进了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母亲不辞辛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
4、第④段中“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一句中“我”为什么加引号?
穿上连衣裙的“我”不是原来的“我”,不再朴实、纯洁。
5、第④段中哪些句子表明了“我”有强烈的虚荣心?
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
6、第④段中母亲早已察觉“我”对她的感情变化,但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间接地说明了这一点,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好处: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母亲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更有利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7、当我要求母亲没急事别去找我时,母亲沉默可好长时间,请想像描写一下母亲的心理活动。
例:“这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她怎么就一点也不体谅我,唉,算了,自己吃点苦没什么,还是别难为孩子了,只要她高兴,怎么样都成。”
8、“我”对母亲与母亲对“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写“我”的虚荣、浅薄来衬托母爱的深沉无私。
《我的老师》
①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从家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停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水果树下休息。果树给人们提供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块能坐的地方。由于这块阴凉地方很好,莎利文小姐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我再从树上下来。
②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身上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的热量,还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从大地散发出来,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我离开了老师,一个人高高地悬挂在树枝上,我感到非常害怕,也感到很孤单。我的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③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子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轰鸣声,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的树枝摇晃得更厉害。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我的老师来了,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解释词语
骚动:**。
颤抖:哆嗦;发抖。
2、概括这三段要表达的意思。
我独自一人在树上,在大雨来临之前产生恐惧心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3、找出大雨将至时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埋下伏笔。
4、莎利文老师是通过何种途径让我认识大自然的。
让我置身于大自然,亲身体验自然中不仁慈、不友好的一面。
5、“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句话中“这件事”是指什么?
让我独自在树上感受大自然,经历暴风雨。
6、文中哪句话表达了“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认识?表达方式是什么?
“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表达方式是议论。
7、第②段中“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请合理想像我此时的心理感受。
例:老师,你去哪儿啦?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呆在这儿?要下雨了,我真的好害怕,好孤单,老师,你快来吧!你快来吧!
8、莎利文老师可以说是改变了海伦的命运,这样的老师好吗?好在什么地方?
好。老师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把知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生活带来欢乐。
《春》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第一段虽写春草,但写了人的动作行为,目的是什么?
写人的动作行为,实际上是间接地写草地,突出草地的嫩绿可爱柔软舒适。
2.作者写春花从哪几个角度进行观察描写的?突出了春花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视觉、嗅觉、听觉突出了春天花朵多,花色艳,花味香的特征。
3.短文写春花花色艳,品种多,可用成语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来概括。
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此句联想到一个成语是春华秋实。
5.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的对春花的是侧面描写。
6.“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几句话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与桃树、杏树、梨树的排列顺序一致。
7.“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写出了怎样的情景?你能写出有同样情味的一句古诗吗?
写出春意勃发、喧闹、沸腾的景象。“红杏枝头春意闹”。
8.描写春风,突出春风什么特点和暖、清新(用两个词语概括)?作者分别从哪几种感觉上来描绘春风?各举一例说明。
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视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听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9.春雨,其特点是细密和轻盈。描写的顺序是从静景写到动态,从物写到人,由近到远,这段描写所形成的意境是恬静和平。
(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这三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都是春天,喻体分别是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仅限一个字)的特征。
2.这三个比喻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说春天是一年之始
春天像小姑娘,是说春天娇艳美丽。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是说春天充满活力。
3.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个比喻句顺序不能调换。因为三个比喻句连用,从多方面,形象生动、完整地展示了春天整个生长、发育成熟的过程,揭示了春天的个性,给人以丰富的美感。若调换顺序,则打乱了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本段描写的内容是雪后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承上启下
3.“山的肌肤”指的是景色
4.第一段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本段围绕那个字写景。
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妙”
5.“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1)“这件花衣”比喻什么?(2)为什么会产生“被风吹动”的感觉?
(1)比喻下了小雪后的小山的山坡上一道白、一道暗黄的景色。
(2)前面已有“看着看着”,表明是人久久注视后的视觉变化,对那“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波纹注视久了,以致产生了波动的感觉。
6.段中的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前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运用的修辞是拟人
7.“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这指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景色,这是个比喻句,本体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喻体是小水墨画,喻词是是(暗喻)
8.试分析语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粉色”一词,既写出了夕阳斜照下薄雪的容颜,又与上句的比拟句相一致,“秀气”这里的含义是玲珑秀美。既写出了济南雪后山景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竹林深处人家》
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确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路,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1、文段的作者从两个观景点描绘了不同的竹林景物,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并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1)远望所见:远远望去,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其余什么都看不见了,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海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
(2)深入竹林所见: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去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有出现在我们眼前。
(3)写景顺序:由远及近。
2、“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句中用“铺”而不用“长”,为什么?
极言竹子之多,“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根挨一根。
3、第二段写竹海有什么感受?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竹海的什么特点?
作者的感受是清凉、幽深、奇妙的,可从“仿佛是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看出;还可以从“那一丛竹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看出。这些感受说明了竹林的深、密的特点。
4、以上语段写竹海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5、选文用大量笔墨写景,目的是什么?
本文虽然用了很多文字写景,但目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表现竹农丰收的喜悦,起铺垫作用。
6、“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能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有时看到前面一丛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
7、从这两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看出作者见到竹林时的惊讶、喜悦之情。
《空城计》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2、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这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镇定自若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而临危镇静、自信。
3、由哪个词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并决定退兵?用原文回答,他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疑”字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退兵原因,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4、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
5、根据语段,概括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
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出奇制胜
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疑、自负草率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
2、选文第一段突出了军情的危急,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诸葛亮)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
3、文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大惊失色”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尽皆“强调个个官员无一例外,更能突出情况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4、阅读选文第二段,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所施的“空城计”“空”在哪里?
藏起军旗;隐蔽军兵;大开城门,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孔明只带两个小童在城头焚香操琴。
5、城内军队已很少,诸葛亮为何还要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这样的命令?
因为城越显得“空“,就越能让司马懿心中起疑,令其中计。
《心声》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指出⑧⑨段中表现京京情感变化的动作描写的词语并说说是什么心理。
泪珠涌出,感情投入,联想到自己想爷爷和玩伴的感情;叹口气,坐下:心情轻松,完成心愿,表达了心声的满足。
2、认为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是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无奈,不放心;感动,内疚
3、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埋在心底的亲情、友情
4、“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被京京的真情朗读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
5、文中哪一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京京的勇敢和坚定。
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6、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赵小桢在公开课的表现不好,原定好她朗读,平时又很骄傲,到关键时候就不行,心慌,害怕了。
李京京真诚,勇敢,虽然平时读课文不好,但这篇课文他太喜欢了,自己练过几次,又有着与课文中人物的同感,有信心能读好,所以大胆举手了。
7、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做事要认真,要有真情实感,要勇敢。老师对学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深入理解学生内心。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第8篇
一、目的与意义
为了让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了解我校七、八年级学生名著阅读的具体情况, 了解教学中所推荐的必读名著目录是否受到学生喜爱, 是否适合学生阅读需要, 并指导下一步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二、调查依据及方法
1. 调查依据新课标中阅读规定及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要求;
2. 依据七、八年级学生名著阅读状况及学生人数展开调查;
3.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
三、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我校七、八年级学生实际情况, 参照部分文献及相关调查报告, 设计合理的科学的调查问卷, 问卷主要包含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名著阅读情况、阅读名著对学习的帮助、阅读习惯、教师辅导等方面。 ( 具体问卷略)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七年级共四个班, 一个班30 人有20 人左右能坚持每天看半小时课外书。八年级共四个班, 每个班39 人, 我们从每个班随时抽取15 名学生, 共156 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1. 名著阅读状况分析
分析学生目前名著阅读状况, 非常喜欢阅读名著的占50.3% , 比较喜欢的占28. 5% , 一般或者不喜欢的共占21. 2% 从这里看来学生对名著的认同的占大多数, 但还有一部分有待教师引导。从学生完成名著阅读计划来看, 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完成,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成, 并且这与超过阅读30 分钟的学生比例相接近。
依据上述结果分析, 我们可以简单得出, 我校七八年级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 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完成自己或者教师安排的阅读计划, 这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引导有重要关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对阅读名著的兴趣不高, 或者说没有进入阅读状态。
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保护学生现有的名著阅读兴趣,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另外三分之一兴趣不太浓厚的学生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 并坚持每天完成阅读时间,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名著阅读态度分析
从阅读的题材来看, 喜欢读历史题材的占38. 4% , 喜欢社会现实的只占15. 1% , 喜欢科幻小说占40. 0% , 喜欢军事的占12. 5% , 喜欢其他的占4. 5% ; 认为名著阅读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占70% , 认为作用大的只有5% , 却有25% 学生当成一种娱乐; 有所推荐的名著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满意, 三分之二的学生觉得应该广泛一些。
依据上述结果分析, 从结果看目前推荐的名著不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这可能是由于现代教育的发展, 学生所能接触的信息更为广泛, 很多名著学生已经多次读过。从喜欢的题材分析, 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 对科幻类的题材更加有兴趣, 如 《西游记》 《封神榜》等更加有兴趣, 对现实题材的著作反而兴趣不大; 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和自身成长都是很有益处的, 但也有一部学生阅读仅仅为了打发时间, 娱乐等, 说明对阅读名著的认识不清。
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应该在推荐名著时, 广泛收集学生建议, 更新观念, 在教材推荐的名著目录上增加一些既对学习有帮助, 学生又感兴趣的著作。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一些社会现实的著作分析, 引导学生有兴趣的阅读, 并注意纠正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 不仅仅为了打发时间和娱乐而阅读。
3. 名著阅读环境分析
分析学生阅读名著的环境及技能可以看出, 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阅读占60% 以上, 向他人借阅的形式也占到了20% , 手机阅读占到10% , 可以看出学校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至关重要;同时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影响更是巨大, 占到80% 以上, 但类似阅读分享活动却少的可怜。
依据上述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认为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主要书籍都是通过图书馆借阅阅读的; 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引导对学生的阅读有着主导作用, 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也很欠缺, 有待加强。
学校应该加强图书馆的建设, 增加图书的质量和数量, 提高管理, 让学生能更加便利的借阅到好的图书,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借阅, 但要对手机的阅读加强引导, 因为手机上的信息良莠不齐, 稍不留意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后果;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类似阅读交流会这类的活动,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也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初中生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阅读涉及到阅读的兴趣、落实情况、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 通过问卷调查, 掌握这些情况, 对以后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调查目的,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林红娟.初中生名著阅读调查分析和策略[J].科教文汇, 2010, (02) .
七年级上册名著阅读训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