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漫步者2025-09-191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介绍了武汉北编组站GSM-R无线通信系统方案,从网络功能结构、规划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比选了两种设计方案,为方案实施提出了一些参考。

【关键字】 编组站 GSM-R无线通信 频率规划

一、工程项目概述

武汉枢纽内有多条铁路干线引入:南北方向郑武、武广、京九武汉至麻城联络线;东西方向汉丹、武九线。编组站设计规模为3级7场,与其相邻车站主要有京广线祁家湾、横店及滠口站,麻汉线黄陂站。

二、GSM-R系统实施方案比选

方案一、初步设计阶段方案构成

由于GSM-R频率资源受限,为列检作业单独设置400MHz全无线列检通信系统,GSM-R系统考虑为平面调车、驼峰调车、商检及车号作业提供综合无线通信服务,并对其他线路的GSM-R机车引入或通过武汉北预留一定通信资源。

由于武汉北编组站占地范围大,采用两处O4型基站(BTS)覆盖整个编组站,每处基站同址冗余设置O4型备用基站。由于调车组呼作业要求安全数据传输时延必须小于500ms,参考新丰镇实施方案,采用3GPP规定的1.5信道组呼方式满足传输时延指标。

相应必须配置BSC、PCU、TRAU及相应OMC等实体设备。BSC等设备通过有线通信提供的2M通道直接接入武汉枢纽GSM-R网络子系统(NSS)中。

方案二、施工图阶段方案构成

1)设计思路。由于武汉北编组站内频率资源有限(根据武汉铁路枢纽规划,只有四个频点可用),采用GSM-R站场综合数字无线通信系统也无法完全解决编组站内庞大的用户通信需求,还需保留部分目前使用的站场无线通信手段,例如编组站既有无线调车灯显信号系统等。

2)系统功能。站场无线系统将为编组场外勤人员与相关的固定人员及外勤人员之间提供可靠、实时的语音通信。

3)业务功能。语音通信:为列检、商检等作业提供及时、可靠的话音通信。呼叫方式有个呼、组呼、广播呼、紧急呼叫和有线电话互联呼叫。

4)组网方案。根据铁道部移动通信发展的总体战略,系统采用基于GSM-R技术的站场综合无线通信系统组网方案。

① GSM-R系统构成。GSM-R系统由SSS、BSS、OMC、IN、GPRS以及GSM-R终端组成。② 交换子系统。铁道部GSM-R核心网络技术规划或武广客运专线GSM-R系统工程在武汉建有移动交换中心,包括有MSC、GMSC、VLR、HLR、AuC、GCR、IWF。 ③ 基站子系统。在武汉北通信楼新设一套BSC、TRAU及网管设备。

(A)系统话务量预测。武汉北共计有列检组4组、商检组4组,共计8组,在无呼损状态时,共占用8个信道。另考虑编组站基站覆盖范围内另有50个移动用户、10列通过列车、5停靠列车,在1%无线信道呼损率的情况下,采用Erlang-B呼损公式进行测算需要11个信道。在采用4载频单基站覆盖时,在满足编组场业务需求的情况下,可预留9个信道。按照一个载频支持0.4Erl,一个用户0.025Erl,所以一个载频全速率时可以支持16个用户,半速率时可以支持32个用户。

(B)覆盖预测。参照技术体制的相关规定,GSM-R系统网络按机车台最小可用接收电平-98dBm,满足全线95%的时间地点覆盖概率进行设计。用Okumura-Hata模型的经验公式来做传播损耗预测,在农村准开阔区,部分丘陵的传播环境中地形校正因子取-8dB,系统设计余量取10dB,基站天线高度50米时,基站覆盖范围约为10km。

(C)基站类型。综合考虑基站容量、用户分布以及频率规划,采用两个O2型基站,为保证系统可靠性,备用基站1套。通过光传输系统提供的2M通道接入新设BSC。

5)系统配置。武汉北编组站GSM-R系统由武汉枢纽GSM-R中心设备、O2型基站,基站控制器、分組控制单元、速率适配单元、网管等构成。武汉北编组站通信楼通信机械室内安装BSC一台、O2型BTS一台、PCU一台、OMC-R一套;上行出发场信号楼通信机械室内安装O2型BTS一台;武汉GSM-R中心机房内安装TRAU一台。BTS天线安装于通信楼及上行出发场信号楼附近的45米通信铁塔上。

三、GSM-R系统实施方案推荐

由于GSM-R站场综合数字无线通信系统在国内首次使用于新丰镇编组站,需要进行系统设备、终端设备的试验和二次开发。武汉北编组站方案需根据新丰镇实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GSM-R系统方案暂缓实施,武汉北编组站站场综合无线通信系统按传统站场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过渡。因此如果编组站GSM-R无线通信系统需要目前实施,只能采用设计方案二。

参 考 文 献

[1] 吴克非.中国铁路GSM-R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指南 [M].北京:铁道部工程鉴定中心,2008(10)

[2] 钟章队.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3] 韩斌杰.GSM-R原理及网络优化(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信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信管理系统能够规范水资源的利用,满足人类和自然对水资源的需求,在水资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通信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建立了先进的通信控制系统,加强了水利建设措施。

关键词:管理通讯调度系统;水利工程;

引言

信息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水资源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保护环境与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重要公共利益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现代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在水利领域的具体体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水利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通信调度系统在水利管理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调度控制系统是水利工程核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通信技术面临着挑战,主要内容有:通信技术支撑系统是水利工程监督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在现代水利设施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系统经历了原有的网络控制系统,以独立控制为基础,以电路通道或数字微波线路为基础,采用分段网络控制,结合光传输、微波和卫星通信,并在多个多模自动控制系统和视频监控机上,该系统在数字化远程监控的基础上建立。

直到上个世纪,通信技术及其配套的自动化产品都是由水资源运动控制系统来规范的,通信在水资源交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内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各个部分,信息系统的独立功能一般缺乏网络和远程控制功能,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控制依赖于人工,系统的所有工作点都必须人工完成。

20世纪末,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中的水文信息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原有的网络控制系统采用通信信道或数字微波网络,它允许控制小规模信息的传输。

2 通信调度系统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 系统组成及结构

水利工程调度通信系统是一个层次结构,由通信控制系统设备梯队和厂级控制系统设备组成。服务器、2台存储服务器、1台工程工作站、1个网管站、1台通信服务器、网络设备、GPS时钟、1台大屏幕显示器、1套KVM交换机、打印机、UPS电源等

2.2 通信调度系统功能

通信管理调度系统的功能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调度控制、状态控制、数据传输等

2.2.1 数据采集

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类型至少包括实时数据、计算机或实时统计数据、历史数据或记录。

(1)电厂计算机控制系统:收集电厂机组交通管理计划、指挥、方案实施等信息;实时收集、接收;主管、电气设备和测试仪器的一般情况和工作状态。

(2)水闸集中管理系统:执行水闸关闭计划、指令和程序;实时收集和接收下游的水;主管、电气设备和测试仪器的一般情况和工作状态。

(3)船闸集中控制系统:收集断电方案、指挥通航程序、船闸图纸;实时收集和接收下游和闸室的水;主管、电气设备、测试仪器的一般状态和工作状态、采集位置、运动控制系统的信号状态等

(4)图像监控系统:采集图像监控系统设备、命令、程序的状态信息。

(5)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采集设备、火灾报警命令、程序及聯动控制系统的状态信息。

(6)接受上级交通管理小组的领导:接受上级领导机关电站、船闸、船闸等设施和作业设备的调度指令和作业计划信息;获取水文、水质、气象、工程安全等监测信息;状态参数(船舶航向、荷载特性、吃水等)

2.2.2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建立数据库,支持系统的控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验证采集数据的有效性,验证其有效性,识别不可用数据,禁止系统使用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完整完善的调度管理数据库。

2.2.3调度控制

接受上级的指示和计划;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具体实施或临时调整,统一控制和控制单元,锁定动作,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2.2.4状态监视

可对各设备的单元、网关的运行状态和信号进行监控。

2.2.5数据传输

接受并报告上级管理机构下达的调度指令和调度计划的执行情况;与水电厂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该系统由集中防淹门控制系统、集中门控制系统和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组成。

3 通信调度系统的应用

通信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为水资源配置和变化响应提供指导,各方应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通信调度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在逻辑结构上,它包括控制层、应用层和信息层,应用层是指应用调度系统、态势分析与决策、规划与工作的信息与控制层,在通信系统中寻找信息并制定解决方案,合理调度水资源。

不同的子系统有不同的功能设计,它们相互作用,提高了信息调度系统的效率。

信息采集是收集各种降雨和配水信息资源,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用于水资源管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信息收集内容,能够及时有效地存储信息。

检测不同区域的水域,合理控制闸阀和阀门,在传输过程中通常通过数据和视频监控在屏幕上显示,共同采集的信息传输到调度中心,计算机网络对调度中心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到综合数据库。

数据是采集到的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信息的集成,交通管理决策系统保证了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管理子系统是不同模块的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

4 通信系统应用的开发原则

通信应用系统的开发需要分析和响应实际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需要灵活运用调度系统,制定合理的方案和方法,对于灵活应用,必须制定统一的系统标准,完善发展体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行系统化、分级管理,完善管理控制,及时解决问题,需要系统全面规划和安全运行,及时提高科技更新水平。

在水利工程中,采用通信调度控制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局部缺水,合理配置水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用水需求,在森林部门,可以提高灌溉效率,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资源。

结束语

本文从供水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整个系统的规划要求,开发了一个基于现代通信技术的水资源管理调度信息系统管理方案,分析了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和系统通信网络实现系统功能价值的要求,为整个系统开发实用的技术方案提供了很快的速度。

参考文献:

[1]刘青云,张国强.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问题研究[J].汉字文化,2018(9):18-19.

[2]韩冰.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问题探讨[J]. 黑河学院学报,2019,10(3):158-159.

[3]於可训.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反思[J].长江学术,2007(2):74.

[4]某文学杂志社丁莉娅.从当代文学期刊看文学创作[N].中国财经报,2019-5-11(8).

[5]王子君. 基于语境层面论过度诠释[J].大众文艺,2018(23):170-171.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申请建设地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但是在地铁运行的过程中,其通信系统是否良好是保证人民安全的关键,作为地铁通信系统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更是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基于此,本文从地铁通信系统的组成出发,分析了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重要性,并根据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几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通信系统;方案

0 引言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城市地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地铁在运行的过程中,保证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安全运行是极为重要的,其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可见,探讨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设计,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铁通信系统组成

地铁通信系统包括多个子系统,例如传输系统、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电源系统、接地系统、售票系统以及乘客信息系统[1]等等,图1清晰的展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通信系统。

2 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化的社会,由于地铁运行速度较快,安全性能也比较高,地铁已经成为人们出行过程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地铁主要是建于城市的地下,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地上交通压力。作为地铁通信系统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地铁通信传输系统不仅是地铁正常运行的基础,而且也是地铁指挥和调度的保证。首先,在地铁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提供综合性服务。我国地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逐渐升级和完善,而在升级和完善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行,需要将其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准确高效的传送给地铁指挥系统,地铁通信传输系统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传输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研究,极大增强了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信息传输能力,同时地铁通信传输系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指令下达的实效性,满足了地铁高效运行的内在需求,不仅提高了地铁的运行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地铁的承载能力;其次,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发展,能够促进地铁整体通信系统的发展。众所周知,每一个系统的整体发展,都需要其子系统的支持,而每一个子系统的发展,必然推动整个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地体通信系统也不例外。由于地铁通信传输系统能够带来更加准确的信息,使得地铁通信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配合更加精准,地铁的运行状况也必然得到改善,换句话说,地铁运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总之,地体通信传输系统在促进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

3 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传统的交通方式在速度和舒适度方面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适应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了缓解当前道路交通的压力,地铁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但是地铁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目前主要在很多大城市中存在。地铁的优势非常明显,例如,运行速度快、很少占用地面空间、稳定性好等等,因此,地铁在我国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是地铁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铁调度员利用通信传输系统进行信息的发布,该信息会经过相关的控制中心以及无线移动交换机到达集群基站,集群基站会将收到的信息再次传送到中继器,而且中继器会将该信号进行放大,利用全线泄漏电缆将放大的信号辐射到多个信息管理处,这样,地铁值班人员和司机就能够按照收到的信息进行工作和操作。同理。如果地铁值班人员或者司机想要传递信息给地铁调度员,可以利用相反的路径进行信息的传送。在双方进行信息传送的过程中,地铁通信传输系统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地铁通信传输的要求也在逐渐上升,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稳定性等等都会对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4 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设计分析

当前,地铁通信传输系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满足地铁运行的特殊性,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方案也应该得到多样化的设计。下面主要分析了四种通信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4.1 开放式的通信传输系统方案

开放式通信传输系统,英文译为Open Transport Network,OTN是其英文缩写形式。开放式通信传输系统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研究的一种网络拓扑结构,该系统具有双光纤以及双向通道环路,主要利用分复用技术作为系统通信实现的基础。开放式通信传输系统利用光纤链路作为网络节点,并且其光纤结构属于反向循环方式。这种通信传输系统利用数据帧能够将同一个环网上的信息不断传输出去,以便系统中的各个节点都能够得到有效信息。开放式通信传输系统的传输数据结构被分为两种方式,及顺时针传输环与逆时针传输环,我们将前者称为主环,将后者称为次环。通常情况下,通信传输主要依靠的是主环,次环属于备用传输方式。此外,次环数据传输可以实现对主环数据传输的实时监督与控制,必要时可以代替主环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信息中断现象出现。可见,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这种双环结构,大大增强了地铁信息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4.2 弹性式通信传输系统方案

弹性式通信传输系统主要利用的是弹性式分组通信技术(RPR),该方案的设计基础是以IP业务为核心,达到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目的。这种弹性式通信传输系统,不仅能够支持传统业务,而且还可以与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对系统的统一管理。在弹性式通信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的是弹性分组环通信技术,该技术采用的是环状拓扑结构,逻辑节点采用相同的形式安装在每个分组环之上,二层转换在节点上实现。弹性分组环通信传输技术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对信号的冗余部分进行备份处理,符合网络通信的一致性。弹性式通信传输系统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在传输多个节点数据时还能够做到互不干扰,而且也实现了对光纤资源的充分利用。

4.3 综合式通信传输系统方案

综合式通信传输可以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包括地铁上的电视信息、无线信号、手机信号等信息内容,满足在地铁上乘客的各种需要以及地铁运行状态信息。这种综合式通信传输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国家电力系统等国家级重点行业均有普遍使用,其通信效率高、稳定性好、适应性好等特性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市场。综合式通信技术的数字化管理程度非常高,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式的管理与分配。

4.4 分组式通信传输系统

分组式通信传输技术的基础技术是IP技术,在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一种比较基础的通信技术,主要是将用户的数据进行分包管理,将每一个部分称作一个分组,将分组的数据进行整体发送。他的主要应用在通信传输线路较差的信息交互情况。同时这种技术折合了光信号传输的技术,使其在适应性、可靠性、高效性方面有良好的优势。

5 結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铁通信传输技术也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利用这些传输技术,不同的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地铁通信传输系统方案,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地铁运行的高效性、稳定性以及安全性要求。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中,地铁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会越来越普及,不再是大城市的专有交通工具。同时,我们也相信,地铁通信传输系统也会与时俱进,为地铁的运行而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由振鹏.地铁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4.

[2] 安志强.关于地铁通信传输系统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08:212.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题目:

Matlab/Simulink通信

系统建模与仿真

班级:

2008级电子(X)班

学号:

姓名:

电子信息课程设计

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一、设计目的:学习Matlab/Simulink的功能及基本用法,对给定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

二、基本知识:Simulink是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依托于MATLAB丰富的仿真资源,可应用于任何使用数学方式进行描述的动态系统,其最大优点是易学、易用,只需用鼠标拖动模块框图就能迅速建立起系统的框图模型。

三、设计内容:

1、基本练习:

(1)

启动SIMULINK:先启动MATLAB,在命令窗口中键入:simulink,回车;或点击窗口上的SIMULINK图标按钮。

图(1)建立simulink

(2)

点击FileewModel或白纸图标,打开一个创建新模型的窗口。

(3)

移动模块到新建的窗口,并按需要排布。

(4)

连接模块:将光标指向起始模块的输出口,光标变为“+”,然后拖动鼠标到目标模块的输入口;或者,先单击起始模块,按下Ctrl键再单击目标模块。

(5)

在连线中插入模块:只需将模块拖动到连线上。

(6)

连线的分支与改变:用鼠标单击要分支的连线,光标变为“+”,然后拖动到目标模块;单击并拖动连线可改变连线的路径。

(7)

信号的组合:用Mux模块可将多个标量信号组合成一个失量信号,送到另一模块(如示波器Scope)。

(8)

生成标签信号:双击需要加入标签的信号线,会出现标签编辑框,键入标签文本即可。或点击EditSignal

Properties。传递:选择信号线并双击,在标签编辑框中键入<>,并在该尖括号内键入信号标签即可。

四、建立模型

1.

建立仿真模型

(1)在simulink

library

browser中查找元器件,并放置在创建的新模型的窗口中,连接元器件,得到如下的仿真模型。

图(2)调幅解调器性能测试仿真模型

(2)分别双击双边带相干解调模块和低通滤波器模块,弹出如下的对话框

,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

(3)相干解调模块载波设置为1MHZ,初相位为-pi/2,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6000HZ。

图(3)双边带相干解调模块及低通滤波器的设置对话框

(4)在MATLAB中输入如下程序进行仿真。

%

ch5problem1.m

SNR_in_dB=-10:2:30;

SNR_in=10.^(SNR_in_dB./10);

%

信道信噪比

m_a=0.3;

%

调制度

P=0.5+(m_a^2)/4;

%

信号功率

for

k=1:length(SNR_in)

sigma2=P/SNR_in(k);

%

计算信道噪声方差并送入仿真模型

sim('ch5problem1.mdl')

;

%

执行仿真

SNRdemod(k,:)=SNR_out;

%

记录仿真结果

end

plot(SNR_in_dB,

SNRdemod);

xlabel('输入信噪比

dB');

ylabel('解调输出信噪比

dB');

legend('包络检波','相干解调');

执行程序之后,得出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给出了不同输入信噪比下两种解调器输出的信噪比曲线。从图中可见,高输入信噪比情况下,相干解调方法下的输出解调信噪比大致比包络检波法好3dB左右,但是在低输入信噪比情况下,包络检波输出信号质量急剧下降,这样我们就通过仿真验证了包络检波的门限效应。

图(4)解调信噪比仿真结果

同时在仿真中给出了三路解调输出信号的波形,如下,从解调输出的波形上也可以看出,在相同噪声传输条件下,包络检波输出的正弦波幅度较小,也即包络检波的解调增益较相干解调要小。

图(5)仿真输出的解调信号波形

2建立另一个仿真模型

(1)

在图(2)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锁相环,构成锁相环相干解调器模型,如下。

图(6)锁相环提取载波的相干解调仿真模型

(2)

用类似于对图(2)进行仿真的程序进行仿真,程序如下

%

ch5problem1progB.m

SNR_in_dB=-10:2:30;

SNR_in=10.^(SNR_in_dB./10);

%

信道信噪比

m_a=0.3;

%

调制度

P=0.5+(m_a^2)/4;

%

信号功率

for

k=1:length(SNR_in)

sigma2=P/SNR_in(k);

%

计算信道噪声方差并送入仿真模型

sim('

ch5problem1progB.mdl');

%

执行仿真

SNRdemod(k,:)=SNR_out;

%

记录仿真结果

end

plot(SNR_in_dB,

SNRdemod);

xlabel('输入信噪比

dB');

ylabel('解调输出信噪比

dB');

legend('包络检波','相干解调');

(3)

仿真的波形如下,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低信噪比下,锁相环相干解调器的性能比理想解调模块要差一些,但在实际中由于PLL的门限效应,一般不能达到这里仿真出来的性能曲线。

图(7)锁相环相干解调器的输出信噪比性能对比

(4)

同时给出仿真输出的解调信号波形如下

五.设计总结

借由此次模拟通信系统的建模仿真设计,基本熟悉了调制解调的原理和借条性能的测试方法,通过仿真实验进一步深入理解超外差接收机的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由于对软件的不熟悉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元器件的正确查找,参数设置,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参考书目,及与同学们讨论摸索,及上网搜索,此次学到了很多东西。做完这次课设,对matlab软件也进一步熟悉,真正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我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的运用,更深刻的理解了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这次的课程设计,学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加深对软件的掌握,应用,为下一次课程设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绍玉斌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二、任课教师:余宇,张新亮

三、学时与学分:24 学时/ 1.5学分

四、先修课程:光纤通信技术、通信原理等

五、教材:自编讲义

六、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前沿课程,本课程设计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在《光纤通信技术》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常用开发工具相结合,并在实际中进行综合实践与运用,增强学生对光纤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兴趣,为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采煤生产是行业科技的创新模式,显著改善了国内采煤业的经济收益水平。过度依赖于计算机操控系统也会出现一些不良的问题,分析了计算机信号风险引起的采煤事故,针对潜在风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信号风险;采煤事故;对策

随着信息科技在行业经营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了采煤工程里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用其作为现场采煤设备调控中心是行业科技的创新表现。计算机通信网络自身存在的缺陷往往会误导设备运行,煤炭企业必须合理地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采煤事故执行必要的检修处理方案。

一、计算机通信网传输的特点

世界经济呈现的快速发展趋势,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各国产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及时开辟新的煤炭供应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化生产的要求。计算机通信网络是服务于采煤区信息传输的虚拟平台,用其作为信号传输指挥中心可降低信息传输的难度。计算机通信网应用的功能特点包括:

1、信息化。当前,采煤工程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企业面临的井内采掘任务更加繁重,如何科学地调控人员、设备等物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计算机通信网辅助采煤区的作业调控,实现了生产模式的信息化改造。

2、集中化。因采煤区有多个矿井点共同构成,每一个井点之间需要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连接,进而完成了一个区域生产的宏观调控。计算机具有分布式系统的管理特点,为采煤区集中控制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1]。分布式通信网络由1个中心站点由多个子站点共同构成,中心站点由采煤区指挥中心控制,子站点分布于各个矿井点。经过这一布局实现了信号风险的集中调控,每个井内的生产动态都可以及时地传输。

二、计算机信号传输风险引起的采煤事故

建立计算机采煤系统对矿物资源查找、生产、储备等均具有显著的引导功能,可帮助生产人员在有效范围内快速地筛选出采掘方案,提高了矿物资源的生产效率,加快了矿物资源的开采进度。但是,计算机网络本身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隐患,常给采煤作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信号传输风险是计算机网络的主要隐患,不同风险发生于采煤控制而引起了不良的生产事故。

1、处理风险。信号传输前必须要经过数据处理,按照计算机通信网传输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最后才能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因此,信号处理是整个操控流程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通信风险的多发点。从采煤区使用情况看,计算机信号处理风险集中表现在语言转换、程序编写、数据筛分等方面,若处理不当便有可能对采煤作业带来突发性的事故。

2、传输风险。当信号正式传输之后,在传输路径范围内也可能引起多方面的事故,误导了采煤区人员执行准确的生产指令。信号传输风险来源于外界的干扰,无线通信传输选用电磁波为传输媒介,电磁波易受到外界磁场或设备条件的干扰,遇到强地磁区域时信号会大幅度地减弱。计算机信号传输异常可间接性地引发井内采煤事故,破坏了原先拟定的生产采掘流程[2]。例如,地面调度中心无法感应到矿井内输出的信号,随即发出的生产调度指令具有盲目性。

3、接收风险。计算机通信网络属于是基于新型网络开辟的信息传输平台,凭借其传输广、速度快、易控制等特点而适用于煤炭开采行业。数据信号经过前期编写、中间传输等环节,最终被井内端口或地面端口所接收,以做进一步处理来执行相应的指令,接收风险对机械设备的破坏作用较强。信号接收风险多数是运算器处理不当所致,错误信号存储于数据库而影响了后期动作的执行。

三、计算机通信网安全传输的对策

新时期采煤生产系统融入了更多科技成果,这使其在现实应用中的功能更加优越。首先,可自动选定某个区域作为采掘对象,对勘测区内具体情况实施详细观察,收集被测区的信息资料;其次,深层次地分析地面以下的地质构造,测量岩石层固有的结构特点,为拟定采煤方案提供可靠的指导作用。针对计算机通信信号传输存在的风险问题,煤炭企业应当做好多方面的改进工作,保障数据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1、网络功能改造。计算机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主要是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企业需积极改造传统式的网络结构,采用更加智能化的通信传输系统,它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附属硬件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用通信链路连接起来,并配备相应的网络软件,以实现通信过程中资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统[3]。采煤区通信网络改造既能够满足局部地区矿井生产的数据、文件传输需要,而且可以在一个特定范围进行信息交换、储存和处理,同时可以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的综合性服务,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2、完善通信设施。网络不仅是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而且是信息处理和服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强大的计算平台,煤炭企业要做好网络设施的完善工作,为信号传输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网络要成为计算平台,需要在网络原基础设施之上构造或装备一个支持一体化网络计算的软件平台。其作用是:管理网络上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与集成,为信息系统等网络应用提供高效可信的开发、部署和运行环境[4]。正如在裸机上需要配备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才能有效开发应用软件一样,这种网络计算平台软件能有效支持快速构建网络应用,满足了采煤区采矿作业流程的执行。

结论

煤炭开采满足了国内市场能源供应的要求,也是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程。信息化采煤作业推动了采矿生产效率的提升,符合了计算机通信信号安全传输的高效性。计算机已经进入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时期,信息网络化、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自然离不开系统所处的网络计算环境,这就需要企业拟定抗信号风险方案,为采煤信号传输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勇.计算机应用于信号传输风险的自动化控制[J].山西煤炭技术,2012,17(8):12-15.

[2]付安荣.新时期煤炭工程开采方案的創新改造[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26-28.

[3]郭小燕.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的采煤机械系统分析[J].煤炭经济,2011,20(13):76-77.

[4]孙凌.我国煤炭资源开发系统朝着信息化改造的必要性[J].财经周刊,2011,22(19):23-26.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

无线通信系统工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摘要】 本文介绍了武汉北编组站GSM-R无线通信系统方案,从网络功能结构、规划原则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