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1 何谓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
在网络课程的协同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的生命力, 所以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和利用都必须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学生的学习绩效直接制约着网络课程应用的效果, 因而也直接决定了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效益。基于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 (近程与远程交互的跨时空协同学习) 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 (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 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关系。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是在以网络课程为基础的公共网络环境中,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包括不同院校的相关教师、导学和学生) 围绕课程学习的目标, 关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 跨越时间和空间, 通过技术整合起来的一种非线性、超文本、自组织的复杂学习网络。构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的独特优势, 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 从而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2 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现同类课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长期以来, 各校都积累了某门课程学习的宝贵经验和资源, 而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 都是由学科教师一届一届传授下去的, 学校之间的资源很难实现交流和共享。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创建有利于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并在学习过程中使知识得以创造和发展。在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中, 教师可以打破以个体劳动 (小农经济) 和“机械化灌输+标准化考试” (工业流水线) 为基础的传统模式, 逐步走向多学科交叉的网络化教学-科研团队[1], 使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得以提升;学习者可以借助稳定的技术平台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实现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生成和相互转化。而且在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过程中, 可以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团队工作能力, 扩大师生交往的视野。通过交流、协作与对话, 提高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构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 进而提高学习的绩效。由于参与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要使他们克服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而造成的孤独感和集体归属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技能和学习经验方面的缺乏问题, 需要丰富的在线引领经验。通过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成功构建能有效克服学习者的心理缺失, 对提高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 提高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如何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
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课程平台的大学师生之间的一种协作学习, 这就更类似于网络环境下基于资源的学习, 并且各校的任课老师参与到网络教学活动中来。构建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1 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准备
(1) 评估教师情况, 达成教师共识, 组建教学团队。进行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 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要选择有参与意愿并且有网络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到校际协作团队中来。同时还应确立教学团队关系。Buckley (2000) 将教学团队分为阶层型 (hierarchical teams) 、协同型、混合型三种不同的型态[2]。Buckley认为不宜过分强调协作团队的等级关系, 但是在协作的初期还是应该确立一个比较有经验并且有强烈意愿推行校际协作学习的教师团队担任组织者。
(2) 选择网络教学平台, 初步建立课程相关的资源, 考查学生状况, 设定协同目标, 设计课程方案, 发展教学活动, 选择教学策略, 安排学习过程, 协调任务分工等。该阶段是重要的交流和协商期, 在组建参与校际协作学习的团队后, 就要进一步协商适用于校际协作学习的网络课程平台及其共建共享原则与策略, 并对课程目标、实施方案和学习过程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此阶段, 还应对于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管理, 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培训。
3.2 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校际协作学习计划进行网络教学的过程。王广新等人参照Johnson (2002) 模式提出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 需要经历关注、认识、接受、规范、执行经调整后又重新回到关注的循环阶段[3]。Dr.Gilly Salmon提出了在线引领的五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是登入及鼓励, 第二阶段是交谊, 第三阶段是信息交换, 第四阶段是知识建构, 第五阶段是发展[4]。构建过程中应结合共同体成立的条件, 建立培育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技巧和技能。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共同体的构建,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网络课程的在线指导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共同体的演化历程, 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要求教学人员积极参与网络教学过程, 能设计和管理学习序列, 提供专业领域主题知识, 并能促进主动的学习[5]。即在网络环境下负责教学设计与组织, 促进交流与沟通, 并直接实施教学。
由于基于网络的学习不同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 更适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的学习, 所以对协作学习问题描述和学生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是共同体构建的重点。由于教师的线上引导技巧和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绩效, 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引导是共同体构建的关键。因为由任课教师组成的跨校教师联盟由于其自身时间和精力有限, 往往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例如, 在笔者开展的一项网络学习调查中, 大多数远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支助, 仅有7.3%的学生表示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 甚至有4.9%的学生表示从未能获得过帮助。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大助学导学力度的新模式、新方法。实践表明, 由参加过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富有远程学习经验的学习者组成助学团队, 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咨询建议。在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实践中, 我们选择应以那些富有经验、善于在网络环境下与他人交流共享、善于创设氛围、激励他人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担任远程学习的导学, 组建助学团队。由导学和教师一起组成跨校的在线引导团队, 形成在线辅导机制, 指导学生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结合各协作学校的学习专题, 导学团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在学校的指导专题, 同时结合学校的上机时间和导学同各研究小组协商的时间, 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研讨、指导。这样便于不同学校相似专题研究小组之间的协作。
3.3 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效果评价
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通过成效评量决定学生学习的绩效。当然评价方式应是多元的, 并且结合电子档案夹等形式, 应包括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
3.4 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评估反馈
评估反馈是指提供准备、计划、教学、评量等阶段改进的讯息, 这样就使校际协作学习的实施历程变成了一个回馈循环。
4 结语
开展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有助于实现同类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 而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是提高网络课程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 创建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需要一些基础和条件, 在创建过程中应在主要的阶段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培育高效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对高校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 本文提出构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 以提高学习的绩效。在定义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过程, 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提供方法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6) .
[2] Buckley F J.Team teaching:what, why, and how?Thousand Oaks[Z].CA:Sage publications, 2000.
[3] 王广新, 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4] Salmon, G.Masters or slaves to the technology the role of the e-modera-tor in e-learning[Z].eLearn, 2001 (6) .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下,建筑工业也逐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文章对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主要围绕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自动化系统
1引言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一种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控制技术,集成了楼宇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可以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环保、节能的生活办公环境。通过合理的弱电系统设计可以建立一个资源集成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2智能化系统介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为了提高小区的智能化水平,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在建设小区的时候需要应用到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在小区设计方面的应用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较为复杂,不便于管理,为了实现科学统一的管理,企业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小区弱电系统水平,才能提高小区智能化建设水平。
3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原则
3.1先进性
优质的智能化设计通常不会发生过多的变更,另外需要充分考虑施工条件,尽可能降低复试试验和现场返工的情况。所以,智能化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以满足各类需求为前提,尽量应用更为成熟、稳定、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特别是某些现代化大型智能建筑,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增加相关设计的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需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3.2实用性
智能化系統的相关设计通常需要应用更为先进、成熟、稳定和可靠的设备和技术,但是所有设计的基础均为具体的实际需求。如果相关设计只追求高科技的应用,不能从实际项目需要出发,就会造成使用成本大大提高,相关产品投入使用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导致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实际需要为基础,以经济适用为目的,并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设计经济适用、适合未来发展的现代化智能建筑。
3.3以人为本
现代化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在智能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业主,还需要站在使用者角度去考虑问题,尽量使设计结果人性化。智能化建筑最终的目的是为业主提供更为舒适、环保和节能的办公环境和居住环境,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实际就是业主最终的主观感受。
3.4集成、共享智能化
通常情况下,一个建筑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所有子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另外,为了进行不同程度的调度,需要设置一个统一的接口,建筑的集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局域网-子系统和以BA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共享的基础是集成,智能化建筑可以集成建筑的各类信息,继而创建更大的平台,该平台的创建方便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适合现代大楼智能化建设。
4智能化建筑弱电系统设计
4.1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近年来,大多楼宇都具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类自动化控制系统包含空调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热水交换系统、电梯监控系统、通风系统以及给排水监控系统等。某医院建筑项目中,在设置各类监控系统时充分考虑设备数量以及具体的监控需求,系统需要设置中心控制站1个、子系统控制分站2个、现场DDC控制器200个和温度、湿度传感器300个以及I/O监控点5000多个,这些设备同时对大楼内的相关设备进行监控、控制以及测量。
其具备的优点是以统一管理楼内相关设备为目的,充分考虑本文涉及工程相关节能特点,为了使建筑更可靠、节能地为居民服务,对大楼设计进行了优化。完成优化后可以满足以下要求:定制化用户界面更为完整;可以对控制器的数据进行同步、保存和备份处理;多级别密码保护,更为安全;可以进行节能分析、能量管理;自定义非标准控制程序;正在运行的工作站和网络之间可以进行通信连接;离线通信功能。
4.2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
①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以及门禁巡更系统构成了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应用的是数模结合方式,存储、传输相关数字信息是通过模拟采集、网络传输以及数字编码等方式。在大楼内部设置的监控点多达1000余路,可以对所有区域的情况进行视频监控,实现无死角覆盖。
视频监控系统将监视图像传送给监控中心,监视器构成电视墙,以四分割画面进行轮询播放。此外该系统配备了专门的网络设备、视频存储服务器以及视频管理服务器,通过计算机可以对图像随时调取和查看。
②防盗报警系统实现功能所应用的是探测器,通常情况下,该系统设置在存放贵重财产和重要资料的区域,探测器具有极强的防温度变化和环境干扰的能力。系统可以科学划分防区,然后精准确定位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协作实现报警视频功能。
③门禁巡更系统。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安全性能,需要采用国密算法的CPU卡。在大楼内部设置门禁控制点500余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特殊房间需要设置指纹门禁以控制人员的出入。同时确保了病患和医护通道分开,方便安保人员巡检工作。
文中涉及到的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具有监视和控制、异常报警、设备分布显示、信息集成和处理、相关联动时间管理以及报表处理等基本功能。另外,可以优化和共享各类系统监控信息。同时,该系统也充分考虑了经济性和技术的先进性。例如,该系统信息的采集凭借的是前端的模拟采集,为了获取更为优质的数据,后端的存储方式也起到一定功能。
4.3综合布线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近年来,为了不断适应国内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相关性能,不管是工作区的语音信息还是数据信息,均需要凭借六类模块化信息插座进行处理。依据实际需要,前端设置14000个信息点,应用六类非屏蔽信息插座,同时针对特殊办公室设置了相应的光纤点。
2)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所应用的均为六类UTP线缆,可以实现数据线和电话线互相转换,从而实现数据点和语音点之间的信息互换。
3)垂直子系统
垂直子系统所应用的是星形网络结构,语音的主管所采用的是三类100对的大对数铜缆,数据主干所采用的是48芯多模光缆。
4)管理子系统
在管理子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每个楼层信息点的具体分布情况设置IDF。所有的IDF都由机架式配线架、垂直语音、110配线架数据主干构成。
5)建筑群子系统
为了更好地和其他建筑进行连接,新楼的计算机机房需要和数据中心以及老园区进行数据的传递。医院网络信息的基础是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实现门诊部门、住院部门以及急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互换,属于医院先进可靠的信息窗口。
该系统在设置的过程中,基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医院业务,按照就医的不同流程,设置数量、高度和位置均不同的信息点,同时为无线AP预留一定的点位,实现大楼技术和数量上的全覆盖。
4.4停车场管理系统
地下二、三层设置停车场,具体的车流走向为西进东出。充分考虑停车场具有较大的车流量、复杂的车辆收费情况以及集中的高峰时段,需要优化停車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软件部分的设计需要应用C/S架构,使其和在线计费模式相连接,硬件上需要使工控机和服务器进行连接。这样的设置模式可以使车辆在入口的位置取得取卡机,在出口的位置设置一定数量的收费点,这样形成了出口收费和中央收费的结合模式,实现了分流,收费吞卡后系统会设置自动抬杆放行,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5住户报警系统
智能化弱电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室外小区墙上安装报警系统,还能实现居民家中安装报警系统。凭借脸部或者指纹的识别功能和技术,切实提高居民室内的安全性。一旦有不法分子入侵,该报警系统首先对不法分子的身体特性进行详细监测,一旦监测出陌生特征,该系统的报警系统即刻发出自动警报报警声,保证保安和居民可以随时了解室内动向,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保护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建筑工程建设也逐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智能化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弱电系统的设计。本文通过对弱电系统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提高了建筑工程的智能化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曲宇宁.住宅小区智能化设计与多功能集成[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5.
[2]于江利.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及其集成的设计[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3]寻湘楚.某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D].长沙:湖南大学,2013.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1 协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模式
1.1 协作学习及其模式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协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协作学习模式是指采用协作学习组织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 并由这些要素要构成了协作学习的七种基本模式, 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2 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结合教材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中的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学习与探究”具体阐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程序。
2.1 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是整个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的核心和重点,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 问题解决所需的知识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2) 问题必须从学习内容中提炼形成。
2.2 学习小组的建立
小组是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显示, 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 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因此, 学习小组建立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内协作学习小组划分的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活动形式和学习者特征来组成。而协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则通常以问题为依据。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中, 教师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不同的探究主题中组成小组, 即学生如果是选择相同的探究课题, 可以考虑将他们组成一个小组, 此外, 教师还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立主题进行探究并成立小组, 但教师要对学生探究的主题进行指导。在成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与辅导的作用:要对学习者成立学习小组进行指导、分派, 人员的分派依据许多因素, 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认知方式等, 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 可有利于差生的转化, 并促进优生在辅导差生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互相搭配, 有利于发挥不同认知类型学生的优势,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风格的“相互强化”。协作学习成员不限于学生, 也可能是由计算机扮演的学习伙伴。同时, 为了保证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效果, 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般限制在2~4人。
2.3 明确活动任务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 选定身边一位打算外出旅游的家人, 老师或朋友然后调查了解他们的施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 并为他们设计一个旅行计划。并将设计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2.4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开展协作交流并开展专题讨论至最后成果展示和一个反复实施并不断修改的过程, 要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协作学习, 使每一个小组完成较好的旅行计划, 制作较好的成果, 并真正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团结合作, 协作交流的重要性。
在整个设计旅行计划过程中各个小组围绕不同的研究问题, 分配任务, 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 有的负责处理资料, 有的负责制作作品等, 然后相互之间协作交流, 共同学习资源, 达成共识。小组之间还共同分享学习资源, 交流经验。小组如果遇到问题, 在讨论中无法获得答案, 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论坛中, 寻求其它小组的帮助。最后各小组根据需要以报告或作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为了保证小组协作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 而且还要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组织、管理、监控和协调。对各小组工作提供反馈,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帮助小组成员建立良好关系, 促进协作学习顺利开展。
3 学习成果的总结与评价
学生们通过参与协作学习过程, 最终将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并产生成果。这时, 教师应该适时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学习成果的评价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占用比较重要的作用, 也是发挥学生自我效能的很重要手段。归纳总结主要指每个小组或成员根据整个的学习情况, 总结汇报小组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 并以电子文稿方式写出小组总结或个人总结。汇报后, 老师、同学可以提出一些建议, 指出其优势与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以便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与提高。评价可以有多种方式, 主要有小组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小组与个人。评价的内容可以从交互氛围与效率、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参与性与协作性、学习方法与手段、学习效率与效果、完成任务的情况、最终完成的作品质量、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新的尝试, 在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设计一个或多个适合协作学习的“任务”, 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学习环境, 在学生的探索协作过程中, 做好引导、帮助、咨询的工作,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做好组织、控制、协调的工作。同时, 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和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完成后, 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工作。
但在开展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的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小组的划分怎样才能更科学、有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如何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作学习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如何体现及学习成果如可评价等问题都是以后在教学过程需探索并研究解决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协作学习的概念、模式阐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开展协作学习, 探讨开展协作学习的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协作学习,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谢幼如, 等.教学系统设计[Z].
[2] 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Z].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1 小组协助学习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操作方式
小组协助学习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操作方式,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 制定小组活动的课题
小组活动选题是整个活动过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对提高整个活动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确定的课题既要结合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只有通过对课题的共同讨论后才能完成,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案例分析。
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 将企业产品零部件项目、案例引入课堂, 这是钳工技术、普车加工、数车加工、机械加工综合实训等大部分专业课程适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由于它具有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而深受学生欢迎。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相关课程的教材中选择案例或数控加工企业生产产品的实例布置给学生, 并根据教学目的要求, 介绍案例背景及情况, 确定讨论题目。
2) 专题讨论。
在数控专业教学中, 针对教材案例或企业产品加工的实例, 由教师提供既结合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同时又要有一定的难度的课题。组织学生讨论, 使学生只有通过对课题的共同讨论后才能完成,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讨论题目可将学习小组按不同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不同工艺加工的优劣点, 通过对比、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找出最佳加工方案。
3) 综合实训。
根据教学计划, 每学期安排1至2门课程, 为期2周的综合实训。教师结合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日常生活用品制定实训项目的内容, 对实训的要求、步骤、工艺及所用的工具进行必要的说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其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通过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和向老师主动请教, 利用已经学过的多门学科进行综合分析, 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完成综合实训项目。
1.2 帮助确定学习小组
课程学习小组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 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学习成绩等到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根据相对的合理搭配而建立, 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力的差异性、互补性和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小组之间才能进行公平的竞争, 发挥学习小组活动的积极作用。课程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为3-4人, 如果班级管理员已经划分了学习小组而且人数比较多, 可以将原有学习小组细分, 不同的课程还可以规定必须由不同人员组成, 组长也必须轮换, 以加深同学间的友谊, 培养同学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
1.3 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课题确立后, 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将选择同一课题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 教师也可以规定每个学习小组必须完成的内容。小组确定后由小组成员选出组长, 组长再根据组员的特长和爱好给予分工, 组长必须轮换担任, 在其他课程已经担任了小组长的最好不再担任。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 小组还要按学校规定的格式记录对课题活动的情况, 小组长对组内成员的每次活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1.4 指导学生撰写报告
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按照教师对课题内容撰写的要求, 经过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小组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报告或总结。教师选择典型的课题在全班讨论或交流。
1.5 引导学生开展课题交流
交流课题的成果是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同时通过交流也可以开阔视野、吸收其它同学的观点、分享课题成果。交流的形式可以多样, 如分成二个不同观点的小组辩论或一个小组发言另外一个小组提问等方式, 讨论时小组选择一人 (或3个人同时上讲台) 对课题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 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其他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该小组表述的观点进行辩论, 有时可以有意识的设置障碍要求解答, 每小组的时间10分钟左右。以达到每个小组参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 在最初期, 由于学生不能立即进入角色, 因此教师可选些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 讨论的题目亦要求具体些。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 逐渐加大信息量、案例综合性及题目难度。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 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 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 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当学生讨论冷场时, 应及时启发, 活跃学生思维, 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 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 以获得最佳效果。同时要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 一般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 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 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同时要求小组进行修改。
1.6 成绩评定
老师根据各小组发言情况以及修改后的报告写出评语并给出小组的成绩 (小组成员的成绩都一样) , 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小组协作学习在案例教学法中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班建立学习小组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学习形式。通过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学习方法和技巧, 交流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 互相鼓舞学习信心, 激发学习动机,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合作意识, 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和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是提高小组活动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 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 对课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因此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考试方式机动灵活, 在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和回答中, 又允许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思路和依据, 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 撰写出千差万别和各有特色的答卷。而判断其答案优劣的唯一标准, 又是看其所提供的方案是否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及其思维方式的科学、严密与创造性。使学生逐步具有交往、决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有利于形成协作的团队精神。由于课题的基本要求, 是每个学习小组都要事先分析、综合、归纳, 并初步拟定方案, 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对比, 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这就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的团队精神。一反灌输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尤其在课堂讨论中, 要发表自己的独特构想和新的思想观点, 往往需要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力排众议的胆识。
四是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 对各种方案的分析讨论和辩白对比, 以此来深化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 并且使学生在这样优化各种方案的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切磋琢磨中明辨是非,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他们在概括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 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个性语言结构, 真正接纳和融汇知识。特别是在讨论争辩中海阔天空、引经据典, 又有助于他们敏捷思维和激发创造性灵感。也可以提高同学的语言沟通能力。
五是由于教师的角色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不再是站立在讲台之上, 滔滔不绝地分析概念和作出结论, 而是要“隐居”幕后和深入到学生之中, 通过启发和诱导, 促使他们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 以这样在“舞台”中的换位, 成为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生动活泼地主演出教改话剧的编导者和教练员。
充分发挥小组协助学习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转变教风, 在教学过程中, 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 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 促使教学相长。同时, 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并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摘要: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协助学习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 对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协作学习,操作方式,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世辉.面向区域经济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关键。通过分析智能化进程中信息教育需求和信息教育供给的差距,找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并以信息化教学大赛省赛一等奖获奖作品为例阐述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路径,为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智能化;数字教育资源;成果导向;会计专业群
一、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为新时代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倡导推动建立健全现代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提出了“互联网+教育”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实施行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作为国家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赛事和平台,为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水平起到了路径引领、以赛促教的作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应采用什么原则和途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这是高职院校面临智能化进程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二、智能化进程数字教育资源需求与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互联网教育具备跨越时空、效率高、丰富便利等特征,成为传统教育的有利补充。伴随AI、MR、VR、AR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在线教育消费能力的升级,互联网用户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免费获取的一般资源,而转向针对性强、吸引力强、形式多样、丰富高效、体验感佳的优质收费资源。能够让用户从免费学习模式转换为收费模式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来自于考试、考证和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由此可见,用户对优质教育资源是否认可,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目标需求、过程体验需求和成果需求。优质且能够让用户产生认可的数字教育资源应具备满足用户的目标需求、过程体验感佳、成果清晰可衡量等特征。
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的在线课程建设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不切合学习者的需求,难以提起学习者的兴趣;资源建设低质、缺乏整体设计、同质化严重、公共资源海量无序化、课程学习界面互动性弱,操作不够人性化,学习者体验感不佳;学习成果评价和反馈不及时等情况,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何面向用户的需求,构建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成为智能化进程中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关注学习者的预期目标和成果产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成果导向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文献研究
(一)成果导向教育。成果导向理念产生于美国。始于教育界反思教育对科技成果的贡献度低于预期值,而寻求教育的实用性。1981年,斯派蒂(Spady)最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以社会或行业需求为依据反向设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保学习者获得预期成果[1]。由于关注学习者的产出成果,而非由教科书或教师经验作为教学主导和推进动力,使得成果导向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2]。国内研究主要关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程群、课程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3]。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刘衍聪以行业标准引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的价值取向重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4]。夏俊彪对成果导向体育课程开展PDCA循环研究,运用特尔斐法确定成果目标,并分解为核心能力目标和具体能力目标,通过评价和反馈优化了课程方案[5]。刘彬通过研究成果导向基本原理,建立了基于PLC控制器的纵向课程群体系,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模式[6]。成果导向教育对于课程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践教学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资源集合。它是教育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其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数字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分布不均、资源匮乏、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尚未形成等深层次问题[7]。数字教育资源质量可以理解为数字教育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目标的程度[8]。蔡慧英研究发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以及技术服务支持、校园文化支持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我国教师数字教育资源使用的因素,提出增强数字教育资源的内涵建设的建议[9]。刘美凤以数字教育资源企业为例,提出基于资源生命周期的五环节资源规划流程:需求分析;资源内容组织;资源获取;资源监控;资源优化与再生[10]。
综上,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目标需求)和学习过程体验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成效,帮助学习者获得预期学习成果。
四、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能够为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和行业需求变化,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提供顺畅的渠道和丰富的资源。基于笔者所在院校近十年的校企合作经验、会计省级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本文提出智能化进程高职院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校企共建、共享原则。智能化进程导致行业的岗位職能和任务不断发生升级变化。行业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单一由在校教师完成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培养符合区域经济需求的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能够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与时俱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目标导向原则。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应紧紧盯住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软硬件教学环境等的设置都应围绕目标导向而定。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应通过科学规范的调查研究分析确定。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定位和目标应基于产业群具体岗位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等进行设置,所有课程的培养能力应涵盖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
(三)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式选择、教育资源的组织和设计、课业设计等都必须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辅助所有学生达成预期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坚持以目标岗位群能力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严格执行评价标准,确保所有学习者能够获得预期学习成果。(2)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总体教学设计和项目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下,个性化开展教学活动,获得课程设定的学习成果。(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辅教机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海量资源提升学习能力。(4)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机制。数字教育资源能够及时推出学习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建立和提升学习信心,顺利完成学习进程,取得学习成果。
(四)开放性原则。产业是不断升级的,岗位任务是不断迭代发展的,岗位能力是螺旋上升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不断优化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具备开放性,跟随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其基本框架应不断升级优化,课程设计细节应更加落地和到位,资源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运行和监督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目标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应聚焦目标岗位群职业能力,反向设计编制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和操作规律。以笔者获得2018年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省赛一等奖作品《财务会计》课程的资源建设为例,本文提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路径图(详见图1),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借鉴。
(一)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企深度合作,应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校企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学校与时俱进跟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变化,也有助于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专业人才和提供在职人员培训。企业身处行业发展前沿,为学校提供岗位能力需求、真实岗位工作流程和任务,充实数字教育资源,提升课程任务的真实性;通过对毕业生能力评价,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做出反馈。学校依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提炼出岗位关键能力指标,融入真实岗位任务,形成教、学、练、评、考一体化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多方评价,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二)针对区域经济的岗位能力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会计专业群应依据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确定目标产业群岗位能力指标,分解为具体岗位能力指标,从而确定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和学习成果。
会计专业群的目标产业群岗位为工商业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税咨询公司等会计和相关岗位。随着财务机器人的诞生,会计领域进入了智能化进程。人工智能对会计领域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再造会计核算流程,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推动会计职业架构转型等方面[11]。2019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发布的《企业会计的未来前景调查》报告中指出,“会计核算”的岗位职能被财务机器人所代替,重要性降低,而重要性上升的职能包括:“IT 等新技术应用”“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公司战略”等。“会计核算”等岗位的供给远大于需求,“IT 等新技术应用”“财务分析”“风险管理”和“公司战略”等岗位的需求远大于供给。会计专业群应依据目标岗位群的岗位职能和岗位能力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调减核算类课程课时,增加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课时;同时,修订课程标准,增加和删减相应能力指标。会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包括平台基础课、专业课、模块课、发展方向课和隐性课程。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都应依据目标岗位能力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根据岗位工作性质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1.会计专业群将岗位能力标准分解为专业技能目标、专业知识目标、专业素养目标,对应确定具体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岗位工作性质和课程能力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管理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纳税筹划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经济法、税务会计、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可采用目标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工作性质选取适宜的信息化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3.单元教学设计决定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组成。每个教学任务都包括任务提出、任务分解、任务完成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课程资源的制作都应遵循相应的规律。任务提出阶段,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兴趣,因此注重问题的提出应具备思考性和悬念,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唤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任务分解阶段,多元化资源(包括理论和实践)辅助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助力教学目标达成;任务完成阶段,应及时给出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形成学习总结和任务模型,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
(四)做好资源分类,组织和更新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应由教师、企业主管、在校生、毕业生等多元组成。除了教师和在校生这两个主体外,企业主管可以提供企业年会、表彰大会、招聘需求、岗位工作案例和单据等资源,毕业生可以提供企业文化和专业案例、获奖证书、行业培训笔记、在线答疑等资源。资源种类包括讲义、互动性课件、微课、动画、视频、音频、游戏、习题、试卷、奖状等。
数字教育资源应分为基本资源和辅助资源。其中,基本资源应按课前、课中和课后资源进行归类设置。课前资源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辅助知识、拓展知识、习题、测验和游戏等资源,来考查学习者是否在上课前已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习题、小测验或游戏过关等学习活动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中资源应根据单元教学设计按任务主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课堂实践任务,促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获得任务能力成果;课后资源包括拓展阅读和思考、习题和实操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辅助资源可分为官方、产业、比赛、考试、教辅五大类资源。各类资源信息量庞大且互有重复,教师应依据教学设计选取合适且适量的辅助资源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分别推送给学习者,并设定学习时长和难易程度,为学习者自助学习提供帮助。
(五)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完善的数字教育资源评价标准。由目标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评价标准,才能确保教育培养成果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评价标准应具有及时性、个性化等特征。及时推送评价结果,有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果;个性化评价符合高职扩招后多元学习主体的需求。同时,评价标准应具有定期调整环节,在每年年末依据企业对毕业半年的毕业生的评价进行动态调整。
(六)制定规则,多元主体构建和运营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将学习空间虚拟化,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学习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信息化教学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平台使用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应届学生,还应包括毕业学生、企业主管和在职人员等。优秀的教学平台应能够满足课程的教学设计、活动空间、实时评价、成果保存和推广、线上线下共存等需求。同时,平台运行应注重安全性和稳定性。
【主要参考文献】
[ 1 ] Spady,William C.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itive[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82,26(2).
[ 2 ] 顾佩华,胡文龙.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2014(1).
[ 3 ] 常志英,崔维淼.国内成果导向教育研究主题及脉络演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05).
[ 4 ] 刘衍聪,李军.基于OBE理念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 5 ] 夏俊彪,程传银,王庆军.PDCA循环:关于优化成果导向体育课程方案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1).
[ 6 ] 刘彬,周敏,佟春生.OBE视角下的 PLC纵向课程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
[ 7 ] 教育部等.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S].教技[2014]6号.
[ 8 ] Pawlowski J M.The quality adaptation model:adaptation and adoption of the quality standard ISO/IEC 19796-1 for learning,education,and trai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7,10(2).
[ 9 ] 蔡慧英, 尹歡欢,陈明选.哪些因素影响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透视智能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7).
[ 10 ] 刘美凤等.教育云平台资源规划流程研究——以数字教育资源企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1).
[ 11 ] 彭启发,王慧秋,王海兵.会计人工智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9,(5).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基于IMA能力框架的高职现代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五年一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项目编号:GDJG2019154),主持人:施秋霞;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财务智能化与高职教学应对——依托永瑞基地的校企协同探索”(项目编号:GDJG2019153),主持人:谢芳;广东省品牌专业会计专业建设项目、广东省品牌专业国际金融建设项目。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在21世纪生物工程时代,食品分子生物学已发展成一门重要交叉学科,该课程用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食品科学的一门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用分子生物学理论的崭新视角研究食品科学、食品分析与食品安全等,向学生提供内涵广泛食品科学与前沿新颖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3]。为了更好更全面将本课程前沿知介绍地学生,本文将对新兴的网络技术Wiki技术在食品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并探索具体实施方法及措施。
1 Wiki简便易用便于网上进行专业知识交流
Wiki的开源系统便于非网络专业师生的使用,使用者只需通过简单浏览器界面对Wiki页面的内容进行编辑,简便性操作降低了在食品分子生物学课程推广的难度。
Wiki使用者不需要知道HTML,仍然能编辑出具有html特征网页。食品分子生物学师生可以将相关专业知识挂在Wiki编辑的html特征网页上,学生通过网页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学习活动。
2 Wiki网站的信息交流平等性
Wiki网站中没有著作权概念,资讯与知识不是单向地由权威发布者(老师)向接受者(学生)自上而下发放,中心与周边的角色随时逆转,知识在互动、协商、争辩中完善升华。Wiki像一个实践社区,使用者可以将所发现问题张贴出来进行讨论,从中获得一种群体性的应用性知识。
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课件、问题、学生需要提前准备内容发布在网上供学生预习,特别是对开放性问题,这些知识交流不涉及著作权。例如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教师先发布题目,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开放式问题的理解反馈到网页上进行交流,以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得以深化,并真实反映预习到回顾反馈的思维过程。
3 Wiki建立在协作共创基础上的开放性
Wiki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是基于共同创作的网站平台,社群的每个人都可以创建、修改、删除网站页面数据,对共同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例如PC R技术在食品病原菌检测中应用一题,每个学生分别准备相应素材并在这个平台上发表意见,社群成员共同创作弥补了思维盲点并形成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Wiki社群成员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学校、不同工作背景,使得协作共创成果更全面更深刻,知识丰富性影响新一代教育方式。如维基百科的英文百科已有320万个条目,维基百科的前15名语言版本条目总数占全球各种语言总条目数71%[4]。总编辑次数突破8.6亿次。维基百科平等协作理念让更多的人可以自由地参与整个资源知识系统的建设、管理,对建设一个完善教学协作模式起到推动作用,提高教育质量[5]。
4 Wiki满足食品分子生物学对知识更新的需求
维基网站上知识更新快,满足食品分子生物学知识不断更新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用户可利用Wiki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查找,系统也会推荐一些相关知识点,使知识点融会贯通。
以知识仓库为特征的Wiki动态资源库提供相互学习环境。对于学生,Wiki是学习和管理知识的工具;对于教师,Wiki是更新知识、实施网络备课的新型平台。Wiki平台建立了师生和生生间知识互动通道,教师的有效组织引导使Wiki显现强大生命力。
5 Wiki有助于构建新型平等式师生关系并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Wiki系统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社群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创作、实行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甚至任何访问者)都可以发表自己意见,或者对共同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访问者及社群成员均可共享系统内页面的变动。社群成员都是平等的,有着相同责任和权利。学生一方面可以很方便地发布自己观点、解决办法和作品;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小组内其他同学发布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修改、评价,在评与写的过程中进行深入协作和交流。
Wiki技术中资讯不是单向地由权威发布者(老师)向接受者(学生)自上而下发放,而是完全多向交流。Wiki可以促进师生交流,改变教师与学生交流仅限于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评语等写入Wiki;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想法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Wiki的历史恢复功能让教师在权限上不加控制,学生不受限制地参与进来,达到真正平等师生互动状态。学生的作业、读书笔记也可放入Wiki,教师可以在Wiki上评阅、更正和附上评语[6],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学习能力。
6 结语
Wiki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维基技术在很多场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iki的自由、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特点和精髓使高校教师可以把Wiki发展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互动乃至科研成果展示平台。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优秀Wiki教育站点出现,教育教学领域Wiki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好。
摘要:本文在食品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引入Wiki技术,探讨了采用新型网络技术的新型双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成长为网络时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这种新型高效而富于活力的策略教学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提供了有效保证。
关键词:Wiki技术,食品分子生物学,整合教学
参考文献
[1] Ward Cunningham.The Wiki way: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M], Year of Publication:2001 ISBN 0-201- 71499-X.
[2] 王润华,余小燕,杜明华.Wiki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05, (5):4-6.
[3] 雍克岚.食品分子生物学基础[M].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王小梅.传播学视角看Wiki的教育应用[J].软件导刊,2008,9(3):38-40.
[5] WANG Xiao-mei.Education of Wiki by view ofcommunication[J].Software Guide(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8, 9(3):38-40.
网络协作学习英语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