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微课辅助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火烈鸟2025-09-191

微课辅助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名著电影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趣味性走向严肃文学的探索。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过于依赖名著电影、名著电影运用不当、教师未进行精细筛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坚持以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

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觀,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

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

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

选择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电影作为教学范例。由于版本、质量及忠实于原著的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的名著电影都适合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既能成功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未进行中文配音的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以及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它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例如《简爱》(2011)《雾都孤儿》(2005)《战争与和平》(1956)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

选择解读困难的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如俄罗斯文学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再加上文化、宗教、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作品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这类文本,用电影的方式能更直观,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如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戰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借助名著改编电影能使学生较为形象、深刻地理解哥萨克的荣誉、气质以及作品中的爱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哥萨克风俗气质,感受顿河水和草原的气息。教师在讲解文化底蕴深厚,篇幅较大的作品时,与影片一起进行欣赏,对教学很有帮助。

(三)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

在观看电影之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文本,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基本主张之一,顾名思义便是对文本细节的细致分析,其基本做法是回到文本本身,将文本视为独立自主的存在,深入文本语境之中,研究文本中的字、词、句及篇章的内在构成逻辑对文本深层结构及含义的影响”[4]。用比较性阅读的方法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影片《特洛伊》时,引导学生对《伊利亚特》进行细读,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影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将“人”放在了突出位置;在讲授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时,通过文本阅读发现小说使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此时教师播放影片《罗生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叙事,在对比阅读中辨析叙事艺术差异。在观影之后,鼓励学生对电影片段或者文本片段进行细致的评论,或影评或读后感,提高细读和品味的能力。

外国文学实践教学中,名著改编电影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全局把控的能力,掌握文本内容和电影内容,在观看电影之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文本的继承和超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军.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电影艺术的借用与意义[J].教学论坛,2016,(11).

[2]黄晓丽.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

[3]王俊虎.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7,(2).

[4]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法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8).

收稿日期:2020-03-12

作者简介:黎月新 (1984—),女,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档案馆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校级教改立项项目“基于名著电影绘画三位一体的外国文学多模态教学研究”

阶段性成果

微课辅助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汉语言文学是普通高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加强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做到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汉语言文学;教材

汉语言文学是普通高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由于受到课时、学分、开设学期和学生层次、质量、专业的不同,其教学的时间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时需要高校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合理取舍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积极地、合理地、全面地规划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多年来,立足经济管理这个大的专业群,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方法,并尝试将计算机多媒体寓课堂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到大学生文学修养、写作水平和欣赏、理解、分析文学的新模式,为学分制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1 进一步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提高,计算机辅助越来越受到学科教学的重视与应用。比如,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新上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几百个,从设备、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给予大力支持,大大推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普及的进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浓厚,学习动机得到激励,教学改革日新月异。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有三大特色。

1)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阅读课文。大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或者网络,欣赏自己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或者文章,并对其作者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出处、作者的意图和社会环境做到了解与掌握,为理解和分析课文奠定基础。

2)能够扩大大学生的阅读学习范围和空间,增加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知识量。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由于受课时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其学习知识量是有限的,而大学生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或者进行学习交流。特别是微博和QQ的开通与应用,为大学生阅读增加海量内容的同时,也为交流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为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其他低年级的学生,更与高中有别,他们积极上进,对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特别喜欢对问题作进一步和深入探讨,这就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舞台。

4)有利于发表自己的作品。大学生的作品是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成果的另一种形式。大学生想取得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成果或者作品发表,是需要平台的,而网络正是这个平台的最好体现。因此,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正是大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平台之一,他们可以发表作品,也可以进行学习交流,更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2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模式

2.1 分析理解课文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一个大容量的教学,一节课不可能对一个文学作品做出全面的剖析。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将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和与作品有关的其他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学校网络或者计算机多媒体介绍给全体大学生。这样一方面能够节省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能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力,其效果不言而喻。

2.2 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短时间内要达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十分困难的,就需要汉语言文学教师深入挖掘课堂或者其他教学时间,或者缩短教师的演讲时间、压缩讲课过程。因此,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事先将好的文学作品、评论、评说、诗词或者领导人的讲话、文件等制作成短片,通过课堂或者其他时间播放给大学生。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特有功能,寓介绍、分析、点评、说理、出处和富有的影响力等于一体,做到图文并茂,为大学生的欣赏提供智力、思想、方法和动机支持,为大学生的欣赏理解提供手段支持,特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其内在动力是无法估计的。

2.3 文学电影欣赏

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和阅读课文,关键是理解课文和将课文的内涵、动机、教育意义乃至对人的影响传授给大学生,给大学生以人生的启迪,或者是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使大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为担负建设任务而创造智力、品质、技能基础。因此,加强对电影文学的欣赏,应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习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项任务。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或者网络教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QQ聊天功能、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辟文学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歌剧、音乐等多种传播途径,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欣赏与理解,从中领悟人生,领悟做人的基本道理,领悟社会现实,提高道德意识和品质,提高基本的技能和全面的知识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为将来就业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3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注意的 问题

3.1 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谨防学生消化不良

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给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若汉语言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加节制地展示各类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眼花缭乱的“狂轰滥炸”,势必造成课文学习材料的堆砌,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因此,汉语言文学多媒体课堂教学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3.2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注意实效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堂上画面变化频繁,结果喧宾夺主,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有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为了达到生动和精美的效果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知识的准确性。另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

3.3 滥用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教师应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4 机械的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汉语言文学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教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微课辅助文学教学论文范文

微课辅助文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摘 要:名著电影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趣味性走向严肃文学的探索。在高校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