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弄清制药企业污水处理过程废气的排放情况及废气治理工艺的效果,采集制药企业污水处理各工序以及经过废气处理后排放的废气样品,分析每个采样点硫化氢、氨及TVOC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在各个采样工序中,氨气在水解酸化池排放量最高,达到3 360 mg/m3,TVOC在生物MBR池工序排放量最高,达到11 469 mg/m3,硫化氢在絮凝反应沉淀池排放量最高,达到51 717 mg/m3。治理后的总排放口废气排放量均明显低于其通过废气治理设施前的水平。废气治理设施“碱洗+氧化+水洗”工艺对硫化氢和氨的去除效果好,对TVOC的治理效果较差;生物滴滤床工艺对硫化氢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氨及TVOC的去除效果较差,但对TVOC的去除效果优于“碱洗+氧化+水洗”工艺。研究可为污水处理过程寻找有针对性的废气处理工艺、为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惡臭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污水处理;废气处理;氨;硫化氢;TVOC;排放量;去除率

发酵类制药企业的生产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并伴有恶臭[1-7],这些主要来源于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溶剂之间相互反应以及污水处理过程的产物[8]。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收集后经过多个工序处理,其中的有机物被逐渐分解[9-10],有些可挥发性物质会从污水中释放出来,形成废气。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下简称污水处理过程废气)既是大气环境中的异味来源,又是PM2.5的前体物[11-12],因此,这些废气的排放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对大气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13-15]。基于此,对发酵类制药企业生产污水的治理,不仅要保证污水排放达标,同时更应了解处理过程中所产生废气的成分及其危害,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减少废气的排放。

目前,中国对污水处理过程废气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生物法处理恶臭气体[16-17],鲜有文献提到对废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硫化氢(H2S)、氨(NH3)等的治理研究。笔者选取石家庄市具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为研究对象,其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全封闭,产生的废气经治理后外排。将该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TVOC,H2S,NH3等废气污染因子(简称废气因子)作为监测对象,对其排放量进行核算,并评估它们在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后的去除效率(以下简称去除率),为进一步优化废气治理设施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工艺流程简介

选择石家庄市某大型制药企业的污水处理站作为研究对象,其设计处理能力为日处理污水1.2×

104 m3,采用“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全混氧化+MBR+深度治理”工艺,主要处理各生产车间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的污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该厂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气用膜材料全封闭收集,并采用碱洗、次氯酸钠氧化、水洗、生物滴滤等技术进行废气治理,经处理后的废气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根据该制药企业污水处理站污水流向及全封闭废气收集管路气体流向,废气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1.2 样品采集

在污水处理设施每个处理单元的排气系统及经过废气处理设施后的总排放口分别布设采样点:调节池、絮凝沉淀池、水解酸化池、完全混合曝气池、一沉池、MBR池,废气总排放口、生物废气排放口。NH3样品采集使用多孔玻板吸收瓶,流量为0.5 L/min,采气30 min,H2S样品使用串联的大型气泡吸收管采集,流量为0.5 L/min,采气30 min,TVOC样品使用3.2 L的苏玛罐采集,以上样品均每天采集4次,共采集4天。

水解酸化池、完全混合曝气池、一沉池的废气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后由G7废气总排放口外排,调节池和絮凝反应沉淀池的废气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后由G3废气总排放口外排,MBR池的废气经过生物滴滤床由G9废气排放口外排。

1.3 分析方法

1)NH3浓度: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2)H2S浓度: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3)TVOC浓度:采用SUMMA罐采样、气质联

用仪测定,具体条件为①样品前处理采用三级冷肼预浓缩,一级捕集温度为-150 ℃,解析温度为20 ℃;

二级捕集温度为-30 ℃,解析温度为180 ℃;三级捕集温度为-150 ℃,解析温度为60 ℃。②GC/MS 分析的色谱柱为DB-624(60 m×250 μm× 0.14 μm),载气为氦气,程序升温35 ℃,保持5 min,以5 ℃/min升至150 ℃,然后以15 ℃/min升至220 ℃,保持10 min。传输线温度为280 ℃,离子源温度为230 ℃,四极杆温度为150 ℃,柱流速为1.0 mL/min。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扫描范围为35~450 amu。

1.4 数据处理

1.4.1 废气因子排放量的计算

污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各监测因子的排放量可根据式(1)计算得到:

1.4.2 废气治理设施去除效率的计算

收集的污水处理过程废气,经废气治理设施净化处理后排放,按式(2)计算得到废气治理设施的去除效率:

1.4.3 污水处理过程废气因子产生量的计算

利用每日污水处理量以及式(1)中废气因子排放量的计算方法,折算出每处理1 m3污水所产生的各废气因子的产生量,计算公式见式(3):

2 结果与讨论

2.1 废气因子的排放量情况及其分析

该污水处理站每处理1 m3污水,其污水处理各单元产生的H2S,NH3和TVOC的气体排放量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该污水处理站每处理1 m3污水,各废气因子的排放量情况如下。

1)NH3排放量为9 312 mg。收集并经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NH3的排放量为2 400 mg。水解酸化池的NH3排放量最大,MBR池和完全混合曝气池的NH3排放量相当,絮凝反应沉淀池和一沉池的NH3排放量最低。

2)H2S排放量为176 184 mg。收集并经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H2S的排放量为137 mg。絮凝反应沉淀池的H2S排放量最大,MBR池的H2S排放量最低。

3)TVOC排放量为33 975 mg。收集并经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TVOC的排放量为17 256 mg。MBR池的TVOC排放量最大,一沉池的TVOC排放量最低。

在污水处理各单元,NH3,H2S和TVOC的排放量不尽相同,分别对此进行原因分析。

1)NH3排放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水解酸化池NH3排放量最高。发酵类生物制药废水中含氮量高,根据水解酸化工序的原理推断,水解酸化是将大分子有机物在水解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为小分子,小分子的化合物在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产生的主要产物有CO2,H2,NH3等,所以水解酸化工序NH3排放量高于其他工序,并且由于水解酸化工序位于完全混合曝气池和生物MBR池这些产生NH3的工序之前,所以水解酸化池产生的NH3高于完全混合曝气池和MBR池。

完全混合曝气池和MBR池NH3排放量次高,它们通过风机曝气,在一定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氮降解,产生游离的氨氮,曝气过程会带出更多的NH3,该过程又将氨氮通过硝化及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并最终转化为氮气(N2),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所以完全混合曝气池和MBR池将含氮有机物进一步降解产生氨气,氨排放量也较高。

絮凝反应沉淀池和一沉池NH3的排放量最低,远低于水解酸化池。在这两个处理工序,废水中富集在大颗粒悬浮物中的NH3被沉淀,所以该点位NH3排放量低。

2)TVOC排放情况

发酵类制药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中含有可挥发性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及相互反应的产物。将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水收集后,经过多个处理工序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被逐渐分解,有些可挥发性有机物质会从污水中溢出,形成含TVOC的废气。

生物处理单元属于曝气过程,曝气鼓风量远大于完全混合曝气单元,挥发性有机物会随着曝气过程大量排出,所以此处TVOC的排放量大于其他处理单元。另外,制药企业使用的溶媒多为有机溶剂,易挥发,调节池作为污水处理的第一个单元,水中各类溶媒较多,挥发性有机物会大量逸出,从而导致该处理單元TVOC的排放量也较大。

3)H2S排放情况

由于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在密闭管道中处于厌氧状态,污水处理厂含硫类化合物在污水管道、污泥等厌氧条件下分解、释放出H2S,而含硫酸盐的废水,其SO2-4作为受氢体,也会还原成H2S,所以污水处理的前部分工序(如调节池、絮凝反应沉淀池)的H2S的排放量较高。经过这两个工序后,水解酸化工序的H2S排放量降低,在完全混合曝气单元,伴随曝气过程,H2S再次大量释放,再经过一沉池等工序持续释放H2S之后,生物工序污水中的H2S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2.2 治理前后各废气因子的排放特征变化及净化效果分析

该制药企业根据废气的产生源位置及其主要成分,在污水处理站设置了3套独立的异味治理设施,分别为北区异味治理设施(对水解酸化池、完全混合曝气池、一沉池所排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南区异味治理设施(对调节池、絮凝反应沉淀池的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生物治理设施(对MBR池产生的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3部分。通过综合处理,使废气中的H2S,NH3和TVOC得到吸收或分解,确保满足国家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南区和北区异味治理设施的主体工艺均采用“碱洗+氧化+水洗”工艺,生物异味治理设施采用BAF技术。BAF(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曝气生物滤池)是参考以往生物滤床/滴滤床技术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生物滴滤床技术,专门用于对恶臭和TVOC的治理。BAF气体生物处理是依靠生长在填料上的生物膜发挥作用的,生物膜具有与气体接触面积大、效率高、耐冲刷等优点。系统中生长的生物膜是一种由多菌种形成的复合体系,这些菌种通过互生、共生关系来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对恶臭物质的降解,将其转变为无毒无害、无臭无味的物质。

各污水处理单元排放废气中的H2S,NH3和TVOC分别经南区和北区的废气治理设施净化治理后,排放到环境中,各采样点位的废气因子的排放量以及废气治理设施的去除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1)水解酸化池的NH3排放量最高,为0.35 kg/h,MBR池、完全混合曝气池的NH3排放量相当,而絮凝反应沉淀池、一沉池排放量最低。

该制药企业污水处理各单元NH3的排放总量为0.97 kg/h,经全封闭收集并通过治理设施后,排入环境的NH3为0.25 kg/h,去除率为74.2%。

2)污水处理各单元以H2S排放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絮凝反应沉淀池>调节池>完全混合曝气池>一沉池>水解酸化池>MBR池。

污水处理各单元H2S的排放总量为18.35 kg/h,经全封闭收集并通过治理设施后,排入环境的H2S为0.01 kg/h,去除率为99.92%。

3)污水处理各单元以TVOC排放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MBR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完全混合曝气池>絮凝反应沉淀池>一沉池。

污水处理各单元TVOC的排放总量为3.37 kg/h,经全封闭收集并通过治理设施后,排入环境的TVOC为1.71 kg/h,去除率为49.21%。

4)南区和北区废气治理设施均采取“碱洗+氧化+水洗”工艺,生物区采取生物滴滤床工艺净化废气。“碱洗+氧化+水洗”工艺对H2S的去除率分别为99.95%和99.96%,对NH3的去除率分别为93.33%和83.05%,对TVOC的去除率分别为21.96%和49.65%;生物滴滤床对H2S的去除率为88.13%,对NH3的去除率为39.13%,对TVOC的去除率为69.6%。

将废气治理设施对NH3,H2S和TVOC的去除效果进行比较,可知:

1)南区和北区的“碱洗+氧化+水洗”工艺以及生物区的生物滴滤床工艺对H2S的去除效果都较好,去除效率相当。

2) 南区和北区采用的“碱洗+氧化+水洗”工艺对NH3的去除效果较好,生物滴滤床工艺对NH3的去除效果较差。

3) 生物滴滤床工艺对TVOC的去除效果好于“碱洗+氧化+水洗”工艺,北区的“碱洗+氧化+水洗”工艺对废气的治理效果好于南区,主要是投药量不同导致的,北区碱洗塔液碱投药量为0.3 t/h,氧化塔NaClO投药量为0.15 t/h,南区碱洗塔液碱投药量为0.25 t/h,氧化塔NaClO的投药量为0.125 t/h。

3 结 论

研究对象为制药企业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全封闭的气体收集系统,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气能够全部收集,并进行实时监测,研究数据更有针对性,更能准确反映各个采样点位的真实情况。研究了制药企业污水处理各单元的废气因子排放情况,以及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净化后的废气因子的排放情况。结果发现:

1)NH3在水解酸化池的排放量最高,絮凝反应沉淀池和一沉池的NH3排放量最低,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后,每处理1 m3污水会产生2 400 mg 的NH3,去除率为74.2%。

2)TVOC在生物MBR池工序排放量最高,一沉池排放量最低,经过废气治理设施后,每处理1 m3污水会有

17 256 mg的 TVOC排出,去除率为49.21%。

3)H2S在絮凝反应沉淀池排放量最高,MBR池最低,经过废气治理后,每处理1 m3污水会排放137 mg的H2S,去除率为99.92%。

4)废气总排放口的废气因子排放量均明显低于其进入废气治理设施前的水平。经过对比发现,“碱洗+氧化+水洗” 工艺对H2S和NH3的去除效果好,对TVOC的治理效果较差;生物滴滤床工艺对H2S的去除效果较好,对NH3及TVOC的去除效果较差,但对TVOC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碱洗+氧化+水洗” 工艺。

石家庄市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工业基地,制药企业生产污水的处理及其二次污染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所在,特别是近年来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制药企业的污染治理提出了新课题。研究可为相关企业在選择

污水处理过程废气处理工艺方面,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还能够为减少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洪华,邢书彬,周保华,等. 河北省制药行业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河北工业科技,2013,30(4):355-360.

WANG Honghua, XING Shubin, ZHOU Baohua, et al.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ollution control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Hebei[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30(4):355-360.

[2] 陈芳,王奕奕,周珊,等.污水处理厂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特征研究[J].科技通报,2017,33(11):261-265.

CHEN Fang, WANG Yiyi, ZHOU Shan, et 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J]. Bulleti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33(11):261-265.

[3] 李居哲. 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J]. 污染防治技术,2008,21(1):78-79.

LI Juz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odor pollution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J].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 2008,21(1):78-79.

[4] 眭光华,李建军,孙国萍. 城市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源调查与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08,2(3):399-403.

SUI Guanghua, LI Jianjun, SUN Guoping. Investigation of odor pollution in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8,2(3):399-403.

[5] KARAGEORGPS P, LATOS M, KOTSIFAKI C, et al. Treatment of unpleasant odor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61(10):2635-2644.

[6] MILLS B. Review of methods of odour control [J]. Filtration and Separation,1995, 2(3):147-152.

[7] 刘晗,张培玉,于春燕.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J]. 环境工程,2009,27(3):75-78.

LIU Han, ZHANG Peiyu, YU Chunyan. Air contamination and its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9,27(3):75-78.

[8] 古颖纲,王伯光,杨俊,等.城市污水厂氨气的来源及排放因子研究[J]. 环境化学,2012,31(5):708-712.

GU Yinggang, WANG Boguang, YANG Jun, et al. Ammonia source and emission factor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J].Environmental Chemistry,2012,31(5):708-712.

[9] 冯素敏,邵立荣,孙文章.石家庄市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展望[J].河北工业科技,2005,22(6):325-327.

FENG Sumin, SHAO Lirong, SUN Wenzha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Shijiazhuang [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2(6):325-327.

[10]高康宁,曹会勇,王进,等.华北地区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实例[J]. 河北工业科技,2010,27(5):286-290.

GAO Kangning, CAO Huiyong, WANG Jin, et al. Example of an upgrading project of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North China[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27(5):286-290.

[11]顧炳林. 污水处理二次污染中臭气和泡沫控制技术研究[D]. 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10.

GU Binglin. Research on Odor and Foam 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Secondary Pollution of Wastewater Treatment[D]. Anhui: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0.

[12]钱晓雍,郭小品,林立,等.国内外农业源NH3排放影响PM2.5形成的研究方法探讨[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32(10):1908-1914.

QIAN Xiaoyong, GUO Xiaopin, LIN Li, et al. Research methods for agriculturally emitted ammonia effects on for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A review[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13,32(10):1908-1914.

[13]黄丽坤,王广智,高娜,等. 污水处理过程中H2S和NH3的浓度特性及扩散规律研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32(2):218-222.

HUANG Likun, WANG Guangzhi, GAO Na, et al. Concentrations and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s of H2S and NH3 in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J].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2015,32(2) :218-222.

[14]梁云平,林安国,邬晓东,等. 北京市某典型污水处理厂氨气排放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2017,33(6):63-68.

LIANG Yunping, LIN Anguo, WU Xiaodong, et al. Ammonia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 in Beijing[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7, 33(6) :63-68.

[15]罗智力,押玉荣,吴江渤,等. 工业废水冲击对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2016,33(5):439-444.

LUO Zhili, YA Yurong, WU Jiangbo, et al. 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shock o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33(5):439-444.

[16]叶英,赵月静,刘飞.浅谈城镇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J]. 河北工业科技,2015,22(5):291-293.

YE Ying, ZHAO Yuejing, LIU Fei. Choice of the technics of sewage biological treatment in city and town[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22(5):291-293.

[17]董倩倩,何乾妹,杨静远,等.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曝气池-曝气生物滤池-活性砂滤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设计与运行[J]. 河北工业科技,2016,33(5):439-444.

DONG Qianqian, HE Qianmei, YANG Jingyuan, et al.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the printing and dye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ject by combination of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hydrolytic acidification with aeration tank-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sand filters[J]. 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33(5):439-444.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债务问题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企业存在的大量负债和周转资金的不足,使得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企业进行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所面临的债务问题如果没有进行妥善的处理,将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进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债务进行重组。文章通过对当前企业债务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运用新会计准则来解决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债务重组问题;解决方法;意义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有些情况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例如由于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在生产经营上出现失误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等原因,可能导致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临时性的困难,并进一步造成资金的无法周转,最终导致对所负债款无法偿还。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正常企业和债权人都是不愿意以破产的结果而告终的,他们通常会选择另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债务重组。如果企业面临了严重的财务问题,债务重组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能够帮助企业渡过临时的难关,解决企业的问题。

一、企业债务重组的概念

1.债务重组的含义

根据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债务重组的含义是指当债务人在财务上发生了困难,并且持续经营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此时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进行协商达成一定的协议,或是通过法院的渠道作出公正的裁定,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尽量以和解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从而减轻债务人负债的担子,帮助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度过经济难关。

债务重组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帮助债务人减轻债务负担、解决财务困难、避免企业破产,使其获得重新发展的机会。因此,债务重组在实施前必须对债务人经营的企业在未来发展的潜力进行判断与评估,如果确实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可以预期到其在未来市场上的机会,那么便可以对其实施债务重组,否则债务重组的实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起不了任何的作用。

2.债务重组的准则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债务重组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首先,债务人的企业目前仍处于持续经营的状态,只是经营出现了一定的财务困难,还没有达到经营不下去、已经濒临倒闭的地步,但如果是在没有债务负担的情况下,出现了经营困难甚至是已经丧失了经营的能力,那企业只能做好破产清算。其次,实施债务重组必须是债务人确实发生了财务困难,并无力按期偿还所负债务,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了财务的窘境。最后一个准则是需要债权人同意做出让步,只有得到债权人的同意才能实施债务重组,因为按照法律和双方签订的、受法律保护的合同规定,当债务人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利要求企业破产进行债务清算。如果债权人不愿意让步,那企业也只能依照法律和合同,实施破产清算。

这三个准则是为了债务重组得以更好的实施和发挥作用,是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利益的一种保护,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债务重组的主要问题

(1)缺乏准确的财务困难标准

在2001年颁发的债务重组准则当中,由于将“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给去掉了,所以对财务困难标准的界定也就一直被搁置下来。直到2006年,财务困难再次被作为债务重组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纳入债务重组的准则当中。但对于财务困难的界定,债务重组准则当中仍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如果财务困难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将会导致在实际的债务纠纷中很难把握财务困难的标准,使得一些企业误以为法院的裁决或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是债务重组事项中的内容,进而促使企业对债务重组出现错误的认识和滥用的情况。

(2)对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不够完整

对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虽然大体上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实际的债务纠纷问题却还是显得有些不够完整。例如,当前债务准则的第七条的规定,对或有应付金额的债务人的债务处理的规定就不够完整,因为债务人会此金额误认为预计的负债,应该将其规定修改为如果将来在结算债务的日期内或有应付金额产生了,就应该直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如果或有应付金额没有产生,就应该把它算在结清债务的营业外收入内。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债务重组准则中对债权人的或有应收金额账务处理的规定也不够完整,应该将其规定修改为或有应收金额等实际收到的钱款,将其确认为营业外支出的减项,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债权人有收入但不进行账务处理,减少管理人员因私吞钱财而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3)难以准确计量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的重新引入,使得其成为了06年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一大亮点。使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就是合理估值技术的存在以及活跃资产交易市场的存在,而获得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公平交易。如果活跃市场不存在,就会导致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和选择折现率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即使可以通过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另外,由于当前大部分的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都不高,且对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实际业务中的运用缺乏足够的经验,以及对公允价值的估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了获取到的公允价值实际并不公允,产生的会计信息不但质量低下而且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4)对信息的披露尚不完善

2006年制定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将债务重组损益和重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认为当期收益,以及对财务报告的附注所披露的内容所做的相关规定,虽然这两项规定在企业对公允价值确认和债务重组利得总额的披露过程中,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但目前此规定对信息的披露尚不够完善。有些企业对债务重组有关事项的披露比较模糊,特别是在提及债务重组与另一方的当事人等关键性因素方面,就显得格外不清楚,披露的非常简略。

(5)存在内部审计被忽视的现象

目前一些企业存在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和忽略内部审计存在的重要性现象,这些企业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也没有将审计相关岗位设置在财务部内,使得债务重组事项的相关处理通常都是由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来决定,长期以往,便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2.债务问题分析

由于企业的发展会受到市场内、外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促使其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运营,如果企业对资金的调配不合理,将会很容易导致企业出现债务问题,甚至是破产,而债务问题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只有对债务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才能保证在债务问题发生时,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开始分析,治理结构作为企业运行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要结合结构的层次实现对企业的精细化治理。但是目前有些企业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从而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无法看清,认识也不足,导致企业的决策不够合理,不仅会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且容易促使企业出现财务困难的现象发生。企业的治理结构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再加上行政过于严重的干预,导致企业一些职位出现缺位的情况。

企业预算约束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资料显示按照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部分企业存在预算约束现象严重的情况,这对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企业要想改善预算约束的现象,首先就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制定解决办法。同时政府受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方针不但没有达到弥补亏损的目的,而且还导致了产业、行业等政策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并最终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进一步造成企业的债务问题。

三、如何运用新会计准则解决债务重组问题

1.以资产(现金、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在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下,以资产来清偿债务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现金清偿,一个是非现金清偿。

在现金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新的会计准则也做了相关的规定,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实际支付金额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并算在当期损益内。对债权人的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所收到的现金和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损失部分,同样也算在当期损益之内。

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对债务人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新会计准则规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资产转让损益,算入当期损益中。债务人应该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和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并算在当期损益之内。

对债权人的债务重组新会计准则处理规定,债权人应该按照所接收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将其记入账面当中,对接收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和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间存在的差值应作为债务重组的损失部分。

2.将债务转为资本

将债务转为资本的解决债务重组问题的方法,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对债权人的处理方法是应该把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当做是对债务人的投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的损益部分。

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对于债权人放弃债权而拥有的股份面值总额债务人应该把它当做是实际收入的资本,实际收入资本和股份公允价值总额间的差值作为资本公积,而股份公允价值的总额和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是作为债务重组的利得总额被算入当期损益内。

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

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对债权人的处理是其应该把经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公允价值看作是债务重组后的债权的账面价值,并且其与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损益。

而对债务人的处理规定是其应该把经过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务公允价值当做债务重组后的入账价值,并且其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间的差值作为债务重组利得总额算进当期损益内。

4.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

混合重组方式清偿债务在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下,对债权人的处理规定是其应该用自身享有的股份的公允价值,以及接收到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对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然后再根据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清偿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对债务人的会计处理规定是其应该依照次序对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债权人所持股份的公允价值对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进行冲减,然后再根据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清偿债务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四、债务重组的意义

1.债务重组的优点

债务重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对债务人与债权人带来的影响。对债务人的影响表现在,企业通过债务重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缓解债务人的财务困境,为企业提供重新发展的机会。对债权人的影响表现在,能够改变债权人的资产结构,帮助其与债务人维护客户关系,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回收债权。

2.债务重组的重要性

企业在发展经营的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资金的不合理分配等,而导致的企业出现周转资金短缺、难以长期维持经营、陷入财务的困境当中等债务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如何帮助企业度过经济难关,回归正常的经营道路,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减到最小,债务重组在这方面的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通过债务重组,可以有效的改善资产的负债结构,提高资产的质量,降低市场风险,帮助企业走出经济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维护了债权人的权利和利益,促进双方在债务问题上的友好解决。债务重组的运用对债权人资产的保护、权利的发挥以及企业得以继续经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对企业的发展不言而喻。

五、债务重组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在一些问题上需要特别的注意,例如对债务人出现财务困境真实性的确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债务重组所需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由于现有的债务重组准则对财务困难的界定比较模糊,并缺乏可操作性的判定标准,因此企业在实施债务重组前应该请专业的财务专家制定一套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体系,并向债权人出具财务困难鉴定报告,以此证明企业确实出现了财务困难,这样便能防止企业滥用债务重组准则。

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短期内的财务困境和资金周转紧张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负债企业而言,债务重组的实施不仅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但是对债务重组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要予以特别的注意,因为现有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能对债务事件的经济实质进行十分准确的反映,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补充。

六、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变得激烈,尤其是同行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上争得一定的发展空间,彼此拼服务、拼质量、拼优惠等等,并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自身企业的经营规模。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周转,如果周转不当便会面临财务危机,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本文章通过对债务重组各方面的分析,对债务重组在企业解决财务困难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的反复强调,以及对债务重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的说明等,能够让读者能够对债务重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陈倩倩.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304.

[2]刘鹏达.企业债务重组及其会计处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198-200.

[3]杨守杰,王立娜.债务重组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5:33-34.

[4]李雪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5,06:94-95.

[5]吴晓鸥.企业债务问题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5,05:138.

[6]王金丽.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45-46.

作者简介:董萌(1993.09- ),汉族,河南三门峡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2012级会计系财务管理专业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税务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在简要概述当前相关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对风险内容进行定位,并从岗位人员思想、企业资质申报、项目管理能力、纳税筹划管理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地管理策略,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税务管理能力,展开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税收政策  财税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力量,在享受国家政策支持时,也存在着相应的财务与税务风险。尤其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竞争环境中,更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控制好自身的财税风险,在保证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最大化开发政策优势,保证自身良好的竞争状态。为实现这一管理目标,需以当前政策内容为导向,引导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财务与税务风险问题及管理策略。

1 相关政策简述

1.1 所得税

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收入所得,其所得税可按15%的比例进行优惠减免。同时,居民在进行企业技术转让的过程中,如果总金额在500万元以内,可以直接免征其所得税,而超出500万元的部分,也可以享受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内容中,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工艺、技术、产品等创新领域的研发经费,如不带有资本化成分,可以按照50%的比例进行加计扣除,而符合资本化的部分,则以企业无形资产的150%完成摊销。高新技术企业中,用于研发项目的设备与仪器,如果金额在100万以内,可按照折旧年限的60%进行缩减控制,或是采用加速折旧的处理办法完成管理。除上述政策内容外,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还在各地区设置了大量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为吸引其投资与建设提供了支撑。

1.2 增值税

增值税管理体系下,除《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征的进口商品名录》内标注的商品,高新技术企业用于项目研发与创新的设备与设施,都可以减免进口环节上的增值税与关税。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于软件与软件改造的市场领域,按照17%的比例进行税务征收,并在管理税务的同时,将超出3%的部分,进行“即征即退”的管理策略,使软件行业也能在较低的增值税税率条件下,保证自身的发展状态。

2 风险内容说明

2.1 企业资质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作出了明确性的说明。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务必要拥有相应的技术产权,并要求其科技职工的比例,要在总员工数量的30%以上,研发人员需在10%以上。在收入条件上,对其作出了明确的层级化区分。以近一年的高新技术销售收入为条件,数值在5000万元以内的企业,应占总比例的5%;5000万~2亿元的比例应高于4%;2亿元以上的,应至少占3%的比例。

当企业符合以上的政策要求后,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国家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优惠。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尚有一些领域没有做出明确且量化的说明,为企业的界定带来了实质性的风险。例如,企业研发队伍中,短期员工的比例相对较高,就可能会对企业性质的申报与认定带来风险,影响企业对于政策优惠条件的利用。

2.2 研发成本归集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项目研发所消耗的费用,带有明显的政策优惠条件,其作用主要在于激励企业加强对技术领域的开发与创新,并加快科技研发成果从理论层面向应用层面的转化。但是,在对研发经费进行管理的实务工作中,对于其归集条件,并没有形成明确标准,这就使企业研发经费认证存在很大的漏洞。尤其在会计准则与税法政策之间,差异性的内容仍然存在,并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带来困难,使其经营支出费用与研发费用出现混淆,不利于研发经费的独立核算[1]。

例如,科技研发项目申报与运行的一致性、研发下脚料冲减、会计与高新收入区分等问题,都会对具体研发成本归集带来影响。而企业研发归集处理,与加计扣除研发归集有很大差异,忽视其他费用在加计扣除中的比例,使其超出整体金额的10%,就会增加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概率,使其研发活动的财税管理能力被大幅度削弱。

2.3 收入风险确认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其收入判断条件是重要的标准,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所享受的优惠性政策内容。但为了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利用此类政策,就需要高新技术企业,对创新技术与服务的收入内容,作出明细化的管理,以此保证企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性政策内容。现阶段市场环境中,对于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认定模式存在差异,并导致税务报关工作中,产生了明显的分析与出入。这一条件,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带来了困难,并容易引发企业财税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

3 风险控制方法

3.1 加强税务人员思想认识

高新技术企业的财税管理,由财务岗位一线工作人员负责,其对于财税管理的敏感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在优惠政策条件下的风险控制水平。为此,需要高新技术企业优化人才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对于税收优惠政策的重视程度,调整整体组织结构的思想认识,并具体落实到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上,使其可以更具针对性地完成财务工作,让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风险性问题。层级组织结构中,应从企业管理者开始,加强对于优惠政策财务管理的关注度,并使其作为部门中层干部监督与控制的重要内容。然后,在基层岗位工作中,定期组织一线财务人员,开展针对相关税收政策内容的培训活动,使其在财税管理、风险认识、管理策划等工作内容中,展现出明显的职业化优势与专业化能力。尤其在企业纳税筹划的内容上,防范财税风险问题,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定性。

3.2 完善企业资质申报工作

提高高新技术企業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水平,需要对加强企业内部的定位申报管理。在对自身财税信息进行细化通知的过程中,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真实且细致的资料,并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内容,对具体资质申报工作的文件内容与形式进行调整,进而更好地适应整体管理需要,保证企业资质与定位的准确性,避免对其享受政策优惠条件造成负面影响。

企业开展申报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的准备与填写。同时将企业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书、会计研发费用报告、高新技术收入报告、企业年度报告、知识产权证书、技术创新证明等相关材料,按照具体的申报要求完成准备。在与当地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及时上交材料,并协助其完成自身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为企业合理利用税收政策中的优惠条件打下基础[2]。实务工作中,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行条件,在部门内设置完整的申报工作管理人员或部门,在授予其资源协调调配的职权后,获得各部门与岗位的配合,有效地完成具体资料的备制与递交,保证企业资质认证工作的有序展开,避免延迟申报与定位不明确为企业带来财税风险。

3.3 强化企业项目管理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享受来自财税政策中的优惠条件,实现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应当对其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强化,并实现研发费用的独立核算,以此保证企业信息的完整性,为企业的财税减免提供有效地信息指导。对此,企业应当对高新技术创新项目中的相关费用核算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并在规范化管理思想体系下,以适应研发费用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对其原有数据统计方式与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在技术与服务研发成功转化的影响下,确定企业在技术、服务领域中的研发投入,并形成投入经费的总体数值。尤其在财务与会计的账目管理工作上,需要岗位人员对研发费用中,费用名称、实际内容、归集路径等内容进行综合化的管理。尤其在熟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与加急费用控制差异化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地区分财务准则相关税法的管理区别,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减免申报,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使企业可以充分满足税务部门的相关管理需要,并在审核过程中,可凭借自身的优势项目管理能力,快速、高效地享受到政策内容带来的优惠,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税负,为其稳定发展扫除税务风险问题。

3.4 补充企业纳税筹划管理

针对财税风险管理工作,高新技术企业应当重点强调对于风险问题的识别与预防,在出现财税风险问题之前,就通过系列性管理与筹划,再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态与运行条件,保证整体财务管理的控制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根据相关行业领域内制定的管理细则,并在配合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纳税规范细则的内容基础上,完成对于自身财税工作的规整化处理,使运行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得到控制。而在报关管理实务工作中,还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对具体产生的风险问题进行总结,并形成针对性地管理措施,对企业纳税管理行为作出进一步的规划与控制,使其在维护企业税务稳定上,发挥积极影响[3]。

另外,在内部组织结构协调性上,企业也需要进行优化管理,通过加强各部门与财税部门之间的合作,保证企业财税筹划工作执行的有效性,并尽可能地消除并控制其中的风险产生条件。保证高新企业内部各部门,都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条件开展生产与发展活动,以此使整体纳税筹划管理,展现出明顯的实用性优势。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政策优惠条件的同时,也会面临一定的风险性问题,并集中体现在企业资质认定、研发成本归集、收入风险确认这三个方面。在落实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岗位人员、申报工作、项目管理、纳税筹划这四点内容着手,保证企业的财税管理状态,进而使其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政策条件带来的优势,维护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态,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黄凯钟,陈慧林,郑晓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综合税负分析及税务筹划——基于BK公司的税务筹划方案设计[J].经济师,2019(02).

廖子鉴,席成斌,巩文明.智能制造行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探析——以四川省为例[J].税收经济研究,2018,23(04).

刘小瑜,温有栋,江炳官.“互联网+”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风险预警——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研究[J].税务研究,2018(06).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产生了一系列与污染物排放有关的环境问题,有毒物质和工业废水。尽管氟化学工业的废水处理技术不断进步,但在物理方面有自己的方法,在化学和生物领域对氟化工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技术人员仍需分析氟化学工业废水指标的实际状况,不断探索有效地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关键词: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

引言

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氟化工废水的排放量是比较大的,例如发电厂的生活污水、工厂井架的处理污水、水处理厂过滤器进行的反冲洗等。在这些废水进行排放之前,对于除氟处理工作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很难达到国家水质安全的标准。此外,氟化工废水进行处理的难度比较高、污水量相对较多,这也对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制约。现阶段,需要把废水中氟含量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对氟化工废水进行有效地处理,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含氟废水特点

氟化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每天摄入的水中氟化物含量必须限制在0.6毫克/升,超过一定的量,氟离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吸收无机氟可引起氟中毒,如氟斑牙、骨膜肥大、关节痛、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和脆性,对某些器官如心血管功能衰竭,损害大脑和肾脏。换言之,水中的氟含量过大,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含氟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1、含氟废水处理技术分析

在氟化学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为了达到国家水质标准,技术人员必须收集氟化学废水,将它们与各种氟化化学废水进行比较,了解如何处理从中排放的氟化化学工业废水,具体视乎污水中的氟、COD及其他污染物含量而定。此外,需要了解污水处理技术的三个阶段,并选择适当的污水处理方法,第一阶段简单粗糙,主要是运用物理方法,对大颗粒废水中的固体进行去除,然后运用生物处理方法,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去除。废水处理是通过溶解来实现的,废水处理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这也标志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含氟废水处理流程

为达到氟化化学废水处理中、中水回流的最终目标,必须结合考虑因素对水质进行分析和预测实际水质状况。因为在我国的工厂中,加工通常是用机器来降低化工产品废料中的氟化物含量的,如果水質太复杂或水质波动,有效的分离是很难控制的。在动态实验中进行的其他分析工作,例如安装测量氟离子和水离子温度的控制装置,考虑氟化学工业废水的COD值,如果COD值过高,为了保证水质的稳定性,应采用更高浓度的生物化学废物BAF。此外,经济因素也是氟化学废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3、含氟废水处理技术重点

工厂废水可能含有含氟废水。通常采用的氟处理技术是将处理池作为一台机器,通过各种方法分解和吸收水中的氟化工污染物,从而能够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在废水处理的情况下,由于水质不稳定,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冲击力的影响,污水会波动很大。同时,可安装相应的调节器,以确保废水的直接流动。在废水进行流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流速变化来减少径流过程中的物质积累,确保高效流动和水的分离。如果这个指标高于0.5,那么废水的生化性能就更合理。在处理含氟水/废水时,BOD必须跟踪文件大小的测量。生物废水处理方法,具备操作程序简单、经济成本低以及处理速度快的特点,通过把氢氧化钙乳液被加入水中,钙离子和氟化钙离子产生氟化钙沉积物,以去除水中残留的氟化物。常温下,饱和时氟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6.5mg/l,因此相应的氟化钙浓度为8mg/l。氟化钙只有在其浓度超过饱和浓度时才会沉淀,溶解溶液从溶液中沉淀的能力取决于反应产物的溶解度,但反应产生的氟化钙,不能完全沉淀。晶体中总有溶解的氟离子。

三、含氟废水处理技术

1、化学沉淀

化学沉淀法是处理含氟废水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在工业废水的回收和处理中很常见,因此在含氟废水的处理中只有类似的原理。通常,在沉淀过程中,向水中添加化学物质,从而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氟,以净化水质。钙进入水中后与氟发生化学反应,在水中形成固体物质,形成液体-固体分离,从废水中分离出有害物质.处理含氟废水。化学沉淀法是最常用的废水处理方法之一,主要是因为沉淀法操作简单,而液体固定现象处理后容易发生.在长期污水处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处理污水的设施有限。沉积法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很便宜,这也是化学沉淀的应用范围广的重要因素。

2、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也是处理废水的常用方法之一。当然,混凝沉淀法也需要特定的物质支持。为了达到混凝效果,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再生,主要是因为化学品有一定的进入限制,但处理成本高,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离子原理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出水水质不稳定。此外,聚丙烯酰胺混凝剂的加入可以结合和分离含氟的水离子,降低水质中的氟浓度。废水处理也需要大胆创新和仔细研究,特别是在废水处理量丰富的情况下。由于硫酸盐浓度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薄片来处理废水并进行有效的净化。

3、反渗透膜法

反渗透膜工艺在氟化工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结合不同的水质要求,对废水做好预处理公国,然后对含氟废水进行相应的沉淀处理。通过反渗透膜对水分子进行分离,有效去除氟化物。

四、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现状

氟的去除是一种稳定、高浓度、高波动的复合工艺。从一个台阶上粗略地去除氟化物可以去除大部分氟离子,这对支流中的氟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影响。微氟脱除第二阶段氟离子浓度小,出水稳定。与一次化学沉淀法或混凝沉淀放气法相比,出水水质和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化学沉淀法以及群聚沉淀法是对高浓度含氟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主要方法。成本和回收率、化学优先和控制废污泥回收技术是降低化学添加成本和控制操作的有效方法。

1、物理处理技术的进展

对于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物理法一般采用磁选法,主要利用片状和磁性物种的特性去除废水中的污染性有机物。物理方法采用平衡等离子体技术和声学技术。降低废水中的氟化物含量,改善水质。

2、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

在对氟化工化学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生物领域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生物处理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一般是运用厌氧技术、酶生物处理、生物吸附以及分解技术等,其中,厌氧技术主要是运用微生物将氟废水进行分解的技术,效果比较好,而且经济性也相对较高。

3、化学处理技术的进展

在目前处理氟化工化学废水的过程中,化学处理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推广。主要利用臭氧氧化技术将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臭氧装置的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方法不好。目前,化学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超临界方法,但由于我国原料有限,该方法尚未得到有效应用。

结语

总之,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水污染问题和现有的化学沉淀、混凝沉淀、吸附、反渗透膜等氟化工废水处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含氟废水处理工艺的限制,无法进行综合治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含氟废水处理技术,高度优化含氟废水处理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回收再利用,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促进国家富强。

参考文献

王燕飞;于鲁冀;张志华;安洁;;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内容[J];四川环境;2014年01期.

侯世全,杨德伟,宋晓明;生活污水强化一级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年05期.

赵晓丽,刘欢.氯碱化工综合废水处理和回收利用[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01):240+246.

卢毅,余苏苏,占博川.氟化工生产危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J].化工管理,2021(09):113-114.

赵文龙.有机氟化工生产危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J].化工管理,2018(15):79-80.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保护自然和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营成本除了包含传统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外,还应该把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环境会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务都很不完善。本文试就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会计处理及其控制做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涵义及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保护维护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

环境成本应在其首次得以识别时加以确认。与环境成本有关的会计问题关键在于,成本是在一个还是几个期间确认,是资本化还是计入损益。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将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1)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2)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3)环境保护。此外,对于因安全或环境因素发生的成本以及减少或防止潜在污染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许多环境成本并不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不能将其资本化,而应作为费用计入损益。这些成本包括:废物处理、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审计成本,因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导致的罚款以及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第三方赔偿等。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原企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科目,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以及反映企业对环境、自然资源的人类的损害和赔偿的会计科目,反映企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延期资源以及安全生产所提供的社会效益。

根据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按不同的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1.资产核算。

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

2.资本化处理。

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依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4)当支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设备时,如污水处理设备,也应资本化,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其会计处理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

3.记入当期损益。

当支出与资产无关时,则属于收益性支出,应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是生态资源保护费用产生的效用是长远的,受益范围是广泛的,而支出往往是近期的,个别发生的,因此按照会计惯例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企业对“三废”的治理取得一些产品收益、免缴所得税等优惠,实际上是一种为生产副产品而发生的费用,通常按照副产品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其进行核算,将其发生的费用作为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发生的费用不能产生副产品,则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作为管理费用处理。

另外,当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被合理而可靠地计量时,作为环境负债(或有负债)处理。当企业被罚款或被勒令停产、减产而发生损失时,作为环境损失处理。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1.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形象,降低成本,改善环境管理状况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着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为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管理和操作技能,企业应建立并完善环境管理体系,识别环境因素,制订环境目标、指标、方案、编制运行程序,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识别并获取适用本企业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定期检查遵循情况。

2.大力推行环保型生产工艺。

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的必需品的生产项目,除加强企业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最重要的是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而采用环保型的生产工艺。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这种变废为宝的做法,不但治理了污染,而且增加了效益。(2)“以废治废”,即利用不同企业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集中排污治理方法对于小企业密集的区域较为适合。

4.强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协调职能。

尽管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期奉行政府职能弱化,对经济放任自流,但其走过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只是当污染积聚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治理,即“末端治理过程”,因此,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协调功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健康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应充分突出财税、金融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最大限度地消耗高耗能企业和垄断性企业追求高额利润,抢占廉价资源的掠夺性现象,从而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利于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比特思维软件有限公司)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针对不确定性条件下区域水资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控制,建立了基于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的动态交互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四种水资源系统安全状态(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可信度以反应系统的模糊性。将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并提出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求解该模型,以全局最优满意度权衡经济和环境目标之间的冲突性。结果表明:当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从相当安全降低为极不安全时,规划期内的优化配水量降低了57.95×108 m3,系统的经济效益也降低了164.9亿元,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上升22.05%;可信度水平越高,供水不足和污染物排放过多的风险就越低,经济利益和污染物排放也就越低;可信度越低,经济效益和污染物排放越高,但同时系统风险也在增加。可信度水平能够被视为一个评价指标以评估最終解决方案的可靠水平。相比于传统水资源配置方法,该模型更加真实模拟了多层目标和多决策者的动态交互过程。

关 键 词 水资源管理; 不确定性; 水资源系统安全; 可信度约束规划; 动态交互规划

A dynamic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for urban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CHEN Yizhong1, PENG He1, QIAO Youfeng1, YAN Pengdo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ncertainties; water resources system security; credibility constraint programming; dynamic interactive programming

0 引言

水资源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但随着人口增长与经济迅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约80%的人口面临水资源安全问题。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但长期以来,其以年均不到21×108 m3的水资源量支撑着36×108 m3的需水量[1],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处理方式(废水年排放量高达15×108 m3,地下水开采力度大,地表水开发利用率超90%)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2],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3]。因此,如何制定高效的水资源调控策略,对于北京市用水策略调整,水资源系统的安全等级提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4]。

优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区域复杂环境系统调控。基于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模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水文优化模型,主要在水文政策要求下优化各部门水资源;另一种主要是经济优化模型,主要用于优化配水部门间的水资源配置。同时,随着优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配置模型已从单目标调水问题优化发展为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代际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多目标综合性区域的水资源调配优化问题。然而,由于供需关系、污染物排放标准、利用方式、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决策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和相互作用,如区间、模糊和随机性[5-6]。迫切需要采用不确定性的优化技术以适应水资源管理系统中日益增加的复杂性。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能够给出不同可信度水平下的优化策略。该规划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水资源与水安全系统综合管理,如农业水资源管理[7-8]、流域水安全管理[9]、城市水资源管理[10-11]、能源-水关联系统[12]等。虽然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对于参数随机分布未知的模糊决策问题有行之有效,但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往往存在多个相互冲突的目标。例如,环境政策制定者可能侧重于污染物排放控制,而水资源管理者可能侧重于最大化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13]。但最大化系统经济效益往往需要基于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约束,而系统污染物排放控制也需考虑经济效益。亟需一种兼顾多层次决策目标,寻求全局均衡最优方案的动态交互规划方法。双层规划模型能够弥补传统多目标规划难以反映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决策层次性和交互过程的问题,其按照层级顺序依次嵌套求解。但双层规划的求解问题是一个NP-hard问题。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将引入全局满意度作为双层决策目标之间的载体,通过更新满意度迭代求解全局最优方案。这种方法能够客观描述不同层级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解决决策目标的冲突性问题,实现目标层之间的动态交互规划。

本文基于双层规划模型和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建立一套动态交互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最优满意度规划方案,以实现区域水资源管理系统优化调控。根据北京市水资源供求关系,描述了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决策过程,客观反映了环境控制与经济效益间的矛盾关系,深入分析了水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同决策者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四种水资源系统安全状态(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作为约束条件并整合到模型框架中;引入可信度替代传统的可能性概念以反映系统的模糊事件;提出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求解,权衡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间的冲突关系;将所开发的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可持续管理,研究结果能够为深入分析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水系统效率和可信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1 动态交互规划模型

1.1 双层规划模型

上层规划问题和下层规划问题分别通过各自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来求解优化。上层规划问题依赖于下层规划问题最优解,下层规划问题最优解受上层规划问题影响。数学中的双层规划模型可以概括如下:

式中:[f1]和[f2]分别表示上层和下层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x和y分别表示上层和下层规划的决策变量;[R(x,y)]和[T(x,y)]分别表示上层规划和下层规划的约束空间。

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可以反映决策者的层次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避免各层之间的目标冲突,还可以有效地描述现实问题各层次结构关系,得出全局性的优化结果。因此,本文在传统双层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全局最优满意度λ以度量约束达到何种程度时系统实现全局目标的最优,上层决策问题可以通过更新其上层满意度的下限以进行模型的迭代求解。具体过程如下:

步骤1:独立地求解上层和下层模型,并得到上层的决策方案[(xU,yU,fU1)]和下层的决策方案[(xL,yL,fL1)],当[(xU,yU)=(xL,yL)],则系统得到最优解。

步骤2:通过给上层决策变量x设定容忍阈值,建立相应的三角隶属度函数:

式中:[σ]表示上层决策变量x的满意度;[r1]表示上层优化解[xU]周围的容忍阈值,超过容忍阈值的决策范围是不可接受的。

步骤3:分别对上层和下层的决策目标设定容忍阈值,并建立相应的隶属度函数。

式中:[η]代表上层目标函数的满意度;[τ]代表下层目标函数的满意度;考虑上层目标函数是求最小化问题,所以假定[f1(x,y)>f′1;]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f1(x,y)<f1U]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其中[f′1]代表上层目标函数最高的容忍值。相反,由于下层目标函数是求最大化问题,因此假定[f2(x,y)>fL2]是绝对可以接受的,而[f2x,y<f′2;]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其中[f′2]代表下層目标函数最低的容忍值。

步骤4:通过全局满意度λ以实现同时满足上层目标和下层目标的满意度,并建立全局满意度函数表达式

则上述双层规划问题就可以转化成求解最大满意度λ。

1.2 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

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是为了解决系统中数据的不确定性及无法获取精确的数据随机分布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传统的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模型可概括如下:

式中:“~”代表模糊参量;[Cj]表示目标函数中的模糊系数;[mi,j]和[qi]表示约束中的模糊系数;ω为不同的可信度水平(Credibility,Cr)。设两个模糊变量[m]和[q]考虑为一组为三角形模糊数,如[m=(m1,m2,m3)],[ q=(q1,q2,q3)]。那么,具有模糊事件[m≤q]的可信度可以表示为[9]:

根据以上定义,FCCP模型的约束可以转换为

2 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动态交互规划

北京市近几年加快了城市规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设步伐,所以结合北京市现状和未来规划,本文采用动态交互规划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图1)。以环境目标为上层目标,以水体特征污染物(p=1为COD、2为TN、3为TP和4为NH3-N)排放量为决策变量;下层为经济效益模块,以配水量为决策变量。在双层模型的决策过程中,上层目标函数同时受到上层约束条件和下层约束条件的限制,而下层目标函数仅受到下层约束条件的限制,所以由此得出的规划结果更加有利于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环境影响控制,而且可以有效地规避系统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4个规划期(k=1为2020年,2为2021年,3为2022年,4为2023年),4种水源(i=1为地表水,2为地下水,3为再生水,4为客水)和5个用水部门(j=1为农业,2为工业,3为第三产业,4为居民生活,5为生态)。再将环境要素置于模型的优先级更能保障北京市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同时,引入不同的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估等级(表1),探究不同安全等级约束对优化调控策略的影响。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需考虑如下原则:a)能准确反映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特征;b)既能反映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指标,又能反映生态、环境和资源水平;c)可量化原则,使指标更易于计算;d)可行性原则,能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上层污染物排放控制:上层规划模型以水体特征污染物排放量(TP)最小化为目标函数。

上层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如下:

1)污染物排放量及其总量控制:其要求低于允许排放水平的污染物排放量可信度水平应控制在高于或等于令人满意的水平。

2)再生水比例约束:其要求再生水使用占比不小于一定的比例,该比例与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相关。

下层经济效益模块:下层规划问题以水资源管理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

下层规划模型主要考虑水资源总量、缺水率、污水处理能力等约束条件。

1)水资源总量约束:其要求水资源使用量不能超过相应水源的供给能力。

2)缺水率约束:其要求每个规划期内的缺水率需要低于一定水平,该水平与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密切相关。

3)污水处理能力约束:其要求每个规划期内的污水排放总量不能超过区域污水排放总量约束。

式中:TP代表规划期内的系统的污染物排放量(t);TE代表规划期内系统的经济效益(108 元);[popj,k,p]代表规划期内COD、TN、TP和NH3-N排放量(t);[wateri,j,k]代表在k时期由i水源向j用户的输配水量(108 m3);[MRi,j]代表i水源与j用户的输配关系,其值为0或1(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或不存在输配关系);[pj,k]代表j用户用水过程的污水排放率(%);[Lj,k]代表污水收集率(%);[Cj,k,p]代表j用户排放污水中COD、TN、TP和NH3-N的浓度(mg/L);[EFk,p]代表污染物去除率(%);[TCCk,max]代表COD、TN、TP和NH3-N允许排放量(t);[Bfi,j,k]和[Csi,j,k]分别水资源效益系数和成本系数(元/m3);[LCj,k]LCj,k代表水资源损失率;[SWk],[GWk],[RWk]和[KWk]分别代表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客水可获得量(108 m3);[AWRk],[IWRk],[TWRk]和[DWRk]分别代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和生态需水量(108 m3);[PLk]代表规划期k的长度(d)。

模型中参数数据来源主要为北京市市历年水资源报告等相关统计数据。参考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和北京市污水排放现状,确定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居民生活和生态用水部门的污水排放系数分别是0.1、0.5、0.7、0.7和0.8;其污水中的COD浓度分别为60、100、120、230和30 mg/L;TN浓度分别为70、60、60、55和50 mg/L;TP浓度分别为5、5.5、6、6.5和5 mg/L;NH3-N的浓度分别为40、50、45、40和40 mg/L;COD、TN、TP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70%、40%、40%和60%;水资源损失率设置为1.05。在需水预测方面,在分析北京市2002-2014年用水结构变化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传统的灰色模型对北京市不同用水部门的需求量进行模拟(图2)。根据预测结果,规划期内不同部门的需水量如表2所示,其将作为双层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模型的关键输入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不同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下北京市的用水变化情况。

3 结果分析

3.1 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驱动下水资源调控策略

本文设计4组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即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其中相当安全等级要求生态用水比例大于等于23%,而其他安全等级下的生态用水比例逐步降低。图3展示了不同安全等级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由图可知,在整个规划期内,北京市在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等级下的配水总量分别达到349.42×108、298.67×108、311.46×108和291.47×108 m3。从供水源分析,地表水和客水是北京市主要的供给水源,两者的供水量约占总量的50.0%;而地下水在不同安全等级下均全部用于居民用水。当系统从相当安全转变为极不安全等级时,地下水的供应量显著增加(从70.69×108 m3增加至99.41×108 m3)。在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等级下,居民生活用水分别消耗地下水量70.68×108、85.93×108、90.87×108、99.41×108 m3。再生水主要供给生态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从经济活动方面来说,第三产业用水主要由客水满足,其余由少部分地表水供给。从时间上看,北京市供水总量从2020年的67.52×108 m3增加至2023年的107.71×108 m3(相当安全等级下),年均增幅达到16.87%;从2020年的67.52×108 m3增加至2023年的107.71×108 m3(极不安全等級下),年均增幅达到18.47%。

图4显示了不同安全等级下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的状态下,系统的经济效益分别为951.3 亿元、859.1 亿元、837.9 亿元和786.4 亿元。系统的经济效益随着规划期的增长而有所增加。在相当安全等级下,系统的经济效益从2020年的167.1 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333.9 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6.08%;在不安全等级下,系统的经济效益从2020年的150.9 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75.4 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2.27%。北京市的主要用水是居民生活用水,其平均效益系数和成本系数分别为9.12 元/m3和3.87 元/m3。整个规划期内,居民生活用水部分在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等级下分别产生393.4 亿元、386.7 亿元、376.8 亿元和339.7 亿元。考虑到生态和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其经济效益将远高于农业和工业部门。然而,当水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果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决策者应因地制宜地评估配水策略。

不同安全等级下对应着不同的污染物排放量(图5)。从污染物种类上看,TN排放量最大、COD排放量次之、NH3-N排放量较少,TP排放量最小。当安全等级从相当安全变为基本安全时,可以观察到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显著减少,COD、TN、TP、NH3-N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5%、8.8%、21.93%和7.9%。此外,从总量上看,随着安全等级的增高,对应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安全等级越高所分配的水资源量也越高。

3.2 可信度水平驱动下水资源调控策略

图6给出了不同可信度水平下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可信度水平的增加,COD和TN的年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其对应的剩余环境容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相反,随着可信度水平的增加,TP和NH3-N年排放量具有上升趋势,而其对应的剩余环境容量呈现下降趋势。例如,当ω从0.80增加至1.00时,COD的年排放量从14.38万t下降至13.86万t,而TP的年排放量从1.50万t增加至1.70万吨。由此可见,系统的环境特征对可信度水平的变化较为灵敏,这根本原因在于改变的可信度水平引起了配水方案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同用水部门的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动态变化趋势。

图7为规划期内不同可信度水平下的水源供水方案。從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可信度水平的降低,4种水源的供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例如,在相当安全等级下,当ω从1.00下降至0.80时,地表水的供给量从107.37×108 m3增加至121.68×108 m3;地下水的供给量从70.68×108 m3增加至74.90×108 m3;客水的供给量从89.10×108 m3增加至97.91×108 m3;再生水的供给量从92.47×108 m3增加至99.98×108 m3。在极不安全等级下,当ω从1.00降低至0.80时,地表水的供给量从72.93×108 m3增加至79.36×108 m3;地下水的供给量从99.41×108 m3增加至104.03×108 m3;客水的供给量从58.84×108 m3增加至63.72×108 m3;再生水的供给量从60.29×108 m3增加至65.20×108 m3。图8展示了不同可信度水平下各用水部门的供水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各部门的用水量将随着可信度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可信度水平的降低会导致模型部分约束条件左侧系数取值较低而右侧系数取值较高,从而放宽的该约束条件的范围。从缺水率(定义为优化配水量与理论需水量的比值)分析,由于较低的可信度对应着更高的配水量,这能够极大满足用水部门的用水需求,但系统也面临的失稳的风险。

由于ω=1.00代表系统需求条件的最高可信度水平,因此ω的不同取值所对应系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代表了不确定性约束条件下满足系统目标及约束水平的可信度水平。四种水源的供水量均随着可信度水平的增加而减少,即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污染物排放量会随着可信度水平ω的降低而增加。可信度水平ω取值较低时(如ω=0.80),模型约束条件相对宽松,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污染物排放量更高,但此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可信度水平ω取值较高时(如ω=1.00),系统的可靠性增强,但系统在强化的约束条件下将获得更低的经济效益。在基本安全等级下,可信度水平ω为0.80、0.90和1.00对应的系统经济效益分别达到915.3 亿元、888.0 亿元和859.1 亿元;在不安全等级下,可信度水平ω为0.80、0.90和1.00对应的系统经济效益分别达到859.1 亿元、838.2 亿元和837.9 亿元。

总体而言,本文基于模糊可信度约束规划解决系统中数据的模糊不确定性,输出了不同可信度水平下的水源供水方案。针对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系统中水量水质指标的不确定性,本文设计了相当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极不安全4种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并将其纳入优化模型框架中,优化结果给出了不同安全等级下的系统配水方案和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此外,本文综合考虑了系统决策目标的层次关系和交互影响,提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动态交互规划模型,其有效了规避系统决策目标冲突性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相比于传统水资源配置方法,其能够更加真实模拟了多层级目标和多决策者的动态交互过程。综述所述,本文输出的优化结果考虑了多种系统干扰因素,输出结果的鲁棒性较强。

3.3 政策启示

在供水方面,再生水(占总水量的23.11%)是北京市重要的一个供水源。政府应倡导在农业灌溉和生态利用中大量使用再生水;由于在水资源可利用性方面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即适当减少水供应会加剧区域水资源短缺,从而在不断增加的水资源需求和水资源保护之间产生矛盾,从政策角度来看,应严格限制人口规模。但北京市人口规模庞大且持续性膨胀。具体来说,可以从提高人口素质,合理配置人口在功能区的分布,从长期角度解决水资源供求不平衡的关系;还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改进工业生产工艺以减少生产用水。鉴于农业用水在北京市用水部门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北京市需要在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中采取多种节水措施,如发展用水少、用水效率高的农业种植结构;从用水部门上来看,居民生活用水分配的水资源对应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比最高,北京市今后在提升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的过程中也需要开发更有效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来减少生活用水的污染物排放。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增强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可靠性。各指标阈值的选择对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显著影响。然而,当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其他城市水资源管理,其安全阈值的确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适宜的水资源系统安全指标应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状况。此外,每个可信性水平对应于一组与满意的约束条件相关联的最优解。一般来说,低可信度会导致高风险和低可靠性,而高可信度对应的是一个低风险和高可靠性的系统。因此,可信度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以确定最终解。

4 结论

在对北京市未来水资源供需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可信性理论,构建具有层次关系的双层动态交互规划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对优化策略的影响,并以可信度为指标探讨了优化配水策略的可靠性。本文创新性体现在:引入不同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作为约束条件,引入可信度反映系统的模糊性;提出交互式模糊满意度算法求解,通过最优满意度权衡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间的冲突关系;将开发的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水资源管理系统,得出水资源优化规划配置方案,为北京市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从极不安全提升为相当安全等级时,规划期内的优化配水量提高了57.95×108 m3,系统的经济效益也增加了164.9亿元。地表水和客水将约占北京市总供水量的50%,其中地下水多用于供给居民用水,再生水主要用于供给生态用水和第三产业用水,而第三产业用水主要由客水满足。系统的水环境污染排放量对可信度水平的变化较为灵敏,COD和TN的年排放量随可信度水平增加而下降,而TP和NH3-N年排放量则随可信度水平增加而增加。可信度水平取值较低时,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污染物排放量更高,但此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可信度水平取值较高时,系统的可靠性增强,但系统在强化的约束条件下将获得较低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信度水平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以确定最终解决方案的可靠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玉龙,韦雅尹,李桂君,等. 协同视角下的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3):71-80.

[2]    刘寒青,赵勇,李海红,等. 基于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的北京市水资源优化配置[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20,18(1):34-41,137.

[3]    徐华山,赵磊,孙昊苏,等.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水质状况分析[J]. 环境科学,2017,38(4):1357-1365.

[4]    刘苗苗,赵鑫涯,毕军,等. 基于DPSR模型的区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0):3542-3550.

[5]    CHEN C,ZENG X T,YU L,et al. Planning energy-water nexus systems based on a dual risk aversion optimization method under multiple uncertain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5:120100.

[6]    MA Y,LI Y P,HUANG G H,et al. Water-energy nexus under uncertainty:Development of a hierarchical decision-making model[J]. Journal of Hydrology,2020,591:125297.

[7]    ZHANG Y M,HUANG G,LU H W,et al. Planning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pollution control for Heshui River watershed,China:a full credibility-constrained programming approach[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24/525:280-289.

[8]    ZHANG C L,LI X M,GUO P,et al. An improved interval-based fuzzy credibility-constrained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orting optimal irrigation water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20,238:106185.

[9]    LU H W,DU P,CHEN Y Z,et al. A credibility-based chance-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a case study in South Central 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2016,537:408-418.

[10]  MA X X,WANG H L,YU L,et al. Multi-preference based interval fuzzy-credibility optimization for planning the management of multiple water resources with multiple water-receiving cities under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Hydrology,2020,591:125259.

[11]  LIU J,NIE S,SHAN B G,et al. Development of an interval-credibility-chance constrained energy-water nexus system plann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Xiamen,China[J]. Energy,2019,181:677-693.

[12]  CHEN Y Z,HE L,LU H W,et al. Planning for regional water system sustainability through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assessment under uncertainties[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8,32(9):3135-3153.

[13]  HUANG J Y,LOU I,LI Y X.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a case study of Macau[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50:72-78.

收稿日期:2020-12-19

基金項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20202117);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J2020019)

通信作者:陈义忠(1989—),男,讲师,2019075@hebut.edu.cn。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

污水处理企业设备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为了弄清制药企业污水处理过程废气的排放情况及废气治理工艺的效果,采集制药企业污水处理各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