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翻译技能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翻译技能范文(精选5篇)

翻译技能 第1篇

1 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英语是科技经济交流的主要语言, 具备高水平英语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 对理工科学生更是如此, 社会需要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立即运用英语开展工作, 能对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技术文献做到英汉和汉英互译。这种趋势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技能, 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普遍存在翻译教学地位不明确、教学实践与培养目标脱节、教材陈旧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等诸多问题。[2]目前我国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多年来,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输入, 把培养学生听和读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而忽视了对语言知识输出能力的培养。翻译过程属于语言知识的输出, 更能够考查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阐述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时, 指出能借助词典, 达到每小时约300个英语单词的英译汉速度和每小时约250个汉字的汉译英速度 (一般要求) ;在阐述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关系时, 翻译能力总是排在其他四项能力之后, 致使教师和学生均错误地认为翻译教学相对于其他四项能力而言是无足轻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会把本来不多的课时用于对学生翻译技能的培养, 而工科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更缺乏对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了解。

大学生本身, 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培养自身翻译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未能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四六级等各种考试, 未能认识到在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是翻译技能在工作中发挥更主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学生更是如此。正如卢思源[3]指出往往是熟悉英语科技术语和有关基础知识的理工科学生毕业后被各自单位选派去参加商务谈判和翻译任务, 而不是选派英语水平更好的外语学院毕业生。

(2) 缺少适合理工科学生使用的翻译教材

上文提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师生普遍不够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 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翻译技能的培养, 反映在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是至今还没有一套面向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翻译技能的专门教材, 虽然目前已经出版了种类繁多的英语翻译教材, 但大多数都是面向英语专业学生而编写的。出版社方面也未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 (第二版) 系列教材为例, 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该系列教材面世出版即宣称其不仅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还拥有“完备的教材体系”, 因为该系列教材包括《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长篇阅读》和《综合训练》, 甚至还出版了《视听说教程》。但透过这些教材名称, 很难把其中任何一套教材与翻译教学联系起来。

笔者多年使用该系列教材的《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 发现通过学习1-4册的《读写教程》, 学生虽然能提高阅读效率, 也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但是翻译训练是缺失的, 因为既然是“读写”教程, 该套教材较为系统地讲解了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 并没有关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 [4]只是在每单元的A篇课文后给出6句汉译英练习和6句英译汉练习, 四册教材共有240个汉译英单句练习和240个英译汉单句练习, 这些单句翻译的目的只是巩固课文中出现的词组或句型, 根本不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而这些给出的翻译练习句子往往是既不能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也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情景, 使得学生感到无趣而提不起学习英语翻译的热情。

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 该系列教材的第三版已经出版发行, 笔者发现第三版的《读写教程》中虽然增加了translation板块, 但只是由第二版的单句翻译练习换成了第三版的段落翻译练习, 并未增加任何有关翻译技巧讲解的内容, 如此以来, 即使使用第三版的《读写教程》, 教师也未必会讲解翻译中词语的增减、语义的转换等翻译技巧和策略。

大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求, 如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在工作中需要翻译设备仪器的说明书、技术规范等, 或者可能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商务谈判并翻译合同文件。根据理工科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他们的未来职业定位的需求去设置翻译教学课程, 教材内容应该与最新的科技发展、学术规范和新兴科技领域有关, 通过内容学习, 提高语言水平和翻译技能。

(3) 师资配备对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制约

按照Strevens[5]提出的ESP的特征, 在培养工科学生的翻译技能时, 教学内容应该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有关, 应采用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模式, 即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因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 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或工具时, 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或二语教学效果, 学生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得到最迅速的发展”。[6]为此, 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 了解有关的职业需求。但实际情况是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毕业于语言学专业或英美文学专业或翻译学专业, 虽然具备了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及翻译理论, 具备了较强的教学能力, 但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相关的理工科学科知识, 在处理与学科知识有关的翻译教学问题时往往不能得心应手。正如蔡基刚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具有ESP教学背景何敢于开拓精神的教师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顺利转型”[7]再加上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 脱离社会真实的翻译需求, 在对工科学生进行翻译技能培养时凸显其视野不够开阔、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的不利一面。另一方面, 许多英语教师从未从事过翻译实践, 没有实际的翻译过程体验, 也不关注翻译和翻译教学的信息与进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缺少翻译实践经验和缺少专业知识必将制约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

2 ESP教学模式的特点及重要性

(1) ESP教学模式的特点

ESP是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的简称, 其培养目标是让学习者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 因此ESP教学内容要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相关或与某种具体职业结合。ESP教学模式不同于通用英语教学, 在ESP教学模式下, 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决定了其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Strevens[8]提出了ESP教学的四个区别特征 (1) 需求上, 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 (2) 内容上, 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有关; (3) 语言上, 放在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上; (4) 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

ESP教学的这四个特征反映在对工科学生的翻译技能培养上应该是:在需求上, 课程设置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在未来就业时面对的岗位招聘外语要求、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员工外语培训需求;在内容上, 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应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理论, 即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教学法。在翻译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材料 (authentic material) 为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求, 体现培养特色;在语言上, 翻译训练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有关的英语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为主, 既有英译汉也有汉译英;总之, ESP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与普通英语翻译教学, 尤其是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

(2) ESP教学模式下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科技经济交流的语言主要是英语, 具备高水平英语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 对工科学生更是如此, 社会需要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够立即运用英语开展工作, 能对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技术文献做到英汉和汉英互译。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开发投资, 如我国高铁技术的出口和“一带一路”的提出, 这都需要大量既具备专业知识, 又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组织等用人单位要求的不再是初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而是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能力, 能用英语开展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包括能进行英汉互译的交流。

因此, 外语, 尤其是英语, 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单单依靠高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化大市场的需求, 社会发展对于专业加翻译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要求译者具备职业化技能, 不仅对源语文本能充分理解, 还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外的专业知识, [9]此种背景下, 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的翻译人才因为不具备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 需要对行业熟悉的过渡阶段才能承担专业技术领域翻译任务。因此, 基于ESP教学模式培养理工科学生的翻译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基于对ESP教学特点的分析与认识, 针对上文探讨的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 ESP教学模式下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应对策略

(1) 大力宣传培养工科学生翻译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特别要让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培养工科学生的翻译技能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 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举措的支持;采取多种措施让师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尤其是让工科学生了解到, 翻译技能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对于培养未来在工作中运用英语能力是无比关键的。因此师生都应重视翻译教学, 因为在许多英语商务谈判中往往是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员更能起到关键作用。

(2) 编写针对理工科学生翻译教材必须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翻译理论和学生的翻译实践任务, 并且要做到英译汉和汉译英并重。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在课程设置上向翻译教学适当倾斜,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理工科学生所学专业编写应用型翻译教材, 使学生接触到的翻译教学内容和其所学专业内容相关, 突出ESP的特点。可以适当选取真实的产品说明书、技术规范、设备运行维护程序文件等作为翻译教材内容, 理工科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四个学期的系统翻译技能培养, 在踏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能立即用英语开展工作, 能借助词典翻译与其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

(3) 翻译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去适应学生、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 加强对相关专业学科内容的了解, 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10]主动把翻译教学与学科知识相结合, 在传授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多元化教学, 扩大学生知识面, 打好翻译基础;自觉学习ESP教学理论知识, 了解ESP翻译课程在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征, 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国内外有关ESP教学, 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 并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与相关专业教师合作, 争取在较短时间内熟悉有关专业词汇, 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 便于设计课堂翻译教学。

4 结束语

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在为社会提供急需的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ESP教学特点初步探讨了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 其有效性有待在具体的教学中进一步检验。期待更多关于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研究, 尤其是结合ESP教学特点对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进行的研究。

摘要:基于ESP教学模式探讨并分析了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如对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的不重视、缺少理工科学生适用的翻译教材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能力薄弱等问题。指出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应该在ESP教学模式指导下, 采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以英语+专业的模式来有效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ESP,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CBI

参考文献

[1]赵永青, 李玉云, 康卉.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 (1) :27-35.

[2]刘晓民, 刘金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 2013 (5) :69-73.

[3]卢思源..从ESP和“一条龙”管理模式的角度探讨英语课程的改革[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65-17.

[4]白淑霞.大学英语教材中翻译教学内容的欠缺与完善[J].安徽文学, 2015 (11) :137-138.

[5][11]Strevens.P.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38-39.

[6]Stryker.S.B&Leaver.B.L.Contente-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46-47.

[7]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76.

[8]方梦之.ESP与翻译职业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6.

[9]蔡基刚.国家外语能力需求与大学外语教育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 :15-21.

古代翻译官的N项技能 第2篇

多才多艺、出生入死,还得有特种兵的身手?没错,说的都是古代翻译官。

黎梦婷

关于翻译官最早的记述出现在周朝,那时的“译”专职从事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礼记·王制》如是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其中寄、象、狄鞮干的也是翻译的工作。

与今天相比,那时的翻译官更像懂方言的信使,负责将大王的话传达给周边藩国。如果“万国来朝”,自然也负有教授礼仪和给大王翻译的职责。

. 在古代当个翻译可不容易,不但要会多种方言,甚至还要出生入死。当然,一些多才多艺的翻译官还能平步青云。

和珅:多才多艺的翻译官

在古代,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是凤毛麟角。在《后汉书·南蛮传》中有这么一段:“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平和,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稚。”“三象重译”就是连翻三种语言。越裳大概是今天的越南地区。

可以这样理解:为了向宗主国国君进贡白稚,越南使者的语言经历了越南话到广东话、湖南话、湖北话再到周文王能够听懂的陕西话的传递过程。这只白稚随后被贡于文王之庙,周公也一时兴起鼓一曲《越裳操》流传千年尚是后话。但转了几手的朝贡马屁被翻成啥样就不得而知了。

外邦来上贡,皇帝自然高兴,翻译的角色因为能上达天听,有时还能得到皇帝宠爱,家喻户晓的满清大贪官和珅就是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语言天才。

和珅自小聪颖,10岁左右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博学强记,精通汉、满、蒙、藏四门语言,满朝文武,也仅此一人。野史总说和珅是因为貌美,酷似乾隆死去的妃子成为朝中“第一宠臣”。事实上,八面玲珑的和珅也的确有出众才华,为大清朝廷干过几桩漂亮的事。

由于具备独特的语言优势,和珅常常用多种文字帮助乾隆拟定诏书、翻译少数民族地区呈朝廷的奏文。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之后还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安南(越南)、暹罗(泰国)、缅甸、琉球(冲绳)和南掌(老挝)等国的使者,毕竟“陈宫中通晓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马戛尔尼带领英国使团一行共八百多人,携带英王乔治三世致中国皇帝的信件和丰盛的礼品访问中国,期望与大清建立正常邦交,进一步扩张对华贸易。

和珅作为大清方面接待的主要负责人,忠实贯彻乾隆“不可意存玩忽,不可过于优待,转为所轻”的指示,与洋人百般周旋。

双方在觐见礼节上爆发冲突,英使团坚持以谒见英王陛下的单膝下跪代替“三跪九叩”。双方争持不下之际,还是和珅说服乾隆免了英国使团“三拜九叩”。当然,洋人想亲吻御手的礼节也万万不可。可见,和珅不仅懂得英文,对于西方礼节也略知一二。

甘夫:武艺高强似特种兵

虽说伴君如伴虎,但和高居庙堂之上的官方翻译相比,随从外交使节到遥远异乡的翻译官大多由民间招募而来,工作风险系数不是一般的大。大漠戈壁、雪山草地,风餐露宿简直是家常便饭。这样的翻译官,不但需强壮的体魄,还需武艺高强,能达特种兵的水平最好。

公元前126年,38岁的张骞带着匈奴妻子以及一名随从回到阔别十三年的长安城。当年声势浩大的百人探险队凋零成二人生还,后人记住了张骞,却忽略了那位一路身兼翻译、护卫、向导多重职务的翻译甘夫。

根据史料零碎地拼凑,我们可以猜测原是匈奴军人的甘夫大概是在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的一场战役中被汉朝军队俘虏,并被作为奴隶赏赐给了汉文帝女婿堂邑侯陈午做家奴。到张骞奉命出使大月氏的公元前138年,甘夫已经在堂邑侯服役二十多年,早已熟悉了汉朝的生活,成为堂邑侯府一名地位较高的忠诚老奴。

因此当张骞招募西域使团的时候,汉武帝立马想到了岳父家的老奴甘夫。千万别小看他,这位仁兄不但精通西域语言,还是一名特种兵水平的狙击手,《史记》中明确记载甘夫“善射”,身强体壮还有武艺傍身,甘夫就这样成为了百人探险队伍里的重要成员。

只是谁都没想到,大部队从陇西出发才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骑兵队俘虏,并遭软禁十年之久。张骞被迫在匈奴王庭娶妻生子,随行人数锐减。当难得剩余的一行人趁着匈奴内乱逃出来,重新踏上西去道路时候,还面临着缺水缺食的困境,不少随从因此途中倒毙。

但至少还有他——狙击手甘夫,甘夫能够在绝境之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帮助张骞渡过难关。可以说,如果没有甘夫的忠诚护主,张骞极有可能就此命殒高山荒漠之中,玉门关以西的世界对于汉朝人而言有可能一直都会是一片空白。

马欢:随郑和三次下西洋

一陆一海两条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外贸的两条大动脉。同为外贸道路随从翻译,与甘夫在史记上寥寥数笔的记载不同,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明朝通事马欢,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事迹。

马欢是回族穆斯林,因为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曾随郑和船队三次下西洋,同时肩负外事翻译以及中华文化传播的重任。

1432年,在他最后一次远航来到古里国(今属印度)时,适逢古里使团要前往天方国(今属沙特阿拉伯)麦加朝圣。于是,太监洪保就派了马欢等7人组成天朝使团小分队,带着麝香、瓷器等器物航行3个月,一并前往。

在麦加生活的3个月里,马欢见识了庄严华丽的天堂礼拜寺、各种前所未见的奇珍异兽,那里的“国人悉遵教规行事”,“民风和美”得让他甚至觉得来到了“极乐之界”。临走前,他不仅购买了深受天朝王公贵臣喜爱的麒麟(长颈鹿)、鸵鸟等奇珍异宝,还摹绘了一幅天堂图真本,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份麦加地图,

1416年,马欢开始动笔记录亲身经历的20个国家的航路、地理、政治风俗。辛苦耕耘35年后,驴友马欢终成大V,其公号《瀛涯胜览》也成为介绍亚非航路国家的重要资料。

书中详尽地描绘许多稀奇古怪的外邦民俗,如古里国人每天早上洗脸之后用牛粪灰调水涂额头、大腿各三次;暹罗国青年男子行割礼,并镶入十几颗锡珠,有钱人则嵌空心金珠,行动有声并以此为荣……

翻译技能 第3篇

一、英语翻译课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重要性

对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来说,英语翻译课很重要并与他们本专业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通常把英语作为专业研究的辅助工具,其翻译实践主要涉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翻译,从翻译实践需求上讲是一种应用需求,因此其翻译教学应定位为技能教学(刘和平:2001:18)。国家教育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下文中简称《大纲》)中规定:“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进行本专业的研究并能进行本专业的学术交流。”通化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学的本专业为中文、中国古代史、植物学等。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在本专业上的发展。以金惠康(2006年)《跨文化旅游翻译》内容为例,中国的食文化和节日文化翻译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就很重要,较高的翻译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完成与外国人正常的语言交流,而且还能准确地传播华夏文化;中华民居、曲艺、绘画等翻译知识对历史、音乐和美术专业研究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很有益处。此外,无论是医学,数学,还是天文学等专业的研究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助于他们本专业的学习。杨自俭(刘重德:2006:213)认为“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育还应该再加强,尤其是对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多数人应达到用外语写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言的水平。”

二、以“专题式”教学模式实践对研究生的因材施教

在课程设置上,英语翻译课学时少,又非学生的本专业,所以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面临的是唯一的一本英汉或汉英翻译教程,面临这种现状,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实践。

(一)从教材中提炼“专题”内容

教师专研教材,并结合学生本专业的专业英语,一次课提炼出一个专题,以专题为系统理论,教材为实践材料。例如:我校2008级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翻译课采用的教材是由陶友兰和查国生编著的《研究生英语翻译》。就本书第一章谈到的翻译的概念、翻译与外语学习和教学、翻译的标准与过程及注意事项提出“专题一:翻译的简介”放在第一节课去讲。目的是吸引学生对英语翻译课的兴趣,并传授如下知识:1.什么是翻译,2.翻译与外语学习和教学,3.翻译的标准与过程。其积极作用有两点:第一,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理论。如:在专题一中介绍国内不同时期翻译教材的特点,介绍美国的奈达、加拿大的德利尔和中国刘宓庆对翻译下的不同定义,使学生对翻译的定义有了全面的了解。对于翻译的“科学”与“艺术”之争、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的区分、翻译的特性这些知识点,我们介绍不同翻译家的看法,去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当我们给学生讲翻译的标准时,其内容包含了严复的“信、达、雅”标准等各家特点。第二,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如:在专题一中参考教材中的例句去学习“翻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陶友兰:2007:2~7)。第一,对原文词义的准确理解。如:Jon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第二,对原文语法结构的准确理解。如:“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 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第四,准确理解原文的背景知识、文化因素。如:“Yellow Book(政府的报告书)”等。

(二)结合学生专业,补充专题内容,实施因材施教

首先,加入书名的翻译技巧及学术论文题目的翻译技巧。为了培养研究生英语翻译技能、满足学生发表英文版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上出版著作之需,我们补充了这一专题。在该专题中,通过讲评已被翻译界公认的书名译法实例,让学生领会到书名的各种翻译技巧(包惠南:2004:117-120):“直译”,如:《红岩》(Red Crag)。“意译”,如:《走下神坛的毛泽东》(Mao Zedong-Man,Not God)。“直译加解释”,如:《徐悲鸿的一生》(Xu Beihong-Life of a Master Painter)等;通过赏析期刊《中国翻译》目录中的论文标题翻译去领会如何翻译论文标题。其次,学术论文摘要的翻译技巧。当前,在国外参加学术活动和在学术(下转第119页)单位是否相同呢?

学生最直观的认识是,二者的单位表现的形式不同,所以单位也不同。有的教材认为两者单位不同[1]。由单位的换算可以知道,因为J=Nm,故Jm-2可以换算为Nm-1,所以,在有的教材[2]上认为两者的单位是相同的。

从单位的表达形式来可理解,Jm-2所指的是每单位面积(每平方米)的能量大小,而Nm-1则是每单位长度(每米)的作用力大小。这样从单位的角度也可以初步理解此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个人认为,既然表面张力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面的特性,那么单位应该是物理意义的体现,所以应该理解为单位不同。也就是说表面张力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大小相同,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虽然根据单位的表达形式可以理解为单位不同,但是要理解其深层的意义才能更好地深化知识的掌握。所以对单位是否(上接第118页)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一般都要求有中文和英文摘要,学士、硕士、博士的毕业论文对英文摘要也有相应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下载一些关于论文摘要翻译方面的论文供学生阅读,以提高学生论文摘要翻译的准确性。再次,结合学生具体专业的翻译技巧。把学生分成小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它将会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上对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比如:针对中文专业研究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专题,如: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翻译、中国习语文化翻译和中国典故文化内涵与翻译等。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7)

[2].金惠康.跨文化旅游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

[3].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

翻译技能 第4篇

汪飞雪

摘要: 中国手语翻译要同时通晓汉语和中国手语,就是既要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能熟练使用中国手语,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到的、看到的汉语翻译成中国手语,也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聋人的手语和口型准确恰当地翻译成汉语。

关键词:手语翻译

技能技巧

一、手语翻译人员具备专业翻译技能的意义

何谓翻译,即把一种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手语翻译是架桥人,为聋人和健听人之间顺利沟通思想感情、充分交流信息经验搭起桥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手语翻译人员的辛勤工作,才使得聋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使得聋人走出狭小的圈子成为残而不废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聋人依靠手语翻译服务能够和健听同龄人一起读中小学和大学,以及其他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受到充分平等的教育。

有手语翻译服务,聋人可以及时知道很多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还能通过手语翻译及时发言参与讨论。聋人的知情权被恢复和与周围的人的交流障碍变小,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和适应社会。

通过手语翻译的服务,聋人能在更多的单位就业和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充分发挥聋人的一技之长。如手语翻译提供上门的小时服务或网络会议翻译服务,聋人与他们的健听领导或同事充分迅速地交流沟通,在业务会议上能参与讨论决策。

聋人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聋人和健听人之间沟通交流更多更广。比如,利用网络会议软件,手语翻译坐在服务中心的电脑前,拨通聋人要打的电话,把看到的聋人手语信息对电话机说出来,然后把电话里听到的信息,用手语翻译出来通过电脑网络摄像给聋人看。这项服务能应用到课堂,为聋人听教授口语讲课做“远程”手语翻译,也能应于用各个单位会议室或办公室为聋人和健听人同事或客户之间进行“网络---电话”翻译。

我国目前手语翻译职业化道路是刚刚起步,各方面还很不完善,缺少专业的手语翻译.尤其分科明确专业程度很高的手语翻译人员,目前手语翻译工作只是由聋校教师和残疾人工厂的手语翻译人员,这些人不仅缺乏手语翻译技能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而且更缺乏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如法律、医疗、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手语翻译的水平极大地限制了聋人群体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因此在特师开设手语翻译课培养专业的手语翻译不仅是聋人群体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急切愿望。

二、手语翻译应具备的技能技巧要求

(一)总体要求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副编审和中国手语教材编写组成员闻大敏在《手语翻译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文中指出,手语翻译不仅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具备翻译人员的一般素质,还要有“为聋人服务的诚心和练好手语翻译的基本功。”手语翻译的基本功包括:“能用双手自如地打出丰富的手语;能用敏锐的眼睛观察事物的千变万化;能讲出清楚流利的普通 1 话;能迅速听懂发言人讲话内容,和能准确地翻译成手语和口语促进双向交流。”

如何翻译呢?首先要做到翻译内容准确无误。要做到准确,就必须了解聋人手语表达的方式及构词特点,聋人手语不仅表达的形式不同,在语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手势语在构词上有动宾一体现象、代词省略现象、动词有方向性等特点,在语序上也与汉语有一定差异。特别是口译聋人的手势时也要注意这一点,聋人打手势与汉语在表达方面相比 常常有省略的现象,因此在口译时,在不违背作者原意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增加汉语中的量词、动词、疑问词等;以便使听者清楚所译的内容。其次要做到翻译动作清晰明了,动作太大、太小都会影响手语表达的准确性。另外手势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有很大差别,手势语是靠交流双方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实现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帮助表达情感;翻译人员只有了解聋人表达上的特点,才能准确地了解聋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地做好翻译工作。

要正确理解原文,首先要了解聋人手语的表达方式、构词特点。手势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手势语是形象的无声表达,是用眼睛看的,称为视觉语言;汉语能用有声语言表达的,是用耳朵听,称为听觉语言。这两种语言形式在表达同一句话时,不仅表达的形式不同,在语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手势语在构词上有动宾一体现象、代词省略现象、动词有方向性等特点,另外手势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有很大差别。手势语是靠交流双方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实现的,为了提醒对方注意,往往把最重要的中心词先打出来,然后打说明部分和修饰部分词。有时将一些表示实际意义的主要手势语打出来,配合相应的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有些虚词除用相应的面部表情外,还可加大手势动作的频率或幅度来表示,这样手势语在语序方面就出现了语序颠倒和省略的现象。翻译人员只有了解手语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才能准确的理解原文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表达聋人的意思。

手语翻译较一般语言的翻译工作人员除强调理解和表达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要做好手语翻译工作还要达到如下要求:

1、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做一名手语翻译人员,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感,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手语翻译的基本功大致分为手、眼、口三项。即苦练手功,就是能熟练地用双手自如地打出聋人手语;苦练眼功,就是训练应变能力,能用眼睛及时捕捉事物发展变化状态,能结合面部表情快速读懂聋人的手语所表达的意思;苦练口才,就是能迅速将聋人省略的词句补充上来,将聋人倒装的句子理顺,并流利、准确地用普通话表达出来。要练好这几项基本功,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此外还要多与聋人对话多寻找实践的机会,了解聋人打手语的规律和习惯,多了解地方手语的使用情况。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翻译任务。

2、具有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手语翻译不同于其他语言翻译人员分工那么具体明细,手语翻译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既要帮助公安人员破案、法官断案,还要帮助聋人参与商务洽谈、个人交易谈判,还要为聋人提供生活方方面面的咨询。同时手语翻译和其他语言翻译人员一样,具有被动性,要随时准备为聋人提供任何一项内容的翻译服务。因此,手语翻译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各方面知识,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

3、具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手语翻译工作中,首先要本着尊重聋人的原则, 为当事人保密。其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文雅端庄的仪态,出席各种翻译活动。工作中无论是文化水平高的聋人,还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聋人都要一视同仁,都要有耐心。第三工作中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要尊重聋人的原意,不允许随意掺加个人的观点,不允许落漏翻译的内容,这也是作为翻译工作者职业道德。最后,一名合格的手语翻译在工作中要始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不应因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影响工作。

4、尽量使用中国手语

《中国手语》是国内惟一的聋人手语工具书,其手势语科学、规范,是手语翻译顺利地进行翻译工作的必备工具书,有助于促进和加深聋人对所翻译内容的理解,使聋人的手语更加统一、规范,方便聋人的交流。

手语翻译在工作中使用和推广中国手语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手语与地方手语的关系。要求使用中国手语并不是对地方手势语全盘否定,工作中遇到一些《中国手语》书还没有收入的词语,可以辅助使用地方手语。一个好的手语翻译,不仅应熟练地使用中国手语,也应熟练地掌握地方手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翻译工作。

手语翻译还要做推广《中国手语》书的带头人,在工作中,不仅自己坚持使用中国手语,还能广泛地宣传中国手语的优越性,鼓励并带领聋人使用中国手语。

5.了解聋人语言表达特点

聋人手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聋人手语是形象的无声的表达,是用眼睛看的,称为“视觉语言”;汉语的有声语言是用耳朵听的,称为“听觉语言”。这两种语言形式在表达同一句话时,不仅表达形式不同,在语序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最突出的特点是手势语的语序有颠倒和省略现象。

聋人手语与汉语相比语序有些差异:

1)先打出表示行为的目的词语,后打出表示行为的对象的词语。例如:汉语:我想回家。

手势语:家 回 我想

2)先打出外界感受到的某种信息,后打出这种信息引起的反应。例如:汉语:快灭火。

手势语:火 快

3)先打出被修饰、限制的事物名称,后打出表示修饰、限制的手势语词。例如:汉语:我有一件新衣服。

手势语:衣服 新 我 有一

4)出表示某件事物或意愿的手势语词。例如:汉语:我没有吃饭。

手势语:吃饭 没有

5)用手势语词表示疑问句时,往往先打出被疑问的事物,而将表示疑问的词放在句子末尾。

例如:汉语:什么会?

手势语:会 什么

聋人手语句子成分与汉语相比缺少一些词类: 1)缺少汉语中的虚词

聋人手语中一般不打虚词,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例如:汉语:我和小王在看电影呢。手势语:电影 看 我 小王 2)缺少汉语中的量词

在聋人的交往中常常省略某些量词,但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例如:汉语:一本书 一张纸 一只鸡 手势语:一书

一纸

一鸡 3)宾一体现象

手势语构词中,动宾短语与该短语中的名词不分,往往造成动词的省略,要想确定是表示短语的名称,还是表示短语中的动词,要从上下文联系来确定,一般不会影响交流。

例如:手势语中:踢足球与足球用同一个手势来表示。

刷牙与牙刷用同一个手势来表示。

聋人手语是靠交流双方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实现的。为了提醒对方注意,往往把最重要的中心词先打出来,然后打说明部分和修饰部分词。有时将一些表示实际意义的主要手势语打出来,配合相应的面部表情来传递信息,例如聋人想问你吃饭了没有?他们只用手势打出“饭”然后面部呈询问的表情;聋人在表达过程中,有些虚词除用相应的面部表情外,还通过加大手势动作的频率或幅度以及改变动作方向来表示,例如“帮助”的手势动作:双手斜伸,手心向外,拍两下,表示可以给人提供帮助;双手斜伸,手心向内,拍两下,表示求助。

(二)具体要求

1.常规手语翻译技能要求

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

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手语翻译人员也包括很多种,有专职的手语翻译人员,它包括国家公职手语翻译和私人手语翻译;还有兼职手语翻译,它包括聋人教师、聋人家长以及聋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职手语翻译还是兼职手语翻译,无论是手译还是口译,都是健听人与聋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手语翻译的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翻译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

手语翻译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手语翻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前有准备的情况。例如领导作报告等,翻译人员要先熟悉报告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对所译的内容中的一些新词或无法用手势语词表达的词,事先可查找相关资料或与文化水平较高的聋人商讨一下,切不可硬译,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聋人的接受水平按意义创编新的手势语词,否则聋人无法理解这些词的真正意思,甚至还会产生概念错误,影响表达。

另一种是事前无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翻译。例如谈话、座谈会上没有发言稿的讲话等,翻译人员要事先弄清谈话的主题是什么,以便做些相关的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应变能力强、手语熟练。在翻译过程中,切不可急躁,必要时可请求发言者慢一些或重复一次,对于一时没看清或听清又不方便询问的情况下,可联系上下文,灵活应变,保证翻译内容的连贯准确。

(2)注意翻译人员的站位。翻译人员所站的位置要高低适度,背景光线不要太强或太弱。

(3)要及时了解聋人的情况,如文化层次、地方手语的使用情况等。最好同发言的聋人沟通,了解他们发言的情况,并运用手语与他们交谈,了解他打手语的风格、习惯。准备的越充分,翻译的效果越理想。

(4)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小时左右为宜,而且大约在半小时要更换一次手语翻译。

2、用手语讲故事的要求

(1)手势动作要清晰、准确、速度适中,双手不能摇晃。手的位置要适宜,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为了表演的需要,动作幅度可以适当夸大,用手势动作的幅度来表现抑扬顿挫。

(2)要精练,与表现主题无关的词语可适当删减,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充分展现故事的主要部分。

(3)讲故事要充分调整自己的情绪,争取进入故事的特定情境中,精彩的情节插在讲述过程中,同时手势动作要配合身体姿态,面部表情要丰富逼真,模拟手势要形象,动作大方、连贯。要始终注意保持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4)打手势语时要与口语相结合,边讲边打,对于虚词或不宜用手势语表达的词语可恰当运用手指语或口语来补充。

3、手语歌曲创编的要求

手语歌曲的创编,是用手语来诠释歌曲,而不是简单地把汉语歌曲翻译成手语,要使聋人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的美,这就要求在创编过程中满足如下要求:

(1)为了歌曲的表达需要,可按照歌曲的节奏适当保留歌词的主要意思,不必每词句必用手语打出。

(2)为了补充手语表达的局限,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需要,结合舞蹈动作,适当夸张一些手势动作,用肢体语言帮助增加感情色彩。特别是一些从外观上表现不明显的动作,在不影响歌词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的省略或变型。

(3)打手语歌时要求边唱边打,注意手与与口做配合,虚词或不宜用手势语表达的词语,可恰当运用手指语辅助或靠表情来补充,此外表演者丰富的表情不定期可增强歌曲的表现效果。

(4)每句的结束词和总结尾词语,要有一定时间的停顿,即造型。(5)表演手语歌曲时,要加入全身的动作,不要仅仅局限手腕的动作。

(6)按照汉语语序逐词打出,不允许随意调换词序,但可以按节拍的需要适当省略虚词,甚至在不影响主要意思表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省略某个句子成分。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句子与句之间停顿。

5(7)新词的创编要求:结合上下文意思,创造直观形象、通俗易懂的手势动作来表示,切不可随便直译或用相同的字拼凑起来表示新词,这样不仅不利用聋人理解词语的本来意思,还会误导聋人。

三、手语翻译的未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手语翻译工作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也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不久的将来,手语翻译人员将充实到各行各业,首先他们可以在各级各类大学里担任专职手语翻译,为聋大学生上课和与老师谈话做手语翻译,也为大学校园里其他学术类活动做翻译。其次是在中小学担任专职手语翻译,为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在普通学校读书的聋生做手语翻译。再有在各级残联机关担任专职手语翻译,还有在公办或私立的手语翻译服务中心工作,按照预约到各个机关单位、医院、法院、企业单位和其他场所做手语翻译。随着寻呼服务台扩大业务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网络提供即时远程手语翻译和电话传译等服务将会很快应用到现实中。

翻译技能 第5篇

【摘要】本文以汉英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错误分析理论对本科学生在汉英段落翻译中的语篇衔接错误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纠正错误、提高学生汉英段落翻译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翻译 错误分析 语篇衔接 意合理解 形合表达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时所需的英语沟通能力。而作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一的翻译就是交际,并且是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间沟通的桥梁。翻译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成为衡量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翻译能力的人才培养越发显得迫切。本文通过错误分析理论语篇衔接错误分析对学生翻译竞赛英译段落的研究,找出其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探寻本科生翻译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方法上,本文的研究是通过错误分析理论进行的。错误分析理论是二语研究者的研究工具,也是当代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前沿科学。错误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Pit Corder为代表。Corder最早从认知心理学原理上阐述了错误的性质、意义及分类方法,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揭示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美国学者Carl James(2001)认为错误分析是“研究不成功的语言的出现、性质、原因和后果的过程”(James,2001)。Pit Corder和Carl James有关错误分析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于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语习得研究围绕错误分析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内容上,本文的研究是对学生翻译竞赛汉译英段落进行的。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陕西省翻译协会和西安地区军队院校协作中心联合举办了“西安协作区军校第一届军事英语翻译竞赛”。本文语料由此次竞赛汉译英获奖学生译文组成。该语料选择的原因有三:1.竞赛试题题目为一般军事题材文章,非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文章,符合本科学生的认知范畴。基于该语料的研究不仅适用于对军校学生军事英语翻译技能的教学,也适用于对非军校学生应用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2.在此次竞赛中,学生有足够时间推敲译文(由竞赛通知到截稿日期时间为7个月),其译文质量能准确反映其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的效果。3.我们具有此次翻译竞赛获奖学生译文一手资料。

三、翻译错误分析

1.收集语料。采用翻译竞赛汉译英获奖学生译文组建一个翻译语料库。一等奖2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11篇,共27篇。竞赛试题汉译英原文为四段,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分析其中一段。

试题原文:

21世纪的中国陆军,在进一步加强机械化的同时,信息化建设迈开了大步。电子信息装备的数字化、综合化、一体化、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有所提高,利用、控制电磁频谱和及时、准确地遂行各种电子信息支援保障任务的能力得到加强。

2.错误分析。Carl James提出的错误分类框架中第三大错误类型为语篇错误,其中第一小类具体错误为衔接错误。(James,2001)而段落翻译与单句翻译相较,一个重要之处在于译文必须构成篇章。篇章与非篇章(non-text)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篇章性(texture),……而篇章性是由衔接关系(cohesive relation)形成的。(Halliday & Hasan,1976)因此,我们进行段落翻译语篇错误中衔接错误的分析。

首先,分析原文衔接关系:原文体现了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一段两句中的语义重心如下粗体所示。

21世纪的中国陆军,在进一步加强机械化的同时,信息化建设迈开了大步。电子信息装备的数字化、综合化、一体化、保密和抗干扰能力有所提高,利用、控制电磁频谱和及时、准确地遂行各种电子信息支援保障任务的能力得到加强。

段落语篇衔接由三者间存在的意合关系实现,即:陆军的能力1和能力2。

其次,分析译文衔接关系:译文应体现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段落语篇衔接主要由形合关系实现,手段有:reference(照应)、substitution(替代)、ellipsis(省略)、conjunction(连接)、reiteration(复现)、collocation (同现) (Halliday & Hasan, 1976)。译文应通过以上5种手段实现原文中“陆军、能力、能力”三者间存在的关系“陆军的能力1和能力2”。换言之,译文须忠实于原文汉语意合衔接的理解并须是英语形合衔接的通顺表达。

27篇译文衔接分析如下表:

陆军 能力1 能力2

1army.未译. Besides,

连接abilitiesalso

连接

2Army.capability.Capabilities

3Army.ability;

连接capacitiesalso

连接

4Army. It

照应capability of its

照应. It…also

照应 连接capableits…its

照应 照应

5ground force.abilities, and

连接abilitiesalso

连接

6Army:

连接capacity;

连接ability

7Army, resulting in

连接capability. Furthermore,

连接capabilitiesalso

连接

8Land Forces.capability, and

连接capacity

9army.capability and

连接ability

10Army.capacities.abilityalso

连接

11Army.capability,

连接abilityhaving been

连接

12army.capability, and

连接capability

13army.未译, and so have

连接 替代capability

14Land Force.capability,ability

15army.capability.ability

16army.capability.abilities

17Land force.ability.ability

18army.capabilities. Meanwhile,

连接other capabilities

照应

19army.capability,

连接abilityto be

连接

20Army.abilities.abilities

21Army.ability.abilityas well

连接

22Ground Force.capability.未译

23Army.competence.ability

24PLAA.未译. Furthermore, the army

连接 照应未译

25Army.capacities.competence

26Army.capability. Meanwhile,

连接its capability

照应

27Army.capability.capability

由表中可以看出,27篇英译段落中,译文实现原文“陆军、能力、能力”三者间关系“陆军的能力1和能力2”的情况是:能力1——能力2衔接17篇(62.96%),即第1、3、4、5、6、7、8、9、10、11、12、13、18、19、21、24、26篇;陆军——能力1衔接3篇(11.11%),即第4、6、7篇;陆军——能力2衔接3篇(11.11%),即第4、6、24篇。因此,实现了原文衔接关系的译文只有2篇(7.41%):第4篇和第6篇。

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未能在译文中实现语篇衔接。

四、汉译英语篇衔接能力培养

对于培养汉译英语篇衔接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意合理解培养。理解汉语原文,应理解到汉语意合的语篇衔接特点。一是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在理解时,用“话题——说明”结构分析汉语语篇,相较“主语——谓语”结构能更清楚地显示汉语语篇的衔接;二是逻辑关系,汉语主要是以逻辑为纽带进行语篇衔接,但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三是信息顺序,理解汉语语篇衔接需要把握局部信息与整体信息及局部信息与局部信息之间的顺序关系。

2.形和表达培养。表达英语译文,应表达出英语形合的语篇衔接特点。英语的语篇衔接主要是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实现的。前者有照应、替代、省略、关联,后者有复现和同现。这些手段使语篇各部分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当然,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并非意味着理解汉语只理解意合,表达英语只表达形合;在汉译英实践中,也会出现汉语原文涉及形合或英语译文可以意合的情况。

五、结语

在汉译英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掌握汉语原文意合理解和英语译文形合表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加强学生汉英双语基本功,提高学生汉译英能力,为其进行翻译实践打好基础,为其参与国际交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Longman,1976.

翻译技能范文

翻译技能范文(精选5篇)翻译技能 第1篇1 理工科学生翻译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 英语是科技经济交流的主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