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覃志立(1992-),男,汉,四川南充人,四川省委党校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金融。
摘要: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四川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包容性增长道路就显得尤为迫切。而文化创意产业在拓展产业消费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面的贡献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本文从四川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运行状况入手,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计量模型,提出四川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实证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以及实践的不断发展,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Richard Florida(2002)提出了“3T”(Talent、Technology和Tolerance)理论,指出了区域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厉无畏(2006)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在属性是创意资本,而创意资本又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微观基础;辜胜阻(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1]。为此,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四川经济转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四川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各县(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均衡。2014年10月,四川第一次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出台了系统性文件,即《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主要任务并给出了时间表。当前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当前四川正处于一个经济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逐步由实物消费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将有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数不断增加,产业发展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06年,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为4088家,吸纳就业人员数16006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56.6亿元。到2013年,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为5239家,吸纳就业人员数20325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52亿元。8年间,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95.4亿元,平均年增长49.2亿元(见下图)。
(注: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主要包括文化站、文化艺术和文物事业机构)
(二)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多元化。近年来,随着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文化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民营资本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比较活跃,开始涌现出大量的民营文化创意产业,并且规模不断扩大,具有灵活化、个体化、小型化等特点。此外,以资本或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化或企业联盟的趋势愈加明显。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文化特征愈加被重视。近年来,四川各级政府实施了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战略。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它们的文化消费刚刚起步,由于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利用颇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开发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差距[2]。
(四)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当前四川出现了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成都锦江区红星路35号等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区呈现出数量多、速度快、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园区主体的发展特点,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而高度集群化。
(五)文化创意产品对外贸易额不断扩大。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到“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就需要加快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四川自贡为例,自贡通过宣传引导、培育孵化、搭建平台、扶持龙头等系列措施,加快了省级服务贸易特色基地——自贡彩灯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步伐,2014年累计实现对外文化贸易总额1214万美元,产品出口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
二、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选取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为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构建两者之间的实证模型。其中,Y、X1、X2、X3、X4、X3′分别代表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及剔除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第三产业总值。由于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数据比较难找,这里用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来替代,笔者认为这并不会影响分析的结果,数据均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
(二)建立回归方程
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υI
模型中,分别对上述变量取自然对数,㏑Y表示四川地区GDP增长率;㏑X1表示第一产业增长率;㏑X2表示第二产业增长率;㏑X3′表示剔除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第三产业增长率;㏑X4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率。为了初步分析这一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对四川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利用Eviews7.2软件对相关数据做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Y=1.0148+0.1756㏑X1+0.4637㏑X2+0.3572㏑X3′+0.0121㏑X4(方程1)
(0.1189) (0.0306) (0.0332) (0.0317) (0.0048)
t=(8.5325) (5.7395) (13.9757) (11.2493) (3.5099)
R2=0.999982 F=40895.68
从回归方程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下,所有变量的估计值均显著,各拟合优度值非常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较好。此外,为了从另一个侧面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回归方程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Y=0.7892+0.2322㏑X1+0.4070㏑X2+0.3986㏑X3′(方程2)
(0.1188) (0.0315) (0.0371) (0.0414)
t=(6.6452) (7.3655) (10.9789) (9.6379) R2=0.999943 F=23452.49
㏑Y=0.9794+0.1680㏑X1+0.4707㏑X2+0.3667㏑X3(方程3)
(0.0641) (0.0189) (0.0184) (0.0222)
t=(15.2672) (8.8616) (25.6133) (16.5343) R2=0.99998 F=67144.21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下,回归方程2、3的所有变量估计值均显著,各拟合优度值非常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较好。
(三)模型分析的应用
如回归方程1的结果所示,㏑X3′的系数为0.3572,这表明剔除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会引起四川GDP出现0.3572%的增长变化;而㏑X4系数为0.0121,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1%时,四川GDP会出现0.0121%的增长变化。可见四川除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第三产业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再将回归方程2、3的结果相比较。㏑X3的系数为0.3667,㏑X3′的系数为0.3986,这表明第三产业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更高,而㏑X3与㏑X3′的系数之差仅为0.0319,以及回归方程1中㏑X4的系数为0.0121,这既说明回归方程存在一定的序列自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溢出和放大效应[3]。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对四川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三、推动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现状与模型分析,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明显的正外部性,对于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促进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1.提供组织保障,做好产业引导
与四川其他产业一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四川各级政府可以组建推进机构,成立文化创意发展专项小组,由省市县联动,各部门合力,共同搭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4]。文化创意发展专项小组主要负责管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事务,比如做好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等,并设立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对其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增加财政支持,加大税收优惠
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四川各级政府应对其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尤其是财政税收方面的倾斜和扶持。比如制定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包括各种创意投资、文化创新等基金项目,用于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和重点文化企业的发展[5]。同时可以参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帮扶政策,通过对认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并通过差别税收、出口退税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新领域。
3.鼓励和引导公众文化消费需求
当前消费已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新阶段,文化消费亦是如此。为进一步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各级政府应创新消费服务机制,联合文化企业、消费者协会和大众媒体等开展文化创意社区活动,通过媒体宣传、文化创意活动比赛以及社会文化展演活动等方式将文化、艺术、设计等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
(二)营造保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
1.营造保护知识产权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构建舆论宣传平台,拓宽舆论宣传渠道,比如以通俗易懂的标语、广告宣传片等方式来加大知识产权的社会宣传力度,在群众中深度普及知识产权知识[6];另一方面,要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保护文化产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企业文化水平是从根本上遏制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的发生,让员工自觉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重视。
2.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产权的立法规范
与传统产业不同,文化创意的过程及成果很多都与知识产权有关,因此,应当给文化创意产业插上“法律保护翅”和“法律导航翅”,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效果。尽管我国目前制定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但这些法律法规不能涵盖其所有内容。因此,四川应健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探索在文化创意产业聚集核心区域设立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为平台,加强与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的定期沟通与协调;以司法公开促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企业及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同。
3.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任何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正确的执法将失去意义。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强知识产权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监控系统,联合专门知识产权机构和广大的社会力量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以保障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文化创意纠纷中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通过刑事责任的追究真正提高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民事案件中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能够全面、充分地弥补权利人因侵权受到的损失,提高侵权者的违法成本[7]。
(三)注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1.加强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四川各地的高等院校应开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专门设立文化创意学院,课程的学习内容应包括各地的人文历史资源、城市特点、各地人民的需求状况等[8]。同时政府应加强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专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
2.营造吸引、留住创意人才的良好环境
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四川各级政府应运用好政策导向,制定引导性的人才入川政策,对文化创意企业引进的国内外优秀创意人才,应给予经费、立项资助等方面的支持,以吸引各类创意人才在四川激荡聪明才智。同时应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建设,做好对创意人才的认证工作,并制定激励创意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相关企业和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8]。
3.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机制
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深入挖掘现有的省内文化创意人才资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两条腿走路”,将教育培训与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同时应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经验的交流与学习,比如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来四川讲学,也可选派省内的优秀人才出国进修。
(四)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
1.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为了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四川应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资源要素,要以“创意+”的思维,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企业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影响力强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和产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为四川“转型升级、美丽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
四川应加强对地方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包装、升华,将创意理念打造成具体项目,以独特的创意设计和文化体验来满足公众需求,重点开发熊猫文化、古蜀文明、美食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大九寨、大峨眉等旅游品牌。在塑造新品牌的过程中,要合理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经验模式,并注意借助媒体、文化活动等有效方式加快打造地方文化产业航母。
3.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提高四川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意义重大。从四川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和路径。健全完善文化贸易扶持支撑体系,在四川现有保税园区构建文化保税区,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试验区;二是加强文化产品国际化的价值重塑与升级。着力推进民族区域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文化消费市场接轨,并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激发外向型经济活力。(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郑耀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经济.2015(21):21-26.
[2]李月敏,田新霞.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河北企业.2013(11):50-52.
[3]乐芝芝.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南昌大学.2011:1-48.
[4]王洁.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D].贵州:贵州财经大学.2013:1-57.
[5]王童彦.政采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4-02-13(001).
[6]张文山,王华彪.挖掘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河北省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J].品牌.2015(2):12.
[7]Christiaan De Beukelaer.Cultural Policy:management,value and modern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J].Cultural Trends.2015,24(1):95-97.
[8]蒋建平.区域经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例[J].天中学刊.2014(4):67-70.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和当前的紧迫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西方国家普遍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来提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应当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要突破口。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状况有清醒认识,不要丢掉了“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核心价值体系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对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决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成当前这一最紧迫的任务。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后金融危机、后改革时期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点,这完全是着眼当今世情、国情作出的重要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及参与世界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大的朝阳产业和实体经济。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正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世界各国已把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升级中的第五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已成为第一出口创汇的产业。文化产业在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也已成为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1/5。据《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对15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分析:美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87,位居15个受测评国之首,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为0.22,低于0.5这一平均值。这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目前西强我弱的态势下,我国面临文化软实力挑战的压力更大。为此,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由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迅猛发展,使人的文化需求与创造力被空前地释放出来,文化展示了服务于人的社会效益及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经济发展领域的新锐产业,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社会及政治领域中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低迷,但“口红效应”凸显,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更是异军突起,文化生产力已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现代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优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前途无限的“朝阳产业”,其必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自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功能奉献于经济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价值,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大更强的力量,使经济发展进入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有力地改变了现实中的经济结构,从而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纵观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决定》把发展文化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联系起来,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着力点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而又顺利地转变。
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陷入低谷,唯有文化产业一花独放并成为亮点。据从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和成效看,文化产业已成为不可低估的经济增长点。凡是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没有跌入谷底,完全靠文化产业来支撑。东西方一些国家,在1997年后全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日本靠动漫产业、韩国靠韩剧等,已使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我们党也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自十六大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幅度在17%左右,保持了强势增长的势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迅猛,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左右增加到2009年的5%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缩小,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560.9亿美元,相比“十五”时期增长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11.8亿美元,相比“十五”时期增长255.6%。图书版权进出口由2003年的15.4∶1下降为2010年的3∶1。我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版权输出连年攀升,从2005年的615种增长到2010年的2685种。截至2010年底,人民日报社主管的网络和各类报刊的国外受众比2002年增长50%以上,新华社海外用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以电影产业为例,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电影票房在2008年同比增长30%的基础上,继续逆势上扬,票房收入超过62亿元,同比增长4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呈井喷之势。尽管如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体制性、政策性及环境等因素所限,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发展文化产业作了新的论述。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支柱性产业的总产值必须占到GDP的5%以上,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到2011年仅占到GDP的2.75%,在五年时间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翻一番,任务相当艰巨。但我们应该看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为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已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动力,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文化产业直接构成了经济发展本身的内容,既提升了我国物质产品的价值,延伸了产品的产业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又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发展主题的实现,带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
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因其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这既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又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成功调整的基本做法。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完成了对原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转型、改造与提升,其具体做法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全力推动,由此成功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而转变了经济发展方式。
西方国家普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来提升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为此,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制定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此后,一些西方国家纷纷制定了文化立国的国策。英国曾是全球第一代“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走向没落。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率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重要手段。到2005年,英国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英镑,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美国更是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形成了顶级的文化产业。有资料显示,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的资料说已经高达18%~25%,有的说占29%,其自然使经济结构较为合理,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改变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政府在亚洲金融风波冲击后觉醒,全力发展文化产业,21世纪初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发展理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政府于2007年5月通过了《日本文化产业战略》,使日本结束了“经济立国”的国策,进入了“文化立国”的新阶段。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一开始就深深打上企业模式的烙印,政府的主要工作有两点:一是加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立法;二是加强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的利益保障。日本文化产业讲究“首先要让东西好卖,卖出去之后再谈精神建设”,这种市场主导型发展文化产业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也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我国的产业结构要从低端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要从制造业为主逐渐走向高端服务业,要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型,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改造,必须靠文化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拉动。我国2000年把“文化产业”写进中央文献,使文化产业有了质的发展。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5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0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75%。与此同时,自2003年以来我国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基本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第一大图书品种及总量生产国、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等,在把我国文化发展带到黄金期的同时,也有力地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尽管如此,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没有实现根本性改变,结构中的弊端很多、很严重,如我国贸易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货物贸易比重大,服务贸易比重小,而且小的可怜,文化贸易始终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已经开始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据学者估算,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比大约为10∶1,我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高达10~15倍。近些年,文艺演出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文化贸易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利益、付出更小成本的表现,文化资源不等于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也不等于文化贸易的能力。文化贸易发展更多地依赖全球化的市场及其明星制度、经纪人制度和全球营销方式,这恰恰都是我国文化贸易的弱项。这是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用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用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眼下要解决我国缺少品牌、没有设计、文化创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能够与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还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新的产业形态,延长产品的产业链,在满足内需、拉动内需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产业进入门槛低,占用和消耗资源少,属于典型的绿色经济,具有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优势,是服务业当中的朝阳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长性极好,增值空间巨大。按国际经验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由于经济结构及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所致,实际文化消费不足1万亿元,凸显出我国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
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充分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实质是以人为本,提高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和归宿。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我国由经济GDP唯一模式转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为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的GDP增速降为7.5%,也是着眼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看,最好的转变路径就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满足人们精神上、文化上的多元需求。在社会转型期,尤其要满足人的思想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能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人们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改变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充分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研究表明,在文化产业较发达、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的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能够达到10%以上。而我国与之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全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在文化需求上做到以人为本,扩大人的文化消费,充分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尽管现实与人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但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多考量人的文化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及情绪上的感受,做到更尊重人、更关爱人、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更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
发展文化产业,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档次,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文明水平。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说明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对于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并不必然带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借助文化本身的力量,以文化人,发展文化事业让人们享受到文化上的关爱和服务,发展文化产业让人们在文化灌输中提高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反过来要扩大文化消费,强化娱乐、教育、旅游、休闲等,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与人们的兴趣爱好相契合,充分调动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一流的文化事业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健康的文化产业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此外,我们还要在中国制造的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同时,让我们先进的价值观、理念、文化等走出去,由此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逐步接受和认同我们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让世人看到强大中国精神的力量和软实力。
在当代社会,文化直接关系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和发展受物质发展水平制约,但某种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决定它的经济基础有相应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样化,使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多元需求的新阶段。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这时人们的文化需求将有一次较大幅度的提升,有的学者称为井喷式的增长。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集中精力发展文化产业。
现实中有两点我们必须看到:一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状况要有清醒的认识。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文化软实力落后的态势虽然有所改变但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文化赤字、文化逆差严重,与大国地位不相符。二是发展文化产业切不要丢掉了“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一流的文化产品,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带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必然带来我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向积极方面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新华社记者.“文化立国”展示日本另一面〔J〕.半月谈,2011,(24).
〔3〕殷越男.论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及体制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10,(5).
〔4〕朱 琰.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责任编辑 于晓媛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盛雯雯(1991—),女,浙江嘉兴人,浙江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研究生。
摘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向生态化、融合化和集群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核心产业之一。然而,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理论落后于实践,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理论方面的指导。本文把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关研究,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产业政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商品生产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产业,它更强调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不为相同的定义,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独特的创造性内涵和经济学形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世界创意产业之父John Howkins(2001)指出,创意经济时代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或地区都非常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该国或地区的战略型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集群优势是吸引外资和技术投入的主要因素之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而资源日趋紧张,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减弱,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改变粗犷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等。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各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地区通过产业园区的培育,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该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集聚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徐清泉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理解。从狭义方面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大致与高端的文化产业等价。从广义方面理解,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思想产业、高端产业、核心产业、关键产业、观念产业等,它不仅包含了文化产业更高的领域,而且也可能包含具有高文化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丰富创新度的其他产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命名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名称上有所区别,比如美国的版权产业、新加坡的创意产业等,创意产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创新型产业,它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样化的。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也有一定的区别。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欧美型,主要以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含精神产品,以文化消费为主体;二是亚太型,以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为代表,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兼顾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以产业服务和文化消费为主体(见表1)。①
表1分别是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实际上,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相关解释。狭义上理解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电影、设计、音乐、建筑、广告、艺术、手工艺、古董市场、时尚设计、表演艺术、互动休闲软件、电视和广播、出版和软件等”。广义上的“创意产业”概念自 21 世纪起不断扩充,加入了经济内涵、文化内涵,甚至是产权内涵。世界创意产业之父 Howkins(2001)认为,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产业四个部门组成了创意产业的主体。电影、电视、表演艺术、电子游戏、出版、研发、软件设计等行业扩展了创意产业的内涵。
综上所述,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广义范畴上的理解,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指的是以文化因素为背景,以创造力为核心,以技术、创意、营销为手段,以知识产权的消费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二、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杭州的美誉。杭州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茶文化、丝绸文化、良渚文化等在杭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杭州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创意资源。从布局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集中在西湖区、拱墅区、余杭区等区域,其中西湖区的文化特征最为显著。当前,杭州已逐步形成“两圈、两带、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新格局,主要以“环西湖、环西溪、沿钱塘江、沿京杭运河”为主线,以“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重点。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国内其他城市早,发展十分迅速。早在2002年,美国Dl设计库成功入驻杭州,标志着杭州成为了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先行者。近年来,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作为该产业主要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杭州在两年之内就培育并形成了6个比较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括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唐尚433、西湖创意谷等,而且进一步规划和建设之江文化创意产业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湘湖文化创意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2个园区。2013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较为增速平稳的增长状态,较2012年增长了约18%,整个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359.51亿元,其增长速度较去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远远高出全市GDP增长速度(图1)。②
当前,杭州市已经逐渐形成了以现代传媒、教育培训、动漫游戏、信息服务、文化会展设计服务、艺术品、文化休闲旅游等八个行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层。从表2杭州市八大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分别为信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
三、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和资源
在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在提升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强大推动力日益为人们所预见。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态势以及政府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导向,引导杭州进一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杭州向建成全国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迈进。除此之外,杭州拥有别具一格的城市特征和文化特性,这使得杭州特别适合发展文化密集型产业、科技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等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来说,主要有四大优势:一是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杭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流传有许多历史故事传说,有最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二是有宜人的环境。杭州从古至今都被人称作“人间天堂”,有着多且美的湖光山色,市内植被茂密,空气清新,适合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三是有充足的创意人才。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浙江省有一半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坐落于此,其中不乏许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高等院校,如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这些高等院校培育出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四是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杭州地处长三角地区, 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拥有广阔的消费腹地,因此有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需求和消费能力。
四、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效虽已凸显,但是仍存在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第一,文化创意园区之间各自相互独立,企业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集群互动体系。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群内部也缺少分工明确的专业化协作机制;第二,文化创意企业规模较小,融资遇到瓶颈,同时存在市场推销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质量需要提升。园区内各个企业整体的科研能力普遍比较弱,企业缺乏高技术型人才,劳动力素质较低。第四,缺乏良好的产业集群成长环境。外部缺少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各个企业一直以来都各自为战,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交易费用。同时,没有进一步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群,限制了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在分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提升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资源。现阶段,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资源在数量上较为丰富,但是创意人才在质量上还不能完全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现状相符。因此,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着力提升创意人才的质量水平是关键。
2. 文化创意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打破融资瓶颈的约束。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通常会遇到融资难问题,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财务制度,坚守诚实守信的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使得中小企业资本的进一步放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放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最终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
3.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在整合资源、资金支持、税收激励、人才引进、政府采购、平台构建、规划引导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芳,赵瑞平. 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究[J]. 经济论坛,2006,15:67-68.
[2]徐清泉.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又一引擎[J]. 社会观察,2004,09:16-17.
[3]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 中国工业经济,2002,10:20-26.
[4]蔡宁,吴结兵.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 中国工业经济,2002,07:45-50.
[5]金通. 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分析框架与评价维度[J]. 社会科学战线,2011,10:242-244.
[6]张振鹏,马力.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探讨[J]. 经济体制改革,2011,02:176-180.
[7]吴德进. 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 中国工业经济,2004,07:14-20.
[8]黄天蔚.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9]江沛.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竞争力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宋建伟.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 Penguin Books,2001.
[12]Allen J. Scott. Cultural-Products Industries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4, 39(4): 461-490.
注解:
①资料来源:《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4年报告》、《日本文化创意产业介绍》、《香港创意产业基础研究》、《2008年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②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网站。
③数据来源:杭州市统计局网站。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在世界各先进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取得深入发展,并成为其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本文将主要介绍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经济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
1.1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发展,直至1998年,创意产业的地位才开始上升并日益得到更多重视。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的估算,创意产业占2002年英国GVA的8%,超过金融业占英国GVA的5% ,创意产业对伦敦经济的重要程度已超过金融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统计,过去十年,英国创意产业增长93%,而整体经济增长仅为70%。在这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超过英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3%的增长速度。
在就业方面,1997至2006十年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其中2005至2006年间则高达4%,。创意企业的数量从1997年的11万多增至2006年的12万多,2006年,英国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高达200万人,成为全球创造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1.2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1977至1997年20年间,美国核心版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6.3%,超过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2.7%的增长率。核心版权占美国GDP的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5.65%,增长到2001年的5.89%和2002年的5.98%。2002年全部版权产业占到美国经济的12%,为12540亿美元,版权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呈继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3年为23.28%,2005年为24%。
在就业方面,1997年美国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为513万,至2001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增至582万,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和全美就业人数均有所下降,其中核心版权产业就业人数降至548万,但1997至2001年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均超过美国就业总增长率,2003至2004年,核心版权就业人数仍呈下降趋势,2005年又有所回升。至今,核心版权一直保持着比整个美国经济较快的增长势头,对提高美国就业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3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日本数码内容协会《数码内容白皮书2004》的统计,以动漫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日本文化创意产业,2004年的产值达到12.8万亿日元,约占日本本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5%,超过了日本农林水产品产值10万亿日元。另据韩国文化体育部数据显示,在世界动画片总计3000亿日元的版权交易中,日本动画片占65%,在欧洲,日本动画片的市场份额竟高达80%。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
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总收入的四倍。
2、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极具意义的一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入了一个调整、完善、反思的阶段,改革经验向政策、法规转化,产业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阶段。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明确提出“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重点培育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支持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文化创意产业正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争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北京798艺术园区、杭州Loft49等知名的创意集聚地和一批如“蓝猫”等文化创意活动活动品牌。
纵观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化创意实践更多的是以城市和地区为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二者利用全国领先的文化、经济优势,引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第二梯队为深圳、昆明、广州、长沙、杭州等省会级城市,它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民族、文化优势,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梯队其他城市,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本为将以北京为例,影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603.5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8.76%,从业人员77.4万人,总资产达到4537亿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以逐年扩大之势增长,2006年实现增加值812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比重增至10.3%,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为89.5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最活跃、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全力助推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感想
5月15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宣传部组织的第十届文博会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到文博会、洛可可设计公司、华侨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创意的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发展信心和决心,感受颇深。
一、印象文博---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举办的重要意义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产业综合性会展,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文博会作为一场文化盛宴,吸纳了全国各个领域的文化,也促成了许多新型的文化理念。此次文博会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突出展示创意设计、新闻出版、影视动漫、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工艺美术等重点文化产业领域和代表行业水平的文化企业、产品和项目,以及文化出口品牌企业、产品和项目,突出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盛会的优势,将更多专业领域的优质会展资源注入文博会,引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打造“我国文化产业走上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经过十年的经营,文博会已然从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作为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的重要平台,文博会促进和拉动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有义务挖掘地区文化创意潜力,作为有
着丰富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大石窝镇更具文化发展优势。
二、学习文博---全面分析大石窝镇文化创意资源
大石窝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汉白玉文化、经文化蕴育陶冶了大石窝人“石乡精神”的传承,“石作文化村落”2006年入围首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石一寺”是大石窝快速发展的金名片。南河村、水头村两个北京最美的乡村分距大石窝南北,带动了全镇24个村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崭新变化,石材开发、现代农业、民俗旅游、文化创意四大主导产业强势推进,经文化、石文化、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一)云居寺“经”文化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的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这里即将开建的国际石经文化园,集文化传播、教育、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手段,全景展示云居寺石经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文化园内将建国际佛学研修培训中心,吸引全球信众到此交流心得、探赜索隐。
(二)汉白玉“石”文化
房山是汉白玉的故乡。因其品质之高,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 1998年国家建材局石材质量监测中心和中国石材工业协会评定出83种新特石材,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汉白玉被评为M1101号,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一号”。大石窝石材加工、雕刻的历史悠久,大石窝镇的汉
白玉和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闻名海内外,产品不仅在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世纪坛等一批重大建筑上都有应用而且还被喻为“京郊走出国门第一镇”。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加拿大枫华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埃及中国公园、德国柏林德月园、美国的纽约唐人街等石材工程均由大石窝镇的石材企业进行加工安装。2004年8月份大石窝镇石雕产业建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特色小城镇,石刻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之中。2007年底大石窝镇石作文化村落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石窝文化艺术底蕴效应,着力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生态文化
近年来,大石窝镇大力发展南部现代农业区和以有机蔬菜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带。积极实施农业区域经济开发,北部林果采摘基地有菱枣、核桃、柿子、皇御鸭梨和御塘米基地,西部和南部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而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南河村有机蔬菜基地成为全市第一家,产销两旺。南河村是全镇设施农业的龙头村,在全村大面积推广绿色蔬菜种植,“南河牌”蔬菜获得了有机蔬菜认证,成为了房山区唯一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大石窝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南河模式”,不断加大发展绿色产业力度,加强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收,镇域南部形成了以南河村为带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南河村先后获得“首都文明村”、“市级五好村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在2006年“寻找北京最美的乡村”宣传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北京最美的乡村”。
三、深思文博---用先进经验助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通过对文博的所见所闻,结合大石窝镇地域发展实际,深刻思考,认真梳理,对于推进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如下建议:
(一)提高镇党委、政府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
一是加快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设立镇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尽快出台创意产业相关政策,如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大石窝镇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二是建立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园,在技术研发、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整合、税收减免等环节上,给予财政政策扶持。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成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对已经建立的创意产业启动创意产品实行登记备案,有效地保护创意设计人的权利。四是建立创意产业发展的统计评估体系,制定《大石窝镇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为各类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清晰实用的指导和客观依据。
(二)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活力。 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开发机制。文化产业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开发也需要各方面的联合和配合。因此政府要按照管办公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由管理系统向管理社会四个方向转变。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理顺国有文化资产的产权关系。要按照公益性单位与经营性单位相分离的原则,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的关系。对可以进入市场的行业应逐步取消政府的财政投入,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同时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扶持一些难以市场化的行业和部门,保护大石窝镇的文化资源。
(三)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突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要充分挖掘大石窝悠久的石雕文化艺术底蕴和内涵,加大汉白玉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力度,加工出游客便于携带的、精致的石雕旅游纪念品。二是要赋予石雕作品书画艺术等文化内涵。政府要继续搭
台,通过举办石雕创意大赛、书画雕刻大赛、石雕作品洽谈拍卖会等活动,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文化资源,提高石雕产品的文化创意价值,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一) 概念
文化产业由来已久, 文化产业发展反映文化现代化程度, 产业繁荣, 则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文化产业通过创建“文化”、销售“文化”, 将文化和经济相结合, 采取经济运营战略, 可实现对文化产品的高效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属于各文化服务经营行业总称, 以经营“文化”符号产品为主, 注重对文化的传播[2]。文化创意产业是对文化产业的高级发展, 打破原有产业束缚, 将文化、艺术娱乐、服务结合起来, 包含书籍发表、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服装等产业。
(二) 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 创新在于对知识和信息合理利用, 因此, 需对经济进行创造, 调整产业结构,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稳定经济发展[3]。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并不在于创造财富, 旨在以国家创造性价值为导向, 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心在于以文化生产形成产业链, 加强各产业联系, 和服务业、制造业建立技术经济关联, 渗透文化观念价值。就消费者角度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创建观念价值。就价值实现论述, 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产业链, 突破价值思维。
(三) 文化创意产业构成及经济特征
1. 构成
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业及文化双重发展, 面对消费者及生产者, 一类形成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 另一类形成生产型文化创意产业[4]。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以科技及人文方式传播文化, 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生产型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与科技及人文建立不同产业的联系, 实现广泛应用。即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两方面产业类型, 一方面强调文化的消费性, 另一方面强调文化的创新及应用。
针对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同, 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分为纯精神产品生产、准精神产品流通、泛精神产品形成等。纯精神产品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 是劳动者在艺术、教育、技术、体育等方面, 以脑力劳动获取的智力外化产品, 属于精神成果, 产品包含技巧和情感。精神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将其和传统产品相结合, 可实现物质及精神需求的满足。
2. 经济特征
文化创意属于复合概念, 两者联系紧密。文化创意具有文化自身特点, 但是文化创意着重在于表现创新和文化的客观性, 是对创新和文化的有效延伸。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有明显“路径依赖”, 对促进文化发展有一定作用。此外, 通过市场上技术创新融合文化创意, 可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价值。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出高渗透性特征, 人自身思想变化是创意的核心, 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 则产生文化创意。由此可见, 文化创意在人类活动各个环节中都有渗透。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在实际生产当中占据价值链顶端, 具有产业关联性特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为确保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应积极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保证文化创意产业可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一) 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社会整体GDP增长, 带动经济发展。但是, 一些城市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合理, 或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价值未得到有效利用, 将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性。
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持, 重视其产业经济产出水平, 以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或区域经济竞争力。此外, 应认识到国民对精神消费的需求, 将精神文化消费融入到消费品中, 扩大规模。政府应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为带动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此外, 需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主体性地位, 增加其自身对整体经济的促进效应。
(二) 影响产业实际融合效益
造成产业间实际融合提升效益不高, 主要是未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作用。一方面, 行政和职能部门对应工作互不干扰, 权利分裂加上文化创意自身缺乏创造力, 不同行业、产业间未及时沟通交流, 一些需进行合理设计制作的行业没有和相关产业及时合作, 导致文化创意产业不能发挥自身实际价值。另一方面, 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经济利益为实际导向, 未认识到自身对传播区域文化的责任, 忽略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研究显示, 文化创意产业要对当地文化进行优化宣传, 认识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内涵, 进而提高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艺术、服装等产品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 丰富产品形式和内涵, 促进相关产业合理发展。例如, 在电影、文学作品、音乐作品中, 充分融入区域化语言特色、文化内容, 创作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 挖掘新的文化创意, 以此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发展, 发挥非物质文化最大化价值。
(三) 影响出口引擎效应
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实际生产规模有限, 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份额较少, 对应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展现出内生型特点, 主要围绕国内市场发展, 没有考虑到国际市场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 在动漫产业中, 一些游戏动漫作品在国外市场中获利颇丰, 以《梦回金沙城》为例, 该片入围第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这也是中国原创动漫首次登上国际主流市场。但是, 国内仍有很多优秀的动漫作品受多方面因素限制, 在国际市场上出现频率不高, 仅属于极少数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发展国内市场, 走向国际还需要详细分析, 做出突破。
文化产品属于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艺术家进行文化创意创作中, 文化产品消费就是对文化创新传承的过程, 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外市场开拓, 将国家优秀文化推广出去, 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 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四) 影响大众文化消费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未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在文化创意产业当中, 缺少高质量文化产品, 一些文化品牌效应不高, 知名度较低, 影响文化产品服务质量, 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不能满足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 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越来越强, 文化创意产业应注重满足居民实际文化需求, 和生产结合起来, 刺激大众文化消费, 提高国家GDP水平。
(五) 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增加, 一些历史古迹在城市化规划中被破坏, 不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文化合理继承。此外, 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较单一, 民间艺人的传统手艺“后继无人”。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过于重视自身产业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忽视对一些正统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 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需正确处理好文化创意产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追求经济利益固然重要, 但是不能抛弃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需重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 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探讨文化创意产业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要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 了解其和经济发展的联系, 进而分析文化创意产业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性后, 对其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一一论述, 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而避免不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同质化,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但是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知识研究较少, 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不清楚, 现有研究多描述产业经济现象, 未论述文化创意产业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实质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属新型产业, 以精神产品为主导开展生产消费, 反映新经济发展状态。文章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进行分析, 重点阐述文化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效应,社会经济,消费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 任静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16 (11) :90-101.
[2] 蒋三庚, 王莉娜.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7 (45) :62-71.
[3] 张佳笳.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效应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7 (07) :199.
文化创意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