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2011年,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首次超过制造业。这些外资的流入对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先从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现状入手,进而构建理论模型,并选取1997-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利用FDI进行服务业的结构调整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FDI的流入对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具有正向的作用,并且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效应来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的,现阶段研发费用对于服务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尚不明显。
关键词:服务业;FDI;结构优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13FGL00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科技支撑能力研究”(2011GGX10601);济南市科技局软科学招标项目”济南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方慧,女,山东寿光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魏文菁,女,山东淄博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直接投资。
2011年12月15日,商务部指出:“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纵观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的情况,2011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增速每月都超过制造业,其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续增加,最终在11月份首次超过制造业,这说明我国调结构的宏观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不断优化。从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在2011年,外商投资合同项目27712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0.11亿美元。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市场潜力逐步释放,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中国吸收外资的长期优势正在形成,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国之一。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服务业FDI的流入对我国服务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具有正向作用,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不够高,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不是很显著,随着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和外资的大量流入,FDI对服务业结构的作用效果会越来越明显。为此,我们建议:
1.合理地引导FDI在服务业内部的流向
对于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我们应该在利用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吸引 FDI,充分利用FDI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从而有力地改造这些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的支柱,尤其是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了使其高效运转,我们应该适当的放宽政策来吸引外资。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发展像教育、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只有发展了这些服务业,我国才能更合理、更高效的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
2.改善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
不仅要加强法律、政治、经济等软环境,健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而且还要完善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和交通等硬环境。制定一些保护投资主体利益的法律政策来吸引外商投资者,逐步打开服务业市场。同时,政府要起好引导作用,为企业主体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扩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人力资本的投入对我国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大力培养高技术、高科技的知识性人才,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将外资引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同时,也可吸引国外的先进人才来国内。
4.加大研发和科技创新的力度
目前,我国的技术水平对服务业结构的作用还尚未发挥出来,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大科技投入,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外资投入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干中学”效应,来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知识等,从而不断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KOLSTAD L,VILLANGER E.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 Services [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24(2): 518-533.
[2]BALA R,MATTHEW Y.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in Services[J].The World Economy,2010,33(4):573-596.
[3]唐宜红,王林.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0):75-80.
[4]杨仁发,刘纯彬.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107-116.
[5]BLOMSTROM M,KOKKO A.FDI and Human Capital:A Research Agenda[R].http://www.oecd.org/dev/Technics,2002.
[6]方慧,吕静,段国蕊.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6):58-63.
[7]崔日明,张志明.服务业FDI 与我国服务业结构优化: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2(1):60-69.
[8]BROWNING H C,SINGLEMANN J.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Springfield: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1975:32.
[9]董娜,熊璐.服务业FDI对优化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影响[J].宏观经济,2008(11):82-83.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金融危机后,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的最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贸易结构的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和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为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的特征
(1)我国进出口进入全面恢复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下同)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值刷新年度历史纪录。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1551.4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63.7亿美元,收窄14.5%。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国内外环境整体有所改善,二是我国稳出口、扩进口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三是我国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产品结构符合国际市场需求。(2)我国与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增速下降。金融危机前,欧盟和美国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金融危机波及严重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购买力下降,我国的出口订单下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市场。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672.1亿美元,增长18.3%;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4.2个百分点。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466.5亿美元,增长15.9%;较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低6.6个百分点。(3)我国的对外贸易伙伴转向东盟各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提出要重振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回归。作为我国的最主要贸易伙伴,美国贸易结构的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而我国作为最主要劳动密集型货物出口商的地位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需要我国在扩大外需中调整策略,转移贸易对象。2010年1月,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我国在与东盟各国联手合作中共同抵抗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2000年到2010年泰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泰国出口市场中,美国所占份额由21.3%减少到10.3%,欧盟由16.3%减少到11.2%。而东盟其他成员国所占市场份额,则由19.3%增长到22.7%,我国更是从4.1%增加到11%。2011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628.5亿美元,增长23.9%;高出同期我国进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我对东盟出口1700.8亿美元,增长23.1%;自东盟进口1927.7亿美元,增长24.6%;对东盟贸易逆差226.9亿美元,扩大37.1%。(4)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所改变但问题还是依然存在。2000年后我国外贸总量增长相当快,尤其是加工贸易增长更快。但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特别是加工贸易损失较大。2010年后,我国外贸开始恢复增长,特别是在贸易结构上有所改善。相关贸易数据显示,2010年一般贸易增长39.9%,加工贸易增长27.3%(其中出口增长26.2%);2011年一季度一般贸易增长34.8%(出口增长31.7%),加工贸易增长21.4%(其中出口增长21.7%)。可见,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之间增长差距在10个百分点上下,贸易结构有所改善。但是,贸易顺差压力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加工贸易顺差仍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以2011年一季度数据分析,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逆差为459.8亿美元,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为771.1亿美元,表明当前外贸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5)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趋向贸易平衡。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已发生明显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贸易总量、进口与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及由贸易顺差向贸易逆差转折等方面。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变化,我国不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为了使外贸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外贸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实现贸易平衡。从2011年7月1日起,我国大幅下调了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将以零关税进口,此外还同时调低了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锌锭、镍废料等有色金属原料的进口关税,共涉及33个税目商品,以能源、原材料为主,这也是在2011年初对60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关税之后又一次力度较大的降税措施。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我国相关产品的进口数量。根据海关总署数据,8月我国进口原油2104万吨,比6月的1970万吨增加134万吨;重要工业用金属的进口也很旺盛。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世界经济复苏明缓慢,外需动力不足。从目前情况看,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加剧,美国的失业率仍然很难降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峻,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通胀压力增大,经济下行风险也在积累。(2)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出口。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提出的“购买美国货”条款使贸易保护主义呈进一步蔓延趋势,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而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我国作为出口大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损对象,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3)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从产业结构看,主要是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6%。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53%,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2.5%,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46.1%,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已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资源环境压力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4)各种要素成本上升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节能环保成本增加,致使我国要素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加大。虽然要素成本上升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但短期内集中上升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企业出口积极性和外贸发展。(5)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使企业竞争压力上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中并参与国际分工中来;美欧等发达国家也开始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纷纷采取相应政策措施,与我国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领域竞争加剧。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将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产品直接构成挑战和竞争。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策略
(1)扩大内需缓解外需减少带来的冲击。当前全球经济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也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球性特征,以及其不可避免地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但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美欧等发达国家有所不同,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体系并未受到太明显的影响。我国在目前阶段应该从国内的大环境出发扩大内需以缓解外需减少带来的冲击。(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面对当前各国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要突破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而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我们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投入产出效率,来增强中国的真正经济实力。(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当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控制了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取得了支配权。我国应尽快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战略从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静比较优势模式向发挥人力资源综合优势和培育人力资本的动态竞争优势模式转变,逐步进入和占领国际产业链的中高端环节,从而能够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最大化利益。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种种不利因素,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清醒认识到他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积极采取对策,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力,努力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促进外贸企业和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楠.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4)
[2]全锐,张宏程.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2)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由国内经济的结构不平衡导致的,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不平衡体现出高度一致性,高储蓄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资本的流入与流出不协调使得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在增加,外贸结构长期调整滞后使得顺差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我国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现状
国际收支结构性失衡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一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使得商品输出不能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变化,导致经常项目顺差或逆差较大,发生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失衡。其二是指一国输出的产品结构太过单一,收入变化引起产品的出口需求变化幅度低,或虽然出口需求变化随价格变化的幅度高,但进口需求的变化随价格变化的幅度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1886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427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3.82万亿美元。国际收支严重失衡造成外汇储备过多,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高,输入型通货膨胀使得资产价格不断上涨,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的难度提高。为什么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体现为结构性失衡?这是由我国的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与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所决定的,而且国际失衡的持续性与我国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相一致。
二、我国国际收支体现为结构性失衡的分析
1.投资-储蓄结构失衡对经常项目的影响
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由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GDP=C+I+G+(X-M)(1),再者GDP=GNP+Ya(Ya指的是外国投资者的净财产收入),则GDP=C+I+G+X-M(2)。国民生产总值GNP=C+S+T(3)。由(2)、(3)式可得:M-X+Ya=I-[S+(T-G)](4),M-X+Ya体现为一国的经常项目逆差CA,即:I-[S+(T-G)]=CA(5),其中(T-G)为政府储蓄,式(5)表明经常项目逆差等于国内投资与国内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的差值。
由于国民储蓄率持续高于国民投资率,使得储蓄大于投资,我国形成了国内内部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现状。高储蓄的深层原因是由我国长期的国内经济环境决定的,企业扩大发展和居民购房、子女教育、看病养老支出需要长期的积累,从而储蓄水平过高。政府主导的投资容易挤占居民消费份额,使国内需求不足,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使得产能过剩,必然要依赖国外需求来消费过多的产品。这使得我国长期依赖出口这架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受到削弱。
2.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影响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都指出一国要凭借国内有优势的资源和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以获得更多收益。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仍较强,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和技术差距的缩小,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出现了严重的经常项目顺差。我国出口创汇部门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与加工业,第三产业占比不足,第二产业占据了过多的资源和劳动力,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产品中资本和技术含量低,虽然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仍较强,但是容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失衡会导致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可支配收入的差异使得消费-投资在地区上不协调,进一步形成“双顺差”。
3.出口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影响
出口贸易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但出口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却开始制约经济的增长。出口商品仍是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较低,使得出口商品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过度的加工贸易对一般贸易产生挤出作用,并产生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加工贸易大多只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中西部的落后产业带动作用不大,加工贸易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外溢效应严重不足。出口贸易主体结构来看,截至2013年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分别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6.1%和33.3%,对外资依赖过度,民营企业出口规模小。我国的外贸区域过度集中于发达国家,多元化能力不强,使得对外贸易的波动性增加。长期依靠静态比较优势,使得经常项目顺差快速增加,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贸经营风险不断加剧。
4.资本与金融项目失衡的国内原因
2013年中国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1240亿美元,近20年中国吸收外资在全球FDI总量中,年均占比为7.6%,在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中,年均占比则为21.5%。截至2014年7月,中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近80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中国FDI流入量已构成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乃至整体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直接投资净流入是我国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管理和企业家才能。跨国企业的进入能增加就业、带来新的国际市场渠道、增加税收。资本项目管制使得我国政府鼓励资本流入、限制资本流出,我国“走出去”企业不仅起步晚、数量少,而且对外投资的回报率较低。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数量差距加剧了金融与资本项目顺差。
三、结构性不平衡的调整对策
1.降低储蓄率,增加居民福利。高储蓄率的根源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增长模式未能从政府主导向民间主导转变,因而必须转变政府角色,政府部门要优先考虑市场力量,提高效率,在公共领域提升公平性。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一方面降低政府储蓄率,另一方面通过消除居民未来收入或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现时消费,提高居民当前的消费福利。
2.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集约经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加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科技含量。推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产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强化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才能长期而且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结构状况。
3.对出口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取消出口退税,降低出口产品数量,限制加工贸易中资源高消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通过降低关税来促进进口,缩小进口与出口的差距。减少甚至限制资源类产品出口规模,积极培育和重点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和低碳贸易,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的效率。贸易主体结构民营化,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消除对民营企业外贸发展的各种隐性规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于高科技产业。不断巩固传统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克服贸易壁垒,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使我国贸易区域层次多元化以降低市场和汇率风险。积极广泛地融入区域性贸易组织,加强自由贸易合作。
4.改善资金流入流出管理。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增加就业,降低资金缺口,增加税收收入,所以外国直接投资仍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加强对FDI的引导,使得资金流向资金稀缺部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投机性热钱的监控,建立完善的热钱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热钱数量。逐步扩大资本流出,企业和居民多余的资金投资于国外金融产品以提高回报率。适当放松外汇管制,将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资产,藏汇于民不仅能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还能降低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瑞玲,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4):1-6.
[2]任抒豪.由国际收支平衡表看国内产业结构及收支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4.
[3]宋晓东.我国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失衡的实证检验[J].税务与经济,2011(5):27-32.(2011)
[4]宋晓东.中国产业结构失衡下国际收支失衡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税务与经济,2010(4):24-26.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选取可量化的11个变量作为警兆指标,来构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利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构建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某月的出口同比主要决定于前两个月的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和出口同比,得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对外贸出口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测预警作用。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出口同比
一、引言
伴随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提升,出口业已成为助推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入世”以来,中国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1.7%,全球份额占比由2001年的4.3%增至10.4%。但受外部需求疲弱影响,2010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明显呈回落态势(见图一),其中对三大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增速放缓表现尤为突出(见图二)。导致中国企业出口受阻的主要潜在因素是一处于深度发酵的欧债危机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风险源,正在通过影响欧洲重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等途径冲击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前景恶化;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蔓延至新兴市场;三越南等低要素成本国家进一步挤占美欧等主要消费市场上中国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情势严峻复杂,如何科学分析预测出口走势,增加有针对性、敏锐性、前瞻性的宏观决策,稳定外贸出口。本文研究有效的预警中国出口形势的贸易测度指标体系,以增强对出口形势预测和判定的准确性。
二、文献回顾
目前中外学者对经济监测预警的研究较多,但研究角度和侧重点存在差别,结论和对策也不尽相同。
(一)国内研究成果
朱简(2013)研究国际贸易摩擦新动向,强调预警系统中建构主体间协同力作用。金缀桥、丁苑春(2013)使用德尔菲调查法获取中小企业出口监测产品筛选指标,并利用时差相关分析与区间分析方法构建出中小企业出口监测预警系统。魏少婷(2012)研究发现江苏各预警机构间因缺乏深度联系,认为可以进行资源整合、综合预警平台构建、科学研究、预警评估机制搭建与改良。张莹(2012) 分类系统梳理各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信息,以供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规避风险。谢文、杨燕英、王德华(2011)研究支持我国外贸出口的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进而分析我国出口退税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流程设计。
(二)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经济监测预警研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用了不少新的模型和方法,如:信号分析法模型(KLR)、多元累计和模型(MCS)、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扩散指数法(DI法)、合成指数法(CI法)、预警信号灯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等。Eero Eloranta 、Ilmari 0 Nikander (2001)应用预警模型分析经济项目管理风险成因。RobertRMoore与JefferyWGunther(2003)借助银行系统实时数据和修正数据,对已有预警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检测,进而修正了该模型。国外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还在逐步实现国际化,如南朝鲜、日本、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七国(1984)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建立了经济监测预警系统(SEPIA项目)。
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内外经济预警领域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提出了不少模型和方法,主要侧重在某一行业或地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预警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对于在预警全国出口形势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上,除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外,鲜有其它探索。中国制造业PMI涉及出口仅有1个二级指标(新出口订单指数),该指数在PMI综合指数计算中所占权重较低,对外贸领域的测度针对性不足,难以全面测度外贸进出口的趋势;PMI数据来源于每月对企业采购经理人问卷调查统计,准确性易因样本企业的代表性与被调查人的主观判定产生偏差,仅依据该指标难以准确预测和判定外贸运行趋势。
三、出口贸易预警指标的选取
(一)警义指标的选取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需要先明确其预警对象。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出口贸易形势并做出及时的贸易趋势分析,可以选择出口同比作为警义指标。上述变量考虑到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反映的是我国出口贸易的相对变化情况,具有可比性,能科学、有效反映我国出口贸易的各种情况。
(二)警兆指标的选取
出口贸易预警涉及到的指标体系复杂而庞大,应筛选出对我国出口趋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先行于我国出口,相对于我国未来的出口具有一定的前瞻和先导意义的指标。从外部因素方面上考虑,应选取可反映“外需”变化趋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OECD先导指数、PMI指数、订单情况等;考虑到内部因素方面,表现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变动趋势及出口产业上游情况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综合成本变动、加工贸易进口情况等可被涉及;再考虑传导因素方面,应筛选能反映货币流、物流以及价格的影响和传导的货币汇率波动趋势、国际商品价格的传导、上海航运指数变动趋势等;关于心理预期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出口企业经理人信心指数等。
(三)定量数据的获取
全球主要经济体消费者信心指数、OECD先导指数、PMI指数,可以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月度公布数据知晓;BIS实际有效汇率,可以通过国际清算银行(BIS)月度公布数据获取;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从国际统计局与商务部的月度公布数据获得;进口价格指数、加工贸易进口,通过海关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解决;出口订单指数、综合成本指数、出口企业经理人信心指数3项指标,需要通过采用统计(抽样)调查予以满足。
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出口贸易预警模型
本文选取可量化的11个变量作为警兆指标,来构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加工贸易进口(同比)、进口价格指数、CLI(OECD综合领先指数,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BIS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FDI、BCI(OECD商业信心指数,Business Confidence Indicator)、CCI(OECD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icator)8个指标,另外选取PMI、PMI新出口订单、进口PMI3项指标用作替代分析。本文利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构建模型,并进行实证(试算)分析。
本文对11个警兆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运算后得出各分项指标的权重。其中, PMI、PMI新出口订单、进口PMI这3项用作替代分析的指标合计权重为19.6%,可测算出统计(抽样)调查3项指标的权重为19.6%,见表1。
依据上述各分项指标的权重,可合成得到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时间序列。
五、基于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基础
1. Granger因果检验简介
在实践中,可将事件X和Y看作时间序列,判断两者的因果性,即是X发生在Y之前,还是Y发生在X之前,又或者两者同时发生。本文则需要论证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的变动是超前还是落后于出口增长的变动,或者是两者同时变动。
在计量经济学中应用最广泛的因果概念是统计学家Granger提出的。在基于——过去或是现在具有预测(解释)将来的可能,但是过去或是现在却一定不能够被将来预测的逻辑解释基础上,从预测的角度Granger(1969)定义了因果性的概念,即假定X对预测(解释)Y有帮助,则X成为Y的Granger原因。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从计量经济学角度,验证编制结果的合理性、准确性,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构建提供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
2. 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和步骤
Granger因果检验实际检验的是一个变量是否在时间上领先于另一个变量。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可验证三种类型因果关系:一是在变量呈现均值平稳的状态下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变量表现出水平状况,可以通过直接建立VAR 模型,来检验具有长期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二是当出现误差修正项,即变量此时呈现平稳但协整的状态下,则可以建立VEC模型,以便于同时研究长期与短期的因果关系;三是当出现变量长期上的经济信息被差分消除的情况,即变量均显现非平稳且不协整的形态,我们只能在差分的基础上建立起VAR模型,用以作为短期因果关系的检验。
(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
1. 数据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我们通常强调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这是由于在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时,如果随机过程呈现非平稳,那么时间序列的过去和未来能被一个简单代数模型所反映的机率是很小的。
数据平稳性的检验方法:通常用单位根检验法。
(1)相关性
这两列平稳的时间序列走势相近,存在相关性,我们用spss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存在相关性。
(2)变量平稳性检验
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和出口同比大体是不平稳的。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来验证指标是否平稳。
2. 协整检验
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季节调整值和出口同比都不是平稳序列,对2个变量做协整检验,2个变量之间存在有协整关系,1~2阶滞后。协整并不否定短期内偏离均衡状况的存在,仅是表明长期上变量之间存在着均衡关系,即短期失衡情况不会持久,见表4。两个变量均非平稳但协整的情况,可使用VEC模型进行分析。
3. 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拒绝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不是引起出口同比的Granger原因(ETPIISA does not Granger Cause ER)这个假设,因此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与出口同比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三)建立模型
使用VEC模型,我们可得到预测模型:
er=0.30431694446*er(-1)+0.41598230
4803*er(-2)+0.774834855866*etpiisa(-1)-0.356640370363* etpiisa(-2)-9.76099820551
该预测模型模拟优度R-squared= 0.69,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利用该模型,对2011年12月的出口同比预测值为77.87(对应原始值13.36%),实际运行值为77.89(对应原始值13.4%),预测误差为0.03%,对2011年10月、11月的预测误差也仅为2.1%和0.6%。
(四)结论
实证分析部分,首先是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与出口同比有较好的相关性。之后,对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和出口同比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都是不平稳,而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再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与出口同比存在协整关系。紧接着进行因果检验,结论是存在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到出口同比的单向因果关系。之后建立VEC计量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我国某月的出口同比主要决定于前两个月的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和出口同比。
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对外贸出口增长具有良好的预测预警作用,它有利于我们对外贸出口形势的总体研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预测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填补我国外贸预警指标领域的空白,同时有助于相关企业或部门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降低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本文在构建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时,主要是对一些经济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处理,而对一些比较重要但难以量化或不能量化的政策因素(如宏观调控、国家政策、政府规定等)没能加以考虑,这给指数预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偏差,无法准确无误地描述我国出口贸易走势。因此,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还需日后依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
此外,本文论证的我国出口贸易预警指数的构建方法可以推及并迁移到福建、厦门等地方区域,构建相应的福建出口贸易预警指数和厦门出口贸易预警指数,为地方外贸的调控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和决策辅助信息。
参考文献:
[1]马跃如,白勇,程伟波.我国出口贸易预警系统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10(01).
[2]张剑,朱相宇.出口反倾销预警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9(10).
[3]颜海明.家电产品出口反倾销预警指标体系探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10(03).
[4]周浩.构建和发布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CELI)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J].海关内参,2012(03).
[5]谢文,杨燕英,王德华.试论我国出口退税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流程设计[J].税务研究,2011(03).
[6]陈雄兵,张宗成.再议Granger因果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1).
[7]王迎春,张小平.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与葛兰杰因果性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8).
[8]邵一珊,李豫新.新疆兵团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协整理论与VAR模型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旅游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更是“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中国旅游发展的异质性减贫效应。1996—2017年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贫困减缓具有积极作用,而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对贫困减缓有抑制作用。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升,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呈现“U”型特征;随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化程度的加剧,旅游减贫效应显著减弱。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东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U”型关系,而西部地区则呈现“V”型特征;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关键词:旅游发展;贫困减缓;产业结构升级;门槛效应
作者簡介:徐政,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管理(E-mail:807211542@qq.com ,北京100872);黄柳君,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国际服务贸易(上海 200093)。
旅游业所具有的产业关联性已得到广泛认可,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贫困减缓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作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7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10.4%,提供了3.13亿份工作岗位,占全球工作岗位的9.9%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2018旅行与旅游全球经济影响报告》。。随着旅游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旅游业和经济社会融合程度的加深,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因其可产生外汇收入、吸引国际投资、增加税收、减缓贫困等赵磊、方成、毛聪玲:《旅游业与贫困减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旅游学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页。,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重要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7年贫困率已降至3.1%,低于全球水平,对全世界人口的减贫贡献率超过70%张原:《“中国式扶贫”可输出吗——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及投资的减贫效应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185—200页。。其[KG(1x]中仅通过乡村旅游一项,中国已带动1 000万(占贫困人口比重超过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发展报告2018——旅游促进减贫的全球进程和时代诉求》,(2018-09-25)[2019-12-26],http://www.ctaweb.org/html/2018-9/2018-9-25-14-58-30700.html 。。因此,旅游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减贫作用突出的产业,在中国的减贫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将完成,国家进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期。探讨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有机衔接,对于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有着重大意义。
现有研究表明,旅游发展、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因研究区域和研究时间段的不同出现显著差异。然而在旅游减贫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结构主义学派所推崇的产业结构变迁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赵磊、方成:《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门槛效应——基于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旅游学刊》2017年第4期,第20—32页。。为此,本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全面考察和分析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下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的区域异质性,这对于促进旅游减贫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 文献综述
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均会改变贫困人口的数量与程度,但其作用机制和改变方式较为复杂。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贫困减缓
旅游业可通过为贫困地区注入外汇、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和提升福利等传导途径来直接减缓贫困Sugiyarto G, Blake A, Sinclair M T. Tourism and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mpact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pp. 683-701.。Kevin认为通过价格和政府收入渠道等,旅游业可有助于减少贫困Kevin X Li, M Jin, W Shi. Tourism as an important impetus to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 critical review.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8,( 26), pp. 135-142.。Banerjee实证研究发现旅游投资使海地南部地区失业率由26%降至23%,贫困率下降了1.6%Banerjee O, Cicowiez M, Gachot S. 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public investment in tourism : An application to Haiti.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51), pp. 157-173.。然而,旅游发展并非总是对贫困减缓产生积极作用,经济漏损、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飞地”等问题的存在,使旅游发展拉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相对贫困。Sharpley认为对于一些极端贫困的国家,人均收入随着旅游发展而不断降低,贫困人口比以前更为贫困Sharpley Richard.Tourism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ase of the Gambia.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9, 12(4), pp. 337-358.。Wattanakuljarus发现泰国旅游业的扩张削弱了贫困人口赖以生存的贸易部门的盈利能力,从而扩大了贫富差距Wattanakuljarus A, Coxhead I. Is tourism-based development good for the poor?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ailand.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 30(6), pp. 929-955.。
此外,旅游业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受其他因素影响,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赵磊利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技术,发现旅游业和贫困减缓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旅游业可显著减缓贫困赵磊、方成、毛聪玲:《旅游业与贫困减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旅游学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页。。张晨运用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旅游减贫效应的发挥受地区经济、交通、产业环境的制约张晨:《旅游业促进贫困减缓(TLPR)假说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17年。。郭鲁芳研究发现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同交通便利程度下中国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显著门槛效应郭鲁芳、李如友:《旅游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分析及实证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第81—91页。。
(二)产业结构与旅游发展、贫困减缓
从减贫路径上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并不会无条件惠及穷人盖凯程、周永昇:《所有制、涓滴效应与共享发展: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政治经济学评论》2020年第6期,第95—115页。,其减贫效应的充分发挥与当地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模式密切相关。这使得单纯依靠经济发展推进减贫的思路亟待转移到综合考虑旅游发展及产业结构影响以促进减贫的方向上来。
经济增长能对贫困减缓发挥影响力,但在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减贫机制中,经济增长的产业构成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异质性。不同产业的生产率和收入分配效应不同,若经济增长集中于贫困群体难以受益的产业部门,那么将会抑制贫困人口所得,甚至会扩大贫困群体的范围郭劲光、俎邵静:《参与式模式下贫困农民内生发展能力培育研究》,《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17—127页。。目前不少学者对产业减贫的异质性效应进行了实证探索李东坤、尹忠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100—112頁。。Montalvo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减贫的关系,认为第一产业一直是减贫的主要推动力Montalvo J, Ravallion M.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0, 38(1), pp.2-16. ;Datt和Ravallion认为第三产业的增长对贫困的影响比第一产业的更大,而第二产业几乎没有给印度的穷人带来直接收益Datt G, Ravallion M. Has India[BF]’[BFQ]s post-reform economic growth left the poor behind.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 (16), pp. 89-108.。单德朋发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贫困减缓的影响较大,第二产业的作用较小单德朋:《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度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基于动态面板系统广义距方法的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06—112页。。
无论是旅游发展还是贫困减缓,都与产业结构有密切联系。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均GDP的增长,提高贫困人群收入麻学锋:《张家界旅游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旅游学刊》2010年第11期,第20—25页。。而产业结构变迁对其潜力的释放和提升有着重要的驱动力。赵磊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欠缺合理化抑制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可正向调节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赵磊、唐承财:《产业结构变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资源科学》2017年第10期,第1 918—1 929页。。张晨认为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产业融合以及滋生新兴业态,在此过程中形成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具有优势,而旅游非正规部门则吸纳了大量超额供给的城市劳动力张晨:《旅游业促进贫困减缓(TLPR)假说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17年。。
总体而言,现有关于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研究多是基于三大产业进行分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单德朋、王英、郑长德:《专业化、多样化与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7期,第157—168页。,难以有效捕捉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水平与特征,更难以充分揭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能的减贫效应。此外,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单一视角,且学者更多侧重于线性分析,而忽视了非线性特征。为此,本文将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两方面探讨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上,侧重产业结构升级视角,分析中国旅游发展在不同产业结构升级差异下的减贫效应。研究方法上,首先,本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中国旅游发展在减贫中的实际作用;其次,进一步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非线性角度来探究旅游发展的减贫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
二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公报、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EPS数据库。变量选取如下:
1.因变量与解释变量。(1)贫困水平([WTBX]POV):常用的贫困测度指标有贫困发生率、贫困距、Sen指数和可分解FGT指数等。国内较多从收入和支出角度来测度,如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收入等,国际上也有学者使用人类发展指数、新生儿死亡率等来衡量贫困水平Bosede C, Henry O, Muyiwa O, et al. Human capital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OPEC member-[KG-*5]countries. Heliyon, 2019, 5(8),pp.1-7.。但考虑到对中国的适用性和数据可得性,同时减贫效应是指对贫困的减缓程度,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的增加,本文借鉴李慧玲的做法李慧玲、徐妍:《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与减贫效应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年第8期,第25—30页。,由于农村地区贫困程度占绝大部分,因此采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衡量贫困水平。(2)旅游发展[WTBX](TOUR):借鉴赵磊的做法赵磊、方成、毛聪玲:《旅游业与贫困减缓——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旅游学刊》2018年第5期,第13—25页。,用旅游专业化(旅游收入占GDP比)来表示。
2.门槛变量。一般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所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影响贫困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模型中引入产业结构还能够最大限度规避收入分配对旅游减贫效应的扰动。产业结构高级化(TS):呈现为产业结构“量”的提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TL):指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表现为产业结构“质”的调整。通常用产业结构偏离度来衡量,参考干春晖等的研究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第4—16,31页。,本文引入修正的泰尔指数来衡量产业结构水平。具体为:[BF]
其中,TL为修正的泰尔指数,Yi表示产业i的产值,Li为产业i就业人口数,i代表一国产业部门的数量。Yi/Y表示产出结构,Li/L表示就业结构。泰尔指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成反比,如果TL≠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数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TL越接近0,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高;当TL为0时表明产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李东坤、尹忠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镇减贫效应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 期,第100—112页。。
3.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用交通密度来表示,交通密度指数越高,表明交通网络越密集,可达性越强李如友、黄常州:《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证据》,《旅游科学》2015年第2期,第1—13,27页。。roadi=Li/Ai,Li为地区交通线长度,通过该地区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数相加获得,Ai为地区国土面积。对外开放度:出口贸易有效拓寬了国内产品市场需求规模,采用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值度量;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其对经济增长的这些好处可能会因此降低贫困率Dhrifi A, Jaziri R, Alnahdi S.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atter for poverty?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20, (52), pp.13-21.;人力资本:每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政府规模: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反映一个地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
为确保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和变量处理一致性,对相关变量进行对数处理。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假设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时变性,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可能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机制。Hansen的面板门槛模型是根据数据本身的特点来内生地划分区间并找出门槛值,因此可有效避免人为划分样本区间或二次项模型带来的偏误Hansen B.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 pp.345-368.。单一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门槛模型检验包括门槛效应的显著性检验与门槛估计值的真实性检验。检验过程分别运用“自助抽样法(Bootstrap)”构建渐进分布和似然比统计量[WTBX]LR。上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都是针对单一门槛模型,若有两个及以上门槛值,则重复上述步骤以搜寻第二个门槛值。
旅游发展减贫效应受到外界相关因素的制约。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机理与效果在不同门槛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动态性变化,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旅游发展影响贫困减缓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构成了其主要门槛条件。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贫困减缓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2:以泰尔指数反向衡量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抑制作用;
假设3:旅游发展的减贫效应受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
假设4:旅游发展的减贫效应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基于此,针对提出的研究假设,为有效验证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非线性影响,本文将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拓展为分别以产业结构高级化[WTBX](TS)与产业结构合理化(TL)为门槛变量的多重门槛面板模型。模型设计如下:
三 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Hansen认为门槛效应是否存在的假设前提是所有的变量都是平稳的。本文利用[WTBX]LLC、IPS、Fisher ADF三种检验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检验结果报告见表1。所有检验基本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原假设,表明回归数据是平稳的。
(二)门槛效应检验
模型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和门槛估计值及其置信区间分别如表2、表3所示。全样本和中部地区均存在以TS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以TL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存在以TS、TL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
(三)全样本分析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的全样本实证结果见表4。由表4的模型1(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可知:
(1)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值为0.636。旅游业可通过为贫困地区注入外汇、增加税收、创造就业和提升福利等传导途径来直接减缓贫困Sugiyarto G, Blake A, Sinclair M T. Tourism and globalization: Economic impact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30(3), pp.683-701.。因此不难看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能直接作用于贫困人群,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增加收入。
(2)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进贫困减缓,以泰尔指数反向度量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能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惠及贫困人群,另一方面又可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产生就业效应,提升贫困人口收入,进而减少贫困。然而,由于目前要素未能完全进行合理配置,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非均衡效应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赵磊、唐承财:《产业结构变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资源科学》2017年第10期,第1918—1929页。金培振、张亚斌、邓孟平:《区域要素市场分割与要素配置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关系》,《地理研究》2015年第5期,第953—966页。,从而不利于贫困减缓。
(3)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支出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支出越多的地区,贫困人口可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从而有利于减缓贫困。
(4)[WTBX]贸易开放度和FDI均对贫困减缓的影响作用为负或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贸易开放一方面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途径来减缓贫困;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又会影响到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与就业,同时造成一国或地区经济在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变得不稳定,从而不利于贫困减缓郭鲁芳、李如友:《旅游减贫效应的门槛特征分析及实证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第6期,第81—91页。。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FDI有可能增加熟练劳动力收入,从而增加相对贫困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区域异质性等,外商投资对贫困群体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即对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有不同影响,甚至可能不利于最贫困人口的发展Pierre-Richard Agénor. Does globalization hurt the po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2004, 1(1), pp.21-51.。
(5)交通基础设施对贫困减缓的影响作用不显著,但仍为正。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回报周期长,在建设初期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反应期比商业投资要长,对当地环境和资源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交通基础设施能提高空间可达性,促进地区间经贸往来,对贫困减缓产生一定的间接促进作用。
(6)人力资本对贫困减缓产生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较高的人力资本意味着较高的教育投入,贫困人口在满足生活所需情况下仍需支付较高的教育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贫困程度。
表4的模型2、模型3分别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门槛变量的旅游减贫效应门槛回归结果。
由模型2可知,当产业结构高级化低于第一门槛值时,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产生负向作用;当产业结构高级化跨越第一门槛值,处于区制间时,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促进作用;而当产业结构高级化大于第二门槛值时,旅游减贫效应显著增强。也就是说,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的“U”型关系。
由模型3可知,当产业结构合理化低于门槛值时,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值为0.619;而当产业结构合理化跨越门槛值时,即产业结构越不合理,旅游减贫效应显著减弱。
上述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越低、产业结构越不合理,其发展越不利于活跃当地第三产业,也可能加剧产业与资源分配的摩擦,甚至导致更多非熟练劳动力被挤出,进而增加贫困的发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合理化与高级化配置并进一步优化,旅游业也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投入少、见效快、带动性强的优势逐渐体现,旅游减贫潜能得到释放,所带来的财政税收增加也为政府部分针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支持。并且,以第三产业为依托的旅游业发挥着应有的就业拉动力李如友、黄常州:《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的证据》,《旅游科学》2015年第2期,第1—13,27页。。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重点释放旅游产业真正的就业乘数效应,从而助力旅游业成为推动失业人员有效分流的支柱性产业张晨:《旅游业促进贫困减缓(TLPR)假说实证研究》,杭州: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2017年。。
(四)区域差异分析
全国水平上的分析很可能会掩盖我国旅游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为此尚需从区域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表5为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减贫的门槛回归结果。
(1)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的旅游减贫效应
由模型4、6、8可知,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东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明显并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呈现“U”型特征,而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为“V”型关系。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高,结构较为合理,并且产业集中程度较高。这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旅游业以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聚集效应,促进了新增长极的形成,并进而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人均[WTBX]GDP的增长,增加贫困人群收入。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以资源型第二产业为主,较低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不利于旅游及其关联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的提高。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促进了产业融合以及滋生新兴业态,旅游非正规部门吸纳了大量超额供给的城市劳动力,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就业;较高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出弹性份额较大,进而有利于增加该地区贫困人口收入。
(2)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门槛变量的旅游减贫效应
由模型5、7、9可知,当TL低于相应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均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当TL高于门槛值时,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并不显著。
中西部地区的合理化程度远小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以西部地区为甚。虽然西部地区凭借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禀赋,旅游规模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变迁对其潜力的释放和提升以及旅游减贫效应都难以得到发挥。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相对集聚,贫困广度和深度较高,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边际生产力得到持续增强,凭借其产业关联效应和旅游乘数效应,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有助于减缓贫困。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线性和非线性角度研究了中国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全样本分析结果来看:1.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政府支出均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产业结构高级化能促进贫困减缓,产业结构欠缺合理化会抑制贫困减缓。3.产业结构欠缺合理化抑制了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旅游减贫效应显著减弱;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可正向调节旅游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存在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门槛变量的“U”型关系。从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来看:1.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提升,东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显著并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旅游减贫效应呈现“U”型特征,而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则呈现“V”型关系。2.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东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均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尤为显著。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除应着重强调产业结构高级化外,还需高度关注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有效发挥旅游减贫和交通減贫效应;2.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在国内开发旅游资源满足国人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出境游和入境游的发展,提高旅游专业化水平,进而促进旅游减贫;3.西部地区应借助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禀赋,注重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实现旅游业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资源在产业间优化配置,使产业结构变迁对其潜力的释放和提升以及旅游减贫效应得到发挥。
【责任编辑 吴应望】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区域开放度是评价区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把区域开放度分为单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从区域开放度建模过程分析,辨析前人建模方法,从现代视角来认识建模体系,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开放度 区域经济 区域开放度 指标体系
我国近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是十分正确的,开放在促进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开放政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开放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需要研究和创造开放程度的度量方法,需要设计真正能够反映实际情况的度量指标体系和运算模型,并运用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国内外学者已经为此付出努力,创造出一些方法。本文将回顾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辨析优劣,对今后再进一步深度研究提供基础。
一、区域开放度度量方法分析
区域开放度就是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的程度。纵观各位学者的相关论述,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加权系数综合法,即区域开放度0=iKi,其中Ki代表第i个指标的指标值,?棕i代表第i指标的相应权重系数。对指标进行适当处理,选择某种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如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赋值法,再构建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线性区域开放度模型。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本文把区域开放度分为两大类:单级指标体系和多级指标体系,单级指标体系就是通过构建一级指标,对各个指标赋权重系数;而多级指标体系把指标分级,形成具有一定层次性和综合性的多级指标体系,分别从各级角度来赋权重系数。
1、单级指标体系分析
从前人研究文献来看,单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一般有2至5个单一指标,通过对这几个单一指标直接运用线性方法构建模型。
两个指标模型可以归结为外贸依存度和投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进出口贸易与GDP比值,投资依存度是外商直接投资与GDP比值,通过这两个指标或两指标的修正构建区域开放度模型,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友国、兰宜生、伞峰、谢守红、许统生等。最先由张友国等人提出,从外贸依存度和投资总投资比重两方面加以分析。在他的论述中,没有把这二者进行适当综合处理,而是通过这两个分指标对所反映的开放情况进行评述。兰宜生在张友国等人的基础上把这两个指标求和,得出一个综合区域开放度值。后人运用此法,继续进行实证应用,例如:伞峰对我国三大地带区域开放度比较研究、谢守红对我国各个省份进行比较研究等。他们对权重系数确定得较为简单,或是采用直接求和,或是求取二者平均。
三个指标模型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开放度,即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或旅游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计算方法和两个指标体系中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生产开放度或旅游开放度,代表人物有罗汉、夏锋等人。罗汉等从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和生产开放度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考虑,对于生产开放度的计算方法是“三资”企业生产总值与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之比。通过主观赋值法,对以上指标分别赋值为:0.3、0.4、0.3。夏锋等从外贸开放度、外资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这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旅游开放度是旅游外汇收入与GDP的比值。通过主观赋值法确定权重系数,即赋值分别为:0.4、0.3、0.3。
以四个指标构建区域开放度模型的学者有邓鹏、韦海鸣、陈辉等。指标选择为: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旅游开放度、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邓鹏等人选择的指标为: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通过这四个指标实际值与GDP之比构建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值法对各个分指标确定权重系数,赋值分别为:0.45、0.35、0.12、0.08。韦海鸣参考邓鹏等人的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其值赋值为:0.5、0.5、0.196、0.196。陈辉等人运用邓鹏等人的指标体系,采用各个指标的比例关系,即?棕k=Fk/F,其中?棕k为第k个指标权重系数,F为第k指标取值,m为指标总个数。
黄德发是我国较早研究区域开放度的学者,他选取5个指标,即贸易开放度、资本开放度、生产开放度、贸易结构开放度、投资结构水平。其中贸易开放度为出口总额与GDP之比;资本开放度为实际利用外资与投资总额之比;生产开放度为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三资”工业企业产值与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产值之比;贸易结构开放度为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出口总额之比;投资结构水平开放度为工业利用外资与全部外资之比。以主观赋值法构建开放度模型,赋值分别为0.2、0.2、0.2、0.2、0.1。在这一体系中,不仅有反映量的指标,也有反映质的指标。
2、多级指标体系分析
相比于单级指标体系来说,多级指标体系比较复杂,覆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开放程度。多级指标体系一般有二级和三级指标体系,采用适当计量方法,从多个层次来综合考察区域开放度值。
二级指标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徐朝晖、曾海鹰、庞智强等人。徐朝晖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市场开放、国际旅游、要素流动、信息流动;二级指标中外贸依存度和外商贡献度反映市场开放程度;旅游依存度和旅游活跃度反映国际旅游开放程度;外资依存度、就业贡献度和技术依存度反映要素流动活跃程度;域名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反映区域信息流动程度。采用固定权重和固定的基准值,对各指标的个体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方法计算出每个地区的综合开放指数,其中一级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228、0.223、0.323、0.226。曾海鹰等将一级指标分为对内开放度、对外开放度和旅游开放度,二级指标从六个方面对一级指标进行阐述和计算,即内贸依存度、内资投资比重、外贸依存度、外资投资比重、国内旅游收入比和国际旅游收入比。对以上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进而得出综合区域开放度模型。庞智强从省域角度对区域开放度进行测度,把指标体系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分为国际开放、省际开放和省内开放,二级指标体系选取20个指标,国际开放6个二级指标,省际开放7个二级指标,省内开放7个二级指标,通过三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运用“功能驱动原理”(又称为序数关系法)对各个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赋值,其中一级指标体系赋值分别为:0.4145、0.311、0.2745。
三级指标体系的代表人物有朱廷珺、李朝洪等。朱廷珺等从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角度构建一级指标,从区际市场依存度、区际分工度、区际资金依存度及流动度、劳动力流动程度、技术依存度及转让活跃度、信息流动性等六个方面构建区际开放指标体系,从外贸依存度、外企依存度、国际旅游依存度及活跃度等三个指标构建国际开放指标体系。根据“功能驱动”原理的赋权方法,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给各指标分配了一个系统权数。李朝洪等从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构建一级指标子系统,二级指标体系则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生产开放度、旅游开放度等四方面分别对对外开放度和对内开放度进行论述,三级指标体系是对二级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细化和阐述,以10个分指标对对外开放度进行量化,10个指标对对内开放度量化。采用三种赋权方法,即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取其三种方法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权重。
二、区域开放度度量方法评价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认知和研究,可将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过程归纳为以下几个环节:界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法、指标筛选、指标体系链接、统计计算以及模型实证检验。从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规律来看,无论在环节方面还是在指标体系方面,既有优点也有不足。
1、开放度研究范围界定不断具体化
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也是一个抽象概念,具有典型的二重性。在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区域进行界定,把研究范围确定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对开放度的早期研究中,没有界定是从什么层面来分析的,但一般默认是从国家层面。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不断深化,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把这一概念具体化,用具体的区域代替模糊抽象概念。例如:现在直接明确省域开放度、某省开放度研究等,从而更具实际意义。
2、区域开放度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在对区域开放度的研究之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采用加权求和建立模型,再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但是从理论层面上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虽然区域经济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也有相关理论作为支持,区域开放度虽然是一个综合指标值,但它也应该有一个自身内在的关联体系,像古典区域经济学家对区域进行研究一样,它也应从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
3、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两个指标体系到后来的分级指标体系,区域开放度指标不仅从量上有所突破,从质上也有较大提高。区域开放度不仅从广度上将研究范围扩大、指标体系涵盖的面拓宽,同时将纵向的指标体系也不断加深,从数量指标到结构分析指标,从简单、粗略计算到更精确计算,运用的计算方法也不断更新,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4、区域开放度的指标体系链接有待进一步突破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指标体系不断增多,深度和广度都有实质性进步,但是在核心的指标链接方面,还是采用简便的求和方式,通过多种不同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把各部分乘上相应系数,进而得出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和区域开放度模型。求和是对几个不太相干的部分机械地链接在一起,如果从简单的比较研究之中,可能影响不大,但是作为对区域自身发展程度或需精确研究时,这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要想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模型和评价体系,还得进一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指标链接研究,在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创新。
5、区域开放度检验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
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只是通过自己的想法,把前人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修正或自己建立和延伸,采用适当方法建立一个区域开放度模型,但不对自己的模型进行相应的可靠性检验,直接运用自己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研究。在一般建模过程中,可靠性检验是一项相当重要的部分,如不进行相应检验评价,得出的结论可能与事实不符,失去实际意义,所以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对所建立的模型需要进行相对比较科学的检验评价。
三、结语
区域开放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一个数值,同时也是一个反映社会经济特点的综合体系,其内容非常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再研究的借鉴,应理解思想,区别良莠,筛分优劣,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之中,建立多级指标体系,系统地分析最终结果,使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使数量与结构有机整合,使广度与深度有效衔接。区域开放度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尤其是在指标选择阶段,应从较为单一的个别指标加权求和到比较完善的分级指标综合计算,使区域开放度的研究逐步迈向成熟,为后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参考。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BJY001。)
【参考文献】
[1] 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2] 张有国、高洪森:区域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13(1).
[3] 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
[4] 伞锋: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J].国际贸易问题,2002(4).
[5] 谢守红:中国各省区对外开放度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
[6] 许统生、何正霞:经济增长VS经济开放度[J].广东经济,2004(2).
[7] 罗汉、艾燕琳、毛锦云:经济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
[8] 夏锋、盖振煜:关于海南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2007(5).
[9] 邓鹏、高玉海:关于黑龙江省经济开放度的分析与评价[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5).
[10] 韦海鸣:广西区域开放测度与对外开放战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2).
[11] 陈辉、牛叔文:经济开放度评价及对策研究——以甘肃为例[J].经济问题,2010(6).
[12] 黄德发:对广东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与研判[J].统计与预测,2000(5).
[13] 徐朝晖、赵伟: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开放指数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5(9).
[14] 曾海鹰、任登鸿: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研究及测算[J].经济问题探索,2007(9).
[15]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8.
[16] 朱廷珺、郭界秀、宋科然:甘肃省经济开放度的空间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6).
[17] 李朝洪、董晓梅:黑龙江省区域开放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J].商业经济,2010(6).
(责任编辑:胡婉君)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