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莲生三十二2025-09-191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而我国人口增长速率缓慢,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严峻问题。老年教育就是能让更多的老年人接触新知识,这样就会达到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发展和谐,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身心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提高了生命和生活的质量。所以,老年化教育的开展有益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农村成校 老年教育 策略

在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不仅能够把农业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业劳作者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了有实行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发挥老奶奶教育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对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进行了现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

一、开展农村成校的现状

在党的号召下,开展的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使得农村成校的建立达不到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体现老年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作用。当前,有些地方的老年教育的管理者对开展成校的重视度不够,以至于老年教育不能达到统筹管理,出现“真空”管理现象,无法达到全局管理。加上师资与经费匮乏,无法满足老年人对知识的追求,就难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宣传力度不够大,影响范围小,让许多农村老年人无法真正的接触并了解老年教育,这种状况对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反映为以下几点:

(一)对开展农村成校的重视度不足

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也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的,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不足,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发展老年教育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前景,所以,在农村,老年教育一直都没有提上议程。农村老年人口数较大,上级对农村成校推进老年教育给予的重视度不够,就会浪费大量的农村老年资源,这些资源不能得到使用,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当地老年人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样的农村老年人整天由于不能满足自己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渐而就会被消磨掉原有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浪费宝贵的经验财富。

并且各地领导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有大部分的人认为老年工作者退休之后,只要有生活费拿、有地方住、有饭吃、有提供锻炼的地方就已经是很好,觉得老年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无关紧要了,所以接受教育也不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对想要接受文化教育的老年工作者虽说也会提供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就不像是锦上添花的事,这样就让老年教育变得毫无意义了。

(二)师资与经费匮乏

老年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项十分棘手的问题,同时开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也很高,所以,提高老年教育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老年教育工作难以开展主要还是由于经费的匮乏,这样既请不到好的老师,也没有良好的环境给老年人进行学习。

由于农村发展比较落后,很多农村老年人到达一定的年纪之后就难以做体力活,他们就只能呆在家里,做一些较轻的家务活,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子女,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保障只来自于子女,使得让农村老年人进农村成校接受老年教育就难上加难,农村成校自然也变成了摆设,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不仅入学的人数达不到环境的需求,师资力量也十分有限,而且对于农村老人來说,能自愿去接受老年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教育的质量就根本达不到要求。

(三)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老年工作者不能清楚的认识自己进行老年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老年人会选择在家安享晚年生活,觉得自己忙忙碌碌了一生,现在正是享受的时候,继而难以进入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老年人的这种意识形成,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地区对退休老人进行的宣传力度不够,难以提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退休老人的心里还没有形成学习既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是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理念。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老年人乐意并且主动去接受老年教育,让他们明白老年教育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地来看,当前提高老年教育质量是最有益的,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增加对老年教育的重视,正在逐步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并且发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到老年教育工作中,为此还制定了一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在师资与经费方面上,利用联合办学。在成人师资的教育工作者中,大部分都是学历高,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依靠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可以节约教育经费,而且对教育者本身也有益处,这样的他们就是“双型”教育者,增加了经验,还得到了面对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想法,让他们的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成校老年教育的好处

各级老年大学的建设,拓宽了老年人再次走向社会,奉献人民的机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如此,有的老人利用自己在老年成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建立大棚蔬菜,增加自己的收益。有的接受了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在各大校区建立了自己的老年艺术团和演出队,为社会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他们活跃在各大社区、乡村、积极参加文体活动,他们是一支宣传老年教育的主力军,在他们的身上很好的体现出老年教育的教学目的。

我国老龄化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让老年人接受老年教育,有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社会发展观,让老年人在晚年还能为人民和社会展现自己的活力与能力。老年人在别人的眼里一直都属于弱势群体,因为他们还不会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接受了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就会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老年人占据着我国人口的一大部分,接受老年教育的老年人能有效提升自身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经常出现年轻人被老年人道德绑架的案例,甚至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农村老人由于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收入低,当自己的儿女无法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就会走向偏路,步入歧途。还有的老年退休者,退休之后事情较少,除了平时的广场舞和喝茶下棋,有的老年人还甚至染上了六合彩,没有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这样的老年生活久而久之就会较为枯燥。可见,给老年人进行老年教育是无比重要的,接受老年教育,学会利用自己所学去提高自身的收益,身心都可以得到锻炼;接受老年教育,增强了老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很好的拒绝推销;接受老年教育,遇到的同龄人越多,兴趣投和,便可以组建成校老年艺术团,各校闲暇是可以举行比赛,让老年生活多一份乐趣,交多一个朋友。

(二)有利于老年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许多农村老年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能接受教育的老年人少之又少,老年的头脑不如年轻人的灵便,对于很多事情都不能很好的具有明辨好坏的能力,进而就会造成老人上当受骗,损害老人的自身利益。而农村成校的建设可以让老年人学到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随着老年教育的兴起,需要不断的更新老年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手段,参与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的薄弱知識部分整体统筹,理顺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哪部分的知识,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来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安排,以满足老年人的迫切需求。

(三)老年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阻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大量将要退休的人口,离开了工作岗位,需要的青少年人才却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会达到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社会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供应不足,老年教育就可以弥补人才空缺这一部分,接受老年教育的老年人可以运用知识,加上多年的社会经验,提供自己的绵薄之力。农村成校的建立,让农村老人具备专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区级成校的建立,让社区老人不再觉得无所事事,多参与社区活动,提供爱心;市级成校的建立,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运用知识维护自身利益。

三、在新形势下开展老年教育的策略

开展老年教育的好处不仅仅是对于老年人,老年人自身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上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需要在新形势下顺利开展老年教育,就需要利用有效资源,进行资源互补和共享,在上级给予重视下增加组织结构的建设,面对经费不足,就多渠道的解决经费,增加特色教育,提升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

(一)利用有效资源,进行资源互补和共享

老年教育的师资匮乏,即使环境条件满足需求,没有师资的农村成校也仍是一个空壳,毫无用处。这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资源,在退休的老年人中,是教师的人数定然不少,这就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让他们重新拾起粉笔给其他老年人进行需要的教育知识。两两之间还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学习中增加经验。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需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加的办学体制,加强各县政府统筹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文化、体育等。利用现有的老人活动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开展老年教育。以街道、乡镇为老年教育的发展重点,建立不同类型的老年文化学校,进一步完善村委成校老年教育,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应自主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成校的入学率,开展适合老年人思想特点、政治文化的课程,帮助老年人学会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

四、结论

在农村成校开展老年教育是重中之重的事宜,需要各个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及老年人的积极配合。有益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益于利用我国现有的人才资源。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是为了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发挥老年教育治理老龄化社会的作用,抓住机遇,开创老年教育新局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卫丽.河南省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殷金梅.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我国城市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一  重新思考审美主义

罗雅琳:吴老师,在您即将出版的著作《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商务印书馆,即出)中,第一章修改自您1999年发表的文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这也是您在2003年获得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一等奖的论文。您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审美领域具有难以被一元化的现代性理念所整合的异质性、复杂性乃至颠覆性。事实上,在这篇文章发表后的二十年里,哪怕“纯文学”观念已经遭遇挑战,您也一直对审美与“文学性”的力量怀有坚定的信仰。您这次将这篇文章置于本书的第一章,也显示出这篇文章对您或许具有某种思想原点或者研究纲领般的意义。可否请您先回顾一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一文的写作背景?为何您在二十年后选择以这篇文章作为著作的开头?

吴晓东:这篇文章其实是给王晓明先生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写的书评,这本书当时影响很大,汇集了海内外著名学者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最具前沿性的研究,也大都有方法论的启示。而我就试图借助于书评的写作,重读这些1980年代以来最具有开拓性的文章,试图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点借鉴,以期在学界前辈既有的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上,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研究个性、领域和方法。

在我写这个书评的1999年,1980年代借助于西方现代主义所建构的关于纯文学和先锋文学的理念带来的历史能量有被耗尽的迹象,并开始呈现出所谓的内在问题,显示出仅靠西方的现代性和现代主义范式无法真正解决我们自己所遭遇的问题。因此,学界想寻求一些新的问题视野和阐释框架,也是学术转型的必然。而我则隐约感受到,如果寻求与现代性文学方案和图式进行对话,审美主义问题可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如何打捞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审美性向度所内涵的历史动能,可能依旧是值得学界关注的大问题。而我个人的兴趣焦点也更集中在诗学、审美和文学性方面,所以想就审美主义的问题集中思考一下。这篇书评的写作也有建立自己学术起点的意味,就我后来的研究思路而言,是有一点儿你所谓“原点”的意味。而《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一书,其实是我的自选集,编选的时候就把《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放在了第一篇。

罗雅琳:此前,我一直认为,您之所以偏爱审美主义的立场,与您的个人气质或者大学时代所熏染的1980年代“纯文学”思想谱系有关。但这次重读这篇写于1999年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我发现,您在其中引用了不少当时最前沿的文学研究成果,如汪晖先生的《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王德威先生的《从头说起》、杰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请问您对于审美主义的关注是否与当时的这种学术热潮有关?有哪些著作对您的审美主义文学观念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吴晓东:你的概括和观察很有历史感。世纪之交的确重新兴起了反思现代性的潮流,而在文学领域则是重审“审美现代性”,试图重建审美与历史的关系,也引入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文学性”范畴。之所以说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当时对“文学性”的强调,不再像1980年代的“纯文学”理念对所谓“纯”的执迷,而是把重点落在文学性所内涵的繁复性和包容性上,这就是你所谓的新一波审美主义的核心关切。也因为当时学界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甚嚣尘上,现代性的范式具有覆盖一切的意味,也会影响我们借鉴西学的其他面相,如果不能完全挣脱现代性范式的束缚,我们就难以生成自己的范式。而审美性和文学性维度或许可以多多少少打破以现代性理念为支撑的一元化历史图景,提供我们认知20世纪本土文化实践中的异质性和差异性。

你刚才提及的若干学术著作当时还没有出版,对我影响更大的是后结构主义、福柯以及新历史主义。比如张京媛主编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几位同届的同学,如陈跃红、黄学军、程巍、孔书玉,正在跟随乐黛云老师读硕士,都参与了这本书的翻译,也使新历史主义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比如书中收入的格林布拉特的《通向一种文化诗学》、海登·怀特的《评新历史主义》、杰姆逊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等文章,就最早引发了我对文化诗学的关注和兴趣,也启发我如何把审美与文学性问题置于历史语境中去思考。

二  从“纯文学”到“文学性”

罗雅琳:這本书的副标题是“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主体”和“形式”,都是1980年代“纯文学”思潮的核心概念。不过,您在书中多个地方提出主体位置无法逃脱意识形态的裹挟,并且不是将对于“形式”的研究划入“内部研究”的范畴,而是强调形式中凝结着主体状态和社会历史语境两个层面的内容。这体现出您在使用这两个概念时,与1980年代的“纯文学”拉开了距离。您似乎更倾向于将“文学”视为一种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中介,而非一种自足的本体。事实上,我发现您更常使用的概念是“文学性”而不是“纯文学”,请问这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

吴晓东:概念的选择和转化背后永远渗透的是历史视野。比如从“纯文学”到“文学性”,其实就是想破除“纯文学”概念之中对文学的某种封闭式的理解,重新激发文学的活力和开放性。其实“纯文学”在1980年代初也是一个具有政治动能的激进范畴,而不能只从“纯粹”的意义上进行考量,“纯文学”的概念所内涵的反叛力量在1980年代初与新启蒙主义互为表里,也在重新启发学界认知西方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助于带入完整的西方文学史视野。但是,一个概念的历史能量终有耗尽的一天,“纯文学”就是这样的范畴。而引入“文学性”的概念尽管也是一种权宜之计,但毕竟可以重新为文学赋予一种更为开放性的活力。

而真正为“文学性”赋型的,其实是1990年代的历史语境。进入1990年代之后,学界开始了所谓的史学转向,既使我们对文学以及文学研究的理解更为历史化,也打破了1980年代具有统摄力的新批评的内部研究视野,有助于把文学进一步理解为主体与形式在历史语境中的互动。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材料和社会学材料不同,文学是主体行为,也是形式的呈现。但是与1980年代对文学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不同,经过了1980年代末的文化转型,1990年代的人们看到的是主体的被裹挟性,或者被裹挟在历史的浪潮中,或者是被福柯和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所裹挟。主体终于意识到自己是要带着镣铐跳舞,而加缪所阐释的西西弗周而复始地推石头上山的命运,也被体认为现代人在历史中的真正的宿命。但也正像加缪赋予西西弗的神话以激情的方式一样,我们在意识到主体的限度的同时,也才真正能够洞察自己的自由,从而破除1980年代知识分子被大写的主体意识所欺瞒的历史幻觉。

罗雅琳:近年来,“历史化”和“社会史视野”逐渐成为现代文学领域一股重要的研究思潮。请问您如何理解这一研究思潮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过度的“历史化”是否会影响对其文学品质的感知?

吴晓东:如果说学界是把“历史化”和“社会史视野”看作是研究思潮的话,那我就更倾向于把两者视为研究文学的内在的图式和方法,也免不了被文学性的视野所渗透,因此,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结构性的互动关系。原因很简单,就是文学生成于社会和历史语境之中,文学文本也免不了要映射社会与历史,因此从本体的意义上说,讨论内化于文学文本中的历史与社会史,是文本研究的应有之义。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内化于文本中的社会和历史”,因为文本中的社会和历史,其实是与文学形式胶结为一体的,是要透过形式的滤镜进行折射的。如果充分顾及到这种内化,那么所谓的“历史化”就是解读文本的正能量,而不存在所谓的过度的“历史化”问题。但是如果抽离了文本的形式的中介,而去直接讨论社会和历史,那我们又何必做文学研究?直接去处理社会学和历史学材料好了。或许有历史研究者会说:我们看重的是文学中的感性、情感力量和生活细节,这是文学之所长。但是文学中的感性和细节是被审美化和形式化了的存在物,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依旧难以厘清文学中的情感和细节的特殊性与独异性。

罗雅琳:您在最近参与的一组关于“社会史视野”的笔谈中提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至少应该无意识地反映规约了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背后的某种历史褶皱,这就是文学文本中可能蕴含的历史无意识、政治无意识或者社会无意识”。①这段话中使用了“反映”一词,表示您一方面并未否定传统的现实主义“反映论”,但另一方面您所强调的“无意识地反映”也与反映论中的“有意识塑造”拉开了距离。在您眼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至少”应该对历史褶皱做“无意识的反映”,那么,一个可能有些“刁钻”的问题是,在“至少”之上,更进一步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可否请您举出相关的例子(中外、古今作品皆可)?

吴晓东:传统的现实主义“反映论”永远是有效的,但经典意义上的“镜子论”对于理解文学也永远是初级的,基础的。我欣赏一个西方研究者D.C.米克对“反讽”概念的发挥,他说:反讽的运用,用席勒的话说,是“从非反思向反思的过渡;原来持镜反映自然的艺术,现在也能够持镜反映艺术之镜本身了”。②这种所谓“持镜反映艺术之镜本身”,正是对形式本身的自觉反思。这种反思当然不是“无意识的”。但是另一方面,再高超的文学家所打造的再精致的透镜,也无法全部折射出历史和社会的总体,因为总有一些晦暗之处是作家难以照亮的,总有一些历史褶皱是作家难以打开的。但是,优秀的文学甚至不那么优秀的文学总会不期然地反映出这些历史褶皱,而其中的“无意识的反映”似乎更值得文学研究者琢磨。当然,你“刁钻”的问题中有对文学更高蹈的要求,而证诸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是用更宏大的文学想象力去穿越历史与现实,以及与现代的总体性正面对决,去揭示出隐形的现实背后的内在逻辑等等。

这方面我乐于以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为例进行讨论。在刘慈欣的小说中,现实不仅是多元,也是多维的,《三体》中所设想的宇宙竟然有十个维度。其中有的维度和另外一些维度之间是永远碰不了面的,或者说对有些人来说现实是隐形的。而刘慈欣借助于科幻形式,获得的是在不同的现实维度中自由穿行的能力,一种总括力,揭示某种总体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他的小说的形式世界中才能真正获得,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罗雅琳:您对于左翼文学所持的理解态度,在坚守“文学性”标准的研究者中是比较少见的。您曾批评卞之琳在1940年代创作的小说《山山水水》,认为其中战争语境下的某些诗意话语失之矫情,但似乎未见到您对于更为典型的左翼文学作品的评价。请问您如何理解左翼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吴晓东:我们对诗意和诗性的理解可能有个误区,即认为诗性话语就是对世界的诗意的呈现,这个“诗意”与矫情无缘。但诗意的传达其实一直有个“度”和分寸感的问题,否则会被矫情的诗意所伤,诗意和抒情也会伤人的,诗意话语如果失之矫情,就接近了昆德拉所警惕的“媚俗”。

而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中的另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左翼文学是匮乏诗意和“文学性”的。1980年代对左翼文学评价不高,艺术性的考量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我们今天剧情反转,重新高扬左翼文学的旗帜,似乎也有一种研究倾向,即是往往超越文本的形式中介,直接打起思想性和倾向性的大旗。如果我们纠正了这种左翼文学缺乏艺术性的审美偏见,就会看到有不少左翼作品恰恰是通过文学性的力量才真正打动读者的,从而进一步调动形式中蕴涵的政治的潜能,最终化为历史的动能。

比如我这个学期开设了一门研究生讨论课《现代中国小说经典研读》,每次课讨论一部现代小说,其中的一次课我选择了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但要不要选择这篇小说让同学们讨论,我一度很犹疑,主要是担心小说中的政治倾向性压倒了文学艺术性,学生们的讨论面向会比较单一。结果恰恰相反,同学们在这篇比较典型的左翼小说中,打开的问题空间更为丰富。比如担任主讲的硕士生林锦情同学就从叙事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茅盾在《春蚕》中蕴涵有革命话语和宏大叙事,却通过老通宝这样一个叙事学意义上“无知的人物”为叙述焦点,而且小说的主要篇幅聚焦的是养蠶的农事活动,虽然展现了人性尊严或历史裂隙,但这种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向大众传递出茅盾的社会分析和宏伟判断吗?而评议人张晋业同学则认为茅盾对于传统农俗写起来兴致盎然、生气淋漓,能够赋予农村劳动以一种能够引起读者“共情”的美学形式。“而当茅盾带领读者深入地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老通宝一同经历纠结焦灼、忽有希望转而落空的心理过程,就让我们意识到:帝国主义、殖民战争、资本主义冲击的不仅仅是农村或乡镇的传统经济体,不仅是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结构和封建等级阶序,不仅掠夺物产资源、剥削农民的劳动力,它更剥削着/消磨着农民对于劳动生产的真挚热爱、对于土地生灵的真情实感,消解着他们对天地的敬畏之心、与自然的血肉联结,也瓦解着乡民之前淳朴的共同体情感;比起劳动力的剥削,这种对于‘情感结构’的剥削、压榨、改造,或许更为深刻、残酷。”因此,“茅盾用文学所揭示出的这一点,恰恰是政治经济学分析所做不到的。而这就体现了文学、或者小说的一种‘本分’所在,也对于我们理解何谓文学性、小说性打开了更为纵深的视野。”这两位同学都深刻而且独到地触及了左翼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也令我大开眼界。

三  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与未来

罗雅琳:《文本的内外》这本书中的很多研究对象都与中国传统有着潜在联系,如郁达夫和废名等人小说中的传统情调、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中的古典意象、鲁迅关于中国传统的态度等。您似乎格外偏爱这类作品,但在具体评价上,您往往更倾向于强调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相似性止于表面,认为二者在本质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例如,您提出1930年代现代派诗歌既化古又化欧,但以对于西方诗艺的汲取为主导,还提出郁达夫小说中“东方的颓废美”不仅来自传统的士大夫情绪,更是“西方现代性的装置所生成的结果”。将您的观点与王瑶先生的两篇著名文章《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1956)和《论现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1986)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中对现代文学性质的判断有着很大的差异。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

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是直接吸收西方文学思潮起步的结果,比如新文学的几种体裁,尤其是诗歌、小说和话剧,都是直接借鉴西方文学体式的产物,即使与传统文学关联性最大的散文领域,“五四”时期也直接接受了西方的小品文概念(essay)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了古典文学的滋养,现代文学也无法达到现有的成就与高度。这都是老生常谈了。而真正具有问题意识的,是我试图关注内化到现代文学形式以及现代诗学中的古典维度,想具体观察古典因素是怎样具体影响了现代作家对文体的选择、对诗性的传达以及对诗学的塑造的,又是怎样与西方的因素交汇到一起的。以废名为例,废名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他的小说,比如《桥》《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都内涵了最为中国古典的美学因子。但是《桥》所蕴含的真正的原创性,恰恰是用古典文学传统无法解释的,也是用废名所受到的西方文学比如象征主义、波德莱尔以及莎士比亚的影响难以说明的。我最欣赏的是朱光潜对《桥》的评价,他把《桥》称为“破天荒”的作品,“它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它丢开一切浮面的事态与粗浅的逻辑而直没入心灵深处,颇类似普鲁斯特与伍而夫夫人,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先生到现在都还是陌生的。《桥》有所脱化却无所依傍,它的体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③所以这才是我们激赏的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关系,即在吸纳传统的过程中,真正创造“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的文章”。

罗雅琳:不同于您研究的其他作家如张爱玲、沈从文、废名、卞之琳,郁达夫好像在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热度一直比较低。但似乎您却十分看重郁达夫,不仅写作过多篇以郁达夫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更以之为例论述现代中国“审美主体的创生”。请问您为什么选择郁达夫?为什么关于郁达夫的研究热度一直不高?

吴晓东:其实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标本。在新时期伊始中国学界的研究成果中,鲁迅之外,郁达夫的研究成绩也有目共睹,如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这使他在青年一代学者中最早成名。当时学界关于“现代抒情小说”的范畴,也主要是基于郁达夫的创作而提出的。尽管如此,郁达夫仍有很多可以进一步阐释的空间。比如柄谷行人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带来风景研究热的时候,我们就发现郁达夫正处于中国现代“风景的发现”的“现场”,他在小说和散文中塑造的风景,具有中国现代自己的独异性。“五四”时期的小说,也是鲁迅之外,郁达夫的成就最高,而我认为从现代主体生成的角度考察,郁达夫可以说塑造了典型的现代审美主体,考察他的小说中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具体辨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和“文学性”究竟是什么。此外,论述现代中国“审美主体的创生”,郭沫若和鲁迅这两个同样留学日本的作家也很关键。

罗雅琳:您似乎偏爱“远景”一词。在《文本的内外》这本书中,“远景”出现了26次。此外,根据我的粗略统计,您曾在三十多篇文章中使用了“远景”一词。其中涉及到对于一些思想资源的借鉴,如里尔克《预感》中“我像一面旗帜为远景所包圍”的诗句,再如阿多诺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使小说丧失了“内在远景”的观点。您从现代派诗歌中发掘出“辽远的国土”这一核心意象,似乎也与您对于“远景”的持续关注有关。能否书写和展望“远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您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判断标准。请问您对于这一词语的使用是否有自觉的层面?“远景”为何对您而言如此重要?

吴晓东:你的观察很敏锐。关于“远景”的范畴,真正影响我的是中译本《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中的两篇文章,一是《历史小说中新人道主义发展的远景》,二是《关于文学中的远景问题》。后一篇文章中卢卡契称他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看到了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性和惊人的艺术性的对远景所创造出来的形式”,④卢卡契的意思是,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缺乏远景,也就是匮乏了乌托邦的维度。而文学在本质上就是乌托邦,我觉得关于文学没有比“文学是乌托邦”更理想的概括了。我之所以看重“文学性”,也正因为它所内涵的乌托邦的属性,一种未来性。纪德就说过一句很不错的警句:“艺术品像一个果子,它蕴藏着整个未来。”曾任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英国诗人比尼恩在《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一书中说:“人类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宝贵、最持久的艺术品并不是某些人称之为最纯粹的东西,而是最充分地体现出人的精神中的种种愿望、喜悦以及烦恼的艺术品。”⑤这种最宝贵、最持久的艺术品,就与人类未来的远景有关。因此,远景问题既事关人类的未来愿景,也与文学视景,或者说,与我对文学性的理解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性。

罗雅琳:早些年间,您的研究兴趣集中于1930年代文学,但近年来您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1940年代。您认为1940年代文学的核心魅力何在?相关的学术生长点又在哪里?

吴晓东:对1940年代文学的关注,其实最早与钱理群师的影响有关。他在1996年开设了一门研究生讨论课“1940年代小说研究”,后来的讨论稿整理成很有影响的一本书:《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每次课大家讨论一篇1940年代的小说。当时我已经留校成了“青椒”,也全程跟随钱老师上了这门课。后来我带领研究生以读书会的方式集中讨论的,也是1940年代的小说,前后坚持了十多年,同学们都感到1940年代中国作家在小说观念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新探索。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赵园先生就曾关注过1940年代小说的新“突破”:“把文学真正作为文学来研究,你会发现,现代文学正是在四十年代,出现了自我突破的契机。这契机自然首先是由创作着的个体显示的。相当一批作家,在小说艺术上实现了对于自己的超越。”“比如钱钟书的《围城》、萧红的《呼兰河传》、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以及评价更歧异的徐訏的《风萧萧》,张爱玲写于沦陷区的那一批短篇。作为特殊的风格现象,我还想到了师陀的《结婚》《马兰》,上述作品即使不能称‘奇书’,也足称‘精品’。至少在创作者个人的文学生涯中,像是一种奇迹。”⑥赵园所谓的“奇迹”还在钱钟书的《围城》《人·兽·鬼》,冯至的《伍子胥》,萧红的《呼兰河传》《马伯乐》,师陀的《结婚》《马兰》《果园城记》,沈从文的《长河》《雪晴》,丁玲的《在医院中》,卞之琳的《山山水水》,汪曾祺的《复仇》《鸡鸭名家》,骆宾基的《混沌》《北望园的春天》等小说中体现出来。一方面,这些小说家创造了各异的文体形式、结构样态,以及彼此不同的美感风格;另一方面,小说家们在战争年代也普遍获得了新的历史经验、文学体验,以及审美认知态度,进而表现为小说叙事模式上的某些共通性。无论是“同”还是“异”,都在一定意义上标志了现代文学达到了某种高峰,其中蕴含的问题意识也极为丰富了。

注释:

①吴晓东:《释放“文学性”的活力——再论“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

②[英]D.C.米克:《论反讽》,周发祥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③孟实(朱光潜):《桥》,《文学杂志》1937年第1卷第3期。

④[匈]乔治·卢卡契:《关于文学中的远景问题》,载《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56页。

⑤[英]劳伦斯·比尼恩:《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孙乃修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页。

⑥赵园:《骆宾基在四十年代小说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4期。

(作者单位: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罗雅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周珉佳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 排版要求:有页眉页脚,标清楚姓名、班级、学号。

3、 内容要求:按公文写作格式,依据所选题目,认真思考、分析、策划写出符合实际应用的文章。

4、 130个同学,题目可以相同,但内容不得有相同,若有完全相同内容,一律视为不及格。

5、 成绩分为五个层次: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6、 测评目的:训练学生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写作水平及办事能力,符合高级秘书的要求。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7、 希望同学们认真对待所选题目,把该题目当做上级领导交给你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

公文写作题目如下:

1、 总结(要求:总结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思想、

实践、能力、心境的提高、收获、体会感想、成长等等)总结是刚才之父,激励你不断进步,早日成功!

2、 招标书与投标书(例如:易泰商贸公司租赁新天地大

厦的楼层作为办公场地,需要对其进行全面装修。易泰公司准备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能够承担该项工程的装修公司。请为该公司撰写一份招标书,并以投标企业的名义写一份投标书。)

3、 可行性研究报告(例如:一名大学应届毕业生打算自

主创业,(创业内容可以自选)以社区便利店的形式 1

经营水果销售,已经筹措了约5万元作为开业经费。但他对这种经营形式没有深入的了解,无法确认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必要的调查,撰写一份水果便利店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求对该项目的市场前景、资金投入、预期盈利以及经营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证分析,并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

4、 公司年会策划方案。(200人规模的公司,要开年会,

请你策划一个切实可行、详细周到的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年会流程、年会场地选址、年会人员分工、奖品设置及购买、会场布置、住宿安排、餐饮安排、车辆安排、礼品选择、费用预算等等,越详细、越周到、越全面,成绩越高)

5、 感谢信。(春节前夕,请你以公司总经理的名义,给

员工刘翔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达到让员工父母感动,支持公司工作,体现公司人性化。让员工有动力,给公司多做贡献的目的)刘翔的岗位可以自己虚拟设定)

6、 公司旅游方案策划(50人的公司,每人公司出400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第一节新闻报道

一、新闻翻译的特点

1、翻译讲求实效

2、可以适当增减

翻译:遵循翻译标准进行全文翻译。

编译:紧扣原作主题思想,从原作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遵循篇章构建的一般规律,基本按照原作的时间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组织行文,再按照翻译的一般原则,将其译成目的语的过程。(王涛 2004)

摘译:摘取一些认为重要的或者说传达了重要信息的段落和内容。(俞建村 2001)(注意:必须完整地翻译抽取的内容。)

参见教材第十章 ―翻译的类型‖ p135.

3、符合写作要求

(1)手法:

以尽可能有趣的方式将一定事实展现出来。

(2)结构:

 编年史法(chronological method ):

依照事实发生先后按时间顺序叙述。

 新闻导语法(news lead method ):

依照事实的重要性来铺陈、排列事实。

(3)语言:

 具体、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4、内容力求准确

二、新闻的翻译

标题的翻译

电头的翻译

导语的翻译

正文的翻译

了解背景知识

例:

US Missile Targets Iraqi Radar Site

WASHINGTON: A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F-16 fighter plane fired a missile at an Iraqi radar site after the jet was tracked electronically while in the ―no-fly‖ zone over southern Iraq, the Pentagon said yesterday.

But the White House, explaining a long delay in announcing the strike, said it was unclear whether Iraqi radar has ―locked on‖ to the plane on Saturday.

A Pentagon spokesman said the F-16 returned safely to its base in Saudi Arabia. It was not immediately known if the Iraqi site was damaged. The spokesman, confirming the strike about 18 hours after it occurred, said an investigation was under way. Iraq denied any such incident had taken place.美导弹击中伊拉克雷达基地

华盛顿电:五角大楼昨日宣称:一架美空军F-16战斗机在伊拉克南部禁飞区被电子跟踪后,向伊一雷达基地发射了导弹。

但是白宫在解释拖延很久才公布这次打击行动的原因时称:星期六时尚不清楚伊雷达是否已―锁定‖了这架飞机。

五角大楼的一位发言人说,该F16战斗机已安全返回设在沙特阿拉伯的基地,伊雷

达站是否被摧毁尚无法立刻得知。该发言人在这次打击行动发生18小时后证实了此事,并说正在进行调查。伊拉克却否认有此事件发生。

1、标题的翻译

特点:

简明扼要,立意新颖,生动醒目而又不拘一格。

例:Boy, 7, killed by ejection from cockpit of navy jet

PLO says big Israeli drive ahead

Irish demo clash

START announced to begin June 29

(1)缩略词语

 缩写词

例1:NPC

CPPCC

OPEC

UNESCO

例2: VIP

CEO

PM

MP

例3: PC

UFO

TB

DJI

缩略词主要包括机构名称、人物或职位名称和日常熟知的事物。

简缩词

例1:copter

flu

lib

telly

biz

例2:ecopolitics

Reaganomics

例3:Brez

Maggie

(2)简短表达

例1:Cops under fire

Population shock

Starvation

例2:the 43-year Arab-Israeli conflict

the President’s cease-fire announcement

farm product

例3.Nuke protestors

Police killer’s jail death not unexpected

(3)―时髦‖新词

例:moon walk

earth rise

capitalese

containerization

catch

feed

machine

shuttle diplomacy

a ―yesable‖ proposition

(4)省略现象

例1:Patient loses heart, gets 3rd

例2:Bankers keep silent as dollar falls

例3:Economists told China’s program unchanged

例4:Anne and baby are well

(5)时态

例1:Mount. St. Helens erupts

Non-aligned body makes new effort

例2:Thatcher tells why she fired minister

Nehru backed Tibet uprisingrebel chief

例3:Opposition to Viet invasion force growing

India mending fences

例4:Australia to import diesels from China

Pope to visit Japan in February

2、电头

电头,又叫做“消息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稿件用¡°电报电传电话¡±等方式发往外地称“电”,发给当地的称“讯”。 新闻通讯社的稿件常常以“社地月日电”作为电头。“本报讯”“本台讯”则是为了表明这篇稿件是自己的记者或者通讯员的作品,如果是外埠采访也必须注明发稿的地点时间,可以写成本台地月日专电。

熟悉主要通讯社和媒体的名称、简称等。

例:AP

UPI

Reuters

AFP

Xinhua

Chinanews

Kyodo

Efe

3、导语

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翻译导语时要使用清晰、简洁、生动的词语突出主要信息。

例1. Beijng, August 19(Reuter) –Thepresident’s visit has turned a new page in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mass media here say.译:路透社北京8月19日电,此间新闻界认为,总统此次来访为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例2. London, Oct 20(Reuter via Xinhua)London market closed mixed on profit taking after a higher opening in fairly active trading, it was announced herel.

译:新华社转引路透社10月20日电,此间人士称,伦敦股市开市时股价上扬,交易相当活跃。由于一些持股者获利后抛盘,收盘时有涨有跌。

4、正文

(1)形象化、口语化词汇

例1: Pioneer colleges face axe

Chun axes 37 judges in shake-up

British students knifed in France

China says ―yes‖ to talks with Moscow

(2)抽象化词汇

例1: Penal experts sa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mprisonment is not a deterrent to crime.

例2:The mechanics of this indoctrination are familiar to everyonethe Pledge of Allegiance, the National Anthem, the Solute to the Flag.

例3:A lot of Diana’s appeal comes from her stunning physical presence.

例4:Alternatives are available at every stag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 from arrest to sentencing.

(3)词语借代

例:French election results annoy Moscow

Talks on Africa at No. 10

$227 billion tax on crude oil is cleared by Hill

(4)结构松散

例1:Mr. Carter said that the Soviet leader’s response to the message, sent on Friday, had been inadequate.

译文:卡特先生说,苏联领导人对(美国)星期五发出的电报的回复,不足以说明问题。

例2:The announcement on the failure of the mission, which apparently originated in Egypt, come form the White House spokesman Jody Powell expressed deep regret at the deaths of the American Forces involved.

译文:白宫发言人佐迪鲍威尔宣布拯救行动失败,对参加此役的美国部队的死亡事故深表遗憾;而这次拯救行动显然是从埃及出发的。

练习

Kan inspects quake-hit region

Prime Minister Naoto Kan has visited an emergency-stricken nuclear power plant in Fukushima Prefecture and inspected the quake-hit Pacific coast, northeastern Japan.

Kan left Tokyo on a Self-Defense Force helicopter on Saturday morning for the Fukushima No.1 nuclear plant.

The head of the plant, which is operated by 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briefed the prime minister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plant and responses to the situation.

Kan instructed the plant chief to place top priority on the safety of local residents and take proper and swift responses.

Later by helicopter, Kan inspected the quake-battered coastal areas, including the cities of Sendai and Ishinomaki in Miyagi Prefecture. He watched a blazing industrial complex and residential districts devastated by tsunami waves.

On returning to his official residence in Tokyo, the prime minister told reporters that he felt the damage wrought by the tsunamis is very serious.参考译文

菅直人今早视察灾区

日本首相菅直人亲自前往已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同时还视察了东北部沿海的地震灾区。

今天(周六)早晨,菅直人乘坐自卫队直升机出发前往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

核电站负责人就设施状况、恢复措施等做出了说明,在听取汇报之后,菅直人首相表示,要以周围居民的安危为重,希望尽快落实应对措施。

随后,菅直人首相还从空中视察了宫城县仙台市、石卷市等遭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亲眼目睹了正在燃烧的工业园区,以及海啸过后砖瓦散乱,积水不退的居民住宅等。

菅直人首相返回首相官邸后,对记者们表示,他亲身体会到了海啸灾情十分严重。

中文报道

菅直人今早视察灾区

日本首相菅直人今天(12日)亲自要求视察灾区。早上6点,菅直人乘坐自卫队直升机从首相官邸出发,前往已宣布实施―紧急状态‖的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视察。

核电站负责人就设施状况、恢复措施等做出了说明,在听取汇报之后,菅直人首相表示,要以周围居民的安危为重,希望尽快落实应对措施。

此后,菅直人首相还从空中视察了宫城县仙台市、石卷市等遭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亲眼目睹了正在燃烧的集装箱,以及海啸过后砖瓦散乱,积水不退的居民住宅等。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人1912年的《童话略论》与《童话研究》以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文体“童话”为研究对象。1914年他又关注了儿歌。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的正式宣言中,周作人已确立了明确的儿童文学文体观念,并针对儿童不同年龄特征给出对应的文体形式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上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家潘菽也对文体和思维的关系有过阐述:“阅读体裁不同的文章,理解的难易不同,对思维活动提出不同要求。”从此开始了对不同文体阅读的心理学思考。

《人民教育》 2013年第6期专设了“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的话题。“编者按”提出:“自觉的文体意识不是单纯地具备某种文体知识,它是一种综合性语文素养。文体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清楚文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中与体验、感悟、理解等语文素养相互链接、交叉、渗透,这样形成的文体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写作和表达交际。”这里,从语文素养的高度,提出了文体应在学生语文素养积累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 然而,当今众多的小学语文教育还是高喊“齐步走”,众人同归,千篇一律,既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文而异,存在严重的人文化、划一化倾向。

从教材编写看,主题单元组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保护美好家园”为主题,安排了4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说明性文章,《鹿和狼的故事》是记叙性文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为讲演稿,《青山不老》则是通讯。这种编排方式给教师带来错觉:教学只要落实“保护美好家园”的主题,不必考虑所选课文的文体。

从教学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名师执教《鹬蚌相争》时,一位学生质疑:鹬与蚌你一言我一语在斗嘴说话,蚌说话就要张嘴,一张嘴鹬不就脱身了吗?鹬的喙被蚌夹着,它又怎么说话?对此,这位老师频频出招: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最后当学生问蚌如何能说话,两个壳是不是它的嘴的时候,又让学生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者去请教自然老师,或者设法弄只蚌来自己观察发现。这里老师把寓言当作记实作品,忽视了寓言的文体属性,其实,寓言的故事情节多为虚构,角色多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 其实,小学语文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教,而且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这是一种“文体意识”。现在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课文是选入语文课本的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语文教学不能不研究课文的教学。任何一套教材所选课文达数百篇之多,而且文体多样,题材广泛。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课文的文体、类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取不同的教学效果。要让文体意识成为一种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在学生中渗透和生成。

当然,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倡“文体意识”,但不是“文体教学”。“文体教学”是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等等。简言之,不能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文体分析课”。

二、文体特点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文体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特点:

1.童话指的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符合儿童想象力的情节,采取拟人、夸张、象征等方法编织而成的一种富于幻想色彩的故事。它的主要特点是:艺术的幻想,拟人、夸张和象征的写法,完整的故事情节等。

2.把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就是寓言。它的主要特点是:寓言的主题(寓意)、寓言的譬喻、寓言的艺术形象、寓言的语言等。

3.神话就是一种“神圣的叙述”。叙述的是发生在遥远的古代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为“人格化”的“神”或动植物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是一种神圣的“真实”、主人具有神性、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等。

4.儿童诗歌是指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它的主要特点是:饱满的儿童情趣、丰富的儿童想象、巧妙的诗意构思、天真的语言表达、优美的童稚意境等。

5.古诗是饱和着作者丰富感情和想象,用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精炼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澎湃的激情、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鲜明的意象、和谐的音韵等。

6.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言文分离、固定不变、语言简练、陌生难懂等。 7.儿童散文,指的是用生动、凝练、充分生活化的文学语言为少年儿童创作,供少年儿童欣赏,与儿童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相适应的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结构上形散而神聚、语言上优美而凝练、意境上真挚而深远等。

8.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与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9.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六要素”、人称、线索、记叙的顺序、文章的表达方式等。

10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说明的层次性、说明的通俗性等。

一要研究不同文体特点的差异。例如,清代诗评家吴乔在谈及“诗与文”的区别时曾经说过:“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比较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不同文体的教学价值。

二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文体图式”。不同的文体,在结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文体图式”排列。用植物形状作比喻,叙事性文章像毛竹,一节一节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说明性文章像梅花,许多花瓣围绕花心争相开放;议论性文章像紫藤,从一个节点出发长出无数细枝。了解这些文体图式,就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对不同文体的阅读理解和习作表达都是极为有利的。

三要研究不同文体之间的转换。文体是可以变换的。同是一个材料,因为儿童年龄的高低,可以把它编成不同的读物,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阅读。如一个故事,写得详一点是长篇小说,短一点便是故事,再浅显一点就是故事诗或故事歌。而适用到低年龄的儿童,可以把它做成故事画。这说明儿童文学文体相互转化的可操作性,指明了儿童文学同质材料多种创作形式、途径的可能性,也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的变换提供了可能条件。

三、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倡导的一个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应该遵照其文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所以,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研究课题是探讨小语文体特点解读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文体类型教材的诠释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文章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哲学等的分析,重新建构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更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语文教学思想。

根据不同文体的含义及特点,可以梳理出不同文体的不同教学策略,主要是: 1.童话教学策略:引发想象、理解寓意、学习语言、个性感受、多项训练等。

2.寓言教学策略:感受形象、培养思维、揭示寓意、实践活动等。

3.神话教学策略:浸润神话人物、点燃独特情感、发挥神奇想象、积累语言表达、适当拓展延伸等。

4.儿童诗歌教学策略:感受诗歌的艺术美、诗歌的欣赏、诗歌的吟唱与朗读、诗歌的阅读链接和拓展、诗歌的读写结合、与其他活动(音乐、舞蹈、戏剧、游艺等)结合、诗歌作家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等。

5.古诗教学策略:入境、会意、悟情等。

6.文言文教学策略:读通全文、理解内容、朗读课文、明理养性、熟读成诵、拓展课外阅读等。

7.散文教学策略: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等。 8.小说教学策略: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

9.记叙文教学策略: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的表达方式。 10.说明文教学策略:抓准说明的对象和中心、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采用直观教学等。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写人叙事的文章基本上都可以归到记叙文这一类里。文质兼美的记叙文,结构比较单纯而严密,语言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是培养学生读写基本功的好教材。

根据记叙文的这些特点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记叙文一般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如《白杨》一课,文章开头讲了大戈壁的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秀,”接着说“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大戈壁和白杨树的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理解旅客“出神”时的内心活动。文中爸爸赞美白杨树的一段话,语义双关,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就要引导学生通过逐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了解白杨树的特点,还要进一步认识爸爸“表白自己的心”的深刻含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一篇记叙文,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反映了作者表达思想内容的思路。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有的课文可以借助审题、释题揭示作者的思路。例如教学《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审题,了解课文是围绕“日出”写的。然后让学生思考:根据题意,课文就是要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再联系对课文的讲读,就把作者的思路揭示出来了。有的课文可以在讲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事情的发展线索。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按时间顺序写的,课文中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凭借这些词语,联系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就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学习记叙文的语言。记叙文的语言,涉及到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五种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是社会交际和书面写作经常运用的。小学生学习语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记叙文教学,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段落的结构,学习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叙述和描写的。高年级的记叙文教学,要注意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学习文章的语言。可以通过对好词佳句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的,从中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

二、说明文的教学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是对事物进行讲解、介绍和揭示的一种文体。重在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说明文大多属于常识性文章,比如《太阳》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看月食》说明月食的经过和发生月食的原因;《庄稼的好朋友》说明益虫、害虫和庄稼的关系。

教学说明文,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除此以外,就学习语文来说,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说明文的语言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月球之谜》中“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注注意“首次”“第一次”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教学《松鼠》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品语写松鼠外形漂亮的言不由衷“清秀” “闪闪发光” “矫健”“敏捷”“机警”“玲珑”等词, “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比喻的运用,“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再如教学《鲸》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可以让学生体会如果去掉带点的词,会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从而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事物有多种方法。教学说明文,除了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介绍说明的那种事物的特征、本质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鲸》为了说明鲸的大小,种类,生活习性,作者不仅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还运用了比喻、比较和联系生活实例的方法。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这些说明方法的渗透是最重要的,也是《标准》所要求的。

(二)弄清说明的层次,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12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9册的《假如没有灰尘》。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琥珀》《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蛇与庄稼》《蝙蝠和雷达》。说明文开头往往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并加以诠释,然后再进行具体说明。如《松鼠》作者开头就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下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说明的。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为了学习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在小学高年级,可以设计一些练习,如归纳段落层次,编写课文结构提纲,选择准确的词语填空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仿作写一篇短文或片段,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以训练学生说明事物的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板书上也要尽量表现文章的内在结构和说明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当然不写,也可以把说加入进去。

(三)注意将说明文的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说明文应该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如学会对生活中某事物的状态、性质、使用方法的说明,或者会对书刊内容作出准确介绍等等。例如学了《参观人民大会堂》,就可以指导学生按空间位置说明学校大门、礼堂和教室等等。

三、议论文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即提出观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证明观点的正确。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大多采用正面立论的方法,论证的方法也大多从正面证明,少有反驳错误观点而使正面观点成立的。所选论据,一般来说是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的论据大多为事实论据。例如《说勤奋》一文,它先提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都是依靠勤奋获得的。然后选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以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都是靠的勤奋,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教学议论文,要让学生多自读课文,悟解文章观点,然后探究怎样证明的,并能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更好。

四、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情节、环境被称作小说的三要素。小说教学在传授知识这一块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所谓情节,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因为它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是通过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人物间的矛盾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中显露出来的,也就是通过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小说教学应重视分析故事情节。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从“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到“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这一情节发展变化中,学生们理解了鲁提辖“粗中有细”的多重性格。从激怒郑屠到三拳打死郑屠,学生们理解了鲁提辖另一个性格侧面:有勇有谋。这样从分析情节入手,学生易于把握小说中人物性格特征。

二、小说教学不能忽视对环境描写的分析

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芦花荡》开头的环境描写不仅使感受到了战争年代环境的险恶,同时使我们也感受到了芦花荡自然环境的优美。这样美丽的国土,竟是被敌人践踏着,我们怎能不愤怒与抗争?于是就产生“老头子”那样传奇式的英雄。

三、小说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习作家描写人物方法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两次刻画了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生气勃勃,机智勇敢,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保卫瓜田的小英雄。二十年后的闰土却面目全非: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两处肖像描写通过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到旧中国广大农民所经受的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种种重压,感受到他们身心所忍受的无限的痛苦与摧残,更感受到作品所表达出的,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并且用人物的对话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诈多变、趋炎附势的卑劣形象。

五、诗歌教学

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教学诗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诗歌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能感受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领会诗歌意境,激发他们的情感。

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习和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学诗歌应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句,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引导学生学习、品味,从中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丰富情感,领悟诗歌遣词造句的精当,并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如《江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诗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再将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千万孤独”,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所营造出得空旷、凄凉的境界。而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

(二)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意境。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如教学张旭的《山中留客》一诗,可以抓住第一句的“山光物态弄光辉”中的“弄”字,驰骋想象,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慢慢体会,就是一个“弄”字,把山中各种物态的活泼风姿,都生动地凸现出来了,又把各种景物争奇斗艳的姿态、蓬勃的生机、活跃向上风貌,全部都传达出来了,还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余地。抓住一个“弄”字,托出诗的意境,人们仿佛看到了俏丽花朵、晶莹剔透的枝叶,又仿佛听见了淙淙泉流声、悠扬的鸟鸣声。这样全诗便赏析活了。所以,在赏析过程中,只有展开想象,才能触及诗的深层寄意,真正达到艺术享受的目的。

(三)加强朗诵训练。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在诗歌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建构的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反复朗诵。指导诵读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指导学生掌握诗的情感基调。根据诗的不同内容,或欢快活泼、或凝重沉郁、或轻盈优美、或豪迈雄越、或婉转舒缓、或高亢激昂;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技巧,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重音、停顿等;三要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四要指导学生对诗中的警句、妙语反复吟诵、铭记在心。这些不仅能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诗歌中的韵味旨趣,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而且对打破孩子羞涩感,培养自我表现意识和自信心都有极大好处。

六、散文

要做好散文的教学,就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HYPERLINK "http:///"|方法,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情与理“赏析”中,把握文脉,习得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散文教学要注意的是: 结合文体,弄清分类

散文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体裁。只有准确判断文体,才能目标明确,减少失误。根据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三类:

1、记叙性散文---------以叙述事件和描写人物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如《背影》《藤野先生》;阅读时侧重借助事物的叙述或有关人物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抒情性散文---------以写景状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如《春》《济南的冬天》《荔枝蜜》《白杨礼赞》;阅读时侧重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写景,借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表达中心;通过状物,托物言志,抒发感情来表达中心思想。

3、哲理散文--------着重抓住一两个典型事物阐明道理的,如《提醒幸福》《秋魂》;阅读时侧重借助事物、事理来阐释人生哲理,指导人生。

(二)诵读文本,多读感悟

散文是一种性和文学性很强的问题,在散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悟,多做整体把握感知,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摒弃重分析轻感悟的肢解是的散文教学。诵读教学是散文教学的基础,更是学生理解散文的强有的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散文实施“三读法”。初读,整体感知形象,理清作者思路:再读,局部探究语言、情感;三读,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在教学中应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凑、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还应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语句问的停顿、语音、语速、语调的培养和,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诵读。

(三)抓住文眼,理清脉络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点睛之笔,是统领全篇的艺术构思焦点。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教学中要抓住文眼,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如《荷塘月色》,写作的背景是漆黑如磐的19 27年,全文蕴藉隽永,跌宕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的“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抓住文眼,赏析散文,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深入浅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单是抓住文眼,还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把握行文脉络。比如,在引导学生《荷塘月色》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空间线索与感情线索。空间线索:从开始“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带上门出去”写起,中间游荷塘、观月色、引起联想,最后游毕,到“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收尾。这是一条明线。暗线是隐伏行文之中的感情变化。开端是“颇不宁静”,中间是沉湎于月色美景的平静,接着以蝉鸣、蛙叫烘托荷塘的静,反衬内心的不静。最后又写宁静,以宁静蕴含不宁静。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紧抓住这两条线索,能使学生理清脉络,分清层次,领会作者在委婉曲折的写景状物之中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感情。

(四)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散文中作者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撷取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文章的深刻主题。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最详尽:“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示努力的样子”可让学生抓住“攀、缩、微倾”这一系列关键词语,分析其中的意韵,学生就会慢慢领悟到一个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爱子之情催人泪下。

(五)揣摩语言,体味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而意境又往往是通过语言及意象传导的。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的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飘渺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从影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画面,深情地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有的意境之中。使之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当时腥风血雨的黑暗现实,正确地理解当时的知识分子,理解作品的主题。

(六)含英咀华,学习技巧

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其的语言特色,掌握其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语言、手法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并尝试让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学到的技巧进行散文练笔。

七、戏剧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塑造艺术形象,其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都必须服从于戏剧冲突的需要,并且在戏剧冲突中得以充分的展示,戏剧的语言富有鲜明的动作性,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在戏剧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戏剧常识,还应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人物语言,揣摩丰富的潜台词,探索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还要大力提高他们对戏剧文学的鉴赏品位。例如曹禺的《日出》(节选自语文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一、着力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语言描写的成功,是剧本塑造形象的关键。《日出》中的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所属社会集团的共同特点和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人一听便觉栩栩如生,形神毕现,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宛若立于眼前。譬如黄省三其人。“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由于劳累过度,他的左肺已经烂了。黄省三在被榨干了血汗后,却被无情地踢出了门。此时的黄省三对李石清只能是一味地苦苦哀求:“李、李先生,可当的都当干净了。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您叫我到哪儿去?您叫我到哪儿去?我的女人都跟我散了,她跟人跑了。家里有三个孩子,等着我要饭吃。”几句话,就把一个备受压迫欺凌、懦弱无助、痛苦挣扎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性格展现了出来。

又如对银行经理潘月亭的语言描写,请看潘月亭对黄省三的态度上:“岂有此理!这个家伙,怎么跑到这儿来找我求事,(厉声)滚开!滚,滚,快滚!真岂有此理!”他的话不多,但从其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那仗势欺人、蛮横凶残、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潘月亭的语言描写十分精炼节俭,惜墨如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潘月亭此时的心理,一方面,蛮横、凶狠使得潘不想多说话,另一方面,理屈词穷又使他不能说多说话。仅仅一个“滚”字,就已十分鲜明地勾勒出了作为上层社会强权者的代表人物潘月亭的那种凶狠残忍的形象。

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下扮演“多重角色”。

1、充当导演。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戏剧的精髓,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戏剧的相关常识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日出》的创作背景,明确写作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台词、舞台提示及潜台词等仔细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表现,为学生的舞台展示作好准备。

2、甘当配角。为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作主角,让他们在登台表演中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兴衰际遇,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老师当学生的观众,作为配角,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及艺术性的理解。

3、乐当总结者。当学生活动完毕后,及时对作品进行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成功所在,如《日出》一文,作者就是运用了高超的创作技巧,通过富有性格化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好地展示出不同层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了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效果。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空间,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

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我们可将讲台转化成一个小型的舞台,让学生扮演角色,这既能增进学生对剧情与戏剧冲突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为了收到较好的舞台表演效果,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领会特定场合之下人物的心理和内在冲突;注意让学生揣度人物的心理;注意通过舞台提示、台词及潜台词领悟人物思想性格。如《日出》剧中的李石清,随着人物间矛盾的发展,当黄省三走投无路时,李石清对他说的话:“其实,事情很多,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做。”矛盾看似有所缓和,实则不然,李石清指出的所谓“三条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要饭”。第三是“偷”。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人来说,这哪里是出路,简直是把他逼上绝路,最后李石清竟还“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戏剧冲突由舒缓而转为急促,作者还多次运用了潜台词,例如:“哦,那你还可以到街上要”“你只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你只要过一秒钟,就一秒钟,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就把一个阴森、卑劣、狡诈、毒辣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出来,学生通过认真分析与揣摩,基本上能把握住了人物的个性,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情感被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取得了极佳的戏剧效果。

四、鼓励学生学写剧评及短剧,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学生初写剧评难度较大,要注意引导,如评论戏剧人物,要让学生注意结合故事情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在戏剧冲突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感受,提出对戏剧人物喜爱或憎恶的理由。还可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校园生活中带戏剧性的故事,把它编成校园剧,排练表演,这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八、语文基础教学

九、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要帮助学生疏通字、词、句;引导学生分析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照,适时归纳文言实虚词;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进行评价。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扫清理解课文的文字障碍

1、正音,包括生僻字、通假字、为协韵读古音(如:《敇勒歌》中“笼盖四野”的“野”)

2、释词,包括实词:古今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包括“本义与引申义”、“实词义与虚词义”)、单音词与复音词、词类活用;虚词:用法及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对应。加强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利用工具书来读懂文言文

3、解句,理解大意,翻译。在初中,文言特殊句式不必专门提出来讲解规律,而只要把句子含义解释清楚,再指导学生诵读,到高中再加以总结归纳。

(三)分析研究,批判继承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

文体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而我国人口增长速率缓慢,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